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单元整合课件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课时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课件岳麓版
①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保障各级贵族享受 “_世__卿__世__禄___”的特权。 (5)作用②有利于凝聚_宗__族__,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③强化以__大__宗___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6)保障:礼乐制度 ①含义:周朝制定的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②作用: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___宗__法__分__封__制__度__ 工具。
考点二 商鞅变法(选修1)
1.背景
( 特1征)时代① ② ③春 随 “秋 着百战 经家国 济争时 基鸣期 础”, 的局社 变面会 化的生 ,出产 地现力 主,发 阶法展 级家, 要思促 求想进 改为了变革土法旧地提制私供度有了。制思的想确武立器。。
考点三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
(1)发展历程:由采集经济向__种__植___经济发展。 (2)地域差别:北方以__粟__麦___生产为主,南方以__水__田__稻__作____生产为代表。 (3)产业结构:以__种__植__业___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主要家禽:有猪、马、牛、羊、鸡、狗等。
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
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
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
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石培华《中国历史纵
┃解读史料┃
1.史料一从历史评论角度分析说明了西周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影响,主要从相对 制度的变化、分封主体、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 度评述了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第2讲 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案
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一、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2.耕作技术(1)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3.水利工程(1)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2)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4.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a.生产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b.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c.生产结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④评价a.积极方面: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b.消极方面: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5.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井田制①内容a.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b.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c.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
②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3)封建土地私有制①原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②确立a.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③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二、手工业1.经营形态及特点(1)官营手工业①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讲义第一编第一板块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政治层面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中,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
经济层面由商周时期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以来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文化层面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现象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实用科学是科学发展的特点。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知识点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国家出现,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1)政治制度: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2)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王朝具有很浓厚的神权色彩。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原因周武王灭商以后,延续了旧的内外服制度武王去世后发生的“三监之乱”,使得外服诸官及其附属国威胁中央的问题暴露出来为了确保中央政权的稳定,并有效控制外服地区2.宗法制的做法,也是与政治机制不断更新的要求背道而驰的3.礼乐制度(1)含义:周礼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2)作用: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历史遗存(1)分封制的历史遗存: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许、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2)宗法制的历史遗存: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及祭祖扫墓等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精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学案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政治上: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济上: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思想文化上: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分封制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特点: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4.内容(1)分为大宗和小宗,但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3)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目的: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2.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通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课件人民
诸侯争霸各国变法 分封制 宗恵南j 内外服制度王位世袭学在官府神权思想七" ………约公元前 i 1600年 勺公兀前](命) 2070年(夏门儒道创立“百家争薯/元前770年 ](春秋战国) 公元前1046年[(西周)i公元前 221年i个祝鰹再皮疗核主干知识6・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自诸侯出”取代。
役。
7.诸侯权力: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回武装、征派赋(2)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2.目的[直接:解决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
〔根本: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保证鉱王权的稳定。
提示:评价社会的进步与否,最主要的标准是生产力。
夏朝取代原始社指国家结构,即西周的“封邦建国”。
指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封建主义社会。
[图解历史]分封制的实质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 管辖国邑 管辖食邑 服务食禄 Z 得田而耕,缴稅、服役X/是一种等级制度 士 质男庶民奴隶实 卿大夫(1)完善和巩固分封制,维护国统治望国内的稳定和团结,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之一。
认祖归宗、孝顺长辈、恪守孝道等思想都与之有关系。
*嫡长子继承制原贝立子以贵不以长三个形式»家谱、宗祠、族规Array四个观念提示:不一定。
嫡长子指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非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不一定小于嫡长子。
[思维导图]西周统治与三大政治制度的关系分封制珪舞2亦I统治卜理血缘纽带(里)政治表现(表)2八礼乐制度主题 1 凸显贵族政治特色——分封制西周分封诸侯的战略示意图(尹王宝召(sh&o )公爽(Shi 。
河 ©都城 •同姓的対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高三全册历史教学案
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一、先秦时期文明传承的表现1.文字沿革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三代文明对后世的突出贡献。
2.宗法观念分封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有出现;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的延续起到积极作用。
3.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三代萌芽,影响整个封建社会;郡县制影响至今。
4.民族观念三代萌生的民族观念,使中华民族存在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文明没有间断的民族。
5.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产生并发展,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针对训练]1.(2019·泸州二模)西周青铜器上的金文“华”字,形如一朵绽放的花朵,取义为美。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也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这表明( )A.“礼”成为“华夷之辨”的主要内容B.文字的变化折射出民族交融C.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D.周人对礼乐文化发展的自信D[根据材料可知,周朝金文及《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关于“华夏”一词的解释即源于中原地区服饰华美、疆域广阔、文明道德兴盛的景象,反映了在礼乐文化下,周人本身的文化自信,故D项正确。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2.(2019·南充一模)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
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
这说明了( )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B.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B[从材料可以看出曲沃是晋国卿大夫的封地,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说明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应该从经济方面寻找根源,故排除A项;不能根据“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等信息得出宗族内部实行德治,故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不能说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故排除D项。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国通史版 B版)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
3.(2015江苏单科,1,3分)《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 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 政治制度是 (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贵族朝会时,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九夷、八蛮等都有 严格的列位礼节,这种礼仪规定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特征,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 料中的“贵族朝会”特征不符。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
五年高考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8课标Ⅱ,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 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 记载意在说明 (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7江苏单科,1,3分)《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 “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答案 B 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材料信息显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是政治权力的 象征,说明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政治的权力”这一信息不 符,故均可排除。 2.(2016江苏单科,1,3分)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 体现的是 (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答案 D “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反映了“长兄”“长孙”在家族中的地 位至关重要,这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家族和睦、等级秩序和贵族 世袭等信息,故排除A、B、C三项。 评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 度适中。解题时注意从“长兄”“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角度分析。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第2
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一、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2.耕作技术(1)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3.水利工程(1)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2)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4.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a.生产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b.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c.生产结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④评价a.积极方面: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b.消极方面: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5.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井田制①内容a.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b.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c.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
②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3)封建土地私有制①原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②确立a.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③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二、手工业1.经营形态及特点(1)官营手工业①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
第1单元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文化方面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民族关系“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秦统一后确立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春秋战国以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而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秦朝经济、思想文化的独特特点。
(1)从经济折射点来看:封建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中的大一统思想直接影响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的统一;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通过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但是却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2)从思想折射点来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是法家思想,法家的中央集权与统一的思想,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但法家残酷的集权思想导致了秦朝“焚书坑儒”局面的出现,摧残了文化,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先秦、秦汉)-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C.关税已成为各诸侯国的主要财源D.社会结构的变迁受政治强势干预
8.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据此可知,他们倡导()
A.施行仁政B.教化民众
C.隆礼重法D.敬天保民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农业发展备受重视D.铁犁牛耕得到应用
5.先秦时期,农事活动的周期催生了一年四季的“四时”观念,国家根据“四时”观念指导、安排农事活动,甚至政治行为也要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做出让步,接受四时节律的制约,“以时序政”“依时行政”。由此可知,“四时”观念()
A.限制了先秦君主的集权统治B.影响了早期国家的政治塑造
后石家河文化
钱山漾广富林类型
雪山二期文化
3800—3500
三星堆文化
寺洼文化
二里头文化
岳石文化
?
马桥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
二里岗文化
材料二二里头遗址的聚落面积已达300万平方米以上,宫殿区(约12万平方米)出现纵横交错的大路,兴建起了大型宫室建筑。宫殿区以南有手工业作坊区,铸铜作坊和绿松石作坊可能都已开始生产贵族用奢侈品。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了并被我们加以改造和提升。
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D.意味着监察体系完善
13.《汉书·食货志》记载,政府对于盐业的生产规定“募民自给费,因官器煮盐,官与牢盆(煮盐的场所和大铁锅)”;政府对于铁的买卖则规定“民间有敢私自铸铁或销售的将处以重刑”。汉朝的这些举措()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宏观视野 明晰发展脉络 主题聚焦 强化关键能力 增分策略 凸显学以致用
内容索引
宏观视野 明晰发展脉络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人群、氏族社会、 历史 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 地位 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
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
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
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点睛 命题依据课标,旧石器时代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 器时代晚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 社会的门槛。 答案:D
2.(2024·贵州联考)下图是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文化遗址 分布及影响范围示意图。这反映了中华文明( C )
A.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B.以中原地区为核心 C.呈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D.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据图可以看出,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及影响范围十分广 泛,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另外,这些文化遗址大部分集中在 中原地区,几大文化遗址交错分布、互相影响,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 一体性,因此,图中信息反映了中华文明呈多元一体发展趋势,故选 C项;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材料呈现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 遗址的分布及影响范围,并不能说明中华文明源于该地区,排除A 项;“以中原地区为核心”是图片反映的部分信息,但不能反映这些 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及影响范围的广泛性,排除B项;我国进入早期国 家阶段是在夏朝,与题干中“新石器时代”不符,排除D项。
通史复习之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汇总
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一先秦(远古至公元箭221牟)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中华文明的基础逐步奠定。
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从白家争鸣独尊儒术》;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第二章《秦国商鞅变法》【知识清单】第一章原始社会(170万年前一公元前2070年)【阶段特征】生产力水平低下、公有制、平等、无阶级、无国家。
1 •政治方面=禅让制。
(1)概念: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特点:部落联盟首领由各部落的首领共同推选不得世袭,反映了“天下为公”的社会状况。
(3)实质:原始部落的军事民主制,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2. 经济方面=(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业:原始农业出现,先后实行和等原始耕作方式,集体劳作;土地归氏族公社集体所有。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工业:开始了世界最早的o(3)商业:商品交换出现。
3. 文化方面:(1)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字的源头:西安_____________ 遗址和山东遗址陶器上刻画符号是中国古代文字的萌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绘画的起源:原始社会的岩画和彩陶画,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彩陶画最高成就。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源头多元交融,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文明,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八方雄起: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具有自身特点与风格,为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家国同构:夏、商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商代神权统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不断繁荣。
争霸变革: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列国纷争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思想、儒家思想初步形成,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天下一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六王毕,四海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
国家治理: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制逐渐取代了贵族体制,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田园风情:秦汉时期走向一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发展,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农业、手工业促进了商业发展,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都体现了田园风情。
思想一统: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文化灿烂:《史记》《汉书》是两汉史学代表作。
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裁多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
第1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单元整合课件
第一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 基——先秦
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
知识网络/通史命题/素养培优
01知识网络建构
02通史思想命题
[通史整合]
政治
经济
思想
春社建主崩诸频溃成走秋会社要溃侯繁、,向战从会表争;封国统,宗国奴的现霸奴建家一法时隶转为、隶制由集制期社型:兼制度分权遭是会时分并走逐裂的破中向期封战向步逐趋坏国封,制争崩形步势;铁广解分向(改封确权础如器,,封崩变建立的初建的推制溃、地,确税立为使动与;小主立亩在专用了宗新农土奠)及其制和井法的经地定经基主牛田制赋济私了营础义耕制逐税的有经方之中的的步制形制济式上央推瓦走度成度基的的集,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2016 年 9 月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 见稿)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 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 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 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 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 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 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 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 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 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 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 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 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文档:第1部分 第1单元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精品
第一单元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时空坐标单元概览]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考点1|先秦时期的政治[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神权色彩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4(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5.演变(1)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
(3)秦汉时期:秦始皇大一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汉初又兼采之,实行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4)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性质不全相同,仅为皇权体现。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2)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等级关系和政治上隶属关系。
3.实质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4.影响(1)使宗统和君统结合起来,强化了王权。
(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了分封制的推行。
(3)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
(4)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如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界定 1.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 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 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 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 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 才能对历史有全面、 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 观察、 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 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 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 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 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 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 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典例1] [2018· 河北正定月考]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 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 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 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
5.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索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 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 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 步为使命。
三、五大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 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 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 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 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 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 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 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解析 材料没有反映出齐国与楚国有血缘纽带, 故A项 错误; 材料主要讲述齐桓公代表周王行事, 对楚国兴师问罪, 体现了具有自上而下统属关系,故 B 项正确;材料中齐桓公 问罪的借口与周朝礼乐制度有关,与农业经济无关,故 C 项 错误;齐桓公代表周王行事,没有僭越破坏宗法制度,故 D 项错误。
03学科素养培优
以下为附加内容 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 可以编辑删除,谢谢
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刘天金
2013˙05˙07 陕西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创新性工作,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2016 年 9 月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 见稿)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 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 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 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 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 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 基——先秦 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
知识网络/通史命题/素养培优
01知识网络建构
02通史思想命题
[通史整合]
经济 思想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 儒家、道家、墨家、 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 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 法家等诸子百家纷 解, 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 建社会的转型时期, 纷登场,提出不同 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 主要表现为:分封制 的治国主张,为各 向崩溃;新的赋税制度 崩溃, 宗法制遭破坏; 国变法及治国提供 (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了不同的思想观 改变、小农经济的形成, 频繁;奴隶制走向崩 念。其中,法家大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 溃、封建制度逐步形 一统思想为秦走向 确立, 为专制主义中央集 成,国家由分裂逐步 统一提供了思想动 权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 走向统一集权的趋势 力 础 政治
[中西贯通]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与古希腊城邦的差异
[典例2] 据《左传》载,代表周王行事的春秋霸主齐桓公对楚国 兴师问罪,“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 征”。材料反映中国春秋时代的诸侯国与古希腊城邦国家的 不同点是( ) A.血缘关系起到纽带作用 B.具有自上而下统属关系 C.农业是诸侯国的经济支撑 D.诸侯僭越破坏宗法制度
对接高考: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 对即将实行的新版教材的编订具有指导意义,对下一步的教 学改革具有同样的意义,对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同样具有方 向性的价值。其实,在近年的高考命题中,也逐渐的体现了 这些思想。五大核心素养的明确提出,对高考命题的指导意 义会更大,它将成为高考试题的灵魂。
解析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
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规模宏大,且明显高于其余墓葬, 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 向了中央集权统治,故 C 项正确。经济发展是分封制瓦解 的主要原因,A 项错误;分封制下,君主尚未实现集权,B 项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崩溃,D 项“严格”错误。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 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 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 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 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 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 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