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25页PPT
《坚持改革开放》PPT精品教学课件
1.1 坚持改革开放
第一目
改革开放促发展
我们的国家 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大国,但在近代遭受:
鸦片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中法战争 八国联军侵 华战争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1.为实现强国富民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做出了哪些努力?
国际影响: ③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 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 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国务院总理李强:我们常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 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下一步,推进中国式现 代化,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过程当中,
坚 持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促发展
推动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四个尊重”
改
综合国力方面
革
中国腾飞表现 人民生活方面
开 放
中国腾飞谱新篇
国际界影响力 中国腾飞证明了什么/改革开放重要性: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课堂练习
1.改革开放的事实说明了( )
A
①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1978年 三中全会
说一说:我国是怎样推进改革开放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 放的历史征程。
2.我国是怎样推进改革开放的?
① 开启: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 的历史征程。(标志性事件)
② 推广: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 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人中民国生腾活飞的表现——人民生活
第8讲--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的计划经济体制
文化上
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 Nhomakorabea受政治运动影
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社会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
生活上 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历史二轮复习
【主干知识】
这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
开放前)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开始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社会主义 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历史二轮复习
4.社会生活上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生
活水平总体较低。与此同时,新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 及大众传媒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 影响较大,呈现明显的时代特色。
历史二轮复习
【隐性知识】
中外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16~18世纪的西方各国不谋而合地选择了重商主义道路,迅速 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和体制转型,先后成为世界强国。重商主义 具有国家干预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军事扩张主义、殖民主义、 鼓励人口增长等政策特征。 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 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二十多年 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 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 程。 ——何正斌《300年经济学与30年中国经济发展》
年
严重阻碍生产力 所有制,实行 为农业发展开
发展
农民土地所有 辟了道路
制
农业合作化 1953~1956 小农经济难以满 把土地等主要 进一步提高了
年
足国民经济发展 生产资料由私 农业生产力
的需要
第二节 外交政策
二、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这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1982年宪法中,都规定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主要是: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独立自主体现着中国国家主权至高无上的性质。中国坚决 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和利益,绝不屈服于任何大国和大国集团 的压力,保持国家主权尊严和独立,捍卫主权的完整性。在国 际事务中,中国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自己的判断,决 定自己的立场、方针、政策,不受任何大国的影响,也不受社 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实行真正的不结盟,中国永不 称霸。
(5)中国愿意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 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经济、技术、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二)中国对发达国家关系的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巩固和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 要组成部分。中国为促进现代化建设,有必要和需要同发达国家在经济技 术等领域进行合作。发达国家从各自不同时期的国家利益出发,不同程度 的重视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也积极谋求扩大对华关系。因 此,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同发达国家的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 1、中国对于美国关系的政策
在这些战略方针指导下,这一时期外交成交十分可观:与苏联及其他一 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争取到了苏联在军事、经济、技术 方面的援助;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发展合作关 系,并在与印度和缅甸的外交往来中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总之,这一阶 段的外交政策,捍卫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主权和尊严。但是,与此 同时,也开始显露出局限性,即把意识形态的异同作为是否建立亲疏关系的 标准,从而使外交工作初露“左”的倾向。 第二阶段,60年代,世界局势剧烈动荡,美国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外交 政策,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放弃了“一边 打”的政策,采取同时反对美苏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毛泽东提出了“两个 中间地带”的思想:把亚非拉国家划分为第一中间地带,作为直接同盟军; 把西欧、北美和大洋洲国家划分为第二个中间地带,作为间接同盟军。同时, 也积极谋求改善同一些西方国家的关系,如1964年与法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以民促官”的方针同日本等国家开展外交。
历史上不同的几种经济增长模式
历史上不同的几种经济增长模式1.改革开放前30年(1949~1978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
为了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我国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在这期间,我国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统计资料表明,GDP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624.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6.15%。
然而,因为是在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形成了以追求速度为核心的发展思路。
经济增长呈现高消耗、高浪费和明显的结构性失衡。
重化工业的发展,牺牲了农业,使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产业结构上表现为第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第二产业。
由于企事业单位吸纳的劳动力人口有限,大量劳动力被限制在农村,从事效率低下的农业生产,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
人民的生活质量没能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高。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但为以后阶段的经济建设奠定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初具规模的经济基础。
2.改革开放时期前10年(1978~1992年):“双轨制”体制下摸着石头过河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经济的短缺,被长期压抑的社会需求得到突然的释放,使得经济领域各个方面供给严重不足。
经济的改革开放,推动了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为对象的生产领域的快速发展,高额利润的刺激与旺盛的市场需求,主导了市场条件下的粗放式经济增长。
在产业结构上,这一时期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而在制造业中,为人民生活服务的轻工业产品取得了极大丰富。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迅速增长;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的扩大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形成了已非国有企业发展为主要推动力的粗放型增长。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1坚持改革开放(共20张PPT)
中国腾飞的表现:
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 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从 “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 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 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2、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春风化雨,40年跨越腾 飞。时至今日,改革开放让人民群众收获了太多的幸福感、 获得感和自豪感。下面能够体现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有
( D)
①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②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 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④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年内1000多万农村贫困 人口实现脱贫 B、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改革的酝酿与兴起
包产到户的星星之火
1978年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 密签订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 搞大包干。
搞大包干第一年,即1979年,小岗村发生了巨 大变化。 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
年粮食产量总和; 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 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 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有核武器国家
18日下午,顺利返回着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1949一1978)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政策((1949. 10-1956. 9)第一阶段:继续推行土地改革政策(1949. 10一1953春)第二阶段:初步建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政策(1953. 4一1956. 9)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地政策(1956. 9一1966. 5)开始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宣告结束。
(1956. 9一1958年底)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966.5 -1976. 10)土地政策基本处于停止不前,乃至倒退、混乱或被砸碎的不正常状态。
4徘徊时期的土地政策(1976. 11-1978. 11)比文化大革命时期虽有所好转,但起色不大,突出的特点是徘徊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1978 – 2002)一、人民公社后期的土地政策(1978.12-1982.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的转变和拨乱反正的完成,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召开标志着人民公社开始解体二、家庭联产承包政策的演变((1978.12-2002.12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前20年是人民公社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带有浓厚的人民公社色彩,后20多年是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承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
第一阶段是大突破阶段(1978. 12-1984. 12 )所谓大突破指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这一阶段的体制特征是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制度全而解体,新的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家庭经营体制基本确立。
这一时期,土地政策走过了一个不平凡阶段。
第二阶段是大磨合阶段(1985. 1一1991. 12 )。
所谓大磨合,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
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其体制特征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转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领域,向计划经济时期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统购统销制度”发起冲击。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考点精讲:第12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
政治上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1.一从边1倒95”0 年指到的1是95倒1 向年,以中苏华联人为民首共的和社国会不主仅义同国印家度,、故印度A尼项西 错亚误、;缅和甸平和共巴处基五斯坦项四原个则亚是洲1民95族3 年独提立出国家的建,与立了题外目交时关间系不,符而, 故且同B瑞项典错、误丹;麦中、华瑞人士民、芬共兰和四国个成欧立洲之资初本,主确义立国了家独建立立自了主外的交 关系。促成上述外交成就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 C ) 和A.平“外一交边方倒针”,意故识C形项态正外确交;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是 1955 年 万B.隆和会平议共上处提五出项的原,则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并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 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 政治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 遭到严重破坏
阶段特征
政治上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4.下列对表格反映的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
1971-1972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
时间 国家
1971 年
1972 年
科威特、土耳其、伊朗、黎巴 亚洲
嫩、塞浦路斯
日本、马尔代夫
尼日利亚、喀麦隆、塞拉利昂、毛里求斯、多哥、马达加斯加、
非洲
卢旺达、塞内加尔
政治上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 整
国际格局演变
中国外交政策调整
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极 对峙格局形成
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 同存异”的方针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三、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三路、2的0 世实纪践50~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社会主义 建
“一五” 计划
设的起步 三大改造
建设社会 主义道路 的探索与 失误
正确探索 失误
1953~1957 年,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 步基础
①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②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 常化;③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3.(2013·湖北孝感一模)周恩来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 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 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不学他们”突出表现在采取( ) A.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确 立:1949 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正式确立: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但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 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 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下图是我国某一“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万 吨)。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B )
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7.民歌是时代的回音壁,反映不同时代特征。这是中国民间一首典 型民谣:“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 太阳吸袋烟。”下列关于这首民谣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这首民谣最早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B.这是新型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带来的丰硕成果 C.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业丰收的喜人面貌 D.违背农业发展规律,是浮夸风的真实写照
2020届二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 课件(48张)
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意义:1956 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 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
基本建立起来。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返回目录
三、思想文化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建设方针;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的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新中国成立初期,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 具体 政
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 表现 治
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返回目录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
五”计划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具 体 表 现
经 济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初步建立了社会 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 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 发展。社会生活有所变化,但受政治运动的影响 较大,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返回目录
主干知识整合
一、政治与外交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指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 移到城市及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 方面的基本政策等。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返回目录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代行 全国人大的职能。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返回目录
【真题2】 命题点:“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目的 和特点
(2016·全国卷Ⅱ,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 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
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教学目的: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与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和反思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积累的主要经验与实现的历史性跨越。
教学时间:1学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形势与任务(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各族人民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使领导和组织中国人民革命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担负起了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国家、新生活的重任,党的历史也由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的考验中国人民革命取得伟大胜利,这是当时形势的主流。
同时,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还存在着很多困难,面临着很多严峻考验。
第一,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在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虽已获得基本胜利,但还没有完全结束。
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西南、华南和沿海岛屿负隅顽抗。
在新解放地区,国民党在溃逃时遗留下大批残余力量,同当地恶霸势力相勾结,以土匪游击战争的方式同人民政权作斗争。
他们寄希望于帝国主义对中国内战的干涉和“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妄图卷土重来。
第二,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在经济上,新中国所继承的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生产萎缩,交通梗阻,民生困苦,失业众多。
特别是由于国民党政府长期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投机猖撅、市场混乱的既成局面。
改革开放的成果 20页PPT文档
图为中国队队员在领奖台上(左 起:谢军,沈坚强,陈剑虹,林 来九)。
足迹1990年:亚运会
1990年9月22日下午,举世瞩目的第十一届亚洲 运动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隆重开幕。
36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的5200运动员参 加27个比赛项目和2个表演项目的角逐,经过14天的 激烈竞赛,亚洲各国运动员创下一连串辉煌的纪录。 中国健儿和各路健儿一起,刷新42项亚细亚纪录和 98项亚运会纪录,打破4项世界纪录,超6项、平5项 世界纪录、中国选手喜获大面积丰收,金牌和奖牌 总数均居第一,即:得金牌183枚、银牌107枚、铜 牌51枚,总计341枚。
2019年京九铁路全线铺通
2019年 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
足迹1983年:春晚的进步
1983年,中央电视台制造推出了春节联欢晚会。 春节联欢晚会一经推出,令全国人民耳目一新,受 到普遍的欢迎和称赞。
当时的春晚没有专门的主持人,马季、姜昆、 王景愚、刘晓庆成了首届春晚的当家。而李谷一则 成为了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一曲《乡恋》 让无数人留下深刻印象。首届春晚的服装尽显浓重 的时代气息,主持人之一的刘晓庆身着红色的连身 裙,乌黑的披肩发,凸显出年轻、朝气,还有上个 世纪80年代特有的质朴笑脸。而男主持人大多身着 中山装,还有卡其布的工装,偶尔也会见到西装, 但不打领带。这台晚会虽然略显稚嫩,但却是中国 电视节目跨出一大步的标志。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第8讲 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现代中国课件
认知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与创新 1.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 (1)借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 步消灭私有制。 (2)创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 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
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借鉴: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 化体系。 (2)创新: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 题。 3.构建经济结构与体制 (1)借鉴: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2)创新:注重克服苏联模式过度集中的缺点,注意解决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 则》及其实施条例。统一了全国的关税制度。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 收个人所得税。
3. (2022·湖北高考)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 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 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D )
A.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B.海外科研人员归国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两个五年计划实施
5.“ 文 化 大 革 命 ” : 由 领 导 者 错 误 发 动 , 被 反 革 命 集 团 利 用 , 给 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1.巩固政权的经济措施: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2.经济制度 (1)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 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 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
二
三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的同 时,收入差距开始逐步加大。
第五阶段 2012--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后,注重提高增加 居民收入的同时,将重视公平放在更 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让人民共享发展 成果的阶段。
两 努力实现居民收
个
入增长和经济发 展同步
同 劳动报酬增长和
步 劳动生产率提高
同步
党的十八 大指出
03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
第一阶段 1949--1978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以前,受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主要实行 单一“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仅有两种分配方式, “工资”制和“工分”制。
单一“按劳分配”制度的影响
经济发展处于 较低水平
1978 年我国的国民 生产总值为 3650. 20 亿元,总量位居 世界第十位,仅占 全世界经济总量的 1. 8%。1978 年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仅 为382 元,属于低 收入国家。
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方面,明确规定,企业职工工资和奖金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 在企业内部,扩大职工工资的差距,拉开档次,充分体现“多劳 多得、少劳少得”;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同本人肩负的责任和 劳绩密切联系起来。
城 市
第三阶段 1992--2002
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六大召开之 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 革目标的确立,不断探索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明确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 素分配结合起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 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经济发展呈现新的发展特征
一
经济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从1992年经济增速 大幅提高,1992-2002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2% ,从2003年以后,经济增长持续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新世纪:积极的就业政策
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以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劢为取向的宏观经济政策 2.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重点的扶持政策 3.实现劳劢力供给不就业需求合理拼配的政策 4.以减少失业、保持社会稳定为取向的宏观调控政策 5.兼顾保障基本生活和积极促进再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
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的就业
1988年以来的就业政策 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的就业政策包括以下内容:
1.治理整顿控制劳劢力的政策 2.广开门路、拓宽就业渠道的政策 3.强化劳劢就业服务工作的政策 4.调整结构、合理配置劳劢力的政策 5.发展教育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的政策 6.大力促进劳劢就业服务企业发展的政策 7.引导农村剩余劳劢力就业的政策 8.解决就业困难的政策 9.合理控制企业裁员的政策 10.市场就业的政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就业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回眸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 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我们的国家实现了从解决人民渢饱 问题到构建和系社会的跨越。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 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大国。1978年以来, 以邓小平为总设计师,开始了我国的改革之路,实施了令 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改革,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进行了一 系列的改革。总之,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 像一头沉睡的雄狮开始觉醒、开始奋进,使人民的物质生 活、精神生活都取得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青年就业上,也经历了服从分配、 走向开放、自主择业三个历史阶段。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发生变化,“铁 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通过 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改革,要 求人们丌断学习,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 力。
第7讲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第7讲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教学目标】1. 理清新中国成立后五个阶段的基本史实。
2. 结合中共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成熟过程;3. 结合国际环境的变化,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重点和难点】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难点: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与失误【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复习记忆、讨论法【教学过程】【前置作业】知识重组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1.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标志着中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展奠定牢固的基石。
2.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展(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9)(双重职能1949-1954:代行全国人大职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制订《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②正式建立: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能结束,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③新阶段: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政治制度①确立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全国人大)召开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它体现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法律保障: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初步规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②实施:内蒙古(1947)、新疆(1955)、广西(1958)、宁夏(1958)、西藏自治区(1965)③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①内容:“一化三改造”②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中国共产党建国后的发展历程
探索
党的重要会议
会议名称 中共一大 时间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天辟地) 遵义会议 1935.1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共七大 1945.4 为抗战胜利和光明前途准备条件 中共八大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1956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底 提出改革开放;深远意义的转折点 中共十二大 1982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共十三大 1987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四大 1992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五大 1997 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了哪两次失误? 分别造成什么影响? 1、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困 难;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 2、1966—1976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影响: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科学 文化受到严重摧残。
5成就:①1953年底鞍山___建成投产
②1956年长春____建成投产 ③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 _____④沈阳______建成投产 ⑤1957年________大桥建成⑥ ___ ___ ____公路建成 ⑦ 以_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___________基地形成
6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
三大改造
1改造形式: 农业:引导农民参加________________ 手工业:个体手工业者参加____________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企业的_______,实行____政策 2起止时间:___年—___年底 3实质:把生产资料_____制转变为____________制。 4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对____________业改造中实行的_____政策,实现了 ______,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标志: _____年底,______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