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7 物种—通道—生境的生态规划设计

合集下载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教材目录框架(王云才编著)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教材目录框架(王云才编著)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第一章生态规划的发展第一节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透视一、景观的生态学内涵二、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途径三、景观生态规划的NPH体系四、景观规划设计是景观生态学深度应用第二节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二、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三、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领域第三节国外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一、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前期发展及代表人物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及代表人物第四节中国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一、摸索与发展阶段二、研究实践与深度应用阶段第二章生态规划理论基础第一节生态规划设计的概念内涵与意义一、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二、生态规划设计的意义三、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第二节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一、景观生态学理论二、人文生态学理论三、景观的语言第三节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与核心一、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六大核心第四节景观生态化设计与生态设计语言一、生态设计的发展与困惑二、生态设计语言的缺失三、生态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比较四、生态设计的语言构成第三章生态调查与景观生态分析第一节生态调查一、生物物理环境调查二、生态系统特征调查三、社会产业调查第二节景观生态分析体系一、景观生态分析目的与原则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三、景观生态过程分析四、景观生态演化分析第四章景观生态评价第一节景观生态评价体系一、景观生态评价目的与原则二、景观生态评价理论基础三、景观生态评价的七度体系第二节景观相容度评价一、景观相容度概念与内涵二、景观相容度评价体系与方法三、北京市郊区开放空间的典型剖面四、北京西部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相容性评价五、基于相容性评价的都市郊区景观生态规划第三节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一、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概念与内涵二、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三、巩乃斯河流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特征四、巩乃斯河流域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五、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巩乃斯河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第四节景观敏感性评价一、景观敏感度的概念与内涵二、景观敏感度评价体系与方法三、石头城文化遗址景观及区域特征四、石头城文化遗址景观敏感度评价结果五、基于敏感度的遗址可持续景观规划设计第五节景观连接度评价一、连接度与连通性二、景观生态网络连接的典型范式三、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体系四、上海市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五、连接度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第五章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第一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概念与特征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概念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内涵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特点第二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系统分析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分析方法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结构分析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过程分析第三节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一、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二、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第四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一、城市化倾向与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二、商业化倾向与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四、江南生态园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传承第七章生态城市发展的景观生态规划途径第一节生态城市特征与城市生态内涵一、生态城市内涵与特征二、生态城市形态的多元化第二节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对比与创新一、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对比二、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的创新第三节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一、城市景观演变及特点二、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第四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一、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原则与目标二、城市——区域生态格局规划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四、城市大型自然斑块与廊道保护规划第五节城市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与规划管理一、研究背景与方法二、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格局三、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机理四、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控制与规划管理第六章区域景观生态体系规划第一节区域景观与区域景观空间构成一、区域景观规划概念与内涵二、区域景观生态空间构成第二节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体系一、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二、区域景观生态演变第三节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一、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二、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第四节区域景观保护与景观生态体系规划一、区域景观保护重点二、区域景观生态规划第五节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与整体保护一、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特征及存在问题二、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整体性保护机制三、昆山千灯——张浦区域景观传统性特征四、昆山千灯——张浦区域网格格局与整体性保护第八章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第一节乡村景观与景观生态特征一、乡村与乡村景观二、乡村景观生态特征第二节乡村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一、乡村景观要素二、乡村景观类型三、乡村景观的区域组合第三节乡村景观生态规划一、土地利用与农业景观规划二、乡村人居环境与聚落规划三、自然斑块与廊道保护与规划第四节诸暨市直埠镇乡村文化景观空间保护规划一、区域特征与社会调查二、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其破碎化现象三、乡村文化景观空间破碎化演变过程四、乡村文化景观空间保护规划第九章格局——过程——界面的生态规划设计第一节自然格局的整体性规划设计一、景观格局的内涵二、景观格局的规划设计三、自然格局整体性规划设计第二节自然过程的完整性规划设计一、自然过程的内涵二、景观过程的判定三、自然过程的完整性规划设计第三节自然界面的延伸性规划设计一、自然界面的内涵二、大尺度自然界面规划设计三、中小尺度自然界面规划设计第十章物种——通道——生境的生态规划设计第一节物种的多样性规划设计一、物种多样性的定义二、物种多样性的测定三、物种多样性的规划设计第二节生物通道的连续性规划设计一、生物通道的内涵及类型二、生物通道的宽度设计三、生物通道连续性规划设计第三节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规划设计一、生境与生境破碎化二、生境识别与原生性特征三、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规划设计第十一章扰动——足迹——健康的生态规划设计第一节景观干扰的有限性规划设计一、景观扰动与干扰二、干扰的生态效应三、景观干扰的有限性作用机制四、景观干扰的有限性规划设计第二节生态足迹的平衡性规划设计一、生态足迹的内涵与模型二、生态足迹度量的指标体系三、生态足迹的平衡性规划设计第三节健康生活环境规划设计一、生态健康性的内涵二、景观生态健康性的特征及评价三、健康生活环境规划设计第十二章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第一节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体系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二、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体系第二节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方法一、数据获取二、评价方法第三节鼓浪屿“世界音乐岛”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一、鼓浪屿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核心矛盾二、鼓浪屿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

7第七章 自然保护区规划

7第七章 自然保护区规划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规划


一、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对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言,以减缓和控制生态环境恶化、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终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目的;近期从抢救保护角度出发, 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和划定保护区域;远期在全国范围内建成 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管理科学、执法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网 络,使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于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而言,以保护典型 的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自然遗迹为目标,从而减缓生态 环境的恶化,抑制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或丧失。




(一)进化原理 (1)物种是相互依存的 (2)许多物种是高度特优的 (3)关键种的灭亡将会对自然群落产生深远影响 (4)引进适应性广的物种可能会减少自然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二)生态学原理 (1)生境和演替阶段持续的时间依赖于规模的大小 (2)如果优势种群密度超过维持水平,它们可能消灭土生的 被食者和其他与之共享资源的物种 (3)种群存活力依赖于种群大小 (4)生境局限和隔离是导致稀有物种灭绝的直接原因
(一)IUCN的分类系统


1978年世界保护联盟(IUCN) 的分类系统将世界上的保护区 统一划分为绝对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或受控自然保护区、生 物圈保护区、国家公园或省立公园、自然纪念物保护区、保 护性景观、世界自然历史遗产保护地、自然资源保护区、人 类学保护区、多种经营管理区或资源经营管理区等10个类型。 以上10类保护区从保护的严格程度看是依次递减的,而在资 源的利用方面则依次递增。事实上这个分类系统也有不足之 处,它无法解决一区多目标的问题。 1994年调整后的新的分类系统提出“保护区主要是致力于生 物多样性、自然和有关文化资源的管护,并通过法律或其他 有效的手段来管理的陆地或海域”(CNPPA/IUCN,1994)。同 时将世界上的保护区划分为以下6个类型(见下表)。

“功能、过程与结构”三合一的生境系统生态规划

“功能、过程与结构”三合一的生境系统生态规划

“功能、过程与结构”三合一的生境系统生态规划针对生态适宜性规划仅对城市不可能发展区域进行生态区划控制,忽略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生态结构的问题,也为了完善景观生态规划对垂直生态过程的理解,当代生态规划思想方法的主要转变为:一、概念方面,将“自然地域综合体”的景观空间概念扩展为生境(biotope)空间概念,强调生境空间内生物多样性所维持的生态稳定性;二、认知方面,运用生态系统生态学,在景观生态学对“功能与结构”的生态认知基础上,完善对生境单元内部垂直生态过程和生境单元之间水平生态过程的认知;三、方法方面,从区域性的生态区划转变为韧性生态结构控制。

生境的概念:生态功能、过程、结构认知理论基础生境的英文是biotope,来源于希腊语bios(生命)和topos(地方、地点)的组合,是特定的生物群落(动物群落和植物群落)与其和谐共生的空间所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

生境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在提出生态学概念的同时提出,这时生境概念与生物进化理论关系密切,在规划领域并未受到关注。

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植物学家阿瑟·乔治·坦斯利爵士(Arthur George Tansley)于1935年提出的生态系统概念基础上,美国生物学家奥德姆兄弟(Eugene Pleasants Odum andHoward Thomas Odum)正式创立生态系统生态学,其研究所聚焦的“生境”,是种群生态学“邻里”概念和景观生态学“斑块”概念的结合,是一个“生物群落”邻里。

生境一旦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就被赋予了作为生态系统基本空间单元的意义。

从此,生境进入了规划的视野。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境越来越被认知为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自然生态系统单元,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将生境作为保护、更新、重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关键。

与人相关的栖息、移动、网络生境系统“功能、过程、结构”认知一、生境不会考虑如生物圈之类的大尺度现象(脱离人的日常生活,只能遥远敬仰),而更多是在与人的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小尺度内(如邻里公园、后花园等),保护生物群落多样性,让自然做工,维持生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使人能够参与生境产生和持续管理的活动中;二、生物群落垂直生态过程存在于生境单元内,如河流岸边生境,在水、小岛、水草、带果实灌木、乔木等空间环境条件中,相应的垂直生态过程为:鸟类在灌木丛中觅食果实—产生粪便—滋养微生物—肥沃水草—为水中鱼类提供食物—鱼类作为水鸟的食物—小岛作为水鸟栖息地、乔木作为鸟类栖息地。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第五章 生态系统服务•第六章 退化生态系统及其修复、生态工程(教材中第六、八章合并,课外内容)•第七章 生物毒理与生物富集(教材中第七章部分内容)•第八章 生态管理、生态影响评价、生态规划、生态监测(教材中第九章、第七章部分)•第九章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中第十章、课外内容)掌握内容第一章 绪论1生态学概念及研究对象。

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生物、非环境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2.生态圈: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人类社会初期阶段的人与环境: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700万年前人科的起源两足行走的猿类物种“适应辐射”250万年前人属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现代人的进化活动可能发生在50万年到3.4万年前之间标志现代文明的文字出现在大约6000年前农业社会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现代工业文明对环境的冲击与破坏4.环境生态学的概念 。

定义: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5.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

①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基本关系。

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及规律。

③ 环境污染的危害。

④ 环境质量的调查、评价和预测。

⑤ 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

⑥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使用。

⑦ 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⑧ 环境规划。

⑨ 环境管理。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1. 物种(种)的概念,其内在因素。

生态环境规划教材(PPT 47页)

生态环境规划教材(PPT 47页)

非常适宜,指土地可持久地用于某种用途而不受重要限 制,不至于破坏生态环境、降低生产力或效益;
适宜,指土地有限性,当持久用于规划用途会出现中等 程度不利,以至于破坏生态环境、降低效益;
不适宜,指有严重的限制性,某种用途的持续利用对其 影响是严重的,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利用勉强合理。
2.生态城市基本特征 √ (1)高效益的转换系统 (2)高效率的流转系统 (3)整体性和前瞻性 (4)高质量的社会人文环境 (5)环境质量指标国际化 (6)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性 (7)区域统一性
23.10.2019
第二节 城市生态规划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人口适宜容量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
③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和人类生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 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城乡园林绿化布局、水域生态保 护等规划设计,提出各类生态功能区内森林与绿地面 积、群落结构和类型方案。
23.10.2019
23.10.2019
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三、生态规划的步骤
生态调查
资料收集、实地考察
因子选择及图像化处理
23.10.2019
第二节 城市生态规划
2.人口适宜容量规划 人口分布、密度、规模、年龄结构、文化素质、
性别比、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以及流动人 口等。
23.10.2019
第二节 城市生态规划
3. 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应从整体出发,实行主要污
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 目标,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 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控制、 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等。
23.10.2019

基础生态学 7种内种间关系

基础生态学 7种内种间关系
d 贫乏的资源
2 有关动物的领域效应,下面哪种说法不正确?
a 动物不允许除家庭成员外其它个体进入领域; b 同样体重大小的黄牛领域面积小于老虎; c 体重越大的动物占有的领域面积越大; d 鸟类在营巢期领域面积最大
第三节
种间竞争
一、种间竞争 —— 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对别 的物种直接或间接产生抑制的现象,称~
¹ 若分散营巢,每一对只利用其邻近的四个资源点(a),则每 对鸟为获取资源的平均飞行距离:
²若集中营巢,4对鸟共享16个资源点(b),则平均飞行距离为
模型说明: ¹ 划分领域较群集繁殖的平均飞行距离短 ² 在资源均匀分布的条件下,领域性易于产生
模型:在自然界的证据
长嘴沼泽鹪鹩(Cistothorus palustris)
(2)栖息地:高质食物资源,斑点分布,高社会等级雄鸟将占有资 源最丰富的领域 雌鸟选择:A. 与无配偶低等级的雄鸟结为伴侣(分享资源) B. 与已有配偶、高等级雄鸟结为伴侣(分享资源) 选择B 则可能分享更多的资源,利于多配偶制(一雄二 雌)的形成 • 多配偶阈值
(三)领域性(territoriality)
狐猴,低等猴类,全夜行性
• 高等灵长类—— 如狒狒 (Papio anubis)
狒狒的群体生活
—— 群较大,包括若干雄 狒和若干雌狒,其中有主 雄。主雄在交配、取食等 方面有优先权,但主雄和 次雄以及次雄之间多有互 助行为
2. 种群行为调节学说(美国生态学家V.C.Wyhne—Edwards)
¹ 随着动物种群数量的增加,全部最适的栖息地将为优
(1)领域的概念
—— 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不可侵入的 空间
A. 领域行为:驱赶入侵者的行为 B. 领域保护:保证食物资源、营巢地,以获得配偶 和养育后代

生境·人境——现代社会景观设计中的生态要素与城市文化

生境·人境——现代社会景观设计中的生态要素与城市文化

善 ;而城市复兴是综合的 ,在精神 和物质上 是双重 的,它不
仅 包 括 了保 护 与 整 治 的 全 部 内 容 ,还 包括 了经 济 、社 会 、 环 境 与 文 化 等 社 会 范 畴 的 一 种 全 面 的 建 设 。 旧城 保 护 更 多 的 是
作用下产生 的特殊物质形态 ,人化 的 自然环境就 是文化的一 大 载 体 。 人 化 的 自然 环 境 加 以正 确 的认 识 和 合 理 的利 用就 能
被法院强制拍卖 ,所得款项将优先用于偿还银行拖 欠贷款 及
工 程 欠 款 。 这 个 案 例 失 败 的原 因就 在 于 把 自然 环 境 和 特 定 文
化机械地割裂开来 ,导致景观徒有其表 ,缺 乏文化意 味,最 终落得个惨淡收场。 文化是城 市景 观的灵魂 ,是 一个城市 有
别 于 另 一 个 城 市 的重 要 原 因之 一 。 即使 文化 是 抽 象 的 ,我 们 看 不 见 摸 不 着 ,却 能 时 刻 感 受得 到 。文 化 是 人类 和 自然 相 互

日不可忘却土地 恩惠 、万万不可浪费土地 的、悠久的农业 患意识和无限深情 ,表达 了反对追求华奢 与奇 异,倡导 “ 白
和 人 口大 国 来 说 , “ 田校 园” 传 达 了设计 师 关于 土 地 的忧 稻 话 景 观 ”与 寻 常城 市 的理 想 。这 是 运 用 生 态 要 素创 造 出 富于 文化 意 义 比较 成 功 的 一例 。 但 是 ,并 不是 利 用 生 态 要 素都 能 营造 出景 观 文 化 的 ,失
性 就 愈 复 杂 、 愈 有个 性 ,深 层 次 的文 化 差 异 就 愈 明 显 。 如 美
丽 温 馨 的 海 岛城 市厦 门 、 “ 风 吹 得 游 人 醉 ” 的杭 州 、 “ 暖 西

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

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
利用效率。
工业区绿化建设
加强工业区内的绿化建设,提高工业 区的绿化覆盖率,改善工业区的生态 环境。
工业区能源利用与减排
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工业区的能 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 工业区的生态环境。
CHAPTER 05
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未来发展
技术创新
数字技术
利用大数据、GIS、遥 感等技术进行生态景观 规划与设计,提高规划 效率和精确度。
功能要素
生态保护
通过合理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休闲游憩
创造宜人的休闲空间,提供多样化的游憩活动,满足人们休闲娱乐 的需求。
科普教育
结合景观设计,设置科普教育设施,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 养。
CHAPTER 04
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践应用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
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30
CONTENTS 目录
• 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概述 • 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 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要素 • 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践应用 • 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未来发展
CHAPTER 01
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是指将生态 学原理和景观设计理念相结合, 以创造具有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的绿色空间为目标的过程。
乡村人居环境改善
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包括住房 、交通、卫生等,提高乡村居民的生 活质量。
旅游景区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
自然保护区
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 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游客容量管理
控制景区游客容量,避免过度拥挤和人为破 坏,保持景区的生态平衡和自然风貌。

基于生态保护的道路规划策略

基于生态保护的道路规划策略

声 、气味基本上是过程型污染 ,随着交通量大小而 变 化 ;而 汽车 尾气形 成 的物 质 污染是 残 留型 污染 。 这些污染扩散或影响到路侧 ,形成道路环境影响带 ( a— eto e引 r d f c zn) ,其影响少则几十米 ,多则几百 o e [
米 甚 至数 千米 。道路 交通 引起 的生 境损 失 不能 简单
过程的阻滞 与沿程污染和敏感程度不尽相 同,总体 上看 , 自 从 然生境 、半 自 然生境 、人工 自然生境到 人工生境 , 其敏感程度依次降低 。例如 ,在城市化 地 区和 高强 度农 业生 产地 区 ,人类 活 动 主导 的人工 或 人 工 自然 生 态 系 统 基 本 上 取 代 了原 生 态 系统 的 自然过 程与 生态 格局 ,这类 景观 对再 添加 人类 活 动 干扰的敏感性已大大降低 。相反 , 较少受到人类干 扰 的大型 自然斑块 和重要生态廊道却是对人类 活 动干扰十分敏感 的区域。根据道路生态学研究 ,在 自然空间中, 如果规划建设 的道路路网密度大于物 种 所 能 承 受 的 道 路 密 度 阈 值 ( a dni r d esy o t t eh l ) h sod ,这些物种在该区域 中就难以生存 。例 r s 如 ,狼在 道路 密度 大 于 0 5k k . m・ 4 m 的地 区不会 形 成狼群领域 , 大于 0 ・ 的地 区则难以维持生 .k k 6 m m 计【 。当路网密度达到 1  ̄ .k k 时, J . 1 m 2 9 m・ 北美麋 鹿的生境有一半消失【 , 1 综合 以上研究建议将道路 密度 阈值控制在 0 m・ . k k 以下以保持 自然空间 6 m- 的生物 活力 [ ,-】 1 11。因此 ,在道 路交 通规 划 中根据 ,12 7 生态敏感程度的不同安排路线 ,需要保持 自然生境 地区的低路 网密度 、低交通量( 1) 图 a。 22 保 持大 型 自然 空 间的 生态 完整性 . ( 保持空间的相对独立性 : 1 ) 由于大型 自然斑块 与重要 生态 廊 道在 生境 类 型 、地形 、野 生 动植物 方 面的区域独特与珍 贵性而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功 能,例如大型 自然植被斑块能够涵养水源 、稳定局 地气候 、 保护需要大范围生境的动物、维持具有可 持续性的内部种群 ; 重要生态廊道能够促进物种 扩散 、在大型斑块之间的定居 、保持基因流的畅通 等L 。 l 这些斑块与廊道形成了一个地区 自然景观基 本的生态网络或生态基础设施 ,是维持区域生态环 境稳定与健康 的基础 。在区域交通规划中应该从总 体上保持其空间的生态完整性 ,尽量避免交通干线 或主要公路穿越其中( l) 图 b。 () 2与潜 在 的生态 网络 主 线相平 行 : 区域 中 自 当 然空间条件复杂时,首先需要辨识区域生态网络 , 在 此基 础 上确定 生 态 网络 的空 间形态 。区域 路 网交 通 流 总 的方 向应 与 生态 网络 骨架 主线 相平 行 ,这 样 可 以避 免 自然 空 间受道 路 网过 多 的切 割 ( 1) 图 c。 () 3穿越 道路 的限制 :当穿 越不 可 避免 时 , 方 一 面应尽量 利用现状路面 ,另一方面道路等级宜降 低 ,通过道路线型设计和交通管理措施 以保证较低 的车速与流量 。并且进入的道路仍然需要避开大型 自然斑块 中的重要生态敏感 区,同时应对所有潜在 的生态 瓶 颈进 行辨 识 与提 出缓解 措施 。 23 提倡 非 生态敏 感地 段 的交通 集 中 . 在满足交通需要的条件下 ,区域中的大型交通 干线数量应尽可能少 , 并且尽可能与其他形式交通

第七章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第七章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4.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
①涉及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人类生态学、地 理学、社会政策法律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高 度的综合性; ②建立在充分理解景观与自然环境的特性、生态过 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基础之上; ③其目的是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及人与自 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 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而改善景观 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七章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一、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1.生态规划
利用生态学理论而制定的符合生态学要求的 土地利用规划称为生态规划 目前,生态规划主要集中于土地利用、自然 资源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方面。
2.景观规划 起源于园林设计和景观建筑 我们可将所有可能造成景观格局或组分发生 变化的规划设计活动都称为景观规划,如城镇建 设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风景园林规 划等都可纳入景观规划的范畴。
(2)内容:景观中的生态过程包括能流、物流、 信息流和物种流,这些过程引起物质、能量、信 息和物种在景观中的重新聚集和分散,形成新的 景观空间格局,最终表现在土地利用格局上。

4. 景观生态分类与制图
(1)目的:全面了解一定区域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特征,并 以此作为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管理的基础 。 (2)意义:景观生态图可以客观而概括地反映出规划区景观生 态类型的空间分布模式和面积比例关系。其意义在于它能划 分出一些具体的空间单位,每一单位具有独特的非生物与生 物要素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独特的物流能流规律,独特的 结构和功能,针对每一个这样的空间单位,可以拟订自己的 一套措施系统,以求得在保证其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获取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如降水土壤肥力旅游价值等从景观的生态特性如降水土壤肥力旅游价值等从景观的独特性稀有性及破坏后恢复时间尺度独特性稀有性及破坏后恢复时间尺度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景观的功效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景观的功效性生物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等景观的宜人性和景观性生物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等景观的宜人性和景观的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环境质量以及的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环境质量以及与其相邻的景观类型的关系相斥性和相容性确定景与其相邻的景观类型的关系相斥性和相容性确定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

《2024年基于共生城市理论下的城市野生动物生境恢复策略设计——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2024年基于共生城市理论下的城市野生动物生境恢复策略设计——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基于共生城市理论下的城市野生动物生境恢复策略设计——以北京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日益密切。

然而,城市扩张和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生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问题。

共生城市理论强调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基于共生城市理论的城市野生动物生境恢复策略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策略设计,恢复和改善城市野生动物生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北京市野生动物生境现状及问题分析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吸引了众多野生动物。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北京市野生动物生境面临着严重威胁。

城市扩张、生态环境破坏、栖息地丧失等问题,导致许多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

三、共生城市理论下的城市野生动物生境恢复策略设计基于共生城市理论,我们提出以下城市野生动物生境恢复策略设计:1. 生态廊道建设:通过规划建设生态廊道,将城市内的绿地、公园、湿地等生态空间连接起来,为野生动物提供连续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2. 栖息地恢复:针对不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需求,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如植树造林、湿地修复、草地改良等,提高生境质量。

3. 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恢复生境的同时,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珍稀濒危物种、重要生态群落等,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4. 社区参与与教育:加强社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鼓励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活动,同时开展生态教育,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5. 政策法规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野生动物生境恢复工作的顺利实施,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法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

四、以北京市为例的具体实施措施以北京市为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实施措施:1. 在城市规划中明确生态廊道的布局和建设目标,确保生态廊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2. 针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制定具体的栖息地恢复计划,如森林、湿地、草地等。

第7章 城市生态环境专项规划 4

第7章 城市生态环境专项规划 4

1 基本原理(2)
McArthur和Wilson: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 1)大岛屿的物种数量要多于小岛屿(面积效应); 2)靠近大陆岛屿物种数量要高于远离大陆的岛屿(距离效 应); 3)年轻的岛屿物种丰度较小,物种周转率(迁入量/灭绝量) 高,以后则不断降低,直到二者相等,物种数量达到动态均衡。 结论:岛屿的面积、孤立程度和年龄依次是控制生物迁植、 灭绝和物种数量的关键因子。 岛屿生物地理学关键因子方程:Si=f[面积(+), 孤立性(-)]
• 广义的景观概念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进 行研究和管理,强调研究对象的空间异 质性、尺度效应和多尺度耦合以及等级 结构特征,具体空间尺度则可根据研究 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的不同而相 对灵活地确定。
• 从近几年的文献看,景观生态学突破了空间范围的限 制,广义景观为多数生态学家所接受。
(二)、 景观要素
4.3 景观连接度理论
景观连接度 指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的连接程度。
5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程序与内容
5.2 规划内容 • • • • 资料搜集 景观格局分析 关键要素识别 景观格局重构
6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主要方法
景观指数分析方法 景观格局网络分析方法
7 规划工具
RS与GIS 景观分析软件
典型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与绿色生态环境建设
景观生态设计
• • • • • 城市居民小区的景观生态设计 乡镇居民生活环境的景观生态设计 各类公园和消闲用地的景观设计 重要城市建筑物的环境设计 被矿山开发和其他工程活动所破坏的景观恢复 设计
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城市景观的概念与特征 城市景观是指城市地域空间的景物或景象,它是在一定 区域内以从事第二、三产业为主的高密度人群、人工 建筑体的集合,是由人类凭其强大的经济与技术能力 而将设起来的人造景观。 特征: (1) 景观生态单元以人为主体 (2) 城市景观的不稳定性 (3) 城市景观的破碎性

生态规划课程设计

生态规划课程设计

生态规划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规划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提高他们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生态规划的主要技术,如生态位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等。

–了解生态规划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生态规划原理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能够运用生态规划技术进行简单的生态规划设计和分析。

–能够撰写简单的生态规划报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运用生态规划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态度。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生态规划基本原理和方法:生态规划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生态规划技术:生态位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恢复等。

3.生态规划应用案例:国内外典型的生态规划案例分析,如城市生态规划、生态系统恢复规划等。

4.实践操作:运用生态规划软件进行简单的生态规划设计和分析。

5.课程论文:撰写一篇关于生态规划的论文,加深对生态规划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生态规划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态规划的实践应用。

3.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生态规划技术。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5.论文写作: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生态规划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生态规划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生动展示生态规划的相关内容。

生态工程课件农林牧渔生态工程第七章

生态工程课件农林牧渔生态工程第七章

“环境生态工程”课程05030901第七章农林牧渔生态工程成水平shpcheng@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七章农林牧渔生态工程一、农田作物生态工程二、复合农林生态工程二复合农林生态工程三、畜牧养殖生态工程畜牧养殖态程四、水产养殖生态工程一、农田作物生态工程1.1 农田生态系统以农田为基础,由作物为主体的生物成分和以土壤、水分、空气、光热等为主体的非生物成分所组成,以发展农业生产为目标的人控制的陆地生态系统农业生产为目标的人工控制的陆地生态系统人工控制土地和农田景观是农田生态系统决定性的特征地态统定征 农田作物的个体发育、群落演替特点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能流和物流特点−物质生产−不同措施下物流能流变化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投入技术和劳动特点1.2 农田作物生态工程主要指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作物轮作、间作与套作等措施及应用,通过不同作物之间的组合,使农田生态系生物多样性增加、结构复杂、抗逆性增强,生产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得到更好的发挥复种:指一年内连续种植两茬或者三茬作物。

复种的中心目的是集约利用时间和土地,提高年光能利复种的中心目的是集约利用时间和土地提高年光能利用效率。

复种的意义产品贡献收入贡献农田复种的类型一年两熟模式−春(冬)小麦套种玉米高产模式−冬小麦玉米两熟高产模式−冬小麦套(栽)棉花双高产模式−南方低中山旱作两熟高产模式−中稻加再生稻模式农田复种的类型一年多熟模式−南方多熟稻田吨粮高产模式−南方冬闲田利用多熟多元模式−南方丘陵旱地麦玉薯多元集约间套模式特色模式−多年生作物间套一年生作物(果林地间混作、蔗园间作)−农田种菇农田复种技术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技术−休闲增种一季−短生育期替代长生育期作物−短间隙生长期的填闲利用−发展再生稻−品种巧妙搭配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技术改直播为育苗移栽,缩短本田期移种技术的运用促进连发常数的技术−后作物及时播种,减少农耗期−前作及时收获−促进早熟技术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包括害虫的寄生性、捕食性生物和病原微生物。

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技术规程

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技术规程

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技术规程 1. 廊道设计原则
1.1 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1.2 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和破坏
1.3 提高野生动物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率
1.4 安全保障人类和野生动物的交通
2. 廊道设计要素
2.1 廊道类型和布局
2.2 通道宽度和高度
2.3 廊道表面和材质
2.4 植被和生态环境
3. 廊道设计流程
3.1 采集和分析生态数据
3.2 制定建设方案
3.3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3.4 经费筹措和工程实施
3.5 监测和评估廊道效果
4. 廊道管理和维护
4.1 建立管理机制和制度
4.2 定期巡查和维护
4.3 管理人员培训和交流
4.4 处理廊道问题和纠纷
5. 廊道设计案例
5.1 美国Rocky Mountain野生动物廊道
5.2 加拿大Banff国家公园野生动物过街通道
5.3 中国长江大桥野生动物通道
5.4 澳大利亚Great Ocean Road野生动物过街天桥
6. 结论
6.1 廊道设计是保护野生动物和人类安全的必要手段
6.2 建立完善的规范和标准可以提高设计水平和实施效果 6.3 建设和管理廊道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生境走廊名词解释

生境走廊名词解释

生境走廊名词解释
生境走廊是指一种连通不同自然生境的线性地带,为各种生物提供了移动和迁
徙的通道,并维持了生物多样性的连续性。

生境走廊的建设旨在缓解因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系统断裂和破碎化问题,促进生物种群的迁徙和演化。

生境走廊的重要性在于促进了生物间的遗传交流和物种迁移,在不同的生境之
间形成了生物流动的“走廊”,进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它可以连接森林、湿地、草原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使得物种可以自由地在不同生境之间迁徙,寻找食物、繁殖和栖息地。

生境走廊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规划和设计阶段,需要根据生境类型、物种需求以及地理条件来确定走廊的路径和宽度。

同时,还需要注意避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例如避开开发区、农田等人工干扰区域,避免交通干道对走廊的切割和阻断。

此外,保护和恢复走廊内的自然植被和土壤质量也是实施生境走廊计划的重要措施。

生境走廊的好处不仅局限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同时也对人类社会有着许多
积极的影响。

生境走廊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改善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的管理。

此外,走廊还可以提供娱乐和教育的机会,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自然景观,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总而言之,生境走廊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生态保护举措,通过连接不同生境,
保护和增强生物间的连通性,从而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生境走廊的规划、建设和保护,为未来的生物世界提供一个更加友好和适宜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7
物种—通道—生境的生态规划设计物种—通道—生境的生态规划设计¾物种的多样性规划设计
¾生物通道的连续性规划设计
¾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规划设计
一、物种的多样性规划设计¾物种多样性的定义
¾测定物种多样性
¾物种多样性的规划设计
物种多样性的定义
1、物种多样性的定义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水平
遗传多样性:地球上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物种多样性: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及其变化的总体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物种多样性的定义
研究物种多样性要以物种为单元,以系统学为基础,探讨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格局、时间格局、生物学格局,从进化与系统发育的角度认识物种多样性的产生与发展历史。

但从可操作的角度出发,有各种不同的含义:
A、特定地理区域的物种多样性
B、特定群落及生态系统单元的物种多样性
C、一定进化时段或进化支系的物种多样性
此外,还有物种的数目或丰富度、物种的均匀度等物种多样性的定义
2、物种多样性的形式
物种的数目增加会提高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
物种多样
性的形式
物种多样性的测定物种多样性的定义
3、物种的绝对数量与相对估计
是多少这样的假
物种多样性的规划设计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可分为以物种为中心的传统保护途径和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景观生态保护途径。

前者强调对濒危物种本身的保护,而后者则强调景观系统和自然栖息地的整体保护,通过保护景观多样性,实现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1、物种多样性实现的景观稳定性途径
2、物种多样性实现的焦点物种规划途径
3、物种多样性规划设计的综合途径物种多样性实现的景观稳定性途径不同的空间配置影响着景观功能整体性的发挥,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就是寻找和创造最优的景观生态格局,以获取最大并保证景观稳定和发展。

而生物要良好地生长和繁衍,就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景观或生态系统。

为此,就要规划、设计哺乳动物和鸟类迁移的关键性廊道,来创造一种新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景观稳定性途径
物种多样性的规划设计
景观稳定性途径:是指在收集景观各种数据的基础
上,分析景观要素网络,确定“生物中心”和生物联系的
“生态廊道”,为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创造的新景观
物种多样性的规划设计
物种多样性实现的焦点物种规划途径
焦点物种途径是通过生物种群中选择出一定的“焦点物
种”,将这些物种对理想的生存环境的要求及其生活习性
等将作为规划理想景观的指南。

如建群种、优势种等
物种多样性实现的焦点物种规划途径
物种多样性规划设计的综合途径
物种多样性规划设计的综合途径是在稳定性途径和
焦点物种途径的基础上,将两种方法统一在多样性规划
设计中
¾确定生物中心和生物廊道
¾构建维持焦点物种的方案
¾建立多功能的绿色廊道
二、生物通道的连续性规划设计
¾生物通道的内涵及类型
¾生物通道的宽度设计
¾生物通道的连续性规划设计
生物通道的内涵及类型
生物通道内涵:是联系斑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之间的连通性,也也影响着斑块之间的物种、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流。

其显著作用是运输,它还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绿色廊道的设计和应用可以影响景观结构,使之有利于物种在斑块间及斑块与基质间的流动,从而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通道的内涵及类型
生物通道类型:分类的对象各不相同,类型也不同。

如按照根据通道与道路的相对关系及结合形式的差异,可以分为:
路下式生物通道:基本尺度小于8米
路上式生物通道:
涵洞式生物通道:上限为8米,下限无严格要求
生物通道的内涵及类型生物通道的内涵及类型
生物通道的内涵及类型
生物通道的宽度设计生物通道的宽度设计
大尺度生物通道:是自然生态空间中,具有跨区域性
和区域首要的生物通道,是生物进行长距离、大规模活
动和生态联系的通道和纽带,其规划原则:
相同等级原则、保护优先原则、下限保证原则
通常情况下,大尺度的生物通道主要有
河流廊道与水网、山脉廊道、鸟类迁徙的康中走廊
跨境的主干道
生物通道的宽度设计
¾中小尺度生物通道
)穿越道路的联接通道
)城市森林网络体系
)城市道路通道
¾通道的最小尺度
U野生物种特性决定廊道的最小宽度
U生物利用生态场所的保护规模决定廊道的最小宽度U保护对象和规模的不同,廊道的宽度也不同生物通道的连续性规划设计
美国康涅狄格河
生物通道的连续性规划设计¾生物通道连续性内涵
¾生物通道的选址布局
¾斑块之间的生物通道
¾生物通道的宽度确定
¾生物通道及周边环境的营造
生物通道连续性内涵生物通道连续性:是指生物通道在空间上、功能上及物质流动的连续性,表示生物通道上各点的联接程度,通道有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本来是孤立的斑块内物种的生存和延续。

它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1 通道必须是连续的
2 通道的隐蔽效果
生物通道的选址布局
¾布局时,一方面通道设施远
离人类,另一方面通道设施
的分布密度比通道设施构造
等更为重要
如:在道路沿线分布众多
廉价地下式生物通道比建1~
2座路上式生物通道更为有效
生物通道的宽度确定
¾宽度对生物通道生态功能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

太窄的通道不利于敏感物种的活动,降低通道过滤污染物功能影响产生边缘效应的地区和通道中物种的分布和迁移
¾生物迁移通道的宽度随着物种、廊道结构、连接度、廊道所处的基质不同而异。

在通道被阻断时,可能会形成节点,这有利于物种临时栖息,其节点面积最好在1~5hm2
生物通道及周边环境的营造¾针对物种的生活习性不同,通道设施应有较强的针对性ª光亮
ª噪声
ª自然覆被
ª相关因素
三、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规划设计¾生境与生境破碎化
¾生境识别与原生型特征
¾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规划设计
生境与生境破碎化
¾生境破碎化:不仅是指生境被彻底破坏外,还包括原来被连成一片的大面积生境被分割成小片的生境碎片
¾生境破碎化的四大效应:
z生境丧失
z斑块数量增加
z平均斑块面积减小z平均隔离度减小生境格局
发生改变
生境与生境破碎化
¾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z生境丧失的效应:主要体现在物种丰富度、种群数量
和分布、基因多样性等层次
z斑块大小的效应:物种对景观生境面积要求不同
z斑块隔离的效应:对物种产生负面影响
z生境没有丧失前提下的生境破碎化的效应
生境识别与原生型特征
¾生境识别
z主要指标:天然性、多样性、稀有性、可恢复性、完整性以及生态联系、潜在价值、功能价值、存在价值以及丰富度等
¾景观生境原生性的特征
z原始生境是天然的,在生境中多以残存斑块存在
z生物在原始生境中,具有高的适应性和生境质量特征z原始生境在物种数、多样性等不如次生生境
z原始生境有高度的完整性
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规划设计
¾思路
z生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场所与功能多样性→再造生境多样性
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规划设计
¾步骤
z确定核心物种和生境适宜性评价→DEM、土地利用、TM影像→野外考察,水文分析→确定目标(恢复与生境改造) →组合自然单元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生境恢复与改造的可行性和适宜性→考虑规划原则和空间策略并对之进行可行性和适宜性评价→确定生境改造与综合整治目标→野外调研和实地调查→调整→对比规划目标和生境现状→确定生境改造的措施及空间范围
生境识别与原生型特征
¾生境规划设计
z营造生境序列:通过相应改造、扩大规模、恢复其历史原貌,并有意识丰富生境类型
z生态系统恢复与生境营造:生态恢复的计划必须考虑乡土物种
z丰富景观类型:如湿地:原生、典型、水域、滨水、陆生等景观类型
z安排多种功能场所,协调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