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原体:乙脑病毒。黄病毒科,嗜神经病毒
形态结构:球型,核心和外膜
核心为单股正链RNA
外有脂质包膜,嵌有非糖基化膜蛋白(M)和糖基化外膜蛋白(E),E蛋白:主要抗原成分,形成抗原决定族簇,有血凝活性和中和活性,抗原性稳定,变异少
培养:可在组织和动物细胞中传代。病毒对多种动物具感染性,对乳鼠尤为敏感,故可从乳鼠脑内接种分离病毒。细胞接种-鸡胚,猴肾,Hela细胞。
一、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中猪(特别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三带喙库蚊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三)人群易感性
易感者: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呈隐性感染较多。
感染后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二、发病机制:
蚊虫叮蛟后,病毒在单核-巨噬细胞中繁殖,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
进展:取决于病毒的毒力与数量;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防御能力(血脑屏障).
免疫力强: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
免疫力低下: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乙型脑炎病毒→传染源或中间宿主→蚊虫叮咬→局部内皮细胞、全身单核细胞系统内繁殖→病毒血症→中枢神经系统(血脑屏障、免疫)→隐形感染或侵入CNS致病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左右
典型病人分4期:
1.初期(病初1~3d )
急性起病,高热(体温在1~2d内高达39~40℃) 、头痛、恶心、呕吐、倦怠及嗜睡。可有颈部强直及及神志淡漠、抽搐。症状不特异,易误诊!重型病人可以没有初期,直接进入极期
2.极期(4~10天)
高热、抽搐、呼吸衰竭过三关
1)高热:39~40°C 稽留热,热度高低与病情呈正比,平均持续时间为7~10日,轻者短至4~5日,重者长达20日以上。发热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昏迷,神志不清出现越早越重,早至1~2日,多在3~8日出现,持续一周,重者达一月。昏迷越早,越深,越长,病情越重。
3)惊撅和抽搐:由于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多于病程第2~5d,先见于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呈肢体阵挛性抽搐,重者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均伴有意识障碍。重者可有呼吸暂停和紫绀。
4)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严重的症状
中枢性呼吸衰竭:见于重症患者,由于脑实质炎症、延脑呼吸中枢病变、脑水肿、脑疝和低血钠脑病等所致。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如呼吸表浅,双吸气,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及下颌呼吸,最后呼吸停止。
外周性呼吸衰竭:①脊髓病变引起呼吸肌麻痹,②呼吸道痰阻、③肺部感染。表现为呼吸先增快后变慢,呼吸困难,胸式或腹式呼吸减弱,发绀,但呼吸节律整齐。
混合型:中枢及外周呼吸衰竭同时存在。
5)脑水肿脑疝:
①面色苍白,喷射性呕吐,反复或持续惊厥,抽搐,肌张力增高,脉搏转慢,血压过高;
②昏迷加重;
③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应迟钝。
④小儿可有前囟膨隆,视乳头水肿。
6)由颅内压增高引起者尚有颅高压的其他症状
颅内压增高的表现①面色苍白、剧烈头痛,②喷射性呕吐,③血压升高,④脉搏变慢,⑤呼吸变深而慢或节律不整,⑥意识迅速改变,⑦瞳孔改变,⑧反复抽搐,⑨视神经乳头水肿,⑩小儿前囱高度膨隆
7)神经系统体征:
脑膜刺激征阳性:常出现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
瞳孔大小和形态变化
锥体束病理反射征阳性,瘫痪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颅神经受损
8)循环衰竭:少见,常与呼吸衰竭同时出现,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休克和胃肠道出血。产生原因多为心功能不全、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消化道失血、脑水肿和脑疝等。
3.恢复期:体温正常,神志渐清醒,可见呆滞状态,一般于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但重症病人(5%~20%)可有恢复期神经精神症状,如神志迟钝、痴呆、失语、流涎、吞咽困难、四肢强直性瘫痪或扭转痉挛等,6月内恢复。
4.后遗症期:患病6个月后如仍留有的精神神经症状者称后遗症。约5%~20%的重症病人可有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痪、扭转痉挛和精神失常等,经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WBC升高中性粒→淋巴细胞
2、CSF检查压力↑,蛋白↑,有核细胞↑,白细胞计数50—500×106/L。分类早期以中性粒细胞稍多,随后以淋巴细胞为主,白细胞的多少与病变程度及预后无关。
3、糖和氯化物基本正常
4、细菌学阴性
5、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轻、中型检出率可达95%,重型病人免疫低下、抗体出现迟,故检出率低。
其他检查:补体结合试验,无早期诊断价值。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4倍为阳性。
6、血凝抑制试验:抗体出现较早,于第2周效价达高峰,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增高有意义。可用于临床诊断和流调。
7、中和试验:特异性较高,抗体出现迟,于2个月时效价最高,可持续5一15年。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五、病原学检查
1.病毒分离:乙脑病毒主要存在于脑组织中,脑脊液和血中不易分离到病毒,在病程第1周内死亡病例的脑组织中可分离到病毒。但脑脊液和血中不易分离到病毒。不适用于临床诊断。
2.病毒抗原或核酸的检测:在组织或其他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可检测到乙脑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
六、并发症:
1)支气管肺炎
2)泌尿系感染
3)肺不张
4)败血症
5)褥疮
6)消化道出血∶重型病人可因应激性溃疡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甚至引起休克、死亡。
七、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发生于7、8、9三个月;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近年老年人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2、临床表现:起病急、临床出现脑炎症状: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病理征及脑膜刺激征阳性;
3.实验室资料
血:WBC 10~20×109/L,N 升高
CS:非化脓性改变,透明、压力增高、WBC 50~500×106/L,蛋白稍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血清学检查: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病后3~4天可出现,2周大高峰),有助早期诊断。病原学检查:病毒分离:第一周内死亡患者脑组织(脑脊液、血)用于回顾性诊断核酸。
八、鉴别诊断
1、中毒性菌痢★
2、脑型疟疾
3、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其他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
九、治疗:
1、一般治疗
1)隔离:病人应住院隔离治疗,病房最好有防蚊、降温设施,
保证空气流通,室温在30℃以下。
2)护理:对昏迷病人应注意口腔清洁;保护角膜。定时翻身、拍背、吸痰,以防继发感染;皮肤保持清洁干燥,以防褥疮发生;惊厥时防止舌咬伤。
3)液体供给:发热、惊厥易致失水,应注意补充足量的液体,
儿童按50-80ml/kg/日。
注:补液体时,应注意电解质情况;伴脑水肿者液体和钠盐适
当控制。
4)饮食与营养:热卡量每日不低于35-40卡/kg,同时加入维生
素类,昏迷者可鼻饲。
三摸(脉搏、皮肤、膀胱)三看(瞳孔、呼吸、滴速)
2、对症治疗
1)高热的治疗:设法将体温控制在38℃左右。
物理降温为主:冰枕、冰敷、醇浴或冰盐水灌肠
药物降温为辅:口服阿司匹林、安乃近滴鼻、肛内给消炎痛等
亚冬眠:(用于高热并抽搐频繁的患者)氯丙嗪或异丙嗪各0.5~1.0mg/(kg·次);肌注,q4~6h一次,配合物理降温;持续3~5天,保持呼吸道通畅
激素:氢化考的松
2)惊厥与抽搐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