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评学术论文

合集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现当代文学批评发展探究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现当代文学批评发展探究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现当代文学批评发展探究论文新媒体环境下现当代文学批评发展探究论文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时代”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充实的过程,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对于现当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文学批评由于对新媒体的“失语”状态,还无法真正进入角色,而新媒体中的文学批评则由于其自身在批评标准、批评体系等方面的无序状态,无法担当起指导文学的重任,这与新媒体文学的繁荣景象是无法匹配的。

面对这种时代要求,传统文学批评就必须紧跟新媒体时代步伐,不断吸收和借鉴新媒体的发展要素和思考方式,不断改进发展路径、批评模式和批评方式方法。

所以,探讨新媒体时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方向,对于把握时代脉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的自身特征(一)门槛低、操作简便传统媒体的运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维系。

传统的媒体形式,几乎都有一套“寫作者-编辑-审查者”的内容生产流程,其测评严格,门槛极高,从而确保媒体生产内容的公信力和安全性,但对新媒体而言,这些角色都由一个人来完成。

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地书写个性化的内容,传播没有时间空间限制,比传统传播方式自由随意,其进入门槛低,操作运作简单,让新媒体大受欢迎,发展迅速。

(二)平民化、个性化鲜明新媒体主要内容的发布者大多来自平民阶层,现在也成为“草根阶层”。

这些业余的新闻爱好者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来说体现出更强烈的无功利性,他们的参与带有更少的预设立场和偏见,但同时,这些自发的使用者和创造者,在其发布、传播的过程中,也显现出更强的自我意识,自然而然地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三)交互性强、传播迅速由于新媒体在发表和传播上都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经营自己的“媒体”,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时效性大大的增强。

媒介批评文本管理论文

媒介批评文本管理论文

媒介批评文本管理论文媒介批评文本管理论文是指对传媒产出的文本进行研究和评价的一种学术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关注传媒文本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分析其影响力和意义,从而为传媒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也有助于公众对传媒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

本文将就媒介批评文本管理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行探讨。

媒介批评文本管理论文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媒介批评文本管理论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评估传媒文本的内容。

传媒文本的内容一般包括事件描述、论点阐述、证据支撑、观点分析等。

因此,媒介批评文本管理论文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估,分析其逻辑结构和论证方式是否合理、证据是否可信、立场是否公正,以及是否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等问题。

2.分析传媒文本的形式。

传媒文本的形式一般包括语言表达、视觉呈现、音乐配合等。

媒介批评文本管理论文需要对这些形式进行分析,看其是否符合传媒语言的规范和艺术感的要求,以及是否能达到传媒目的的效果。

3.研究传媒文本的传播方式。

传媒文本的传播方式一般包括广告、新闻、电视节目等。

媒介批评文本管理论文需要对这些传播方式进行研究,探讨其反映了哪些价值观念和社会现象,以及是否存在不良的社会影响等。

媒介批评文本管理论文的意义媒介批评文本管理论文在传媒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主要意义如下:1.促进传媒质量的提升。

通过对传媒文本的批评和管理,能够帮助传媒工作者更好地创作高质量的作品,提高传媒产品的质量和吸引力。

2.指导公众正确评价传媒作品。

媒介批评文本管理论文能够帮助公众了解传媒作品的内在特点和背后的原因,可以引导公众做出正确的评价和选择。

3.对社会作出贡献。

传媒是公众获取信息和观念的重要途径,媒介批评文本管理论文能够评价传媒在社会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结语媒介批评文本管理论文作为一种传媒研究方法,能够帮助传媒工作者更好地创作优质作品,引导公众做出正确的评价和选择,同时也能够对社会作出贡献。

媒介批评文章

媒介批评文章

媒介批评文章
x
媒介批评:青少年网络活动的负面效果
随着近几十年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已经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事情,青少年也成为这一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群体。

然而,由于虚拟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种种,网络活动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些影响还影响到了整个社会。

首先,网络活动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有很大的影响。

过度的网络活动会把青少年从社会中截断开来,减少了他们跟社会中的人接触,也减少了他们跟外界的接触,这样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社会技能开始发生偏差,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社会发展。

其次,过度的网络活动也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由于网络活动的一些有害因素,比如暴力、色情等,会对青少年产生
不良心理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最后,网络活动也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学习与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青少年们更容易被各种关注度较低的无益信息吸引,这样就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与发展。

综上所述,网络活动虽然可以带给青少年一些方便,但是它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比如影响社会交往、身心健康以及学习与发展。

因此,社会应给予青少年足够的热情以及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积极向上的发展,从而避免负面影响的发生。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论文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论文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媒介批评》课程结课论文题目:女性主义观当今媒介院别:专业班级:指导老师:姓名:学号:现下社会中虽然男女平衡是大家一直在呼吁的事,但因为从古至今文化日积月累的影响,女性的权力总还是会在不经意间被忽视。

尤其是在大众媒体方面,其实女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依然存在着推波助澜的嫌疑。

而且自身也在不同程度地传播性别歧视内容:强化,按时女性的传统角色,将女性秒华为公共领域的附属者,活跃于私人领域的主角,被看的用作视觉上的。

在中国,一般女性多以贤妻良母的姿态出现,这其实是一种间接奴化女性受众行为,使得很多观众会在潜意识层受到影响,多以为女性的本职就应该是相夫教子,使得更多的人认同“女主内男主外”这种畸形的思想。

还有一些,将女性予以商业化的利用,在广告,电视剧,新闻报道均不同程度含有“有女人味等于有魅力”,“女强人一般都是孤独的”,“美女多半是红颜祸水”等带有偏见的思维定式。

其主观上,就是在维护现有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秩序,一味迎合受众的固有思维,以提高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等。

比如这两年接二上演的青春恋爱疼痛剧:《匆匆那年》,《同桌的你》,《万物生长》,等等,在这类影片中,女性大多属于一种更为痴情,相比较起来受伤更多的一方。

大多情况下,她们都先是被男生追捧,追到后因为各种莫名其妙的原因,又被男方出轨。

这种相似度极高的情节出现,极容易给大家形成对女性固有的思维定势。

再比如说另一类抗战剧中的女性,如电视剧《亮剑》《潜伏》,电影《智取威虎山》,女性在其中展现出来的形象,大都是家庭主妇,没文化,什么都听男人的,或者是很冲动任性,因为自己的小性子引来大麻烦之类的。

虽然这是对当时情况的一种表现,但多多少少会存在不客观因素,同时,给大众带来的影响也是必然的。

除了上述的在电影电视剧中隐含的女性歧视,更为直接还有一些真人秀的节目。

这里举例节目“非诚勿扰”。

这个节目形式,相信大家都知道,男嘉宾每次出一个,所有女嘉宾就仿佛花瓶一样在站台上,直接被观众看见,而且,首先是由男嘉宾挑选自己心仪的女嘉宾。

语言哲学期末论乔姆斯基的媒介批评观—-毕业论文设计

语言哲学期末论乔姆斯基的媒介批评观—-毕业论文设计

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论文题目 论乔姆斯基的媒介批评观完成时间 2015年1月12日课程名称 语言哲学专 业 美学年 级 14级论乔姆斯基的媒介批评观严霜(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主要依据诺姆·乔姆斯基的政治评论著作、媒体研究著作,以及国内外相关学者对乔姆斯基媒介批评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以乔姆斯基在媒体研究中提出的主要观点为主干,以其著作中关于媒体报道内容分析为佐证,试图全面梳理乔姆斯基的媒介批评观,力图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或框架。

笔者认为,乔姆斯基的媒体批评和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通过内容分析揭示美国媒体对社会公众的思想控制,类似其语言理论中的“表层结构”;二是通过宣传模式论揭示美国媒体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类似其语言理论中的“深层结构”。

关键词:乔姆斯基;媒介批评观;政治引言:诺姆·乔姆斯基一生致力于解决人的本质问题(The Problem of Human Natu re)。

他认为,要解决人的本质问题必须回答两个相关的问题:一个是柏拉图问题(Plato’s Problem),一个是奥威尔问题(Orwell’s Problem)。

媒体研究是乔姆斯基对奥威尔问题探究的一个重要步骤。

他认为,奥威尔问题的核心在于社会建制和政治力量能束缚人们的认知能力,意识形态更能封锁人们的视野。

这就是乔姆斯基媒体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

在研究奥威尔问题的过程中,乔姆斯基通过广泛地运用搜集到的资料(主要是解密的档案材料和相关媒体报道)对美国政治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对美国媒体和舆论界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

乔姆斯基对美国政府和美国媒体的抨击引起广泛的注意,美国负责美洲国家间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埃利奥特·艾布拉姆斯曾向英国一家期刊社写信表示抗议:“在贵刊的最新一期杂志上,也就是1986年7/8月号,有一篇真正让人震惊的文章,从第二页开始,篇幅很长。

这篇文章是诺姆·乔姆斯基对美国、美国政府以及美国新闻界的攻击。

媒介批评学术论文

媒介批评学术论文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互博中媒体人需要的几点反思———以媒体对“李刚门”事件的报道为例摘要:互联网通过让强大的传统媒体更难控制公众事件的解释的方式,现有的传播体系提出了挑战。

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博中,许多媒体人迷失了方向,导致非理性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在误导公众。

怎样让理性回归受众。

本文对媒体和媒体人提出了几点建议:1、对信息的解读。

2、对真相的追求。

3、对媒体公信力的重视。

4、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李刚门”媒介批评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态度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

”而最初将事件公布是在10月20日,在天涯杂谈上。

网友“河大义工”的一篇帖子,该帖子将事件描述为一起校园车祸。

而一时间“我爸是李刚”语句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

到帖子发出的当天傍晚,相关评论帖子超过36万条,该帖子点击超过47万。

随着微博帖子的不断更新“李刚门”不断升级,首先通过强大的互联网络进行人肉搜索,李刚的职业、家庭背景、家庭收入、房产等信息不断刷新,同时也不断挑动着公众愤怒的神经。

但要求在新闻报道中做到真实、公正、客观、全面、准确的媒体工作者却选择了沉默,或者是附和着公众的愤怒(详细报道情况见表一),其原因大多是不敢引起所谓之“公愤”,这一点在央视对李刚进行采访后观众的负面评价就得到了充分证明。

“10月21日下午,河北大学校园交通肇事案犯罪嫌疑人李启铭(又名李一帆)的父亲李刚接受中央电视台独家采访,向受害人及其家属白哦是诚恳道歉,并且深深鞠躬,采访中李刚多次哽咽,不能自己。

”而针对这一采访报道,公众所谓反映多为愤慨,甚至有人说“央视收黑钱了”、“央视太丢人,对不起全国人民”等等言论。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公众非理性情绪的爆发。

表一传统媒体对“李刚门”的报道情况表一、影响由于传统媒体在公众事件中的沉默导致报道失衡,进而使舆论一边倒的局面,进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对于受众来说,互联网络的信息来源多而杂,他们无法了解事实真相,只能人云亦云,这样也极易导致公众理性的迷失产生的情绪激化。

青海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媒介批评经典论文解读

青海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媒介批评经典论文解读

青海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媒介批评经典论文解读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青海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媒介批评论文,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

本文将选取其中几篇论文,进行解读和分析,以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经典论文。

一、《媒介批评:从实践到理论》这篇论文由麦克卢恩撰写,是媒介批评领域的经典之作。

他在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媒介批评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并通过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分析,探讨了媒介对人类认知和社会关系的深远影响。

这篇论文为后来的媒介批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引领了整个媒介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二、《意识形态解码》本文由露尔曼·斯坦利撰写,深入探讨了媒介对于意识形态传播的作用和影响。

斯坦利指出,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中意识的表达方式,而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传递和强化意识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他通过对美国主流媒体的分析,揭示了它们在塑造意识形态上的潜在动机和影响,进而提出了意识形态的解码方法。

这一方法对于读者解析媒介信息、辨识潜在的意识形态具有指导意义。

三、《符号行动理论与现代消费文化》这篇论文由詹姆斯·博德丽亚撰写,阐述了符号行动理论在研究现代消费文化中的应用。

博德丽亚认为,消费行为不仅仅是满足需求,更是一种符号化的表达和社会身份的塑造。

他通过对当代消费文化的符号和象征系统进行分析,揭示了媒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符号行动理论在解读和解构消费文化中的研究意义。

这篇论文对于研究媒介与消费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

四、《媒介观众与被框架分析》该论文由埃朗·戴维森撰写,探讨了媒介框架对观众认知和传播效果的影响。

戴维森通过对社会实验和媒体内容的分析,发现媒介框架对于观众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角色塑造和认知决策起着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被动观众和理性选择两种观众模式,并详细讨论了这两种模式对媒介报道的影响。

论“微时代”媒介批评特征

论“微时代”媒介批评特征
学术意义上 的“ 批评 ” 不是一种 强制权 , 更
距离运送但长久保存性差 的倾 向性。前者 见 易受网络舆 论领袖 牵引 , 也容 易被海量
更 新 的网 络 信 息淹 没 。 媒 介” : 后 者 便 于 对 空 间 跨 度 的控 制 , 称 为
“ 批评 ” 当然也包括上级 对下级 的问责 , 但 便 于 对 时 间 跨 度 的控 制 , 称为 “ 偏 向时 间 的
1 O万 次。 这 些数据 显示 出现 代 信息 化 手段 更 好 地 用信 息 化 手 段 开展 少林 武 术 文
传没 有深入普通百姓 的生活中 , 成 为 生 活 对 文化 传播 的巨大推 动 力 。
( 2 0 1 2 B 1 3 8 ) 的阶段性成果】
( 作 者单位 : 河南 大学 外语 学 院 )
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开、 闭幕式上, 精 于 世 , 结 果 少林 寺 网站 的最高 日点 击量 超过
湛 的少 林 功 夫表 演 震 惊 世 界 。 但是 这 些 宣
中 的一 部 分 。
【 本文 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
“ 中原 少林 武 术 文化 的 双语 框 架模 式 研 究 ”
的媒 介批评
有学者认为 , 中国 最 早 的媒 介 批 评 可
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 如 方汉 奇 教 授 认 为 当
是 君 主领 袖 、 政府 官员、 媒 体 从业 者 、 专 家 学者 和 普 通 大众 。 若 以广 义 推 论 , 则 媒 介 批
评 自古 有 之 ,但 新 闻传 播 学 的一 个 特 征 是
良现象 , 引发社会 反思 , 媒介 批评 的概念
就 在 这 一 时 期被 引入 中国 。 多年 来 国 内 学 成 共识 ,但 普 遍 认 为 媒 介 批 评 非 常 重 要 。

媒介批评论文

媒介批评论文

中国传媒大学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媒介批评课程题目从特吕弗看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的女性主义学生姓名马晓蓉学号200801423005班级2008级编辑出版学所属学院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任课教师郑世明成绩从特吕弗看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的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其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之上。

1法国电影新浪潮时期最为盛行的女性主义流派是激进女性主义,一改早期电影史上呈现出的妇女被歧视被边缘化的压抑图景,使女性可以在不碰触任何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情况下捕捉现实。

一、女性电影概述电影作为一种近代形式的艺术,其作品在大众生活中变得普遍,大批量的复制手段即使最高绝的电影艺术作品都容许被受众轻易接触和赏析。

艺术不再是上流社会人士的专享。

人们对于影像艺术的空前热忱刺激了女性主义者最直观的念头:利用相关电影理论的发展,在影片中传输一种理念。

指导和分析受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所伴随着的解释、接受电影生产的意义,以及受众如何认同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与意义。

女性电影是指用女性主义理论来诠释有关女性议题的电影。

镜头中的女性角色、女性欲望,与男性所表达情欲上的差别在于:探讨的是心灵而不只是动作;感情走向的痕迹、情欲流动的描述而不是摄影机对女性身体的描绘;家庭关系的探讨,身份的寻找和认同,隐私的揭露,诚实的告解,人事安全和社会意识的侵犯,事件的沟通。

其它还有包括社会性别辨识、同性恋、异装癖等议题的作品。

当然,女性主义电影还是以女性为其主角,描写这些女性在父权意识形态及整个时代的倾轧下奋力求取生存尊严的故事,所描写的女性角色并不是为了对时代奉为榜样的贤妻良母歌功颂德,藉以更加巩固父权意识的教化。

反之,它更多描写的是一些以自我为中心、桀骜不驯,不融于当时的“坏女人”,她们特立独行的作为往往寄托了导演和女性主义者们对解放女性的期望,致力于颠覆性别的刻板成见、以及性别解放更是引人深思。

媒介批评分析论文_0

媒介批评分析论文_0

媒介批评分析论文关键词:媒介批评媒介文化媒介研究[摘要]:十几年来,中国内地的媒介批评对中国媒介自身发展、相关学术研究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的引领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同时存在不少问题,如呈现出“无语”、“无理”、“无力”的状态。

未来的媒介批评研究若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当加强“中外结合”、“内外结合”、“事理结合”。

1996年初,《现代传播》——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了中国内地首次媒介理论批评研讨会,共刊登发表了6篇文章,介绍了媒介批评的起源、定义、特性、职责、理念、方法等。

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关注着中国媒介批评的发展,我们注意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内地的媒介批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对中国媒介自身发展、相关学术研究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的引领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性地看到,媒介批评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呈现出“无语”、“无理”、“无力”的状态;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未来的媒介批评研究应当加强“中外结合”、“内外结合”、“事理结合”。

今天,两岸三地的新闻传播界同仁首次聚集于此,对媒介批评展开研讨,我相信这将为十几年来中国媒介批评的发展作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也将为中国媒介批评接下来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今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电视50周年,这又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增加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我首先祝贺本次大会圆满召开,也相信本次大会必将在中国媒介批评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媒介批评的意义媒介批评与大众媒介的发生发展相伴相随,以美国媒介批评为例,媒介批评往往是在大众媒介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负面问题时,担当着矫正、监督、制衡的角色、职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闻界流行着煽情主义、商业主义等不正之风,各大报纸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争相报道黄色、暴力、毒品、犯罪、灾难等负面信息,引起政府、研究者、读者的强烈不满,因此,美国新闻界开始反省,展开新闻自律大讨论,这种背景下媒介批评应运而生。

媒介批评论文

媒介批评论文

Media CriticismName: Xia Yuqing(夏雨晴)Student Number:20101753 Advison:DR. Christopher HowardDissect the Problem Existing in Chinese Media from the Phenomenon of “Homology and Heterogeneity” in News ReportBy Xia Yuqing (From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Academy; Student Number:20101753)【Abstract】Authenticity and accuracy are basic requirements of news report. There is only one truth, so the same event should have inner unity in different news reports in order to give audience consistent impression of the fact. However,there are more and more different factual statements in news report of different Chinese media in nowadays, which is called the phenomenon of “homology and h eterogeneity” in news report. This phenomenon reflect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ese media. It will take the confusion of information to news stories consumers and influence on their fact judgment. What is worse, it will weaken the public trust of Chinese media and lead to the Chinese media creditability crisis.【Keywords】Homology, Heterogeneity, Authenticity, Media,Nowadays, more and more people get information through all kinds of media. However,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media’s quantity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sharing of social resources is improved. These changes lead to the situation that there are less and less scoops basing on totally fact. Because of the similar news value, it is universal phenomenon that different media report the same source news, especially for the event that can cause the public interest and for the media in the same district. However, the truth is unique but in order to attracts more news stories consumers, it usually appears the phenomenon that a fact with several factual statements in news reports of practice, which is called the phenomenon of “homology and h eterogeneity” in news report. These cases are obvious in Chinese media.Homologous news report does not exclude the features of news. In the different news reports, there are different forms, angles, styles and so on. However, there must be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that the fact has only onetruth. In other words, the basic feature reflecting in news report should be consistent. The question is that Chinese media sometimes have differences in basic elements of news report.Take the case of one secretary of the county Party committee, Li Zhene’s death in Changsha for example.For this case, two local media presented different elements in reports. Li Zhene was killed because of the golf battery car overturned by accident, when he was prepared to play golf on a golf course at weekend, Xiaoxiang Morning Herald reported. While according to Sanxiang City News in the same day, Li Zhene died from car overturned on his way returned to Changsha, after the investment attraction conversation on the golf course. This valuable news of a leading cadre’s accidental death can arouse wide public concern and the most newsworthy is the cause of his death. It decides t he property of death and also concerns the image of the dead. But in this key point, two media have different statements. The fact is endowed with completely different colours by the media with a mission to expose the true circumstances. For the most news stories consumers, the different statements mean the truth lost.And another case is typical as well. It is the news about a female college student from Beijing Geely University died in the campus pool for forty- five days. The news reports from the Beijing Morning Post, the Beijing Evening News and the Beijing Times three mainstream paper gave many different elements. On the statement of finding corpse, the Beijing Morning Post reported that several boys in Beijing Geely University made their basketball fell into the pool by chance and they found the corpse when they went to pick up the basketball. But another two news reports said a eatery staff of Geely University found the corpse when he went out. And for the time of finding corpse, three media also have different. What was worse, the Beijing Morning Post had different statements in context. The same quotation was said by the father with teas in the Beijing Evening News’ report while it became the mother’s word according to the Beijing Times. And for the description of identify corpse, accident place, the depth of pool and so on, three media have different voices. This phenomenon taking the confusion of information to news stories consumers will lead to a big problem for Chinese media.In addition to confusing basic matters in news report, the homology and heterogeneity news exist another phenomenon that different report incline lead to different information conveying in news report. Take a report of a murder case for example. A woman killed her husband and she was badly wounded as well. In the news reports from different media, they have the same statement on its time, place and people’s identity of the event, however, the background of two persons are reported different. One side said murderer is unreasonable and brutal, and she had illegal love affairs before divorce; the victim is innocent and poor, and he treated the murderer really nicely before his death. While the other side reported that the victim is a rudeman and had a lot of box news, and his subordinates said he was hard to get on; the murderer is a mild woman. Though these different reports have little serious different statements of basic fact, it will trigger news stories consumers’ confusion of value judgment and emotional tendencies.From those examples we can find that the heterogeneity of news is not equal to the features of news. It refers to a fact is reported in different cause and effect, right and wrong, good and evil. And there different versions take the confusing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for news stories consumers. However, authenticity and accuracy are basic requirements and soul of news report. The reason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homologous news reports should establish on the basis of homogeneity, which should ensure the inner unity in all the news reports in order to give audience consistent impression of the fact. But based on this standard, there are little Chinese media can achieve it. That’s the big problem the Chinese media face.Comparing with the reason homology and heterogeneity news report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media, there are little factor of ideology and editorial policy. From the objective point of view, Chinese median is still in developing period so it is not mature.Under this circumstance, excessive media competition makes some deviations occurring on the way of the media pursuing the features of news report. In order to attract news stories consumers’interest, they are wrong to make some concessions on the fact. And for the homology news, different media have different news clue providers, different interviewees, even different interview time, which will lead to different final news reports. Moreover, report styles, the length of reports, purposive angle, the use of pictures, differences of page position will all make the reports appear different faces. Therefore, the phenomenon of “homology and h eterogeneity” in news report has its unavoidability to some extent.However, there are many subjective causes resulting in this problem.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 is that many journalists from Chinese media do not have enough responsibility. “A little common sense adds to some facts, immediately forming the correct answer of anything and any theme,”said Philip Meyer, the father of accurate news, who satirizes empirical facts packaging under the objectivity. This sentence is right to reflect the root problem existing in Chinese journalists. It is also one of an important factors leading to the phenomenon of “homology and heterogeneity” in so much Chinese news report. In fact, many different reports can be avoided if journalists become more responsible and careful. “Move your nest, to knock at the door!”This word coming from the news editor of the Los Angeles Times is the best alert to present Chinese media and its journalists that exists similar problems. If the Chinese can take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journalistic work, the problem will be solved easier.Media have functions of agenda setting and sometimes even step up to the extent of “Media trial”. The phenomenon of “homology andh eterogeneity” in Chinese news report will take the confusion of information to news stories consumers and influence on their fact judgment. What is worse, if this problem persists, it will weaken the public trust of Chinese media and finally lead to the Chinese media creditability crisis.Media are claiming to be objective and fair, but it is always stuck in the framework. Some framework is set up by the society while some by themselves. The phenomenon of “homology and h eterogeneity”in Chinese news report is a good example.It is the serious problem existing in Chinese media which may relate to Chinese media’s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publicity in the future. So the country should attempt to provide a favorable domestic development condition to Chinese media so that the developed media can catch up with the rapidly information update. And the media persons should improve ow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ake the serious attitude in order to foster a good and healthy media image.【Explanatory Notes】Fankui, “Homology and H eterogeneity”News Report and Media’s Creditability Crisis;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s; Xinjiang 2005(4)Communications College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Homology and H eterogeneity” News Repor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Lilin, Criticism of Journalists’Power Hold in News Report; News Communication 2003 (2)Depth Sunshine:Ten Investigative News Cases of New Express;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Press。

当前媒介批评实践的议题分析——以新闻专业期刊“媒介批评”专栏文章为样本

当前媒介批评实践的议题分析——以新闻专业期刊“媒介批评”专栏文章为样本

当前媒介批评实践的议题分析——以新闻专业期刊“媒介批评”专栏文章为样本关键词:媒介批评专业期刊“媒介批评”专栏[摘要]:为了透视我国当前媒介批评实践的现状,本文选取《新闻记者》、《新闻界》、《今传媒》三份专业期刊的“媒介批评”专栏文章作为分析样本,对文章涉及的议题进行了量化统计和文本分析,进而归纳和总结了我国当前媒介批评的显着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媒介批评不仅受到学界重视,而且受到业界关注,不少专业期刊都开始发表媒介批评文章与媒介批评的研究成果。

但是,媒介批评实践的现状究竟如何,尚缺乏深入而具体的分析。

因此,本文拟选取新闻专业期刊“媒介批评”专栏的文章作为分析样本,对当前媒介批评实践的议题作一具体的描述与分析。

媒介批评的议题,一方面反映了批评主体对媒介现实问题的敏感性、关切程度与把握能力,一方面呈现出媒介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

因此,描述与分析当前媒介批评的议题,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当前媒介批评实践的现实状况,而且有助于把握各种媒介问题,促进有关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有效解决。

一、分析样本新世纪以来,以“媒介批评”命名的专栏开始出现在新闻专业期刊上。

《新闻记者》杂志从2002年第1期开设“媒介批评”专《新闻界》杂志2004年第3期也推出“媒栏;介批评”专栏;较早探讨“报刊批评学”、“媒介批评研究”的《报刊之友》改名为《今传媒》以后,从2004年第7期起不定期地开设“媒介批评”专栏。

这些以“媒介批评”命名的专栏,直接表明了批评的立场和态度,发表的批评文章也较为集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媒介批评的发展水平与方向,反映了当前媒介批评实践开展的具体情况。

本文即对《新闻记者》、《新闻界》、《今传媒》的“媒介批评”专栏文章进行量化统计和文本分析,以探讨当前媒介批评实践关注的议题。

从2002年到2007年,《新闻记者》共刊发媒介批评文章202篇,《新闻界》共刊登42篇,《今传媒》共刊载47篇。

论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批评思想

论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批评思想

尼尔·波兹曼,作为传播技术批判的代表学者,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在1982年,尼尔·波兹曼出版《童年的消逝》,与《娱乐至死》、《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三者一起,构成他著名的“媒介批评三部曲”。

这个三部曲有一个纵贯始终的主题,即技术对人类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影响。

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童年的消逝《童年的消逝》一书作者波兹曼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童年进行了研究。

在书中波兹曼讲到,新型的电子媒介以及图像的大幅增加,使得儿童本应该存在的三个主要条件正在消失,分别是:文字、学校和羞耻心。

其中,波兹曼书中提及最多的则是被一些新出现的视觉媒介破坏的儿童的读写能力和文字力量。

他详细论述了童年是以怎样的方式在电子媒介的出现和越来越多使用中受到威胁并逐渐面临消逝的。

波兹曼认为,信息传播形式在变化,使传播信息显现出散漫,增加了呈现度和人们对外观的要求,从而淡化理性,减少了自己的思考。

在传统媒介中,成年人的性、暴力、死亡等内容都只是成年人的隐私或者是不可说的秘密,在新型的媒介中逐渐被慢慢揭开面纱。

我们惊奇的发现,现在的儿童会在衣着,思想、语言及行为上慢慢的与成人相似,并且随着儿童的吸毒、早孕、犯罪等比率的直线上升,这些社会现象无疑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严峻的事实,那就是:童年正在消逝。

在书中,波兹曼认为,影响最直接的是电子媒介,尤其指电视对童年的影响,有了电视后,电视上有各种类型的节目,电视逐渐的成为伴随着儿童的成长的一种媒介,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儿童的生活方式,言行举止等,在惋惜这逐渐的变化时,也表现出对使得童年消逝的这个庞大的传播环境的不满和谴责。

他强调人们应重视如何解决新技术广泛应用之后对人们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娱乐至死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的政治、新闻、商业等都渐渐地成为娱乐的附属品,并且毫无怨言,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媒介批评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观众和读者,我们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和新闻,而媒介批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意义。

媒介批评旨在分析和评估媒体产出的内容,以及媒体如何塑造我们的观念和价值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媒介批评的重要性,并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它的必要性。

首先,媒介批评有助于揭示媒体的偏见和局限性。

无论是新闻报道、电影、广告还是社交媒体平台,媒体都有可能存在偏见和个人观点的影响。

通过媒介批评,我们可以更加敏锐地察觉到这些偏见和倾向,并提醒自己保持理性的思考。

媒介批评者通常会深入研究媒体的运作方式,并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和意图。

他们的观点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看到真相的一面,同时也唤醒我们对媒体信息的审慎态度。

其次,媒介批评提供了对媒体行为的监督和反思。

媒体是一个强有力的塑造社会舆论的工具。

通过掌握信息的流动和渠道,媒体能够引导公众的思考和态度。

然而,媒体的力量也可以被滥用,以服务于特定的利益群体或狭隘的意识形态。

媒介批评的出现,使得公众能够对媒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反思。

媒介批评者通过对媒体内容的分析和评估,提醒公众保持对媒体的批判性思维,并促使媒体在报道中更加负责任和公正。

此外,媒介批评对于促进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媒体环境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传统上,媒体行业存在着种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的歧视和偏见。

这些偏见和偏好的存在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平衡。

通过媒介批评,我们可以呼吁媒体关注多元化的声音和观点,包容不同群体的利益和需求。

媒介批评者经常倡导并提倡更加平等和多元的媒体环境,使得媒体内容更加贴近真实的社会面貌。

最后,媒介批评还有助于培养公众的媒体素养。

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的受众和参与者。

然而,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应用媒体信息对于公众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媒介批评可以帮助公众建立更加准确和有意义的媒体素养。

通过媒介批评者的观点和分析,我们可以学习到分析媒体信息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文艺批评如何应对新媒体挑战论文

文艺批评如何应对新媒体挑战论文

文艺批评如何应对新媒体挑战论文文艺批评如何应对新媒体挑战论文文艺批评如何应对新媒体挑战论文在新媒介环境下,专业的文艺批评需要重新自我反省、自我定位,重新进入文艺流通的循环过程中,获得自己的专业权威。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人人都能够成为艺术家、评论家;也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公开发表自己的作品、见解和思想。

互联网,改变了艺术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文艺批评的格局。

可以说,人人都在成为创作者,人人也都在成为批评家。

过去,依赖媒介的稀缺性而获得话语垄断权的专业文艺批评人今天被互联网这一公众共享媒介所解构了,而专业批评人的“批评”也被海量的“业余”批评者的声音所淹没了。

专业批评人过去所“专有”的媒介已经不再专有,互联网让所有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媒介;专业批评人的知识专利也被稀释了,泛滥的各种合法和非法的文化产品和方便智能的互联网,使所有人都可以利用信息的方便检索、收集而成为专家和行家;专业批评人语言修辞的优势也不那么重要了,发达的教育和更发达的媒介,让很多非专业人士同样可以自由流畅、华丽风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专业批评者不仅被无数的业余批评者所淹没,甚至也被边缘化了,发表专业评论文章的专业报刊的单期发行量不过区区千百册,而任何站首页链接的博客文章在一天之内就可能带来成千上万的点击量,何况某些专业人士所撰写的评论文章,也往往并不比那些网络上的影迷、书迷、游戏迷、电视迷更专业、更具有信息量,甚至文字和体验也不如一些业余写手鲜活、生动和犀利。

应该说,这是我们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进步。

文化不再被少数人专有,话语权也不再为少数人所垄断。

在新媒体的消解下,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的特权被剥夺了。

工农兵学商,都成了艺术的创造者和评判者。

当年我们曾经感慨,写诗的比读诗的人还多,今天我们可能也不得不感慨,写评论的人比看评论的人还多。

许多业余评论家,已经不仅活跃在各种网络上,甚至开始从网络走向传统媒体,冲击着专业评论人的位置。

论中国媒介批评史研究中的学术边界模糊现象

论中国媒介批评史研究中的学术边界模糊现象

论中国媒介批评史研究中的学术边界模糊现象第一,误把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对象作为媒介批评史的对象加以论列和叙述,将媒介批评的内涵无限扩大,侵入新闻传播史研究领域,使媒介批评史与新闻传播史混为一谈,无法区分其应有的学术边界,以致中国媒介批评史的研究在无形中得到消解。

新闻传播史更多地作为一种事件史,对新闻史的研究一般不涉及新闻的自身规律,只探讨媒介和新闻传播者的活动规律。

媒介批评史对新闻传播史内容的侵入,表面上看是使媒介批评史的论域扩张,容量增大,为媒介批评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学术生长点和可耕耘的土壤,但实质上是削弱了媒介批评史的学科独立性,干扰了媒介批评史研究的正确学术方向。

第二,误把新闻思想史的内容作为媒介批评内容加以归纳和排比。

在媒介批评史的帽子下,显现的则是新闻思想史的真面目。

如某部以“报刊阅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批评理论著作,借助媒介批评的相关理论概念,在“报刊批评与报刊审读”的语境下展开媒介批评的论述,其中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共领导人媒介批评实践的归纳,就多流于对其新闻观点、新闻思想的评述。

概括地说来,媒介批评史其实是一个效果史,尽管这种效果可能不连续,但媒介批评的整体演进构成了一种历史。

在其历史中,批评串联了新闻传播者、客观事实、新闻文本、新闻消费者等四个传播要素。

批评者从传播者、受众中独立出来,其批评的历史相应可分为批评者对传播者的感受和评价史、对新闻作品的接受和批判史、对受众的引导和教化史。

第三,有些研究成果中,误把报刊之间就某一政治、文化、经济问题的论战作为媒介批评史的对象加以论评和叙述。

中国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旧思潮之激战,就是借助报刊平台才得以展开的典型案例。

在政治论战中,媒介只是平台,政治论战也往往并不针对媒介,甚至有些媒介同时刊发两者对立的观点。

因此,论战的内容并非全部媒介批评的内容。

但某一媒介批评论著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报刊批判宣扬鬼神“灵学”之类、批判封建保守报刊的复古思潮、报刊之间的相互争论,也作为媒介批评的内容进行归纳,显然并不完全恰当。

媒介文化批评 2

媒介文化批评  2

媒介文化批评 2媒介文化与批评期末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从功能主义学说的角度研究手机媒体对媒介社会环境的建构与被建构课程名称:媒介文化与批评学生姓名:韩聪学号:111050018所在学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指导教师:夏文蓉完成时间: 2013年7月1日“媒介文化与研究”期末课程论文(2013年春季学期)从功能主义学说的角度研究手机媒体对媒介社会大环境的建构与被建构韩聪 111050018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前言】通过本学期夏文蓉老师的“媒介文化与研究”课程的学习,我知道了当代媒介研究的三大主题是传播技术如何改变媒介、媒介产业的进程以及媒介是如何反应并作用于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结构的。

本文我将尝试运用夏老师课上所学以及对《媒介研究:机构、文本与受众》《媒介研究技巧》的研读,改变对某一媒介机构、文本、受众的小角度切入论述,试图从宏观角度进行论述,选取我本人特别感兴趣的手机这种新兴的第五媒体作为研究对象(即本文切入点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手机媒介),以功能主义学说以及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工具,研究传播技术对媒介尤其是手机媒介的塑形改变、手机媒介的发展进程以及手机媒介的发展对社会政治文化大环境的反作用力。

【正文】“未来将是手机媒体的天下”,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的这一预言已经渐渐被事实证明其正确。

手机新媒体的出现是科技发展的结果,这不仅是认知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也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麦克卢汉曾经说过:“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

”我最感兴趣的手机,从最初简单的移动通讯终端经历漫长的媒介化演变历程,直到发展为今天广播报纸电视网络之后人手一个的第五媒体,手机对社会大环境的建构与反建构都有着奇迹般的巨大影响力。

首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手机新媒体和功能主义学说的概念。

手机最开始是拨打接通电话,随着短信问世而开始收发文字具备第一媒介报纸的功能;彩信使手机收发图片音频开始有了第二媒介广播的功能;手机视频电视使其具备第三媒介电视的功能,随着internet宽带以及wap功能的扩展是手机拥有了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功能,手机新媒体是以手机本身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基本特征是数字化、互动性、即时性和方便携带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互博中媒体人需要的几点反思
———以媒体对“李刚门”事件的报道为例
摘要:互联网通过让强大的传统媒体更难控制公众事件的解释的方式,现有的传播体系提出了挑战。

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博中,许多媒体人迷失了方向,导致非理性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在误导公众。

怎样让理性回归受众。

本文对媒体和媒体人提出了几点建议:1、对信息的解读。

2、对真相的追求。

3、对媒体公信力的重视。

4、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李刚门”媒介批评
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态度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

”而最初将事件公布是在10月20日,在天涯杂谈上。

网友“河大义工”的一篇帖子,该帖子将事件描述为一起校园车祸。

而一时间“我爸是李刚”语句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

到帖子发出的当天傍晚,相关评论帖子超过36万条,该帖子点击超过47万。

随着微博帖子的不断更新“李刚门”不断升级,首先通过强大的互联网络进行人肉搜索,李刚的职业、家庭背景、家庭收入、房产等信息不断刷新,同时也不断挑动着公众愤怒的神经。

但要求在新闻报道中做到真实、公正、客观、全面、准确的媒体工作者却选择了沉默,或者是附和着公众的愤怒(详细报道情况见表一),其原因大多是不敢引起所谓之“公愤”,这一点在央视对李刚进行采访后观众的负面评价就得到了充分证明。

“10月21日下午,河北大学校园交通肇事案犯罪嫌疑人李启铭(又名李一帆)的父亲李刚接受中央电视台独家采访,向受害人及其家属白哦是诚恳道歉,并且深深鞠躬,采访中李刚多次哽咽,不能自己。

”而针对这一采访报道,公众所谓反映多为愤慨,甚至有人说“央视收黑钱了”、“央视太丢人,对不起全国人民”等等言论。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公众非理性情绪的爆发。

表一传统媒体对“李刚门”的报道情况表
一、影响
由于传统媒体在公众事件中的沉默导致报道失衡,进而使舆论一边倒的局面,进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对于受众来说,互联网络的信息来源多而杂,他们无法了解事实真相,只能人云亦云,这样也极易导致公众理性的迷失产生的情绪激化。

第二,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作为社会公器,他们有责任从公众利益出发,客观而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

【1】此次事件中多媒体的失聪和部分偏颇的报道都会使其本身在受众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受损。

第三,对于社会来说,当公民的知情权得不到满足,群众非理性情绪不断被激化,会导致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从而引发社会危机。

二、建议
在传媒责任理论中,社会责任从来都是与自由报道同时存在。

从社会责任角度看来,新闻报道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然权利”,而是以承担相应义务为基础的“道德权利”,要求传媒在对社会负责的前提下开展活动。

【2】据此,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互博中,对传统媒体及媒体
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对信息的解读。

互联网精确到秒的速度使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失去优势。

而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在解读信息方面施展拳脚:它有一定的编辑时间、流程和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通过对信息的解读来应对网络浅显性特征。

第二,对真相的追求。

从舆论学原理讲,任何舆论都有一个指向,那就是一个事实,但真正左右舆论的是事实的真相。

可以说事实引发舆论,真相引导舆论。

而传统媒体不但可以提供事实,更重要的是提供真相。

【3】因此。

此次事件中大多数主流媒体的沉默是极不明智的。

第三,对媒体公信力的重视。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传统媒体在公众心中的信任度和权威性还是网络媒体无法企及的。

所以,传统媒体更应该坚持报道原则,不畏强权压力、不怕公众的非理性情绪。

全面理性3熬到新闻事实。

第四,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被誉为新闻自由开创之父的托马斯·杰斐逊在支持制定旨在保护新闻自由的美国联邦宪法修订案是,就表明了传播者要承担相应责任的看法。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联邦政府将永远不限制新闻业乐于出版的一切东西,但这个宣言并不放弃对追究印刷虚假事实者的责任。

”他认为:“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应该做……’新闻业有义务向公众提供可靠、准确和重要的消息和意见。

”【4】
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互博中,我们看到了网络强大的信息力量,也探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只有媒体人不断地反思自己,才能使我国传统媒体及新闻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2】许海、才婉如:《突发事件报道中“信息污染”与“媒介责任”》《新闻记者》2010年第11期
【3】李良荣、童希:《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新思维》《现代传播》2010年第10期【4】郑保卫:《新闻理论新编》第23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