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与美国工业化

合集下载

美国产业结构

美国产业结构

美国产业结构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吴蔚在新经济时代高技术是最重要的资源高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高科技的发展及其产业化不仅推动了时代的变革而且前瞻性地显示了其巨大的发展空间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一国经济在取得持续增长的同时伴随着旧产业的逐步衰亡和新兴产业的产生产业结构演变的内涵是经济资源不断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的流动使资源配置优化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1 产业结构的基本演变规律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演变使经济得以实现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根据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后劳动力将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库兹涅茨进一步指出随着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转移农业部门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将不断下降而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份额将不断增加根据这一定理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的过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现实经济中经济增长是在非均衡的条件下取得的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否顺利地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是决定一国增长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重要的2 技术进步及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总产出的增长一方面取决于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取决于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是通过将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从效率相对较低的传统产业转移向高生产率的新兴产业而实现的经济总生产率的提高包含了结构转变的成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的变化提高了经济各部门的生产率水平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二是技术进步导致各部门的生产率水平出现差异促使资源从其他部门不断流入该部门从而推动总体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正处于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的过程之中各国经济中更多的有形投资流向高技术商品和服务在研究开发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无形投资越来越重要作为与劳动资本并列的一个生产要素知识对生产率水平提高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教育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能以更快的速度传播技术创新推动新产品层出不穷的出现使技术进步对世界变化越来越被人们感受到新增长理论认为从长期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政府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率服务业特别是其中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的知识型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技术对产业结构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由创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导致新产业的出现和迅速增长二是由于改良技术的使用导致现有产业改造更新和发展这两者的合力不仅会成为导致产业部门内部结构变化的因素同时也是导致宏观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美国是世界上技术最发达的国家美国高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通讯产业的发展对于90 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研究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就可以把握美国经济增长的走势二高技术及高技术产业的界定11 高技术与高技术产业从技术范畴考察高技术是高层次的核心的前缘的先进的尖端的技术回顾科技发展史一般认为高技术领域的形成是在 20 世纪中叶高技术不等于高技术产业某种高技术能否形成产业一是取决于市场需求的规模二是取决于它是否可以商品化高技术产业是高技术进入实用化和商业化阶段的产物美国学者纳尔逊在高技术政策的 5 国比较一书中指出所谓高技术产业是指那些大量投入研究开发资金并以迅速的技术进步为主要标志的产业是具备现代化科学技术最高水平的技术产业群即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技术领域为核心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从量化的角度看高技术产业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职工的 40-60%是有学位的工程师科研人员和高中毕业后经过两年以上技术训练的精巧技术人员二是企业用于研究开发 R&D 的再投资比例比非高技术企业要高 2-5 倍一般占销售收入的 5-15% 许多关于高技术产业的定义都是基于上述指标的组合来确定的将技术密集度高于全部制造业技术密集度平均值几倍的行业的集合定义为高技术产业1986 年OECD 采用 R&D 经费强度 R&D 经费支出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标准根据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ISIC 选择了 22 个制造业行业依据13 个成员国 1979 1981 年的数据进行加权计算最后将 R&D 经费强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的6类产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其他制造业则属于中技术和低技术产业见表 1表1.OECD 界定的高技术产业产业名称 R&D 经费强度 %高技术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 22 7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17 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0 4医药制造业 4 8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 4 8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 4 4其他制造业汽车制造业 2 7化工制造业 2 3制造业平均水平 1 8随着经济增长中知识和技术因素的急剧增加 1994 年OECD 根据 R&D 总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直接 R&D 经费占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重新计算了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度重新确定了 4 类高技术产业和 6 类中高技术产业见表 2表 2.OECD 界定的 4 类高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度 1990 年%产业名称 R&D 总经费占总产值直接 R&D 经费占总产值直接 R&D 经费占增加值高技术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 17 3 15 0 36 3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14 4 11 5 30 5医药制造业 11 4 10 5 21 6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9 4 8 0 18 7中高技术产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6 6 5 1 11 22汽车制造业 4 4 3 4 13 7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4 0 2 8 7 6化工制造业 3 8 3 2 9 0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3 0 1 64 0非电气机械制造业261746OECD 对高技术产业的调整体现了高技术产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朝阳工业是衡量国家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工具1982 年美国商务部在高技术产品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把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归结为高技术产业即DOC3 分类法美国界定的高技术产业包括 10 大类导弹及航空器制造业无线电及电视接收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飞机及零部件制造业办公设备及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军用器材及附属品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工业用化工产品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发动机及涡轮机制造业塑料材料及其合成制品和合成纤维制造业等 90 年代以后美国商务部又重新确定了 10 大类高技术领域包括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光电技术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设计技术航天技术武器技术以及核技术而属于高技术的产品共有 222 类这一高技术分类也是目前OECD 国家普遍采用的高新技术产品分类2 高技术产业的作用与新经济新古典经济学家把 20 世纪以来的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归结为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理论认为没有技术进步的世界是一个收益递减的世界当技术进步的速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资本生产率积累的边际效益生产规模收益上升或保持不变在高技术产业的成长期制造商和经销商往往能获得较高的利润但在高技术成熟之后其加速度进步的数量级大大高于一般技术如摩尔定律与此同时高技术产品的价格和高技术行业的服务将会接近和趋向于免费但是率先采用新的高技术的企业仍将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从而使高技术的进步永远不会停止高技术产业是以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它的研究开发投资比例高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带有高风险性产品具有高附加价值高技术产业是决定未来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它具有调整或改变传统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功效一般都具有经济波及效果发展快未来市场广阔而且具有战略重要性高技术产业是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的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传统产业为前提的并依赖于传统产业而存在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反过来对传统产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改造传统产业的结构和形态并以其高技术手段为某些衰退的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传统产业重新获得生机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同样要遵循经济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理论3 高技术产业对美国"新经济"的贡献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的高技术部门迅猛发展远远超过了汽车与建筑等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据美国商业周刊统计 1996 年高技术产业对美国国民生产总值 GDP 贡献了 4200 亿美元比1995 年增长了 15 电脑软件通讯三个产业 1996 年对 GDP的贡献率高达 33 而同期传统经济的带头产业--建筑业和汽车业对 GDP 的贡献率分别只有14 和4因此高技术产业已成为美国新经济持续扩张的主要动力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固定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首先表现在推动固定资本的投资方面包括企业和消费3者在电脑周边设备和通信设备上的支出信息科技净出口消费者在电话服务及有线电视上的支出电信结构的投资等方面 1996 年仅在信息技术硬件上美国消费者与企业就投入了 2820 亿美元比购买新住宅多 49 比工商建筑开支多 168 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作为固定资本投资的大幅度增长扩大了美国总资本存量和资本形成规模构成"新经济" 持续扩张的重要物质基础2 促进产品出口在出口方面高技术产品已经成为美国出口商品的主力 1986 年飞机数据处理机汽车零件和高技术机械是美国主要的出口项目迄今也仍是如此不同的是出口结构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以飞机为例 1986 年时大部分是军用战斗机到1996 年以后则以商用飞机为主在办公室及数据处理机方面产品项目也比 10 年前先进美国在海外建立的汽车厂与日俱增其汽车零件出口也同步扩大10 年来美国总出口额大幅度增长从1986 年的 3059 亿美元增至 1996 年的 8480亿美元高技术产业的出口值已占整个制造业的 25 在1996 年的出口产品中电脑芯片等高技术产品从 1986 年的第四位跃升至第一位飞机从第一位降到第二位数据处理机和汽车零件分别从第二位和第三位降到第三位和第四位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出人头地科技上的超前一直是美国赖以生存的主要依靠也是其相对优势之所在今后美国将会继续保持其高技术商品出口的领先地位3 高新技术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人们曾经担忧高新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减少就业机会但实际情况证明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创造着新的就业机会围绕信息产业的兴起涌现了一支更庞大的劳动大军如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电脑维修网络维护电脑培训电脑咨询等用于构建网络的各种器件的研制也在吸引大量的劳动者这种新的商业链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例如围绕上述新行业而产生的直销就需要更多的送货大军在美国这种快递公司空前繁荣他们的车队活跃在全国各地车上配有无线接收设备能以最快的速度最近的路径送货更多的就业机会围绕着因特网服务展开如Internet 和Intranet 的系统集成企业网站的建立接入服务网上信息发布及信息搜寻网上广告等据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称目前仅在美国就有19 万个高技术职位空缺其中多数需要的是编程人员已有研究报告指出因特网发展正在使美国硅谷成为一个工作职位的"宝库" 仅1997年这一地区就新增了 5.3 万个职位在这些新的职位中软件人员的需求最大共新增了8300份工作计算机和通信领域也出现了 7000 份新工作约有 230 万人居住在硅谷地区仅占整个加州全部人口的 10 但该地区 1997 年为加州创造了 40 的出口事实上从1993年以来高技术产业已经为美国增加了 100 万个就业机会商务部预测到 2006 年美国所有的就业工人中将会有近一半是在提供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或者是要求大量使用信息技术的领域尽管对新经济的增长模式作用结果因人而异认识不同但高新技术的应用高新技术的发展是美国经济由滞胀走入复苏进入增长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这是不容置疑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发源于美国的新经济就是高技术经济也毫不夸张新经济诞生与成长的过程实质就是科学技术不断突破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不断扩散与普及通过教育使劳动者素质普遍提高反过来又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过程广泛使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各种具有规定特性的合成材料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以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为龙头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新一轮产业提升根本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从粗放型产业转变为集约型产业在产业的要素中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以致被称为知识产业在此基础上对传统产业以及生产劳动的全部要素都在毫无例外地进行改造随着生产从4简单的劳动过程向科学过程的转化劳动的性质和内容也在发生根本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克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差别的物质技术前提由于电脑和其它电子产品的不断开发全盘自动化生产作为被提上了日程人际间地区间国家间的交往手段由于信息技术的突破获得巨大发展知识和资源共享的可能性日益扩大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使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加快4. 高技术产业与产业空心化技术发展的长波理论表明某些产业部门在不同时期具有明显的创新技术特征从纺织钢铁到汽车飞机和微电子一些与此相关的产业在不同经济增长时期都表现了高技术产业的特征一般认为在新经济时代的六大高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了九大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智能机械产业软件产业超导体产业太阳能产业空间产业和海洋产业高技术产业绝大部分属于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这样一来高技术的运用就使得第二产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即导致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所占份额上升并使第二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化最后走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由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中高科技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就使得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大大高于第一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力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大量转移就是这个道理而绝不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人抢了发达国家工人的饭碗使发达国家出现了空心化也不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居民购买的服务相对上升购买的制造品相对下降即出现了所谓非工业化造成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 1997 年4月28 日发表的报告中就指出在发达国家中 1970 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为 28% 1994 年下降到 19% 他们反对用非工业化和空心化来解释劳动力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原因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明显快于服务业 1960 1994 年发达国家服务业与制造业产值增长的幅度大体一致但同期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幅度却比服务业快两倍以上据估计发达国家从1970 年以来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的 2/3 是由生产率增长较快造成的其余 1/3 则是因就业方式改变等因素所致三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1 美国信息技术产业 ICT 的发展概况在美国经济的分类中 ICT 产业和 ICT 相关产业之间有着明确的界线 ICT 产业包括 4类即以计算机编程软件预装计算机数据处理信息检索计算机维修等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软件和服务业以计算机计算机存储及外围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半导体及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和分析仪器等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硬件生产业以电话和电报通讯有线和无线电视广播等为主要内容的通讯服务业以电话电报设备视听设备磁性和光学存储介质为主要内容的通讯设备业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产业一般包括以下 4 个基本行业硬件业软件和软件服务业通信设备业通信服务业按照商业周刊信息技术 100 强公司的统计标准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产业又可以分为 8 大类的公司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生产公司 Comp 因特网公司 INet 网络设计公司 NetW 半导体生产服务 Semi服务再销售和分发公司(Svcs) 软件公司(Soft) 通信设备公司(TelE) 通信服务公司(TelS) 9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推动美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部门信息技术 ICT 的相关进展与运用对美国此次最长的经济增长期具有巨大的贡献从90 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显现出强劲的增长力信息技术产业在全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从 1994 年的 6.3%上升到 2000 年的 8.3% 信息技术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占份额的快速增长是从 1994 年以后开始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信息技术产业在全部经济中所占份5额以飞快的速度上升的同时其产品的价格却在迅速下降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的价格下降已经直接或间接地使美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全面下降了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以及价格变化情况可见下图尽管信息技术产业在美国 GDP 中所占的份额不到 10% 然而由于从 1995 1999 年信息技术产业显著增长和价格下降使得它对美国实际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达到了 30% 信息技术产业之所以在美国的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也要归功于软件及信息技术设备在全部投资中所占份额的不断增加美国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与效率节省成本支出在90年代持续增加对计算机设备的投资带动了美国信息业的蓬勃发展和科技股的上扬对于美国经济实际增长率的贡献也日益增加 1992 1999 年各产业资本的投资明显地向软件及信息技术设备转移在20 世纪 90 年代的十年中各产业在软件及信息技术设备上的大量投资是90 年代美国投资增长率高达 9% 10%的直接动因这与 80 年代投资增长率只有 5 6%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1999 年各产业的软件及信息技术设备总投资的实际增长率是 12%其中软件及信息技术设备的投资对增长率的贡献超过了 75% 而1995 1998 年对增长率的贡献仅有 65% 1993 和1994 年不到 50%信息技术产业一直是新的 R&D 投资的主要来源 1994 1999 年美国 R&D 投资年均增加约为 6% 扣除通胀因素 1995 1998 年全国 R&D 投资增加的 37%发生在信息技术领域1998 年信息技术产业的 R&D 投资 448 亿美元几乎是所有企业的开发费投资总数的 1/3 1998 年生产信息技术的产业工人数量和其他产业的信息技术职工总计 740 万人占全美国工人总数的 6.1% 90 年代中期以后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的就业机会接近翻番 1992 年为 85 万人 1998 年增加到 160 万人同期受过高等教育和享受高报酬的信息技术职业如计算机科学家计算机工程师系统分析员和计算机程序员增加了近 80% 约100 万人另一方面飞速的技术进步和激烈竞争对信息技术的就业机会附加了不确定因素某些信息技术产业的就业人数已经下降从总体上看 1998 年生产信息技术的产业工人工资整体上高于美国工人的平均工资有些信息技术职业仍保持低技能和低工资历史上基础技术的突破与它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常常需要很长时间的时滞这次美国经济从信息技术中比其他国家得到了更大的效益部分是由于美国实行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鼓励竞争的社会制度和企业文化风险投资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显示出信息技术产业不仅仅是目前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而且在 90 年代后半期其重要性的表现更为明显尽管 90 年代前半期对数字革命起到推动作用的许多因素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直到 90 年代后半期它们的联动效应和潜力才充分显现新经济也由此蓬勃发展2 信息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结构的影响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的领先于全球的优势地位信息技术在各部门的广泛应用以及本身的产业化对美国经济结构的转变有积极的影响首先信息技术促进了经济增长信息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一方面是信息产业本身的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信息产业中的计算机工业的技术进步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年贡献0.25% OECD Economic Outlook June 1999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设备价格的急剧下跌使它在各个经济部门迅速普及起来传统产业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机遇对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改组和改造建立了企业的内部信息网和全球因特网精简机构大量裁员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得美国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高出日欧20% 服务业高出 30 50%个人消费对美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998 1999 和2000 年美国个人消费增长率分别为 4.7% 5.3% 5.3% 商务部报告 2001 年3月29 日消费支出的增长来源于股市的膨胀信息技术部门因其生产效率高公司利润丰厚成为美国股市攀升的一个重要因素6股市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日益增大而股市的上扬通过促进消费来对经济增长发生作用的能力也是越来越大这就是信息技术产业通过股市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杠杆作用其次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信息化是信息产业的就业倍增效应高于传统产业甚至高于其他的高技术产业例如微软公司每增加 1 个就业机会可以创造 6.7 个新工作而波音公司每增加 1 个就业机会只创造 3.8 个新工作在ICT 相关产业中高技术的采用本来具有提高产业的资本密集度和排斥劳动力的效应但是由于 ICT 相关产业的规模扩大又会产生吸收更大份额的社会劳动力的效应从两种效应相抵后的净就业效应来看美国 ICT 相关产业的就业在不断上升而不是下降此外 ICT 产业的就业量不断扩大而传统产业的就业量出现下降趋势是一种就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如果传统产业中释放出的富余人员能够逐渐在 ICT 相关产业中找到工作那么就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较高失业率就会降低从美国经济近 10 年的发展状况来看就业调整最困难的时期是 1991 年一 1993 年此后就业调整步伐加快失业率保持持续下降的势头到目前为止就业结构的调整已经基本结束美国失业率达到 30 年来最低水平第三信息技术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抑制了通货膨胀芯片作为信息产品的核心部件其价格的变化具有晴雨表的作用从1991 1997 年以其运算能力计算芯片的成本陡降了 98.5% 其降价幅度和速度是任何其他制造业所不能及的从1996 年1999 年计算机及外围产品部件和半导体的价格连年大幅度下降对于维持美国的低通胀起了很大作用另外信息化促进了全球化各公司及其竞争对手在获得机会的同时也必须为了竞争而采取措施降低成本进而抑制了物价四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对经济的影响1 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美国生物技术工业组织把生物技术产业定义为利用细胞和生物分子进行药品农产品生产开发和环境治理的产业该产业技术由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环境生物技术共同组成医药生物技术重点攻克癌症艾滋病等危害人类的顽疾农业生物技术着眼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环境生物技术重点用于清除危险废弃物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已批准 90 多种生物技术药品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生物技术产品有 350 多种 40 多种转基因农产品已在美国进入商业化生产进入 2000 年后美国又掀起投资生物技术的热潮新上市的企业中生物技术企业越来越多近400 加上市的生物技术公司在 2000 年6月的市场股值达到 1800 亿美元美国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生产经营的企业约有 1300 家生物技。

美国产业政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产业政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产业政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当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从国内经济的发展态势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动态来看,采取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政策十分重要。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关键原因在于美国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借鉴美国的经验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标签:美国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一、引言从我国当前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来看,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时期。

在这一特定时期,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速度快,资源依赖性大。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部分能耗大的产业转移到了中国,更是加大了我国的资源消耗总量。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即由“二、三、一”产业向“三、二一”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这就要求我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制定适当的产业政策,美国在制定产业政策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具有较强的参考借鉴意义。

二、美国产业政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1.美国产业政策。

战后美国的产业结构是从劳动密集型发展到资本、密集型再到知识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传统工业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为高技术产业或新兴工业产业。

美国政府为了干预工业的发展,战后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前产业政策的重点放在传统工业产业上,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后把产业政策的重点放到新兴工业产业上。

美国推动传统工业产业发展的政策主要有:对衰老工业部门的财政补贴;加大对于交通、道路等公共事业的投资以及工业建设的投资。

加大对于私营铁路、航空运输的补贴,实施减免税政策。

并利用信贷激励工业的发展。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政府又制定了支持高技术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主要有:增加科研经费;对新型工业实行税收优惠。

同时针对企业推行减低资本收益税的鼓励措施;放松反托拉斯法;激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等联合开发高技术项目。

2.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再工业化

美国再工业化

美国再工业化近期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于经济和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反思。

许多学者认为,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济“新自由主义”相对应的,是二十一世纪初将发生在美国的一场重要的“再工业化”。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美国无力偿还其巨额战争债务,政府只能通过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和新自由主义来保证充裕的军费开支。

随着国内社会矛盾的尖锐化,这种赤字财政政策最终导致政府对社会福利事业投资的减少,不得不走上依赖于国外市场的再工业化道路。

这一点在本质上正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相契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开始对其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换代,加速重组传统制造业、新兴产业,以高科技、服务业替代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制造业,实现工业经济向知识型经济的转变。

“再工业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历了“工业化”阶段以后,继续把工业视为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

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已经成为其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实现途径,并且成功地引领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也采取了同样的政策,实施了所谓“绿色复兴计划”,在重建过程中对一些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升级,使其成为新兴的、具有强劲竞争力的产业。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率先进行了从“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升级转变。

这既是美国政府根据经济形势发展作出的理性选择,又是其积极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必然要求。

随着美国再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一方面,美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吸收了大量就业人口,使得整个社会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创新力量的迅猛提升,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并迅速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有效推动了美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美国已经完成了从“工业化”向“再工业化”的转型,但并没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明显的“中心外移”现象。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经济衰退不断加深,再次陷入了“滞胀”困境。

但是,美国的金融业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市场秩序也得到了较好的维护,这表明,美国经济的再工业化是具备较高水平的。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美国产业结构变革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美国产业结构变革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美国产业结构变革近年来,全球经济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全球化趋势,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领军国家,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变革之中。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美国产业结构变革。

一、全球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全球化的实现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彻底打破了过去的局限,让资本、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的流动更加自由,也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美国企业可直接将生产或服务外包到国外,在降低劳动、成本的同时也扩大了消费市场。

此外,全球化促进了美国工业的转型,使美国企业更加专注于高附加值的产品和创新。

二、传统产业面临压力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给传统的制造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传统制造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且在管理、技术和营销等多个领域不能及时更新更新。

为了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生存下去,这些企业必须重构产业链和生产模式,关注产品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型。

同时,随着机器人技术越来越成熟,可能会取代人工劳动,降低传统制造业的就业岗位。

三、新兴产业崛起在全球市场的持续发展中,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例如新能源、智能制造、云计算、人工智能等。

比如,在清洁能源领域,美国企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具有高投资价值和战略价值。

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人才投入,因此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全球化对美国消费市场的影响全球化意味着消费市场的扩大和多样化。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不仅可以引进国内无法生产的高端商品和服务,也可以在海外销售美国产品。

全球化带来的更多互动使得美国企业更容易获取外部信息,这样他们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并提供更好的服务。

同时,美国消费者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

五、全球化对美国经济的未来影响全球化将在未来继续发展,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适应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的需求和挑战,美国必须保持创新、适应市场变化,提升生产和服务质量。

第3讲美国产业结构

第3讲美国产业结构

第3讲美国产业结构1. 农业产业:美国农业产业高度发达,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玉米、大豆、小麦、棉花等。

美国还在生物技术、有机农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2. 工业产业:美国工业产业涵盖了制造业、能源、化工、钢铁、汽车、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其中,美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特别是在高科技、生物制药、精密仪器等方面。

美国还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之一,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

3. 服务业:美国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技术、教育、医疗、零售等多个领域。

其中,金融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之一。

5. 文化产业:美国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好莱坞电影、音乐、图书、时尚等产业吸引了大量国际关注。

美国的文化产业不仅为国内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还通过输出文化产品,提升了国家软实力。

美国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各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3讲美国产业结构1. 农业产业:美国农业产业高度发达,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玉米、大豆、小麦、棉花等。

美国还在生物技术、有机农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2. 工业产业:美国工业产业涵盖了制造业、能源、化工、钢铁、汽车、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其中,美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特别是在高科技、生物制药、精密仪器等方面。

美国还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之一,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

3. 服务业:美国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技术、教育、医疗、零售等多个领域。

其中,金融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之一。

美国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给绍兴的借鉴

美国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给绍兴的借鉴
以及 贸易 壁垒 的威 胁 。 3 企业 层 面 。绍 兴企 业要 积极 进行 多 渠道筹 措 发展 资 金 。在 浙 江 , . 中小 企业 融 资 是摆 在 企业 主面 前
的一 大难题 。英 国新兴 行业 、 新建 公 司 的发展 资金 主要 来 自五 个 方 面 : 是 欧盟 的贷款 或 资 助 ; 一 二是 中央 政 府 的贷 款或 拨 款 ; 三是 地 方政府 的贷款 或 资助 ; 四是 中介组 织 、 风险 机 构投 资者 所提供 的贷款或 资助 ; 五
美 国工 业化 过 程 中产 业 结构 升 级转 型 给 绍 兴 的借 鉴
陈 华 斌
美 国工业 化从 l 9世纪初 开 始 到 2 0世 纪初 基 本完 成 。 经过 一 个 多世 纪 的发 展 , 从 一个 以农 业 为 主 它 的 国家逐 渐发 展成 为世 界第 一大 工业 国。与 其他先 行 工业 化 国家 相 似 , 国 的工业 化 也 是 一个 工 业 比重 美 逐 步 超过 农业 、 工业 内部 重工业 比重 逐 步 超 过 轻工 业 的过 程 , 即产 业 结 构 升 级 的 一个 过 程 。¨ 80—17 [ 12 80
通 方式 , 以提高 自身 市场 地位 。
参 考文献 :
[ ] I S , t i . e o M no a o so n a n n v t eN t e u ctin I oa o s n o prt nvra e a 1 K E E Ma h s R  ̄ n eI v t np t f l a di o a v e w  ̄ei S d s e : n v t n —a d K o e i s hl nvJ ta n i ei e n i z n w n i ao e t l

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负面影响研究

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负面影响研究

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负面影响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制造业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年来,美国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国内制造业的复兴与发展,这无疑对全球制造业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同样受到了这一战略的挑战和冲击。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负面影响,以期为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背景、目标及具体措施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明确其对我国制造业的潜在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探讨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在出口市场、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并通过实证数据和案例分析来支撑相关观点。

本文还将从政策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为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在应对类似全球经济挑战时提供参考。

二、美国再工业化的背景与现状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源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为应对国内经济衰退和产业空心化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经济复兴策略。

该战略旨在通过重振国内制造业,提高实体经济比重,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以重塑美国的全球竞争优势。

背景方面,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逐步将制造业重心转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导致传统制造业空心化。

然而,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新兴市场的崛起,美国开始意识到制造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美国面临严重的就业问题和经济衰退,再工业化成为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

现状方面,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和法规调整等措施,鼓励国内企业投资制造业,并吸引海外企业回流。

同时,美国还加强了与新兴市场的合作,寻求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美国产业结构分析

美国产业结构分析
重由不到60%上升到80%左右
2009年,私人部门的GDP达到12.3万亿美元,其中一、二、三次产业 贡献份额分别为1.1%,21.5%,77.4%,服务业所占比重超过了70%。 1947年时,三次产业总量达到2 137亿美元, 三次产业贡献份额分别为
9.3% 37.7%,53.0%。
7
Wor
8
克拉克认为,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均国民收入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 比重相对来说就越小。由于没取得更早年份的数据,这里分析 了1998—2008年间部分年份三次产业的GDP贡献占美国GDP的 比例和各类型产业的劳动力就业人数。可以看到,克拉克的观 点在美国产业结构中有充分的体现,第一产业(农林渔猎)部 门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相对较小,同时,第一产业占整 个GDP的份额也只有1.1%左右,就业人口比例与GDP贡献份额 基本相当,就业人口比例略低于GDP贡献份额。从第二产业看, Wor 采掘业、电力等资源性产业的GDP贡献相对于就业贡献较高; 建筑、制造等产业的GDP贡献份额相对于就业的比例基本持平, 就业带来的GDP贡献基本是1:1的比例,第三产业更是体现了
83.09 1.00
87.30 1.20
0.43
1.34
0.46
1.75
4.72 13.33
63.14 16.91
美国产业结构分析
Wor
0
美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经历了从 19 世纪 工业革命开始的二百多年漫长的历史,从农业社 会、工业社会转变到信息社会,从产业革命的模 范跟随者转变到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主导者。从 美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历史经验中,可以探寻到工 业化乃至整个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这些
Wor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1. 引言1.1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引发的问题美国过度去工业化引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发展受阻。

随着过度去工业化,美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了影响,制造业逐渐衰退,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失衡,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缓慢。

其次是产业结构失衡。

过度去工业化导致了美国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发展,一些传统产业逐渐式微,新兴产业发展不均衡,整体产业结构失衡严重。

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过度去工业化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劳工权益受损。

随着产业衰退和劳动力市场调整,劳工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逐渐下降,劳动力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这些问题的积累和恶化,使得美国在过度去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1.2 中国面临的去工业化挑战中国在去工业化过程中需要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难题。

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部分传统产业逐渐式微,而新兴产业尚未完全成熟,产业结构失衡成为一大隐患。

如何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成为中国在去工业化转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中国在去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过度的工业化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在去工业化的同时确保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劳工权益保障也是中国在去工业化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劳工就业和待遇受到影响,部分劳工面临失业、工资下降等困境。

如何在推动去工业化的同时保障劳工的权益,是中国必须加强的一个方面。

中国在面对去工业化挑战时,需要认真总结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注重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保障劳工权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 正文2.1 经验教训一:忽视实体经济发展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之一是忽视实体经济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曾经过度重视金融和服务行业发展,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与美国工业化

产业结构调整与美国工业化
工业部 门不断涌现 , 新的组织形式也 随之产生 , 国开始 了产业结构 的调整 。本 文通 过对产业 结构 美 调整必要性 、 过程 和影响的分析 , 进而揭示 由工业化导致 的产业结构 调整怎样深刻地 影响着பைடு நூலகம்美 国工
业 化 的进程 , 促进其 经济的发展 。


产 业结构 调整 的必要性
A src : m r abgnteidsr i t nf m 19 , n ea d s t d ta s utr T et dt n d s i b t t A e c ea uta z i o 7 0 a db gnt aj th i u r l t cue h a ioa i uta a i h n i ao r l o u e ns i r r i l n rl
A j sme to n u til tu t r n d u t n fI d sra r cu ea d Ame ia n u til ain S rc n Id srai t z o
PU Yu— me i
( o e eo i oy C l r , e t l hn oma U i r t , h n u e 3 0 9, hn ) C r g f s r ut e C nr i aN r l nv s y Wu a ,H b i 0 7 C i a t H t u aC ei 4
首先 , 工业化 是一个不断发展 、 以旧代新的过程 , 当旧 的工业 部 门所生 产 的主要 产 品不 能满足
工业 化时期人 产的生 活需求 时 , 的工业 部 门就 随 之产 生 了 , 新 工业 部 门的结 构 调 整也 就 开 始 了 。
19 7 0年塞缪 尔 ・ 施莱特从英 国引进新式 纺织 机 , 在 罗得 岛建立 了第 一座 棉纺 厂 , 国工 业化 就 并 美 开始 了 。“ 当时美 国几乎没有 制造业 。在 面积超过 6 8万平 方英里 的华盛 顿 准州 , . 只有 5 2家 制造 业 企业 , 佛罗里达州也 只有 15家企业 。全 国大 约只有 2万家锯 木厂 , 8 平均 每年每家生 产价值 4 5 70

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本文阐述了美国再工业化的背景,分析了美国再工业化的阻碍因素,提出了中国制造的应对措施。

要防止产业空心化,为制造业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切实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以前瞻性的技术投入和高质量的技术改造引领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加强劳动力素质、经商环境、政策制度、基础设施等软硬件方面的建设;向产业链上游转移;加大新兴产业投入,提高先进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标签:美国;再工业化;中国制造;应对策略一、美国再工业化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世界第一的制造业体系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过分侧重于发展金融、房地产服务等服务业来实现利益最大化。

进入90年代后,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就一直高达70%左右,而制造业不断萎缩,产业空洞化凸显。

1947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5.6%,1978年为21.3%,这期间变化不大,而1978-2007年该比重呈快速下降趋势,2007年下降为11.7%。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方面使美国虚拟经济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国家经济陷入困境,美国稍有竞争力的实体经济也仅剩下军工、石油和农业,且家庭财富从2007年第二季度到2008年年底的一年多时间就缩水了20%;另一方面使美国相对衰落趋势凸显,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全球中的影响力日趋突出,美国感觉其全球领导地位日益受到严重威胁。

基于这种巨变的国内外形势,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强调重振制造业,回归实体经济。

美国再工业化的目标是增加出口、平衡贸易,恢复制造业竞争力。

而中国是一个正在以制造业为支撑来实现崛起的发展中大国,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9.8%,略高于美国的19.4%,成为世界第一,打破了美国连续110年占据世界制造业产值第一的历史。

为此,美国再工业化针对中国的成分就自然不会少,这必然会对中国制造业发展产生影响或挑战。

美国产业结构进化趋势

美国产业结构进化趋势

美国产业结构进化趋势美国产业结构进化趋势1.引言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体系中,不同行业的比重和分布情况。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产业结构的演变对全球经济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美国产业结构的进化趋势,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第一阶段:农业主导在美国独立初期,农业是其主要产业。

大部分美国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出口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农业所占比例逐渐下降。

3.第二阶段:工业化崛起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进入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铁路、制造业、石油等行业崛起,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工业化的推动使得美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以农业为主导到工业为主导。

4.第三阶段:服务业兴起20世纪后半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美国产业结构进一步演化。

制造业的比重开始下降,服务业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金融、零售、医疗、教育等服务行业快速发展,成为美国经济的支柱。

5.第四阶段:高科技产业的崛起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科技产业开始在美国崛起。

硅谷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互联网、软件、电子等行业迅速壮大。

这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美国产业结构,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6.第五阶段:知识经济和创新驱动近年来,美国进一步加强了知识经济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这些领域的创新和研发成果不仅推动了美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演变,也带动了全球科技创新的潮流。

7.原因分析以上所述的美国产业结构的进化趋势,背后存在一系列原因。

首先,技术进步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演变。

其次,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推动使得美国企业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必须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寻求竞争优势。

此外,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服务业的需求迅速增长。

8.影响分析美国产业结构的进化对整个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我们需要明确去工业化的含义。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程度逐渐减少,经济结构也向着服务业和高技术行业转变,这个过程就被称为去工业化。

美国在20世纪后半叶就开始了这一过程,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之一就是产业结构失衡。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制造业不断衰落,而服务业则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导致了美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了严重失衡,过度依赖于金融、房地产等行业,而忽视了制造业的重要性。

当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国的经济遭受了重创,这也是产业结构失衡的一个直接后果。

与此美国过度去工业化还导致了工业基础的流失。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许多传统制造业都逐渐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

这导致了美国的工业基础不断流失,技术和人才的流失也成为了制约美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也导致了就业问题的严重影响。

制造业是一个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行业,然而随着制造业的衰退,许多工人失业,这也导致了美国的就业问题不断恶化。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期间,许多工人失业,社会矛盾激化,这也是过度依赖服务业和金融业的一个直接后果。

我们需要重视工业基础的建设。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首先取决于其工业基础,我们需要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工业升级,以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我们需要重视就业问题。

制造业是一个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行业,我们需要加大对制造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我们需要保持产业结构的平衡。

服务业和高技术行业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过分依赖这些行业,要保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实现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我们需要重视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保持产业结构的平衡,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中国未来在工业化和去工业化的过程中能够吸取这些经验教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和损失,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美国一直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道路上摸索前行。

过去几十年,美国经历了一次从重工业时代向服务业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型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被称为“过度去工业化”。

而这个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正在经历工业化和经济转型的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1. 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问题美国的重工业时代兴起于19世纪末,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这一时期,工业生产是美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大量的工业劳动力在工厂里从事制造业工作。

但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工业开始走向衰落,大量工厂关闭,数百万人失业,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工业城市变得贫困和空荡,一些地区的失业率飙升,社会问题也愈发凸显。

2.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随着重工业时代的结束,美国经济开始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型。

这种转型在短期内给美国经济带来了繁荣,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服务业的增长并没有给底层劳动者带来足够的就业机会,高新技术产业则更多地依赖高学历、高技能的劳动者,加剧了社会的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

3. 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问题过度去工业化过程中,美国曾经遭受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等多种环境问题的困扰。

长期以来对环境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水、空气、土壤等多个方面的环境问题,也给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 对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定位和调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影响着全球产业链的格局。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过程中,很多工业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导致了全球产业链结构的重新定位和调整。

二、对中国的启示1. 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增长模式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增长模式不能过度依赖于某一行业或某一批劳动者,而应该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应该在继续发展制造业的逐步培育和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经济增长模式。

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

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

2023-11-08CATALOGUE目录•引言•金融危机对美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因•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与措施•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与问题•结论与展望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全球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和结构性问题,产业结构也面临重大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为了恢复经济增长并提高国际竞争力,美国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创新能力。

研究意义研究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参考。

010203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揭示其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政策因素,并探讨这些变化对经济增长、就业创造和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官方数据、行业报告、学术论文等资料,对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将采用比较分析法,对比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变化情况,以更全面地了解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

02金融危机对美国产业结构的影响03全球金融危机的时间全球金融危机通常指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其起因是次贷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

金融危机概况01金融危机的定义金融危机是指由于金融市场过度波动,导致金融机构出现大量损失,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的一种系统性风险。

02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通常包括过度杠杆、资产泡沫、监管漏洞等。

在金融危机期间,美国金融业遭受了重创,大量金融机构破产或被收购。

金融危机对美国产业的影响金融业受损严重金融危机导致信贷紧缩,企业融资困难,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导致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萎缩。

实体经济受损金融危机导致大量企业裁员,失业率大幅上升,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失业率上升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制造业回流为重振国内经济,美国开始鼓励制造业回流,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企业回国投资。

美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历史

美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历史

美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18世纪末开始,美国通过不断的工业化、科技创新和产业政策调整,逐步形成了全球领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本文将从美国工业革命、产业政策、科技创新等方面对美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历史进行简要回顾。

一、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末)1. 工业革命的兴起18世纪末,美国开始经历工业革命。

这一时期,美国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这一阶段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美国工业革命初期,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但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逐渐成为工业的辅助产业。

(2)劳动力市场发生变化。

工业革命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转变,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从事工业生产,形成了庞大的工业劳动力队伍。

(3)科技创新不断涌现。

蒸汽机、纺织机等新型机器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美国工业的快速发展。

2. 产业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末,美国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美国在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等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以下是这一时期美国产业体系构建的主要特点:(1)产业结构多样化。

美国产业体系涵盖钢铁、煤炭、石油、化工、机械、纺织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2)产业链完整。

美国工业体系形成了从原材料开采到产品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3)技术领先。

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为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产业政策调整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末)1. 政府干预产业发展的兴起20世纪初,美国政府开始对产业发展进行干预,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向有利于国家利益的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的产业政策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美国政府投资修建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推动科技创新。

美国政府通过设立研究机构、资助科研项目等方式,鼓励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

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美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划分与我国的划分方法总体上看大同小异。

“按照美国的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渔业、林业及狩猎业,第二产业包括建筑、制造业(包括耐用品制造业和非耐用品制造业)、公用设施(电、气、水)以及采矿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零售贸易、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业、金融保险与房地产租赁业、专业及商业服务业、教育医疗保健及社会救助业、艺术休闲娱乐及餐饮住宿业和政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

从二战后到21世纪的今天,美国的第一产业由200亿美元增加到1000多亿美元,增长约5倍。

但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从8%递减到1%以下。

与第一产业类似,美国的第二产业总量增加较快,但占GDP 的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

从二战后至今,美国的第二产业由800多亿美元增加到近30000亿美元,增长了30多倍。

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由30%以上下降到20%左右。

有研究表明,从美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化的情况看,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下降的决定性因素是制造业占比的大幅度下降。

建筑业和采矿业虽有下降,但相对稳定。

公用设施占比则呈周期性上升趋势。

再从美国制造业内部构成看,六大主要制造行业除计算机及电子制造业占比呈持续上升、化工制造业占比相对平稳外,其他四个主要行业均呈持续下降态势。

占GDP比重下降最大的是金属制品制造业;其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接下来是机械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

由此可见,美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下降程度很高的行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第三产业,总量和 GDP占比均呈显著上升的趋势。

从二战后至今,美国第三产业由不到1500亿美元增加到10万多亿美元,增长约70倍。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不到60%上升到80%左右。

有研究显示,美国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总体上呈周期性下降趋势,而新兴现代服务业则呈上升趋势。

美国产业结构分析

美国产业结构分析

4.36
15.09
4.72
13.33
4.67
12.49
5.28
10.38
4.43
11.56
5.19
9.38
第三产业
政府部门
64.11
12.50
63.14
16.91
65.83
12.70
65.20
17.45
66.15
12.83
66.31
17.34
从结构看,第一产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小,在 此不作重要分析。第二产业主要包括采掘业、电力、建筑、 制造业(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四类,1947 年实现增加值 805 亿美元,到2007 年达到2858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 达到6.13%,2007年现价增加值是1947年的35.5倍。第 三产业主要包括批发贸易、零售业、运输和仓储,信息服 务业,金融、保险、地产、租赁等,专业化和商业化服务, 教育服务、卫生保健、社会救助,艺术、娱乐、休闲、住 宿、餐饮服务,其他服务(不包括政府)等,1947年实 现产值1133亿美元,2007年实现产值93 093亿美元,年 均增长率达到7.62%,2007年现价增加值是1947年的 82.2倍。
1947年和2009年美国第三产业结构对比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它让实体经 济的重要性得以凸显。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 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不过,发达国家的 再工业化并非简单回归,而是以信息网络技术、数字化制造技 术应用为重点,旨在依靠科技创新,抢占制造业新的制高点。 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后将发展先进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希 望以新的革命性的生产方式重塑制造业。从行业层面上看,行 业组织工业互联网联盟的组建,宣告了企业界进军工业4.0时代 的号角吹响。与德国强调的“硬”制造不同,软件和互联网经 济发达的美国更侧重于在“软”服务方面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 希望用互联网激活传统工业,保持制造业的长期竞争力。制造 业发展的效果来看: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在2014年10 月达到了59,而在09年最谷底的时候只有33.1。

美国产业结构变迁及其启示反思配第克拉克定律

美国产业结构变迁及其启示反思配第克拉克定律

三、反思与启示
通过对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1、产业结构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政府和企业应该积极适应这种变 化,而不是过分干预或抵制。
2、政府应该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来推动产业结构变迁,例如鼓励创新、扶 持新兴产业、提高劳动力素质等。
3、企业应该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以提高自己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同时, 企业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谢谢观看
二、配第克拉克定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科林·克拉克提出的,主要 内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将逐渐从农业向制造业 转移,并最终向服务业转移。这个定律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美国等发达国家产业 结构的演变过程。
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实践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 必然趋势,而政府和企业应该积极适应这种变化,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提高劳 动力素质等方式,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美国产业结构变迁
自20世纪初以来,美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最初,美国经济以 农业为主导,但随着工业化的加速,逐渐转向了以制造业为主导的阶段。然而,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产业结构开始出现服务化趋势,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高新技术产业也在不断发展,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 重要力量。
美国产业结构变迁及启示——反 思配第克拉克定律
目录
01 一、美国产业结构变 迁
03 三、反思与启示
02 二、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的产业结构都在不断发生 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产业结构变迁具有典型的 代表性。本次演示将回顾美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历史,分析其中的原因、影响和问 题,并通过反思配第克拉克定律,从中获取启示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结构调整与美国工业化蒲玉梅(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自1790年美国开始工业化以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开始展开,工业的加快发展以致占据主要地位已成为必然趋势。

美国通过其农业商业化、制造业的发展、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垄断组织的形成及扩张等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也为美国日后经济的强盛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美国;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学术界多有研究美国工业化的成果出现。

其中有关于各国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比较,有西部开发中的工业化发展情况,也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经济学分析。

其中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但都很少具体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美国工业化的关系。

美国自1790年开始工业化以来,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发展,旧的产业结构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持经济的飞速发展,于是新的工业部门不断涌现,新的组织形式也随之产生,美国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本文通过对产业结构调整必要性、过程和影响的分析,进而揭示由工业化导致的产业结构调整怎样深刻地影响着美国工业化的进程,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首先,工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以旧代新的过程,当旧的工业部门所生产的主要产品不能满足工业化时期人产的生活需求时,新的工业部门就随之产生了,工业部门的结构调整也就开始了。

1790年塞缪尔·施莱特从英国引进新式纺织机,并在罗得岛建立了第一座棉纺厂,美国工业化就开始了。

“当时美国几乎没有制造业。

在面积超过6.8万平方英里的华盛顿准州,只有52家制造业企业,佛罗里达州也只有185家企业。

全国大约只有2万家锯木厂,平均每年每家生产价值4750美元的木材。

类似的,全国有14000家面粉厂、7500家铁匠铺、以及超过3000家四轮马车和二轮马车制造厂。

”[1](P456)当时的工人们都在这些小工业化地区工作。

从铁匠铺到面粉厂,许多行业都是为农业部门服务的。

而在棉花、木材、面粉、皮革、和毛料衣服这些增加值最高的行业里,都只对基本产品进行一次加工。

其他行业主要生产工业化以前的家庭作坊生产的产品,如靴子和鞋子、纺织品等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量的新兴行业不断涌现:钢铁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采矿业等等。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俾斯麦钢铁厂的头20年经营中,美国铁路公司购买了它的大部分铁轨。

1840年后,美国的报纸、期刊需求飞速增长,对纸张的需求也日渐急迫,而造纸业中的亚硫酸盐工艺就标志着化学工业的兴起。

硫酸又逐渐成为一系列正在迅速发展的产品的重要成分,于是化学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了。

第二,工业化以前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已经不能适应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组织的变化、生产规模的扩大已经势在必行。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市场规模逐渐在扩大。

它的扩大也诱发了组织变化。

在经济组织的这一转变中,劳动工资变化了,投入和产出的检测手段急剧变化了,技术变化的激烈程度提高了。

对此钱德勒作了如下述评:“因为新的大量生产工业成了资本密集型和管理密集型的工业。

它引起了固定成本的增加和充分利用其机器、工厂和管理人员的迫切需要……资本—劳动比率以及经理—劳动比率的变化,也产生了一股压力,要求把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的作业结合于一家工业公司之内……公司都已成为多功能和多单位的企业了。

他们介入了制成品的营销以及原料和半成品的采购(常常还涉及它们的生产)……他们所管理的是从原料供应者开始,经由所有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一直到达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整个流程。

”[2](PP326-327)在19世纪早期,铁路公司最早创建了新的组织合作关系。

“铁路是这个国家的第一个大买卖。

它们是第一个使纽约和国外来的重要资金增值的私人企业。

它们刺激了经济中介和经济法的发展,而这些都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3](P419)接着,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晚期,许多行业都开始了工厂生产,其中包括:缝纫机、钟表业、农具制造业、成衣业、来福枪、民用手枪等行业。

与此同时,大规模的冶铁业开始扩展,使用煤和焦炭作为燃料。

1861年爆发的美国内战进一步刺激了这些行业的发展。

战后,工厂开始扩展到其他行业。

据统计,“到1880年,美国有300万使用机器的雇佣工人,其中4/5都在工厂工作。

”[4](P40)第三,工厂这种组织形式更能充分利用机器、技术、管理人员等资源,更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美国的产业革命采用了工厂这种组织形式。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南北战争以后,那些机械化程度更高、季节性更少的大企业占据了美国制造业产值中越来越多的份额。

美国制造业也从工匠铺、血汗工厂和手工工厂等逐步过渡到依靠机器推动其生产日益专业化的工厂。

二、工业化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农业商业化与农业革命、发展制造业、规模经济和企业合并。

第一、农业的商业化与农业革命。

在南北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农业部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逐步走向了商业化。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民不再生产他们所需要的大部分非农业产品,而是购买工厂生产的工具、物品等。

同时,农民往往进行专业化生产,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最有利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这样有利于因地制宜和充分利用资源。

南北战争以后是美国农业巨大扩张的时期,从农产品产量统计来看:“1859年,玉米产量为8亿3800万蒲式耳,达到了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高水平。

50年后,农民又把玉米产量翻了两番,1909年的产量高达25亿蒲式耳。

……南北战争后,燕麦、大麦和其他粮食作物的产量也有大幅度增长。

”[5](P20)但是,这一时期并非一直繁荣,战后物价跌落,农民处于不利地位,他们只能进入工业或沦为佃农。

同时,在铁路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受到垄断的情况下,农业受到进一步冲击,常有牺牲农业地区的利益去迁就工业地区的情况。

对于农业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美国农民进行了回击,他们组织了“绿背纸币党”,试图用不兑现纸币的方法造成通货膨胀,但最终被国会压了下去。

而对于铁路的舞弊和垄断行为,美国农民采取了通过农民组织和政党使用政治压力,以及通过商业合作的努力来自救。

“1887年1月,路易斯安那州农民同盟和得克萨斯州农民大联盟联合起来,组成全国农民联盟。

1882年,阿肯色州农业车轮社成立。

1888年,南部这三大农民组织联合起来,组成了美国农工同盟。

”[5](P546)这些组织的成立,在反垄断及反对铁路立法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农民也通过举办购销合作组织和农民保险公司,自己进入贸易市场来自救。

第二、发展制造业。

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农业都是美国财富的主要来源。

但是,“1890年制造业产值已是农业的3倍。

工人问题———工人骚乱、垄断权、污染和职业性危害———渐渐占据了公众的注意,并成为公共政策的主要议题。

在1810年并且甚至在1860年,美国工业产值落后于英国、法国并且可能也有德国。

但是,到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富。

一战前夕,美国工业产值是其他3个最大竞争对手———英、法、德———的总和。

”[1](P457)制造业及构成其发展基础的采矿业及其他原料生产业的发展,使工业逐渐成为一个与农业相并行的独立产业部门,“工业部门形成独立的产业部门使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内容空前扩大了。

构成了‘工业—农业’为序列的特征。

”[6](P.3)19世纪后期是铁路发展特别迅速的时期。

“从1865年到1873年,美国修筑了30000多英里的铁路。

到1880年,铁路已达到了93000英里。

同一时期,铁路公司开始用钢代替铁,并且采用了标准轨道,改善了发动机,使用了空气制动装置。

”[7](P48)“全国建成的铁路网的总里程从1870年53000英里上升到1914年的25.2万英里以上———超过当时欧洲铁路里程的总和,等于当时世界铁路总长的1/3。

”[8](P170)而新的铁路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又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它刺激了拥有煤、铁资源的中西部重工业的发展,并使供给全国市场成为可能。

第三,发展规模经济。

1865年以后,工商业向大型和集中企业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

到1914年,产值100万美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仅占制造业企业总数的2.2%,所雇职工却超过全制造行业职工人数的1/3,产值则占制造业总产值的40%。

再看标准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公司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组织来与国外抗衡,所以它们减少了最初形成联盟的公司的数目。

“在1883年到1885年间,石油公司开始合并。

1882年,有55家石油公司,到1886年,就只有22家了。

其中3/4的石油产量都集中在三家巨型石油公司里面。

结果,组织费用大幅度下降。

到1884年,每桶油价已经是0.534美分了,而其他没有合并的公司所生产的油价仍是1.5美分。

”[4](P44)发展规模经济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

各种规模的生产都需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在生产规模小时,这些管理人员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而生产规模扩大,可以在不增加管理人员的情况下增加生产,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

第四,企业合并与垄断组织的形成。

19世纪后半叶,随着美国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它也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早在南北战争以前,美国工业中就已出现了生产规模扩大的趋势。

南北战争期间和战后,资产阶级通过国债、土地投资和诈骗贸易获取暴利,产生了一批金融巨头。

在这段时期里,财富和权力愈来愈集中到相对少数的人和组织手中。

有权势的人们控制了经济的不同领域。

比如:“石油工业中的约翰·洛克菲勒;钢铁工业中的安德鲁·卡内基;铁路工业中柯林斯·亨廷顿、科尼利厄斯·范德比特;金融业中的杰伊·库克和摩根。

他们被称为强盗贵族或工业金融巨子。

”[9](P7)再经过19世纪末工业的迅猛发展和剧烈竞争,到20世纪初,资本和生产集中的情况就更加突出了。

“美国所有企业的全部产值,差不多有一半掌握在仅占企业总数1%的企业手里,而这3000个大型企业,包括了258个工业部门。

”[10](P13)在生产集中的基础上,垄断组织产生了。

其最初形式是普尔。

“普尔就是生产同类产品的大公司之间达成协议,规定各公司生产量和共同的价格,分配营业额,划分销售市场,以保证参加者的垄断利益。

”[11](P136)美国最早的一个普尔1868年出现于密歇根州的制盐业中,其后在铁路业、钢铁业—和威士忌酿酒制造业中也建立了普尔。

不久,有些企业的联合发展成托拉斯的垄断形式。

“托拉斯就是使同一工业部门的许多公司被迫将它们的股份转交给委员会来管理所有公司。

”[11](P136)1879年,美国出现了第一个托拉斯,那就是洛克菲勒首创的美孚石油公司。

“1882年改组后,标准石油公司已经吞并了17家公司。

它的股份被9个巨头所掌握,这些公司占了美国石油炼油设备和输油管道的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