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 方汉奇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一、不定项选择题1.最早的华文报纸出现在()。
A.东南亚B.非洲C.东亚D.北美洲【答案】A【解析】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东南亚因为是华侨聚居地,因此最早的华文报纸在那里出现。
l9世纪40年代后期,随着大批“契约华工”被诱拐到北美加州的金矿做苦力,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
2.“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指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李大钊D.李根【答案】D【解析】华文报纸《东涯新录》(The Oriental)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Lee Kan的译音)担任华文编辑。
李氏是第一批旅居美国的华侨知识分子,曾经在澳门马礼逊学校读书,与容闳同学,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
3.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
A.《旧金山唐人新闻纸》B.《唐番公报》C.《华人记录》D.《华西申报》【答案】ABCD【解析】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旧金山唐人新闻纸》为1874年7月15日创刊。
美国人创办,旅美华侨主编,周刊,声称以“欲华人多闻广见”为办报宗旨,分各货行情、来往船期、上海新闻、花旗薪闻、大埠新闻、羊城杂报新闻等栏。
《唐番公报》为1875年9月11日创刊,周刊,由旅美华侨黄卓(Chock Wong的译音)与美国人霍夫曼(J.Hoffman)联合创办,翌年旅美华侨林赞(Lira Dane的译音)接办后改名为《华番汇报》。
《华人记录》为1876年在旧金山创办。
《华西申报》为1883年在旧金山创刊。
4.有“南洋第一报人”之称的是()。
A.薛有礼B.叶季允C.张泽黎D.薛荣樾【答案】B【解析】《叻报》主笔一职则由原任职于香港《中外新报》的叶季允担任。
叶氏主持《叻报》笔政40年.以“惺噩生”为笔名,先后撰写过数百篇社论和评论,文笔流畅,立论新颖,开华侨风气之先,有“南洋第一报人”之称。
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1-10章问答题整理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1)时代:远古时代(2)中国报纸的开始在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 前报纸时期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有哪些特点(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2)文字出现后,古代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更多样化;(3)汉代之后,传播体制日趋完善,传播载体日渐多元化。
(4)战乱频繁时,社会舆情愈发活跃。
3 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1)采集、编辑:进奏官自行采集;(2)传发:进奏官自发向地方各藩镇传发(3)部门:通过覆盖全国的邮驿系统发行。
4 “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1)唐代的报状,是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
带有官方性质,属于官报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下发的正式官报。
5 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处于什么地位?(1)特点: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和编发(2)地位:进奏官对稿件进行一些删节和筛选;“定本”制度迫使进奏官只能按照当局允许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
6 宋朝小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1)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非官方报纸;盛行于南宋;读者范围广(官员,知识分子,皇室成员,社会人士)(2)能满足一定社会需求,得到了社会支持。
7 明代官报的发行制度和宋代相比有什么不同内容提供者从进奏院变成了通政司和六科;内容和样式更加丰富。
8 “急选报”“天变邸钞”是什么性质的新传媒体?《天变邸钞》非官方发布,而是编报人自己抄写的。
是临时发刊报纸。
《急选报》:雕版印刷报纸。
9 清代官报的发行制度有什么特点?清朝入关之后,参考明代官报发行体制,集训在全国范围内发行邸报,即经由通政史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通政史司是收受臣僚章奏的机关。
六科是发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的机关。
提塘主要负责管保的抄传发行工作。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
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
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
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
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
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
第十六章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1.台湾的“报禁”为什么持续了30年之久?“报禁”对台湾新闻传媒事业发展有哪些影响?答:(1)台湾“报禁”概况1951年开始,台湾当局实行“报禁”。
当年6月10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此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
第二年4月11日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纸登记”。
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地称为“报禁”。
这以后30多年中,除了1952年10月10日批准创办了一份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的《青年战士报》(后改称《青年日报》)之外,台湾当局没有再批准过任何一份创办新报的申请。
1987年12月1日,“新闻局”时任局长邵玉铭正式宣布自1988年1月1日起,台湾国民党当局开始接受新创办的报纸的登记,报纸的印张也可增加到日出6张24个版,“报禁”正式解除。
(2)台湾“报禁”持续30年的原因①台湾“报禁”持续了30多年,这主要和它的政治环境有关。
1949年国民党战败迁台,开始在台湾实行严厉的军事戒严体制,实行党禁报禁。
当局在言论出版、游行、集会等方面实行严格的管制制度,新闻传播事业由于其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特殊性质,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使命。
在国民党统治台湾的初期,因为种种政治因素的影响,报业的开放被视为禁忌,当局只有采取严厉的行政手段对创办报纸进行钳制,只有这样,才能将当时已有的报纸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不给局势增添任何动荡和不安的因素。
②台湾当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不仅仅是报禁,他们还在各种报馆设立安全局,对报社的记者、编辑等人进行核查,一度还有特务系统严查新闻稿件,这些举措都说明了当局对于开放报纸的恐慌,正因为如此,“报禁”这种直接对新闻事业的创办进行控制的手段才会一直存在。
(3)台湾“报禁”的影响①报纸数量极少从1952年到1987年,台湾共有31种报纸,并且这一数字由于“报禁”的影响一直没有太大的波动。
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 复习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传播。
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还有结绳、图画、雕刻、烽烟、旗鼓等。
烽烟主要用于报警,旗鼓主要用于指挥进退。
1、木铎:是我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
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与新闻的采集和发布相近。
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就更多样化了。
2、甲骨文:大多是刻在龟甲或牛羊的肩胛骨上,记载的大多是殷商时期的事情,除少量纪事外,大多用于祭祀和占卜。
3、金文:盛行于周,传世的带有金文的铜器铸件,多为周代的产物,如毛公鼎,多用于记录商王诏书或国家常法4、岩刻:主要盛行于周以后,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春秋战国时期,传播活动更为频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
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虽然造纸术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工匠不多,产量不高,还不普及,传播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
三国魏晋时代历时近两百年,时局纷扰,是新闻住处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论十分活跃、旺盛的时代。
驿传网络十分发达。
这一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1、布告:是《三国志》中经常提到的用以“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以在固定地点悬挂或张贴为主。
2、露布: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常用来配合军事行动。
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因此也称露板。
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一、不定项选择题1.开启了国人对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的是()。
A.洪仁玕B.林则徐C.魏源D.严复【答案】B【解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始于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19世纪初开始,外国传教士先后创办的中文宗教性报刊及后来的中外文商业性报刊,并没有立即引起中国人的注意。
在中国,最先发现并重视这种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讯。
林则徐的好友魏源积极弘扬林的译报思想,并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2.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
A.林则徐B.严复C.洪仁玕D.梁启超【答案】C【解析】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等主张。
3.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要求的是()。
A.王韬B.洪仁玕C.郑观应D.魏源【答案】A【解析】继洪仁玕之后,比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办报主张的是王韬和郑观应。
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允许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4.下列选项中,属于王韬的新闻思想的是()。
A.“日报立言……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B.“师夷长技以制夷”C.报纸可以“达内事于外”D.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答案】ACD【解析】王韬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日报立言,义切尊王,纪事载笔,情殷敌忾,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区区素志,如是而已。
”(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等等。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
(4)认为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韬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不可不慎加遴选”,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讦人,自快其忿”。
《中国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
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1)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考点
方汉奇是中国新闻史领域的著名学者,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传播学考研的重要参考书目之一,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考点: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包括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唐宋元明清的官方新闻传播活动、古代报纸的发展之民间的小报等。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包括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维新派报刊的兴起与发展等。
•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包括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等。
•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闻事业、国统区新闻事业的黑暗面等。
•人民共和国的新闻事业: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事业的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畸形发展等。
这些考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需要考生认真掌握。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1.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答:(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繁荣的表现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新闻事业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报刊种数剧增。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
另据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报告说,从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到10月22日的8个月内,在内务部注册立案的北京报纸有89家。
②报刊销数猛增。
《中国报学史》记录,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报纸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个数字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
(2)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①旧的禁令废除。
武昌起义后,所谓的《大清报律》等法规形同虚设,限制办报和束缚办报人手脚的各种禁令,大多自行废弛。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电全国新闻界宣布:“满清行用之报律,军兴以来,未经民国政府明白宣示,自无继续之效力。
”至于前清的《著作权章程》,因其没有同民国国体相抵触的内容,决定在未颁行新的著作权法前暂时援用。
②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如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2章第6条第4款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③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在辛亥革命进行中和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党立刻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自由新闻体制。
各地政权机关都在所颁布的法令和签署的协定中,写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之类的条款。
④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针对《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由内务部参事林长民草拟了一个简单的条例《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不定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我国报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B.我国最早的报纸是在民间流传的小报C.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D.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答案】B【解析】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报纸的发展和印刷术关系密切,以下关于二者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唐代还没有印刷的报纸B.中国最早的印刷品出现在隋唐之际C.“开元杂报”是中国第一份印刷报纸D.“进奏院状”不是印刷品【答案】ABD【解析】中国最早的印刷品出现在隋唐之际。
中国的印刷术在中唐时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当时主要用来印刷佛经,还没有用来传递新闻信息。
唐代还没有印刷的报纸,“开元杂报”和“进奏院状”都还不是印刷的。
3.民代邸报抄传和发行环节的顺序是()。
①六科②提塘③通政司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③①②【答案】D【解析】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
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地称为“邸报”。
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首先是通政司,其次是六科,最后是提塘。
提塘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抄传“邸报”。
4.“邸报”稿件的来源大多是()。
A.进奏官采访得来B.民间“线人”采访得来C.进奏官从门下省等政府部门抄录D.宫廷发放【答案】C【解析】“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们从门下省等政府部门抄录来的。
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
就这一点来说,进奏官的这一部分工作。
带有官报记者的性质。
5.关于“定本”制度,下列说法恰当的是()。
A.唐代开始实行B.宋代开始实行C.“定本”是即将送审的邸报样本D.“定本”是审查通过后的邸报样本【答案】BD【解析】宋代各时期都很注意对“邸报”传报工作的管理。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1884年5月8日,《申报》又办起《点石斋画报》,由着名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每旬出一本,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因仗义执言 ,为民请命,而被查封,该报只办了92天〈民呼日报〉被封二十余天后,于右任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又因揭露日本政府企图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而触怒日本人,于是日本人串通清政府和租界当局又查封了〈民吁日报〉,该报只存在了48天,〈民吁日报〉被查封一年,1910年10月于右任有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该报因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而阵容强大,〈民立报〉后来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有互相衔接,故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第一重要基地。
《香港船头货价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一、不定项选择题1.“报界黄金时代”指的是()。
A.1912年2月以后B.1932年2月以后C.明末清初D.五四青年运动时期【答案】A【解析】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十年前的100多种,猛增到近500种,总销售数量达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突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
其中,仅1912年2月以后,到北京民政部门登记要求创办的报纸就达到90多种,被称为“报界黄金时代”。
2.“横三民”指的是()。
A.《中华民报》B.《民国新闻》C.《民权报》D.《国民公报》【答案】ABC【解析】自由党在上海创办的《民权报》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提出“以暴易暴,惨五人道,欲真共和,重在改造”等激进的口号。
由此,《民权报》和“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横三民”。
3.民国初年,新闻业务活动积极方面的表现为()。
A.新闻通讯开始崭露头角,受到更多的重视B.副刊有了大的发展C.为了加强新闻报道,通讯社开始发展起来D.图片报道的改进与发展【答案】ABCD【解析】这一时期,在政党、政客普遍投资办报的大气候之下,当时的新闻界虽然出现了一些怪现象如:涌现了一大批以敛财为目的的报纸,但是主流报刊在新闻业务活动上还是有进步、有变化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闻通讯开始崭露头角,受到更多的重视;副刊有了大的发展;图片报道的改进与发展;为了加强新闻报道,通讯社开始发展起来。
4.北京地区“具有现代通讯社观念的第一个新闻通讯机构”为()。
A.国闻通讯社B.新闻编译社C.新华通讯社D.中新社【答案】B【解析】邵飘萍“于民国七年,创办新闻编译社于北京,是为我国人在北京有通讯社之始。
”由于该通讯机构重视新闻采访,可以获得不少最新最真的消息,新闻编译社的稿件很受欢迎。
该社稿件主要供给北京各报,外国驻京记者也多有参考,虽然不具备面向全国媒体发稿的实力,但仍是北京地区“具有现代通讯社观念的第一个新闻通讯机构”。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三)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章节题库(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一、概念题1.《昭文新报》答:《昭文新报》是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
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因阅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
《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
2.《中外新报》答:中国人最早的自办报纸。
前身是《香港船头货价纸》,于1857年11月3日创刊,孖剌报馆印刷。
该报形式上有两大特征:一是采取现代报纸小型版的形式出版,每份只出一张。
首次打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来我国早期报刊书册式的形式。
二是两面印刷,是我国最早采用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1865年初,《香港船头货价纸》改名为《中外新报》。
l873年,《中外新报》发展成为日刊报纸。
1919年最后停刊。
3.《汇报》答:《汇报》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年6月16日创刊,创办人容闳。
《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不议论官府政事,但对外人侵害中国的言行常有抨击。
为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常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部分股东因此要求退股。
同年9月,该报进行改组并改名为《彙报》。
出版未及一年又因种种困难而再次改组,并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但仍受到官府的限制,勉强维持到1875年年底停刊。
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中国人办报之艰难。
4.《述报》答:《述报》是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
创刊于1884年4月18日,由广州海墨楼石印书局印刷发行,每日出版4页(版),内容有中外新闻和评论、西方书报译稿、商业行情、轮船班期和广告等。
中法战争爆发时期,《述报》大量报道有关战争的消息、评论等,还积极支持省港两地人民的抗法战争。
此外,《述报》在业务上十分重视图像新闻的报道,自创刊之日起,每期都刊登一幅或多幅新闻纪实图画,与文字新闻穿插编排,力求做到图文并茂。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静业学习网1【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③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的记载。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个驿站设置传车,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首都长安设有“邸”,中央政府部门设有主官和属官负责接待和通报工作等,另外还设“公车司马令”和“御史”等,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③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④汉代的“邸”,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③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简要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
答:(1)《向导》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①《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6开本。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首任主编是蔡和森,继任者是瞿秋白等人。
该报以报道评论国内外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设有多种固定栏目。
②《向导》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通过《向导》及其他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③《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
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针对《努力周刊》宣扬“好人政府”、“联合自治”等言论,《向导》指出改良主义是有害的幻想,“中国现在需要的是打倒军阀和外国压迫”。
④《向导》受到读者欢迎,影响日益扩大。
发行量从最初的二三千份很快超过万份,最高曾达10万份。
除在国内各地发行外,还远销至越南、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中国青年》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192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为周刊,1927年10月停刊。
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
《中国青年》是大革命时期最出色的刊物之一。
它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②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特别是在它的后期,当时革命处于危急关头,《中国青年》仍然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宣传,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③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
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符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
许多青年就是从阅读《中国青年》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他们称《中国青年》为“良师益友”。
2.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党报有何特点?答:中国共产党早期出版物的特点主要包括:(1)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是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之一。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章节题库(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一、概念题1.《中华民国暂行报律》(南开大学2006研)答:《中华民国暂行报律》是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于1912年3月2日制定的一个简略的法令。
该法令是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与报界进行的约法三章。
其具体内容有: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
2.“横三民”报答:“横三民”报是民国初年创办的《中华民报》、《民国新闻》和《民权报》的总称。
《中华民报》创刊于1912年,是“同盟会—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拥护共和,防止专制复活”为宗旨,是同盟会系统报纸中反袁态度最坚决的一家。
《民国新闻》也是1912年创办的一份“同盟会—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维护共和政体”为宗旨。
《民权报》是上海自由党创办的一份报纸,由戴季陶、何海鸣主编。
该报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提出了很多激进主义的口号。
3.《亚细亚日报》答:《亚细亚日报》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后创办的御用报纸,是当时御用报纸中影响最大的一份。
1912年在北京创刊,帝制分子薛大可担任主编,丁佛言、樊增祥、易实甫等任撰述。
该报竭力诋毁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袁世凯御用报纸中立场最顽固的一家。
曾发表大量鼓吹帝制和拥戴劝进的文牍、函电,为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大造舆论。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后停刊。
4.“癸丑报灾”(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暨南大学2010研;南开大学2006研)答:“癸丑报灾”是指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乘着军事上的胜利,对国民党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的大规模的镇压。
各地国民党报刊,均被以“乱党报纸”的罪名查封,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和民国元年的500家相比,锐减300多家,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察》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威廉米怜,主要内容宗教《万国公报》林乐知,内容为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内容由宗教、俗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组成,文学通俗、宣扬西方文化优越近代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章《循环日报》创刊于香港,王韬担任主笔,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政论为灵魂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1办报立业2上传民意下达政令,达内事于外,同外情于内3自由思想4文风直抒胸臆5招人应知识广博6制定报律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特点:1创办者自身份比较复杂2报刊一般是私营性质3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4表现出的亲率爱国思想5参照外国报刊模式6报刊外境困难(经济读者少)7主要集中在汉口、香港、上海、广州维新派的主要报刊:康有为《万国公报》:以论讲洋务为主,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上海强学会《强学报》:政治色彩更浓梁启超《时务报》上海、梁启超任主编、维新派最主要舆论阵地,发行量最高的国人报刊维新派办报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2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3改进编辑工作4重视采访工作5运用图书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3推动维新运动发展,促进变法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着对报刊出版的限制5开政治家办报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报刊数量多2办报地区广(内地)3报刊种类多(文娱性,主流宣传维新变法政论)报章文体:王韬首先在循环日报上使用,在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又是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是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体。
为“五四”运动白话文开创先河。
第四章清末《中国日报》孙中山创,香港。
陈少白主编。
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籍贯报,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特点: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后为多家革命派的报馆所继承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原因:慈禧新政---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特点:1办报主角有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2报刊的政治斗争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3办报地区扩大,《京话日报》4读者面扩大,面对普通市民,文字更加通俗易懂《京话日报》彭翼仲创办于北京,十分注意与底层读者密切联系《时报》戊戌政变后,康梁为首的保皇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民报》与《新民从报》论战:大战的内容:①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
②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③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④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大战的结果:以《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首先是因为《民报》所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所坚持的改良道路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
因为《民报》一方论战力量雄厚,由孙中山挂帅,参与论战的有二十多人;而《新》只有梁启超一人,尽管他是驰骋文坛的老将,但毕竟势单力薄,交战几个回合之后就招架不住了。
因为《民》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朝政府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结论是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令人信服,《新民丛报》认为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干涉等等,都只是主管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大战的意义:《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及继之而起的两派报刊在各地的思想论战,不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而且还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咫尺改良派的人转变了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
此外,《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共同点:1都是为救国图存;2都促进了报业的发展;3都否认了中国现有的体制,主张学习西方;4都介绍了西学。
清末新闻法律制度:1资本主义的形式,封建主义内容2无法取信于民,缺乏执法体制上的保证3无权制裁在华外报梁启超所代表的维新派新闻思想:第一时期: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办报要去塞求通,表达维新派要求学习借鉴西方,从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爱国热情第二时期:1899-1911年,变法失败后。
1报纸功能: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2四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3健全舆论的主张。
4宣传有两种办法:浸润法和煽动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取代维新派思想,成为主流)1重视报刊宣传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
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3党报要重视舆论的制造和报道。
4重视民意。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后,新闻业的改进:1报刊由单张变为多张,形式改进。
2版面安排改进。
3重视报刊评论写作。
4新闻质量提升。
5广泛运用图片6文艺副刊发展第五章民国初年此时繁荣的原因:1旧的禁令被废除2新的自由法律体系在中国建立3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与推动4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5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过高的期待和自诩状况:民初新闻事业繁荣,有家乡,是应资产阶级各大小政党为争夺更多的革命果实和分得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发展起来的。
十分短暂。
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对新闻界进行了残酷镇压,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 家锐减了300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
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中国新闻史上把这次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
袁世凯实行的扩压政策:1创办御用报纸2收买报纸和报人3迫害摧残反对派的报刊4通过立法进行控制民初新闻事业的进步:种类数量上升,发行量上升原因:1中央政权的软弱2经济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印刷业)3交通,邮政、电信系统进步4思想、文化、教育发展民初的名记者: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民初三杰)、邵飘萍、张季鸢黄远生特点:1题材重大,内容详实2分析深刻,见解独到3文笔生动理论:1报纸应“主持公理,指斥时弊”2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3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第六章五四时期《新青年》:陈独秀、上海。
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主要宣传三方面内容:1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3发起文学革命运动,胡适的《文学改良邹议》拉开文学革命的帷幕:提出言之有物,补魔法古人,讲求文法,不做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
《每周评论》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政治时事评论报纸特点:重在批评事实五四运动中的作用: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先导作用,赞扬了五四运动,并提出学习李大钊的贡献:1将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2将《新青年》转入无产阶级立场我国新闻工作在五四时期的改革:1开创自由讨论风气。
2政论传统的恢复和发展。
3新文风出现(白话文)。
4副刊的革新。
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业务改进。
中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点和意义:1以向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任务。
2有组织的进行宣传和鼓动新闻报道工作。
3新闻工作和党建工作紧密结合。
第七章中共成立和大革命时期《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
1922年上海创刊。
1927年停刊,共出201 期。
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是第一任主编,《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用大量事实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贫穷落后、战乱不安的根源,明确指出打倒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
《向导》注重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新闻侵略的宣传斗争,大力进行了打倒封建军阀的宣传,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
《向导》经过两年多持之以恒的宣传,终于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的政治常识。
中共“四大”评价指出: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向导》“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
它的发行数量由开始的二三千份很快增至2 万份、4 万份,最高达10万份。
读者赞扬《向导》的创办是中国“二千年来历史上破开荒的荣誉作业”,称赞《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一报纸,把《向导》看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中共上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1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宣传工作2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为基本任务3白话文4以广大工人为对象,面向大众扩大影响范围《大公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
办报方针: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第八章十年内战中共地下报刊在国统区的出版情况:极其困难,秘密出版经验:1建立党报委员会,全面负责党对报刊的领导2发展通讯员,加强与群众的联系3建立发行网,扩大党报影响革命根据地的报刊:《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机关报《青年实话》中国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红星报》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1围绕中心工作(前线)展开新闻宣传2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报3开展批评与表扬4文字通俗,形式活泼意义:1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闻事业的开端2开创了革命新闻事业新道路即城市—农村—城市3继承发扬了列宁的党报思想情况:出生状态,十分粗糙,生命力强大申报的改革:1加强新闻,改善本埠新闻报道2改革副刊《自由谈》3增加,改进副刊,适应务实读者需求4出版书刊5兴办教育史量才的死说明什么: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用极端手段维护其新闻通知,严防失控的一个案例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新闻界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韬奋精神:1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2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为读者服务3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形成报刊的个性和特点4文风要明显畅快5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6新闻工作者要有真才实学。
范长江:著名记者。
1933年下半年起,开始向平津报纸投写新闻稿件,1934年底,首次用“长江”笔名在《北平晨报》署名发稿,并担任该报特约通讯员。
这是他从事新闻生涯的起点。
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第一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他于1939年加入共产党。
《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
1936年发表《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在国统区引起很大震动。
他的通讯作品以记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刊出后受到广泛欢迎,他的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