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实用版

合集下载

CTA头部血管像中的临床应用课件

CTA头部血管像中的临床应用课件
椎动脉 脊健翁动脉
图8-1
脑部各动脉分支示意图(黄色区域是颅内动脉粥样硬 化好发部位)
he Rendering No cut
Wuhan University Renmin Hospital
ASR
HU ZHIAN
M 553312
Dec 072007 颈内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
BSCTA
.40s/HE+19.4mm/ro 0.969:1/0.6sp
\大脑脚\乳头体\灰结节等)
后交通 动脉 (与椎基 底动脉系组 成 Willis环 ) 大脑前动脉 大脑 中动脉
脑血液供应
1.脑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的终支 ★ 在视交叉上方折入大脑纵裂 *在大脑半球内侧面延伸
主要分支
眶前动脉 眶后动脉 额极动脉
额叶内侧动脉 肼周动脉 胼缘动脉
RSR
HU ZHTAN
颈内动脉系统 M
553312
Dec 072007
椎-基底动脉系统
BSCTA
0.969:1/0.6sp
PIL
3DCTA 显示颅内段
脑血液供应
1.脑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
前交通动脉 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
小脉信下动脉一
颈内动脉一 小脑后下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STp//
Wuhsn
Untyersity
Rernin
Haspite:
GAO
HOUSHEI 3907
Jsn 042000
Ho yat
ky 120 A 646
Fot
0.40/NC:
10:21:49 T9.ilt:

颅脑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素材精品PPT课件

颅脑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素材精品PPT课件

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
前后位
1.基底动脉 2.脑桥动脉 3.左小脑后下动脉(PICA) 4.右AICA-PICA干 5.左小脑前下动脉(AICA)
6. PICA半球支 7. 小脑上动脉(SCA) 8. SCA的蚓支 9. 小脑上动脉半球支
脑桥支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动脉瘤临床表现
动脉瘤未破裂时,常无症状,部分病例可 有癫痫、头痛、颅神经压迫症状以及由于 血栓形成引起的脑缺血或脑梗死症状。
破裂时则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 肿的相应症状。
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 脑膜刺激征、偏瘫及神经功能障碍等
颅内动脉瘤
CT表现:
平扫为圆形稍高密度影,边缘清楚,增强呈 均匀强化,周围水肿不明显。动脉瘤形成血栓 时,平扫血栓部分为等密度,注对比剂后血栓 不强化;当环形血栓形成时,注对比剂后血栓 外环状区域和血栓内瘤中心的瘤腔均有强化, 而血栓呈环状等密度带,称为“靶形征”;当 血栓完全充满动脉瘤腔时,血栓内可有点状钙 化,瘤壁可有弧形钙化,增加扫描仅有囊壁环 状强化,其内血栓不强化。
头颈部CTA对血管病变的 诊断
头部血管CTA发展史
1989年单层螺旋CT问世,CTA开始应用于 头部
1998年4层、8层及10层螺旋CT 2001年16层螺旋CT,应用更多,提供信息
更详细 2003年64层螺旋CT成为头颅血管成像的新
亮点
MSCT的优势
空间分辨率提高,层厚更薄,显示微小血 管病变
Willis环
A1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A2: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交通后段) P1:大脑后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P2:PCA环池段 SCA:小脑上动脉 OA:眼动脉 ON:视神经 CNIII:动眼神经 CNIV:滑车神经

颅脑cta检查报告单内容

颅脑cta检查报告单内容

颅脑cta检查报告单内容检查患者信息- 患者姓名:- 患者性别:- 患者年龄:- 患者就诊日期:检查目的- 颅脑脉管造影(CTA)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检测颅内血管的病变情况,以及预测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

本次检查旨在评估患者颅内血管的正常或异常情况。

检查方法- 本次检查采用CTA技术,通过采集大量X线图像并应用计算机算法进行重建,以生成三维图像,对患者颅内血管进行评估。

检查结果- 颅脑CTA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脑血管系统形态和分布正常。

各头颈血管走行路径清晰可见,未见异常扩张,狭窄或阻塞。

下列具体结论如下:1. 头颈血管系统- 颈总动脉:正常- 椎动脉:双侧对称,走行路径正常- 颅内颈动脉分支:包括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等,在此患者中正常- 大鳞状动脉:正常- 大脑静脉:双侧对称,走行路径正常- 曲张的静脉:未见异常2. 颅腔血管系统- 颅神经底动脉:包括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等,在此患者中正常- 大静脉窦: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等,在此患者中正常- 颅咽管:正常- 大脑深部血管:如基底动脉,内囊动脉,穿通动脉等,在此患者中正常- 小脑血管:正常检查结论结合上述结果,该患者颅内血管形态和分布正常,未见明显异常。

综合其他影像学和临床资料,暂无脑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现。

注意事项- 本检查结果仅为一次检查所得,不排除局部血管异常及其他疾病。

如有持续头痛、眩晕、视力异常或其他症状,请及时就诊并检查。

以上为颅脑CTA检查报告单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断需结合医生的综合判断和其他检查结果。

颅脑CTA报告模板

颅脑CTA报告模板

颅脑CTA报告颅脑CTA报告模板颅脑CTA报告模板颅脑CTA报告一:床号:______,共_____张颅脑血管CT扫描检查(CTA);对比剂:碘必乐370mgI/ml;5.0ml/s,总量:80ml.重建方法: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再现技术(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技术(CPR)颅脑血管CTA示:片内所示双侧颈内血管走行自然,各段显示清晰,未见中断,未见明显迂曲,管腔未见狭窄、扩张,管壁均匀,未见增厚及充盈缺损;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未见异常。

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左侧大脑后动脉走行自然,各段显示清晰,未见中断,未见明显迂曲,管腔未见狭窄、异常扩张,管壁均匀,未见增厚及充盈缺损;大脑动脉环完整,未见异常血管团影。

右侧大脑后动脉主要血供来自后交通动脉,余未见特殊。

结论:颅脑血管CTA未见明显异常。

双下肢血管CTA报告二:床号:______,共_____张检查方法:双下肢血管CTA对比剂:碘必乐370mgI/ml;5.0ml/s,总量:80ml.重建方法: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再现技术(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技术(CPR)双下肢血管CTA示:双侧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股动脉、股深、浅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腘动脉、胫前、后动脉及足背、足底动脉走行自然,显示清晰,未见局限性狭窄、扩张及异常血管团,管壁尚均匀,无局限性增厚及高密度钙化斑块影,腔内造影剂充盈良好,未见明显充盈缺损。

余未见特殊。

结论:双下肢血管CTA未见明显异常。

头颅平扫CT报告三:床号:层厚:6mm;层距:6mm;pitch 1;共1张颅脑CT扫描检查(平扫)双侧大脑半球对称,灰白质结构比例正常,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

基底节及内囊、丘脑结构正常。

各脑室及脑池系统大小、形态、密度正常。

中线结构居中,未见移位征象。

幕下小脑及脑干未见异常征象。

骨窗示颅骨内外板连续,未见明确骨折征象,颅骨内板下方区域未见异常高密度血肿影。

颅脑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

颅脑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

完整ppt
26
动脉瘤临床表现
动脉瘤未破裂时,常无症状,部分病例可 有癫痫、头痛、颅神经压迫症状以及由于 血栓形成引起的脑缺血或脑梗死症状。
破裂时则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 肿的相应症状。
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 脑膜刺激征、偏瘫及神经功能障碍等
完整ppt
27
颅内动脉瘤
CT表现:
21
椎动脉开窗畸形(成窗变异)
完整ppt
22
一、颅内动脉瘤
(intracranial aneurysm)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是指脑动脉局限性异常 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发病率约为0.9%,常 见于30-60岁,女性略多于男性。
发生部位:70%位于Willis环,20%颈内动脉虹吸部、大 脑中动脉M2段起始分叉部、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尖 及大脑前动脉额极动脉分叉部
无论是颈内动脉系、椎-基底动脉还是连 接他们的Willis环均位于脑的腹侧面,然后 绕行到脑的背侧面,沿途发出分支。
完整ppt
7
脑动脉两大体系
颈内动脉系 椎-基底动脉系
颈外动脉
完整ppt
8
颈内动脉
颅内段,根据走行位置分为:岩骨段、海绵窦 段、膝段、床突上段和终段五段。
C1 C2
C3
C4
C5
完整ppt
25
动脉瘤分类
从形态学上分类:囊状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圆 柱状动脉瘤、舟状动脉瘤及蜿蜒状动脉瘤。其中 以囊状动脉瘤及梭形动脉瘤最常见。
从大小上分类:巨大动脉瘤(直径>25mm)、 大动脉瘤( 11~25mm )、中型动脉瘤( 5~ 10mm )、小动脉瘤( 3~5mm )及微小动脉瘤 ( <3mm )

颅脑动脉CTA的临床应用

颅脑动脉CTA的临床应用
❖ (1)眼动脉:自C3段发出,沿视神经外下方,经视神 经管入眶。
❖ (2)后交通动脉:自C1段发出,在视束下方、蝶鞍和 动眼神经上方,水平向后稍向内行,与大脑后动脉吻合。
❖ (3)脉络丛前动脉:发自C1段,起始后经视束下方, 行于大脑脚与海马旁回钩之间,至外侧膝状体前部转向 外,经脉络裂入侧脑室下角,形成脉络丛。其皮质支主 要供应海马和钩,中央支营养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和苍白 球等。脉络丛前动脉的特点是口径细、行程长,易发生 栓塞,所以临床上苍白球和海马发病较多。
前、后两组。前组起自颈内动脉系统,有发自颈内动
脉虹吸部的脉络膜前动脉,发自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
动脉的回返动脉和豆纹动脉,主要供应纹状体和内囊。
后组起自椎基底动脉系统,包括发自后交通动脉的前
丘穿动脉和发自大脑后动脉的后丘穿动脉及脉络膜后 动脉,主要供血到丘脑。丘脑-基底节区这些正常的穿 支血管细小,仅能在质量优良的X线血管造影片一显示,
❖ 脑梗死发生的6小时内为超急性期,此期做出诊 断并有效治疗,可将梗死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6~24小时为急性期,受累血管堵塞,神经细胞 破坏。1天至2周为亚急性期,表现为受损部位肿 胀、血脑屏障破坏、血管源性水肿及侧枝血管建 立等。2周后为慢性期,梗死区逐渐形成脑软化 灶,伴有胶质增生等。

❖ 脑梗塞
(二) 椎基底动脉系
椎动脉 在颈根部从左、右锁骨下动脉发出,椎 动脉造影通常分其为五段。
❖ V1段(横突孔段),是在第6~2颈椎横突孔内上升的 一段。
❖ V2段(横段),从枢椎横突孔开始横行向外的一段。 ❖ V3段(寰椎段),从V2外端弯曲向上,再垂直上行至
寰椎横突孔为止的一段。
❖ V4段(枕骨大孔段),从V3上端急弯,水平向内行一 小段,再弯向上垂直上行入枕骨大孔。

(完整版)脑血管疾病CTA诊断

(完整版)脑血管疾病CTA诊断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
脑血管疾病CTA诊断
湖北省肿瘤医院 博尔塔拉自治州人民医院
CT室 闫卫鹏
博州人民医院
静脉解剖
博州人民医院
颅外静脉
头皮静脉
头皮静脉经过导静脉与颅硬膜静脉窦相联结
眼眶静脉
通过眼上静脉及眼下静脉向后引流,形成一 短的共同静脉汇入海绵窦
面静脉
面静脉经面深静脉及翼静脉丛,以及经内眦 静脉及眼静脉与海绵窦相沟通。面前静脉与颏下 静脉汇合形成面总静脉汇入颈内静脉
小血管显示不好
无辐射 无造影剂 动静脉同时显示 多方位成像 无创操作 小血管显示不好
博州人民医院
脑血管影像诊断
D S A
CTA
MRA/MRV
博州人民医院
MSCT诊断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 CTA对血管疾病的筛查作用
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较少有创检查诊断
➢ 血管疾病外科治疗前、后的需要
解剖的了解、术式的选择以及术后随诊上小脑中央前静脉组
脑桥中脑前静脉

岩静脉

后组
蚓下静脉
博州人民医院
上矢状窦
硬脑膜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大脑大静脉
横窦
蝶顶窦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球 颈内静脉
博州人民医院
幕上静脉行程及属支
额顶枕叶
桥静脉
上矢状窦
侧裂、颞叶、 脑岛区及大脑脚
大脑中浅静脉
额顶静脉
海绵窦 蝶顶窦
深部白质 髓质静脉
发育小的颈内动脉常伴有小的骨性颈动脉管;
要与后天性颈内动脉狭窄进行区别
博州人民医院
颈内动脉异位
咽旁颈内动脉
鼓 室 内 颈 内 动 脉

颅脑CTA检查技术规范

颅脑CTA检查技术规范

颅脑CTA检查技术规范引言颅脑CTA(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血管成像检查方法,用于评估颅脑血管病变和疾病诊断。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颅脑CTA检查的技术规范,包括适应症、禁忌症、检查准备、检查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

一、适应症颅脑CTA检查适用于以下情况的患者: - 颅脑血管病变的筛查和诊断,如动脉瘤、血管狭窄等; - 脑卒中或脑血管病发作后的评估; - 颅脑肿瘤的评估和治疗方案制定; - 血管畸形的诊断和评估; - 颅脑外伤后的评估。

二、禁忌症颅脑CTA检查有一些禁忌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 孕妇或怀疑妊娠的女性; - 对碘剂过敏或有严重过敏史; - 甲亢或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 - 严重的肾功能不全; - 肝功能不全; - 服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糖尿病患者; - 血小板计数异常或出血性疾病; - 精神病患者或无法配合检查的患者; - 具有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脏病的患者。

三、检查准备在进行颅脑CTA检查前,患者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1. 患者应提前8小时禁食,并避免饮用咖啡、茶等刺激性饮料。

2. 患者应解除任何金属物品,如首饰、眼镜等。

3. 如果患者服用有关药物,请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暂停使用。

4. 在检查前,患者需要填写相关的申请单和知情同意书。

四、检查步骤颅脑CTA检查的步骤如下: 1. 患者脱去全部金属物品,并穿上医用服装。

2.患者平躺在扫描床上,头部需要放在适当的位置。

医生会使用特殊的固定装置来固定头部,确保图像质量。

3. 医生会在患者的手臂或手背处插入静脉导管,以便注射对比剂。

4. 在CT扫描仪开始运行之前,医生会告知患者需要保持静止。

5. 扫描仪开始运行后,根据特定的检查部位,医生会开始逐层扫描。

6. 在扫描过程中,医生会通过注射对比剂来增强血管的显示效果。

患者会感到一些热感,但通常是可以忍受的。

颅脑CTA和DS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63页PPT

颅脑CTA和DS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63页PPT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谢谢!

CTA诊断颅内血管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CTA诊断颅内血管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CTA诊断颅内血管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探讨CTA诊断颅内血管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材料与方法现分析本院2011年01月至2012年09月25例脑血管病变患者行CTA检查,采用高压注射器以2.5-3.0ml/s速率行外周静脉注射,行螺旋CT容积扫描,采用SSD和MIP技术进行扫描范围内脑血管三维成像,检出22个病变,发现脑动脉瘤9例,10个AVM,脑动脉狭窄3个。

结果 CTA可以清晰显示较粗大的脑动脉,对Wliis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显示良好,能够明确颅内动脉瘤及血管畸形的部位、形态、大小、起源以及与周围脑血管和颅骨的解剖关系,对于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及脑动脉狭窄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脑血管病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CTA(CT angiography)是近年来利用CT三维成像功能进行血管性病变诊断的一种先进检查方法,尤其用于脑血管瘤性病变,国外已有不少报道[1],国内文献尚不多见[2]。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5例,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18~65岁(平均49.4岁)。

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丧失、癫痫等。

临床初诊:脑出血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急性脑梗塞2例。

1.2 方法采用Siemens Sensation 256层CT机。

CTA成像采用3D-CT软件系统。

本组病例行CTA之前均行CT常规轴面平扫。

增强采用螺旋CT扫描方式,扫描参数:设备使用128mm×0.625mm的探测器,管电流800mA,管电压120kV,视场(FOV)158.0mm,扫描层厚0.9mm,机架转速0.27S/转,螺距0.16,重建阵距为512×512,采用扇区选择扫描方式,连续扫描数据采集,1mm图像重建;3D成像处理方式:对比剂用优维显,剂量1.5ml/kg,高压注射速率2.5-3.0ml/s,行外周静脉注射,动脉期延迟15~20s,静脉期延迟50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颈部CTA对血管病变的 诊断
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孟庆涛
头部血管CTA发展史
1989年单层螺旋CT问世,CTA开始应用于 头部
1998年4层、8层及10层螺旋CT 2001年16层螺旋CT,应用更多,提供信息
更详细 2003年64层螺旋CT成为头颅血管成像的新
亮点
MSCT的优势
空间分辨率提高,层厚更薄,显示微小血 管病变
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类圆形高密度 影,增强后由对比剂充填呈均匀高密度
前交通动脉瘤
发生率仅次于后交通动脉瘤 大多位于前交通与大脑前动脉分叉处,常
伴有一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如
前交通微小动脉瘤 伴一侧大脑前动脉缺如
局部图像放大、旋转 更有利于对动脉瘤的显示和观察
大脑中动脉瘤
好发于大脑中动脉M2段起始分叉部,多呈 囊状
CTA可清晰显示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 减影像能多方位进行观察,显示动脉瘤破
正常头颈部CTA表现
常见血管变异
左侧颈总动脉发自头臂干
左侧椎动脉发自主动脉弓, 伴左侧椎动脉明显狭窄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发育不良,后交通 动脉延续为大脑后动脉)
椎动脉开窗畸形(成窗变异)
一、颅内动脉瘤
(intracranial aneurysm)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是指脑动脉局限性异常 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发病率约为0.9%,常 见于30-60岁,女性略多于男性。
以小脑幕为界,幕上部分为颈内动脉系统 供血,幕下部分为椎动脉供血
以顶枕沟为界,脑前3/5由颈内动脉供血, 脑后2/5由基底动脉系供应。
无论是颈内动脉系、椎-基底动脉还是连 接他们的Willis环均位于脑的腹侧面,然后 绕行到脑的背侧面,沿途发出分支。
脑动脉两大体系
颈内动脉系 椎-基底动脉系
颈外动脉
血管疾病诊断不难 成像技术含量>知识含量
血管疾病外科治疗前、后的需要 解剖的了解、术式的选择以及术后随诊
CTA对血管疾病的筛查作用 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较少有创检查诊断
正常脑动脉系统造影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 Willis环(颅底) 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膜动脉(脑表面)
脑动脉两大体系
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两个系统 供应脑部的范围:
脑膜支 脊髓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支 脉络膜支
延髓支 脊髓前动脉
①V1(骨外)段: 起自锁骨下动脉上方, 向上进入C6横突孔。
②V2(椎间孔段): 通过C6至C3横突孔, 经C2,出枢椎,通 过C1横突孔。
③V3(脊椎外)段: 自出C1并止于穿硬 脑膜处。
④V4(硬膜内段): 过枕骨大孔,在脑桥 及延髓交界处合成基 底动脉。
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
前后位
1.基底动脉 2.脑桥动脉 3.左小脑后下动脉(PICA) 4.右AICA-PICA干 5.左小脑前下动脉(AICA)
6. PICA半球支 7. 小脑上动脉(SCA) 8. SCA的蚓支 9. 小脑上动脉半球支
脑桥支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Willis环
A1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A2: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交通后段) P1:大脑后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P2:PCA环池段 SCA:小脑上动脉 OA:眼动脉 ON:视神经 CNIII:动眼神经 CNIV:滑车神经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
V1段(骨外段) V2段(椎间孔段) V3段(脊椎外段) V4段(硬膜内段)
动脉瘤发生机制
先天性血管壁发育不全 血管流变学影响 后天获得性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等
动脉瘤分类
从形态学上分类:囊状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圆 柱状动脉瘤、舟状动脉瘤及蜿蜒状动脉瘤。其中 以囊状动脉瘤及梭形动脉瘤最常见。
从大小上分类:巨大动脉瘤(直径>25mm)、 大动脉瘤( 11~25mm )、中型动脉瘤( 5~ 10mm )、小动脉瘤( 3~5mm )及微小动脉瘤 ( <3mm )
时间分辨率提高,探测器排数增加,显著 提高薄层采集速度,计算机后处理功能显 著提高
对比分辨率更佳,高速扫描保证对比剂团 注效果,尽可能拉开所需血管与不需要结 构之间的密度差,分开动脉与静脉期。
MSCT诊断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动脉瘤诊断:形态、部位、大小、数目等, 可进一步进行手术方式的选择
动静脉畸形:部位、供血动脉、引流静脉 静脉瘤的发现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发现 血管狭窄的发现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现
颈内动脉
颅内段,根据走行位置分为:岩骨段、海绵窦 段、膝段、床突上段和终段五段。
C1 C2
C3
C4Biblioteka C5颈内动脉Fisher分段:颈段、岩段、破裂孔段、海绵窦 段、床突段、眼动脉段和交通动脉段,共七段
C7
C6
C5
C4
C3 C2
C1
WILLIS环
组成包括: 1 颈内动脉 ICA 2 大脑前动脉 ACA 3 前交通动脉 ACoA 4 后交通动脉 PCoA 5 基底动脉 BA 6 大脑后动脉 PCA
动脉瘤临床表现
动脉瘤未破裂时,常无症状,部分病例可 有癫痫、头痛、颅神经压迫症状以及由于 血栓形成引起的脑缺血或脑梗死症状。
破裂时则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 肿的相应症状。
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 脑膜刺激征、偏瘫及神经功能障碍等
颅内动脉瘤
CT表现:
平扫为圆形稍高密度影,边缘清楚,增强呈 均匀强化,周围水肿不明显。动脉瘤形成血栓 时,平扫血栓部分为等密度,注对比剂后血栓 不强化;当环形血栓形成时,注对比剂后血栓 外环状区域和血栓内瘤中心的瘤腔均有强化, 而血栓呈环状等密度带,称为“靶形征”;当 血栓完全充满动脉瘤腔时,血栓内可有点状钙 化,瘤壁可有弧形钙化,增加扫描仅有囊壁环 状强化,其内血栓不强化。
发生部位:70%位于Willis环,20%颈内动脉虹吸部、大 脑中动脉M2段起始分叉部、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尖 及大脑前动脉额极动脉分叉部
Willis环:95%以上见于前半部(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 脉、颈内动脉),不到5%位于后半部
发生于基底动脉尖、大脑后动脉分支以囊状动脉瘤多见
颅内动脉瘤好发部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