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比较文学”名词的由来.
1.1825年,诺埃尔、拉普拉斯(法),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首次使用这一词语。
2.1827年,维耶曼(法国比较文学之父)在巴黎大学开设一系列讲座时,多次使用到“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3.1848年,马修·阿诺德(英),从法语中引进这一术语,创造出英文的“比较文学”。
4.1886年,波斯奈特(英)的专著《比较文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比较文学产生的纷争.
1.法国学派——讲究“科学性”——实证影响研究,是不比较的比较文学。
2.美国学派——文学性和美学性——平行研究。
四、比较文学的发展.
1.1887年,科赫(德)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2.1897年,戴克斯特(法)在里昂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3.1900年,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讨论;
同年,贝茨(法)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4.1904年,黄人(笔名)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至1931年中国正式接触比较文学。
五、比较文学的特点.
1.跨越性。
2.比较性
3.文学性。
4.开放性。
5.理论性。
六、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涵盖三种类型: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七、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作用.
1.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可获得有别于国别文学的新认识,(是对传统学科
的补充和发展。)
2.促进异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互适、互补和互证。
3.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4.有利于国际文学交流,以及多元文化对话。
八、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1.可比性: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进行的前提。
2.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在比较文学发现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3.寻找可比性的原则.
(1)事实关系——同源性。(2)价值关系——类同性。(3)交叉关系——综合性。
(4)异质性。(5)互补性。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P38——92)
一、西方比较文学.
(一)史前史。
1.古罗马时代:
(1)贺拉斯:强调罗马作家要模仿古希腊人。(2)维吉尔:模仿荷马史诗。
3)普卢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4)塔西陀:《演说家的对话》。
2.中世纪(约47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1453年文艺复兴):
但丁——《论俗语》。
3.文艺复兴——复兴古罗马文化。
4.古典主义——“古今之争”。
5.启蒙运动——比较文学方法的启蒙。
(1)伏尔泰:《论史诗》,提出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欧洲各民族史诗,探寻“共同的法则”,发展共同的鉴赏趣味,同时又维持并增强不同民族的独特的个性。
(2)莱辛:《汉堡剧评》对比较文学的贡献:①平行研究——《哈姆莱特》《赛密拉密斯》;
②影响研究——马菲、伏尔泰同名剧作《莫洛珀》;③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6.浪漫主义(18世纪后半期):
(1)赫尔德:《民歌集》,认为文学史应该是一个整体,现代比较文学的萌芽。
(2)歌德:各国文学合而为一,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
(3)施莱格尔兄弟:《论戏剧艺术和文学》《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
(4)斯达尔夫人:《论文学》,提出文学取决于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北、南文学的比较。(二)学科史。
19世纪中叶以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的时机已经成熟。
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
1.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1886年英国人波斯奈特出版了《比较文学》。
2.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1887年德国科赫创办了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3.比较文学进入高校课程和相关机构的设置。1897年法国人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设立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4.比较文学工具书的出现。1899年法国人贝茨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5.国际性会议的召开。1900年在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
二、中国比较文学.
(一)史前史。
1.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
(1)借古代典籍来附会佛理。(2)“格义”,即以汉学来解释、比附外来之学。
(3)“合本”,即把同一部经典的不同译本合编。
(4)段成式,后来“影响研究”的早期形态。(5)翻译中的“直译”、“意译”和折衷之论。
2.中国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鸦片战争至五四前):
(1)严复:翻译《天演论》对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林纾: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有特殊贡献。
(3)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比较了中西小说的优劣。
(4)苏曼殊:牵强附会的中西比附(属于平行研究)。
(5)章太炎:从各种文学体裁产生的顺序比较了中西文学。
(6)王国维:“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阐发研究)。
(7)鲁迅:《摩罗诗力说》是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第一篇重要文章。
3.中国比较文学趋向成熟期(五四前至建国):
(1)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中西诗之比较”。(2)创办文学团体刊物:文学研究会——《小说月报》。
(3)介进比较文学论著:傅东华全文翻译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戴望舒翻译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
(4)提出比较文学研究新途径:郑振铎《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实质上即为影响研究)。(二)学科史(改开后)。
1.台湾:古添洪和陈慧桦合编《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是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
2.内地:①1979年,钱锺书《管锤编》前四册问世,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
②1985年,深圳大学召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全面复兴。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学派
一、法国学派.
1.代表人物:
(1)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的名与实》。(2)梵·第根:《比较文学论》;对“总体文学”作了界定。(3)卡雷:是巴尔登斯伯格的学生。(4)基亚:是卡雷的学生,《比较文学》。
2.主要观点:
(1)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2)讲究实事、崇尚实例、重视考据;(3)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4)学科上局限于文学专业领域,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
5)提出了“总体文学”一说。
3.评价:
(1)优点:①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②严谨的定义、确凿的材料,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③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缺点:①狭隘机械、过分拘泥于实证考据,而相对忽视了作品内在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②欧洲中心意识、大国沙文主义倾向,研究范围局限于欧洲,使东西方文学比较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