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评学术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互博中媒体人需要的几点反思
———以媒体对“李刚门”事件的报道为例
摘要:互联网通过让强大的传统媒体更难控制公众事件的解释的方式,现有的传播体系提出了挑战。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博中,许多媒体人迷失了方向,导致非理性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在误导公众。怎样让理性回归受众。本文对媒体和媒体人提出了几点建议:1、对信息的解读。2、对真相的追求。3、对媒体公信力的重视。4、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李刚门”媒介批评
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态度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而最初将事件公布是在10月20日,在天涯杂谈上。网友“河大义工”的一篇帖子,该帖子将事件描述为一起校园车祸。而一时间“我爸是李刚”语句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到帖子发出的当天傍晚,相关评论帖子超过36万条,该帖子点击超过47万。随着微博帖子的不断更新“李刚门”不断升级,首先通过强大的互联网络进行人肉搜索,李刚的职业、家庭背景、家庭收入、房产等信息不断刷新,同时也不断挑动着公众愤怒的神经。但要求在新闻报道中做到真实、公正、客观、全面、准确的媒体工作者却选择了沉默,或者是附和着公众的愤怒(详细报道情况见表一),其原因大多是不敢引起所谓之“公愤”,这一点在央视对李刚进行采访后观众的负面评价就得到了充分证明。“10月21日下午,河北大学校园交通肇事案犯罪嫌疑人李启铭(又名李一帆)的父亲李刚接受中央电视台独家采访,向受害人及其家属白哦是诚恳道歉,并且深深鞠躬,采访中李刚多次哽咽,不能自己。”而针对这一采访报道,公众所谓反映多为愤慨,甚至有人说“央视收黑钱了”、“央视太丢人,对不起全国人民”等等言论。当然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公众非理性情绪的爆发。
表一传统媒体对“李刚门”的报道情况表
一、影响
由于传统媒体在公众事件中的沉默导致报道失衡,进而使舆论一边倒的局面,进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对于受众来说,互联网络的信息来源多而杂,他们无法了解事实真相,只能人云亦云,这样也极易导致公众理性的迷失产生的情绪激化。第二,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作为社会公器,他们有责任从公众利益出发,客观而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1】此次事件中多媒体的失聪和部分偏颇的报道都会使其本身在受众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受损。第三,对于社会来说,当公民的知情权得不到满足,群众非理性情绪不断被激化,会导致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从而引发社会危机。
二、建议
在传媒责任理论中,社会责任从来都是与自由报道同时存在。从社会责任角度看来,新闻报道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然权利”,而是以承担相应义务为基础的“道德权利”,要求传媒在对社会负责的前提下开展活动。【2】据此,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互博中,对传统媒体及媒体
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对信息的解读。互联网精确到秒的速度使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失去优势。而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在解读信息方面施展拳脚:它有一定的编辑时间、流程和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通过对信息的解读来应对网络浅显性特征。第二,对真相的追求。从舆论学原理讲,任何舆论都有一个指向,那就是一个事实,但真正左右舆论的是事实的真相。可以说事实引发舆论,真相引导舆论。而传统媒体不但可以提供事实,更重要的是提供真相。【3】因此。此次事件中大多数主流媒体的沉默是极不明智的。第三,对媒体公信力的重视。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传统媒体在公众心中的信任度和权威性还是网络媒体无法企及的。所以,传统媒体更应该坚持报道原则,不畏强权压力、不怕公众的非理性情绪。全面理性3熬到新闻事实。第四,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被誉为新闻自由开创之父的托马斯·杰斐逊在支持制定旨在保护新闻自由的美国联邦宪法修订案是,就表明了传播者要承担相应责任的看法。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联邦政府将永远不限制新闻业乐于出版的一切东西,但这个宣言并不放弃对追究印刷虚假事实者的责任。”他认为:“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应该做……’新闻业有义务向公众提供可靠、准确和重要的消息和意见。”【4】
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互博中,我们看到了网络强大的信息力量,也探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只有媒体人不断地反思自己,才能使我国传统媒体及新闻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2】许海、才婉如:《突发事件报道中“信息污染”与“媒介责任”》《新闻记者》2010年第11期
【3】李良荣、童希:《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新思维》《现代传播》2010年第10期【4】郑保卫:《新闻理论新编》第23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