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易》的和合思想及其价值
周易思想总结
![周易思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7c28b55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8.png)
周易思想总结周易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易”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对人类社会、宇宙自然、人生命运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总结。
周易思想融合了道家、儒家、阴阳五行等多种学说,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中国文化及其影响深远。
下面将从周易思想的基本理论、核心观念、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
周易思想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易”的本质和“易”的方法。
首先,“易”的本质是变化,即世界万物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存在着一种固定不变的规律性。
这种变化既体现在宇宙间的昼夜、四季更替,也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兴衰更迭中。
周易认为,通过观察和研究这种变化,人们可以认识到世界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其次,“易”的方法是借助象数思维和卜筮阐释这种变化规律的一种方式。
使用“六十四卦”的象征性符号和卜筮的方法,可以揭示未知的真理,提供对人类社会和个体命运的预测和指导。
周易思想的核心观念主要包括阴阳观、五行观和易学观。
首先,阴阳观是周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即阴阳二元对立。
阴阳观还认为,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相互转变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其次,五行观是周易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指代宇宙间五种基本物质形态和其对应的特性。
五行观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互相生克的关系,通过观察这种关系可以推断出事物的变化趋势。
最后,易学观是周易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强调通过对六十四卦的研究和运用,可以推算事物的变化和命运的走向。
周易思想在实践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在治国理政方面,周易思想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和决策方法。
历代的君主将周易思想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参考,通过借鉴象数思维和卜筮的方法,预测和研判社会的走势,提供政治决策的依据。
其次,在人生规划方面,周易思想通过卜筮的方式为个体的生活和事业发展提供指导。
当个体面临重大抉择时,可以通过观察和运用六十四卦,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以便作出明智的决策。
《周易》的核心思想
![《周易》的核心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f38ea34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a9.png)
《周易》的核心思想关于《周易》的核心思想,《乾卦·彖传》曾经做了经典的表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太和”即最高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保合太和”即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断地进行调控使之长久保传,来造就一种符合人所期望的万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
先秦时期,道家强调自然的和谐,儒家强调社会的和谐。
比如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孔子的学生有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周易》综合总结了儒道两家的说法,提出了太和的思想,把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整体,适用于自然界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其根本主旨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根据对支配着自然界的那种和谐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来谋划一种和谐的、自由的、舒畅的社会发展前景,使得社会领域的君臣、父子、夫妇的人际关系能够像天地万物那样调适畅达,各得其所。
因此,就价值理想而言,《周易》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一种以太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其思维模式是一个儒道互补的新型世界观,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体现了中国思想的共同特征。
《周易》的这个核心思想也叫做中和,易道贵中和,中和的实质性的内涵,可以归结为阴阳协调,刚柔并济,双向互补,动态平衡,是事物生生不已传续发展的内在生机活力,总体上是从阴阳哲学的基本原理自然引申而来。
照《周易》看来,整个客观世界是由阴阳两大势力所组成,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是个一体化的大系统,表现为大化流行的动态过程,生生不已,变化日新,其内在的动力机制则是阴与阳的协调并济,相反相成。
阳之性为刚健,阴之性为柔顺;阳之功能为创生,阴之功能为成全;阳居于领导的地位,阴居于从属的地位,此二者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彼此感应,由此而形成“天地交泰”,这就是宇宙的和谐,自然的和谐。
人类社会的组织是效法宇宙自然的组织建立起来的,也相应地区分为阴阳,既有合理的分工,又有相互之间的协作,从而形成一种“上下交而其志同”的社会和谐。
《周易》和谐思想
![《周易》和谐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4a1fa69ddccda38376baf89.png)
《周易》的和谐思想张涛摘要:《周易》作为我国和谐思想的重要渊薮,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
《周易》的和谐思想内容丰富、大体上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自身的心灵和谐。
《周易》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开掘和认真研究。
关键词:《周易》和谐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精神文明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不仅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文化经典,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
和谐是《周易》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
和谐思想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一直不断地涌动、回荡、传播,对中国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周易》有着丰富的和谐理念,是中华民族和谐精神、和谐理念的重要渊薮。
众所周知,《周易》以变为本,倡导变革,呼唤创新,但这种变革和创新是要变无序为有序,化冲突为和谐,实现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和谐,进而实现包括自然与社会在内的天人整体和谐。
这就是《周易》的中正思想:《周易》每卦六爻,各有其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若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即为得位或当位,得位为正,象征阴阳各就其位,合于其应然的秩序。
每卦有上体、下体之分,二为下体之中,五为上体之中,若爻居中位,即为中,或曰得中,象征守持中道,行为适中,不偏不倚,合于阴阳和合的法则。
在此基础上,《周易》又提出了“太和”思想:一阴一阳相互交感,相互配合,刚柔相济,彼此推移,相反相成,协调一致,当达到最佳的结合、最高的和谐状态时,就称为“太和”。
《易传·乾卦·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按照这种文化价值理想,人类的社会政治伦理的实践活动都应以“太和”这种最高境界、最理想状态的和谐作为终极目标,实现社会和谐、天人整体和谐,各种变革和创新活动自然也不例外。
《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0742aac33186bceb19e8bb99.png)
NO. 4 A ug us t 2 01 5
●
人 文 新 论
《 周 易 的“ 天人 合 一 ’ ’ 思想 及 其 当代价 值
王 超
( 南开 大学 马克 思主 义教 育 学 院, 天津 3 0 0 0 7 1 )
摘
要: “ 天人 合一 ” 是《 周易 》 一 书的重要思 想 , 其 形成过程 体现 了中国古人逻 辑思想 的演绎发展 , 见 证
第 4期 2 0 1 5 年 8月
华北 电力大 学学 报 ( 社 会科 学版 l
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C h i n a E l e c t r i c P o we r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Th e Thi n ki n g o f Ha r mo n y Be t we e n t he He a v e n a n d Hu ma n i n
Zh o u  ̄i a n d i t s Re a l i s t i c I n s p i r a t i o n
了 中华 儿 女 在 中华 大 地 上 生 生 不 息 的 生 产 与 生 活 过 程 。《 周易 》 的 思 想 蕴 含 着 中 国 古 代 人 民 丰 富 的 传 统 智 慧 。通 过 对《 周易 》 天 人 合 一 思 想 的考 察 , 人 们 能 够 更好 地 认 识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精 髓 , 把 握 中 国 古 人 的 思 维 模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周易的经验性质周易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人民在实践过程中的总结是其时代发展的产物系辞下言易为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然后始画八卦周易系辞下而成因此观物取象成为周易的形成方式观天象察地理可以归为一类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考察而取诸身和取诸物则体现了古人对自身以及周围人文环境的把握并由此形成互为影响的天地人三者统一
论《易经》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时代意义
![论《易经》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时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6bda89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e6.png)
论《易经》中“天⼈合⼀”的哲学思想及时代意义第⼆届易经哲学论坛于2011年6⽉17⽇在⼴州成功召开,现公布参会学者优秀论⽂⼀篇,与⼤家共勉。
论《易经》中“天⼈合⼀”的哲学思想及时代意义陶卫伟《易经》是世界上最古⽼、最有影响、最著名的经典之⼀。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她历经种种坎坷和考验,或褒或贬,时衰时兴,却依然默默地为中华⽂化和世界⽂化做出贡献。
作为《易经》哲学中核⼼部分的“天⼈合⼀”思想,更是蕴含着许许多多⾼深哲理和⽆穷智慧。
那么,“天⼈合⼀”思想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我们⼜有何时代意义呢?这历来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由于学者所处的环境与时代不同,政治倾向和学术观点不同,知识构成和个⼈情趣不同,见解⾃然不同。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易经哲学的基本精神,更好地取其精华⽽服务时代。
我们有必要对“天⼈合⼀”思想做⼀番研究。
⼀、“天⼈合⼀”哲学思想形成的原因在现代⽇常⽣活中,“合”字具有多种含义,如:“结合”“合作”“合理”“符合”等等。
这个字已被⼴泛运⽤到⼈类社会各个领域中,并被全⼈类社会接受和认同。
那么,“合”字最远古的意义⼜是什么呢?在原始的古汉字中,“合”是指在太阳系中,当⾏星运⾏到与太阳、地球成⼀直线,并且地球不在太阳与该⾏星之间的位置时,叫做“合”。
由此可知,“合”的含义在古时期并没有运⽤到⼈类社会中来,⽽是单纯讲天道,即讲⽇⽉星晨运⾏的⼀种理想模式。
后来先哲们运⽤易经中兼⾔天道与⼈道的哲学思维模式后,“合”⽂化思想内容才慢慢引⽤到⼈类社会中来。
反映在易经哲学中的世界观有⼀特点,即认为天道和⼈道具有⼀致性或同⼀性。
《易传》有很多地⽅讲易道⽆所不包,认为包含在易经中的原理具有普遍性。
《系辞》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准的意思是等同,弥纶是遍包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易经中的道理与天地齐等,普遍包括天地之道。
《说卦》则具体说明了道的含义:“⽴天之道⽈阴与阳,⽴地之道⽈柔与刚,⽴⼈之道⽈仁与义。
浅谈《周易》“中正和谐”观念的认识
![浅谈《周易》“中正和谐”观念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ccce79ee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e.png)
浅谈《周易》“中正和谐”观念的认识浅谈《周易》“中正和谐”观念的认识内容摘要:⼈类的⼀切探索活动,破解未知,寻其规律,都是为⼈服务。
然⽽,⼈类的⼀切群体活动总结都可称之于⽂化,中正是中国古代固有的词汇,特别是在《周易》书中随处可见,它与当代公平、公正相对应。
和谐是相互协调和睦,⼩到邻⾥⼈与⼈,⼤到国与国的和平共处的现实意义,传承阴阳互补共⽣为现代国际关系合作共赢的理论依据。
借⽤阴阳的辩证关系说明“时势位”理论认识来源于⽣活的总结,天⼈合⼀概念是⼈⽂哲理的理想追求,阐述中国⽂化,中国理念的哲理性。
通过对《周易》相关经⽂研究,分析古⼈对七⽇⼀周与“⼰⽇乃孚”、“中正和谐”等概念的认识及其中蕴含的对改⾰理念的认识。
关键词:中正和谐、天⼈合⼀、⼰⽇乃孚、时势位。
On the concept of "zhongzheng and harmony" in the Book of Zhouyi(Author: Wang Jinlong an employee in Zhangjiakou Cigarette Factory of China Tobacco Group in Hebei Province)Email: zhang23298@Content Abstract:All human exploration activities, to explore the unknown, seek the law, are for the service for human being. However, the summary of all human group activities can be regarded as culture,“Zhongzheng” it is the Chinese ancient words, especially in the book of Zhouyi is everywhere, it related to fairness and justice for modern society. Harmony i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small in the neighborhood, from man to man, great to peaceful co-existence between countries. and It inherits the symbiosis of yin and yang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win-win cooperation in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y means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yin and yang,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theory of "time, circumstances and position" comes from the practice of life. The concept of un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the ideal pursuit of humane philosophy, to expounds the philosophical natur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philosoph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relevant scriptures in Zhouyi,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Ji ri nai fu" and "zhongzheng and harmony" in the one week,and points out the theoretical meaning in guiding social reforming.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leadership of the organization committee, nice greetings! I come from the grassroots, and glad to discuss with you the topic of " zhongzheng and harmony "here, if there is anything improper, welcome to point it out.尊敬的组委会领导,⼤家好!我来⾃基层,在此和⼤家探讨“中正和谐”这个话题,有不当之处请斧正。
《周易》传统思想及当代价值
![《周易》传统思想及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f344e6a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bd.png)
此后,孟子将仁义之德进一步升华,提出“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 取 义 也 ”[2]的 仁 义 观,对 中 华 民 族 传 统 美 德 的 形成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周易》以“仁义”作为立德之本。《周易·说 卦》指出:“和 顺 于 道 德 而 理 于 义 ”,意 思 是 说 《周 易》“既和于天地的自然规律,又顺乎人性的仁义 之德。”[3]德,指 道 德、品 行。杭 辛 斋 先 生 认 为: “仁之术,或有时而穷,不能不裁之以义。……于 是礼缘义起。……有组织,有定程,则必有所契约 以共 守 之,而 信 著 焉。故 礼 与 信 者,仁 义 之 器 也。”[4]《周易》将仁义之德看作是出于人本身固 有的一种良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礼”“忠” “诚”“孝”“谦”“节 ”等 道 德 范 畴 和 关 于 思 想、品 德、意志、行 为 等 方 面 的 修 养 准 则。 如 《履 》卦 阐 释“循礼 而 行”的 道 理,《中 孚》卦 阐 明 “中 心 诚 信”的意义,《萃》卦 彖 辞 “致 孝 享 也”阐 发 “孝” 义,《谦》卦赞扬谦虚美德,《乾》《坤》两卦勉励人
《周易》以“仁义”作为“立业”之基。《周易》 崇尚以仁义为根本的道德哲学,强调“仁义”不仅 是每个人为人处事的标准,而且是治国立身、成就 功业的准则。《乾·文言》中说“君子体仁足以长 人”,认为“君子能够以人为体,全心全意地为人, 就可以作人的 首 长。”[5]《周 易 · 系 辞 下 》进 一 步 指出:“何 以 守 位? 曰 仁。”“理 财 正 辞、禁 民 为 非 曰义。”位,指 职 位,统 治 地 位,即 政 权。孔 颖 达 疏:“言圣人何以保守其位,必伸仁爱。”[6]阐明为 政者只有践行“仁义”之德,仁人爱物,众望所归, 管理财物,端正言辞,禁止百姓为非乱法才能“守 位”,成就“圣人功业”。
如何解读《周易》中的天人合一
![如何解读《周易》中的天人合一](https://img.taocdn.com/s3/m/bcbcf14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d.png)
如何解读《周易》中的天人合一如何解读《周易》中的天人合一中国目前社会的发展是以“和谐”为中心进行推进的,而一提到“和谐”自然不可绕过“天人合一”这一主题,如今嘴上挂着、笔下写着“天人合一”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但究竟什么是“天人合一”?它的深刻内涵又是什么呢?这恐怕真正领悟的人并不是太多。
下面就从《周易》的四个方面来谈谈天人合一的关系:一、《周易》的“天人合一”观,既追求天与人的和谐统一,同时又肯定天与人的区别。
《周易》的特点是:它自身是认识的主体与认识的客体之间的中介,它一头联着客体,描摹着客体,恰如《系辞传》中所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书是以天地为准则,所以能包罗天地万物的规律),“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易》书所包含的道理十分广大,从远处说则没有止境;从近处说,则止于一身即可验证;从天地间的事物说,则无所不备),“夫《易》何为者?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易》的作用是什么?它是用来揭示事物内在的道理以判断事体,概括天地间的规律,如此而已),“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总之,是用《易》来明白天道,细察民事的)。
这些论述,都说明《周易》是认识对象的反映,它以描摹客体为务;而它的另一头又是联系着认识主体,是主体赖以认识客体的依靠。
又恰如《系辞传》中所言:“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易》书的产生,是“圣人”穷极了深奥的抽象理论,所以才能开通人的思想;唯其研究了极其微细的运动变化,所以能够判定天下的具体事物;唯其变化之快,所以不急走却迅速,没有看到行动却早已达到了目的)。
“圣人”就是这样利用《周易》所揭示的事理,去认识世界。
《周易》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就反映了《周易》把“天”和“人”是区别开来的,这正是《周易》明显有别于先秦其他著作的突出特点。
《周易》和谐思想简论
![《周易》和谐思想简论](https://img.taocdn.com/s3/m/416d156c581b6bd97f19eae8.png)
《周易》和谐思想简论[摘要]《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我们今天的很多思想观念都肇始于斯。
在(周易)中包含着和谐思想,具体体现为阴阳交互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天人观、敬天保民的民本观、明德慎罚的治理观、革故鼎新的创新观、自强不息的发展现。
[关键词]《周易》;和谐;传统文化《周易》是中华文化的元典之一,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
和谐思想在《周易》中不仅体现为一种思维模式,更构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政治、伦理、社会、文化等观念。
一、阴阳交互的宇宙观《周易》的和谐思想首先体现在其宇宙观上。
《易·系辞传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对于太极,有的释为太一,有的释为元气。
两仪则多认为是阴阳之谓,四象则为老少阴阳,亦以象四方或四时。
概言之,太极乃阴阳之未分,太极剖而阴阳分。
太极产生了阴阳二气,“一阴一阳之谓道”。
通过阴阳消息、一动一趋而生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四象进而生八卦。
八卦是产生世界的八种物质或规律,通过“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而化生万物。
这种宇宙观后来被陈抟、周敦颐等发挥成太极图式,代表了中国古代宇宙观。
笔者认为,太极就是和谐,是一个阴阳对立和互動所构成的内在而超越的和谐系统。
周濂溪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太极图说》)很多论者认为周敦颐在太极之上加了个无极是将太极引向了虚无和神秘。
笔者则认为《周易》的太极就是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其上的无极则表示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和谐系统,在这个无际、无垠的和谐大系统中包含着无数个由太极组成的和谐小系统,周氏的“无极而太极”说是对《周易》太极思想的发展。
太极、太一、元气等都可转换成和谐一词,而且其实质也就是所谓的冲和之气,是中和、太和。
张载即视太和乃易道之最高境界,曰:“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纲组、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阅读丨《周易》的核心思想及思维方式
![阅读丨《周易》的核心思想及思维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80115d3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0d.png)
阅读丨《周易》的核心思想及思维方式1《周易》的核心思想《周易》以阴阳关系的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并以此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揭示人的立身处世之本,以其中的智慧来对人生进行指导。
后世学者无论是用象数还是用义理来阐释,无论是运用占筮方法还是用哲学义理,其目的都是试图对人生及社会事务进行明智、周全的决策,从而遵道合义、趋吉避凶。
《周易》是讲“变”的书,所以又有《变经》之称。
读《易》就是要通晓、通达变化的规律,得以安身立命,处变不惊。
那么如何才能“通变”呢?杨万里的《诚斋易传》序言:“万事之变方来,而变通之道先立……然则学者将欲通变,于何求通?曰:道。
于何求道?曰:中。
于何求中?曰:正。
于何求正?曰:易。
于何求易?曰:心。
”如果把这个顺序调整过来按修身的次第来说,就是:用心研读体悟易理,通晓易理而懂得人生在世要立身处正,身正而行中,由中而达道。
《周易》强调“正”的重要性。
《乾·彖》所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首先,乾元乃万物之始,变化伊始,便突出了一个“正”字,万物的性命各得其正,才有接下来的保合太和乃利贞。
《乾·文言》:“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坤·文言》:“直其正也,方其义也。
”《周易》经传几乎随处可见对于“正”的强调。
比“正”更重要的思想是“中”,程颐曾说:“中胜于正。
”《周易》非常重视“中”的价值,表现在卦象上是指二、五爻,而其意义主要是在“时”与“位”上,如果能够在相应的时、位上善于运用比、应、承、乘等关系,执中用权,动静合宜,行止有度,便是“得中”,是在行“中道”,所以经传中常见“时中”“位中”“中行”等词。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第五爻位没有言“凶”的,是因为它既在上卦的中爻位,也是全卦的君位,无论是刚是柔,能行“中道”,便不至于陷入过刚或过柔的境地,可以尽量避免灾祸。
二爻位作为下卦的中爻位,直言“凶”的也只有剥、颐、节三卦,而这三个卦是在特殊情况下,二爻不得“时”所致。
浅析《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
![浅析《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f86bbf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5.png)
浅析《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浅析《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周易》不只作为具有占筮之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多年来它也被作为一部美学意义上的重要书籍。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分为《经》《传》两个部分。
据专家考证,《经》产生于殷周之际,而《传》产生于战国时期,是用以解释《经》的。
长期以来,《周易》不只作为具有占筮之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因其中蕴含着较完整的美学思想,多年来它也被作为一部美学意义上的重要书籍。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其重要的美学思想之一。
一、天、地、人三才――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易传》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三才指的是天道、地道、人道。
它认为六画卦就是三才的化身,卦中的五、六两爻代表天,三、四两爻代表人,初、二两爻代表地。
这说明一个道理,即天、地、人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但它们又各具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对人来讲,其行动是否能获取成功,关键看他的行为是否与天地之道相符合。
当然,它认为,一般人很难能主动地去适应天地之道,去寻找天地之道的。
所以他主张“圣人以神道设教”,“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同上)。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境地。
《易传》认为,衡量人们行为的正确与否,就要看它是否与天地之道相合。
《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所谓“先天”,是说先于天时到来而行动,即能预测天时的变化,为天时变化之前导;所谓“后天”,是说天时到来之后又按天时的变化而行动,即在自然变化既已发生之后,又注意适应。
此种天人合德说,不只是顺应自然,而且是利用和控制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也即“裁成辅相”说。
“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就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努力,对自然物的变化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需要,以成就自然化育万物的功能。
《周易》和谐思想具有三重意义
![《周易》和谐思想具有三重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b3d7f7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7a.png)
《周易》和谐思想具有三重意义摘要:《周易》作为我国和谐思想的重要渊薮,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
《周易》的和谐思想内容丰富、大体上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自身的心灵和谐。
《周易》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开掘和认真研究。
关键词:《周易》和谐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精神文明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不仅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文化经典,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
和谐是《周易》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
和谐思想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一直不断地涌动、回荡、传播,对中国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周易》有着丰富的和谐理念,是中华民族和谐精神、和谐理念的重要渊薮。
众所周知,《周易》以变为本,倡导变革,呼唤创新,但这种变革和创新是要变无序为有序,化冲突为和谐,实现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和谐,进而实现包括自然与社会在内的天人整体和谐。
这就是《周易》的中正思想:《周易》每卦六爻,各有其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若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即为得位或当位,得位为正,象征阴阳各就其位,合于其应然的秩序。
每卦有上体、下体之分,二为下体之中,五为上体之中,若爻居中位,即为中,或曰得中,象征守持中道,行为适中,不偏不倚,合于阴阳和合的法则。
在此基础上,《周易》又提出了“太和”思想:一阴一阳相互交感,相互配合,刚柔相济,彼此推移,相反相成,协调一致,当达到最佳的结合、最高的和谐状态时,就称为“太和”。
《易传·乾卦·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按照这种文化价值理想,人类的社会政治伦理的实践活动都应以“太和”这种最高境界、最理想状态的和谐作为终极目标,实现社会和谐、天人整体和谐,各种变革和创新活动自然也不例外。
论《周易》的和谐教育思想
![论《周易》的和谐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9b8d3f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5.png)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和谐教育思想。
首先,《周易》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应当从天地万物中学习,调和自然,和谐社会。
其次,《周易》强调“和而不同”的思想,即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他人,接受他人的主张,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
最后,《周易》强调“恭敬而不屈”的思想,即尊重师长,尊重长辈,学习礼仪,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总之,《周易》的和谐教育思想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恭敬而不屈”的理念,这些理念可以帮助人们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周易》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周易》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2279426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5.png)
《周易》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周易》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周易》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辩证法思想,通过阐释《周易》中的阴阳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辩证法精髓。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周易》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内容,仅供参考!《周易》自其问世以来,我国学者就不断对其进行整理、阐述、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在总结前人对《周易》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哲学角度研究其蕴含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以期能为学界在此问题的研究上提供一些思考。
《周易》作为五经之首,是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重要著作。
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在临终时指出:“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哲学。
”可见《周易》中蕴含着鲜明的哲学思想,其中辩证法思想尤为突出。
一、《周易》之概述《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经典著作。
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人们视为中国哲学的源头之一。
(一)《周易》之书《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贾公彦疏:“《周》非地号,《周易》以纯乾为首,乾为天,天能周币于四时,故名为《周易》也。
”《周易》被认为是“推天道以明人事”之书。
《周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周易》指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习惯上把这部分内容称为“《周易》古经”,又称《易经》;广义的《周易》除包括“《周易》古经”外,还包括“《周易》大传”,又称《易传》,是依附于《易经》,对《易经》的卦辞和爻辞所做的注释与论述。
《易传》包括彖辞上下、象辞上下、《大象》、文言、系辞上下、说卦传、杂卦传和序卦传,共十篇,又被称为“十翼”,即“辅佐之翼”的意思。
(二)《周易》的成书年代及作者据《史记》记载,《周易》这部书起源于殷周之际。
《易经》源于殷商,是一部占卜的书;《易传》成于战国,是一部哲学书。
从《易经》到《易传》前后经历了七八百年,相当于一部先秦哲学史。
《周易》的和谐思想
![《周易》的和谐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a6e28687e21af45b307a82c.png)
周易》的和谐思想一、何谓周易《周易》是一本奇书,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由符号和文字组成的神秘典籍。
长期以来,她雄踞“五经之首”,(《易》、《书》、《诗》、《礼》、《春秋》),“三玄之冠”,(《周易》、《老子》、《庄子》)。
《周易》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易经》,记载了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卦另有用九爻,坤卦另有用六爻,故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每卦列有卦形、卦名、卦辞,卦辞和爻辞共四百五十条,四千九百多字,成书于西周。
另一部分是《易传》,她是解释《易经》,《易传》,有七种十篇:《系辞》有上下篇,通论《易经》的经义、功用、筮法等。
《彖传》有上下篇,解释四十四卦卦名和卦辞。
《象传》有上下篇,解释卦义。
主要释卦象,故称象传。
《文言》一篇,解释乾坤。
《说卦》一篇,解释八卦所象之事物。
《序卦》一篇,解释六十四卦顺序排列关系。
《杂卦》一篇,解释六十四卦卦义。
这十篇,后人称为《十翼》,与《易经》合并为《周易》行世。
二、《周易》起源《周易》学说的创造者。
一是伏羲氏。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云:“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可见,伏羲画卦的说法在汉代就流行了。
二是周文王。
文王即姬昌,受商封为西伯,纣王把他囚禁期间,探研天人之理,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并写了卦辞。
三是孔子,孔子是《十翼》的作者,完成了易学体系。
《易经》成书于殷末周初,《易传》成书于战国时代。
《系辞》传说:易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探索卦象起源,也就是探讨八卦的起源。
至今6000年前远古伏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仰观日月星辰天象,俯察山川泽壑等地形,同时观察鸟兽动物情况,近取之于己身,远取之于外物,于是就作了八卦符号。
由于难以象征宇宙包罗万象,将错综复杂的变化符号重新演变成六十四卦,一卦是六爻乘六十四卦就等于三百八十四爻,进入周代时期由周文王作卦辞,后来周公作爻辞,进入春秋时代孔子又作易传。
每一卦由天人地组成,分内外或上下三爻形成全体形象。
卦辞是一个卦的全体解释,爻辞是每一卦中六个爻的解释,大象是卦的整个说明,小象是各六爻的解说,序卦是六十四卦的顺序。
《周易》思想的核心价值
![《周易》思想的核心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cb1357db50e2524de5187e0a.png)
・文化评论・(倜易澜想的核心价值口唐明邦五十余年,我学易研易论易,付出不少心血。
而今退居珞珈山,安度晚年,于易学仍时有萦怀。
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全国掀起的“周易热”,我的《周易》研究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阐述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突出地位与作用,意在促使易学研究步人健康发展轨道。
长期以来,《周易》文化价值受到严重的人为扭曲,在社会上被视为单纯的占卜之书,故不可不辨。
为此,全面剖析《周易》的文化内涵,势所必然。
十年前出版拙著《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从哲学智慧、经世微言、管理枢要、4象数模式、科技会通、易学稽古等多种角度评述《周易》的思想内容,即是这一研究方向的初步成果。
当今,《周易》研究已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关于《周易》核心价值的深入探讨,变得更加突出而重要,亦为易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
《周易》乃三圣所遗文化宝典,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活水源头。
它的核心价值,乃在启迪国人睿智,振奋民族精神,阐发大同理想,培育独立人格。
秉此宏旨,深研精思,显微阐幽,于三圣作《易》之深切意蕴可望有超迈前贤的新领悟。
首先,从哲学思想着眼,《周易》可谓富有辩证思维的“宇宙代数学”。
其太极思维方法,天人统一理论,保和太和思想,精深而高明,是先哲留给后世的宝贵哲学遗产。
有此哲学利器,激发国人驾雷鞭霆、吞吐六合的豪迈气概,予中华民族以长流不竭的智慧源泉。
一部易学史,毫不夸张地说,堪称中华民族智慧发展史。
《周易》为锻炼理性思维能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典教材,使中华民族在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面前能够高屋建瓴地总结过去,准确无失地策划当今,雄伟豪迈地开拓未来。
五千年文明史足以证明,历代明君贤相、志士仁人无不以易学哲学作指导,弥纶天地,经纬万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驾御中华巨艋,冲破重重险滩,绕过层层暗礁,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开拓进取,创造辉煌文明。
我泱泱中华,饱经沧桑而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文明作出卓越贡献。
其次,回顾五千年文明史,《周易》思想的恒久魅力,在于它凝结了中华民族永放光辉的民族精神。
论《周易》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意义及其影响
![论《周易》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意义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2fa62eb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5f.png)
论《周易》中“天⼈合⼀”思想的意义及其影响摘要:《易经》中含有我国最早出现的 “天⼈合⼀ ”观念,孔⼦作《易传》深刻发掘和发展了这些观念并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摘要《周易》的 “天⼈合⼀ ”思想包括四个主要内容,在我国传统的 “天⼈合⼀ ”思想系统中占有⾄关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周易》;天⼈合⼀;天之道;⼈之道关键词“天⼈合⼀ ”,是中国传统儒学中表现⼈与⾃然关系的⼀个核⼼命题。
它强调⼈与⾃然,即⼈类这个主体与⾃然界客体之间的协调统⼀。
在现代⼯业⽂明和科技⽂明所产⽣的负⾯效应越来越明显的今天,重新检讨 “天⼈合⼀ ”思想的精神与特点,对于构建⼈与⾃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天⼈合⼀ ”这四个字成为⼀个语词出现得很晚,到北宋的张载才明确提出来。
但 “天⼈合⼀ ”的观点却很早就有了,最早明确地出现于《周易》中[1]。
《易经》虽然没有明确表述天⼈关系,但已经蕴涵着⾃然界与⼈类社会融为⼀体的观念。
卦辞、⽘辞尽管有许多地⽅记述的是⼈事,但也有许多地⽅记述的是⾃然现象,不但将⼈事与⾃然现象合在⼀起来说明吉凶,⽽且算卦时也往往拿卦辞、⽘辞中所谈的⾃然现象来回答求问的⼈事问题,把⾃然现象和⼈事视为同类。
孔⼦作《易传》,将《易经》中固有的 “天⼈合⼀ ”的内蕴准确地阐述和发挥了出来,其中包含着⼀系列朴素⽽⼜精辟的思想。
⾸先,⼈是⾃然界的⼀部分,这是《周易》追求天⼈合⼀的逻辑起点。
天、地、⼈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周易》的哲学思想⽆不通过天、地、⼈三个概念构成的命题表达出来。
根据《易传》的解释,⼋卦的性质、六画卦的构成和六⼗四卦的排列结构都体现着天、地、⼈三者的关系。
⽐如⼋卦中乾的性质是“健 ”,健也就是天的性质;坤的性质是 “顺”,顺也是地的性质。
尽管⼋卦取象可以灵活多样,但乾、坤两卦取象天地是主要的。
⼋卦重为六⼗四卦,三画卦变为六画卦,也正是为了表达天、地、⼈的意义。
六画卦的初、⼆、三、四、五、上六画中,五、上在上代表天,初、⼆在下代表地,三、四在中间则代表⼈。
对《易》中“合”、“和”之义是创新基础的认识
![对《易》中“合”、“和”之义是创新基础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e88a8a9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5.png)
对《易》中“合”、“和”之义是创新基础的认识对《易》中“合”、“和”之义是创新基础的认识张延生(“天、地、人与中华传统文化”系列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为了解决易学,特别是解决“象数易学”中,有关人们对《易传》里所谓的“合”、“和”、“合和”、“保合太和”、“同”、“会”、“以变”等概念的认识与表达,我们通过《易传》中对“合”、“和”、“同”、“会”、“以变”的一般论述,以及从我们“象数易学”易理的“象数”变化与卦象组构形式及表述状态方面,对这些概念的含义与直接对应性组合结构状态的数、数理及几何形表述模式,进行了一定地探讨与分析。
借以使人们研学易学的行为与思想,能从仅依牵强附会的文字意义表述的训解方法(解释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从易学它自己的“象数”表达的实际“以变”表述意义上,能对这些概念的“象数”变化与表述真意中,达到对它们地真切地理解及认识。
从而解决我们在运用易学“符号学”、“象数学”等方法,进行对“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科学发展观”等“创新”理论及概念的各种“对称”、“互补”、“平衡”、“合和”、“以变”、“化育”、“生生”状态的探讨与分析中,能尽量正确完整性地理解与解释——因为这些理论与概念,并非是仅靠引用一些传统文化及易学、易文中的“和”、“合”、“保合太和”、“同”、“同心”、“和同”、“中”、“中庸”、“和平”、“平衡”、“对称”、“互补”等简单的名或词,就能得以根本性解决的课题。
从易学的“象数易学”的认识与表达的角度来说,它们都必须要符合“象数”具体针对性表述的一般普适性认知知识与方法才行。
关键词和合同和数对数合数合和对称互补中和(湮灭)正文如下一、《易经》、《易传》中“合”与“和”的某些意义为了能较全面的了解和理解易学中的“合”与“和”以及“合和”、“保合太和”、“同”、“会”等的概念及指向,我们应首先从《周易》、《易经》及其《易传》里的一些叙述或论述的内容中,来探讨及寻找它们的儒学及“义理”的一些含义。
《周易》与“中和”的美学观
![《周易》与“中和”的美学观](https://img.taocdn.com/s3/m/7aad5de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14.png)
《周易》与“中和”的美学观“中和”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美学概念之一。
它的形成,与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有着密切联系。
“中和”的思想,最早是由于音乐要求音声和谐而提出的,到《礼记·中庸》,则将其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一般认为,所谓“中和”,它所强调的是位置的守中、行为的适中与恰到好处,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我们知道,《周易》先有八卦、六十四卦卦画,次有卦爻辞,最后才有《易传》,从而构成《周易》的完整体系。
如果将这几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那么其中有关“中和”的哲学—美学思想,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天人合一”。
《周易》的所有思想,都是从“天道”中来:卦画的基本要素“—”与“—”,是对日月运行的某种形式的记录;三画的八个经卦,象征八种基本的自然物。
然而这个“天道”不是孤立、异己的“天”,由八卦推衍到六十四卦,即已构成象征人和自然的有机整体。
例如《乾》卦由“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的发展过程,象征的便是“君子”或“大人”由隐到显、由穷到达的生命历程。
再发展到《易传》,则进一步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化和体系化了。
《乾卦·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有人认为,《周易·上经》三十卦明天道,《下经》三十四卦明人道,实际上就《易传》的阐述而言,上、下经都是由天及人、天人不分的。
其原则是要求人的行为符合天道,做到与天无违、以德立世。
《象辞》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类的表述,便都是遵循这一原则。
显然,在《易传》看来,人对天地自然的效法,是至善至美的“大德”,并由此进而提出了“三才”理论。
《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人处于天地之“中”,使整个卦符构成天人合一的中和之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宇宙及其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多矛盾、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体,正是这种矛盾、同一、相互作用,才构成了宇宙及其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均衡性。
事物中这种矛盾的均衡和均衡中的矛盾,才使事物具有和合性,才使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成为可能。
《周易》则揭示宇宙中这种和合的规律,正确认识《周易》中的和合规律,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易卦的和合性《周易》这部中华文化的重要经典,它与世界上的任何文化典籍都是不同的,它除了“义理”之外,还有象数。
义理寓于象数之中,抛弃了象数,《周易》就失去了它的个性。
易卦是《周易》象数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认识《周易》的和合精神,必须要懂得易卦的内涵、结构及其与诸卦的关系。
易卦是由天、地、人“三才”构成的,它十分强调天、地、人的和谐与统一。
这“三才”各按其自己的自然位次,处在相应的位置上,天在上,人在中,地在下。
上为天位,中为人位,下为地位,每一个位次上,或为阳爻居之,或为阴爻居之,这样由不同性质的爻和不同位次构成的“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一个初级和合模式。
随着我们祖先认识认识的深化,认识到天地人三才不是单一的,而是充满着矛盾的,天有阴阳,地有刚柔,人有仁义。
《说卦传》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于是,由八经卦演为六十四别卦,爻位由三位变成六位,别卦的结构丰富了易卦和合性的内涵。
在别卦的结构模式中,充满着矛盾,存在着阴与阳、柔与刚、仁与义的对立、对待和差异,因此,六十四卦是包含有矛盾的、具有复杂的异质、要素的和合体。
这是认识宇宙的更高一个层次的宇宙和合模式。
易卦是由阴爻和阳爻以及它们所处的不同卦位所构成的,阴阳两爻代表着不同性质的事物,不同的爻位也代表其不同的性质。
爻位分为初、二、三、四、五、上等六个层次,初与二代表地位,三与四代表人位,五与上代表天位。
爻位之间还有对应关系,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为对应位。
阳爻处阳位、阴爻处阴位为当位,相反为不当位。
阳爻处阳位,阴爻处阴位,其位次是对应的,则为相应,相反,如果阴爻处阳位,阳爻处阴位,或在对应位均为同性质的爻,则为敌应。
六十四别卦由八经卦构成,每一个别卦由两个经卦组成,其两经卦之间有上下、内外、前后、平行等关系。
在一个别卦的内部,还有互体关系,即二、三、四爻组成下卦,三、四、五爻组成上卦,再合为一卦,用这样的方法组成的卦称为互体卦。
由此可见,易卦是由不同性质的爻、爻位,或相同或不同的卦构成的,其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联系和关系,表现出它的多元性、异质性、差异性、对待性,但同时又具有平衡性、和谐性。
因此,易卦是一个多层次的、内涵丰富的和合体。
易卦的卦与卦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如相错关系(或为旁通关系)、相综关系(或为颠倒关系)等等。
在六十四卦中,两两相错,共有32对卦相错,如卦与复卦、遁卦与临卦相错。
所谓“相错”,就是两卦之间位次相同的爻位上的爻,其性质的相反的,处在阴阳的一一对应之中。
在六十四卦中,只有28对卦相综,其中的乾与坤、坎与离、大过与颐、小过与中孚是不相综的。
所谓“相综”,就是一个颠倒过来,就是另外一个卦,如屯卦与蒙卦相综,把屯卦颠倒过来就是蒙卦。
从卦与卦之间来看,有着不同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再从六十四卦的总体上来看,它也构成一个有层次性的系统。
《序卦》把六十四卦看成一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系统,来知德则把六十四卦看成是一个具有相错相综关系的系统,先天六十四卦横图则揭示了六十四的数学二进位关系。
总之,易卦之间有着不同的联系和关系,表现出它们之间的系统性和多元以及总体上的协调性和均衡性。
因此,易卦之间亦具有和合的性质。
二、易图的和合性太极图(图一)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
在《易传》中出现了“太极”一词,但是太极图出现,则是宋初陈抟创立图书学之后的事。
其图的来源,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其流传有三条路线:一为华山刻石“太极图”,到周敦颐作《太极图说》,再传之程颢、程颐;二为西蜀隐者到朱熹命蔡通入蜀所得之图;三为由穆修传李之才,李之才传邵雍。
今天流行的太极图为朱熹所修定。
太极图的结构是:外形一个圆圈,圈内有两条首尾相互拥抱姿态的阴阳鱼,黑色为阴,白色为阳。
两条鱼各占一半的空间,鱼的头部各有一个黑白相反的鱼眼,两条鱼的中间呈一个S形曲线。
这是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和合图形。
两条阴阳鱼示表宇宙及其事物的物质、倾势的基本构成及其它的统一性。
阴与阳之间始终是矛盾着的,互补的,同时又是和谐的。
此消彼长,彼长此消,永远处在均衡互补之中。
从静态上看,阳必有阴,阴必有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方以另一方为存在的前提,没单独的阴,也没有单独阳,阴阳总是处在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之中的。
从动态上看,阳长则阴消,阴消则阳长,阴阳之间的消长、盈虚,总是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中。
太极以圆为形,表示宇宙及其宇宙中一切事物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存在着多元(图一)的、多质态的事物,它们都是流转不仃、生生不息。
不论太极的混沌状态,还是从已成的宇宙状态看,都是如此。
两个黑白不同的鱼眼,表示阴阳的互含性,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它揭示了阴阳之间的同一和相互转化的内在依据,同时也表明了事物异质性的普遍性。
S曲线则表示事物平衡的相对性,发展过程中的波浪性、曲折性、前进性和周期性。
太极图是我们祖先的一项绝妙的发明,它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概括了宇宙中有形的事物,也概括了宇宙中无形的事物。
明代易学家来知德在他《太极图说叙》中说:“天地间形上形下,道器攸分,非道自道,器自器也。
器即道之显诸有,道即器之泯於无,虽欲二之,不可得也。
是图也,将以沦为无耶?两仪、四象、八卦,与夫万象森罗者,已具在矣。
抑以为滞於有耶?凡仪象、卦画,与夫群分类聚,森然不可纪者,曾何形迹之可拘乎!”即世间无形的道与有形的物,都包容在太极图之中。
不能说它“无”,因为其中已经包含着有阴阳两种物质和阴阳运动的道;但又不能说它“有”,因为它没有包含任何有形的物质实体。
即太极图是一个有形与无形、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和合模式。
河图、洛书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论语》中亦有河图一词,《易传》中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说法。
但是有河、洛之“图”还是宋代的事。
河图、洛书是把1至10、1至9,这些自然中的奇数作为阳,偶数作为阴,并按照一种规律组合成的一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独特的图式。
这个图式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少的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见。
如果我们仔细的研究一下,它也是一个阴阳对立、统一、协调的和合图式。
河图(见图二):其结构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居北;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居南;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居东;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居西;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居中。
”图中的白圈为奇数代表阳,黑圈为偶数代表阴。
5、10居中属土;3、8居东属木;2、7居南属火;4、9居西属金;1、6居北属水。
在东、西、南、北、中内部以及东与西,南与北之间,从性质上看,都有阴阳的对立统一;从数学点上讲,也有奇与偶、少与多的对立统一。
从五行上看,有南北的水与火、东西的金与相克。
从物质形态上看,有天与地的对立统一。
如果上下左右四方各配上八卦,不论是先天八卦还是后天八卦配河图,四正、四隅之间都是阴卦与阳卦相对应的。
以先天八卦配河图为例,四正为: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四隅为:东南兑、西南巽、西北艮、东北震。
从卦的对应关系来看,乾南与坤北、离东与坎西,是阴阳相对应的,其他的四隅也是如此。
按照《周易》的逆数原则,其八卦之顺序是合乎自然规律的。
可见,河图是包含着多要素的、多元的、多性质的因素的对应和合图式。
洛书(图三):其结构是一个正方图,横向和纵向行列均等。
从下至上之数目排列为:6、1、8;7、5、3;2、9、4。
这个数字结构。
古人称为:“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这个图的特点是,不论是横向还纵向数之和均为15。
这表示图在横向、纵向的数量是均衡的、协调的。
不仅如此,两条斜线上的数之和,也为15,表示其交叉关系上的均衡性。
同样也可以配上八卦和五行。
以后天八卦配洛书为例: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北,坤西南,乾西北,艮东北。
东西、南北之卦是阴阳相对应的,四隅之间的卦同样也是如此。
可见,在洛书中不仅在数量关系上达到了均衡,而且在性质上也达到了相应与协调。
也可以说,洛书也是一个和合图式。
汉代刘歆认为:“河图”“洛书”互为经纬,八卦九畴互为表里。
清代江慎修解释说:“以‘河图’言之,火南水北,木东金西,合四方之正位,似为经,而‘洛书’为纬;以‘洛书’言之,奇数居四正,偶数居四隅,似为经,而‘河图’为纬;以八卦言之,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各居其方,似为表,而数为里;以‘洛书’言之,生数成数,阴阳配偶,各得其位,似为表,而卦为里。
”(见《河洛精蕴》)由此可见,“河图”与“洛书”、八卦与“洛书”之间存在着有经与纬、表与里的对立统一的和合关系,相互间构成一个有经纬、表里有网络。
作为《周易》特有的太极图、河图、洛书的和合性,亦是宇宙及其事物的和合性的反映。
人们认识世界,不仅要认识它的本质和规律,还要认识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是认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易图的和合性,揭示了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和合性,因此,它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易传的和合思想《周易》由《经》和《传》两个部分组成的。
《易传》是对《易经》所作出的哲学解释,它有着极为丰富的和合思想。
中道是中华文化和合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道要求在矛盾对立的两极、两端、两边中,不能偏执一端,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使矛盾能得以同一或统一,其对立的两极中有一个因时而移的、不确定的中介点。
事物的两端互相包容、含摄、渗透、和谐、相应。
正如佛理说所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多相即相入”。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是“中”,又是“和”。
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即是“中”,“中”即是“和”。
《广韵·戈韵》释“和”为“不刚不柔也”。
郑玄在注《周礼·春官》中,释“和”为“刚柔适也”,刚柔适中即为“和”。
可见,中道即是和合。
《周易》十分崇尚中道。
中道和合是“易传”的思想特征之一。
在《易》卦中二、五之爻位为中位。
阮逸说:“大哉‘中’之义,在《易》为二、五”。
(《文中子·中说序》)凡二、五之爻位,不论是相应还是敌应,皆吉,即使是凶也可以化为吉,或无咎、悔亡等。
如巽卦九二《爻辞》说:“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象辞》说:“纷若之吉,得中也。
”九五《爻辞》说:“贞吉,悔亡,无不利。
”《象辞》说:“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离卦九二《爻辞》说:“黄离,元吉。
”《象辞》说:“黄离,元吉,得中道也。
”乾卦《文言》说:“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