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高考历史题研究
近两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若干特点和启示
![近两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若干特点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c85397ca417866fb84a8eb4.png)
近两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若干特点和启示2011-3-30 8:16:57 看不清楚?可以调整字体大小:【最大很大一般】阅读:0 次近两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若干特点和启示一、解题:高考试题是最好的高考信息源高考试题隐藏着最多的高考信息,研究高考试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由:1、高考试题从来都具有导向、引领、指挥棒的作用;2、高考试题和命题人员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3、国家以高考试题推动课程改革的意图十分明显,且认可目前的命题趋势。
对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有不同的看法,如周长森老师在《中国历史课程网》上发表了《2010年各地历史高考试题批判》长文,如认为“历史题变成语文题,不考历史考语文,不伦不类”。
《中学历史教学》2010年第3期周明学的《高考历史命题何以与学生为敌?》:高考试题应该充满人文关怀,要有利于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考出学生的真实能力,考出学生的成就感与信心,要让勤奋学生、优秀学生、有真才实学的学生脱颖而出。
聂幼犁先生指出:高考命题,并不是有学问就能做得好,过去命题可以完全靠经验,而现在只有经验和学问,不懂得命题理论,不掌握命题技术,不熟悉中学实际情况和有关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很难做好这项工作。
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脱离教材,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为立意的考查方向短期内不会改变,以高校教师为主的命题队伍也不会改变,所以研究高考、适应高考、赢得高考,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二、数据统计(必考部分85分)1、知识范围分值分布及结论通史专题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政治史(必修Ⅰ)经济史(必修Ⅱ)文化史(必修Ⅲ)2009年20分41分24分28分49分8分23.5%48.2%28.2%33%58%9%2010年24分20分41分28分45分12分28.2%23.5%48.2%33%53%14%结论:(1)从通史角度看,以中国近现代史或者世界近现代史为主;(2)从专题史角度看,经济史为主,文化史最少。
近三年历史高考分析
![近三年历史高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cb2b66d48d7c1c708a145e4.png)
近三年历史高考分析考题特点:首先,分数的分布,仍然强调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掌握。
从历史命题的分数分布来看,命题是从考试的需要出发,既考虑到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部分教学内容均要涉及,又不刻意追求分数上的平均分配,因而也就不存在古今中外历史孰重孰轻的问题。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应当强调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全面掌握.其次,从历史试题来看,今年的高考试卷依然强调的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其命题的素材都是基本的和重要的学科知识从形式来看,命题平直质朴,朴实无华,没有偏题、怪题。
这一点,更强调了对基础知识掌握的重要性。
第三,命题仍然把能力的考查放在重要位置,再次强调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
客观题中,专题式的命题方式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全面把握和理解,其中也涵盖着《考试说明》所提到的“人类所面临的重大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如民主政治、“三农”问题、霸权主义与世界多极化的问题。
这一做法非常巧妙,既回避了在所谓热点问题上的直接命题,又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主观试题更是发挥了在这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形式新颖、灵活,学生仅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完成的。
高考能力测试就是强调以史实、结论、概念等陈述性知识为基础,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通过理解、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等手段建立新的知识网络,从而完成题目提出的要求。
本题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典型,是一道难得的好题。
综合性试题从题目设计来看,以地理知识为切口导入,也就是先确定区域,再设计与该区域相关的历史问题,最后以政治命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这对我们今后的文科综合复习很有借鉴作用。
高考文综试卷的基本特点,给我们以后的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说,记忆是基础、理解是核心、运用是目的,在教学、复习中要把握好三者的关系。
从综合能力测试来看,仍然以分学科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把复习的过程当成整理知识的过程,把过去分散教学得来的知识,整理成比较系统的知识、有内在联系的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近三年高考全国卷与安徽卷历史比较分析报告-巢湖一中
![近三年高考全国卷与安徽卷历史比较分析报告-巢湖一中](https://img.taocdn.com/s3/m/5035e41631126edb6f1a1064.png)
近三年高考全国卷与安徽卷(历史)对比分析报告汪为武2015年的高考早已落下帷幕,各校欢庆的喜报还没有完全退色。
2016年的高考准备工作已经紧锣密鼓地推上了议事日程,学校扬鞭策马,全力应战,这不,学校新的任务就布置下来了,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研好教,既要用言语说话,还要用文字记录。
为此,我们历史组三人明确分工,通力合作,竭尽全力,做好此分析报告,为明年的高考添彩。
一、高考历史考什么,怎么考安徽省高考历史自主命题从2009年开始到2015年收官,共历时7年。
考试的范围依据省编考试说明,包括必修一、二、三,此为必考的内容,选修教材的选考内容从开始的选修一全册内容,历史上的改革回眸到后来的选修一和选修二各取几个单元,分值约是10%。
组卷形式为政治、历史、地理合卷,三分天下。
题量上选择题每学科11题,材料题每学科2大题,组题顺序上选择题按照政治历史地理的次序,材料题顺序颠倒,地理在先,政治在后,历史在中间游,分值上选择题44分,材料题56分,谐音事事吾快乐。
全国高考从1977年恢复到2015年已经有39年,我们主要着眼于近几年的,考试范围依据新课标和考试纲要,包括历史必修一、二、三,此为必考,选修四册全部命题,限选一题做,分值15分,实行政治历史地理全卷。
选择题、材料题都按照地理政治历史的先后顺序排列,地理历史选修部分的限做题也是按此顺序编排。
题量上,历史选择12题,较安徽卷多一题,材料题二大题必做,选修部分四选一。
试卷虽是文科综合,但仍然是单科拼盘。
二、近三年安徽卷与全国卷的比较2013-2015三年间试题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以及必修一、二、三和选修中所占的比重表。
2013年中古史中近史中现史中国史世古史世近史世现史世界史必修1 必修2 必修3 选修安徽卷19 31 8 58 4 34 4 42 48 16 36全国卷30 23 4 57 4 12 12 28 36 41 8 152014年中古史中近史中现史中国史世古史世近史世现史世界史必修1 必修2 必修3 选修安徽卷32 16 8 56 6 26 12 44 46 38 12 4 全国卷28 24 4 56 4 17 8 29 24 24 37 152015年中古史中近史中现史中国史世古史世近史世现史世界史必修1 必修2 必修3 选修安徽卷24 34 4 62 4 34 38 40 34 22 4 全国卷37 16 4 57 4 20 4 28 24 36 25 152013年安徽卷题号时期考点教材分值12 中古史汉唐农业生产必修2 413 中近史康梁思想必修3 414 中近史三民主义必修3 415 中近史民族资本必修2 416 中近史抗日战争必修1 417 中现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必修1 418 中现史中美关系必修1 419 世古史三权分立必修1 420 世近史新航路开辟必修2 421 世现史美国经济必修2 422 世近史美术流派必修3 4 36①世近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必修1 10 36②世近史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必修1 16 37①中古史武则天时宗法制影响必修3 6 37②中古史程朱理学必修3 9 37③中近史妇女解放必修3 152013年全国卷题号时期考点教材分值24 中古史中央集权制必修1 425 中古史程朱理学必修3 426 世古史雅典民主制必修1 427 世近史光荣革命必修2 428 世近史近代科学必修3 429 中近史晚清现代化必修1 430 中近史中共革命道路探索必修1 431 世近史美国经济政策必修2 432 世现史欧共体必修2 433 世现史斯大林模式必修2 434 世近史德国历史政局必修1 435 中现史中国经济改革必修2 4 40①中古史古代中国海洋利用必修2 10 40②中近史晚清海洋利用必修2 15 41 中古史汉唐历史变迁信息必修1 12 45 中近史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选修152014年安徽卷题号时期考点教材分值12 中古史商鞅变法选修 413 中近史生活与习俗变迁必修2 414 中近史必修3 415 中近史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必修2 416 中近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必修1 417 中现史农业合作化必修2 418 中现史外交必修1 419 世近史三权分立必修1 420 世现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必修2 421 世现史罗斯福新政必修2 422 世现史欧洲一体化必修1 4 36①世古史爱琴文明与其它文明必修1 6 36②世近史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转变必修1 10 36③世近史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与启示必修1\2 12 37①中古史郡县科举等制度必修1-3 12 37②中古史封建王朝盛衰必修1\2 162014年全国卷题号时期考点教材分值24 中古史秦汉后的政治必修1 425 中古史唐三教发展必修3 426 中古史宋明理学必修3 427 中古史清初对外贸易必修2 428 中近史鸦战后的自然经济必修2 429 中近史戊戌变法必修3 430 中近史电影事业发展必修2 431 中现史一五计划必修2 432 世古史希腊民主政治必修1 433 世近史美国宪法必修1 434 世现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必修2 435 世现史欧洲区域集团化必修2 4 40①中古史古代科技必修3 12 40②世近史近代科技必修3 13 41 中近史抗日战争必修1 12 45 中古史魏晋法律改革选修152015年安徽卷题号时期考点教材分值12 中古史战国用人必修1 413 中古史选官必修1 414 中古史商业必修2 415 中近史鸦片战争必修1 416 中近史辛亥革命必修1 417 中近史解放战争必修1 418 中现史外交必修1 419 世古史雅典必修1 420 世近史宗教改革必修1 421 世近史人权宣言必修1 422 世近史梁启超治史选修 4 36①中古史思想必修3 12 36②中近史政治、思想必修1\314 37①世近史英国历史必修2 8 37②世近史美国经济发展必修2 10 37③世近史英美比较必修2 122015年全国卷题号时期考点教材分值24 中古史农业必修2 425 中古史外戚干政背景必修1 426 中古史商业必修2 427 中古史选官必修1 428 中近史商品包装物必修2 429 中近史北洋军阀统治必修1 430 中近史抗日战争必修1 431 中现史中美英工业指标必修2 432 世古史罗马必修1 433 世近史英国政体必修1 434 世近史美国养老必修2 435 世现史世界银行必修2 4 40①中古史思想必修3 14 40②世近史思想必修3 4 40③中古史思想必修3 7 41 世近史科技必修2 12 45 中古史唐代币改选修15三、高考历史的命题命题,我们无缘参加,我们只能对历年高考试题进行认真反复分析,推想揣测命题人的思路和想法。
国家治理视角下高考历史试题研究及备考策略--以近两年全国三卷为例
![国家治理视角下高考历史试题研究及备考策略--以近两年全国三卷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c3c45f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0.png)
国家治理视角下高考历史试题研究及备考策略*———以近两年全国三卷为例袁大为(防城港市高级中学,广西防城港538000)摘要:在新时代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近两年高考全国三卷的历史试题,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大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体现了“知识为本、能力为重、素养导向、价值引领”的基本命题规律,启示我们的教学与备考要融会贯通、守正创新。
关键词:国家治理;学科素养;文化自信*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高中语文、历史和政治学科为例》(编号2019B222)的阶段性成果。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等,成为社会关注的高频词汇,也是文综考试的热点问题。
近两年全国三卷高考历史试题充分发挥了资政育人的功能,侧重考查了古代的中国之治。
本文以2020年全国三卷第41题(25分)和2019年全国三卷第40题(25分)为例,分析试题对历史上国家治理的考查,探究命题规律,寻找备考策略。
一、分析高考试题(一)2020年全国三卷第41题(25分)1.设问方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12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7分)2.命题意图。
本题以西周都城和古希腊城邦为背景,考查西周都城的特点和西周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加深考生对国情的认识,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深化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理解。
综合考查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解题思路。
第(1)问属于特点类设问,由于两段材料均为现代文,只要认真阅读材料,不难归纳出西周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第(3)问属于影响类设问,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等,考生可据此展开分析。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817964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99.png)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2021年:石门六中杨敏一、试卷大体情况(一)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卷中所有的试题都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考生分析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材料来源普遍,有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报告,同时也有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材料的选择也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
比如40题,试题立足于考查科技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以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既与科技进步有关,同时又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小视角,大视野”更是现今史学界研究的趋势。
由此可见命题的立意高远。
(二)考查内容突出骨干知识2021年新课标历史卷考查明显以骨干知识为主,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点、罗马法、经济体制改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等等,而且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如材料分析40题以交通信号灯为例,整体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知识点的掌握,而第三问突出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就考查知识的比例而言,对政治经济两大模块的考核要明显多于思想文化部份;对中国史的考核也明显多于对世界史。
(三)注重能力考查,表现高考导向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检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更是要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如2六、27、34、4五、48题。
同时也能注重学生多元史观的养成,如材料分析题41题提供的“冲击——反映”模式材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观的积累。
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育、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式运用的要求。
高考命题对能力考核的重视可见一斑。
整体而言,今年文综卷历史部份的命题更能秉承新课标的理念,“史料”、“史观”统领整个试题,所谓“见微知著,睹始知终”,鉴于高考命题的强势导向,此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将更具学科特点,专业性将加倍明显。
三年高考(2017-2019)历史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三年高考(2017-2019)历史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7cce778c3186bceb19e8bb63.png)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 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解密三年文综历史命题
![解密三年文综历史命题](https://img.taocdn.com/s3/m/52eb4a2e7375a417866f8fe4.png)
高考试卷是由高考命题专家命制的,在坚持自己的命题特色的同时,也会主动吸收和借鉴其他省市高考历史试题的优点,以使自己命制的试题在形式和立意上更加完美。如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I卷第l9题(考查赫德在中国的活动)就是借鉴了上海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风格,将图片和英文融合在一起。除了上海文综卷和历史卷之外,我们还应高度重视北京文综卷和山东文综卷的优点。从地理因素上来说,全国文综卷的命题专家与北京文综卷的命题专家交流起来比较方便,且北京文综卷确实有优秀之处,如2006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37题,以“主题发言”的形式呈现,新颖灵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又如2007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37题,其设计视角涉及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四个方面,彰显了新课程理念,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时代感。而山东文综卷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地区成功命制的文综卷的典型代表,其在选材上特别重视引用社会生活史料来反映历史,这一特点必然会引起全国文综卷命题专家们的关注,实际上,他们在命制2008年全国文综卷时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
针对这一命题趋势,我们在备战2010年高考的过程中,还应关注庙号、年号、尊号、中国古代的避讳、干支纪年法、十二生肖、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地图等方面的知识。
以新的历史范式入题是当前高考文综历史命题的趋势之一,阶级斗争(革命)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史(全球化)范式和社会史范式并存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其中,文明史范式将受到更多的重视。
强化综合
自高考采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以来,虽然文综试卷包括政治、历史和地理三科的试题,但最初几年的试题多为“拼
盘式”,跨学科的综合试题并不常见。随着高考命题水平的提高和考试模式的成熟,这一状况开始发生变化。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l卷第39题在跨学科综合方面树立了典范,该题第(1)问要求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将历史与地理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融于一体,第(6)、(7)问则实现了历史与政治学科的有机融合。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I卷第40题(涉及金迁都燕京的相关知识)也较好地实现了历史、地理和政治三科知识的有机融合。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I、Ⅱ卷第39题,分别围绕“土尔扈特回归”和“驼峰航线开辟”再一次完美呈现了跨学科综合试题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三年高考(2017-2019)历史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5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解析版)
![三年高考(2017-2019)历史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5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efe0e5b2b8f67c1cfad6b863.png)
专题05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考点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2,4分)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
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A.神B.自然 C.人D.政治【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美德即知识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2018年4月浙江选考,19,2分)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推崇教会文本的权威,崇拜圣徒,有学者批判道:他们“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
这反映了该学者主张A.人性解放B.政治启蒙C.禁欲主义D.与上帝对话【答案】A【解析】“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一说法说明该作者具有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个性解放,故选A;题干信息与政治无关,也不是禁欲主义,也没有与上帝对话的含义,故排除BCD。
2.(2018年11月浙江选考,30,2分)【加试题】斯多亚学派创始人芝诺认为一切事物都与自然为一体,宇宙国家不分种族与阶级,人皆平等。
塞内卡亦认为“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
上述哲学家及其主张所表达的思想①成为近代天赋人权思想的重要来源②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③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④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A.①③B.①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宇宙国家不分种族与阶级,人皆平等”“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等信息,可以说明其思想主张人是平等的,体现了所有人类都拥有同等的权利,故成为近代天赋人权思想的重要来源,①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的人民主权思想,故②错误;材料强调“人皆平等”,强调人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这是对古人类自身理性思考后的结果,是对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对理性的迪拜的继承,故③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和突出人类的主体地位,④错误。
近三年高考历史问答题命题的四大特点
![近三年高考历史问答题命题的四大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ec95718f111f18583d05a9a.png)
一、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要求不断强化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这些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尽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早已有明确规定,但长期以来,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于是,国家考试中心针对这一情况于1992年推出历史科考试的十条能力要求,明确提出了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原因和结果(包括互为因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并在当年高考历史试卷中首次推出“材料分析评论问答题”,要求学生就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儿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以败之。
”结合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这一题实际上考查了学生能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1993年高考历史试题,无论是传统组,还是新科目组的问答题,都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学生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
1994年的《考试说明》中“能力要求”部分之二,在“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概念或观点”之后,加上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一层含义。
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的考查。
1994年高考历史新科目组命题者,正是依据这一精神,在三道历史问答题命题时都紧扣《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地体现为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之一”这一具体原理,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的基础上,分析生产力的发展对阶级结构、意识形态、革命前途等方面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近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分析及启示
![近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分析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e5f3ea4c77da26925c5b0b1.png)
第五,40题主要关注对归纳、比较、分析(归因)、评价、阐述
(重新设计)、解释等技能的考核。
第六,41题的“变”与“不变”
41题的变化
1.试题内容(素材)呈现方式的变化。 2.思维视角的变化。 2010年,阐述对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的认识 2011年,评析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2012年, “冲击-反应”模式 2013年, 提取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和有关中英建筑 的信息 2014年,对教材目录提出修改建议或指出不同 2015年提出“新公式” 3.作答要求和难度的变化。
世界史
25 经济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中国古代史
41
12
45 46 47 48
经济史 政治史 政治史 政治史
重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复习及同时期同 类事件的类比
通史结构
古希腊、罗马 古代中国 近代世界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4分 24分 25分 4分 30分 8分 4分 29分 16分 4分 33分 16分
●推理技能 推理是指根据原理、一系列实例,去发现信息中蕴含的 规律或特征。
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 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 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 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 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举例说明与归类技能 该类技能要求考生用例子说明某一概念或原 理,能确定概念或原理的特征,并利用这些特 征去选择或举出例证。归类与举例说明是互补 的过程,举例说明提供概念或原理等信息,要 求考生举出实例;归类则是题干提供若干实例, 要求考生发现它们与一般概念或原理间的关系 ,将某一事物归为某一类型。
高考历史试题研究
![高考历史试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b337919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0d.png)
高考历史试题研究
高考历史试题研究旨在分析历年的高考历史试卷,探讨考题设置、命
题思路、知识点覆盖等方面的变化和趋势,为考生备考高考历史提供参考
和指导。
具体来说,高考历史试题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历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通过分析历年的高考历史试卷,可以了解历年考题的分布情况和趋势,以及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有效指导考生备考。
2.命题思路和方法探讨。
分析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思路和方法,了解高考历史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为考生制定备考策略提供依据。
3.高考历史试卷的评析和优化。
通过对历年高考历史试卷的评析和优化,提出高考历史试题的改进方案,推动历史教育的发展和提高高考历史考试质量。
总之,高考历史试题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考历史考试的要求和命
题特点,为考生提供更好的备考建议和指导,同时也推动历史课程和教学
改革的发展。
高考历史试题特点分析——以2016-2019年全国Ⅲ卷为例
![高考历史试题特点分析——以2016-2019年全国Ⅲ卷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f7abbc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2.png)
高考历史试题特点分析——以 2016-2019年全国Ⅲ卷为例摘要:高考具有“三服务”的功能,也就是高考服务于课程改革、教学需求以及高校选拔人才的需求,所以在教育教学的研究课题中,高考一直是重点和热点。
对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进行分析,能在高中教学和新课改的研究中起到指导作用,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导向性;渐进性;全面性;创新性高考是我国最主要的大学入学测试,因此关于高考的任何事件及改革都会深刻影响中学教学。
本文将研究广西自2016年至2019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基于新课改背景,对其试题的特点进行分析,为对应的备考建议打下基础。
(一)导向性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中,明确指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命制高考试题要求遵循价值导向和育人目标,即“立德树人”,因此能够体现出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考查历史学科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功能。
命题的主要依托是课程的核心知识,基本要求是提升试题质量,宗旨是服务高三备考复习,从而遵循科学合理的价值判断和思想导向。
在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层面,既要考查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也要考查史料实证、时空观念以及唯物史观等,尤其是近四年全国Ⅲ卷的命题尤其突出对核心价值观的考查。
以2019年全国Ⅲ卷的第40题为例,重视国家治理层的分析考核,在国家治理层面将罗马帝国和汉朝进行比较,分析治理的价值和差异,从而对国际历史的发展以及我国民族多元一体的进程和趋势精准把握,以增强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感,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先进文化,通过对我国历史上治理国家的策略和模式,帮助学生形成更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试题能够体现出正确的价值导向。
在考查学生的能力方面,命制试题要根据史料灵活运用并创设出相应的情境,从而对学生迁移知识、运用知识、准确获取有用信息、分析材料内容以及解读材料的能力进行考查。
新高考历史学科考试研究综述
![新高考历史学科考试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133863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8.png)
教海探索法得到的平抛物体运动轨迹、验证实验等内容都可以用信息技术等进行展示,将常规的图片内容转换为视频资料,对实验内容可以用白板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的同时可以随时对实验过程进行暂停、截图、放大等,充分掌握实验的全过程,如研究平抛运动的频闪照片就涉及轨迹、不同时间的速度等,教师可以用白板技术进行快速截取并提供必要的数值,让学生通过计算的方式进行验证,提升高中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帮助学生快速完成物理知识的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丰富了物理教学的手段,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五、开展过程评价,满足学生需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需要积极开展过程性的评价,通过鼓励、支持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信心,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用创新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高中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
在指导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对特定的知识很难理解,而教师可以通过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指导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过程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找到高中物理学习的规律,通过点评的方式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不断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物理创新思维。
六、总结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渗透。
参考文献[1]韩晓娜.高中物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试题创新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98):5-6.[2]黄悦.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50.[3]虞琴.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科学思维培养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1):125-126.[4]岳建林.巧用微课构建高效的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作用分析[J].考试周刊,2020(85):137-138.[5]史春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2020(27):24-25.(作者单位:四川省甘孜州九龙高级中学)摘要:在科教兴国的大背景下,我国于2014年启动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及对策
![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d92bcef8762caaedd33d481.png)
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及对策一、试卷的形式1、呈现方式:文字+图片(地图)+表格,图片和表格为亮点:2、提问方式三年总结:“是什么”占主导,“表明了”上升较快,几乎占到一半,三年都考了历史背景、原因、影响、特点、变化,呈现出由原因影响单纯的是什么,变为概括指出,考察学生概括能力加强,试题难度增大,值得注意几点08年比较题,09年认识题,在10年没有出现,但未必2011年就不出现,也要加强训练。
二、试卷的内容三、命题规律1、命题形式相对固定。
选择题:12题文化常识题。
13—17题为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题。
18—23题为世界史内容。
中外内容基本各占一半,除12题外,基本都是材料选择题,其中必有一个表格和一个图片(地图)题。
主观题:37题为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三部分学科综合。
基本都是三问,提问方式一般是特点、变化、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和影响。
39题为点热点问题,属学科间综合。
2、考查能力基本一致。
①材料阅读能力贯穿始终。
②概括能力逐渐占据上锋。
③读图看表能力日益重要。
④分析原因影响依然重要。
3、渗秀新课改新教材文明史观成为高考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理论,体现这一史观的试题在大纲高考中频频出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另外,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都有在高考题中有所渗透。
4、知识向能力的转变所有试卷几乎没有了死记硬背的东西,高考命题,已经完成了由重知识为主到以重能力为主的转变。
四、教学的反思1、学科基础知识的牢固①制定计划,有序推进,《一轮复习计划与方法》、《二轮复习计划与方法》。
②教导仔细阅读教科书,掌握教材知识,给每个自然段定个小标题;找出段落层次要点;弄清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必须记住的史实关键词,理解基本观点,把材料的史实与观点联系起来。
③围绕核心,明确阶段特征,重查时段,核心史实,历史概念,中国古代史重点突出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强调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文明整个发展,世界史重视工业文明的发展及其在世界范围的扩张,引入文明史观和整体史观,一方面认识历史发展的线索,一方面紧扣“结点”整体认识历史。
2023年山东历史高考试题研究
![2023年山东历史高考试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b302353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65.png)
2023年山东省历史高考试题研究
2023年的山东省历史高考试题,可以说是凝聚了无数专家与教师心血的结晶。
此次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储备的一次全面考察,更是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次深度检验。
从宏观角度来看,今年的历史高考试题紧扣时代脉搏,凸显了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例如,有关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考题,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事件,还要理解这些事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延续性和发展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时空观念和思辨能力。
在具体知识点方面,今年的试题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其中,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考查,如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史实,还要求他们理解这些事件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样的考题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并培养他们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能力。
此外,今年的历史高考试题还特别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察。
许多题目都设计了具有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这样的考题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总的来说,2023年山东省历史高考试题既重视知识基础,又强调能力培养,同时还渗透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这样的设计理念,有助于选拔出具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优秀学生,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3 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析版)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3 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79ff9884f12d2af90242e68e.png)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专题23 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考点:史料价值、史学研究方法、历史认识论——史观一、选择题1.(2018年江苏卷T11)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A. 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B. 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C. 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D. 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答案】C【解析】史料中真实可靠的是第一手史料,如原创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等。
展览的文字介绍属于对文献的再加工,不是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两部经济著作对“每人每月定量”描述不一,故B项错误;馆藏的原始文件属于第一手史料,相对而言比较可信,故C项正确;现有史料只要确定是真实的,就能证明北京市曾经发放过“高脑油”,故D项错误。
2.(2017年全国卷ⅠT26)表2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3.(2017年全国卷II T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4.(2017年全国卷II T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D5.(2017年北京卷T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近5年山东历史高考题中国史的分析
![近5年山东历史高考题中国史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4a2842cf84b9d528ea7a59.png)
近5年山东历史高考题中国史的分析(分值和考点分布)莱西一中南校王学凤近五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史知识点分布中国古代史一、分封制和宗法制重点掌握周朝的建立、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宗法制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宗法制特别是西周的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它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其显著特点是宗法组织和国家组织紧密结合。
同时与分封制又是互为表里的,这就构成了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专权。
这也是中国早期的政治特点。
1、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分封制是互为表里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保证了分封制的推行和顺利实施)。
相辅相成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在家中、族内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是分封制2、它们对西周统治起到的共同作用有那些?共同作用:①有效防止了贵族之间因权利继承产生的纷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②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③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管理。
3、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
结合当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探究思路和方向:1.“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2.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3.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4. 干部职务终身制1)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
2)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
维护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构成西周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本质: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压迫人民的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高考全国卷命题 之“道” ——高考概况及近三年全 国高考新课标历史试卷Ⅰ、 Ⅱ研究
简单介绍高考命题概况
高考命题指导目标
考试测量的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 目标:一个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 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一个是能力考查 的目标;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 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 教育的过程。命题的立意和认识的提 升都源于学科知识体系。
——杨宁一
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
具体到历史学科,它所呈现的历史素 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 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 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 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 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 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什么是历史素养?
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 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 意识以及情感的有机构成与 综合反映。
2014年中国古代皇帝以“天子”自居举行 祭天大典与百姓官员祭祖的关系,唐代儒 学的政治地位稳固,宋明理学“存天理, 灭人欲”,清初海禁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 的优势地位,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 固,康梁戊戌变法的社会基础问题,中国 现代“一五”计划工农业发展战略问题, 古代雅典的公民个人自由问题,美国1787 年宪法的天赋人权原则,苏联的新经济政 策,欧元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问 题等等,
间;二卷0.50-0.52之间。实际上有些 年份、有些试题二卷也不容易。河北省 为例,2012年平均分41.6、14年43.6。 14年41分
2.试题特点
总得来说:“考查基础、注重能力、 关注热点、材料灵活” 考查内容:依托主干知识,基本概 念,考查教材主干知识或与教材主 干知识相关的历史课程知识。结果 在考查学生能力的同时,通过作答 使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 识。
3.试题考查目标来看 强调能力: 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提炼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批判思维能力、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注重综合: 中外相连、古今贯通。
例如40题材料解析题,涉及中国史、世 界史、科技史等相关知识内容。阅读量 较大,思维跨度较大。在材料的选择和 问题的设置上,将中外两相对比,对比 中国古代和世界近代两位科学家科技成 果不同命运并分析其原因,体现新课改 的精神和宗旨,重点考察考生的概括总 结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5年选择题涉及的有中国古代战国时期 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汉代的外戚干政, 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近代中国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格 局,抗日战争时期的防御作战战略,古代 罗马的法律,近代英国的君主立宪,20世 纪80年代以来新兴经济体的发展等等,这 些都是重大历史问题,为考生所熟知,试 题用主干知识考察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利 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1)描述历史现象(构成因素完整) (2)概括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分析原因、影响 (3)比较异同,阐释事物发展规律(纵向发展;横向 总体)
9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1.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3.运用学科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 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 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 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 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 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 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1.论证、评价历史问题(归纳;演绎)、评价历史人物 • 归纳的逻辑——由事实到结论 • 判断具体事物的领域、价值;比较事物的共同点 2.评论历史观点 3.提出不同看法——独立思考(创新)
10
研读近三年高考试题悟命题之“道”
1.从试卷结构和知识结构 试卷结构: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客 观题占48分,主观题52分。
7.(2015·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 30)1933 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 、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 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 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 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如40题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 近代儒家思想的演变等知识内容。阅读量 不大,但思维跨度较大,特别是康有为的 思想部分,大家平时接触较少。在材料的 选择和问题的设置上,从先秦到中国近代, 孔孟儒学、汉代儒学、唐代儒学、宋代理 学、康有为儒学,几千年的发展在一道题 中呈现出来。
4.试题呈现方式:文字、图片、图 标目录等灵活多变 ——无材料,不命题;体现了“论 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历史研究的 基本原则
它的表现形式是,能够从历 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 个性的心理品质。
历史素养
——吴伟西安讲座: 《历史学科素养与历史能力》
突出体现了四大能力要求: 获取和解读信息(新材料新情景),调动和 运用知识(基础知识活学活用)、描述和阐 释食物(学科语言规范准确,史论结合)、 论证和探讨问题(比较、分析、概括等,学 科认识客观辩证、全面深刻,并有正确的情 感态度价值观)。
5.试题题型特点 选择题 与教材联系紧密,同时保持陌生感 类型:形式上除了去年2013年有一道组合式选择 题,其余都是单蹦题 从答题方向关键词来划分 概念型 、 比较型、判断型、推理型、程度型、 因果型、 排序型、评价型、阶段特征型、史学 研究型、文化常识型 选项中有俩个区分度差,容易错误
6.(2015·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 29) 《申报》“ 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 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 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 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知识结构:知识结构设计包括古代中国、 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希腊和罗马、近代世界、近代中国、 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
题型结构:
24-35题,12道选择题和40、41大题、 从45—48(改革、思想、战争与和 平、人物评价)中选取一道题。40 题就是概括、比较、分析题。41题 年年变。41题是开放性试题,主要 考查历史研究的理论、方法。选修 题除战争与和平外考查课本外的与 必修有关的知识点。
7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1.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2.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3.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
(1)建立设问与所学知识的链接 (2)运用学科知识、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8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1.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2.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3.辩证地、历史的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描述与阐释。
四大能力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2.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3.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1)审题 (2)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 (3)解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概括本质特点 •判断材料反映的史实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 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 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 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力图拜托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 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015·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 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 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014年41题的目录题、2015年卷Ⅰ41题、卷 Ⅱ41题节日图表等
学术热点和社会热点切入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 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 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 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各部分分值和排列顺序 历史100分。
选择题48分,40题25分、41题12分、选 修题15分,共52分。从必修来看中国古 代、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分值比例尽 量平均。尤其是2014、15年历史题。选 择题每个部分16分。尽量均衡,但不牺 牲好题为原则。一般说来中国古代史高 大上了。
排列顺序: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 史排列,政治、经济、思想三模块 不分彼此杂糅在一起。专题学习, 通史复习。 试卷难度:一卷难度系数0.48-0.50之
5、高考试题的切入点(高考立意) 周年切入 (2012年)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 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 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 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11.(2015·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 34)1935 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 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 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 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