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古为今用_历史研究还是历史应用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在教学中史料的应用关键性在于如何让史料配合自己的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史料,做到论从史出。
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述和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拓展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关键词:史料教学收集运用“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这也正是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所在。
然而要让今天的学生去了解过去事情很容易,但要做到进一步理解并总结经验,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对史料教学越来越重视。
于是,从史料在课本中的穿插、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史料的探讨,到如何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史料能力等话题也随之而呈现热门之势。
一、史料在初中历史课本中引用的形式所谓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
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
史料被广泛应用于初中历史课本开始于90年代初,其形式多种多样,大而分之有以下几种形式:1、以黑体字加框形式或在小字部分引叙的文字史料,穿插在课文中。
2、大量的插图,例如人物画像、地图、漫画、历史遗址等。
3、以“统计表”数据的形式出现的史料。
4、一些文物史料的照片。
5、在课后“练习”部分,结合当课内容,引叙一段或数段文字史料,并出思考题。
二、如何进行历史教学中史料的收集1.平时积累。
以人民版必修一为例,当我们准备“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时,可以想到查找《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重要文献;准备“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时,查找《自卫抗战声明书》、《国共合作宣言》、《日本天皇的投降诏书》等文献。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要把收集的这些文献资料的电子版按时间、专题或国别排序成册,便于以后教学随时使用。
2.网络搜索。
网络搜索文献资料非常捷多。
文章、文献、视频,如《辛丑条约》、《共产党宣言》在“百度”中就有完整系统的内容。
_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必备知识基础练1.清末开始实行学术奖励机制,通过奖励方法授予学者以进士、举人等社会出身,在初施行之时就受到了批评:“误国最甚者莫如奖励出身之制”,被称为“科举之余毒”,这反映了当时( )A.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B.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C.新社会等级制度的建立D.近代教育改革的困境2.1898年,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后来清政府恢复八股。
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八股取士得以废除。
这一变化说明( )A.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B.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共识C.西学赢得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同D.中体西用思想成为社会主流3.钱穆在《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中说:“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
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
”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科举制度可以杜绝官场的腐败B.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C.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产生民国用人弊病的根本原因D.科举制度被废除是“预备立宪”的结果4.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
这反映当时(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5.下图所示《奏定学堂章程》颁布的内容表明,当时中国( )A.政府废除了科举制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6.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凡教历史者,注意在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第三十六讲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第三十六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哲学思考从“会通超胜”说到“古今中外法”在新中国文化建设基本方针和道路这一重大问题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正确主张。
这一主张不仅有辩证法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是先进的中国人长期探索和缜密思考的结果。
早在明朝末年中国人接触“泰西之学”之初,科学家徐光启就有“欲求超胜,必先会通”(《明史·徐光启传》)之说,哲学家方以智亦有“借泰西为剡子,申禹周之矩积”(《物理小识·总论》)之论,史学家万斯同则有“兼通中西之学而折其衷”(《送梅定久南还序》)之见,经学家焦循还有“会通两家(指中、西方)之长,不主一偏之见”之辞。
降至晚清,魏源提出“天地气运自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海国图志后叙》)的预言,王韬也有“天下之道其终也由异而同,必有人焉融会贯通而使之同”(《瞍园文录外编》)的判断。
这些早期的中西文化“会通”说,虽然还很难与折衷主义完全划清界限,有的也有“中体西用”的倾向,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它是冲破华夏中心主义的樊篱,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一种最先进、最开放的理论。
徐光启等人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做了许多引介西方学术文化的工作。
到了近代,这种古今融合、中外会通的观点,一直成为富有辩证思维的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
如章太炎力主会通“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
孙中山则称:“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蔡元培在文化方面,同样也持辩证综合的观念,他主张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尤其是共和先进国之文化,但是也应注意:“所得于外国之思想言论学术,吸收而消化之,尽为我之一部,而不为其所同化”。
学习要和独创相结合,要和研究本国的文化遗产相结合,“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
观古察今 古为今用——历史教学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去发现问题 、 访华。在上课时 , 探 我及时利用这一重大新闻, 设
索 问题 ,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 习历史的兴趣 , 计了几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 1为什么说奥巴 ()
把枯燥无 味的历史 课变的 从而培养学生认识历史 、 观察社 会的能力 , 让历 马此次访华 , 是踏着 当年尼克松的足迹? 让学生 历史变得 鲜活起来 , 让遥 不可及的历史变为让学生感 觉 史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 下面, 我结合 自己日常历 了解两位总统的访华背景和行程 。2 为什 么奥 有滋有味 , ()
人在指 导历史 研究 性课 题 时 , 首先让 学 生从 地地震后 , 中 一
20 ( ) 实感、 亲近感 , 能激发 他们浓 厚 的探究 兴趣 , 写? 这就需要知道海地的历史 , 海地 曾经是法 教学问题 ,0 6 2 . 其实 , 现实生 活中很多 问题用历史 同时也有 利于解决现实 生活 中的遇 到的很 多 国的殖民地。
《 新课程 》
21年1 月2 日 00 1 8
观 察 古 今 古 今 为 用
历灾教学应注重历 史与现实的联系
◎浦江县 中山 中学 盛 爱琴
摘 要: 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之一, 就是让 社会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 , 培 我们该如何从“ 江 去 引 导学 生 认 识 或 解 决 现 实 生 活 中的 问 题 ,
疑惑 。
的眼光来分析 , 都可 以迎刃而解 。 放眼高考 , 这儿年高考题 目均侧重 以问题
历史与现实互动起来。即教师让学生在历史与 南第一家 , 和谐三百年” 的文化 中吸取精华 , 让 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实的联系 中去发现问题、 探索问题。 这样的教 历 史 给今 天 的人 以启迪 ? 学 既能让“ 的历 史变得鲜活起来 , 死” 同时又能 通过探究和学习身边 的历史 , 能培养学生
浅析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发展的原因和启示
浅析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发展的原因和启示作者:王佳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12期摘要:历代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兴衰过程,能警惕我们增强对个人前途和国家兴亡的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树立理性警醒意识和风险意识。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发展的原因和王朝兴衰发展的启示,希望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古代王朝;兴衰;历史引言“鉴史”是一种传统,历史上那些成功或失败,兴盛或衰亡,争斗或友善虽已成历史的陈迹和积淀,但它却永远地给人以教诫、以启迪、以反思。
这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是历史的慷慨赠予。
我们的先人们从没有拒绝这宝贵的馈赠。
历代王朝无不把修史看得至关重要,以至有“盛世修史”的说法,沿袭不衰。
历史是过去的存在,今天是从昨天走来。
古为今用是历史研究中不可或阙的社会功能。
一、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发展的原因在中国古代常常把“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是“舟”与“水”的关系。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高明的统治者一般都能深明其中的内涵。
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例,他不但常以此话自勉,而且还经常教育太子,让其了解民众的重要。
唐太宗常说:“治天下者以人为本”,“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正是有了“以民为本”的认识,所以才有“与民生息”的政策。
汉朝初年,萧何“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民更始”。
“顺流与民更始”就是根据当时的现实状况,顺应战乱之后百姓的需要,制定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高祖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约法省禁;减轻田赋,定田租每年十五税一,招还流民,领回原有的田宅;释放战争中自卖的奴隶,恢复他们的身份。
汉惠帝时,曹参代替萧何为相国,他一切遵守萧何所定的法令,实行“清静无为”的政策,鼓励人口增殖与土地开垦,免除力田人终身徭役。
汉文帝则提倡农耕,免收天下农田租税十二年。
汉景帝即位,收民田租三十税一。
这样的治国之道使汉初凋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繁荣景象,保证了汉朝的勃兴。
东师《中国史学史16秋在线作业1
东北师范大学东师中国史学史16秋在线作业1一、单选题(共30 道试题,共60 分。
)1.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内容是:A. 与历史研究的范围一致B. 研究中国史学本身的发展C. 现代学者的历史研究D. 研究史学机构的发展正确答案:2. 不属于唐史研究的著作是:A.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B.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C. 《元白诗笺证稿》D. 《柳如是别传》正确答案:3. “史才三长”主要是:A. 学、识、德B. 才、德、学C. 德、才、识D. 才、学、识正确答案:4. 不属于宋代编年体史著的是:A. 《续资治通鉴长编》B.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C. 《长安志》D. 《三朝北盟会编》正确答案:5. 不是《资治通鉴》编纂者的是:A. 宋祁B. 刘恕C. 刘攽D. 范祖禹正确答案:6. 《旧唐书》的作者是:A. 欧阳修B. 刘昫C. 薛居正D. 宋祁正确答案:7. 不属于唐代史馆的资料来源:A. 行状、文集B. 《起居注》和《时政记》C. 各部门报送的文书D. 计帐和手实正确答案:8. 《后汉书》志的作者是:A. 司马彪B. 司马光C. 陈寿D. 范晔正确答案:9. 谱学不包括:A. 家族族源、世系B. 任官经历C. 选官制度D. 婚姻关系、子孙支脉正确答案:10. 不是《明史》纂修者的是:A. 万斯同B. 徐元文C. 张廷玉D. 纪晓岚正确答案:11. 《通典》的体材是:A. 编年体B. 纪事本末体C. 典制体通史D. 典制体断代史正确答案:12. 《海国图志》的作者是:A. 魏源B. 龚自珍C. 张穆D. 何秋涛正确答案:13. 二重证据法是:A. 域外文献与本国记载B. 地下文物与古书记载C. 域外观念与地下文物D. 传世文献与域外文献正确答案:14. 纪事本末体主要记述A. 事件的先后顺序B. 人物生平事迹C. 事件的经过本末D. 事件发生地点正确答案:15. 《古书疑义举例》的作者是:A. 陈垣B. 俞樾C. 章学诚D. 赵翼正确答案:16. 二重证据法是:A. 域外文献与本国记载B. 地下文物与古书记载C. 域外观念与地下文物D. 传世文献与域外文献正确答案:17. 《读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A. 顾祖禹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夫之正确答案:18. 《后汉书》志的作者是:A. 司马彪B. 司马光C. 陈寿D. 范晔正确答案:19. 史学著作中,叙事与论史的关系是:A. 议论可以离开史实独立B. 可以根据观点来叙事C. 论述必须以史实为基础D. 史论与史实无关正确答案:20. 《明实录》共计:A. 15部B. 13部C. 10部D. 12部正确答案:21. “比事”的内涵是:A.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史实B. 探索事件之间的关联C. 以事件为单位编写史著D. 排比史实正确答案:22. 不属于乾嘉学派的学者是:A. 王鸣盛B. 魏源C. 赵翼D. 钱大昕正确答案:23. 《战国策》的编者是:A. 司马迁B. 刘向C. 班固D. 曾巩正确答案:24. 不是《唐会要》作者的是:A. 苏弁B. 崔铉C. 王溥D. 杜祐正确答案:25. 纪事本末体主要记述:A. 事件的先后顺序B. 人物生平事迹C. 事件的经过本末D. 事件发生地点正确答案:26. 谱学不包括:A. 家族族源、世系B. 任官经历C. 选官制度D. 婚姻关系、子孙支脉正确答案:27. 《古今人表》将人物分为:A. 上中下三等B. 九等C. 五等D. 四等正确答案:28. 不属于《通典》内容的是:A. 食货B. 礼典C. 天文D. 职官正确答案:29. 《三国志注》的作者是:A. 裴子野B. 裴松之C. 裴骃D. 陈寿正确答案:30. 历史学的任务是:A. 用现代人的观念解释史实B. 罗列史料,不要加以阐释C. 用当时人的观念来解释史实D. 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正确答案:中国史学史16秋在线作业1二、判断题(共8 道试题,共40 分。
世界通史_刘晶辉_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
《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按师范历史本科教学计划、本课程分两学期进行教学,共130学时。
二、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乃本课程的着眼点,在这个基础上开掘理论的深度、把握规律、围绕问题、力图有所突破。
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注意联系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建立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中国人的世界史。
总体分为两个部分:一、上古部分: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本章的学习,一是了解人类自身的起源特征,在自然界和生物界的位置,二是制度和社会形态、演变的过程,三是物质生活的早期发展史,四是史前文化。
认识事物的窍门之一是研究起源和初生形态,因此本章的教学及所提问题是意味深长的。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一、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二、人的产生;三、最早的人属;四、直立人;五、尼人;六、克罗马农人第二节原始物质生活的演进一、旧石器时代;二、新石器时代:三、金属冶炼和社会大分工第三节生活方式及其变革一、原始群;二、血缘家族;三、母系氏族;四、父系氏族;五、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第四节原始文化一、宗教与巫术;二、史前艺术;三、自然知识;四、文字参考书目: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人民出版社,1971年。
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88。
苏联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原始社会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
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第二章最初的文明(上)本章旨在介绍和说明古代文明起源样态,时空范围,宏观把握,了解统一性,又通过比较而识其特征,很象文明单元的图解。
第一节早期埃及一、埃及文明的发生;二、古王国和第一中间期;三、中王国和第二中间期第二节两河地的最初文明一、苏美尔文明的发生;二、苏美尔城邦;三、阿卡德王国;四、乌尔第三王朝;五、古巴比伦;六、苏美尔、巴比伦文化第三章最初的文明(下)第一节印度河流域文明一、自然环境和居民;二、哈拉巴文化;三、经济生活城市国家;四、衰亡第二节爱琴文明的发生一、自然环境;二、早期居民和向文明的过渡;三、克里特文明的兴起;四、克里特文明的繁荣第三节黄河流域的夏王朝一、关于中国文明的起点;二、文献中的夏史梗概;三、考古学中夏文化的曙光二、三章参考书目刘家和主编《世界上古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以古看今的词语
以古看今的词语1.古为今用:意思是吸收古代的优点,扬弃缺点,以利今世。
即把古代的文化、知识、智慧等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使其发扬光大,为现代社会服务。
2.鉴古知今:意思是通过观察古代的事情,了解现在的情况。
即从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的问题和挑战。
3.温故知新:意思是通过复习旧的知识,领悟新的道理。
即在对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在和未来的问题。
4.知古鉴今:意思是了解古代的事情来影响现在。
即通过对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代社会的问题和挑战,为现代社会的决策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5.引经据典:意思是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或故事来说明道理。
即通过引用古代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或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论点,使其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
6.博古通今:意思是知识渊博,既了解古代,又通晓现代。
即对古代和现代的知识和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7.继往开来:意思是继承过去,开启未来。
即在继承和发扬古代优秀文化和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8.谈古论今:意思是谈论古代和现代的事情和道理。
即在交谈或讨论中涉及古代和现代的历史、文化、社会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
9.稽古揆今:意思是考察古代的事情,推测现代的情况。
即在深入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对现代社会的情况进行推测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的问题和挑战。
10.考古证今:意思是通过研究古代的文物和历史来证明现代的某些观点或理论。
即通过对古代文物和历史遗迹进行考古研究,从而为现代社会的一些观点或理论提供有力的证据和支持。
11.酌古参今:意思是根据古代的实例和现代的情况综合考虑,做出决策。
即在决策过程中既考虑古代的经验和教训,又结合现代的情况和创新思维,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依据课标与教材 凸显历史课程育人本质——2020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质量分析报告
关注I本刊策划辽宁教育|2021年第1期(上半月)丨教研◊2020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学科试卷质量分析报告依据课标与教材凸显历史课程育人本质—2口2□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质量分祈报告付军,刘印亮(辽宁教育学院,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2020年是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学科统 一命题的起始之年,是使用教育部审定的统编初中 历史教材及试点市实行开卷考试的开局之年。
试卷 命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命制依据、试卷结构、试 卷亮点与分析及今后教学建议,对我省初中历史课 程教学和考试评价将发挥巨大的导向作用。
一、指导思想与命题依据(一) 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体现初中历史课 程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以考改促课 改、以课改推考改”,让“立意高远、导向正确、科学严 谨、适切学情、图文并茂”的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 试首套历史试卷成为引领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和考试 评价改革的新引擎;让初中历史课堂成为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主渠道,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最前沿。
(二)命题依据以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为命题的唯一依据,对标研判;以教育部审定 的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为依托,用足、用好统编教材。
二、 基本原则(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凸显历史课程的育 人本质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 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培育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
(二)坚持高标准命题原则,凸显考试评价的导 向作用严格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命题,方向上做到“有标可依”;依托统编教材的鲜明特色,内容上做到“有章可循”;研制科学的多维细目表,策略上做到“有表可查”,充分发挥首套省级试卷对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
2019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9_毙考题
2019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9考研政治复习要注意结合做题来巩固,尤其是马原部分的知识点比较多,哲学观点也比较难理解。
下面小编分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我们一起来结合相关知识点记忆:2019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9单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下列选项属于社会存在的是A生产关系B监狱C法庭D意识形态2.2010年上半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房产新政,如同重磅炸弹落在房地产市场,开发商和消费者的心态都随之发生了变化。
开发商是百分之三百地想卖,很多购房者则因为房价太高的原因,购房意愿只有百分之五十。
在这样的焦灼状态下,许多地方的房价已经拉开了档次。
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发向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恩格斯说过: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说明BA.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D.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4.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意识,在内容上主要是反映现实的社会存在,但同时也会吸收、保留以往形成的某些思想材料,即古为今用在形式上继承以往既有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又根据新的内容和条件加以改造、补充和发展,并增添一些新的形式,即推陈出新。
这说明A.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D.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5.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这句话表明A.人人创造历史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人们可以按自己的目的随心随遇地创造历史D.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6.近年来,Tuhao(土豪)、Dama(大妈)等一些网络热词被英国著名的牛津词典收录,这说明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没有阶级性C.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物质的社会关系D.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7.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自考00107《现代管理学》考核知识点(完整齐全)
第一编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现代管理学第一节管理概述一、管理[1、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必然有管理。
2、我们把管理定义为: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3、管理是一门兼具科学性、艺术性的社会活动.4、在资本主义以前,国家管理是管理最为基本的形式。
[领会]1、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⑴习惯化的管理方式;⑵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⑶简单的管理机构;⑷人格化的管理权利;⑸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2、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⑴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⑵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⑶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⑷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3、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特征:⑴科学管理;⑵分权管理;⑶法制管理;⑷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4、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⑴系统化管理;⑵民主化管理;⑶科学化管理;⑷法治化管理;⑸以人为本;⑹追求效率。
二、管理现代管理领域的划分[领会]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2011年7月论述题)公共管理:指各类公共组织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特征:依据委私人领域的自主性、自治性管理。
特征:以盈利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区别:在管理宗旨、管理主体、管理依据、管理对象和管理过程等方面有明显差别。
1、管理宗旨不同。
(1)维护、分配和增进公共利益成为公共管理的宗旨。
(2)私人管理以盈利为目的,以利润为导向。
2、管理主体不同。
(1)公共管理主体广泛,不仅包括据于核心地位的政府,还包括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
公共管理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它们具有不可分割性、非市场性、非排他性。
(2)私人管理的主体简单而清晰,或个人或从属于私人的组织机构。
3、管理依据不同。
(1)公共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法制规范和依法制规范授予的公共权力、委托权力。
(2)在国家法律制度许可的范围内,私人管理依据的是私人权力和市场权威。
历史研究概述
历史研究概述一、历史研究的概念及特点(一)概念1.历史根据《辞海》解释,历史是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
它强调以时间为顺序人类所发生的事。
2.历史研究简单说来,历史研究是一种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
具体指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只要是考察事物发展过程,探究发展过中某些有规律现象,都不可避免地要运用历史研究法。
如,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外国教育发展状况都可以运用历史研究法研究。
3.教育科学中的历史研究马云鹏认为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是指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客观系统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左瑞勇认为,教育研究中的历史研究指的是通过收集教育现象发左瑞勇.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操作·应用 [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12008.05.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1.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资料,加以系统客观地分析研究,从而认识教育历史事实、探索教育发展规律、预测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一种研究方法。
3说到历史研究,人们往往易于文献研究相混淆,其实二者是不同的概念。
两种研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其研究有各自的目的。
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历史事实和揭示历史真相。
而文献研究主要目的是查看他人在某些领域已经提出了哪些观点,已经出现了哪些进展。
(二)特点1.重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历史资料通常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第一手资料也称原始资料,是对要研究的事件或经历的首次描述.作者以第一见证人(真接目击者)的身份出现,如学校的规划、工作日志、会议记录、学生情况登记表、活动录像,教师的教学计划、工作小结,学生的作业、成绩册、试卷,研究者的手稿、首次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等。
古为今用是什么意思
把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用来推动当前社会向前发展。五十年代,毛主席提出研究历史应该“古为今用”,这与历史上不少君王主张修史治史都应当着重“古为今为”如出一辙。当然,历史的本来面目一经“古为今用”便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我们读当代编撰的史书,只能窥得历史的一丝缕音迹。每个朝代的史学家都在极力用历史的“今用”效果来换取当权者的欣赏。
2、在50年代的中国,以致后来的60年代和70年代及80年代前期,我们的史学研究在本质上是为阶级斗争服务的。陈虎在《20年史学的反思及其发展前瞻》一文中指出:“学者们认为,在建国以后的史学研究中,主观歪曲的甚多,对历史客观真实的研究较少。”由“以论带史”即根据规定的观点去进行历史材料的取舍、剪裁,用以印证在本本上早已定性的结论,进而发展成为“以论带史”,即按照现实和政策的需要任意编纂史实,最终将中国数千年丰润广阔的社会发展史,仅仅描绘成“农民革命战争------建立封建王朝------让步-------农民革命战争失败------再进行农民革命战争”这一简单的循环模式。史学研究完全变成了现实政治的工具。陈虎所述及的,亦为毛泽东所提倡的“古为今用”的实质。抹煞、颠倒、任意裁剪历史史实,是当下史学家最无能的技艺。以范文斓为例言,他一直号称自己修史、治史坚持求真、求信,但他却并未曾在对待历史上求真求信。
出处:
曹禺(万家宝)《道路宽广大有作为》:“过去曾经有过片面理解古为今用,搞影射,或者把现代思想强加于古人的现象,今天仍要引以为戒。”
用法
用于定语:指继承文化遗产
1、五十年代,毛主席提出研究历史应该“古为今用”,这与历史上不少君王主张修史治史都应当着重“古为今为”如出一辙。当然,历史的本来面目一经“古为今用”便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我们读当代编撰的史书,只能窥得历史的一丝缕音迹。每个朝代的史学家都在极力用历史的“今用”效果来换取当权者的欣赏。这样,真史、信史自修史、治史始便已变作伪史、盅史。尤是在中国,历史为王朝统治的政治服务早已成惯例。所以,当我们今天仍然面对历史的“古为今用”时,不免林生出许多的疑略:它是取古史为借鉴,不重蹈覆辙,还是纯粹地为当时政治统治服务为要旨。
古为今用的意思
古为今用的意思
【拼音】:gǔ wéi jīn yòng
【解释】:把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用来推动当前社会向前发展。
五十年代,毛主席提出研究历史应该“古为今用”,这与历史上不少君王主张修史治史都应当着重“古为今为”如出一辙。
当然,历史的本来面目一经“古为今用”便被篡改得面目全非。
我们读当代编撰的史书,只能窥得历史的一丝缕音迹。
每个朝代的史学家都在极力用历史的“今用”效果来换取当权者的欣赏。
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古:古代,近代;今:如今,现代;为:为了,用于。
【用法】:用于定语:指继承文化遗产
【成语接龙】:古为今用——用智铺谋——谋事在人——人山人海——海沸山裂——裂土分茅——茅庐三顾——顾虑重重——重熙累盛——盛气凌人——人中之龙——龙争虎斗——斗而铸兵
【近义词】:洋为中用、
【反义词】:有名无实、以古非今、厚古薄今、
【出处】:曹禺(万家宝)《道路宽广大有作为》:“过去曾经有过片面理解古为今用,搞影射,或者把现代思想强加于古人的现象,今天仍要引以为戒。
”
【造句】:。
中国传统文化 古为今用,辩证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古为今用,辩证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古为今用,辩证发展古为今用,辩证发展关键词:传统文化、发扬、发展。
中心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古为今用,辩证发展”。
正文:近日,网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发扬辩论惨烈,有的说道必须原汁原味,有的说道必须带入盛行,于我个人而言,这两个思想都有些极端和片面,何不学学儒家的中庸之道?传统文化的发扬须要的就是“古为今用,实事求是发展”。
“古为今用”强调的是对于古人留下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文化,我们要原汁原味的传承;而“辩证发展”则是要求我们在对流行元素的辩证分析之下为传统文化融入新的活力。
那么为什么必须“古为今用,实事求是发展”呢?首先,我们从传统文化的定义启程。
何以谓之“传统”?横向为“传”,纵向为“复”。
“传”就是指时间的历史性和延续性,指那些过去有的,现在仍在起至促进作用的东西;“复”就是指空间的开拓和文化的权威性。
而传统文化就是既涵盖了过去存有的文化的一种沿袭,也涵盖着文化在现实中的一种技术创新。
所以传统文化本身就建议我们“古为今用,实事求是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古为今用”。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强调原汁原味的传承古代好的文化,另一方面指出要摒弃传统文化中落后的思想。
传统文化是不能被选择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它是一种历史的现实的存在,但是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首先,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构成的杰出的传统文化,可以转回化为时代精神来传承。
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等,都能很容易地转化为新的时代精神。
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将古人的文化与现实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变得更加有内涵,而不会那么空洞。
“古为今用”与应用史学
作者: 彭年
作者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研究
页码: 71-74页
主题词: 历史学;五十年代;演变过程;历史时期;政治;史学家;历史研究;司马迁;应用史学;文化
摘要: <正> 一、从两个口号谈起提起历史学的应用问题,不能不想起“历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古为今用”两个口号。
这两个口号是五十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今天,是抛弃这两个口号的时候了。
先说第一个口号。
历史学属于文化的范畴,应该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其正确性无可置疑。
但除此之外,历史学还有其它众多的社会功能。
作为上层建筑,历史学可以为经济基础服务,研究历史上生产关系的演变过程和关于生产、交换、流通、分配的历史及其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无疑具有。
古为今用”才能发挥史学功能阅读训练及答案
古为今用”才能发挥史学功能阅读训练及答案古为今用”才能发挥史学功能阅读训练及答案“古为今用”才能发挥史学功能答案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有它的过去,现在是对过去的继承和发展。
史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门学科,事实上是很难脱离社会现实的,每一个时代的史学总是要为那个时代的现实服务。
所谓“鉴古知今”“古为今用”“历史的启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应该是史学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纯客观”的史学是不存在的,哪怕是中国传统的考据学,也是反映那一时代的特点并间接为现实服务的。
所以,那种企图将史学与现实隔绝开来的想法,既无可能,也不利于史学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的文明古国,古代史籍之完备、史家之众多、史学深入社会之广泛,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国史学的镜鉴功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从孔子作《春秋》、司马迁写《史记》、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到今天出版的各种史鉴类历史书籍,无不鲜明地体现了史学“古为今用”的功能。
清代顾炎武说:“夫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
”今天,史学对社会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这种影响往往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发挥着凝聚中华民族、促进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等积极作用。
史学这方面的社会功能,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其作用绝不可低估。
这种社会功能也决定了在现今社会,史学绝非可有可无的学科,绝非脱离社会现实的“纯学术”,史学所承载的历史观念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从这个高度来认识史学,才能更好发挥史学“古为今用”的功能。
在强调史学“古为今用”、为社会现实服务的同时,也要特别注意防止一种错误倾向,即为了“古为今用”而有意无意地歪曲或篡改历史。
史学是一门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能为了服务现实而伪造历史。
像“影射史学”那样以歪曲历史来为政治斗争服务,当然不是真正的“古为今用”。
当下,还有一些人为了标新立异、一鸣惊人,把历史与现实牵强附会,这也不是真正的“古为今用”。
历史的慷慨赠予——《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启示录》
作者: 张樱
出版物刊名: 出版广角
页码: 77-78页
主题词: 启示录 中国历代王朝 历史研究 兴衰 历史上 李世民 社会功能 盛世修史 唐太宗 资治通鉴
摘要: “鉴史”是一种传统,历史上那些成功或失败,兴盛或衰亡,争斗或友善虽已成历史的陈迹和积淀,但它却永远地给人以教诫、以启迪、以反思。
这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是历史的慷慨赠予。
我们的先人们从没有拒绝这宝贵的馈赠。
《诗经·大雅·荡》篇有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唐太宗李世民也说:“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宋神宗赵顼在《资治通鉴·序》中说得更明白,该书编写的目的在于“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范于后世”。
历代王朝无不把修史看得至关重要,以至有“盛世修史”的说法,沿袭不衰。
历史是过去的存在,今天是从昨天走来。
古为今用是历史研究中不可或阙的社会功能。
长春出版社近日出版的八卷本丛书《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启示录》(包括《六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学术界6(双月刊)总第106期,2004.3ACADEMICS IN CHINANo.3May.2004作者简介:周筱(1975)),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葛剑雄(1945)),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1125汉语大词典6,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版。
1225辞海6,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古为今用0:历史研究还是历史应用o 周筱,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1摘要2当前的中国史学中存在将历史研究和应用混淆的弊端,片面强调/古为今用0,给史学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历史研究和历史应用作为历史学两个不同层面,其要求和目的都是有区别的。
1关键词2历史研究;历史应用;古为今用1中图分类号2G312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2-1698(2004)-03-0131-0820世纪后期的中国史学,自70年代末逐渐摆脱/文革0的政治话语束缚之后,呈现出长足发展的态势,成绩斐然。
但在这一片兴盛之下,市场经济的冲击、研究队伍的萎缩和流失、功利主义的盛行等等,史学依然潜藏着深刻的危机。
除了史学所不能左右的当下外部因素外,史学自身也应该成为反省的对象。
在我们看来,不论是普通受众,还是不少的历史研究者,当前对待史学最大的弊病,就是混淆了历史研究与历史应用之间的界限,脱离历史事实,一味片面强调/古为今用0,采取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态度,给史学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古为今用0不应是历史研究的目标/古为今用0一词,几种权威的辞书,如5汉语大词典6112、5辞海6122、5现代汉)131)语词典6112、5中国大百科全书6122均失收,按照我们的理解,历史研究中的/古为今用0,是指研究者不仅要向受众提供正确的历史事实,而且还要从历史事实中总结出经验得失,为今天判断、处理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和依据。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古为今用0中的/用0本身是一种价值判断,并不是绝对客观的,随着主体的不同会发生转变。
同样的事实和观念,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讲极具价值,对那一部分人就可能毫无意义。
既然某一命题究竟有没有/用0,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判断,那么历史研究者应该根据谁的标准来判断呢?如果历史研究惟一的目的就是古为今用,那么在研究之前首先必须确定研究命题的有用与否。
但是,在进行研究以前是很难正确判断哪个命题有用,或一个命题的哪一方面的实际功用更大。
而且,随着人的认识与社会需要的变化,有用和无用也完全是相对的。
从来没有绝对的有用,也没有绝对的无用。
敦煌文献在发现之初,国内收藏家注意的多是书法优美的手书经卷,对账册、契约一类不屑一顾。
当年敦煌文献自甘肃运往北京的途中,沿途官员纷纷盗取,都是挑选这类经卷。
而今天人们无疑早已意识到,后者在历史研究中对复原当时生活实态具有更大的价值。
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绝对的无用几乎是不存在的,只是个人的选择或兴趣爱好的差异。
有些研究的价值要在很长时间以后才能显示出来,或者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
即便有一些研究,在可预见的将来确实找不到实际用处,但这种研究的过程可能会形成或验证一种历史研究的方法,或者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
如某个历史细节的考证、某人的生卒年月一类,本身可能并无多大意义,但是考证的过程却训练了研究者挖掘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我们固然不宜用有用与否来要求历史研究者,同样,我们也不能用历史研究者的专业标准来苛求非专业人士。
政府部门或其他非专业人员,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所需,有取舍地学习和使用历史研究的成果,/古为今用0对于将历史作为一种工具运用的人而言是完全正确的。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社会都会根据现实需要对历史加以取舍利用,这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
试想当美国总统接待来访的英国女王,在回顾两国交往的历史时,就未必一定要提独立战争中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斗争了。
一定要提及,应该也是一语带过。
这种选择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不可避免的,但这样做,并不等于否认这段历史的存在。
在研究美国和英国的关系史,或者研究美国独立战争史时,无论是美国的历史学家,还是英国的历史学家,都必须尊重历史事实,)132)学术界2004.3#学术批评1121225中国大百科全书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5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6,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蒋大椿先生在国内较早便提出了将历史学科分为基础历史学和应用历史学的构想,认为这样才有利于历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112,这一见解正是抓住了症结所在。
历史研究和历史应用,作为历史学两个不同的层面,应该严格区分开来。
/古为今用0更大程度上对历史应用的要求,这一口号不是为历史研究者的工作提出的目标。
/古为今用0追求的是现今的实际效果,一旦史学工作者将历史研究的目的局限于此,单纯为了/古为今用0而进行研究,将是否符合现实需要作为评判历史研究价值的惟一标准,历史研究就很可能蜕变成为某些利益集团或观念服务的工具。
即使是在历史应用中,正确的古为今用,只是在历史研究的成果所提供的范围里,做一些主观的选择,对历史事实进行取舍剪裁,但绝不会歪曲、篡改既定的事实。
北宋司马光写作5资治通鉴6的目的,是希望这部书能使皇帝/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0122,强调的是历史对后世的/资治0作用,但他在撰写过程中发现原始记载互为抵牾,便另撰5资治通鉴考异630卷,详加辨析,说明取舍的理由。
对于异说,也记于5考异6一书中,以备后人查考。
而当前某些研究者,却借着/古为今用0的名义,先入为主,带着自己的目的去寻找甚至制造对自己有利的/史实0,对于不利于自己的材料,要么绝口不提,要么歪曲篡改,用自己的目标来重新/创造0历史。
这样,历史岂不真的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0了?二、片面强调/古为今用0的弊端以往的爱国主义教育总是说我们中国人了解中国史、研究中国史,首先要明确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为自己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倍感自豪,如果只是应用历史研究的成果为现实服务,这当然没有错。
但如果要做一个历史研究者,最关心的应当是历史事实的真相,而与研究者的国籍无关。
否则,如果涉及国家的耻辱、民族的陋习、文化的劣性等,就不必研究、甚至一笔抹杀吗?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的,无论哪一国的历史研究者,研究出来的结论应该是一致的。
所不同的只是如何应用这一成果,如故意忽略或隐瞒某些事实,强调或夸大某些事实,以使自己一方处于有利地位,赢得外界道义上的支持等,但这早已不属于历史研究,也不是历史研究者的事了。
)133)/古为今用0:历史研究还是历史应用1121221宋2司马光:5上3资治通鉴4表6,载5资治通鉴6附录,第10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960页。
蒋大椿:5基础历史学和应用历史学6,载5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6,1985年第1期。
近几年来就有人为了迎合政治,证明中国如何伟大,不断地发现所谓/世界第一0,把早就被历史学家批判过的伪史料重新拣出来,把五四运动以来正确的辨伪统统推翻,诸如河图洛书的传说都是信史,甚至有人证明是由外星人带来的;三皇五帝确有其人,不仅有具体的出生,还有世系明确的直系后裔;似乎惟有如此才是爱国主义。
这使我们想起了清代以来的一种潮流,外界传入中国一种新事物,无论是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制度方面的,总会有人出来证明,中国古已有之,暗示外国人只是拾了中国古人的牙慧,至少是受了中国古人的教化或影响才有的。
清朝皇帝中,康熙算是比较开明的一个,他曾经亲自向来华的传教士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几何等知识,但他学习之后却得出结论,这些西方学问/原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西人守之不失,测量不已,岁岁增修,所以得其差分之疏密,非有他术也。
011210余年前足球开始风行时,便有人撰文称足球实起源于唐宋流行的/蹴鞠0,20世纪80年代允许股票上市时,又有专家撰文论证股票在中国历史上早已出现,进入90年代更有学者论证市场经济中国古而有之,这实在是历史研究和运用的一种倒退。
但是对于熟悉中国历史的人来说,这类盲目复古、西学中源的论调,不过是晚清或更早的沉渣泛起,在历史上并不罕见。
当前还有一些人借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名义,把5周易6及阴阳学说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似乎成了集科学的大成,成了中国以至世界一切科学的源泉。
其实稍懂一点中国历史的人就不难看出,先秦的学者再伟大,也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达到现代的科学技术水平。
即便有现代科学家从5周易6或阴阳学说中获得灵感而取得巨大的成就,与5周易6或阴阳本身的科学价值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在学界广为流传的莱布尼茨(Gottrie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1716)从中国的八卦得到启发而发明二进制的故事,其实并非事实,而只是国人一厢情愿的误解。
早在1679年,莱布尼茨以外交官身分旅居法国期间,便完成了题为5二进制算术6(De L .ar ithmetique Binaire)的论文手稿,对二进制作了相当充分的论述,包括用0和1表示一切数的规则,二进制运算法则,并与十进制作了比较。
1697年初,莱布尼茨将二进制的设想写信告诉了在北京的意大利籍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闵明我(Marie Philppe Grimaldi,1639-1712),但未引起对方注意。
122直到1703年,莱布尼茨才从在中国传教的法国籍传教士白晋)134)学术界2004.3#学术批评112122Leibniz Korres p ondiert mit China (5莱布尼茨中国通信集6),Frank furt(法兰克福)出版,1990,pp.33-42.该书无中译本,笔者之一委托德国罗森海姆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 Rosenheim)商业与行政管理系(Fachbereich B etriebswirtschaft)的刘雁女士代为查阅和翻译了该书部分内容,谨致谢意。
1清2章5康熙政要6卷185历算6,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页。
(Joachim Bouvet,1656-1730)处获得了宋代邵雍的六十四卦图(莱布尼茨误以为此图为伏羲所创),发现可以用他的二进制数学来解释,这在莱布尼茨本人撰写的论述二进制数学的论文中写得很明白112,但不少人至今还在津津乐道,以此来证明5周易6的伟大。
即便真有其事,那么这些学者为何不可以研究一下,比莱布尼茨对5周易6不知熟悉多少倍、又不知有多少5周易6专家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人发明二进制,并进而研制出计算机呢?除了狭隘民族主义情绪下将史学泛政治化外,当前历史研究弊病的另一大表现,是强调所谓/历史要为现实服务0,特别是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