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僖伯谏观鱼》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合集下载

臧僖伯谏观鱼阐述的道理

臧僖伯谏观鱼阐述的道理

臧僖伯谏观鱼阐述的道理
在《论语》中,有一则关于臧僖伯谏观鱼的故事。

臧僖伯作为鲁国的大臣,他
在一次前往观礼的途中,看到有人用钩子抓鱼,觉得这样对鱼儿不公平,于是上前劝止。

他向人们阐述了一些重要的道理,这些道理至今仍具有启迪意义。

首先,臧僖伯指出了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他认为,鱼也是有生命的生物,它们
和人类一样有着同样的欲望和需求。

对待鱼儿,我们不能仅仅以自己的欲望为中心,而应该尊重它们的存在,给予它们应有的尊严和关爱。

这一观点可以引导人们更深刻地思考生命的平等和尊严。

其次,臧僖伯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他指出,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素养,可以
从他对待动物的方式中得到体现。

对于动物的善待,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和人类有着共同的痛苦感受,更是因为我们应该秉持善良和仁爱的原则。

通过对待动物的观察和体验,我们可以锤炼自己的道德品质,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最后,臧僖伯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
的一员,应该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而不是过度捕猎和破坏生态环境。

只有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我们才能够永续发展,并传承给后代一个美好的环境。

总之,臧僖伯谏观鱼阐述的道理提醒我们要尊重生命、注重道德,与自然和谐
共处。

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对待动物,也可以引领我们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臧僖伯谏观鱼》原文翻译习题

《臧僖伯谏观鱼》原文翻译习题

《臧僖伯谏观鱼》原文|翻译|习题《臧僖伯谏观鱼》反映了当时的“礼”制思想,即国君不能把游玩逸乐看作小节。

故臧僖伯认为国君的一举一动与国家的“政治”有关,所以极力劝阻鲁僖公去“观鱼”。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臧僖伯谏观鱼》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臧僖伯谏观鱼》原文先秦:左丘明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

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

”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与棠。

”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臧僖伯谏观鱼》译文春天,隐公准备到棠地观看渔民捕鱼。

臧僖伯进谏说:“凡是物品不能用到讲习祭祀、军事等大事上,或者所用材料不能制作礼器和兵器,那么,国君就不要亲自去接触它。

国君是把民众引向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

所以,讲习大事以法度为准则进行衡量,叫做‘轨’,选取材料制作器物以显示它的文彩,叫做‘物’。

事情不合乎轨、物,叫做乱政。

屡屡乱政,这就是所以败亡的原因了。

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狩猎活动,都是在农闲时节进行,并(借这个机会)讲习军事。

每三年演练一次,回国都要对军队进行休整。

并要到宗庙进行祭告,宴饮庆贺,清点军用器物和猎获物。

(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要(使车马、服饰、旌旗等)文彩鲜艳,贵贱分明,等级井然,少长有序:这都是讲习大事的威仪啊!鸟兽的肉不能拿来放到祭祀用的器具里,皮革、牙齿、骨角和毛羽不能用来制作军事器物,这样的鸟兽,君主就不会去射它,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啊!至于山林川泽的物产,一般器物的材料,这都是仆役们去忙活,有关官吏按职分去管理的事,而不是君主所应涉足的事。

臧僖伯谏观鱼大致意思

臧僖伯谏观鱼大致意思

臧僖伯谏观鱼大致意思《臧僖伯谏观鱼》是先秦左丘明的诗作。

全文的大致意思是:春天,隐公准备到棠地观看渔民捕鱼。

臧僖伯进谏说:“凡是物品不能用到讲习祭祀、军事等大事上,或者所用材料不能制作礼器和兵器,那么,国君就不要亲自去接触它。

国君是把民众引向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

所以,讲习大事以法度为准则进行衡量,叫做‘轨’,选取材料制作器物以显示它的文彩,叫做‘物’。

事情不合乎轨、物,叫做乱政。

屡屡乱政,这就是所以败亡的原因了。

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狩猎活动,都是在农闲时节进行,并(借这个机会)讲习军事。

每三年演练一次,回国都要对军队进行休整。

并要到宗庙进行祭告,宴饮庆贺,清点军用器物和猎获物。

(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要(使车马、服饰、旌旗等)文彩鲜艳,贵贱分明,等级井然,少长有序:这都是讲习大事的威仪啊!鸟兽的肉不能拿来放到祭祀用的器具里,皮革、牙齿、骨角和毛羽不能用来制作军事器物,这样的鸟兽,君主就不会去射它,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啊!至于山林川泽的物产,一般器物的材料,这都是仆役们去忙活,有关官吏按职分去管理的事,而不是君主所应涉足的事。

”隐公说:“我准备到那里去巡视。

”于是就去了(棠地),让渔民把各种渔具都摆出来捕鱼,他在那里观赏。

僖伯推说有病没有随同前往。

《春秋》上说:“隐公在棠地陈设渔具。

”(这是说他棠地观鱼这一行为)不合礼法啊,并且说他去的地方远离国都。

这篇散文记叙了臧僖伯用当时社会的礼制去劝阻鲁隐公去棠地观看捕鱼一事,反映了当时的“礼”制思想,即国君不能把游玩逸乐看作小节。

故臧僖伯认为国君的一举一动与国家的“政治”有关,所以极力劝阻鲁隐公去“观鱼”。

这篇散文短小精悍,说理层层推进,直官不讳,不容辩驳。

如需更详细的信息,建议阅读《先秦散文鉴赏辞典》。

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臧僖伯谏观鱼》

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臧僖伯谏观鱼》

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臧僖伯谏观鱼》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

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

”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与棠。

”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春天,隐公准备到棠地观看渔民捕鱼。

臧僖伯进谏说:“凡是物品不能用到讲习祭祀、军事等大事上,或者所用材料不能制作礼器和兵器,那么,国君就不要亲自去接触它。

国君是把民众引向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

所以,讲习大事以法度为准则进行衡量,叫做‘轨’,选取材料制作器物以显示它的文彩,叫做‘物’。

事情不合乎轨、物,叫做乱政。

屡屡乱政,这就是所以败亡的原因了。

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狩猎活动,都是在农闲时节进行,并讲习军事。

每三年演练一次,回国都要对军队进行休整。

并要到宗庙进行祭告,宴饮庆贺,清点军用器物和猎获物。

要文彩鲜艳,贵贱分明,等级井然,少长有序:这都是讲习大事的威仪啊!鸟兽的肉不能拿来放到祭祀用的器具里,皮革、牙齿、骨角和毛羽不能用来制作军事器物,这样的鸟兽,君主就不会去射它,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啊!至于山林川泽的物产,一般器物的材料,这都是仆役们去忙活,有关官吏按职分去管理的事,而不是君主所应涉足的事。

”隐公说:“我准备到那里去巡视。

”于是就去了,让渔民把各种渔具都摆出来捕鱼,他在那里观赏。

僖伯推说有病没有随同前往。

《春秋》上说:“隐公在棠地陈设渔具。

”不合礼法啊,并且说他去的地方远离国都。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五年》。

《臧僖伯谏观鱼》原文及翻译译文

《臧僖伯谏观鱼》原文及翻译译文

《臧僖伯谏观鱼》原文及翻译译文1、《臧僖伯谏观鱼》原文及翻译译文《臧僖伯谏观鱼》原文及翻译左传原文: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君将纳民於轨物者也。

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

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

”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译文:春天,鲁隐公要到棠地去观看渔人捕鱼。

臧僖伯劝阻说:“凡是物品够不上用来演习祭祀和军事这样的大事的,它的材料够不上用来制作祭器和兵器的,国君就不去经办它。

国君是引导百姓遵守礼仪法度和器物体制的人。

所以演习祭祀、军事等大事来衡量礼仪法度叫做“轨”,选取材料来表明祭器、兵器等器物的体制叫做“物”。

事情不合于法度,器物不合于体制,就是政治紊乱。

紊乱的政治不断推行,这就是国家败亡的原因。

因此,春、夏,秋、冬四季狩猎仪式的举行,都是为了在农闲时演习军事。

每三年还要大演习一次,演习完毕,进入国都时要整顿队伍,回来后还要告祭宗庙,犒赏臣下,计算猎获。

队伍的旌旗车服等仪仗要显示文采,明确贵贱,辨别等级,排列长幼,这都是为了演习军队的威武和礼仪。

鸟兽的肉上不了祭器的,它们的皮革、牙齿、骨角、毛羽上不了兵器的,国君就不去射它们,这是古代的制度。

至于象山林河流水泽的出产,日常器物所用的材料,那是从事贱役的小臣的事,是主管官吏的职责,不是国君所要过问的。

”隐公说:“我准备视察一下边境。

”于是隐公便往棠地,让渔人摆下渔具捕鱼,供他观赏。

僖伯声称有病,没有陪同前往。

《春秋》记载:“公矢鱼于棠”,指出隐公的行动不合于礼制,而且说明是在远离国都的棠这个地方。

《臧僖伯谏观鱼》原文及译文

《臧僖伯谏观鱼》原文及译文

《臧僖伯谏观鱼》原文及译文赏析臧僖伯①谏观鱼春,公将如棠②观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君将纳民於轨物者也。

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故春蒐③、夏苗、秋狝④、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

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⑤,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⑥之事,官司⑦之守,非君所及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卷一)【注释】①臧僖伯:人名,是鲁隐公的谋臣。

②棠:古时的地名。

③春蒐(sōu):古代指春天打猎。

④秋狝(xiǎn):古代指秋天打猎。

⑤俎(zǔ):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盛祭品或食品的器具。

⑥皂隶:封建时代的衙役。

⑦官司:古代小官名。

【文学常识】《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

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

《古文观止》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上迄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

其中包括《左传》34篇、《国语》11篇,《公羊传》3篇、《礼记》6篇,《战国策》14篇,韩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欧阳修11篇,苏轼文11篇,苏辙文3篇,王安石3篇……共222篇。

本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

【译文】隐公五年春季,鲁隐公打算到棠邑去观赏捕鱼。

臧僖伯劝阻说:“凡是一种东西,不能够用来演戏大事,它的材料不能够用来做器用,那么,国君就不要理会它。

君主,是要把百姓纳入‘轨’、‘物’的人。

所以他讲大事来衡量法度,叫做‘轨’;选材料显示器物的文采,叫做‘物’。

不合法仪,选用无关宗庙的材料,叫做乱政。

乱政的事屡次反复做,就是导致衰败的原因。

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田猎,都在农闲时候进行,并用来讲习军事。

由观鱼而引起的进谏—臧僖伯谏观鱼第四

由观鱼而引起的进谏—臧僖伯谏观鱼第四

由观鱼而引起的进谏—臧僖伯谏观鱼第四左传·隐公五年名言警句摘抄: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

历史背景分析:这篇文章是发生在鲁国的一件事,鲁隐公要去远地的棠邑观赏渔猎,所谓“远地”,是棠邑并不在鲁国境内,而鲁国大臣臧僖伯极力反对,君主应以社稷大事为重,像观渔这种事情,还是不应为之。

文章特点:第一是人物,本篇只有两个人物臧僖伯,名彄,字子臧,谥僖,还有鲁隐公;第二是地名,棠邑,在今山东鱼台县;第三是四个狩猎的名词,春蒐(音搜)、夏苗、秋狝(音显)、冬狩。

原文: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

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

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

遂往。

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今释:春、公将如棠观鱼,故事发生在春季,鲁隐公要去远地的棠邑观赏渔猎的场面,臧僖伯知晓此事,就来进谏,臧僖伯是鲁国的公子,谏曰,如果猎取的鸟兽不能用来作为祭祀与习练军事之用,而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能作为军事之资,那么君主就不应该去做,意思是君主应以军国祀戎为重,以遊观宴乐为轻。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君王应该用法度、轨则来约束臣民,所以像祭祀、军事这样的大事要有一定之规,而选取物材要能够彰显事物本来的华彩,做事没有原则,也不能够做的出彩,这就叫做“乱政”,屡次做一些乱政的行为,那么国家就离衰败不远了,所以像春蒐、夏苗、秋狝、冬狩这些狩猎的事情,上述四者代表“四时讲武”,都是在农闲时做的。

臧僖伯谏观鱼

臧僖伯谏观鱼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

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

”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这篇文章我也实在懒得一句一句去解了,找了个百度知道,点链接自己去看吧,翻译得大差不差。

/question/47652343.html《古文观止》里这一类篇章是属于我比较不爱读的,真理永远是乏味的么。

但是古代读书人不但要读,还要对这些句法用词烂熟于心,无他,这既是当时社会的基本道德,也是应试时必须信手拈来的成句,就如我们今天言必称和谐社会一样。

臧僖伯谏隐公观鱼的主要立论点就是这种行为不合礼法,春搜夏苗秋狝冬狩要依时而行,并且如果不是用来祭祀,国君是不应该亲自参加打猎活动的。

估计那会儿的国君,业余生活其实也很贫乏,娱乐活动可能还没现在的咱们多。

而且就算现在,去看打鱼,听着也蛮吸引人的,所以鲁隐公坚持要去。

可是“礼”的约束力量是巨大的,即使国君也不能明目张胆违背礼法,所以隐公说:“我是要去巡查边境”。

书曰:“公矢鱼于棠。

”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公矢鱼于棠”是春秋的原话,后面又是《左传》的解释,“矢鱼”是讥讽鲁隐公的行为不合礼法;棠则是远离国都的远地。

有时候我很怀疑,《春秋》的作者是不是真有那么多曲里拐弯幽暗隐晦的心思,但《左传》释文则是一定的。

这么千年流传下来,读书人都要反复琢磨春秋左传好考试,结果全国上下受过教育的人,都养成了有话不好好说,偏要七弯八绕笑里藏刀的坏习惯,一点都不耿直嘛。

004臧僖伯谏观鱼

004臧僖伯谏观鱼

背景解读
背景
隐公五年(前718年)的春天,因为当时都城一直在传说棠地的渔人总能够捕获最多最大的鱼, 所以鲁隐公要到棠地观看渔民怎样捕鱼。鲁隐公虽然是贵为公侯,但到底也是普通人心性,耐不 住好奇心,便想去现场看看。
针对鲁隐公这一行为,臧僖伯进行了劝谏。 鲁国大夫臧僖伯从传统的为君之道出发,认为国君的根本责任是管好国家大事,而且任何举措 都必须合乎“古制”和国君的行为规范,否则就会“乱政”,而屡屡“乱政”,国家就会败亡。正是出于 这么一种认识,他从对国君和国家的责任感出发,进谏隐公,劝阻他到棠地观鱼。这篇散文就是 记录这件事的。 《臧僖伯谏观鱼》反映了当时的“礼”制思想,即国君不能把游玩逸乐看作小节。故臧僖伯认为国 君的一举一动与国家的”政治“有关,所以极力劝阻鲁隐公去“观鱼“。从臧僖伯的话中,也能看出古时 候的等级森严。
说文孝公之子、鲁惠公之兄、鲁隐公之伯父,名彄(kōu),字子臧, 封于臧(今郯城县),伯为排行,僖是谥号。 ②谏 :规劝(鲁隐公)… ③观鱼:观赏捕鱼。
第一段
春,公将 棠观 者。
隐公五年春季,鲁隐 公打算到棠邑去观赏 捕鱼。
:往。 :通“渔”,动词, 捕鱼。

谏辞内容类别
邦交策略、战略战术、王族或统治阶层内部事务、治国理政、君王修身等五个方面。



谏辞艺术特色


修辞手法 逻辑手法
主要有引用、排比、反间、比喻等,常常是多种修辞手法并用,这样可以使抽 象的说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还能增加谏辞的感染力,使被谏者更容易接受
运用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对后世的说理散文与说 理技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法度礼制。 :屡次。 :蒐(sōu),同搜, 和下文的“苗”、“狝” (xiǎn)、“狩”,分别为 春夏秋冬四季狩猎的称谓。 搜,搜索,猎取没有怀胎 的禽兽;苗,猎取残害庄 稼的禽兽;狝,秋猎,可 杀伤禽兽;狩,围猎,不 加区分,都可猎取。

臧僖伯谏观鱼分析

臧僖伯谏观鱼分析

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公将如棠观鱼者【注意通假字和句末语气词】 • 2、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根据课文内容具体
翻译“讲事”】
。 • 3、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注意补上省略
的主语】
• 4、公矢鱼于棠。【介宾结构后置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

• 5、非礼也,且言远地也。【补充省略成分以使翻译语言顺
• 1.单刀直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国君的责任在于 按礼法行事; • 2.指出“不轨不物”则会“乱政”的严重后果; • 3.然后具体阐述君主应有的正确做法:讲习祭祀 和军事大事; • 4.最后以“古制”为据,强调君主不应该过问与祭祀 和军事无关的事。
这段谏词的特点:
名句赏析
• 含义:国君是要把百姓纳入规矩与正确趣味中去 的人。因此,(国君)做事以符合规矩,这叫树 立规矩;喜好以彰显一事一物的精妙,这叫正确 的导向。不树立规矩,不正确导向,这就叫胡乱 施政。胡乱施政越来越多,国家就会衰败。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
指出下列句哪些词语古今异义,并作解释。
• • • • • • 1、凡物不足以讲大事。 足够:够得上用来… 2、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所以:…的原因 文章:车服旌旗的文采 3、昭文章,明贵贱 官司:专职的官吏 4、皂隶之事,官司之守 5、吾将略地焉 略地:巡视边境 6、僖伯称疾不从 不从:没有跟随(同往)
达】

鲁隐公欲远离国都观看捕鱼。臧僖伯进谏,认 为君主应关心国家大事,重视田猎,借以训练部 队,增强国防,不应做不合礼法的事。讽劝隐公 不可耽于逸游。但隐公仍以巡视边境为借口,到 棠地去观鱼,僖伯则托病不行。

在当时捕鱼属于贱事,隐公到棠地观鱼这一活 动,不符合那个时代一个国君应该遵循并身体力 行的行为规范,他远离国都并非为了体察民情, 更不是与民同乐,而仅仅是他本人的一种游乐活 动。不合礼,就会“乱政”;而屡屡“乱政”, 就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不敢 对臧僖伯的谏言说一个“不”字,但他最后竟然 以“吾将略地焉”为借口,坚持到那里寻乐,可见 “望之不似人君”

臧僖伯谏观鱼断句

臧僖伯谏观鱼断句

臧僖伯谏观鱼断句
【引言】
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影响深远,道德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春秋时期,鲁国发生了一起观鱼事件,引发了臧僖伯的谏言。

这篇文章将分析这起事件,以揭示其背后的道德观念及对我们的启示。

【臧僖伯的谏言内容】
臧僖伯是鲁国的一位大夫,他劝谏鲁国君主不要去观看捕鱼。

他认为,观鱼这种活动不符合礼仪,有损君主的形象。

臧僖伯的谏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捕鱼为劳役之事,不合礼仪。

在古代,君主应当重视礼仪,维护自己的形象。

观鱼这种劳役之事,有损君主尊严。

2.君主应当关注国家大事,不宜沉迷于娱乐。

观鱼活动耗费时间和精力,使君主无法专注于处理国家事务。

3.观鱼活动可能导致百姓效仿,败坏社会风气。

如果君主沉迷于观鱼,百姓可能会纷纷效仿,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观鱼事件的结果】
鲁国君主接受了臧僖伯的谏言,取消了观鱼活动。

这表明鲁国君主在一定程度上重视礼仪,愿意听从贤臣的建议。

经过这次事件,鲁国君主对国家大事更加关注,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善。

【事件的启示】
观鱼事件反映了古代儒家道德观念在政治生活中的应用。

臧僖伯的谏言传
达了以下几点启示:
1.君主应重视礼仪,维护形象。

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君主的形象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2.君主应关注国家大事,勤政为民。

国家事务是君主的责任,不应沉迷于娱乐活动。

3.倡导良好社会风气,抵制不良行为。

君主和臣子应以身作则,引导百姓养成良好品行。

臧僖伯谏观鱼

臧僖伯谏观鱼

臧僖伯谏观鱼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隐公五年春季,鲁隐公打算到棠邑去观赏捕鱼。

僖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臧僖伯进谏说:“凡是一种东西,不能够用来演习大事,它的材料不能够用来做器用,那么,国君就不要去理会它.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

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国君的职责,就是使人民的行为符合法度与礼制的规定。

所以,用讲习大事的行动来检验法度的差等,就称为法度;用材料来表明器物的文采,就称为礼制.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既不合乎法度,又不合乎礼制,这就称为乱政。

乱政亟(qì)行,所以败也。

乱政屡次出现,就是导致衰败的原因。

故春蒐(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shòu),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因此,春猎称蒐,夏猎称苗,秋猎称狝,冬猎称狩,都是为了在农闲的时间用这些方式来讲习大事的。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

每隔三年,还要出兵演习,归而饮至,以数(shǔ)军实。

再整治队伍回来,到庙堂里饮酒庆贺,祭祀祖宗,清点军用器物。

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彰显器物车服旌旗的文采,分清贵贱的区别,辨别等第伦次,安排少年和老人的顺序,这都是为了熟悉这种表示威仪的礼制的。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zǔ),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

如果鸟兽之肉不是用于祭祀,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是用于军用器物,国君就不用亲自去猎取,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

至于山林河湖的物产,把它们取来做日用品。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⒁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至于山林河湖的物产,把它们取来做日用品。

但那是贱役的小事,有关官吏的职责,不是国君要亲自过问的。

”公曰:“吾将略地焉。

”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鲁隐公说:“我要去巡视边境。

”于是前往棠邑,在那里陈设捕鱼的器具,加以观赏。

臧僖伯托病,没有随从前往。

书曰“公矢鱼于棠。

”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史官记载说:“鲁隐公在棠邑陈设捕鱼器具。

古文观止部分翻译

古文观止部分翻译

高书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的春天,隐公将要前往鲁之远地观赏捕鱼。

公子臧僖伯进谏说:“凡事鸟兽之类的东西,不能用做大事所需,它的材料不能用来制备军国之资,国军您就不要去理会它。

您领导人民遵守一定的法度,所以您就应该知道什么是应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度量他是否能用做大事所需或制备军国之资。

如果既不能用做大事又不能制备军国之资,它就叫做乱政,乱政总是发生,所以失败。

所以春天搜索不孕者,夏天为苗除害,秋天顺秋气捕杀猎物,冬天围狩猎物,都是用来在农耕之时讲习大事的。

您每三年带兵出征,治兵后再整顿众兵回国,回国后在庙里喝酒,清点军徒器械和所获之物,彰显君、大夫、士、车服旌旗的文章,辨明君、大夫、士、庶人的贵贱,分辨上下之等第行列,排好少年和老人的顺序,都是来学习这种威严的礼仪的。

如果鸟兽的肉不是用来祭祀,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能用来制备军国物资,那么国军您就不用亲自去猎取,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

至于山林湖泊的物产,把它们取来做日用品,都是杂役们的事,并不是您要亲自过问的。

”隐公说:“我要去远地观察边境,不仅仅观赏捕鱼。

”于是就前往那里,陈设捕鱼的器具并观赏。

臧僖伯称自己生病没有跟随他前往。

史书记载说:“隐公在鲁之远地摆设捕鱼器具并观赏捕鱼。

”这是说他这一作为不合礼法,而且跑到了远离国都的棠地去。

大意概括:隐公要去观赏捕鱼,臧僖伯进谏劝他作为君主不要去否则不合礼法,未果。

读书心得:作为一个君主,符合礼法的事应该从自身做起,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影响是很大的,受到很多人的关注。

如今社会,领导者、明星们言谈举止应得体规范,因为他们都是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人民的神经,他们的所作所为引领了人民的方向。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鲁僖公四年春季,齐桓公率领诸国军队入侵蔡国,蔡国战败,于是就接着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对齐桓公说:“您处于北海,我处于南海,齐地与楚地相距很远,即使牛马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没有料想您进入我们的国土,为什么呢?”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君王姜太公吕尚说:所有的诸侯你都有讨伐的权利,用来共同辅佐周王室。

中考文言文阅读赏析_43 臧僖伯谏观鱼

中考文言文阅读赏析_43 臧僖伯谏观鱼

〖美文赏读〗臧僖伯谏观鱼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故讲事以度[duó]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qì]行,所以败也。

故春搜[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shòu],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

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zǔ],皮革、齿牙、角骨、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zào]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

"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与棠。

"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文章翻译〗春天,隐公准备到棠地观看渔民捕鱼。

臧僖伯进谏说:"凡是物品不能用到讲习祭祀、军事等大事上,或者所用材料不能制作礼器和兵器,那么,国君就不要亲自去接触它。

国君是把民众引向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

所以,讲习大事以法度为准则进行衡量,叫做'轨',选取材料制作器物以显示它的文彩,叫做'物'。

事情不合乎轨、物,叫做乱政。

屡屡乱政,这就是所以败亡的原因了。

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狩猎活动,都是在农闲时节进行,并(借这个机会)讲习军事。

每三年演练一次,回国都要对军队进行休整。

并要到宗庙进行祭告,宴饮庆贺,清点军用器物和猎获物。

(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要(使车马、服饰、旌旗等)文彩鲜艳,贵贱分明,等级井然,少长有序:这都是讲习大事的威仪啊!鸟兽的肉不能拿来放到祭祀用的器具里,皮革、牙齿、骨角和毛羽不能用来制作军事器物,这样的鸟兽,君主就不会去射它,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至于山林川泽的物产,一般器物的材料,这都是仆役们去忙活,有关官吏按职分去管理的事,而不是君主所应涉足的事。

《臧僖伯谏观鱼》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臧僖伯谏观鱼》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臧僖伯谏观鱼》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臧僖伯谏观鱼》反映了当时的“礼”制思想,即国君不能把游玩逸乐看作小节。

故臧僖伯认为国君的一举一动与国家的“政治”有关,所以极力劝阻鲁僖公去“观鱼”。

从臧僖伯的话中,也能看出古时候的等级森严。

【原文】《臧僖伯谏观鱼》出处:《左传》隐公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1)臧(zāng)僖(xī)伯(2)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3),其材(4)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5)焉。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6)。

故讲事以度(7)(duó)轨量谓之轨。

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qì)(8)行,所以败也。

故春蒐(9)(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shòu),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三年而治兵(10),入而振旅(11)。

归而饮至(12),以数(shǔ)军实。

昭文章(13),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鸟兽之肉不登(14)于俎(zǔ),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15)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16)焉。

”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

”(17)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注释】1.春:指鲁隐公五年(前718)春季。

公:指鲁隐公,前722年至前712年在位。

如:往。

棠:也写作唐,邑名,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北。

鱼:通“渔”,动词,捕鱼。

2.臧僖伯:鲁孝公之子、鲁惠公之兄、鲁隐公之伯父,名彄(kōu),字子臧,封于臧(今郯城县),伯为排行,僖是谥号。

丗本:孝公生僖伯彄,彄生哀伯达(臧哀伯或臧孙达),达生伯氏缾,缾生文仲辰(臧文仲),辰是臧僖伯曾孙。

3.物:物品,这里指下文所说的鸟兽一类的东西。

讲:讲习。

大事:指祭祀和军事活动。

4.材:材料,原料。

5.举:指行动。

6.纳民:使人民......轨物:法度礼制。

7.度(duó):动词,衡量。

文言文《臧僖伯谏观鱼》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文言文《臧僖伯谏观鱼》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臧僖伯谏观鱼》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臧僖伯谏观鱼》反映了当时的“礼”制思想,即国君不能把游玩逸乐看作小节。

故臧僖伯认为国君的一举一动与国家的“政治”有关,所以极力劝阻鲁僖公去“观鱼”。

从臧僖伯的话中,也能看出古时候的等级森严。

【原文】《臧僖伯谏观鱼》出处:《左传》隐公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1)臧(zāng)僖(xī)伯(2)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3),其材(4)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5)焉。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6)。

故讲事以度(7)(duó)轨量谓之轨。

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qì)(8)行,所以败也。

故春蒐(9)(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shòu),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三年而治兵(10),入而振旅(11)。

归而饮至(12),以数(shǔ)军实。

昭文章(13),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鸟兽之肉不登(14)于俎(zǔ),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15)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16)焉。

”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

”(17)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注释】1.春:指鲁隐公五年(前718)春季。

公:指鲁隐公,前722年至前712年在位。

如:往。

棠:也写作唐,邑名,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北。

鱼:通“渔”,动词,捕鱼。

2.臧僖伯:鲁孝公之子、鲁惠公之兄、鲁隐公之伯父,名彄(kōu),字子臧,封于臧(今郯城县),伯为排行,僖是谥号。

丗本:孝公生僖伯彄,彄生哀伯达(臧哀伯或臧孙达),达生伯氏缾,缾生文仲辰(臧文仲),辰是臧僖伯曾孙。

3.物:物品,这里指下文所说的鸟兽一类的东西。

讲:讲习。

大事:指祭祀和军事活动。

4.材:材料,原料。

5.举:指行动。

6.纳民:使人民......轨物:法度礼制。

7.度(duó):动词,衡量。

左传《臧僖伯谏观鱼》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左传《臧僖伯谏观鱼》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左传《臧僖伯谏观鱼》原文注释译文鉴赏春,公将如棠观鱼者①。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②,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③。

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④,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⑤,以数军实。

昭文章⑥,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⑦,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⑧,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 公曰:“吾将略地焉⑨。

”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⑩。

” 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注释】①棠:鲁国地名,在今山东鱼台西北。

鱼者:即捕鱼者,指捕鱼之事。

②讲:讲习,演示。

大事:指祭祀和兵戎。

③轨物:指法度礼制。

④蒐 (sou)、苗、狝(xian)、狩:为古代四季田猎专名。

蒐:搜索,春天打猎,搜寻未怀胎的禽兽。

苗:夏天打猎,猎取危害庄稼的禽兽。

狝:杀,秋天打猎,顺应秋天肃杀之气杀死禽兽。

狩:围守,冬天打猎,各种禽兽都能猎取。

⑤饮至:国君外出还朝后必报告于宗庙,并对从者有慰劳,叫做饮至。

⑥文章:犹言文彩,此指车服旌旗的颜色花纹。

⑦俎(zu):祭祀时用的礼器。

⑧皂隶:古代的贱役。

⑨略:巡行视察边境。

⑩矢:陈列。

【译文】春天,鲁隐公打算到棠地观看捕鱼。

臧僖伯劝阻说:“凡是物品不能用来讲习祭祀和兵戎等国家大事,它的材料不能用来制作礼器和兵器,国君就不会对它有所举动。

国君是要把百姓纳入法制和礼仪中去的人。

所以,讲习大事来衡量法度叫做轨,选取材料来显示等级文彩叫做物; 事情不合于轨物,叫做乱政。

乱政屡次实行,就是国家衰败的原因。

所以,春夏秋冬这四种打猎的仪式都是在农闲时演习武事。

每三年出城大演习一次,回城时就整顿军队,然后到宗庙祭告,宴请犒赏随从,清点田猎的擒获。

要显示车服旌旗的文彩,表明各级各等的贵贱,辨别各类人员的等级,理顺年龄长幼的次序,这是演习各种威仪。

臧僖伯谏观鱼读后感

臧僖伯谏观鱼读后感

臧僖伯谏观鱼读后感
读完《臧僖伯谏观鱼》,我深感上位者所做的事并不仅仅是无害于民,更应该有益于民。

在古代中国,封建制度对上位者的行为并非毫无约束,而是受到礼法的制约。

文章中“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这一句话,诠释了在位者应谋其政、不谋其政的道理。

臧僖伯作为一位臣子,以观鱼活动为例,向君主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他认为,不仅仅是观鱼这一行为本身要有益于民,还要考虑其背后的影响。

如果观鱼活动导致民众的负担加重或者对环境造成破坏,那么这种行为就不应该被支持。

相反,如果观鱼活动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比如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那么这种行为就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借鉴这个道理。

作为领导者或决策者,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策都应该有益于人民和社会。

我们不能只考虑短期的利益,而忽略了长期的后果。

我们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考虑到环境、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制定出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政策。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一点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古代的封建制度虽然已经消亡,但是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精神却一直传承下来。

这些道理和精神可以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不断完善我们的制度和价值观,为人民和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的来说,《臧僖伯谏观鱼》这篇文章让我深刻认识到领导者所做的事应该是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

我们应该借鉴古代的道理和精神,不断完善现代社会的制度和价值观,为人民和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3《臧僖伯谏观鱼》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文观止》每日一篇

3《臧僖伯谏观鱼》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文观止》每日一篇

《古文观止》每日一篇3.臧僖伯谏观鱼【原文】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

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

”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

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译文】隐公五年春天,鲁隐公打算到棠邑观看捕鱼。

臧僖伯劝谏说:“一切事物,不和国计民生的大事相关,材料不能用来制作礼器兵器,国君就不要去理会它。

国君是使臣民行为符合于法度和礼制的人。

所以,通过讲习大事来衡量法度规范是否得当称为正轨,选取材料制作器物以明等级文彩称为礼制。

不合法度规范、无关礼制的行动则称为乱政。

屡次实行乱政,就会导致衰败。

所以春夏秋冬的田猎都是在农闲时讲习大事的行动。

每三年出城进行大演习,进城便整顿军队,而后到宗庙宴饮,祭告宗庙,清点军用器物,计算田猎的收获。

这是为了显示车旗器用上的文彩,区分尊贱,辨别等级,顺序排列长幼的次序,演习上下的威仪啊。

鸟兽的肉不能放进祭器作为祭品,皮革、齿牙、骨角、毛羽等物不能用来制作装饰祭器,国君就不必亲自去射取,这是古代传下来的制度。

至于山林、河湖的产品采收,一般器具材料的取得,这是差役们的工作,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不是国君应该管的。

”隐公说:“我准备巡视地方。

”于是去了,在那里陈列各种捕鱼的器具,加以观赏。

僖伯托病不随行。

《春秋》上说“公矢鱼于棠”,认为这种行为不合礼法,并且讽刺鲁隐公跑到那远离国都的地方去观看捕鱼。

【艺术特色】本文选自《左传》,臧僖伯对鲁隐公的一番话,是全文的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臧僖伯谏观鱼》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臧僖伯谏观鱼》反映了当时的“礼”制思想,即国君不能把游玩逸乐看作小节。

故臧僖伯认为国君的一举一动与国家的“政治”有关,所以极力劝阻鲁僖公去“观鱼”。

从臧僖伯的话中,也能看出古时候的等级森严。

【原文】
《臧僖伯谏观鱼》
出处:《左传》隐公五年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1)
臧(zāng)僖(xī)伯(2)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3),其材(4)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5)焉。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6)。

故讲事以度(7)(duó)轨量谓之轨。

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qì)(8)行,所以败也。

故春蒐(9)(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shòu),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三年而治兵(10),入而振旅(11)。

归而饮至(12),以数(shǔ)军实。

昭文章(13),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鸟兽之肉不登(14)于俎(zǔ),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15)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16)焉。

”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

”(17)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注释】
1.春:指鲁隐公五年(前718)春季。

公:指鲁隐公,前722年至前712年在位。

如:往。

棠:也写作唐,邑名,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北。

鱼:通“渔”,动词,捕鱼。

2.臧僖伯:鲁孝公之子、鲁惠公之兄、鲁隐公之伯父,名彄(kōu),字子臧,封于臧(今郯城县),伯为排行,僖是谥号。

丗本:孝公生僖伯彄,彄生哀伯达(臧哀伯或臧孙达),达生伯氏缾,缾生文仲辰(臧文仲),辰是臧僖伯曾孙。

3.物:物品,这里指下文所说的鸟兽一类的东西。

讲:讲习。

大事:指祭祀和军事活动。

4.材:材料,原料。

5.举:指行动。

6.纳民:使人民......轨物:法度礼制。

7.度(duó):动词,衡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