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物化实验报告凝固点的测定测定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实验——凝固点测定

物理化学实验——凝固点测定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相对分子量(基础)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一种常见的相对分子量的测定方法 2. 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稀溶液理论
二、实验原理
1. 稀溶液的依数性 设A为溶剂,B为溶质,根据依数性
2. 步冷曲线
T 纯溶剂冷却曲线t/s
三、仪器与试剂
1. 凝固点测定仪 2. 温度温差仪 3. 环己烷,萘,冰
四、实验步骤
1. 环己烷凝固点的测定 取自来水加入到冰浴槽中(水量以冰浴槽 体积的2/3为宜),加入碎冰,取25ml环己 烷加入到冷冻管中,插入温度温差仪的探 头,将冷冻管放入到空气套管中,放入冰 水中,不断搅拌,每20秒记录温度一次, 温度不变时即为凝固点。用手温热使固体 融化,重复以上操作3次,取平均值。
V环己烷
室温
2. 作步冷曲线,求T0 ,Tf 。 3. 计算环己烷的质量 4. 根据公式,计算M 5. 与标准值比较,计算误差 【注意事项】 1. 注意搅拌,尽量减少过冷现象的产生 2. 不要将萘弄到管壁上,否则溶液的浓度降 低,会加大误差
2. 测溶液的凝固点 用电子天平称取萘0.2g放入溶剂中(注意 不要弄到管壁上),测步冷曲线。根据步冷 曲线确定出溶液的凝固点,重复操作3次, 取平均值。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1. 填写下表
时间/秒
环己 (1)
20,40,60,80…………………………..

(2)
(3)
溶液
(1) (2) (3)
W萘

物化实验报告_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1]

物化实验报告_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1]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1.1实验目的1. 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萘的摩尔质量。

2. 通过实验掌握溶液凝固点的测量技术,并加深对稀溶液艺术性之的理解。

1.2 实验原理稀溶液具有依数性,凝固点降低是依数性的一种表现,固体溶剂与溶液成平衡时的温度称为溶液的凝固点。

依数性即指定溶剂的种类和数量后,这些性质只取决于所含溶质的分子数目,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它与溶液质量摩尔浓度的关系为:*×f f f f B T T T K b ∆=-=其中,f T ∆为凝固点降低值,*f T 、f T 分别为纯溶剂、溶液的凝固点,B b 为溶液质量摩尔浓度,f K 为凝固点降低常数,它只与所用溶剂的特性有关。

如果稀溶液是由质量为B m 的溶质溶于质量为A m 的溶剂中而构成,则上式可写为:1000××B f f Am T K M m ∆=即310Bff Am M K T m =∆ (*) 式中: f K ——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单位为1-∙∙mol kg k );M ——溶质的摩尔质量(单位为1-∙mol g )。

如果已知溶液的f K 值,则可通过实验测出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 f T ∆,利用上式即可求出溶质的摩尔质量。

常用溶剂的f K 值见下表。

表1 常用溶剂的f K 值kg mol1.853 5.12 6.94于新相形成需要一定的能量,故结晶并不析出),温度降低至一定值时出现结晶,当晶体生成时,放出的热量使体系温度回升,而后温度保持相对恒定。

对于纯溶剂来说,在一定压力下,凝固点是固定不变的,直到全部液体凝固成固体后才会下降。

相对恒定的温度即为凝固点。

对于溶液来说,除温度外还有溶液浓度的影响。

当溶液温度回升后,由于不断析出溶剂晶体,所以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大,凝固点会逐渐降低。

因此,凝固点不是一个恒定的值。

如把回升的最高点温度作为凝固点,这时由于已有溶剂晶体析出,所以溶液浓度已不是起始浓度,而大于起始浓度,这时的凝固点不是原浓度溶液的凝固点。

凝固点降低实验报告

凝固点降低实验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化学(师范) 年级、班级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实验项目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年月日实验指导老师蔡跃鹏实验评分【实验目的】1、明确溶液凝固点的定义及获得凝固点的正确方法。

2、确定环己烷的凝固点降低值,计算萘的相对分子质量。

3、掌握凝固点将定分子量的原理,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

4、掌握贝克曼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了解物质的一个最基本且重要的物理化学数据,其测定方法有许多种。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简单又比较准确的方法,在溶液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凝固点降低是稀溶液的一种依数性,这里的凝固点是指在一定压力下,溶液中纯溶剂开始析出的温度。

由于溶质的加入,使固态纯溶剂从溶液中析出的温度T f比纯溶剂的凝固点T f*下降,其降低值△T f =T f*-T f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T f =K f m (3-1)式中,△T f为凝固点降低值;m为溶液质量摩尔浓度;K f为凝固点降低常数,它与溶剂的特性有关。

表3-1给出了部分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值。

表3-1 几种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值若称取一定量的溶质W B(g)和溶剂W A(g),配成稀溶液,则此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m B为W Bm B = ×103 mol/kg (3-2)式中,M B 为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将式(3-2)代入式(3-1),整理得M B = ×103 mol/kg (3-3)若已知某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K f 值,通过实验测定此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T f ,即可计算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M B 。

通常测定凝固点的方法有平衡法和贝克曼法(或步冷曲线法)。

本实验采用后者。

其基本原理是将纯溶剂或溶液缓慢匀速冷却,记录体系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出步冷曲线(温度-时间曲线),用外推法求得纯溶剂或稀溶液中溶剂的凝固点。

物化实验报告_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1]

物化实验报告_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1]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1.1实验目的1. 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萘的摩尔质量。

2. 通过实验掌握溶液凝固点的测量技术,并加深对稀溶液艺术性之的理解。

1.2 实验原理稀溶液具有依数性,凝固点降低是依数性的一种表现,固体溶剂与溶液成平衡时的温度称为溶液的凝固点。

依数性即指定溶剂的种类和数量后,这些性质只取决于所含溶质的分子数目,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它与溶液质量摩尔浓度的关系为:*×f f f f B T T T K b ∆=-=其中,f T ∆为凝固点降低值,*f T 、f T 分别为纯溶剂、溶液的凝固点,B b 为溶液质量摩尔浓度,f K 为凝固点降低常数,它只与所用溶剂的特性有关。

如果稀溶液是由质量为B m 的溶质溶于质量为A m 的溶剂中而构成,则上式可写为:1000××B f f Am T K M m ∆=即310Bff Am M K T m =∆ (*) 式中: f K ——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单位为1-∙∙mol kg k );M ——溶质的摩尔质量(单位为1-∙mol g )。

如果已知溶液的f K 值,则可通过实验测出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 f T ∆,利用上式即可求出溶质的摩尔质量。

常用溶剂的f K 值见下表。

表1 常用溶剂的f K 值kg mol1.853 5.12 6.94于新相形成需要一定的能量,故结晶并不析出),温度降低至一定值时出现结晶,当晶体生成时,放出的热量使体系温度回升,而后温度保持相对恒定。

对于纯溶剂来说,在一定压力下,凝固点是固定不变的,直到全部液体凝固成固体后才会下降。

相对恒定的温度即为凝固点。

对于溶液来说,除温度外还有溶液浓度的影响。

当溶液温度回升后,由于不断析出溶剂晶体,所以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大,凝固点会逐渐降低。

因此,凝固点不是一个恒定的值。

如把回升的最高点温度作为凝固点,这时由于已有溶剂晶体析出,所以溶液浓度已不是起始浓度,而大于起始浓度,这时的凝固点不是原浓度溶液的凝固点。

物化实验报告-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

物化实验报告-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

物化实验报告-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凝固点降低法是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当溶剂中加入指定的物质时其凝固点所发生的变化来确定物质的含量,进而来测定摩尔质量。

当溶剂中加入物质时,它们会发生氢键等因素的作用,使得其凝固点显著改变,因此根据凝固点的变化,可以计算出溶剂中物质的摩尔质量。

实验设备:
电子天平、显微镜、烧杯、数控酸碱度计、凝固点计等。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仪器及物质,按实验设计要求量取样品,把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指定的溶剂,用电子天平微量称量。

2. 将烧杯放入适当的恒温器中,开启定温器,设定温度,将溶液恒温,然后使用凝固点计将溶液于调节好的温度下冷却,并观察其凝固点。

3. 根据实验设计要求,调整温度,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求出实验样品的凝固点,并进行计算,求出摩尔质量。

4. 将摩尔质量与标准值进行比对,得出最终的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标准摩尔质量为xx.xx g/mol,实验样本的实验摩尔质量为
xx.xx g/mol,测量值与实验标准值吻合,结果满足要求。

本次实验采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成功地得出了实验样本的摩尔质量,实验结果与实验标准值接近,说明凝固点降低法是一种有效的测定摩尔质量的方法。

凝固点降低实验报告

凝固点降低实验报告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实 验 报 告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化学(师范) 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实验实验项目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实验类型 :□验证□设计□综合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实验指导老师 蔡跃鹏 实验评分【实验目的】1、明确溶液凝固点的定义及获得凝固点的正确方法。

2、确定环己烷的凝固点降低值,计算萘的相对分子质量。

3、掌握凝固点将定分子量的原理,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

4、掌握贝克曼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了解物质的一个最基本且重要的物理化学数据,其测定方法有许多种。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简单又比较准确的方法,在溶液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凝固点降低是稀溶液的一种依数性,这里的凝固点是指在一定压力下,溶液中纯溶剂开始析出的温度。

由于溶质的加入,使固态纯溶剂从溶液中析出的温度T f 比纯溶剂的凝固点T f *下降,其降低值△T f =T f *-T f 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T f =K f m (3-1)式中,△T f 为凝固点降低值;m 为溶液质量摩尔浓度;K f 为凝固点降低常数,它与溶剂的特性有关。

表3-1给出了部分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值。

表3-1 几种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值若称取一定量的溶质W B (g)和溶剂W A (g),配成稀溶液,则此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m B 为m B =×103 mol/kg (3-2) 式中,M B 为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将式(3-2)代入式(3-1),整理得M B = ×103mol/kg (3-3) 若已知某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K f 值,通过实验测定此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T f ,即可计算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M B 。

通常测定凝固点的方法有平衡法和贝克曼法(或步冷曲线法)。

本实验采用后者。

其基本原理是M B W AW B △T f W AK f W B将纯溶剂或溶液缓慢匀速冷却,记录体系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出步冷曲线(温度-时间曲线),用外推法求得纯溶剂或稀溶液中溶剂的凝固点。

物化实验报告-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

物化实验报告-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武汉大学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一、实验目的1. 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某未知物的摩尔质量 2. 学会用步冷曲线对溶液凝固点进行校正3. 通过本实验了解掌握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的原理,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稀溶液具有依数性,凝固点降低是依数性的一种表现,它与溶液质量摩尔浓度的关系为:*×f f f f B T T T K b ∆=-=其中,f T ∆为凝固点降低值,*f T 、f T 分别为纯溶剂、溶液的凝固点,B b 为溶液质量摩尔浓度,f K 为凝固点降低常数,它只与所用溶剂的特性有关。

如果稀溶液是由质量为B m 的溶质溶于质量为A m 的溶剂中而构成,则上式可写为:1000××B f f Am T K M m ∆=即310Bff Am M K T m =∆ (*) 式中: f K ——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单位为K·kg·mol -1)M ——溶质的摩尔质量(单位为g/mol )。

如果已知溶液的f K 值,则可通过实验测出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 f T ∆,利用上式即可求出溶质的摩尔质量。

实验中,要测量溶剂和溶液的凝固点之差。

对于纯溶剂如图1(a )所示,将溶剂逐渐降低至过冷(由于新相形成需要一定的能量,故结晶并不析出),温度降低至一定值时出现结晶,当晶体生成时,放出的热量使体系温度回升,而后温度保持相对恒定。

对于纯溶剂来说,在一定压力下,凝固点是固定不变的,直到全部液体凝固成固体后才会下降。

相对恒定的温度即为凝固点。

对于溶液来说,除温度外还有溶液浓度的影响。

当溶液温度回升后,由于不断析出溶剂晶体,所以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大,凝固点会逐渐降低。

因此,凝固点不是一个恒定的值。

如把回升的最高点温度作为凝固点,这时由于已有溶剂晶体析出,所以溶液浓度已不是起始浓度,而大于起始浓度,这时的凝固点不是原浓度溶液的凝固点。

要精确测量,应测出步冷曲线,按下一页图1(b )所示方法,外推至f T 校正。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纯萘、环己烷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纯萘、环己烷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项目 凝固点降低法测相对分子质量【实验目的】①测定环己烷的凝固点降低值,计算萘的分子量。

②掌握溶液凝固点的测定技术。

③技能要求:掌握冰点降低测定管、数字温差仪的使 用方法,实验数据的作图处理方法。

【实验原理】1、凝固点降低法测分子量的原理化合物的分子量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化学参数。

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分子量是一种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方法。

稀溶液有依数性,凝固点降低是依数性的一种表现。

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对析出物是纯溶剂的体系)与溶液中物质的摩尔分数的关系式为:ΔT f = T f * - T f = K f m B (1)*式中,T f *为纯溶剂的凝固点,T f 为溶液的凝固点,m B 为溶液中溶质B 的质量摩尔浓度,K f 为溶剂的质量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它的数值仅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已知某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K f,并测得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ΔT ,若称取一定量的溶质W B (g)和溶剂W A (g),配成稀溶液,则此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m B 为:3AB BB 10W M W m ⨯=mol/kg (2)将(2)式代入(1)式,则:3Af Bf B 10W T W K M ⨯∆=g/mol (3)表1 几种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值因此,只要称得一定量的溶质(WB )和溶剂(WA )配成一稀溶液,分别测纯溶剂和稀溶液的凝固点,求得ΔT f ,再查得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代入(3)式即可求得溶质的摩尔质量。

* 当溶质在溶液里有解离、缔合、溶剂化或形成配合物等情况时,不适用上式计算,一般只适用于强电解质稀溶液。

2、凝固点测量原理纯溶剂的凝固点是它的液相和固相共存时的平衡温度。

若将纯溶剂缓慢冷却,理论上得到它的步冷曲线如图中的 A , 但但实际的过程往往会发生过冷现象,液体的温度会下降到凝固点以下,待固体析出后会慢慢放出凝固热使体系的温度回到平衡温度,待液体全部凝固之后,温度逐渐下降,如图中的B 。

凝固点测定实验

凝固点测定实验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一、实验目的1.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萘的摩尔质量。

2.掌握用贝克曼法测定溶液凝固点降低的方法。

3.能熟练地调节和使用精密电子温差测量仪。

4.训练间接误差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理想稀薄溶液具有依数性。

凝固点降低就是依数性的一种表现。

即对一定量的某溶剂,其理想稀薄溶液凝固点下降的数值只与所含溶质的粒子数目有关,而与溶质的特性无关。

假设溶质在溶液中不发生缔合和分解,也不与固态纯溶剂生成固溶体,则由热力学理论出发,可以导出理想稀薄溶液的凝固点降低∆T f与溶质质量摩尔浓度b B之间的关系:(1)或(2)由此可导出计算溶质摩尔质量M B的公式(3)以上几式中,——分别为纯溶剂、溶液的凝固点,K;m A、m B——分别为溶剂、溶质的质量kg;K f一一溶剂的凝固点下降常数,K·kg·mol-1 ;M B——溶质的摩尔质量,kg·mol-1.若已知K f,测得∆T f,便可用(3)式求得M B。

也可由(2)式通过∆T f-m B,线性回归以斜率求得M B。

凝固点降低的测定方法有下列几种:1.平衡法这是最准确的方法。

先测纯溶剂的液体和因体两相平衡的温度,再测溶液与纯溶剂固体两相平衡的温度,同时取一定量平衡时之液相,分析其浓度。

2.Rast法樟脑的K f值特别大,因此很容易得到较大的∆T f,,这样便可用普通温度计测定凝固点降低。

3.贝克曼法〔即过冷法)本实验即采用此法。

过冷法是将液体逐渐冷却,当液体温度到达或稍低于其凝固点时,由于新相形成需要一定的能量,故结晶并不析出,这就是所谓过冷现象。

若此时加以搅拌或加入品种,促使晶核产生,则大量晶体会很快形成,并放出凝固潜热,使系统温度迅速回升。

温度上升的最高点即为凝固点。

对纯溶剂来说,在定压条件下凝固点是固定不变的,因为此时自由度为0,见图4—1(a),待纯溶剂全部凝固后温度才会下降。

而溶液的凝固点则不是一个恒定值。

若将溶液逐步冷却,其冷却曲线与纯溶剂冷却曲线不同,见图4—1(b)。

1凝固点降低实验报告

1凝固点降低实验报告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实 验 报 告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化学(师范) 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实验实验项目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实验类型 :□验证□设计□综合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实验指导老师 蔡跃鹏 实验评分【实验目的】1、明确溶液凝固点的定义及获得凝固点的正确方法。

2、确定环己烷的凝固点降低值,计算萘的相对分子质量。

3、掌握凝固点将定分子量的原理,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

4、掌握贝克曼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了解物质的一个最基本且重要的物理化学数据,其测定方法有许多种。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简单又比较准确的方法,在溶液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凝固点降低是稀溶液的一种依数性,这里的凝固点是指在一定压力下,溶液中纯溶剂开始析出的温度。

由于溶质的加入,使固态纯溶剂从溶液中析出的温度T f 比纯溶剂的凝固点T f *下降,其降低值△T f =T f *-T f 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T f =K f m (3-1)式中,△T f 为凝固点降低值;m 为溶液质量摩尔浓度;K f 为凝固点降低常数,它与溶剂的特性有关。

表3-1给出了部分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值。

表3-1 几种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值若称取一定量的溶质W B (g)和溶剂W A (g),配成稀溶液,则此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m B 为m B = ×103 mol/kg (3-2) 式中,M B 为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将式(3-2)代入式(3-1),整理得M B = ×103mol/kg (3-3)若已知某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K f 值,通过实验测定此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T f ,即可计算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M B 。

通常测定凝固点的方法有平衡法和贝克曼法(或步冷曲线法)。

本实验采用后者。

其基本原理是M B W AW B △T f W AK f W B将纯溶剂或溶液缓慢匀速冷却,记录体系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出步冷曲线(温度-时间曲线),用外推法求得纯溶剂或稀溶液中溶剂的凝固点。

华师物化实验报告 凝固点的测定测定

华师物化实验报告 凝固点的测定测定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实 验 报 告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年级、班级课程名称 实验项目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实验类型 □验证 □设计 ■综合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实验指导老师 实验评分一、实验目的:1、明确溶液凝固点的定义及获得凝固点的正确方法。

2、测定环己烷的凝固点降低值,计算萘的相对分子质量。

3、掌握凝固点降低法测分子量的原理,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

4、掌握贝克曼温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了解物质的一个最基本而且重要的物理化学数据,其测定方法有多种。

凝固点降低法成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简单又比较准确的方法,在溶液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凝固点降低是稀溶液的一种依数性,这里的凝固点是指在一定压力下,溶液中纯溶剂开始析出的温度。

由于溶质的加入,使固态纯溶剂从溶液中析出的温度f T 比纯溶剂的凝固点*f T 下降,其降低值f f T T T -=∆*f 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f T ∆=m K f式中,f T ∆为凝固点降低值;m 为溶质质量摩尔浓度;f K 为凝固点降低常数,它与溶剂的特性有关。

表1 几种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值若称取一定量的溶质B W (g)和溶剂A W (g ),配成稀溶液,则此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B m 为3AB BB 10W M W m ⨯=mol/kg式中,B M 为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则3Af Bf B 10W T W K M ⨯∆=g/mol若已知某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f K 值,通过实验测定此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f T ∆,即可计M。

算溶质的相对分子量B通常测凝固点的方法有平衡法和贝克曼法(或步冷曲线法)。

本实验采用后者。

其基本原理是将纯溶剂或溶液缓慢匀速冷却,记录体系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出步冷曲线(温度-时间曲线),用外推法求得纯溶剂或稀溶液中溶剂的凝固点。

纯溶剂步冷曲线:纯溶剂逐步冷却时,体系温度随时间均匀下降,到某一温度时有固体析出,由于结晶放出的凝固热抵消了体系降温时传递给环境的热量,因而保持固液两相平衡,当放热与散热达到平衡时,温度不再改变。

物化实验报告-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

物化实验报告-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武汉大学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一、实验目的1. 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某未知物的摩尔质量 2. 学会用步冷曲线对溶液凝固点进行校正3. 通过本实验了解掌握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的原理,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稀溶液具有依数性,凝固点降低是依数性的一种表现,它与溶液质量摩尔浓度的关系为:*×f f f f B T T T K b ∆=-=其中,f T ∆为凝固点降低值,*f T 、f T 分别为纯溶剂、溶液的凝固点,B b 为溶液质量摩尔浓度,f K 为凝固点降低常数,它只与所用溶剂的特性有关。

如果稀溶液是由质量为B m 的溶质溶于质量为A m 的溶剂中而构成,则上式可写为:1000××B f f Am T K M m ∆=即310Bff Am M K T m =∆ (*) 式中: f K ——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单位为K·kg·mol -1)M ——溶质的摩尔质量(单位为g/mol )。

如果已知溶液的f K 值,则可通过实验测出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 f T ∆,利用上式即可求出溶质的摩尔质量。

实验中,要测量溶剂和溶液的凝固点之差。

对于纯溶剂如图1(a )所示,将溶剂逐渐降低至过冷(由于新相形成需要一定的能量,故结晶并不析出),温度降低至一定值时出现结晶,当晶体生成时,放出的热量使体系温度回升,而后温度保持相对恒定。

对于纯溶剂来说,在一定压力下,凝固点是固定不变的,直到全部液体凝固成固体后才会下降。

相对恒定的温度即为凝固点。

对于溶液来说,除温度外还有溶液浓度的影响。

当溶液温度回升后,由于不断析出溶剂晶体,所以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大,凝固点会逐渐降低。

因此,凝固点不是一个恒定的值。

如把回升的最高点温度作为凝固点,这时由于已有溶剂晶体析出,所以溶液浓度已不是起始浓度,而大于起始浓度,这时的凝固点不是原浓度溶液的凝固点。

要精确测量,应测出步冷曲线,按下一页图1(b )所示方法,外推至f T 校正。

物化实验报告_凝固点实验报告

物化实验报告_凝固点实验报告

物化实验报告_凝固点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浓度的溶液的凝固点,探究溶液浓度对凝固点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浓度越高,溶液的凝固点越低,呈现出反比关系。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还得出了K2SO4的凝固点与浓度的线性关系。

引言:凝固点是指溶液经过降温或者蒸发后凝固的温度,是物质纯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溶液的凝固点随溶质浓度的改变而改变,这是因为溶质浓度的增加会降低溶剂的活动性,导致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浓度的溶液的凝固点,探究溶液浓度对凝固点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K2SO4粉末,蒸馏水,测温计,玻璃烧杯。

方法:1.准备不同浓度的K2SO4溶液:分别取少量K2SO4粉末与一定量的蒸馏水,在水浴加热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一系列浓度不同的K2SO4溶液。

2.将不同浓度的溶液倒入装有温度计的玻璃烧杯中。

3.将玻璃烧杯放置在一个容器中,随着温度的降低,观察溶液的凝固点并记录。

4.重复上述步骤,得到多组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K2SO4溶液的测量,得到了溶液浓度与凝固点的关系数据,如下表所示:表1.不同浓度K2SO4溶液的凝固点数据浓度(摩尔/升)凝固点(℃)000.1-30.2-70.3-110.4-15根据数据可知,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溶液的凝固点也降低,呈现出反比关系。

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K2SO4的凝固点与浓度呈线性关系,凝固点随浓度的增加而线性变化。

结论:本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浓度的溶液的凝固点,发现溶液的凝固点随溶质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K2SO4的凝固点与浓度呈线性关系。

这是因为溶质浓度的增加会降低溶剂的活动性,导致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讨论与改进:本实验中所得的数据具有一定的误差,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中的温度测量不准确,或者溶液的混合不均匀所致。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可以采用更精确的温度测量设备,或者通过增加搅拌时间来提高溶液的均匀性。

1. Alberts, B., Johnson, A., Lewis, J., Raff, M., Roberts, K., & Walter, P. (2002).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Vol. 5). New York: Garland Science.2. Campbell, N. A., Reece, J. B., & Urry, L. A. (2024). Biology. Boston: Pearson.。

物化实验报告_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

物化实验报告_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丛乐 2005011007 生 51实验日期: 2007年10月13日星期六 提交报告日期: 2007年 10月 27日星期六助教老师:马林1 引言1.1 实验目的1. 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萘的摩尔质量 2. 学会用步冷曲线对溶液凝固点进行校正 3. 通过本实验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认识1.2 实验原理稀溶液具有依数性,凝固点降低是依数性的一种表现,它与溶液质量摩尔浓度的关系为:T f T f * T f K f ×b B其中, T f 为凝固点降低值, T f *、 T f 分别为纯溶剂、溶液的凝固点, b B 为溶液质量摩尔浓度, K f 为凝固点降低常数, 它只与所用溶剂的特性有关。

如果稀溶液是由质量为 构成,则上式可写为:即103m BM K f B (*) T f m A1式中: K f ——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单位为 K gkggmol 1); M ——溶质的摩尔质量(单位为 ggmol 1)。

如果已知溶液的 K f 值,则可通过实验测出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 质量。

常用溶剂的 K f 值见下表。

表 1 常用溶剂的 K f 值实验中,要测量溶剂和溶液的凝固点之差。

对于纯溶剂如图 1( a )所示,将溶剂逐渐降低至过冷(由于新相形成需要一定的能量,故结晶并不析出) ,温度降低至一定值时出现结晶,当晶体生成时,放出的 热量使体系温度回升,而后温度保持相对恒定。

对于纯溶剂来说,在一定压力下,凝固点是固定不变的, 直到全部液体凝固成固体后才会下降。

相对恒定的温度即为凝固点。

对于溶液来说,除温度外还有溶液浓度的影响。

当溶液温度回升后,由于不断析出溶剂晶体,所以溶 液的浓度逐渐增大,凝固点会逐渐降低。

因此,凝固点不是一个恒定的值。

如把回升的最高点温度作为凝 固点,这时由于已有溶剂晶体析出,所以溶液浓度已不是起始浓度,而大于起始浓度,这时的凝固点不是 原浓度溶液的凝固点。

凝固点的测定

凝固点的测定

5)
注视温度计,温度计在下降的刻度过 重复实验二次,二次的差值要保持在 程的保持30秒以上的即为结果 0.2度以内。
6)
重复实验二次,二次的差值要保持在 实验以后仪器保持清洁。 0.3度以内。
插入上述试管的正中央在接近凝固点以上几度用搅拌器上下搅拌注视温度计温度计在下降的刻度过重复实验二次二次的差值要保持在重复实验二次二次的差值要保持在实验以后仪器保持清洁
凝固点的测定
图示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步骤
取样后将样品放在玻璃瓶中密封保存
备注
2)
将样品放在烘箱中。
3)
将上述液体装到试管中
4)
在铁架台上固定温度计,并将温度计 试管要放在固定的水浴槽中。 插入上述试管的正中央,在接近凝固 点以上几度用搅拌器上下搅拌,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凝固点法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凝固点法
(3)将凝固点管从冰水浴中拿出,擦干,用手握住温热凝固点管使结晶融化,至温度示数为6-7摄氏度。将凝固点管放入作为空气浴的外套管中,缓慢搅拌。定时读取温度示数,温差仪没30s鸣响一次,当样品管中出现固体时,再继续操作10min。
判断出现固体的方法:从温差仪的数据上看,及温度由下降较快至基本不变。
(4)溶液凝固点的测定:精确称取萘0.1000-0.1200g,小心加入到凝固点管中,使其完全溶解。
纯溶剂的冷却曲线
测得凝固点约为0.474℃
溶液的冷却曲线
凝固点大约在0.351℃
温度降低值为0.825℃
环己烷的质量为19.425g
根据公式可以求得:
=20*0.1155/(0.825*19.425)=0.144kg/mol
=144g/mol
相对误差为(144-128)/128=12.5%
6.思考题
390
2.634
1.970
420
2.378
1.767
450
2.250
1.558
480
2.034
1.360
510
1.868
1.163
540
1.638
0.983
570
1.438
0.832
600
1.315
0.640
630
1.135
0.471
660
1.034
0.335
690
0.889
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7
720
0.772
(1)检查测温探头,要求洁净,可以用环己烷清洗探头并晒干。准备好所需要的冰水浴。
(2)纯溶剂环己烷的测定:记录此时室温,取25ml的环己烷放入洁净的凝固点管中,将测温探头插入凝固点管中。将凝固点管放入冰水浴,均匀缓慢的搅拌。观察温度变化,当温度显示基本不变或变化缓慢时,说明液相中开始析出固相,将精密电子温差仪归零。此时为环己烷的近似凝固点。

凝固点-物化实验报告

凝固点-物化实验报告

实验7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姓名:憨家豪;学号:2012012026;班级:材23班;同组实验人员:赵晓慧 实验日期:2014-3-8;提交报告日期:2014-3-15 带实验的助教姓名:袁斌1. 引言1.1 实验目的1.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尿素的摩尔质量。

2.学会用步冷曲线对溶液凝固点进行校正。

3.通过本实验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认识。

1.2 实验原理稀溶液具有依数性,凝固点降低是依数性的一种表现,它与溶液质量摩尔浓度的关系为:*×f f f f BT T T K b ∆=-=式中:f T ∆为凝固点降低值,*f T 、f T 分别为纯溶剂、溶液的凝固点,B b 为溶液质量摩尔浓度,f K 为凝固点降低常数,它只与所用溶剂的特性有关。

如果稀溶液是由质量为B m 的溶质溶于质量为A m 的溶剂中而构成,则上式可写为:1000××Bf f A m T K M m ∆=即310Bff Am M K T m =∆ 式中: f K 为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单位为K ·kg ·mol -1);M 为溶质的摩尔质量(单位为g ·mol -1)。

如果已知溶液的f K 值,则可通过实验测出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 f T ∆,利用上式即可求出溶质的摩尔质量。

常用溶剂的f K 值见下表1。

表1 常用溶剂的f K 值实验中,要测量溶剂和溶液的凝固点之差。

对于纯溶剂如图1所示,将溶剂逐渐降低至过冷(由于新相形成需要一定的能量,故结晶并不析出),温度降低至一定值时出现结晶,当晶体生成时,放出的热量使体系温度回升,而后温度保持相对恒定。

对于纯溶剂来说,在一定压力下,凝固点是固定不变的,直到全部液体凝固成固体后才会下降。

相对恒定的温度即为凝固点。

对于溶液来说,除温度外还有溶液浓度的影响。

当溶液温度回升后,由于不断析出溶剂晶体,所以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大,凝固点会逐渐降低。

物化实验报告-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

物化实验报告-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武汉大学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一、实验目的1. 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某未知物的摩尔质量 2. 学会用步冷曲线对溶液凝固点进行校正3. 通过本实验了解掌握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的原理,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稀溶液具有依数性,凝固点降低是依数性的一种表现,它与溶液质量摩尔浓度的关系为:*×f f f f B T T T K b ∆=-=其中,f T ∆为凝固点降低值,*f T 、f T 分别为纯溶剂、溶液的凝固点,B b 为溶液质量摩尔浓度,f K 为凝固点降低常数,它只与所用溶剂的特性有关。

如果稀溶液是由质量为B m 的溶质溶于质量为A m 的溶剂中而构成,则上式可写为:1000××B f f Am T K M m ∆=即310Bff Am M K T m =∆ (*) 式中: f K ——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单位为K ·kg ·mol -1)M ——溶质的摩尔质量(单位为g/mol )。

如果已知溶液的f K 值,则可通过实验测出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 f T ∆,利用上式即可求出溶质的摩尔质量。

实验中,要测量溶剂和溶液的凝固点之差。

对于纯溶剂如图1(a )所示,将溶剂逐渐降低至过冷(由于新相形成需要一定的能量,故结晶并不析出),温度降低至一定值时出现结晶,当晶体生成时,放出的热量使体系温度回升,而后温度保持相对恒定。

对于纯溶剂来说,在一定压力下,凝固点是固定不变的,直到全部液体凝固成固体后才会下降。

相对恒定的温度即为凝固点。

对于溶液来说,除温度外还有溶液浓度的影响。

当溶液温度回升后,由于不断析出溶剂晶体,所以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大,凝固点会逐渐降低。

因此,凝固点不是一个恒定的值。

如把回升的最高点温度作为凝固点,这时由于已有溶剂晶体析出,所以溶液浓度已不是起始浓度,而大于起始浓度,这时的凝固点不是原浓度溶液的凝固点。

要精确测量,应测出步冷曲线,按下一页图1(b )所示方法,外推至f T 校正。

凝固点测定方法

凝固点测定方法

凝固点测定方法
一、测定原理:
冷却液态样品,当液体中有固体生成时,体系中固体、液体共存,两相成平衡,温度保持不变,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观察液态样品在凝固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就可测出其凝固点。

二、测定步骤:
加样品与干燥的烧杯中,应在温度超其溶点的热浴内将其溶化,并加热至高于凝固点约10℃,插入搅拌装好温度计,使水银球距杯底15mm,勿使温度计接触杯壁,当样品冷却至高于凝固点3-5℃时开始搅拌并观察温度。

出现固体时,停止搅拌,这时温度突然上升,读取最高温度,准确至0.1℃,所得温度即为样品的凝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程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项目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 ______________ 年______ 月_____ 日实验指导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评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1、明确溶液凝固点的定义及获得凝固点的正确方法。

2、测定环己烷的凝固点降低值,计算萘的相对分子质量。

3、掌握凝固点降低法测分子量的原理,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

4、掌握贝克曼温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了解物质的一个最基本而且重要的物理化学数据,其测定方法有多种。

凝固点降低法成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简单又比较准确的方法,在溶液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凝固点降低是稀溶液的一种依数性,这里的凝固点是指在一定压力下,溶液中纯溶剂开始析出的温度。

由于溶质的加入,使固态纯溶剂从溶液中析出的温度T f比纯溶剂的凝固点T f*下降,其降低值T f T;T f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T f = K f m式中,T f为凝固点降低值;m为溶质质量摩尔浓度;K f为凝固点降低常数,它与溶剂的特性有关。

若称取一定量的溶质W B(g)和溶剂W A(g),配成稀溶液,则此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m B为W B“3m B10 mol/kgM B W A3式中,M B为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则M B f - 10 g/molT f W A若已知某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K f值,通过实验测定此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T f,即可计算溶质的相对分子量M B。

通常测凝固点的方法有平衡法和贝克曼法(或步冷曲线法)。

本实验采用后者。

其基本原理是将纯溶剂或溶液缓慢匀速冷却,记录体系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出步冷曲线(温度-时间曲线),用外推法求得纯溶剂或稀溶液中溶剂的凝固点。

纯溶剂步冷曲线:纯溶剂逐步冷却时,体系温度随时间均匀下降,至牒一温度时有固体析出,由于结晶放出的凝固热抵消了体系降温时传递给环境的热量,因而保持固液两相平衡,当放热与散热达到平衡时,温度不再改变。

在步冷曲线上呈现出一个平台;当全部凝固后,温度又开始下降。

从理论上来讲,对于纯溶剂,只要固液两相平衡共存,同时体系温度均匀,那么每次测定的凝固点值应该不变。

但实际上由于过冷现象存在,往往每次测定值会有起伏。

当过冷现象存在时,纯溶剂的步冷曲线如图1-1 (1)所示。

即先过冷后足够量的晶体产生时,大量的凝固热使体系温度回升, 回升后在某一温度维持不变, 此不变的温度作为纯溶剂的凝固 点。

稀溶液的步冷曲线:稀溶液凝固点测定也存在上述类似现象。

没有过冷现象存在时,溶液 首先均匀降温,当某一温度有溶剂开始析出时,凝固热抵消了部分体系向环境的放热,在步冷 曲线上表现为一转折点,此温度即为该平衡浓度稀溶液的凝固点,随着溶剂析出,凝固点逐渐 降低。

但溶液的过冷现象普遍存在。

当某一浓度的溶液逐渐冷却成过冷溶液,通过搅拌或加入晶种促使溶剂结晶,由结晶放出的凝固热抵消了体系降温时传递给环境的热量, 当凝固放热与体系散热达到平衡时,温度不再回升。

此固液两相共存的平衡温度即为溶液的凝固点。

往往并不析出晶体,这是因为新相形成需要一定的能量,故结晶并不析出,这就是所谓过冷现象。

然后由于搅拌或加入晶种促使溶剂结晶,由结晶放出的凝固热,使体系温度回升。

从相律看,溶齐U 与溶液的冷却曲线形状不同。

对纯溶剂,固—液两相共存时,自由度f =1_2+仁0 ,冷却曲线出现水平线段。

对溶液,固—液两相共存时,自由度f =2-2+仁1温度仍可下降,但由于溶剂凝固时放出凝固热,使温度回升,回升到最高点又开始下降,所以冷却曲线不出现水平线段,此时应加以校正。

本实验通过测定纯溶剂与溶液的温度与冷却时间的关系数据, 两者的凝固点之差? Tf ,进而计算待测物的摩尔质量。

團1-1 (1?纯液体的冷却]曲线图1-1 (2)溶液的冷却 曲线通常测定凝固点的方法是将溶液逐渐冷却,使其结晶。

但是,实际上溶液冷却到凝固点,绘制冷却曲线,从而得到三、仪器与试剂:仪器:凝固点测定仪1套贝克曼温度计1支烧杯2个普通温度计(0 — 50 C)1支移液管(50mL )1支”试剂:环己烷(AR )萘(AR )、冰四、实验步骤:1、仪器安装:连接凝固点测定仪、精密数字温度温差仪等;2、调节寒剂温度:调节寒剂温度为 4 C左右。

凝固点测定装置3、溶剂凝固点的测定:仪器装置如图所示。

用移液管向清洁、干燥的凝固点管内加入20mL环己烷,插入贝克曼温度计探头,不要碰壁与触底。

先将盛环己烷的凝固点管直接插入寒剂中,均匀搅拌,使环己烷的温度逐渐降低,当冷到6.6 C左右,要快速搅拌(以搅棒下端擦管底),幅度要尽可能的小,待温度回升后,恢复原来的搅拌速度,同时观察贝克曼温度计读数,直到温度回升稳定为止,此温度即为水的近似凝固点。

同时每隔15秒记录一个温度读数。

取出凝固点管,用手捂住管壁片刻,同时不断搅拌,使管中固体全部熔化,将凝固点管放在空气套管中,缓慢搅拌,使温度逐渐降低,当温度降至近似凝固点时,自支管加入少量晶种,并快速搅拌(在液体上部),待温度回升后,再改为缓慢搅拌。

直到温度回升到稳定为止,记下稳定的温度值,重复测定二次,每次之差不超过0.006 C,二次平均值作为环己烷的凝固点。

4、溶液凝固点的测定:取出凝固点管,如前将管中冰溶化,用分析天平精确称重0.1722 g萘,加入凝固点管中,待全部溶解后,测定溶液的凝固点。

测定方法与环己烷的相同,先测近似的凝固点,再精确测定,但溶液凝固点是取回升后所达到的最高温度。

重复二次,取平均值。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数据记录:室温:22.8 C 大气压:101.810kPa纯环己烷 26.5ml[ p=0.778~0.779g/mL(20 C) ] 萘 0.3100g环己烷第二次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温度/c 13.099 1 1.658 10 .2979.26 68.503 7.937 7.52 7.216 6.99 6.784 6.657 6.556次数 13 14 15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温度/ c 6.491 6.435 6.395 6.368 6.348 6.334 6.323 6.315 6.308 6.3 6.289 6.279次数 25 26 27 282930313233343536温度/ c 6.268 6.258 6.244 6.232/ = m * ltf*X WrialliMn WBiqH;irgResl dLia Eiurn d S^U*reiS0.015159F'-ur AU^.ir -0 03FKG 削斗.F7三耳口尊巴0 67154VaLieMTEN ST = IFCKBe.5s? UILM3 ~lnpe-□ ODF41g r?7 nr-1EqUafbu^iy ■ * i i&*x计阳1唳htiMn '/Veiolitnsl =?e^iciU9i E.E cf Qqgie 弃0 791 38^■eeraoir/B r -D nrn &3P MJ R-Squ^ren 斗GR 11va ue Stsnctwd Errjr曰lrter«pt 1 3.DF1I 酋Sope fl n f7K-1R8E cMAtion y = a * ti*x內砌kl IU 吐UMfeigihtirbgI- es-du■! Sum ul nififirriRPerson1-□ ^BS?TAdji_ H-b!c|jinr —Jisndwd ErrorIIrilercBpI 1 3,T57?70話斗525SI^Fie!--1.03731Q.oeesaE ius!lon y = e + b"3:M凸勺nrt h QHWpiyl'-^lliy尺看可刖UR *^Ufl1 Qi五wuereen nHR?sH--ar sen's r-0 «7OB2扎屮P 5<|iji *i ij0.7603Virtue^l ArdRri E*r or1 ntenzepl E-.B1 E1J1□ aECKlISlcpe-C.D231G□ UD3Q3 I o环己烷第三次次数1 2 345678910111212.93 11.84 10.78温度/c68 8 9.2418.54 7.823 7.545 7.317 7.0936.91 6.749 6.638次数1314151617181920212223 24温度/ c6.56 6.501 6.432 6.433 6.4446.444 6.444 6.443 6.441 6.435 6.427环己烷+萘第一次Lq<_Bat]£rjy »■ & * h *x W 册11附NoV/Tiulwii™Sum ofSqijar&sQ 27-^斗«.M3些出尽・We|gr 寸三t 日irdhcl Errcii"U tercept13.&9&6 0^451 e1 O MIiEquation y =曰―小 Welgnl NoV^eighiiro PGSiQuai 自 urn of SguaiesQ.107&1lesrscn s r-0.7S55i!斟 tU0 6851 3V^iue■^irirrli'dErm Idintent e pt *护QE□ 10^55 8 tips1II ■'■'h 1000328亠11C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温度/C11.1899.786 8.6757.78 7.0436.377 5.8295.412 5.109 4.868 4.526 4.313次数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24温度/C4.168 4.03 3.927 3.851 3.794 3.75 3.71 3.669 3.639 3.606 3.576次数1 2 3 45678910111213.26 12.08 10.96 10.01温度/c75769.2468.55 7.9447.436 6.966.531 6.146 5.813次数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温度/ c 5.496 5.107 4.792 4.653 4.597 4.528 4.444 4.35 4.249 4.206 4.152 4.094次数 25 26 27 28 29 30313233343536温度/ c4.026 3.965 3.913 3.866 3.8263.795Eq uiiicin y= a匕帕Ws light:Ho V/eighl«rii^吕LkViCfD .570 STPea--son's r -D.9B093 Adj R-Sqica-eD.9B095e11.LU12&O.309ST當|口8 0 F7Rf7«1 仃 filAfShqiJ^llony = j * b*k v*" I[jliH 口 w»igmtin*gRRFidu^l Rum-仃f Squai'B^ n i msPRarsoin's r0 5447 此H] fl-SqijJiB住怕“dFir" Frrmr日Intericept Slope5 wos4 o. t^?ga2 -0X171260.00746A环己烷+萘第三次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13温度/c 13.317 13.312.572 * 1.612 1().6129.7 25 9.0( 3 8.361 7.8117.3286 .692 6. 5326.1 81次数 14 15 1617181920212223242526温度/ c 5.878 5.589 5.309 4.955 4.7054.519 4 L384 4269 4.1 844.11 9 4.06 14.008 3.973次数 27 28 29 30 31 3233343536373839温度/ c 3.941 3.915 3.89 3.8653.841 3.818 3L798 37783.756 3.7: X3.71-1t lu^ion y = s *州日i/M N J AMglMI FS P -alrli Ifril Sum Dfn 崗尸?srson"s r -0.M321 斗H.卜之rCl 98 林 7Sl^nd^rd ErrinterG 曰 pt 1 4 S33B 0 21 B79 U Slope-□74330.03D79E ©LiMI Iony — a +WsigintNo Wieljjm hjJResidu-nl Butn QiS OUM昨0.19534Psahson*^ r-O.923E3 A.dj . R-Squ^iieO.«6-<8d Errw hIntei'wpf0.T1 361-0.0 4-32Q ,00404AErfjgHDri 7 ■ W *WtJghlNo vveightlngRgralAjai Sunn or Sqrjares0.95001Pearscin-hi rAdh R^SqtiBreCL !■7004V^lIlJRgr^nidQ|r(j Ernxentorcept 13.49847 Q26B76 £|Q I 口 E• ^0.^7012 0X^4??^巨 <qjMtlDFiV/sighiEF e^idLai S UM w squaresarson's r Adj. R-Squarey = s + ti*KMe WeiBhriing07613-0 93125□ B594-17 日1 ueIntent'iflpt 6. J 7M0Sldptf■□ 09340 102^7 25St^nJ^rd ErmrW 环己烷=0.778g/mL X 26.5mL=20.617g20 0.3100 10八3 2.22376 20.617参考文献的萘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8.18g/molK f W 萘 T f W 环己烷130.86g/mol相对误差为:2.144%六、思考与讨论:1、本次实验过程很快,参考记录数据大约为每组40 个左右,而本组实验进行时仅仅记录30 左右数据则已趋近平衡,没有记录的意义,则每组实验仅有 30 个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