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选修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

高二选修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点: 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第一节 一、导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二、诗人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唐代诗人。

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少时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

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

后病死。

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三、解题: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指定学生朗读诗歌: 2、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诗歌意思: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口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山的月亮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石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隐居者独自来来去去。

3、学生熟读背诵诗歌: 五、赏析全诗: 1、诗歌首联写了什么景象? 首联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孟浩然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教学内容:1. 介绍孟浩然的生平背景。

2. 简述《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

3.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述孟浩然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家的感受,引出《夜归鹿门歌》的主题。

2. 介绍孟浩然:讲述孟浩然的生平背景,强调其诗歌风格。

3. 创作背景介绍:《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4. 学习目标说明: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夜归鹿门歌》。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1. 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2.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鹿门”、“夜归”等。

3.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1.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分享法: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步骤:1. 情感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情感体验。

3. 分享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

第四章:创作练习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情感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

教学内容:1. 创作指导:教师提供创作指导,帮助学生创作诗词。

2.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指导创作自己的诗词。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三、题解:鹿门,作者家住湖北襄州襄阳汉江东岸,在河对岸鹿门山开辟一住处,以追随东汉隐士同乡人庞德公隐逸之志。

所以,鹿门是诗人归隐之处。

夜归鹿门山是说诗人晚上回鹿门山。

四、整体把握: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①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白天。

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

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余:我。

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唯有:独有,只有。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请学生回答诗中有哪些景的描写?山寺黄昏的钟渡头争渡月照烟树岩扉松径2、__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村民归家我去鹿门幽人独行。

3、同学们看看,刚刚我们找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象,每一部分的意象就是一幅图画,要求大家展开想象,接下来请大家: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

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夜归鹿门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隐逸的情怀和归隐的乐趣,领悟理趣和情怀的美。

二、教学内容
简析背景,导入新课。

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串讲诗歌,赏析名句。

总结、扩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把握诗的意境。

(2)当堂背诵《夜归鹿门歌》。

教学难点:
(1)隐逸情怀和生活乐趣的真正含义。

(2)比较阅读《夜归鹿门歌》与《归去来兮辞》,感受隐逸情怀及艺术风格。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2. 点拨法;3. 讨论法;4. 比较法。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检查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程度和欣赏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评估学生对不同风格古诗的鉴赏能力。

通过课堂小测验,了解学生对诗歌基本常识和文学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和提升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欣赏诗歌。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科学,是否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反思教具准备是否充分,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作为一首唐代叙事长诗,《夜归鹿门歌》以其深度的人文关怀和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成为古代华夏文化的瑰宝。

作为一名导师,在教授本诗时,如何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其精神内涵和道德情操,是本案设计的核心目标。

一、兴趣引导作为一首唐诗,一般学生的文化背景下,这首诗并不是很相识。

因此,在展开本诗导学之前,先要进行兴趣引导。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 介绍本诗的作者——李白:可以结合李白的介绍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们多角度感受到这位伟大诗人的魅力。

2. 划重点:分别读出本诗题目中的“夜”、“归”、“鹿门”、“歌”四个字,让学生们猜测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然后播放一张鹿门夜景的图片,让学生们感受那光幕闪烁、人声鼎沸的夜晚。

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们进入本诗的想象世界。

二、读懂诗歌分析诗歌时,应该区分“五言诗”的特点,以及李白的文风和思想:1. 文学风格:李白的诗歌特色是袒露、豪放、通俗易懂,最大程度上迎合了市井文人口味。

2. 思想意蕴:如同李白的诗歌,李白的一生也十分豪放、自由。

他始终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生命价值,不愿意按社会规范行事。

这种思想精神反映在本诗,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阅读理解本部分,将结合导师的课堂授课和传统阅读题进行综合性阅读。

1. 物象描写。

学生应从物象描写中寻找莫大的诗意。

2. 情感表达。

学生应剖析诗人借助情感的运用表达出对亲人的敬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3. 抒情手法。

学生应分析诗人使用的抒情手法,窥探它厚重的意蕴和内涵。

四、文本分析从文本分析的角度,设计以下内容:1. 诗歌的思想内涵。

学生应通过综合分析、理解和梳理,从宏观的角度,揭示出本诗的思想内涵。

2.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生应将焦点聚焦在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上,提取其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着重讲解音韵、形象和结构性特点。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领略诗人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的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夜归鹿门歌》。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剖析诗歌中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画面。

(2)引导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诗人的心境。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1)教师总结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2)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和案例分析,能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夜归鹿门歌》 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 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

能够准确流畅地背诵诗歌,并初步学会鉴赏山水田园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感受诗歌中宁静清幽的氛围,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领悟诗人的隐逸思想,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宁静的山水音乐)同学们,在这悠扬的音乐声中,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宁静清幽的世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去感受诗人在山水之间的独特情怀。

2、作者及背景介绍孟浩然(689 年—740 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

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城东南约15 公里处,是东汉末年著名隐士庞德公的隐居之地,也是孟浩然一直向往的地方。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3)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4、研读诗歌,深入理解(1)诗歌开头两句“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昼已昏”点明时间,山寺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头人们争着渡河,一片喧闹。

这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宁静的山寺,一边是喧闹的渡口。

)(2)“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这两句中,诗人的行踪是怎样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们沿着沙岸走向江村,诗人也乘船回到鹿门。

《夜归鹿门歌》 说课稿

《夜归鹿门歌》 说课稿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夜归鹿门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的一首诗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夜归鹿门歌》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时分从岘山到鹿门山途中的所见所感,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歌语言自然平淡,意境清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但对于诗歌意境的把握和深层次的情感挖掘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此外,高二学生对于隐逸文化可能了解较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

学会通过意象分析和意境感悟来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会诗人的淡泊情怀。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悟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隐逸的深层原因,体会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从《夜归鹿门歌》寻访“隐者”孟浩然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能力的提高。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通过意象创造出来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隐逸情怀。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文化中的归隐文化和文人的隐逸情结。

教学重点:理解“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通过意象创造出来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隐逸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旷野上,落日带走最后一抹辉光,只留给世界一个半睡的夜晚,残枝在风中摇曳,稀疏的风吹不走一丝凄清,大地,一片沉寂。

在这个夜晚,有巴山的秋雨陪伴着李商隐,有寒山寺的钟声陪着张继,有皑皑的白雪陪着白居易,还有河面的渔灯陪着查慎行。

那么,这漫漫长夜,又有什么陪着孟浩然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夜归鹿门歌》去探寻答案。

二、目标解读本节课我们通过对《夜归鹿门歌》的学习,一方面要领悟通过意象来创建意境的技巧,另一方面要掌握通过意境来分析诗人情感的方法,同时通过对孟浩然对意象的选择和应用,理解孟浩然面对人生困境所作出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初识诗人•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其诗风质朴明快、清新自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李白《赠孟浩然》诗如其人,或人就是诗。

——闻一多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

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

不达而卒。

——《旧唐书》(二)诵读体悟,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师:示范朗读)2.读懂大意,把握内容(1)解题质疑:题目“夜归鹿门歌”中透露了哪些信息?预设:夜:点明时间归:归去、归隐。

点明事件鹿门:点明地点。

用典,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用此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夜归鹿门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整理_2

夜归鹿门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整理_2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整理教学目的:1、学问与力量:了解孟浩然及古诗歌相关学问的文学常识;了解意象的特征,把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留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意同学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沟通的力量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在描写悠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把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在描写悠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幻灯片首页)一、导入“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肯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静静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学问复习1、大家描述得相当不错,接下来我请为几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

(1)孟浩然是唐代闻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2)家乡襄阳,对门的鹿门山是东汉隐士庞德公的隐逸处,少时孟浩然也曾隐居于此。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悠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有《孟浩然集》。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奇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最终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1)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教材依据】人民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二课《夜归鹿门歌》。

【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唐诗是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赏唐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和积淀人文素养,所以本教学设计将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引领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情感内蕴,从而使学生获得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2)教材分析:《夜归鹿门歌》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在于实践“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隐逸诗人孟浩然应试落第,在吴越游历多年之后,隐居鹿门山时的作品。

诗歌从日落黄昏写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写到鹿门山途,表现了诗人从陈杂世俗隐居到自然山水的超然洒脱的情怀志趣,但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

(3)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很多唐诗,对于诗歌鉴赏中知人论世、整体感知、品味意境、对比鉴赏的步骤基本熟悉,对于孟浩然的诗已有所了解,他们初中学过孟浩然的《春晓》《过故人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基本了解孟浩然诗歌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的风格。

但高二学生,抓住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抓住关键词领悟诗人情感内蕴的能力以及在对比中深入鉴赏诗歌的能力还有待于提升。

(4)本节课是本节课是针对小课题“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研究”开展的一节校内实践展示课,其意图之一在于实践诗歌教学的基本步骤,即“知人论世、整体感知、品味意境、对比鉴赏”四步骤;意图之二在于引领学生按照基本步骤自主赏析古典诗歌;意图之三在于引领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品味诗歌意境,抓住关键词语品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味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内蕴。

(2)过程与方法:关注诗歌意象,品味关键词,反复诵读,通过联想与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人的隐逸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悟诗人的隐逸志趣,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内蕴。

《夜归鹿门歌》 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 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诗歌中动静结合、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隐逸情怀和人生思考。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情感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美景中,你们会想到什么样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隐逸生活的特点。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歌——《夜归鹿门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孟浩然的生平经历,重点强调他的隐逸倾向和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成就。

(2)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心态和追求。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逐句分析诗句的含义。

(2)提问:“诗歌中描绘了哪些场景?分别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找出山寺钟鸣、渔梁渡头、岩扉松径等场景,并分析其动静、明暗等特点。

(3)探讨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对比(“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4)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从尘世的喧嚣到鹿门山的清幽,感受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5人教课标版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5人教课标版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二语文第二单元第二课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学习目标定位】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作品。

过程与方法品味鉴赏本文平淡自然的诗风。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

【作家档案】〔〕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对面的鹿门山是东汉隐士庞德公的隐逸处,其曾隐居鹿门山。

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孟浩然生当盛唐,少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土终身。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赠孟浩然?)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日:“浩然亭〞。

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

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拟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局部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用一个字概括孟歌的特点:淡。

(歌作大多数是五言,以山水主要材,不事雕,自然成,清淡朴,但却不乏韵致。

言平淡朴,其人和都得了很高的价。

“清句句尽堪〞〔杜甫?解?〕“何必多,往往凌〞〔杜甫?遣?〕;“吾孟夫子,流天下。

〞〔李白?孟浩然?〕“孟浩然⋯⋯淡到看不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

〞〔一多?孟浩然?〕【背景回放】(解意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山附近,江两岸,名曰“南园〞或“南园〞。

中鹿山在江岸,沔水南畔与山隔江相望,距离不,乘船前往,数可达。

末著名士德公,因拒征辟,家居鹿山,从此鹿就成了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居山南园的家里,四十赴安仕不遇,游吴、越数年后返,一心追慕家先德公的行迹,特在鹿山辟一住。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了解诗人孟浩然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

2. 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的美。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境:帮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理解诗人通过景物描绘表达的情感。

2. 诗词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掌握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诗人孟浩然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诗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感受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内容解析:分析诗文内容,讲解生僻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文意义。

4. 意境感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5. 诗词鉴赏:讲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夜归鹿门歌》: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诗文,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2. 诗词鉴赏练习: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增强课堂互动性。

2.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意境。

3. 对比教学: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不同之处,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解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其人及诗作风格。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探究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3.对比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名心退尽道心生,迷津空有羡鱼情”是后人对孟浩然的评价。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是说其诗品,“人如其诗”是说其人品。

今天,让我们读诗识人,感受独特的诗境和诗人隐逸的情怀。

二检查预习,知人论世学生介绍诗人的有关情况。

教师引导参看注释①并归纳小结。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突破这个重难点需分几个步骤:(一)朗读吟诵,整体感受(音读)1,学生诵读,读懂字音,读出节奏。

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读完后的感受。

(二)根据注释,读懂诗意(意读)1.结合注释,学生自读全诗。

对疑难问题作标注,提出疑问,合作,交流。

探讨。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意内容,不足之处请其他学生补充。

小结: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日“夜归鹿门”,有纪实之意,更有歌咏归隐情怀志趣之旨。

(三)探究意境,把握情感(情读)“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究意境主要从两方面人手:1.自读全诗,请找出主要意象(景物、人物)。

2.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内容。

①描摹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象,要抓主要的,并充分地发挥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听读,投影图像,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示范朗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境和情感。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和诗歌背景。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夜归鹿门歌》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夜归鹿门歌》的朗读音频,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释诗歌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3. 鉴赏与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4.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意境。

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诵表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背诵。

2. 写一篇关于《夜归鹿门歌》的短文,内容包括诗歌意境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进步,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和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内容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孟浩然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风格。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人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拓宽视野。

八、教学资源1. 孟浩然的生平介绍资料。

2. 《夜归鹿门歌》的注释译文。

3. 与诗歌相关的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

九、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2课时。

2. 每课时教学内容:讲解诗歌、鉴赏与讨论、创意表达等。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深入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培养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理解孟浩然的隐逸情怀,引导学生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
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详细解读《夜归鹿门歌》的诗句及含义。

分析《夜归鹿门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讲述孟浩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夜归鹿门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老师示范朗读《夜归鹿门歌》,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解读: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句,深入理解诗中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画面。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分析:通过对诗中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剖析,引导学生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从中学到的生活启示。

总结:回顾整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思想,强调诗中传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评价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观察、口头反馈、作业分析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主题思想的把握以及个人感悟等方面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不足之处。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介绍唐朝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讲解《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和他对自然景色的感悟。

1.2 作者介绍讲述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出生地、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分析孟浩然的其他著名诗作,如《春晓》、《宿建德江》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他的写作风格和主题。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每句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意象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到孟浩然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3.1 诗歌主题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如自然景色、归隐生活、人生哲理等。

讨论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3.2 诗歌主题延伸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探讨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思考诗歌主题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诗歌艺术特色介绍讲解孟浩然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境、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等。

分析《夜归鹿门歌》中的艺术特色,如诗句的韵律美、意象的生动描绘等。

4.2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和意象来感受孟浩然的写作风格。

鼓励学生欣赏和评价孟浩然的诗歌艺术特色,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五章:诗歌创作与欣赏5.1 诗歌创作指导引导学生以《夜归鹿门歌》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指导学生运用孟浩然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或归隐生活的感悟。

5.2 诗歌欣赏与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并介绍创作思路和感受。

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对方的诗歌作品,共同学习和提高。

第六章:诗歌与文化价值6.1 诗歌与唐代文化探讨《夜归鹿门歌》所反映的唐代社会文化特点,如文人墨客的隐逸思想、对自然美景的赞美等。

分析孟浩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夜归鹿门时的所见所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2 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孟浩生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 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3.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4. 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欣赏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二章:诗人简介2.1 诗人孟浩生简介介绍孟浩生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2.2 孟浩生的诗风特点分析孟浩生诗风的清新、淡雅、自然等特点。

第三章:诗歌解析3.1 诗歌内容概述讲解《夜归鹿门歌》的诗意,描绘诗人夜归鹿门所见所感。

3.2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如“鹿门”、“夜江”、“月”等,感受诗人的情感。

3.3 艺术特色分析探讨诗歌在韵律、对仗、意境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诗歌鉴赏4.1 朗读与感悟组织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美。

4.2 欣赏与讨论分析诗歌中的画面,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4.3 背诵与默写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夜归鹿门歌》。

第五章:拓展与提升5.1 比较阅读选取其他描述夜晚的诗篇,与《夜归鹿门歌》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5.2 创作练习以“夜”为主题,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5.3 文化探究了解古代诗人夜晚活动的习俗,探讨诗歌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第六章:课堂互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夜归鹿门歌》中的意境和情感,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6.2 问题解答学生提出关于《夜归鹿门歌》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第七章:古代文学背景7.1 唐代文学概况介绍唐代的文学发展概况,重点分析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

7.2 诗歌流派简介讲解唐代诗歌的流派,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并与孟浩然的诗风进行对比。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夜归鹿门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准确无误地背诵《春晓》和《过故人庄》二、师生诵读本诗1、自由读:第一遍读,读准字音第二遍读,读懂大意第三遍读,略做欣赏2、学生代表读或教师范读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在诗歌的画面里,作者身居何处?选择了哪些基本意象?①从船上到岸上再到鹿门山中②山寺、鸣钟、渡头、江村、夜月、烟树、岩扉、松径2、展开联想,说说山中是什么样的景象?江边是什么样的景象?请用“山中有____;江边有___”的句式来回答。

示例:山中景有——山中有悠然的钟声;山中有朦胧的月光;山中有烟云缭绕的树木;山中有开在岩石上的门;山中有松林间的小路;山中有远离红尘的隐士……江边景有——江边有人来人往的喧嚣;江边有小贩的叫卖;江边有讨价还价的争执;江边有红尘的离愁别恨;江边有……3、作者是喜欢江边景还是山中景?作者是怎样通过意象的组合表达这种情绪的?请结合其余三联的诗句分析。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悠然的钟声————嘈杂的人声佛门清静————尘世喧嚣此二句,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同是乘舟,两个方向归宿不同,心境不同此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此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此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

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

2、品读诗歌,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分析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对比艺术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在盛唐诗人中,有一位与王维齐名而同样以写自然山水见长的诗人就是孟浩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歌就是孟浩然写的。

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孟浩然的诗。

(PPT开始放映第一张)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在第一单元同学们学过赏析诗歌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2、知人论世:(PPT下一张)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

孟浩然擅长五绝和五律,多写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意
境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地道的隐逸诗人,李白曾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仕进,与盛唐的其他诗人一样,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临渊羡鱼而坐观垂钓,把希望通过张丞相(张说或张九龄)引荐而登上仕途的心情表现得很迫切,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但他虽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折腰屈从,当他求仕无门,而且应举落第后,就走向山水,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

(PPT:孟浩然生平,故居图片)
3、解题(PPT下一张)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xian)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PPT两张)
4、(PPT下一张)全诗,请同学们齐读诗歌,听录音范读诗歌。

5、分析诗歌内容
第一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PPT)钟声悠然,突出山寺的超然和僻静,人声喧闹,尘杂反映出世俗的杂乱和喧嚣。

首句表现得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强烈而鲜明的比照。

(PPT)
第二句:(PPT下一张)村人各自上岸还家,自己回到鹿门,两种归途展现两种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这暗示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呢?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PPT)
第三句:(PPT下一张)诗人既然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朦胧的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庞公隐居的地方。

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PPT)
第四句(PPT)分析内容(PPT)这幽人。

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己,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6、这首诗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是洒脱的
但同时也带有隐隐的失落、无奈和惆怅。

(PPT)
7、此诗按照什么顺序:时空顺序(提问),分别写了哪两个生活场景: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提问),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PPT)
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

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

两个场景间突出了诗人的隐者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

因此,它们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PPT)
8、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PPT)看一下就好。

9、这首诗是山水田园诗,我们看一下山水田园诗主题一般会是什么,以备不时之需。

(PPT)
六、王维(PPT)了解
七、作业:背诵诗歌并默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