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远离故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表达了中国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次的情感,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家人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和分享。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和背景资料。

3.小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的节奏。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作者和背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3《月是故乡明》(教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3《月是故乡明》(教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月是故乡明》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句子的理解和表达。

4. 欣赏古诗,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朗读和背诵。

(2)课文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课文句子的理解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古诗的赏析。

(2)学生运用课文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作者背景及课文出处。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自主思考,解答课文中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5. 欣赏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体会作者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讨论。

6. 表达自己的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展示自己的成果。

六、板书设计《月是故乡明》月故乡明思念思念明亮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加强记忆。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欣赏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了课文《月是故乡明》,体会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3月是故乡明》这篇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古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能够通过朗读和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眷恋与情感。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3月是故乡明》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适当运用课文中的古诗词进行表达。

2. 教学难点•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音频资源展示描绘乡村春天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学习课文•分段教学《3月是故乡明》,带领学生逐段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分组讨论诗歌的解读,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 课文分析•对诗歌中的重要句子、表达方式进行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用意。

4. 课后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音韵美感。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表演,拓展语文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在家中复习课文,继续强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细化练习环节,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上为《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指导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以月亮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

但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课文,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朗读感悟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思乡之情,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教学。

2.相关资料:收集有关故乡的图片和诗歌,用于教学展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亮和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与故乡之间的关系。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语气。

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故乡”、“思念”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作者的情感。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评价其朗读效果,给予鼓励。

4.巩固(10分钟)学生默读课文,填写课文内容填空。

教师出示填空题,学生独立完成,检查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收集到的相关诗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歌中的故乡情感。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远离故乡,身处异地,对故乡的思念为主题,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对故乡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情感和抽象的意境,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故乡的概念和情感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和加深对故乡的思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乡之情和家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2.难点: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情感和抽象的意境的理解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教学参考书。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引导。

b.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月亮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a.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

b.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操练(15分钟)a.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b.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a.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 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  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教学内容《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以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为引子,通过描绘月夜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全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的正确运用;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练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观察等方法,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欣赏美、感悟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 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悟诗歌的意境。

3.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练习。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字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课文的重点词语、句子及诗歌的意境,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全班交流: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朗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写作方法。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下:《月是故乡明》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2. 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作业设计1. 背诵课文,并默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3. 搜集其他关于月亮的诗句,进行摘抄。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3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圆盘、月饼、中秋)哦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天上的明月。

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不是,大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及亲人。

)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

(板书课题)2.介绍作者: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季羡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练读,师正音。

2.多音字“燕”:yān(燕园)yn(燕子)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故乡的月亮)。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为太单调了。

)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山、水)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情景,他也无法想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月是故乡明》 精美教案(统编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月是故乡明》  精美教案(统编版)

《月是故乡明》精美教案(统编版)教学内容:《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本课选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以月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月是故乡明》,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杜甫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隐喻需要学生通过讨论和联想来理解。

2. 情感的体会:学生需要通过朗读和想象来深入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投影仪,音响设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PPT展示月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月夜的特点。

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纠正发音和节奏。

三、理解诗意1. 教师逐句解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学生通过讨论和联想,深入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隐喻。

四、体会情感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板书设计:月是故乡明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月是故乡明》,理解诗句意思,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家国情怀,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本课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可能还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章的美感。

同时,学生对于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途径,感受文章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3.教学挂图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对故乡的印象,为后面学习课文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教学挂图,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故乡的美丽。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月亮的描绘,提示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课前解析】关注字词:本课不少生字较为复杂,可以让学生在语境中记忆字形、理解字义。

如在“烟波浩渺”“篝火”“澄澈”“风光旖旎”“莱芒湖”“无边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奇”等词语中,识记“渺”“篝”“澄”“澈”“旖”“旎”“莱”“垠”“顷”“峨”等生字的字形,理解字义并读准字音。

关注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梳理:课文以“月”为线索,写了童年趣事和成年经历两部分内容。

梳理“童年趣事”这部分时,要提示学生按时间顺序依次概括,不要遗漏。

梳理“成年经历”这部分时,可提示学生抓住观月地点的变化,梳理出作者观月的大致经历。

关注对比的手法:“成年经历”部分通过在其它地方看到的月亮和故乡“小月亮”的对比,表达出对家乡月亮的喜爱,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教学目标】1.认识“俳、徊”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解析题目导入新课:自古以来,美丽清冷的月亮寄托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悲欢离合,尤其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你知道哪些望月怀乡的诗句呢?预设1: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预设2: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预设3: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教师引导: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月是故乡明》也出自一首古诗(板书:月是故乡明),你了解这首诗吗?预设1:“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我可以背出这首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预设2: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

预设3:哪里的月亮都是明亮的,但是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突出的是杜甫对家乡的怀念。

《月是故乡明》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月是故乡明》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略读课文《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的一篇抒情散文。

通过描写故乡温暖的夜晚、动人的月色、美妙的童年生活,以及作者离乡后所见之月皆逊色于家乡之月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依恋和牵挂。

【学习目标】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感情。

3.搜集并积累一些思乡的诗文。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跟着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师:“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这首诗,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

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师:自古以来,月亮是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人们喜欢借“月”抒情,在描写月亮的诗文中倾注了作者的爱恨情仇,寄托了作者的悲欢离合。

二、读通全文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作者是季羡林,季羡林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还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季羡林为什么也认为“月是故乡明”呢?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生自由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徘徊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旖旎碧波万顷巍峨燕园点缀四、根据学习提示自主读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自学提示:(一)作者以“月”为线索写了哪些童年趣事?(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二)作者写了哪些成年经历?(抓住观月地点的变化,梳理出作者观月的大致经历)师:你可以用关键词简单记录童年的往事和他一生中都去过哪些地方,这样帮助你来完成梳理。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童年趣事:数星星、看月亮、摇知了、梦月亮成年经历:国外看月亮、燕园看月亮五、从“童年趣事”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师:同学们,下面让我们来分享一下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主要写了这样几件事,大家可以读重点的内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3-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远离故乡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本课的生字词较多,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富有诗意。

教学本课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生字词,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大意。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意方面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较为敏感,容易产生共鸣。

在生字词学习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仍需教师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课文诗意的理解与体会。

3.将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写作等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生字词卡片。

3.PPT课件。

4.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乡的美景,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引入课文《3-月是故乡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作者是谁吗?他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教学设计 优质课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教学设计 优质课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优质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月是故乡明》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掌握文章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文本。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教学生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2. 通过课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俗习惯。

难点: 1. 教学生领会诗人的意境和艺术表达。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背后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活动:老师播放一段与月亮有关的视频,引导学生谈谈对月亮的感受。

2.整体导学(10分钟)活动:老师简要介绍《月是故乡明》的背景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3.课文学习(30分钟)活动1:师生共同诵读课文,师生对比理解重点词语。

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感悟和体会,展示个人理解。

4.诗歌赏析(20分钟)活动:老师解释课文中涉及的诗句和隐含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5.情感态度培养(15分钟)活动:学生就课文中有关家乡和思念的内容,展开自由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

6.课堂小结(5分钟)活动: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外作业。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能深入思考文本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学生在赏析诗歌中培养了爱国情感和文学素养,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有效的提升和支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月是故乡明》的内容和主题;–理解文章中的诗意表达;–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意义;–学会分析课文结构。

2.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月是故乡明》的诗意表达;2.理解和运用生字词;3.分析课文结构。

三、教学难点1.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图片或实物引入《月是故乡明》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2. 学习课文(30分钟)1.教师讲解《月是故乡明》的内容和主题,重点解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诗意表达。

2.学生跟读课文,并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拓展阅读(15分钟)•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家乡故事,比较不同故事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4. 课堂练习(20分钟)1.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疑惑,共同解决。

5. 总结反思(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反思,以及对家乡的情感表达。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月是故乡明》展开,通过课文内容和生字词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表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内容,提升综合素养。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通用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通用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通用5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怀。

4、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月亮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景物。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意。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释题: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哪里吗?2、聊作者。

三、赏读课文,理清思路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水,进而过渡到故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2、作者的故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3、作者明明写故乡的月,为什么还要写童年的趣事呢,是不是多余?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五、总结聚焦,深化主题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六、拓展练习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版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版教案

3*月是故乡明略读课文《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的一篇抒情散文。

作者以“月”为线索,回忆了在故乡的童年生活,抒发了离乡后的思念之情。

全文有七个自然段,紧扣文题,分为四部分,首尾呼应,构思精巧,感情层层深入。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将故乡和月亮联系在一起,引出“月是故乡明”的主题。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了对故乡和童年趣事的回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了“我”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我”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月亮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呼应前文,倾诉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课文中不仅引用了许多古代诗文,也有许多古雅的用词,显示了高度的文化品位。

课文用非常直白的方式,表达了对故乡浓烈的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课插图中,一轮满月挂在空中,烟波浩渺的苇坑倒映着月光,营造出幽幽思乡之境,有助于学生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通过结合语境的方式会认“徘、徊”等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通过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阅读感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搜集思乡的诗文,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悟,拓展自己的理解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内心感受,感悟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不少生字笔画多、字形复杂,可将识字和积累词语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记忆字形、理解字义。

比如,让学生在“烟波浩渺”“篝火”“澄澈”“风光旑旎”“莱芒湖”“无边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奇”等词语中,识记“渺”“篝”“澄”“澈”“旖”“旎”“莱”“垠”“顷”“峨”等生字的字形,理解字义并读准字音。

2.阅读教学课文层次清晰,学生不难读懂。

可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大意。

2.能够表演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能够听懂和讲述故事,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

4.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境,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表演课文内容,理解并感悟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工具2. 导入•通过问答、引入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兴趣。

3. 学习课文•先进行整体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分段解读,讲解生词、诗句等。

•鼓励学生自主朗读,纠正发音和语调,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

4. 课文分析•请学生就课文的主题、情感、意境等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创设情境•通过分角色表演、画面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 总结归纳•综合课堂讨论和表演,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评估•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对问题的回答等。

•课后作业: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为下节课教学做准备。

六、课后作业•复习课文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练习朗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

以上就是本节课《月是故乡明》的教案,希望学生在本节课中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并体会其中的情感与意境。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优质课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优质课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优质课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绘月光下的故乡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以课文内容为基础,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美妙之处,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阅读理解、情感体验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他们在学习本文时,能够通过自身的经验和对美好事物的感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但同时,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主动表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故乡的美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喜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较为抽象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学会通过朗读、讨论、表达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场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音频,以便于他们模仿和跟读。

2.相关图片: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故乡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故乡的美好印象,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月是家乡明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其次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的运用。

2、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3、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教学难点: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预备:同学每人一份“群文阅读”资料、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妙的情感。

2、回顾其次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借景抒情;《秋思》叙事抒情;《长相思》借景叙事抒情。

《梅花魂》:借物抒情。

《桂花雨》:借物抒情、叙事抒情。

《小桥流水人家》: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3、在这些文章中,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如:景、物、事,借以表达自己思乡的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连续观赏几首思乡的歌词,来感受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的。

二、学习“群文阅读”材料(1)自由朗读歌词,想一想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用“——”画出来。

(2)拓展想象:孩子们在桃园里怎么游玩?姑娘们在桃园里又会干些什么?2、老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969年寒冬,珍宝岛防卫反击战不久,沈阳前进歌舞团的创作员邬大为与魏珍贵到中苏边疆珍宝岛前线体验生活。

在采访战士时突发灵感,可是当时由于文艺专制,无法创作此类抒情歌曲。

直至1980年,铁源和邬大为等人到辽宁丹东的一支边防部队采风,正赶河口地区桃花盛开,铁源与边防战士一起巡逻在桃林旁,不禁被这满树桃花给沉醉了,他们很快就写出了歌词,创作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

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
斗”。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

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

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

“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4.学习第二部分。

(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
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5.学习第三部分。

(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
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6.学习第四部分。

(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

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选自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明月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再从对文章的疑问出发,逐步解决疑问。

最后,总结散文的特点。

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课堂热情较高。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