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ppt
河道演变规律(课堂PPT)
B
h
其中河宽B及平均水深h是相应于平摊流量而言的、单位为米, ξ通称河相系数,山区河段为1.4,细沙河段为5.5
上反映了天然河流随着河道尺度或流量的增大,河宽增加远 较水深增加为快的般性规律。进一步的研究表明。ξ与河型密 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水沙两相流动床的平直状态是不稳定的, 施加一个小的扰动波之后就会转变成为波动状态,并在相 当大的范围内,有能力将这种波动状态保持下去,这是由 水沙两相流的内在矛盾决定的,它反映了输沙不平衡的绝 对性,从而也反映了河床演变的绝对性
5
使河流经常处于输沙不平衡状态的另一重要原因 是,河流的进出口条件经常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之 中
进口水沙条件几乎总在变化
这主要是由气候因素,特别是降水因素在数量及地区分布上 的不稳定性造成的,由此产生的水沙量的因时变化比较显著
其它因素,如地形、土壤、植被等也存在一些缓慢的变化, 对进口水沙条件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出口条件
如果着眼点是前面提到的侵蚀基面,其变化是很缓慢的;
如果着眼点是水流条件的变化,如干支流的相互顶托,潮汐 破对洪水波的影响等,仍可能产生很大的变化
蜿蜒型河段是冲积平原河流最常见的一种河型, 在流域条件变化十分广泛的范围内,都存在这种 河型
从土壤地质看,绝大多数河岸是粘性土壤和中细 沙或沙砾组成的二元相结构,河谷都比较开阔
在我国这种河型分市得十分广泛
32
下荆江弯曲河道
33
形态特征
从平面上看,蜿蜒型河段是由一系列正反 相间的弯道和介乎其间的过渡段衔接而成 的
4
当外部条件,即进口水沙条件、出口侵蚀基点条件和河床 周界条件保持恒定,且整个河段处于输沙平衡状态时,河 段的各个部分仍可能处于输沙不平衡状态
第三章黄河变迁ppt课件
称“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可称第一次改道。汉志河走向:古
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
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精。选课件ppt
9
(二)
汉
第 二
代 黄 河
次
第
重
二
大
次
改 道
改 道
公元11年(王莽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造成第二
次重大改道。公元69年王景治河,固定了河道。
50
• 运河聊城风光
精选课件ppt
51
精选课件ppt
52
精选课件ppt
53
精选课件ppt
54
精选课件ppt
55
杭州
精选课件ppt
56
精选课件ppt
57
精选课件ppt
58
精选课件ppt
59
精选课件ppt
60
精选课件ppt
61
济精选宁课件ppt
62
精选课件ppt
63
精选课件ppt
• 1351年贾鲁治河,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这就是“贾 鲁河”。
• 贾鲁河走向:今兰考县东-曹县南-商丘北-砀山西-萧县北 -经徐州入泗,由泗入淮。
• 明初黄河基本以贾鲁河为干流,明中叶以后多股并存,其中 主要有:1.夺颍入淮(大黄河)。2.贾鲁河(小黄河)。3.夺涡 入淮。4.夺濉入淮。5.由曹县、沛县入运河。6.曹县、鱼台入运 河。
土高原自身物理特性 的科学认识。
精选课件ppt
21
自然侵蚀为由自然因素引起的 地表侵蚀过程,自然侵蚀又叫正 常侵蚀、地质侵蚀,自然侵蚀是 一种地质过程,它是地质环境中 的一个主要方向,受自然演变规 律支配,是没有人类活动影响下 地面发生的侵蚀作用
10黄河的变化过程.ppt1
昔日的黄河
现在的黄河
对比
昔日的黄河 现在的黄河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样变化的
介绍黄河
现在的黄河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 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 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 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 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 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 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 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 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 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河道演变规律》课件
影响河道演变的主要因素
01
水流作用
水流是影响河道演变的主要动力因素,包括水流冲刷 、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02
泥沙运动
泥沙运动是河道演变的直接表现,泥沙的来源、粒径 、含量等因素直接影响河道的演变。
03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影响河道演变的基础因素,包括流域的地 形、地貌和地质条件等。
04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河道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如降水、气温等 气候因素可以影响水流的强度和泥沙的搬运。
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河道演变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 对河流系统的认识,促进相关
学科的发展和交叉融合。
河道演变研究对于保障人类生 产生活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河道演变研究的展望
01
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提高研究 水平和深度。
02
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如遥感、GIS 、数值模拟等,提高研究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结果应用
将预测结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指导河道治理和保护措施的 制定。
04
河道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河道演变的影响
01
02
03
04
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的建设如水库、水电 站等,改变了河流的流量、流 速和流向,从而影响河道的演 变。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如农业 活动、城市化等,影响了河流 的泥沙输送和河岸的稳定性。
河道演变研究对于河流治理、防洪减灾、水资源开 发等方面具04
河道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 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退 化阶段。
河道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 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退 化阶段。
河道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 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退 化阶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PPT课件1.ppt
结束
2005年1月18日,黄河兰州段遭严重污染。
三门峡大坝出水口处的水质污染十,并思考:是什么 令黄河发生变化的?黄河发 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勾画 出相关的语句。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
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下游的泥沙总 重量达十六亿吨,其中十二亿吨被搬到 了大海,四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
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 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 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保护层,引起了严 重的水土流失.因而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 越多.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频繁。
自然原因
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 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 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 到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 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1.管住泥沙。 2.保护森林资源,使植被恢复。 3.合理规划利用土地,修筑水利工程。
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 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
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长江黄河的公益片
保护大自然 保护母亲河
明天的黄河
黄河清了,大 地绿了,我们的地 球又充满生机了!!
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心得体会
可以举生活中的实际例 子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 的影响,也可以从黄河的变 化谈人类应接受什么教训 。
华夏子孙们: 闻名遐迩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以她那
雄伟的气势,壮丽的风采引来了许多海外游客 ,更是孕育了流芳千古的华夏文明和世世代代 的中华儿女。而今天,母亲河还在无私的哺育 我们,我们不仅不会感恩,还对母亲河忘恩负 义。母亲河的乳汁(河流)不再干净,河水猖 狂。人类无限制砍伐,导致森林消失,土壤有 气无力,黄沙漫漫席卷而来,工业农业侵害双 面夹击。母亲河现在是遍体鳞伤,危在旦夕。 在这一个时刻,华夏子孙要醒悟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PPT完美版课件
生态修复
通过湿地修复、水生生物 保护等措施,恢复河流生 态系统,提高水质。
黄河治理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治理挑战
黄河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生态保护等。
未来展望
未来黄河治理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治理技术水平;加强跨区域合作,实现 流域综合管理;加强公众参与,提高社会意识。同时,应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防治土地荒漠化
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 合的方法,加强土地治理和植 被恢复,防治土地荒漠化。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 与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
围。
04
黄河的经济文化价值与影响
黄河的经济文化价值
农业灌溉
黄河是黄河流域的主要 水源,为周边农田提供 灌溉,促进农业生产的
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通过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黄河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进步 和发展。
社会参与与公众意识
加强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的培养,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黄 河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THANKS
感谢观看
水资源保护
黄河的水资源保护对于保障周边 地区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
产用水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经济文化价值的开发与利用
01
02
03
04
农业开发
加强黄河流域的农业开发,提 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
济的发展。
工业发展
利用黄河的水资源优势,发展 沿岸地区的工业,提高工业产
值。
旅游业发展
加强黄河沿岸的旅游资源开发 ,提高旅游业的收入,促进区
域经济的发展。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PPT完美版课件
为了应对黄河水量减少的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水量 调度和管理措施,如实施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资源管理法律 法规等,以保障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黄河的泥沙含量变化
泥沙含量变化趋势
黄河流域的泥沙含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水土保持措施的实 施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但也存在一些人为因素如过度开采和破坏植被等导致泥 沙含量增加的问题。
ERA
黄河的地理位置
黄河发源于青海,其干流先后流经11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渤 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黄河的干流呈“几”字形,长约5464 公里,流域面积约75.2万平方公里。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 ,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 地。
黄河的流域范围
黄河的流域范围包括青海、四川 、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 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分配黄 河流域的水资源,满足各地区的用水需求 ,同时防止过度开发和水资源浪费。
05
结论与展望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黄河变化的启示
黄河变化对生态环境的警示
黄河的变迁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醒人们要重视 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在中国历 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许多历史 事件和历史人物都与黄河有关。
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 自然景观,如龙门石窟、云冈石
窟、敦煌莫高窟等著名景点。
02
黄河的变化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黄河的河道变迁
河道变迁历史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PPT课件
黄
河
今日的黄河
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黄河成了 中华民族的忧患
黄河在近2000年来竟决口1500多次, 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 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今日的黄河
痛苦的回忆
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000多 年 间, 黄 河决口1590次, 大的迁徙改道26 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 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 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黄河改道,滚滚洪水 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和苏北 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 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一片凄惨、荒凉 的“黄泛区。”
昔日的黄河
黄河简介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千米。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 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自治区,最后注入渤海。 美丽而古老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 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对黄河的赞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150万年前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西候度 猿人;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 7万年前山西 襄汾丁村出现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出现晚期智人。 距今10000-7000 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 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 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黄河上游河段水力资源丰富,从龙羊峡至青铜峡川峡相间,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 水力资源,那里可以建造许多电站,已建立了好几个大水电站。 黄河自孟津至入海口是黄河的下游,就是华北平原。这里河道宽阔,水流缓慢,携 带的泥沙大量沉积下来,使河床不断抬高。为了防止河水泛滥,河堤也不得不一再加高, 自郑州黄河花园口一段起,河床平均比两岸地面高4-5米,有的地方甚至高达10米,成了 世界闻名"地上悬河"。 黄河著名的壶口瀑布--雷霆万钧,奔腾而过,壶口象征着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 于开拓,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著名的龙门--水流湍急,相传鲤鱼如果能跳过龙门就 可成龙,产生“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又相传是大禹治水所凿开的峡口,因而又称禹门 口。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32页PPT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
第四讲 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第一节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一历史上黄河的重大改道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改道。
战国前黄河基本呈漫流状态,自战国开始在下游筑堤形成河道。
1 第一次重大改道: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是《汉书•地理志》河(简称“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可称第一次改道。
由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
汉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
2 第二次重大改道:公元11年(王莽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造成第二次重大改道。
公元69年王景治河,固定了河道。
王景河走向:今濮阳西南-范县北-莘县东-聊城南-禹城西-滨州北-利津东南入海。
3 第三次重大改道:1048年(北宋庆历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改道。
河分北、东两条河道。
北流走向: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天津西入海。
东流走向:○1京东故道:基本与隋唐同。
○2横陇故道:自今清丰县东与京东故道分出-南乐东-高唐西-陵县东-乐陵南-沾化北入海。
○3二股河: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河故道-平原西-陵县北-乐陵南-庆云北-无棣入海。
4 第四次重大改道: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人为决河于今滑县李固渡,大河由泗入淮,这是第四次重大改道。
干流走向:○11128年决口河道(北流):滑县-濮阳南-鄄城西-巨野东-嘉祥东-入泗水-由泗入淮。
(4/10)○21168年(金大定八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
(6/10)○3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公开课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04
目录
• 黄河的地理环境与水文特征 • 黄河的水资源利用与水污染 • 黄河的泥沙与河床演变 • 黄河变化的驱动因素与应对策略 • 黄河变化的未来趋势及影响 • 结论与展望
01
黄河的地理环境与水文特征
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位于中国北方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 蒙古、山西、河南、陕西等8个省区 ,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
THANKS。
黄河流经的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对水质产生了很大影 响。
黄河流域的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近年来,黄河流域的水质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加强治理和管理。
02
黄河的水资源利用与水污染
黄河的水资源利用
01
02
03
农业灌溉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 业区,水资源主要用于农 业灌溉,特别是宁夏、内 蒙古和山西等地区。
城市化进程中,建设水利工程、道路等基础设施 ,破坏了自然环境,影响了河流的生态平衡。
工业发展
工业发展导致大量废水和污水排放,严重污染了 黄河水质。
气候变化对黄河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干旱
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流域的降雨量减少 ,河流干涸,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应 对策略包括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 保护的政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和生态系统。
水资源不稳定性
03
气候变化将导致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不稳定性增加,对农业、能
源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未来挑战
1 2 3
水资源短缺
随着黄河流域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 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而可用的水资源却日益短缺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PPT完美版课件
黄河的现状
黄河的治理成果
经过多年的治理,黄河的水患得到了 有效的控制,沿岸的经济发展和社会 稳定得到了保障。
黄河的环境污染
然而,随着沿岸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 增长,黄河的水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黄河的未来
黄河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黄河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黄河的治理和保护工作,促进沿 岸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
对未来的展望
黄河治理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黄河的治理面临更大的挑战 。
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对于维护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科技创新的机遇
利用科技创新手段,提高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水平,是未来的 发展方向。
我们应该怎么做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01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法律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完美版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目录
Contents
• 黄河的简要介绍 • 黄河的变化 • 黄河变化的原因 • 如何应对黄河的变化 • 结论
01 黄发源于青海,流 经9个省份,最终注 入渤海。
黄河的流域面积约75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 总面积的7%。
减少对黄河的燃煤发电等污染源 的依赖,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
洁能源。
建设生态水利工程
通过科学的水利工程建设,改善 黄河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环保教育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黄河生态保护教育,提高公众 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倡导绿色生活
鼓励公众减少对黄河生态环境的破坏,倡导绿色 出行、节约用水等生活方式。
黄河全长约5464公 里,是中国第二长河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PPT完美版课件 (2)
黄河的治理目标
水质改善
水资源合理配置
加强水污染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改善水质,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 安全。
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城乡居民生活 和产业发展用水需求,促进黄河流域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防洪减灾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能力, 减少洪水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 威胁。
黄河的未来展望
温度升高
温度升高可能导致冰川融水增加, 影响黄河的下游水位和流量。
04
如何应对黄河的变化
加强监测和预警
建立完善的黄河水文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水位、流量、水质 等关键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建立预警机制,根据监测数据预测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提前发布预警信息,指导防汛抗洪工作。
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03
黄河变化的原因
自然因素
01
02
03
河道变迁
黄河的河道在历史上多次 发生变化,导致水流方向 和河床位置的改变。
地质构造
黄河流经地区的地质构造 不稳定,容易引起河岸崩 塌、滑坡等现象。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如降雨量、蒸发 量等的变化会影响黄河的 水量和水位。
人为因素
过度开发
黄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如 过度放牧、砍伐森林等, 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导 致水土流失加剧。
黄河的历史文化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 流域孕育了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 著名文化。
黄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政治、经济 、文化的中心地带,具有深厚的历史 文化底蕴。
黄河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黄河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 断流等。
为了保护和治理黄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 生态修复等。
优选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ppt(共29张PPT)
(一)新石器时代------战国以前(公 元前四世纪以前)
• 黄河未筑堤防,平原地区的河道无约束,漫流改徙无定。影响华北平原地区人类生活。
• 《禹贡》、《山海经》(北山经)所记大河下游河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东麓北流,至今河 北深县别流为二支。
• (1)《山经》所载大河继续北流至雄县西南,与永定河冲积扇南缘相会,折东经霸县,天津以南 入海,;
• 二股河,熙宁十年(1077)河决澶州曹村,北流绝, 河南徙,东汇于渠山泊,分为二股,一股夺南清河合 淮入海,另一股由北清河(济水)入海。
改道频繁
(五)金、元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 (1128--16世纪中叶)
• 南宋建炎二年(1128),宋东京留守杜充 为阻挡金兵南下,于滑州(今河南滑县西 南)扒开黄河,使河水东南流,汇泗入淮 河。从此,黄河东流脱离春秋战国以来流 经山东丘陵以北地区入渤海的趋势,不再 经过河北平原。在此后700余年中,以东南 夺淮入海为常。这是黄河变迁历史上划时 代的重大改道。
总体概述
• 黄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的河流,但是在漫长的 人类历史时期,黄河的含沙量并不总是呈上升趋势 ,而是随着中游黄土高原地带的水土流失情况的变 化而变化,这一变化往往与气候,降水和人类经营 方式有联系。使下游河道的决溢,改道时缓时剧。 这又与下游河道的防治有密切关系。总的情况是宋 金以后,决溢改道加剧,据粗略统计,鉴于本世纪 50年代以前历史记载的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 改道有二,三十次,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 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五)金、元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
(1128--16世纪中叶)
• 本期变迁特点归为三点:
• (1)决口地点由下游河段逐渐移向上游河段。 黄淮平原几条近乎平行的东南向河流其水源皆来自黄河,皆是黄河岔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在战国以前,还有一条被《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大河故道,系经浚县、 濮阳、大名、平原、黄骅曲折入海。
• 当黄河冲出黄土高原之后,其夹带的大量泥沙在下游平原地区逐渐沉积, 形成了华北地区广袤硕大的洪积、冲积扇型平原,黄河筑堤以前,在这个平 原上漫流不定。因受到山东泰山山脉的顶推,黄河下游有时向东北方向流入 渤海,有时转向东南方向流入黄海,分别形成东北方面的黄海平原和东南方 面的黄淮平原。
• 发生改道决流的地段主要在今河北、山东交界地区。东北 决的分流河道入渤海,南决则夺泗、淮水入黄海。
• 王莽专权时期,黄河在魏郡元城(大名东)决口东流,王 莽以河水东流可使其祖坟不受威胁为由,不主张堵口,使 黄河漫流一直延续60年之久。因西汉大河故道在以后相当 长时间还保持着河形,故历史书中有称为“大河故渎”或 “王莽河”的两个名称。
• 黄河北流的位置受太行山前断裂构造的制约,也受到发源于太行山的诸条自 然河流下游冲积扇的影响,在冲积扇缘和大河自然堤之间形成凹陷洼地,常 年积水而成湖泊。
-
(一)新石器时代------战国以前 (公元前四世纪以前)
-
(二)战国至西汉早年(公元前四 世纪~公元初年)
• 此阶段特点是黄河初筑堤防,河道抗洪能力较强,不易决 口,但当时两岸堤防间的距离太宽,达50汉里。黄河主河 道在堤内摆荡,以致淤高,形成曲流。西汉文帝开始出现 较大规模的决流改道,秦、汉时期屯田朔方、河西,向黄 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大量移民垦殖,造成黄土高原的水土 流失。同时,这一时期正值自然气候转暖湿,雨水较多, 这两方面是西汉河患加剧的原因所在。
-
王景其人
• 约公元30年-85年左右,字仲通,乐浪郡诌 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东汉建武六年 (公元30年(庚寅年))前生,约汉章帝建元 和中卒于庐江(治今安徽庐江西南)。东 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少学易,广 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沉深多伎艺, 时有荐景能治水者,明帝诏与王吴共修浚 仪渠,吴用景坞流法,水不复为害。
-
两次决口
-
改道频繁
• 横陇河,景祐三年(1034)河决澶州横陇埽,新 道从今濮阳东北经聊城,临清至滨县、惠民入海。
• 北派,庆历八年(1048)河决澶州商胡(今河南 濮阳东昌湖集)北流,合御河(南运河)、界河 (大清河)至今天津一带入海。
• 东派,嘉祐五年(1060)河水在魏县(今河北大 名东)第六埽分流,东北经今马颊河入海。
• 过去一直将功绩归于王景,其实主要原因是从东汉以后, 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土地退耕还牧,植被复苏, 水土流失减弱。下游河道泥沙游 也响应减少。其次是当 时黄河下游筑堤以后,河道顺直东流,有利于河水冲刷, 延缓堆积;再次是当时下游道两岸还有不少支流和湖泊可 以分洪。
-
(三)东汉至唐末大河安流期(公 元1~10世纪)
-
王景治河
• 永平十二年,天子商议治理汴渠的事,就召见王景,询问治水地理形 势和便利条件。王景陈述治水的利害,应答灵敏迅速,皇帝很欣赏 (他)。又由于他曾经治理过浚仪,就赐给他《山海经》、《河渠
书》、《禹贡图》以及钱币布帛衣服物品。夏天,朝廷终于征 调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 从荥阳到千乘海口有一千多里。王景于是测量地 形,打通山陵,清除水中沙石,直接切断大沟深 涧,在要害之处(筑起堤坝),又疏通引导阻塞 积聚的水流,每十里修造一座水闸,使得水流能 够来回灌注,不再有溃决之害。虽然王景节约工程费用,
-
(二)战国至西汉早年(公元前四 世纪~公元初年)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东汉至唐末大河安流期(公 元1~10世纪)
• 东汉明帝永平12~13年(69~70)王景治河,根据王莽时 决河冲出的大河溜势,随地形高下,勘测了一条从河南荥 阳至千乘海口的新河道,修筑堤防水门,新河自长寿津与 西汉大河别流,史称:东汉大河。此后大约800年间黄河 下游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未发生大改道。
• 二股河,熙宁十年(1077)河决澶州曹村,北流 绝,河南徙,东汇于渠山泊,分为二股,一股夺 南清河合淮入海,另一股由北清河(济水)入海。
-
改道频繁
-
(五)金、元至明代嘉靖、万历年 间(1128--16世纪中叶)
• 南宋建炎二年(1128),宋东京留守杜充 为阻挡金兵南下,于滑州(今河南滑县西 南)扒开黄河,使河水东南流,汇泗入淮 河。从此,黄河东流脱离春秋战国以来流 经山东丘陵以北地区入渤海的趋势,不再 经过河北平原。在此后700余年中,以东南 夺淮入海为常。这是黄河变迁历史上划时 代的重大改道。
-
(一)新石器时代------战国以前 (公元前四世纪以前)
• 黄河未筑堤防,平原地区的河道无约束,漫流改徙无定。影响华北平原地区 人类生活。
• 《禹贡》、《山海经》(北山经)所记大河下游河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 行山东麓北流,至今河北深县别流为二支。
• (1)《山经》所载大河继续北流至雄县西南,与永定河冲积扇南缘相会,折 东经霸县,天津以南入海,;
但花费还是以百亿计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皇帝亲自巡视, 下诏书要靠黄河的郡国设立负责河堤的官员,一如西汉的制度。王景 由此知名。
-
(四)唐末至北宋末(公元10世纪 ~1127年)
• 唐朝末年,黄河下游河道已渐渐淤高。景 福二年(893)河口段发生改道,五代时, 决口频率加快,平均不足三年就发生一次。 《宋史·河渠志》记载:十一世纪初,今山 东商河、惠民、滨县境内河床已经“高民 屋殆逾丈”,形成悬河。决口地点从下游 向上游移动,以今河南的澶州(濮阳)、 滑州(滑县东旧城)段最多。洪流涌向东 南,积累在梁山附近,将原巨野泽扩大为 著名的梁山泊。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
总体概述
• 黄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的河流,但是在漫长 的人类历史时期,黄河的含沙量并不总是呈上升 趋势,而是随着中游黄土高原地带的水土流失情 况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变化往往与气候,降水和 人类经营方式有联系。使下游河道的决溢,改道 时缓时剧。这又与下游河道的防治有密切关系。 总的情况是宋金以后,决溢改道加剧,据粗略统 计,鉴于本世纪50年代以前历史记载的决口泛滥 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对中国黄 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