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情境默写及答案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1.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

2.(),(),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

4.(),(),(),(),()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

5.(),(),(),()。

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6. (),(),(),()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7.(),(),(),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8. (),(),()?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9.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10.《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

1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一句话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很相近,这句话是:(),()。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 huá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 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 huá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 huā”如“华huá实”之“华 huá”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 xué窈 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高考默写真题及理解性默写共23页文档

《游褒禅山记》高考默写真题及理解性默写共23页文档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游褒禅山记》高考默写真题及理解
性默写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赤壁赋》《游褒禅山记》情景式默写

《赤壁赋》《游褒禅山记》情景式默写

1.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3.文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4. 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7.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9. 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0.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1.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
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2.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3.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4.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5.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6.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7.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挖空训练+理解性默写+答案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挖空训练+理解性默写+答案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挖空训练+理解性默写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翻译划线的句子。

第一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第二段: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句子翻译1:句子翻译2:第三段: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而人之所罕..()之观.(),常在于险远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句子翻译1:句子翻译2:第四段: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句子翻译:二、完成下列理解性默写。

1、《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________,,,。

游褒禅山记名句默写

游褒禅山记名句默写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名句默写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往往有得,”,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3、“,”,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

6、“有志矣,,,亦不能至也。

”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7、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8、“然力足以至焉,,”,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9、“,,”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10.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的原因的句子:。

11.作者论述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的句子:,,,。

12. 作者论述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的句子:,,,。

13. 作者论述有了大志和气力,而又不轻易地倦怠,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的句子:,,,。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3、险以远则至者少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6、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7、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8、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9、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10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1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归园田居》《游褒禅山记》名句默写及答案

《归园田居》《游褒禅山记》名句默写及答案

期中考试名句默写备考三一、《归园田居》(陶渊明)6.《归园田居》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7.《归园田居》中“,”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二、《游褒禅山记》(王安石)1. 毛泽东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游褒禅山记》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2.我们经常说:只要尽力了,就不遗憾。

《游褒禅山记》中揭示出这个道理的句子是,。

3.《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表达治学态度的句子是。

4.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往往有得,,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5. ,,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6.《游褒禅山记》中说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句子是:,。

7.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的原因的句子:。

8.《游褒禅山记》中说明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的句子是,,?9.《游褒禅山记》中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的句子是:,,,。

”10.《游褒禅山记》中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的句子是:,,,。

”11.《游褒禅山记》中说明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的句子是:,,。

”12.作者论述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的句子:“,,,。

13.“,,。

”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

期中考试名句默写备考三参考答案一、《归园田居》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5.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6.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7.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二、《游褒禅山记》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往往有得,”,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3、“,”,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常在于险远,”,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

6、“有志矣,,,亦不能至也。

” 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7、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8、“然力足以至焉,,”,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9、“,可以无悔矣,?”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10.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
_________, , , 。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人之所罕至焉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6、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
7、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8、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9、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高考名句默写

《游褒禅山记》高考名句默写

《游褒禅山记》高考名
句默写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游褒禅山记》高考名句默写
(2012年湖南卷)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011天津卷)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011四川卷)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或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008湖南卷)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008浙江卷)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007天津卷)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004辽宁)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整理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整理
2、 其进愈难 , 而其见愈奇 写出了逐渐深入华阳洞后的感受。 3、怠惰不想继续前行的朋友说服其他人的理由是 不出 ,火且尽 。
4、表明作者拥有继续深入华阳洞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是 予之力尚足以入 , 火尚足以明也 。
回顾第三段,完成理解性默写 1、揭示了古人观万物皆有得益的原因的句子是 以其求思之深, 而无不在也 。 2、“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3、“ 险以远 , 则至者少 ”,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 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 是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复习课一
默写·游褒舍于其址, 而卒葬之 道出了“褒禅山”一名的由来。
2、 所谓华山洞者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道出了“华阳洞”一名的由来。
回顾第二段,完成理解性默写 1、写出因他人原因出洞而没有继续深入的“我”的心情的句子 是 然予亦悔其随之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在观察大自然的时候“”,那是因为“”,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认为,“”,来游玩的人就多,而“”,等到达的人就少。

3.王安石认为,世界上非常奇特、美好的风光“”,是人们很少能到达的,所以“”。

4.王安石认为,要想到达非常险峻的地方观看美景,首先要有“志”,不能随便跟着别人停止行进,但是“,”。

5.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认为,要想看到世上最奇特的景观,光有“志”“力”也是不够的,因为“,”。

6.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认为,如果力量足可以到达目的地,却没有到达,那么就会落下“,”的遗憾。

7.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认为,如果“”,对我们自己而言,没什么可后悔的,对别人来说,“?”
8.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由倒在地上的石碑生发感慨,古代的文字不能完好保存,以致于“”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这也是他告诫“”的原因。

1.往往有得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夫夷以近险以远,
3.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6.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高考默写真题及理解性默写

《游褒禅山记》高考默写真题及理解性默写

1.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 哉!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理清思路
结 构——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中心句——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第一段: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动,筑舍定居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动,命名,起名 距其院东五里 名→状,往东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名→动,命名,起名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断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句
第二段:重点词句
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略句 =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所谓前洞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 愈难,而其见愈奇。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达 / 帮助
第三段:重点词句
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幽深昏暗、让
人迷惑的地方
于人为可讥 对于/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第四段:重点词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后世之谬其传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而莫能名者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何可胜道也哉 尽,完 / 说,动词
有穴窈然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精心整理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精心整理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第一部分:【重点字填空】( )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 )始舍于其址,而( )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 )院者,褒之庐( )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 )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 )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 )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 )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 )其出,则或( )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 )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至于( )暗( ) (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 )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 )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 )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第二部分:【情境默写】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游褒禅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上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全覆盖强烈推荐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全覆盖强烈推荐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1、毛主席有句诗“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与《游褒禅山记》中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2、我们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应该实现自己的志向,在老之将至时就可以对3、《游褒禅山记》中“,”,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8、“,,”,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9、“,, ?”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10.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的原因的句子:。

11、强调“志”的重要作用的句子是:,12、《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以世间不同寻常的景观为喻,表达宏伟的目标与漫13、《游褒禅山记》中在作者看来,对于虽然有志向和力气却不能实现目标的14、《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在实现人生目标的道路上,只要努力了,即使15、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进,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16、《游褒禅山记》中用“,,”,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17、作者认为要能看到人之所罕见之景象,,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18、《游褒禅山记》中“,”,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游褒禅山记》默写答案1、毛主席有句诗“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与《游褒禅山记》中的句子:“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有异曲同工之妙。

2、我们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应该实现自己的志向,在老之将至时就可以对3、《游褒禅山记》中“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文章填空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文章填空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第一部分:【重点字填空】( )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 )始舍于其址,而( )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 )院者,褒之庐( )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 )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 )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 )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 )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 )其出,则或( )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 )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至于( )暗( ) (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 )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 )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 )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第二部分:【情境默写】1、毛主席有句诗“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与《游褒禅山记》中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2、我们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应该实现自己的志向,在老之将至时就可以对3、《游褒禅山记》中“,”,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情境默写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情境默写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情境默写及答案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往往有得,”,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 ”,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3.游褒禅山记中说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句子是:“, ”;
4.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的原因的句子:“”;
5.作者论述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的句子:“, , , ” ;
6. 作者论述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的句子:“, , , ” ;
7. 论述没有到达理想的境地而不后悔的句子:“, , , ” ;
8.“, , ”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
参考答案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4.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6.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8.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默写《游褒禅山记》是唐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篇游记,是他游历褒禅山的所见所闻和对景物的感悟。

这篇游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有很深的哲学意义,思想深刻,启示人的灵智。

游褒禅山的感悟王安石游褒禅山,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宏伟、奇妙和变幻无穷。

他在文章中写道:“烟霞常翠微,萦岩卷翠微,天光水色秀,山色空朦胧。

” 这些诗意的词语把褒禅山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神往。

禅山的美景让王安石感悟到了“所见皆新,所闻皆异”。

他感叹世界之大,无论看多少次,都能发现新奇之处,发现无穷无尽的美丽。

他认为自然的美丽是不朽的,是超越时间的。

他写道:“此山此水,皆有声色;而声色之外,又有无穷之乐,人莫能穷其端也。

”王安石在观山时还有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悟道者,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在他看来,山和水不是表面上的物象,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他写道:“我纵目四顾,所见不过云海高峰,不离幽径岩窦之依,而此心亦何以异乎莲华讲坛。

”契机与启示王安石的游记是在一次得病之后写成的。

他通过游览褒禅山,缓解了疾病的折磨,并有所领悟。

从这篇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出,旅游可以是身心健康的有效方式。

旅游可以不仅仅是为了欣赏风景,还可以触发我们的深思和启示。

旅游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领略不同的文化、历史和宗教,还可以改善个人情绪和心理健康。

在王安石游褒禅山的过程中,他不仅仅是欣赏山水,还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

因此,旅游不仅仅是一种愉悦的身体体验,更是一种启迪灵魂的方式。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文学创作,也是一篇游记,它有哲学思考,有人生哲理的启示,深刻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展现了旅游的娱乐性和启示性。

这篇文章也让我们思考我们走出家门去旅游的目的,是为了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而已,还是要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启示,即带着心灵去旅游的“旅行”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情境默写及答案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往往有得,”,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3.《游褒禅山记》中说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句子是:“,”。

4.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的原因的句子:“”。

5.作者论述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的句子:“,,,”。

6. 作者论述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的句子:“,,,”。

7. 论述没有到达理想的境地而不后悔的句子:“,,,”。

8.“,,”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

【参考答案】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4. 以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6.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7.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8.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
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