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血液循环路线-1

合集下载

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机制

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机制

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机制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过程之一,它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物质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也是调节体温和维持体液平衡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机制,以及相关的生理调节机制。

一、血液循环的过程1. 压力差驱动下的心脏泵血血液循环的过程始于心脏的泵血功能。

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利用压力差推动血液流动。

当心脏舒张时,心房充盈血液;而在心脏收缩时,心室向外射血,将血液推送到全身各部分。

2. 动脉和毛细血管心室收缩将氧合血推入主动脉,主动脉分化成一系列的动脉,将血液分配到全身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动脉再分支为毛细血管网,虽然直径很小,但数量众多,从而提供了大面积的血管壁,方便有效的进行物质的交换。

3. 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其内皮细胞之间存在微小间隙,促进营养物质、氧气等物质通过扩散进入组织细胞,并带走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等废物。

4. 血液的回流与静脉系统经过毛细血管的物质交换后,血液成为含有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的脱氧血,直接进入静脉系统,通过静脉回流回到心脏。

静脉血液的运输过程中,依靠肌肉的收缩、呼吸运动和心脏的负压作用来促进血液回流。

二、血液循环的机制1. 自律性心脏跳动心脏是血液循环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器官,具有自主、自律性的跳动机制。

心脏起搏细胞具有周期性产生电活动的能力,通过电信号的传导和传递,控制心房和心室的收缩与舒张,从而维持血液的运动。

2. 血管的舒缩调节血管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起到导向、调节和分配血液的作用。

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局部因素相互作用,通过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控制血管的内径,从而影响血液的流动速度和分布。

3. 液体平衡和压力调节血液循环不仅涉及血液的运输,还需要维持体液平衡和压力平衡。

通过肾脏的调节,排除体内多余的液体和废物,保持血容量和渗透压的平衡,以及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协同作用,调节血压和心血管功能。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_1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_1

---------------------------------------------------------------最新资料推荐------------------------------------------------------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百科名片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

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肪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友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目录简介过程和分类血液的作用肾脏血液循环系统介绍路线介绍历史发现能量介绍简介过程和分类血液的作用肾脏血液循环系统介绍路线介绍历史发现能量介绍主要功能展开编辑本段简介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 1628 年提出的科学概念。

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

1661 年意大利马尔庇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

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1 / 10循环。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

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肪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友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人体的血液循环课件(共59张PPT)

人体的血液循环课件(共59张PPT)

静脉
动脉
比较三种血管
种类 分布 管壁 管腔 弹性 血流速度 功 能
动脉 较深 较厚 小 大

运输血液 心脏 全身
静脉 较浅 较薄 大 小
毛细 血管
全身 各处
非常 薄
极小
极小
慢 最慢
运输血液 全身 心脏
物质交换 的场所
学以致用
1.打吊瓶时针刺的是什么血管? 手臂上的青筋——静脉
①管壁薄,易穿刺 ②分布较浅,易识别。 ③血流慢,避免针刺不当,出血较多。
学以致用
2. 根据出血情况,判断哪种血管受到损伤?

毛细血管出血

静脉出血

动脉出血
02 心脏
心脏的位置
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
心脏的形状、大小
心脏像倒置的梨,与各人拳头大小相似。
心脏就像一台水泵,它的搏动使血液在体内不 停地循环流动。
心脏的结构
• 1.心脏有几个腔?每个腔是否相通? • 2.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度是否相同? • 3.比较左右心室肌肉壁的厚度是否相同? • 4.瓣膜的功能是什么? • 5.分析心脏内的血流方向。
B.肝脏
C.肾脏
D.胃
4.静脉瓣的作用是( B ) A.保护静脉血管壁 C.加速血液的流动
B.防止静脉血液倒流 D.减少血液对静脉壁的压力
03 心率
心率
心率:指单位时间(1分钟)内 心脏跳动的次数。 脉搏:指动脉随着心脏的收缩和 舒张而搏动。 心率和脉搏的次数是相同的。
人体某一器官患病,常会在脉搏上表现出来。中医正是 根据这一原理,研究出用“切脉”来诊断疾病。你知道是 谁发明了“切脉”吗?
04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人体的血液循环(1)(苏教版)

人体的血液循环(1)(苏教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房
心室
动脉
心率和脉搏
1.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成年人安静状态下心率是75次/分。
2.脉搏: 动脉随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搏动, 正常人每分钟脉搏的次数与心跳次数一样。
探究目的:说明心率和运动的关系。 推荐器材:带秒针的表。 探究指导:
1.学生4人一组,把手放在胸部偏左侧,感觉 心脏有节律的跳动,记录心跳次数。在腕部测 定动脉搏动次数。几分钟原地运动后再次记录 心率和脉搏。
2.提出有关心率和运动关系的问题。 3.作出运动影响心率的假设。 4.设计并实验,记录数据。 5.列表或绘制曲线图表示运动与心率的关系。 6.讨论,得出结论。全班交流实验结论。
讨论:人的心率为什么在运动状态下比在 平静状态下高?
在运动状态下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能量增加, 所以心脏跳动加快,血液循环的速度加快。
⑵⑴⑶静动毛脉细:血把管血:液是从连身心接体脏于各输最部送小分到的送身动回体脉心各和脏部静的分脉血的之管血间。管的。血管。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2.血管的分布及结构特点
⑴动脉: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分布较深。 ⑵静脉:
①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慢; ②人体皮肤下的一条条“青筋”就是分布较浅的静脉。 ③在四肢较大的静脉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
C.静脉内血压低
D.以上说法都对 4.心脏为人体的血液循环提供
( B)
A.场所 B.动力 C.血液 D.原料
5.假如有人在一次事故中刺伤了血管,刺伤动脉
远比刺伤静脉危险,这是因为动脉
(B)
A.含有更多的氧和养料
B.具有较大的压力
C.含更多的白细胞和抗体
D.无废物和二氧化碳

血液循环图片版

血液循环图片版

血液循环1.血液从左心房开始,经过什么部位最后回到左心房?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中的毛细管网--肺静脉--左心房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循环路线:左心室→(此时为动脉血)→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静脉血)→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动脉血)→肺静脉→左心房→最后回到左心室,开始新一轮循环2.心室收缩期包括哪两个时期?等容收缩期以及快速、减慢射血期。

(1)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半月辨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成为一个封闭腔。

虽然心室收缩,但心室容积没有改变,故称等容收缩期,约0.05s左右。

(2)射血期等容收缩期间室内压升高超过主动脉压时,半月瓣被冲开,等容收缩期结束,进入射血期。

射血期最初1/3左右时间内,由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很大(约占每搏输出量的2/3),流速亦很快,心室容积明显缩小,室内压继续上升达峰值,这段时期为快速射血期,历时0.1s。

随后,心室内压开始下降,射血速度逐渐减慢,称为减慢射血期,此时心室内压虽已略低于主动脉压,但因血液具有较大动能,依其惯性逆着压力梯度继续流入主动脉,心室容积继续缩小。

此期为0.15s。

3。

心室舒张期包括哪两个时期?包括等容舒张期和快速、减慢充盈期。

(1)等容舒张期心室肌开始舒张后,室内压下降,主动脉内血液向心室方向返流,推动半月瓣关闭;此时室内压仍高于房内压,房室瓣依然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又成为封闭腔。

心室肌舒张,室内压急速大幅度下降,但容积并未改变。

自半月瓣关闭直到室内压下降低于房内压,房室瓣开启时为止,这段时期称为等容舒张期,历时约0.06-0.08s(2)充盈相当心室压降到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启,心室充盈开始,血液顺着房—室压力梯度快速流人心室,称此期间为快速充盈期,历时约0.11s左右。

简述血液循环过程

简述血液循环过程

简述血液循环过程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人体内不断循环的过程,它通过心脏和血管系统来完成。

血液循环的目的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将二氧化碳和废物带回到肺部和肾脏进行排出。

血液循环过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心脏循环和体循环。

心脏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内的循环过程。

它包括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两个阶段。

在心脏的收缩阶段,左心房接收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然后通过房室瓣进入左心室。

随着心室的收缩,血液被推出主动脉,进入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同时,右心房接收含有氧气的血液,通过房室瓣进入右心室,然后被推送到肺动脉,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在舒张阶段,心脏充分松弛,准备接收新的血液。

体循环是指血液在体内各个部位的循环过程。

主要通过动脉和静脉完成。

动脉将含有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从组织和器官带回心脏,准备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还有一些重要的组织和器官起着关键作用。

肺部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它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中的废气排出,同时吸入新鲜的氧气。

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内脏器官,它在血液循环中起着关键的代谢和排毒功能。

肾脏则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的物质,并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总之,血液循环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过程。

它确保了身体各个部位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有效地排出废物和二氧化碳。

通过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协同作用,血液循环保证了身体的平衡和正常运行。

血液循环文字顺序

血液循环文字顺序

血液循环文字顺序血液循环是人体内的一项重要生理功能,它确保了身体各个部分的正常运行。

本文将从心脏的起点开始,按照血液循环的顺序,详细介绍这一过程。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起点。

它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器官,位于胸腔中央。

心脏通过一系列的收缩和舒张,将氧和营养物质丰富的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部分。

心脏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负责将氧气丰富的血液和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分开,以保持血液的纯净度。

从心脏出发,氧和营养物质丰富的血液进入主动脉。

主动脉是人体内最大的血管,它将血液分流到全身各处。

血液通过主动脉进入各个器官和组织,为它们提供所需的养分和氧气。

这个过程中,血液会经过一系列的小血管,称为毛细血管,它们将血液输送到器官的每一个角落。

在毛细血管中,血液与细胞发生交换。

细胞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和废物,而血液则会带走这些废物,以保持细胞环境的稳定。

同时,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会被细胞吸收,以满足它们的生存和功能需求。

这个过程中,血液的颜色会由鲜红色变为深红色,因为它带走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

随着血液在毛细血管中完成交换,它们会汇聚成静脉。

静脉是将血液从毛细血管带回心脏的血管。

它们携带着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回到心脏的右侧。

在这个过程中,静脉会逐渐合并,形成越来越大的血管,最终汇聚成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将血液输送到心脏。

一旦血液返回心脏,它会进入肺动脉。

肺动脉是唯一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运送到肺部的血管。

在肺部,血液与肺泡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重新充满氧气,同时将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中,血液的颜色会再次变为鲜红色,准备重新进入循环系统。

经过肺部的氧气丰富的血液会返回心脏的左侧,进入左心房和左心室。

心脏的左侧会将这些血液重新泵送到主动脉,继续循环。

这样,血液循环就完成了一次循环过程。

血液循环的顺利进行对于人体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它确保了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有效输送,同时带走了细胞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

这个过程中,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们通过泵血的方式,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

血液循环途径记忆口诀

血液循环途径记忆口诀

血液循环途径记忆口诀我们的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需要氧气和营养物质才能正常运转,而这些物质的供应是由我们的血液循环系统完成的。

要想记住血液循环的途径,可以借助以下的口诀:心脏出发,循环开始,逆流门开,血流通畅。

右心肺动脉,到肺净化,二氧化碳走,氧气捉住。

左心肺静脉,回归心房,多氧血液,流向心室。

主动脉开始,一路分支,分布四肢,机能亮丽。

回流至心,完成循环,一切平静,我们健康。

这段口诀简明扼要地描述了血液循环的主要途径,让我们对血液循环各个部分的功能和流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在心脏出发的时候,血液会经过逆流门,保证血液的流通畅顺。

然后,右心肺动脉带着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到达肺部进行净化,而氧气则被血液吸收。

净化后的血液通过左心肺静脉回流到心房,再流向心室,这时候的血液带着充足的氧气。

接着,主动脉开始分支,血液分布到四肢,向全身各个器官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

最后,血液回流到心脏,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循环。

这整个循环过程流转畅顺,不论是心血管系统还是各个器官,都能够在至关重要的供氧关头保持一种亮丽的机能状态。

通过这段口诀的学习和记忆,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我们的身体是通过何种方式来完成氧气和营养的供应的,对于我们平时的生活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例如,平时需要多运动锻炼,可以增强心血管系统的供血能力,保持血液畅流;同时其它的生活习惯也可以通过了解血液循环的原理来进行调整。

只有通过对身体机能原理的深入理解,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护理和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血液循环的基本过程简述

血液循环的基本过程简述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

它的基本过程包括:
1. 心脏收缩:心脏收缩时,心脏的心房和心室收缩,将氧合血液从肺部泵送至全身。

2. 血液流动:氧合血液通过主动脉进入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为它们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3. 血液回流:经过供给氧气和营养物质后,血液将二氧化碳和废物收集起来,通过静脉回流至心脏。

4. 心脏舒张:心脏舒张时,心房和心室扩张,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从体循环泵送至肺部。

5. 气体交换:在肺部,血液释放二氧化碳,吸收氧气,再次成为氧合血液。

这个过程不断循环重复,确保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都能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将废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血液循环(一)-1_真题-无答案

血液循环(一)-1_真题-无答案

血液循环(一)-1(总分50,考试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组胺B.乙酰胆碱C.肾上腺素D.去甲肾上腺素E.血管紧张素2. 肾病综合征时,导致组织水肿的原因是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D.淋巴回流受阻E.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3. 心指数是指在空腹、安静条件下的A.心输出量/体表面积B.心输出量/体重C.心输出量/身高D.每搏心输出量/心输出量E.心输出量/心室充盈血量4. 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的离子基础是A.Ca2+内流B.Na+内流C.K+内流D.Ca2+外流E.K+外流5. 关于心肌传导性的描述错误的是A.细胞直径细小,传导速度慢B.动作电位0期除极幅度大,传导速度快C.动作电位0期除极速度慢,传导速度慢D.阈电位水平下移,传导速度快E.心肌处在超常期内,传导速度快6. 下列哪项可引起心率减少A.交感活动增强B.迷走活动增强C.肾上腺素D.甲状腺激素E.发热7. 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r-氨基丁酸E.血管紧张素8. 心室肌细胞区别于神经或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A.0期B.1期C.2期D.3期E.4期9. 正常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A.-40mVB.-50mVC.-70mVD.-90mVE.-110mV10. 心肌不产生完全强直收缩是由于A.心肌是功能合胞体B.兴奋传导有房室延搁C.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有抑制作用D.有效不应期特别长E.收缩期较短11. 反映心脏健康程度最好的指标是A.每分输出量B.心指数C.射血分数D.心脏作功E.心力贮备12.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A.维持有效循环血量B.有效降低动脉血压C.维持动脉血压的长期恒定D.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E.维持血压处于较高水平13. 关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两者在化学结构上都属于儿茶酚胺B.肾上腺素可使心输量增加C.小剂量肾上腺素可引起骨骼肌血管舒张D.去甲肾上腺素可升高血压E.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心率加快14. 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能引起A.窦神经传入冲动减少B.心迷走中枢抑制C.心迷走中枢兴奋D.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E.心交感中枢兴奋15. 在正常心电图的波型中偶然出现的是A.P波B.Q波C.R波D.T波E.U波16. 在一般情况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A.心率B.外周阻力C.循环血量D.每搏输出量E.大动脉管壁弹性17. 收缩压主要反映A.心率快慢B.外周阻力大小C.搏出量多少D.大动脉顺应性E.小动脉小静脉口径18. 正常人心率超过180次/min时,心输出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哪一时相缩短A.快速充盈期B.减慢充盈期C.等容收缩期D.减慢射血期E.房缩期19. 心肌的等长调节通过改变下列哪个因素调节心脏的泵血功能A.肌小节初长B.肌钙蛋白活性C.肌浆游离Ca2+D.心肌收缩能力E.横桥ATP酶活性20. 下列哪种过程与Ca2+内流无关A.慢反应细胞4期自动去极B.快反应细胞2期复极C.慢反应细胞0期去极D.快反应细胞1期复极E.快反应细胞平台期21. 关于心肌自律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人窦房结自律性最高B.正常时浦肯野纤维自律性最低C.心肌自律性的机制是4期自动去极化D.正常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E.所有特殊传导系统中的细胞都有自律性22. 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A.动作电位0期除极速度B.阈电位水平高低C.动作电位2期时程D.钠泵功能E.动作电位传导速度23. 对动脉血压波动性变化较敏感的感受器位于A.颈动脉窦B.主动脉弓C.颈动脉体D.主动脉体E.心肺感受器24. 下列哪一心音可作为心室舒张期开始的标志A.第一心音B.第二心音C.第三心音D.第四心音E.主动脉,二尖瓣关闭音25. 心肌异长调节是由于下列哪项发生了变化A.粗细肌丝重叠数目B.横桥ATP酶活性C.胞浆游离Ca2+浓度D.肌钙蛋白对Ca2+亲和力E.肌动蛋白活性26.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2期复极的离子基础是A.Na+内流,K+外流B.K+外流,Cl-内流C.K+外流,Ca2+内流D.Na+外流,K+内流E.K+内流,Ca2+外流27. 关于动脉血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心室收缩时,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称为收缩压B.平均动脉压是收缩压和舒张的平均值C.主动脉血压和左心室内压的变动幅度是相同的D.其他因素不变时,心率加快使脉压增大E.男女性的动脉血压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28. 正常调节每搏输出量多少的决定因素是A.心肌收缩力B.静脉回心血量C.动脉血压D.静脉血压E.心率29. 心肌的异长调节通过改变下列哪个因素调节心脏的泵血功能A.肌小节初长B.肌钙蛋白活性C.肌浆游离Ca2+浓度D.心肌收缩能力E.横桥ATP酶活性30. 关于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静脉回心血量减少B.右心衰竭时,回心血量大大减少C.长久站立不动,也会导致回心血量减少D.肌肉维持在紧张收缩状态,静脉回流会增加E.深吸气会使回心血量增加31. 影响心肌传导性高低的主要因素是A.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B.4期自动去极速度C.阈电位水平D.最大复极电位水平E.平台期时程32. 下列哪种心音的强弱可反映主动脉压和肺动脉压的高低A.第一心音B.第二心音C.第三心音D.第四心音E.第一、三心音33.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

人体正常血液循环通路

人体正常血液循环通路

人体正常血液循环通路血液循环是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通过血液在体内不断循环和输送,确保各个器官和组织能够得到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产物和废物排出体外。

而人体正常血液循环通路正是保证这一过程顺畅进行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体正常血液循环通路,我们需要先了解血液的组成以及循环系统的结构。

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其中,红细胞携带氧气,白细胞参与免疫防御,而血小板则负责止血。

血浆则是这些细胞的载体,同时含有水分、蛋白质、糖类、脂类等补充能量和维持稳定活动所需的物质。

正常的血液循环通路可以分为两个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左心室流出,通过主动脉和各个动脉进入体内各个器官和组织,完成物质交换,并将含有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通过静脉回流到右心房。

而肺循环是指血液从右心室流出,经过肺动脉进入肺部,通过肺毛细血管与肺泡接触,完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进入体循环。

具体来说,在体循环中,从主动脉发出的一支叫做腹主动脉,它将血液输送到腹部和下肢。

另一支称为颈动脉,它将血液供应给头颈部。

主动脉分布于整个体腔,并在形状上类似一个“树枝状”的结构,不断分支的动脉与血管网相连,将血液输送到每一个细胞和组织。

静脉则是由毛细血管和小动脉汇集而成,将含有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回流至心脏。

而在肺循环中,肺动脉将含有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输送到肺部,进入肺毛细血管与肺泡接触,完成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之后,通过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再次进入体循环。

总结起来,人体正常血液循环通路从心脏开始,通过循环系统中的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带走废物和二氧化碳。

这一过程不断循环进行,保证了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正常运行和生命活动的延续。

对于血液循环通路这一主题,我个人认为它体现了人体的复杂性和完美性。

通过了解血液循环通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的协调工作以及维持生命的机制。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作血液循环。

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这一循环途径叫做体循环。

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舒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不仅把运来的营养物质输送给细胞,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而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把它所结合的氧气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2)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在体循环进行的同时,肺循环也在进行着。

肺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静脉血射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

在这里,肺泡和毛细血管中的静脉血进行了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到肺泡中,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里的血液中。

这样,原来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的动脉血。

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同左心房,完成了肺循环。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人体内的血液循环ppt课件

人体内的血液循环ppt课件
人体内的血液循环ppt课 件
• 血液循环概述 • 心脏结构与功能 • 血管类型与特点 • 血液成分及功能 • 血液循环调节机制 • 常见血液循环障碍及疾病
01
血液循环概述
定义与功能
定义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 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
功能
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到全身各组 织器官,同时带走代谢废物和二 氧化碳,维持内环境稳定。

三尖瓣
位于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保 证血液循环由右心房一定向右 心室方向流动和通过一定流量 。
主动脉瓣
位于左心室和主动脉之间,抑 制射入主动脉的血流回流入左 心室。
肺动脉瓣
位于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抑 制射入肺动脉的血流回流入右
心室。
心肌细胞特性
兴奋性
心肌细胞在受到刺激时 具有产生兴奋的能力。
自律性
02
心脏结构与功能
心脏位置及形态
位置
心脏位于胸腔中部,稍偏左下方 ,在两肺之间。
形态
心脏呈倒圆锥形,大小约相当于本 人的拳头。
心尖
朝向左前下方,由左心室构成,通 常于左侧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 ~2cm处,可触及心尖搏动。
心腔结构与特点
左心房
右心房
位于心脏的后部与左下方,其后壁两侧有 四个入口,即左、右各两个肺静脉口,左 心房前下部有一个出口通向左心室。
反射调节
包括压力感受性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等,通过 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来维持机体的稳态。
体液调节机制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01
由肾上腺髓质分泌,通过激活不同的受体来调节心血管系统的
功能,如增加心率、心肌收缩力和血管张力等。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02

人体血液循环

人体血液循环

人体血液循环人体血液循环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过程。

血液通过心脏的推动,沿着闭合的循环系统不断流动,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细胞,同时参与调节体温和维持内环境稳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和相关的器官功能。

一、心脏的功能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位于胸腔中央。

它由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组成。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推动血液流动。

在心跳过程中,心脏将氧合血从左心室通过主动脉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同时将缺氧血液从右心室通过肺动脉送到肺部进行氧气交换。

二、动脉和静脉的作用动脉和静脉是血液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和回流至心脏。

动脉携带氧合血液,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器官和细胞。

静脉则将含有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从组织和细胞送回心脏,准备进入肺部进行氧气交换。

三、毛细血管的作用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细小血管,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

血液在毛细血管中进行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交换。

当氧合血液通过动脉进入毛细血管时,氧气通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给细胞呼吸和代谢所需。

同时,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通过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最终被运送到静脉,回流至心脏。

四、肺的作用肺是人体进行氧气交换的关键器官。

在血液循环中,缺氧血液从右心室进入肺动脉,经过肺小血管分布的肺泡,与呼吸道空气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经过氧气交换后,氧合血液从肺静脉返回心脏,参与全身的血液供应。

五、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人体血液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调节系统,需要维持恒定的内环境。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通过对心脏的控制、血管的收缩和扩张,以及体液的调节来维持循环平衡。

例如,在运动时,神经系统会促使心脏加快收缩,血管扩张,以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运动肌肉。

六、引发循环系统疾病的因素血液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对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但是,多种因素会干扰血液循环,导致疾病的发生。

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血液循环障碍等。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百科名片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

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肪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友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目录•展开简介血液循环是哈维根据大量的、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概念。

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的。

1661年马尔庇基在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

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

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肪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友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过程和分类循环过程(systemacardiovaschlare)包括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循环管道,它以心脏为中心通过血管与全身各器官、组织相连,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

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它不停地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不断地吸入和压出血液,保证血液沿着血管朝一个方向不断地向前流动。

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自心脏发出,经反复分支,血管口径逐步变小,数目逐渐增多,最后分布到全身各部组织内,成为毛细血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