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死亡教育的伦理意义
死亡教育意义的理论
死亡教育意义的理论死亡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活动来加深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和应对死亡。
死亡是人类存在的必然,也是生命的终极命运。
因此,死亡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可以提供人们正确的死亡观念,促进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
首先,死亡教育有助于人们建立正确的死亡观念。
对于许多人来说,死亡往往是一个令人恐惧的话题。
人们常常避免谈论或面对死亡,这导致对死亡有许多误解和恐惧。
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视死亡的现实,并理解生命的有限性。
通过知识的传递和信息的普及,人们可以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形成积极和健康的死亡观念。
其次,死亡教育能够激发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待。
正确认识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和不确定性,能够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珍贵和独特性的认识。
当人们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宝贵,他们会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天,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同时,对死亡进行思考也能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死亡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生存意识和责任感。
正确认识死亡的存在和本质,可以引导人们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死亡教育可以让人们认识到每个个体在社会中都有责任和义务,要积极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
这种责任感和意识能够激发人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个体的整体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死亡教育能够让人更好地处理悲伤和失去。
人们在面对亲人或朋友的死亡时往往会感到极度的悲痛和失望。
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接受死亡的意义,并提供应对失去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教育的力量,人们可以学习到哀悼和悲伤的过程,理解并尊重个体的感受和反应。
同时,死亡教育还能够提供社会支持和资源,帮助个体渡过失去的痛苦,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和动力。
综上所述,死亡教育的意义深远而且多样化。
通过死亡教育,人们能够建立正确的死亡观念,提高对生命的珍惜和期待,增强个人的生存意识和责任感,以及更好地处理悲伤和失去。
死亡教育的伦理意义
死亡教育的伦理意义死亡教育有助于人们正确看待生死。
生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环,而我们对待生死的态度和理解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
通过死亡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生命的有限和宝贵,在珍惜生命的同时,也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死亡。
这样的认识让人们更加注重当下,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活出真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死亡教育有助于培养人们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
面对死亡,我们不仅仅是个体,还是社会的一员。
死亡教育可以促使人们关注他人的生死,并培养出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这样的关怀和尊重不仅体现在对患者的关怀,也包括对家属的关怀和支持。
通过死亡教育,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病患及其家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从而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为他人提供支持和帮助。
死亡教育有助于促进人们的内心成长和智慧觉醒。
面对死亡,我们无法逃避人生的终极问题和困惑。
通过死亡教育,人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自己的存在和目标。
这样的思考可以激发人们的内在潜能,让人们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并为之努力奋斗。
死亡教育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命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出坚韧、勇敢和智慧的品质。
死亡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智慧的结晶。
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死,从而减少社会上由于对死亡的恐惧和不理解而产生的种种问题。
同时,死亡教育也可以促使人们对医疗、养老、福利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从而推动社会对生死问题的关注和改进。
死亡教育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看待生死,培养人文关怀和责任感,促进人们的内心成长和智慧觉醒,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死亡教育,将其纳入教育体系中,并积极推广和实施。
只有通过死亡教育,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死,珍惜生命,成为有意义的人。
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作者:邹宇华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3年第05期小编的话人生是一条单行道,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然过程。
人活在世上,风险无处不在,每一个人都会经受死亡的考验。
我们无法做到长生不老,但可以用坚强的品质延长生命的长度,用积极进取的精神拓宽生命的宽度,从而活出人生精彩。
死亡教育是一种帮助个体认清死亡的现象及本质,积极地预防和应对各种死亡事件,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延长寿命的教育。
广东药学院邹宇华教授主编的《死亡教育》一书开我国死亡教育之先河,并率先在广东药学院大学生中开设“死亡教育”讲座及选修课,来正确引导大学生关注健康,珍爱生命。
死亡教育内容庞大,我们无法展示全部内容。
希望本文能有抛砖引玉的作用,促使大家主动思考死亡、理解死亡,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去感受生活、感受生命。
现实生活中,风险无处不在,每个人都会经受死亡的考验,我们无法回避,无法做到长生不老。
死亡,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的忌讳词语。
我们从小就知道,与死亡有关的事都说不得。
死亡成为禁忌,人们不去谈它,不去想它,也对它加以全盘否认,一想到死,随之而来的都是负面联想——悲伤、恐惧、诅咒。
人们以为只要不提起“死”,它就不会来临。
但人人都会死却是千真万确的,古往今来无人可以逃避,任何人永远都无法改变。
死亡教育对青少年尤为重要。
不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并不代表他们已经了解该领域的知识。
孩子们通过不正当、不合理的渠道和途径在潜意识里获得的“死亡教育”,注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
例如,经常玩武打、格斗电子游戏的孩子会对血腥场景麻木不仁,甚至会认为人有无数条生命,可以随意杀之。
这势必会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心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伤害,对他们的成长发展极为不利。
针对青少年屡见不鲜的轻视生命、曲解死亡和恐惧死亡的现实,死亡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死亡教育的含义早在半个世纪前国外就开始了死亡教育,现在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国外很多学校都开设有死亡教育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学会“在各种非常情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医学伦理学在生命结束中的伦理问题
医学伦理学在生命结束中的伦理问题伴随着人类医学科技的进步,生命结束时的伦理问题日益凸显。
医学伦理学作为研究医学伦理问题的学科,也在不断的探索与引导人们在生命结束过程中做出合乎伦理的决策。
本文将探讨医学伦理学在生命结束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
伦理问题一:安乐死与尊严死亡安乐死是指在无法治愈的病情下,通过医疗手段来提前结束患者的生命。
对于安乐死问题,医学伦理学存在一定争议。
一方面,支持者认为通过安乐死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长时间的痛苦折磨。
另一方面,反对者则主张尊重生命,认为医生不应该成为终结生命的工具。
而尊严死亡,强调的是在维持患者尊严的前提下,以合理的医疗手段来缓解病痛,尽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医学伦理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基础上,促进尊严死亡的实现。
伦理问题二:器官捐献与道德约束器官捐献是一种在生命结束时,将自己的器官用于他人生命延续的行为。
尽管这是一种伟大的慈善行为,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伦理问题。
首先,如何确保器官捐献是自愿的,而非被迫的?其次,如何保证捐献者以及捐献者家属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此外,如何在保证器官捐献合法性的前提下,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医学伦理学应当以保护捐献者的自由意愿和尊严为中心,倡导建立健全的器官捐献制度,并致力于推广器官捐献的伦理观念,以便更多人参与到器官捐献中。
伦理问题三:临终关怀与病人权益临终关怀是指面向生命即将结束的患者,提供身心灵的关怀与支持。
在临终关怀中,医学伦理的核心是尊重患者的权益和人格尊严。
过度治疗、无效治疗及患者痛苦治疗等问题是临终关怀中常见的伦理困境。
医学伦理学旨在帮助医生明确在生命即将结束时,何时停止治疗,并为患者提供合理的痛苦缓解措施,以确保患者能够安心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伦理问题四:断绝维持生命支持的伦理考量断绝维持生命支持是指在无法挽救患者生命的情况下,主动中止生命维持措施。
这个问题涉及家属、医生和伦理学家之间的合作和探讨。
医学伦理学应当在保护患者权益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伦理指南,帮助医生和家属做出正确的决策。
关于当代医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几点看法
关于当代医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几点看法摘要:生命伦理旨在对生命目的、意义的追求过程中解读各种关系之道理,生死伦理教育是在对死亡形成正确认知基础上对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教育,是生命伦理教育的起点。
生命伦理教育应当融入所有的课程教育内容中,可以采用主题教育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和生命之爱,潜移默化中,领悟和提升生命伦理的精神。
人类及其个体不停的经历痛苦、奋争、喜悦和祈盼的循环体验,也在不停的追问何为生命。
而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生命意识淡薄、生命意义认知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对生命基本信念以及生命关怀相应的情感和能力,再加上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问题等各种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诸多大学生对生命没有使命感、对社会缺少责任心,其中比较极端的表现是把自己、他人或动物作为自己发泄的对象,从而做出各种伤害生命的不良行为。
具体到医学生,将来还要担负救死扶伤的天职,如果缺少对生命的关爱,这不仅是个人的人文素养问题,更切实关系到社会的安危。
正确的生命伦理观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需要实践体悟,需要正确引导,由此看来当代医学院校务必重视大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
1 生命伦理教育释义――生命关系教育作为一个伦理学专业的术语,“伦理”是一个西方外来词,现代的“伦理”一般指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法则,是自由实现的法则。
“伦理学指体现在文化和历史传统中的、支配人们的品格和行为的社会规则”。
[1]中国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两个独立概念都有意义上的相通之处。
“伦”在中国词源学中是类、辈、关系的意思,孟子将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列为天下间最主要的五伦关系,并提出相应的伦理要求,即“父慈子孝、君惠臣忠、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理”原意在质朴的玉石上雕凿出条纹,玉石质地坚硬,很难雕琢,而玉石本身是有纹路的,如果按照玉石本身的纹路来雕琢地话就容易得多,所以引申出道理、原理、条理、序的意思。
死亡教育的伦理意义
死亡教育的伦理意义死亡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的教育学科,旨在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死亡并学会面对死亡。
它不仅关乎生命的意义与尊严,更涉及到人类伦理观念的塑造与价值取向的引导。
本文将从伦理的角度探讨死亡教育的意义,并阐述其对个体与社会的积极影响。
死亡教育的伦理意义在于帮助个体正确认识生死与生命的意义。
对于人类来说,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然而,现实中死亡往往被视为一个禁忌话题,很少有人愿意面对并深入思考。
而死亡教育的出现,旨在打破这种困境,引导个体正视死亡,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接触死亡教育,个体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死亡的本质,认识到生命是有限的,从而更加珍惜和把握当下的生活。
这样的认识不仅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调整心态,面对困境与挫折,也可以激发个体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追求更有价值的生活。
死亡教育的伦理意义在于引导个体建立积极的生命观与价值取向。
正确认识死亡不仅有助于调整个体的心态,更能够引导个体树立积极的生命观。
面对死亡的存在,个体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生活的脆弱与宝贵,从而更加注重品质生活与人际关系的建立。
死亡教育还可以帮助个体反思人生追求的目标与意义,促使个体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更加有意义的事物,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通过积极的生命观与价值取向,个体可以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与困境,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
死亡教育的伦理意义还体现在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上。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可以从对待死亡的态度中得以体现。
当一个社会能够正确认识死亡、尊重生命,就意味着这个社会有着高度的人文关怀和伦理观念。
通过死亡教育的开展,社会可以促使更多的人正视死亡,树立起积极的生命观与价值取向。
这将有效减少社会上对于死亡的恐惧和排斥,形成一种积极的社会氛围。
同时,死亡教育的推广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临终关怀与尊严死亡的关注,为社会构建更加人文关怀和尊重生命的价值取向。
死亡教育的伦理意义体现在对个体和社会的积极影响上。
通过死亡教育,个体可以正确认识生死与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的生命观与价值取向。
军事医学院校“死亡教育”的伦理诉求
c oc s o lt g h s ie c r o s f g a d t e d g i ft o e w o a e d i g o h o a ed,a d t ai g h ie ,c mp ei o p c a e t ae u r h i nt o s h r y n n t e c mb tf l n y h i n r t e n
死亡讨论年终总结发言稿
大家好!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做一场关于死亡讨论的年终总结发言。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围绕死亡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在此,我代表全体参与者,对过去一年的工作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一、死亡讨论的意义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终极话题。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死亡都抱有敬畏之心。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死亡的认知逐渐深入。
死亡讨论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死亡的本质,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命中的各种挑战。
以下是死亡讨论的几个重要意义:1. 提高生命质量:通过对死亡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加珍惜生命,关注自身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 促进人际关系:死亡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亲人、朋友,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3. 传承优秀文化:死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死亡讨论,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4. 推动社会进步:死亡讨论有助于我们反思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
二、死亡讨论的主要内容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围绕死亡这一主题,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讨论:1. 死亡的本质:我们探讨了死亡的本质是生理死亡、心理死亡还是精神死亡,以及死亡是否真的存在。
2. 死亡的意义:我们分析了死亡对个体、家庭和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正确看待死亡。
3. 死亡教育与普及:我们探讨了如何开展死亡教育,提高人们对死亡的认知,减少对死亡的恐惧。
4. 死亡与宗教、哲学:我们分析了死亡与宗教、哲学的关系,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死亡的认知。
5. 死亡与伦理、法律:我们探讨了死亡与伦理、法律的关系,以及如何规范死亡行为。
三、死亡讨论的成果1. 提高了对死亡的认识:通过讨论,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死亡的本质和意义,减少了对死亡的恐惧。
2. 增进了人际关系: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关心他人,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3. 推动了社会进步:死亡讨论有助于我们反思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
关于死亡教育主题的作文
关于死亡教育主题的作文死亡教育主题作文引言: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谈论死亡是一个令人不舒服的话题。
因此,推行死亡教育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死亡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一套全面的死亡教育计划。
一、死亡教育的重要性1.1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对于任何一位生命来说,死亡是一个不可逃避的命运。
因此,教育应该以现实为基础,向人们传达生命的无常性。
1.2 有助于理解和接受死亡:培养对死亡的理性和客观认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面对生命终结的现实。
1.3 缓解对死亡的恐惧:了解死亡并不意味着要让人们过早地感受到死亡的忧虑,而是通过对死亡的认知和理解,帮助人们减轻或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1.4 促进生命的意义和目标:通过接受死亡的存在,人们更容易理解自己的生命有限,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并更好地追寻生命的价值。
二、死亡教育的内容2.1 死亡的生物学科学基础:介绍生命和死亡的基本概念,如生命循环、人体器官功能衰竭等。
2.2 不同宗教对死亡的看法:介绍主要宗教对死亡的解读,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文化中的死亡观念。
2.3 临终关怀与安宁死亡:谈论对临终病人的关怀,以及安宁死亡的重要性。
2.4 哀悼心理与处理:介绍哀悼的过程,以及如何应对亲人或朋友的离世。
2.5 遗产规划与生前安排:帮助人们了解遗产规划的重要性,并提供生前安排的相关信息。
2.6 死亡教育的伦理与道德:讨论有关死亡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如人工延长生命和安乐死等。
三、死亡教育的实施途径3.1 学校教育:将死亡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并设计与年龄段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3.2 社区教育:组织社区讲座和研讨会,提供关于死亡教育的信息和资源。
3.3 家庭教育:家长应该积极与孩子谈论死亡话题,鼓励他们主动提问,并以正面和理性的方式回答。
3.4 社会宣传和媒体参与:政府和媒体应该加大对死亡教育的宣传力度,提供更多相关知识和信息。
临床医师《医学伦理学》科学的死亡观
⼀、死亡的本质 (⼀)死亡的神秘性 在⼤多数⼈的眼中,死亡是痛苦⽽恐怖的。
⾄今为⽌,世界上尚没有哪⼀个⼈能够恰当地描述出死亡给⼈带来的感觉。
考试⼤站收集这是因为,活着的⼈从未经历过死亡,⽽已经死亡的⼈⼜⽆法将这种感觉告诉我们。
因此,对⼤多数⼈来说,死亡是神秘的,不可捉摸的。
(⼆)⼈们对死亡本质的认识 ⽆论是东⽅的灵魂说还是西⽅的创世说,都表明早期⼈类对这⼀问题的探索带上了浓厚的宗教迷信⾊彩,这⼀⽅⾯表明了⼈类对这⼀问题的浓厚兴趣,另⼀⽅⾯也表明了⼈类急于为⾃⼰的⽣存寻找⼼理⽀持。
我们认为,死亡的本质是⼈在⾃我意识消失基础上的⾃我⽣命的终结。
⼆、正确对待死亡 (⼀)历的死亡观 1、“乐天知命,故不忧”: 2、⽣死齐⼀:道家超然物外的⾃然主义⽣死观。
3、避死就活:法家务实主义的死亡观。
4、“⽣者见爱,死则见哀”:墨家实⽤的经验主义死亡观。
5、“轮回六趣,具受⽣死”:佛家逃避现实的出世主义死亡观。
6、死后复活:基督教期盼来世的死亡观。
(⼆)珍惜⽣命,正视死亡 羞知⽣命的⼈⽣是⽋理智的⼈⽣;回避死亡的⼈⽣是怯懦的⼈⽣。
在死亡⾯前,⼈们应该: 1、树⽴⾃然归宿信念中国古⼈早已认识到了死亡的必然性。
培根说:"死亡与⽣命都是⾃然的产物,婴⼉出世可能与死亡⼀样痛苦……⽽⼀个坚定纯洁、有信念的⼼灵也不会为死亡⽽恐怖"(培根《论死亡》)。
2、积极充实⼈⽣价值司马迁曾说,死有重于泰⼭,有轻于鸿⽑。
考试⼤站收集所以,充分珍惜有限的⼈⽣,努⼒创造⼈⽣价值,为他⼈和社会,尽可能地发出更多的光和热,是超越死亡的⽅式。
3、坦然、⽆畏惧地⾯对死亡古罗马诗⼈卢克莱修的话则更增加了⼈们不怕死的勇⽓,他说:"死对于我们是不存在的。
我们在死后没有知觉,正像⽣前没有知觉⼀样。
"所以,害怕死亡是没有道理的。
三、开展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的意义 寻求科学的死亡观,实际上就是为死亡寻求⼼理适应。
幼儿教育之死亡教育
幼儿教育之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虽然对于很多人来说,谈论死亡可能会带来不舒服的感觉,但是对于幼儿来说,了解死亡和丧失是非常重要的。
适当地进行死亡教育,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和应对自己或他人的离世,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情感管理能力。
死亡教育可以帮助幼儿理解生命的有限性。
生与死是存在于每个人生活中的现象,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对这个概念可能还并不是很清楚。
通过死亡教育,幼儿可以了解到每个人都有生命的限度,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
也可以让他们认识到即便离别,对已经过世的人依然可以保留着美好的记忆,并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传承他们的价值观。
死亡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丧失处理能力。
在成长过程中,幼儿可能会面临亲人或宠物的离世事件,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难以理解和承受的事情。
通过适当的死亡教育,可以让幼儿了解到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学会面对和接受这一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家长需要为幼儿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同时也要教导他们如何积极地应对丧失的痛苦和悲伤。
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走出悲伤,重新投入到日常生活中。
死亡教育也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谈论死亡,可以让幼儿在心理上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所在。
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了解到生命有碎片化的特性后,幼儿就会更加珍惜当前的时光,并且会更加努力去追求他们所想要实现的目标。
也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到人生的短暂性,并且学会放下对于琐碎事物的固执,而更多地去关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在进行死亡教育时,教师和家长需要特别注意方法和语言的选择。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对于死亡的理解还是非常肤浅的,因此在进行死亡教育时,不宜使用过于沉重和抽象的语言和方法。
相反,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比如通过绘本、游戏、故事等形式来引导幼儿了解死亡。
也要注意掌握谈论死亡的时机,不要在孩子情绪不稳定或者处于焦虑状态时,进行死亡教育。
医学伦理学第八章:死亡与医学伦理
内容介绍⼀、教学⽬的1、掌握如何科学地对待死亡;现代脑死亡标准的涵义、伦理意义;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和伦理原则;关于安乐死的伦理分析。
2、熟悉对死亡本质的认识和开展死亡教育的意义、形式与内容;传统死亡标准的涵义、局限性及伦理问题;安乐死的涵义、分类。
3、了解历的死亡观;临终与临终病⼈的⼼理特点、临终关怀的历史与现状;正确地对待安乐死的有关问题。
⼆、讲授学时:2学时三、教学内容纲要及重点、难点(⼀)内容纲要1、死亡的本质:死亡的神秘性,⼈们对死亡本质的认识。
;2、正确对待死亡:历的死亡观,珍惜⽣命,正视死亡。
3、开展死亡教育:意义、形式与内容、开展。
4、传统死亡标准:涵义、局限性及伦理问题。
5、现代脑死亡标准:涵义、伦理意义。
6、正确对待死亡标准。
7、临终关怀概述:临终与临终病⼈的⼼理特点、临终关怀。
8、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
9、临终关怀的伦理原则。
10、安乐死的概念:涵义;分类——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愿安乐死和⾮⾃愿安乐死。
11、历史与现状。
12、安乐死的伦理分析:⽀持安乐死的依据;反对安乐死的依据。
13、正确对待安乐死:正确认识安乐死这⼀概念;进⾏死亡教育;加强安乐死的⽴法研究。
(⼆)教学重点1、如何科学地对待死亡2、现代脑死亡标准的涵义、伦理意义3、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和伦理原则4、关于安乐死的伦理分析。
(三)教学难点1、开展死亡教育:意义、形式与内容、开展。
2、正确对待死亡标准。
3、如何正确对待安乐死。
四、教学设计有史以来,⼈类已有800多亿⽣命个体不可避免地⾛向死亡。
追寻死亡的踪迹,探寻死亡的奥秘,成为古往今来许多⼈孜孜以求的努⼒。
但是,应该怎样科学对待死亡,时⾄今⽇仍是⼈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摘要:生死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
死亡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原始宗教中,人们对死亡和自然现象有着本能的恐惧。
儒家的死亡观是入世的、积极的, 它主张通过立功立德来超越死亡。
道家的死亡观是出世的、飘逸的, 它主张顺应天理和自然之道, 既不悦生,也不恶死。
佛教的死亡观是抑我的、消极的, 它主张战胜自己肉体的欲望来享受来世的快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具有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的特征, 对现代人善待人生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死亡观现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死亡的思考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由于历史、地理环境、人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个民族往往形成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对待死亡及人生问题的死亡态度和死亡智慧。
可以说,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连续性文化传统而没有中断的民族, 其处理死亡的方式也有其独特性。
在中国原始宗教中, 中国人关于死亡的思考总是与自然或自然现象相联系。
古人认为, 天上是神的世界,神无生无死, 是永恒的。
地上是人的世界, 有生必有死, 地下是鬼的世界, 阴森的令人恐怖。
中国原始宗教中的死亡意识与当时低下落后的生产力、科技水平相联系, 源自于人们对死亡和自然现象的本能恐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各种关于死亡的思考开始出现。
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中国人的死亡观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对于生死这个问题,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请教过他的老师,孔子脱口而出“未知生, 焉知死”。
意谓人如果连“此生”都照顾不好,何谈照顾“来世”。
孔子的本意是要求人们务本求实,关注现实感性生命的愉悦,对生活负责,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对生命社会价值的追寻,而不要分心去考虑死亡及死后世界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 孔子的这句话并不表示他对死的问题的放弃, 这只是一种理性的暂且搁置, 但隐含了关于生死关系的思考。
幼儿教育之死亡教育
幼儿教育之死亡教育幼儿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智力、情感、社会、生理等方面的教育,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过程。
幼儿教育过程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些生死问题,如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培养幼儿正确认识和理解死亡现象以及相关价值观的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死亡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念,还能够培养幼儿的情感、社会和思维能力。
死亡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念。
幼儿往往对死亡有着一些模糊和错误的认识,他们可能会把死亡与离别、长眠、一去不返等概念混淆。
死亡教育可以通过讲述生命的终极意义,家庭成员或动物的生老病死过程等,让幼儿真实地感受死亡的存在,从而建立起正确的死亡观念,即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终结,而生命的有限性也使得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
死亡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情感能力。
面对死亡的话题,幼儿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如恐惧、悲伤等。
通过开展死亡教育,可以让幼儿逐渐接触和认知死亡,从而减少恐惧感,并培养他们处理死亡情感的能力。
教师可以与幼儿进行互动,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并适时给予安慰和理解。
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让幼儿在情感上得到宣泄和释放,促进他们良好的情绪调控和情感表达。
死亡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能力。
在与死亡相关的情境中,幼儿将面临很多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互动。
通过参加葬礼、守灵等活动,幼儿可以体验到亲人和社会群体的关怀和支持,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和合作能力。
通过学习尊重他人的生死选择和不同文化的丧葬习俗,幼儿也能培养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情感智慧。
死亡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
死亡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它涉及伦理、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
通过让幼儿思考死亡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人类的存在等问题,可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可以启发幼儿提出问题,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索,并逐步引导幼儿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死亡教育
发展趋势
发 展 趋 势
对于我国国内的生死教育的 发展,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研 究较为滞后,但它会日渐成 熟。越来越多的家长和专家 会因为现在社会日益严重的 青少年漠视生命的问题对生 死教育日益关注
总的来说,国外,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生死教育 发展相对成熟,而在中国,生死教育并未在社会上广 泛流传,但可喜的是近年许多有识之士和学校已经开 始关注这一问题,逐渐认识到生死教育的重要性,生 死教育在我国正悄然走来并有勃然发展的趋势。 。
案例一
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教育部接受 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 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 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 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 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尽管也有人认为这么做 可能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但大多数教育专家和家长却对此表示支 持。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 终服务的宁养院,把准备好的五彩缤纷的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 送上祝福的话语,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Fra bibliotek教育对象
.有关死亡教育的专业人员,主要包括研究生死问题 的学者和医护人 员 所有具有一定智力基础的公民 病患
对青少年尤为重要
方 式
在国外,死亡教育已发展的很成熟。 在美国,自1960年开始,死亡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 育中的一门学科,从幼稚园、小学,到大学,甚至到 医院、社会服务机构,都可以见到死亡教育课程、座 谈会、研习会。
谢谢!
广州众大学开设死亡教育课程
。每个周三的晚上,广州大学文科东楼123室
死亡启蒙教育
死亡启蒙教育
首先,死亡启蒙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在现代社
会中,孩子们往往会被各种各样的物质享受和虚荣诱惑所困扰,忽略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通过死亡启蒙教育,他们可以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应该珍惜和珍视每一天。
这样的教育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加感恩,也能够让他们更加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其次,死亡启蒙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死亡是生命
的终结,而人生的意义则在于如何度过这一生。
通过对死亡的思考和理解,孩子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以及如何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他们会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不再轻易放弃,更加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最后,死亡启蒙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面对失去。
生命中的每一个人都会
经历失去,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宠物。
而正是死亡启蒙教育,让孩子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失去,学会接受和释放。
他们会明白,失去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一种新的开始,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总之,死亡启蒙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这样的教育,他
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面对失去。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死亡的启蒙教育中茁壮成长,拥有更加丰富、有意义的人生。
死亡教育医学课件
哀伤和适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个体 需要经历接受、适应和恢复等阶段, 以逐渐接受丧失的现实。
社会和角色丧失
家庭和社会角色的转变
死亡导致家庭和社会角色的丧失,个 体需要重新适应和调整自己的角色和 责任。
社区和文化的应对机制
社区和文化对于死亡和丧失有特定的 应对机制和支持体系,个体可以寻求 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死亡的生物学定义
死亡的生物学定义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指个体生理 功能的永久性停止,通常以心脏 停止跳动、呼吸停止和大脑活动 停止为标志。
死亡的判定标准
目前医学上普遍采用脑死亡和心 脏死亡两种判定标准,其中脑死 亡标准更为科学和准确。
心理和情感丧失
悲伤和哀悼反应
面对亲人或朋友的死亡,个体通常会 经历悲伤和哀悼反应,表现为情绪低 落、悲痛、抑郁等。
临终关怀和舒缓治疗
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是一种全方位的关怀方式,旨在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在死亡教育中,应强调临终关怀 的重要性,教育人们如何为临终患者提供关爱和支持。
舒缓治疗
舒缓治疗是一种关注患者疼痛和不适的治疗方式。在死亡教育中,应教育人们了解舒缓治疗的方法和 技术,以便为临终患者提供更好的关怀和治疗。
04
死亡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
要点一
理论教学
通过讲解死亡的本质、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死亡有更深 入的理解。
要点二
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真实的死亡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死亡的现实 意义和影响。
角色扮演和模拟体验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死亡相关的角色,如临终关怀者、丧亲家属等,以增强对死亡的情感认知。
死亡教育医学课件
汇报人: 2024-01-09
死亡教育及其意义
死亡教育及其意义作者:熊万军苏小霞来源:《健康大视野·下半月》2009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D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09)9-0004-02[摘要]死亡是每个生命的必然归宿,人类如何才能以更科学、积极的态度面对死亡,是我们当今研究的一热门课题;进而也促成了《死亡教育学》的诞生。
本文就开展死亡教育在当今医学领域及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作了一全面的综述。
[关键词]死亡教育;死亡观;意义1死亡教育的目的有史以来,人类已有800多亿生命已走向死亡,目前全世界每年死亡人口估计超过5500万,我国去年死亡827万。
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而人们对死亡广泛地存在着恐惧和随意;人们重视长寿而不强调生命质量;社会重视人口优生而不重视优死,医学倡导健康教育而忽视死亡教育。
怎样教育社会大众科学地对待死亡,是卫生事业发展中必须面对重要问题。
死亡作为出生对立面,它的意义在于使活着的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生态时间是有限的,进而更加珍惜生命,采取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人生态度,使自己的余生过得更为健康,更为丰富多彩,更为意义,对他人、集体与社会更有价值,使人们既有一个美好幸福的一生,同时又有一个幸福的安乐之死,死亡教育的目的与宗旨也在于此。
2死亡教育的现状死亡的定义是什么呢?死亡是人在自我意识消失基础上的自我生命的终结。
死亡教育的定义又是什么呢?1977年,美国《死亡教育》杂志创刊,列温(leviton)在首期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将死亡教育定义为:“向社会大众传达适当的死亡相关知识,并因此造成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有所转变的一种持续的过程。
”1804年全世界仅10亿人口,而在1999年全世界人口达到了60亿,短短的两百年时间内,世界人口增加了50亿之多,伴随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全世界死亡人口数量也就相应的迅速增加。
全世界各地区死亡登记率差异很大,欧洲,北美,澳洲等地死亡登记率较高,达90%以上;而非洲,南亚等地区的死亡登记率很低,如阿富汗等国家基本上没有进行死亡登记;我国目前死亡登记率在50%左右。
(一)人类死亡观念的历史变化及死亡教育的伦理意义
临终病⼈的疼痛与所患疾病有关,但同时⼜是⼀种主观感受,即疼痛可能会由于恐惧、焦虑、厌倦、孤独感、精神压⼒、缺少亲情关受以及⾝体的局部不适⽽加重,也会由于环境幽静、注意⼒分散、精神放松、亲的⼈关爱和医务⼈员的体贴等⽽减轻。
因此,提供全⾯的护理⼿段,包括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充分、全⾯的⽣活和⼼理护理,尽可能满⾜病⼈的需要等,也是临终关怀的特点。
③以医护⼈员为主导,社会志愿者为辅助:医护⼈员掌握医学知识和理论,能限度的减轻病⼈的疼痛和痛苦,评估并满⾜临终病⼈及家属的需求,因此临终关怀以医护⼈员为主导。
但是,社会⼯作者、家庭成员、朋友、牧师、社会志愿者等也都参与了临终关怀⼯作,尤其是社会志愿者通过与病⼈、家属的沟通、交流、聆听以及为病⼈做⼀些基本的⽣活护理等,给病⼈和家属以精神和感情上的⽀持,增加信⼼和⼒量,使其不感到孤独和⽆助。
志愿者以⽆私的爱⼼,热⼼服务,已成为临终事业发展的基础,这也是临终关怀的⼀个重要特点。
(3)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 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表现在: ①它引起⼈们的死亡观念的变化:千百年来,对死亡的恐惧和拒斥⼀直是⼈类不变的主题。
临终关怀的开展使⼈们直⾯死亡、正视临终,⽽不是回避,这种死亡观念的变化也体现了⽣命神圣、质量和价值的统⼀。
②它是⼈道主义的升华:临终关怀从思想到实践上改变了原来对其⽆法救治的病⼈被拒之医院⼤门之外或在医院只是延长痛苦的⽣命⽽得不到真正的关⼼和照顾,以及病⼈家属的痛苦被医务⼈员忽视的现象,从⽽使临终病⼈在关爱、舒适的环境中尊严地、⽆忧⽆虑地离开⼈间,也使病⼈的家属得到了⼼灵上的慰藉,特别是整个社会中爱⼼⼒量的参与等,以上都体现了⼈道主义的深化和升华。
③它是社会⽂明的进步:临终关怀所倡导关爱思想,正在吸引着社会上愈来愈多的个⼈和团体的关注并参与这项事业,并且付出⾃⼰的钱物、时间以及感情,给临终病⼈及家属以全⾯的关怀,也使临终病⼈的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给予病⼈更多的照顾和爱⼼,从⽽使愈来愈多的临终病⼈享受⼈间的温暖。
死亡伦理
我在朦胧中倾听,许多回 我几乎爱上了安乐的死亡, 用冥思苦想多次的音韵称呼她柔和的名 字, 我的气息恬静;比任何时候更觉得死去 是美好的, 在午夜安息,没有痛苦。 —约翰.济慈《夜莺赋》
• 安乐死(Euthanasia)的概念 • 安乐死的伦理争论 • 安乐死的伦理学辨护
中国:1986“汉中”事件 p204
二、何谓死亡?
1、死亡的哲学概念
2、死亡的生理学概念 3、死亡的方法学概念
请思考
• 汽车司机甲违章开车,将路人乙撞倒并 导致其头部与躯体分离,由于头与躯体 分离的短时间内,躯体内的心脏还在跳 动;此时,恰遇丙违章开车紧随甲车后, 因来不及刹车又从乙躯体上碾压过去。 试分析是谁导致了路人乙的死亡?为什 么?
(5)不自愿的主动安乐死(involuntary active euthanasia):这是指没有得到有行为能力的患者 的明确要求和/或完全的知情同意(并不意味着一 定违反患者的愿意,例如可能并未征求患者对安 乐死的意见),而有意地实施药物或其他的干预措 施导致患者 的死亡。 (6)医生协助自杀(physician—assisted suicide): 由医生提供药品或其他干预措施,用以帮助患者 有意使用它们自杀。
把脑的重要性解释为整合主要系统功能的基本 器官和机体整合性的一种证明,而不是把脑的重要性解 释为意识的支撑者。不能为区分人的生物学死亡与人的 社会学死亡提供一个准确的合乎逻辑的基础。这样的脑 死亡定义必然导致在生命终止决策时的两可状况。
3、脑死亡=人死亡
• 在当前医学科学发展的背景下,某些心- 肺功能的停止是可逆的,而脑功能的停止 则表明死亡的不可逆阶段已经开始。 • 在这个意义上,脑死亡标准能够为人们提 供一个更充分的死亡标准,所以说脑死亡 就等于人死,即使他的心肺功能在机械的 支持下仍“工作”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护理伦理学》试题
考试说明:
1.首先下载试题及《标准答卷模版》,完成答题后,答卷从网上提交。
2.答卷电子稿命名原则:学号.doc。
如:11031020512002.doc。
3.网上提交起止时间:2018年5月15日8:00—6月15日18:00。
试题:
试述死亡教育的伦理意义有哪些?(100分)
要求:1.可从死亡教育的概念、死亡教育的意义和死亡教育的内容等方面进行阐述。
2.字数不少于1500字。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所谓死亡就是生命获得的终止。
人的个体死亡的传统概念式呼吸、心跳停止。
死亡标准是人们用以衡量与判断死亡的尺度。
死亡是一个过程,但人们并不会等到生物学死亡期到来时,才宣布死亡。
宣布死亡是基于一个生与死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死亡标准。
目前判断死亡标准一句有两个,即传统心肺死亡标准和脑死亡标准。
1. 传统心肺死亡标准所谓传统的死亡标准,是指心肺死亡标准。
即,呼吸停止、心脏停跳,瞳孔散大和对光反射消失时死亡的三个特征。
但是传统死亡标准具有局限性,在临床实践中带来一些伦理问题。
2. 现代脑死亡标准所谓脑死亡(braindeath), 即全脑死亡。
为大脑、中脑、小脑和脑干的不可逆的死亡(坏死) 。
也就是莫衷病理原因引起脑组织缺氧、缺血或坏死,致使脑组织功能和呼吸中枢功能达到了不可逆转的消失阶段,最终必然导致的病理坏死。
1968年在第22届世界医学大会上, 美国哈佛医学院脑死亡定义审查特别委员会提出了“脑功能不可逆性丧失”作为新的死亡标准,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脑死亡诊断标准:1、不可逆的深度昏迷; 2、自发呼吸停止; 3、脑干反射消
失; 4、脑电波消失(平坦) 。
凡符合以上标准,并在24小时或72小时内反复测试,多次检查,结果无变化,
即可宣告死亡。
但需排除体温过低或刚服过巴比妥类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两种情况。
死亡标准的伦理意义
1、指导医生正确地实施复苏与抢救对于服毒、溺水、冻死等病人,特别是服食中枢神经抑制剂自杀的假死者,运用心跳呼吸停止死亡标准,不宜用一般检查方法来鉴别是否死亡,往往放弃抢救而误以为真死,脑死亡标准有利于维护生命的尊严,有利于防止出现真死与假死混淆的情况。
2、减轻了患者家属等待和无望的痛苦,让患者“死”得有尊严,在伦理学上更体现了对人的尊严。
合理有效的分配有限的医学资源对于无任何生还希望的脑死亡患者继续治疗,只以药物进行呼吸的维持,
对于病人生命是没有意义的。
既是对医疗经费、医疗设备与人力资源的无效浪费,也是对“死”者尸体的不尊重,也不符合伦理道德。
3、为器官移植开辟广泛的前景如果在法律上承认脑死亡为人的死亡, 那么,医生就可以摘除脑死亡患者的心脏等主要器官,用于器官移植的目的。
脑死亡者可以捐出体内活的器官救助更多的生命,这是死亡者对于人类的最后奉献,也是爱心的最后奉献。
促进社会文明及社会科学的发展,减少法律纠纷脑死亡标准确立涉及人寿保险、遗产继承、纳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一级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将丰富和更新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促进其文明发展
4.死亡教育提高人们面对死亡的心理应激能力:寻求科学的死亡观,实际上就是为死亡寻求心理适应。
良好的心理适应不仅对临终者是必要的,对于临终者的家属也同样必要。
死亡对于临终者而言,其真正到来之际也就是痛苦解脱之时,但是对于家属来说,却正是更大痛苦的开始。
许多人会因为亲人的过世而遭受沉重的心理打击,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有的人甚至会大病一场,精神长期得不到恢复。
这些人同样不能正确看待死亡,需要给以死亡教育。
5.死亡教育优化医疗卫生和环境资源:医疗资源是一个社会发展卫生事业,开展医疗保健服务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而社会是一部庞大的机器,它承担着社会成员各种各样的责任,为了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要,包括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社会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运用大量的资源。
但是社会在一定时期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就涉及到对有限的资源如何进行合理的分配问题,如何发挥有限资源的效用价值问题,如果在有限的资源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用于毫无必要的无法创造任何价值的活动中,势必会影响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合理需求的实现。
常见重症疾病康复代价:现在,大病住院医疗的费用平均为8.3万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脑死亡患者。
由于人们受传统的死亡观念和标准的影响,当家庭中出现脑死亡的病人,要求治疗的病家属占绝大多数。
但是脑死亡的病人必须依靠机器和营养才能进行基本的生命维持,而仅购买肠外营
养液一天就要几百元,更不用说大量护理和仪器工作消耗的时间、精力和费用。
据资料显示:一个脑死亡病人的花费可达5000-6000元/天。
如果护理到位,没有发生感染和并发症,往往可以维持数年之久,这对一般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所维持的只是一具没有思维、不会言语、无法交流的躯壳。
这就在无形当中浪费了大量的劳动、金钱和有限而宝贵的医疗卫生资源。
根据中科院权威人士计算,抢救一个脑死亡病人一天的费用,是我们救治一名普通病人费用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因此对脑死亡病人采取的医疗救治,已被有识之士称为“愚昧医疗行为”。
6.死亡教育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大家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每年人口死亡绝对数量也相对较多,从医学角度上看,这能为我国的器官移植提供较为便利的器官来源。
但是由于人们尚缺乏基本的死亡相关知识,导致我国开展器官移植步履艰难。
目前我国约有数百万人需要器官移植,但每年实施的手术仅有1.3万例,许多危重病人因不能及时得到器官移植而死亡。
我国等待换肾的病人高达30万,每年也只有2700多位病人等到供体。
我国患角膜病的500万人中,有400万可经角膜移植重见光明,但每年只有700个角膜供体,角膜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众所周知,医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尸体解剖,尸解始终是医学发展进步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尸解率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的医学科学水平,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在我国,1979年国务院重新公布了《解剖尸体规则》,其中明确指出:“公民有按法规在突然死亡、意外死亡、因病死亡之后将遗体、器官供医学利用的义务。
”然而,由于社会文化和传统化伦理观的影响,我们尸解率一直很低,平均在10%以下,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已阻碍了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
7.死亡教育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人的寿命是否有必要依靠现代医学无限制的延长?一直以来,人们都一味的强调生命延长,而忽略了更重要的生命质量问题。
人是具有生物性的,但还具有社会性,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脑死亡病人在心肺功能机的辅助下,其生物性兴许还存在,但是作为更重要的社会性已完全丧失,这种人“活着”毫无生命质量可言,反而拖累家庭和社会。
死亡教育可以让医生给重症病人提供多种选择,我们的医生不要一味地强调治病救人,而忽视生命的尊严和质量。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救治无望的重症病人,与其勉强的让病人走上手术台,还不如劝慰病人接受现实,坦然的面对死亡,愉快的度过仅有的几个月人生,尊严的走到人生的终点。
这与那些刚下了手术台就去世的病人相比,不失为一种更人文的关怀。
以正规死亡教育弱化消极的人生观,珍惜生命,放弃随意处置生命的行为;以积极的态度充实人生经历,以理性的态度面对死亡。
按预期寿命75岁计算,人的一生不超过3万天,去除1/3的睡眠,去除占1/3的生长发育和衰老期,人的一生为社会贡献和创造财富的时期仅有一万天。
前瞻人生的终点是为了珍惜今天的时间、生活和生命,使人们理解生命的客观短时性,更加重视生命质量的重要性。
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
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护理伦理学》答卷
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
签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