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堵江堰塞事件及其地貌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金沙江白格滑坡失稳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金沙江白格滑坡失稳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杨连伟
【期刊名称】《人民长江》
【年(卷),期】2023(54)1
【摘要】峡谷区高位滑坡发生后堵塞河道,往往造成巨大的损失。
2018年10月11日及11月3日,金沙江白格滑坡两次堵塞金沙江,形成的堰塞湖淹没了上游村镇,堰塞坝溃决后洪水冲击下游造成了巨大损失。
为研究白格滑坡首次失稳破坏的机理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依据现场调查建立了失稳前边坡的二维模型,并结合地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
结果表明:白格滑坡是深切河谷斜坡岩体在长期卸荷和表生时效作用下产生的岩质滑坡;斜坡破坏时主应力在软硬岩接触面附近发生应力集中,致使下部硬岩剪出口位移超过4 m最终失稳破坏;对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岩体卸荷及表生改造作用等因素的分析认为,“10·11”白格滑坡是随时间推移、多种因素叠加,量变转化为质变形成的。
【总页数】8页(P119-125)
【作者】杨连伟
【作者单位】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22
【相关文献】
1.金沙江白格滑坡裂缝区失稳概率分析
2.金沙江白格滑坡裂缝区失稳概率分析
3.金沙江结合带高位远程滑坡灾害链式特征遥感动态分析——以白格滑坡为例
4.金沙江白格滑坡残留体失稳堵江风险分析
5.金沙江白格滑坡机理及发展趋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沙江堵江堰塞事件及其地貌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3, 3, 8-17doi:10.12677/ag.2013.31002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3 (/journal/ag.html)Research Progress of Landslide Dam Events of Jinsha River and Its Geomorpholog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Lizeng Duan1,2,3, Qingzhong Ming1,2,3, Hucai Zhang1,2,3, Huayong Li1,2,3, Ziqiang Zhang1,2,31School of Tourism Geography Scienc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2Laboratory of Plateau lake Ecology & Global Change, Kunming3Yun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Plateau Geographic Process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KunmingEmail: duanlizeng00@Received: Dec. 7th, 2012; revised: Dec. 16th, 2012; accepted: Dec. 25th, 2012Abstract: Strong neotectonic movements and regional landscape conditions results in landslide damming events are widely exist in Jinsha River valley.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study results by other researchers and the our field invest- tigation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the landslide damming of Jinsha River and its effects on the evolution of land- scape can be described as following sequences: strong neotectonic activities and climatic anomaly events → the occur- rence of landslide blocking river → landslide dam (dammed lakes) formation → landslide dam (dammed lakes) bro- ken/collapse → river re-shaping the valley geomorphology and environments → Modern Jinsha River valley landscape formation. It is clear that most of the damming occurred in the places with developed fault structures, rich in broken matters, with step and narrow valleys, high frequency earthquakes and climate abnormal. Even most of the landslides damming events occur suddenly and without any sign and are unpredictable, but after the damming and broken of the dams, the local, even the regional landscapes, environments, climate, ecology and the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es, geological stabilities changed completely. The mechanisms and frequencies of landslide damming are unpredictable till now, together with the damage of the existed damming relics, it is difficult to get a complete and clear picture of the landslide damming history of the river system and makes more complex and difficult to conduct a study. Therefore, a comprehensive study planning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as there are a lot of aspects on how, when and why the landslide damming events happen in the area need to be investigated.Keywords: Landslide Damming Events; Evolution of Rivers Valley; Geomorph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Advance; Jinsha River金沙江堵江堰塞事件及其地貌环境效应研究进展*段立曾1,2,3,明庆忠1,2,3,张虎才1,2,3,李华勇1,2,3,张自强1,2,3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2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实验室,昆明3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昆明Email: duanlizeng00@收稿日期:2012年12月7日;修回日期:2012年12月16日;录用日期:2012年12月25日摘要: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和区域地质地貌条件使得堵江堰塞事件在金沙江河谷广泛发育,通过总结前人研究与笔者野外考察和分析研究后认为,堵江堰塞事件发育对金沙江河谷演化的作用与影响大致为以下次序:构造活动及气候异常事件→发生滑坡堵江事件→形成堰塞坝(湖)→堰塞坝(湖)解体消亡→河谷地貌及环境变化→现代金沙江河谷地貌的形成。
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回顾与思考
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回顾与思考自2021年6月下旬以来,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成为了全国热议的焦点,也成为了全国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共同关注和关心的问题。
在这场突发事件中,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从救援人员到广大民众,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汗水,发扬了众志成城、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伟大精神。
【事件背景】2021年6月17日,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境内,由雅鲁藏布江上游支流尼洋河引水而成的突泥石流,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急骤冲入雅鲁藏布江,形成了大量滩坝,形成了一个“世界最高海拔”的水位超标堰塞湖。
在这个事件中,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根据西藏自治区政府公布数据,截至6月22日,这一事件已造成24人死亡,7人失踪,超过1.7万人被疏散,800多个房屋被毁,100多公里公路被损坏,以及农田、林地、水电设施等大量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7亿元人民币。
【治理过程】在第一时间得知事件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国家防总召开紧急视频会议,派出工作组深入现场指导应对工作;公安、消防、武警、地震等部门均派出大量救援力量赶赴现场,开展现场搜救、抢险救援工作。
同时,中国水利部积极开展河湖堤防、智能水位监测预警系统、调度管理等方面的应急牵引准备工作,全力保障堰塞湖处置工作顺利进行。
截至6月25日,堰塞湖出现泄洪口后,水位已稳定下降至11米以下,相关工作进入弃除防御后备状态的程序。
此外,中国国家同步辐射监测站对事件周边实施了实时辐射环境监测,央视记者团队及时报道事件现场,民间团体、网友及各种媒体纷纷开展了慰问和募捐等公益活动,展现了各方面的救援和支持力量。
【反思总结】从这一事件中,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教训。
首先,这次突发事件再次说明了水文监测、智能预警与调度、应急处置等方面的重要性。
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研发和水文监测设施布设,提高应急预警能力。
其次,此次事件也暴露了地方政府的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金沙江虎跳峡段末次冰盛期以来滑坡堵江-溃坝洪水事件研究
金沙江虎跳峡段末次冰盛期以来滑坡堵江—溃坝洪水事件研究童康益1,王萍2(1. 上海地矿工程勘察有限公司,上海 200072;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摘 要:“长江第一湾”位于金沙江虎跳峡河段,其河谷地貌富有特色。
“古堰塞湖、堰塞坝和溃坝洪水”三位一体沉积体系的提出,指导了对金沙江虎跳峡河段沉积特征的野外地质调查与年代学样品的测试分析。
本文的调查研究表明:龙蟠乡多期混杂堆积体的发育,造成金沙江2次堰塞堵江,形成2期古堰塞湖;古堰塞湖沉积特征,构成拔河高度为~15m和~25m的两级湖相阶地;虎跳峡下游大具盆地发育大范围多期的洪水堆积。
通过多个典型沉积剖面的OSL测年显示:2期古堰塞湖的沉积年龄分别为11.50~14.01ka、1.53ka,龙蟠乡堰塞坝体在18.49~21.25ka期间已经存在,大具盆地洪水沉积样品年龄为5.65~6.46ka。
所有年代学样品揭示,金沙江虎跳峡段堵江—溃坝事件均为末次冰盛期以来发生。
关键词:第四纪地质;沉积地层;洪水堆积;湖相阶地;古堰塞湖;末次冰盛期;光释光测年;金沙江虎跳峡中图分类号:P53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329(2020)04-0072-07长江上游金沙江,自发源地流经青藏高原的东南缘河道发生近120˚大拐弯,美誉“长江第一湾”,下游约50km穿过海拔5396m与5596m的哈巴雪山与玉龙雪山,形成世界上最壮观的大峡谷——虎跳峡(图1)。
“长江第一湾”和虎跳峡的独特地貌包含着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云贵高原形成演化及水系变迁等重要信息,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热点[1-6]。
在以往的研究中,重点围绕独特地貌的成因、年代及其对长江河谷演化的指示意义等展开了大量工作[7-15]。
但关于长江第一湾和虎跳峡独特地貌对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的指示意义的研究成果仍然存在很大分歧[16-26],其中有关河谷演化中沉积记录及其年代的缺少,是长江历史演化问题复杂性的瓶颈之一。
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回顾与思考
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回顾与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是指金沙江和雅鲁藏布江发生堰塞湖的情况。
金沙江和雅鲁藏布江是中国西藏地区的两大主要河流,流经地质复杂且地势险峻。
由于地质活动频繁以及季节性的降雨和融雪,金沙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经常发生堰塞湖事件,对周边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堰塞湖一旦形成,水位持续上升,可能导致溃坝泄洪,对下游地区造成严重的洪水灾害。
为了应对金沙江和雅鲁藏布江堰塞湖事件,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包括开展水文观测、加固堤坝、疏浚河道等。
在应急处置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信息不及时、资源不足、救援措施不够周全等。
经过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事件的经验总结,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完善应急预案、加强资源整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的重要性。
在未来应对金沙江和雅鲁藏布江堰塞湖事件时,应该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和效果。
通过总结和分析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事件,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处置措施,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2. 正文2.1 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事件回顾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事件是一起具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在2018年10月11日。
当时,金沙江雅鲁藏布江上游发生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堰塞湖事件,导致大量洪水被堵塞,威胁到下游地区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这次事件中,堰塞湖形成后,当地政府启动了应急预案,紧急疏散了周边受威胁的居民,并派出救援队伍进行抢险和排险工作。
通过多方合作和努力,最终成功解除了堰塞湖威胁,避免了更大的灾害发生。
这次事件也暴露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应急处置过程中,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和准确,救援措施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灾害应对中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和危险源治理。
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事件回顾,虽然暴露了一些问题,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金沙江寨子村滑坡坝堰塞湖沉积及其对昔格达组地层成因的启示
塌及 滑坡 等 方式 (lmp 大 规 模 集 中性 失稳 并 形 成 s u ) 堵塞 河道 的滑坡 坝 。如果 滑坡 坝 在 短 时 间 内溃 决 , 滑坡 事件 对岸 坡 夷平 与河 流下 切进 程 的阻滞 将是 有 限 的 , 如果 滑坡 坝能 够稳 定存 在数 百 、 千年甚 至 而 数
以 上 并 形 成 堰 塞 湖 沉 积 的 滑 坡 坝 则 相 对 较 少 ( no nn e a.2 0 ) 其 中最 主要 的原 因在 于 受 A tg ii t 1 ,0 2 ,
到 滑坡 坝 体积 与高 度 、 塞 湖库 容 及 流 域 面 积 等方 堰 面 因素 ( ou ,04 的共 同影 响 , 为 天 然 坝 类 型 K rp 20 ) 作 ( ot t 1 ,98 之 一 的 滑坡 坝无 法 保 持 长 时 间 C s e a. 19 ) a
包 括泸 定 昔 格 达 组 在 内 的西 南 地 区 昔 格 达组 地 层 中 , 部 分 都 应 属 于 滑 坡 坝 堰 塞 湖 (a dl e 大 1n s d . i
d m dlk ) a me e 沉积 。 a
岸坡 失 稳 及 滑 坡 堵 江 事 件 (adledm n 1 sd.a mi n i g eet) 山 区流域 十分 常 见 , 能 够 稳 定 存 在 1年 vns在 但
4 m, 6k 平均宽度 26k 对金沙江干流及其支流 的追踪使 得堰 塞湖沉 积平 面上呈现 树枝状 结构 。堰 塞湖 沉积分 布 . m,
于 18 ~10 标 高之间 , 10 5 0i n 主要 由纹 层状粉土 、 粉质粘 土 、 土及 粉细砂 构成 , 粘 偶夹 砂卵石 层 , 以水平层 理为 主 , 粉 细砂层 中见 有小型交错层理 , 湖相沉积特征显 著 , 而树枝 状平面 分布格 局进一 步证 实其形 成于堰 塞湖环境 , 属于典
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回顾与思考
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回顾与思考最近,中国四川省及西藏自治区相继发生了金沙江堰塞湖和雅鲁藏布江堰塞湖。
这些偏远的地区因地形复杂和气候恶劣而容易发生自然灾害。
这些灾害不仅对当地居民造成了严重影响,也成为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焦点。
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及时采取措施,高效地应对灾害,并从中吸取教训。
8月29日,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境内的金沙江发生了河道阻塞,导致金沙江堰塞湖的形成。
这一事件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随后,国家各级政府采取了紧急措施,包括空投救援物资、派遣搜救队伍、组织疏散等。
在短短几天内,堰塞湖得到了有效的处理,河道恢复正常。
这种高效的应急处置方式显示出了政府的机制和应对能力。
不久前,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外八庙乡的雅鲁藏布江发生了第二个堰塞湖。
由于该地区交通条件恶劣,导致救援行动受到阻碍。
居民被迫撤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由于在处理金沙江突发事件时的快速反应,类似的措施在雅鲁藏布江堰塞湖中也被采用。
政府组织了庞大的救援队伍,通过空投接近堰塞湖,为受影响的居民和受损的财产提供支持。
救援人员用飞机和直升机将物资运到目的地,同时还施加了一些必要的工艺措施,可以清理河床和缓解水流,以确保堰塞湖水量得到控制。
这些事件提醒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
必须发展更好的科技和预警措施,以及更高效和成功的救援机制。
为此,政府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来解决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使社会变得更加可持续。
此外,应该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公众对灾难的危险性和应对措施的意识和能力。
确保及时的应急处置和快速响应是限制自然灾害损失的关键。
政府和公众必须密切合作,加强资源共享和国际合作,加强应急预防和减灾能力,以确保能够应对未来的自然灾害。
同济大学地质工程团队完成金沙江与雅鲁藏布江两个江堰塞湖溃决
同济大学地质工程团队完成金沙江与雅鲁藏布江两个江堰塞湖溃决参数的快速评估2018年10月11日-17日,在不到1周时间内我国金沙江与雅鲁藏布江流域连续发生滑坡、泥石流堵江成坝,形成2个巨型堰塞湖,多个县乡受到破坏和威胁,累计受影响群众2万余人。
同济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石振明教授团队基于自行开发的溃决参数快速评估模型对两处堰塞湖进行评估,得到溃决峰值流量分别为9236.8m3/s(实际约10000m3/s)和37916m3/s(实际约35000m3/s),堰塞坝寿命分别为62h(实际约2.5天)和78h(实际约3天),预测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吻合度较高。
一、金沙江堰塞湖与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基本情况介绍(1)2018年10月11日7:10,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交界处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堵塞金沙江干流河道并形成巨型堰塞湖。
此次滑坡面积1.62km2,坝体面积0.85km2,顺河向坝宽1600m,垂直河向坝长490m,坝高70m,坝体体积约3400万m3,库容约2.9亿m3,上游受威胁范围达20余公里,使得波罗乡、波公村及宁巴村成为了“孤岛”,涉险人员超过1万人。
(2)2018年10月17日5:00,西藏米林县派镇加拉村下游6km处雅鲁藏布江左岸色东普沟(流域面积67.3km²,主沟长8.5km)发生大规模冰川泥石流灾害,堵断雅鲁藏布江干流并形成巨型堰塞。
此次滑坡体积约540万m3,顺河向坝宽300m,垂直河向坝长150,坝高120m,库容约5.9亿m3,距离金沙江堰塞湖约500km,受灾1万余人。
图1 金沙江堰塞湖图2 雅鲁藏布江堰塞湖二、堰塞湖溃决参数快速评估分析在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灾害相继发生后,同济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石振明教授团队非常关注灾害的演变,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相关信息,完成了堰塞坝稳定性快速评价与溃决参数的预测工作。
石振明教授团队长期从事堰塞坝等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共负责五项与堰塞坝直接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重点项目“堰塞坝全寿命过程对全流域影响的时空演化分析与风险管控”。
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结构形态与溃决特征研究
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结构形态与溃决特征研究金沙江白格堰塞体是指2000年5月12日四川地震引发的白格堰地震湖的溃决体。
堰塞体是由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和堆积泥石流形成的。
经过详细的研究,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的结构形态可以分为三部分:堰体区、垮塌区和垮塌泥石流堆积区。
堰体区是白格堰湖出口上方,并且沿着金沙江岸边延伸。
堰体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上部是由岩石崩塌堆积形成的堆积体,下部是泥石流沉积物。
堰体表面覆盖着泥石流沉积物,大部分是由绵长的岩石碎屑和砾石组成。
在堰体区上游的一侧,有许多岩石碎块散布在泥石流沉积物中,形成类似于岩石堤坝的结构。
垮塌区是指地震引起的大规模山体塌陷区域,位于堰体区上方。
垮塌区的形态主要由山体崩塌导致的大规模地震滑坡形成。
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山体表面裸露、植被破坏严重。
垮塌泥石流堆积区位于垮塌区下游,是由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混合物构成的。
泥石流由滑坡堆积物和降雨引发的泥石流物质混合形成。
堆积区的形态较为平坦,厚度较大,主要由泥石流沉积物堆积而成。
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的溃决特征主要包括溃决方式和溃决过程。
溃决方式主要有溃决堰体和溃决堰体上升漫顶两种。
溃决堰体是指堰体上方的一部分溃决,常常伴随着巨大的泥石流。
溃决堰体上升漫顶是指堰体溃决后,泥石流沉积物沿着堰体上方的支流沟谷流下,从堰体上方流过。
溃决过程主要包括泥石流爆发和冲击、堰体坍塌和泥石流漫顶等阶段。
泥石流的爆发和冲击是指泥石流突然崩塌并流向下游,有时伴随着巨大的波浪和冲击力。
堰体坍塌是指堰体由于泥石流的冲击而发生的大规模崩溃和坍塌。
泥石流漫顶是指泥石流冲击到堰体上方,泥石流沉积物从堰体上方流过。
金沙江溪洛渡地区灾害第四系特征及对工程的影响研究
1 9 9 8 年 6 月1 9 9 8J u n e Jo u rn a l o f Geo lo g ica l H aza r d s an d E n v i ro n m en t P re s e r va t i o n金沙江溪洛渡地区灾害 Ξ第四系特征及对工程的影响研究王运生 陆 彦 吴柏清(成都理工学院地质学系, 成都 610059)摘 要 通过溪洛渡地区 1∶2. 5 万区域地质调查获得的第一手系统资料的综合分析, 论述区内地质灾害事件所形成的第四系( 本文简称灾害第四系) ——滑坡堆 积、堵江堰塞堆积和泥石流堆积的特征, 首次确认区内堵江堰塞堆积的存在, 并结 合工程实际对灾害第四系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关键词 溪洛渡 灾害第四系 滑坡堆积 堵江堰塞堆积 泥石流堆积 中图号 P 642. 2 TV 697. 24拟建中的溪洛渡水电站, 是金沙江干流攀枝花至宜宾河段梯级开发规划中的第三级水电 站。
工程枢纽位于四川省雷波县和永善县的接壤地带, 距永善县城 7 km 。
设计坝高 285 m , 装机容量 1 440×104k W , 是目前仅次于三峡水电站的超大型水电工程。
工程以发电为主, 兼有防 洪、拦沙、灌溉及漂木等综合利用效益。
库区处于金沙江下游的峡谷地段, 河流切割深、地形反 差大, 是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 滑坡及堵江堰塞堆积相当发育。
对库区外围 1 500 km 2 的 地质灾害记录——灾害事件形成的第四系研究, 可以重溯研究区晚近期以来新构造演化史。
本 文是在溪洛渡地区 1∶2. 5 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
根据形成过程, 作者认为第四系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在渐变过程中形成的, 如海相、湖相 第四系及河流阶地等; 另一类是在灾变过程中形成的, 如滑坡、崩滑堆积、泥石流堆积及堵江堰 塞堆积等。
对后者, 建议统称之为灾害第四系。
前一类分布广, 厚度较稳定, 区域上易于对比, 研究比较详细; 而后一类形成历时极短, 组成条件复杂多样, 区域上难于对比。
金沙江河谷深厚覆盖层成因及工程环境效应研究
分布及 其不 良工程地质特性 和成灾致 灾作用而备受瞩 目。例如 :金沙江虎跳峡河谷段河 床及 谷
坡 厚层松散堆积体 ,给该河段 坝址及 坝型选 择和工程布置造成极大影 响 ,保 留或清 除覆 盖层 ,
性和准确性 ,采取科学合理 的防灾减灾措施 ,必须对河谷深厚覆 盖层 的基本工程地质特征 、分 布规律 和成灾 致灾机制进行深 入研 究 ,而这些都应 建立在对其成 因机理及其演 化过程进行深人 系统研究 的基础上 。上个世纪 8 0年代 以来 ,国内众 多学者对各工程场 区河谷深厚覆盖层 的研究 也 已取得较 为深人的认识 ,但 多仅 限于单个工程个 例 ,缺乏系统性 ,影 响人们 对西南 地 区各流
他点位 ,然后逐渐缩小 窗 口尺寸重 复操作 。2 0 年美 国俄亥俄 州立 大学哥伦 布分校 的 Mogn 00 ra 等人利 用权函数 ,设计较低 的点位有较大 的权 ,在 较大窗 口内的点位也具有较大 的权 ,再依权 重 滤 除地物 点 。2 0 年奥 地利格 拉茨 大学 的 Wak等 人提 出 了一种 阶层式 改进最 低 区块 法 02 c
当前 日渐频繁 的人类 工程活动和极端 自然气候 、地质环境 作用下 由河流作用诱发 的各种环境 地
质灾 害的预测 预报 提供重 要依据 。 第 四纪松散堆积体作为第四纪地 质学和地貌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和内容 ,其物质组成 、结构构 造 、成因机 制和对人类工程活动的影 响早 已被众多第四系地质地貌学 和水文地质学学者进行了不
金 沙江河谷覆盖层成 因及其演化过程进行 系统研究 ,并按 成因类 型将河谷进行分段质特性及 其成灾致灾作用 和工程环境效应 。这不仅对金 沙江流域
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回顾与思考
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回顾与思考自2021年6月和7月以来,中国云南和藏南地区的金沙江和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引起了全国关注。
尽管这些堰塞湖并没有造成大规模的灾害,但它们仍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
以下是对金沙江和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的回顾与思考。
自2021年6月26日起,金沙江上游的梅里雪山洛水河发生塌方并导致堰塞湖形成。
当局随即组织应急处置工作。
具体措施包括:1. 派出救援人员和设备,并设置了紧急转移和避难区域;2. 调集了直升机和无人机对堰塞湖进行勘察和监测,以及疏通堵塞的河水;3. 实施了保护措施,如加固堤防和抢险加固冲沟等。
尽管施工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风险,但金沙江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最终得到了成功。
堰塞湖在7月4日疏通,沿岸居民在未受任何伤害的情况下安全转移。
2021年7月在雅鲁藏布江上游雷波错,也发生了塌方事件。
这次塌方事件给应急处置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它位于极不便利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天气条件之下。
此外,由于缺乏语言和文化的通行证,救援机器和救援人员无法直接到达事故现场。
初期,救援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了地面勘查,同时组织群众走上山坡进行监测。
随后,由于保护装置无法足够地支持大规模的水位下降,中国政府决定派遣部队利用新技术疏通堰塞湖。
同时,志愿者和当地居民进行了规模较小的解体和疏通工作。
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最终是成功的,因为水源成功被调节。
但是,从这次应急处置活动中,也可以找到一些不足:1. 缺乏成熟的河流监测和预警机制,以及应急应对措施的标准化和规范化;2. 天气和地理条件所带来的技术难题,导致了一些设备和救援人员远离现场。
尽管存在诸多挑战,这些堰塞湖的应急处置工作还是成功地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灾难。
从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加强对堰塞湖的预测及建立标准化救援措施以应对灾害;2. 强化应急处置机制及完善河流监测机制;3. 尊重区域和群众文化,及时进行信息和救援机器传递和转移。
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回顾与思考
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回顾与思考【摘要】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本文从背景介绍、研究目的和文献综述入手,系统总结了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的应急处置情况。
针对问题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并对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结合经验借鉴,给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议。
在对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重要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的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回顾、思考、问题分析、应对措施、成果总结、展望、经验借鉴、可持续发展、建议、研究方向、结论、水利工程、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灾害风险管理1. 引言1.1 背景介绍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是指由金沙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堰塞湖。
堰塞湖是一种天然或人工堵塞江河的水体,当出现堰塞湖时,可能会威胁到周边地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金沙江雅鲁藏布江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两条江河,其流域覆盖的地区广阔,堰塞湖灾害潜在风险较大。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频繁发生,给当地居民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积极采取了各种措施,包括应急处置、加强监测预警、疏导转移群众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问题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难点,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回顾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的应急处置情况,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深入分析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的实际情况,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的实践提供参考;总结不同阶段应急处置措施的成效,并分析其优缺点,以期为提升应急处置效率提供借鉴;展望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的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文献综述的研究,结合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力图全面系统地探讨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堰塞湖应急处置的关键问题和解决路径,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金沙江堰塞湖抢险救灾卫勤保障实践及启示
组物资的管理中,积极探索适合野战救护下护理箱组的管理及专科包的配置,有效增强护士对护理箱组使用和各物品摆放位置的掌握程度,使护士在应急情况下能快速备齐所需物品,有效地保证了物资供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采用集束化管理后,根据物资明细表统一制作各类标识,统一粘贴固定位置,采用不同颜色划分区域,标签清晰醒目;护理箱组内集束包所有物资的品名、规格、数量、有效期等设计成表册,将半年以内即将过期的物资用红色记号笔进行标记提醒,物品使用后的物资补充采取“谁使用谁补充”的管理办法,定责到人,便于物资的补充、管理及交接。
但是,引入集束化管理模式后,2017年1~12月护理物资装备管理共出现3项不合格项目,分别为血糖仪未及时校对、舌钳使用后未及时裹胶布、头灯电弱。
原因是由于野战医疗队每年都有新队员加入,更换的负责人对护理箱组管理尚不熟悉所致。
因此,在人员更换前,应该首先对新队员进行护理物资箱组管理的培训,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并加强监督检查,保证物资的完备率。
[1]王仙园.野战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李凌,熊莉娟,张艳玲,等.老年病房备用药物的集束化管理[J].护理学杂志,2016,31(19):57-59.[3]江珉,于丽娜,庞霁娟,等.集束化管理策略在科内急救车管理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7,27(3):297-298. [4]夏哲远,殷婷婷,黄榕,等.集束化管理策略在患者安全集体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5):361-363. [5]陆叶青,丁瑞芳.手术物品集束化供应模式在野战创伤手术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6,23(7):649-650. [6]戴晓婧,洪求兵,卢慧芳.情景模拟演练在提高疗养院文职护士野战救护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1):48-50.(收稿日期:2019-03-24)张加雄,杨汉勇,唐莉,杨阳;启示R821.13A-0188(2019)06-0714-02doi:10.3969/j.issn.1004-0188.2019.06.0322018年10月11日凌晨,西藏自治区江达县金沙江右岸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阻断金沙江形成堰塞坝。
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结构形态与溃决特征研究
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结构形态与溃决特征研究
金沙江白格堰塞体是中国西南地区一处典型的山地溃洪灾害形态,其结构形态及溃决
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其结构形
态及溃决特征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并探讨了灾害防治对策和发展方向。
白格堰塞体是因滑坡、塌方等山体崩塌堵塞河道形成的一种特殊土石混合物结构。
其
结构形态受崩塌量、流域形态、河道断面等多种因素影响。
在崩塌时,随着底部土石混合
物的坍塌,原有河道床面逐渐被覆盖,大量碎石堆积在前方形成围堰。
随着水流的侵蚀,
围堰逐渐被冲刷形成白格堰塞体的特殊结构形态。
白格堰塞体的溃决特征主要受到其结构特点、水流强度及陡坎度等因素影响。
由于白
格堰塞体内部土石混合物的不均匀性和松散程度,以及其所处流域的特殊地质构造,导致
溃决突发、毁灭性大,形成山洪暴发和泥石流等灾害。
针对白格堰塞体灾害的防治措施包括防止崩塌、拦截泥石流、加强围堰加固等。
其中,加强围堰加固是目前最主要的防治手段之一。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防灾减灾意识的不
断提高,应继续加强对该类山地溃洪灾害的研究,发展新的防治技术和手段,为保护人类
生命财产和自然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结构形态与溃决特征研究
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结构形态与溃决特征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金沙江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大河,其上游地区地形复杂,地震多发,水土流失严重,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金沙江白格堰塞体是一种典型的地质灾害形态,由于其大规模、高危险性,一旦发生溃决,将对周边地区造成巨大影响。
金沙江白格堰塞体形成于古地滑堰塞体基础之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堆积了大量的泥石物质,构成了较为厚实的封堵体。
受地下水位变化、地层位移等因素影响,堰塞体极易发生裂隙、塌陷等现象,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
为了有效防控金沙江白格堰塞体对周边地区的潜在威胁,有必要深入研究其结构形态与溃决特征,探讨其溃决机理,并提出科学有效的防灾对策。
本文旨在对金沙江白格堰塞体进行系统研究,为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金沙江白格堰塞体是一个重要的地质灾害形态,其特殊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对研究其溃决特征及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的形态特征、结构特征和溃决特征,以及对其溃决机理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通过了解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的结构形态特征和溃决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溃决机理,并为未来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的研究,提高人们对于地质灾害的认识,为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3 研究意义金沙江白格堰塞体是我国西南地区具有重要地质灾害防治意义的典型堰塞坝,对其结构形态和溃决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通过研究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的结构形态和溃决特征,可以为类似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重要参考。
金沙江白格堰塞体溃决灾害频繁,研究其溃决机理及预测方法,有助于提高对类似堰塞体灾害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其次,对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的结构特征和溃决机理进行研究,有助于认识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从而引导相关地质灾害治理规划和工程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结构形态与溃决特征研究
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结构形态与溃决特征研究金沙江白格堰塞体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座大型堰塞体,其构造形态与溃决特征一直是地质学家和水利工程师所关注的领域。
本文通过对该堰塞体的研究,总结出其构造形态和溃决特征的主要特点。
一、结构形态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的形态复杂,主要由多种沉积构造和岩石组成。
其中,第四系黄土、砂岩、泥岩等杂色层叠组合,构成了堰塞体的主要结构构造。
此外,围绕堰塞体的河流水流、雨水、冰川活动等因素,在堰塞体形态的生成和演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体来说,金沙江白格堰塞体主要由以下三种结构构成:1. 下部固结结构:堰塞体下部为黄土层和草原层构成的均一性层位,其结构比较固定。
2. 中部堆积结构:堰塞体中部为一个向下倾斜的椎体形状,由泥岩和砂岩层构成。
该结构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 上部溢流结构:堰塞体上部有一个较为平稳的水库,其周围由细粒度砂、泥和玄武岩构成。
在大水位情况下,溢流水冲刷较大,容易造成围堰破坏。
二、溃决特征金沙江白格堰塞体溃决特征与结构形态紧密相连。
通常情况下,溃决功能与堰塞体形态、物质、流量和状况等相关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上游侧渠槽崩塌:由于金沙江白格堰塞体上游为陡峭的峡谷地形,河流水流速度较快,因此在不断冲刷侵蚀过程中,会造成堰塞体侧渠槽的不断崩塌,对堰塞体增高形成很大的威胁。
2. 堰塞下滑:当水下侧发生大量流动时,易造成什么堰塞体滑动失稳现象,进而导致堰塞体溃决。
金沙江白格堰塞体中部堆积结构的波状面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综上,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的结构形态和溃决特征,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因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对该堰塞体的研究和防治工作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确保其稳定和安全。
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结构形态与溃决特征研究
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结构形态与溃决特征研究
金沙江白格堰塞体是中国最大的已形成堰塞湖,其形成与2019年6月17日金沙江中
游发生的大面积泥石流有关。
本文旨在探究白格堰塞体的结构形态与溃决特征。
白格堰塞体呈北南向长条形状,长约11.5千米,宽约1.5千米,面积约为15.8平方
千米。
其主要由泥、砂、石等杂粒物质和植被等组成。
堰塞体顶部海拔高度最高约1200米,腰部海拔高度较低,最高为约700米。
堰塞体平均坡度为2.7度,其上游向西南和南两个
方向延伸。
白格堰塞体溃决具有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特点。
其中,局部溃决是指由于某些原因,
堰塞体局部形成的淤积物开裂或决口,导致部分淤积物流失;而整体溃决则是指堰塞体整
体崩塌或决口,导致大量淤积物流失,从而形成漫溢或泥石流等灾害。
在白格堰塞体的溃决过程中,环境因素、地质构造、流域特征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降雨等原因引起的径流入库和稍纵即逝的高水位等因素,均会对堰塞体形态和溃决过
程产生影响。
此外,堰塞体上游的地质构造和下游的地形条件也对其稳定性产生了影响,
因此需要对其结构形态和溃决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白格堰塞体的结构形态与溃决特征是复杂而多变的,需要深入探究其形成
及其因素。
只有了解了其结构特征与溃决规律,才能有效地避免类似灾害的再次发生。
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结构形态与溃决特征研究
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结构形态与溃决特征研究引言金沙江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支流,流域面积广阔,水文特点复杂。
在金沙江流域,堰塞体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周边地区的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白格堰塞体由于其结构形态和溃决特征的复杂性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的结构形态与溃决特征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堰塞体的特点和演变规律,为地质灾害防治和水文灾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白格堰塞体的结构形态1.1 堰塞体的形成原因白格堰塞体是由于金沙江地区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主要原因包括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地震造成地表震动和地质断裂,使得岩石和土壤松动并发生滑动,形成堰塞体。
1.2 堰塞体的结构特点白格堰塞体具有多样化的结构形态,主要包括堰塞坝、堰塞湖和堰塞坡。
堰塞坝是由于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导致的坝体,形成临时性的阻隔水流的障碍物;堰塞湖是由于堰塞坝形成的坝体上游堆积水体,容易造成洪水威胁下游地区;堰塞坡是由于堰塞体坡面的坡度和坡高等地形特征所组成的。
不同的结构形态对于堰塞体的演变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1.3 堰塞体的地质构造白格堰塞体地质构造是指堰塞体内部的岩层结构和构造形态。
地质构造对于堰塞体的稳定性和演化规律有重要的影响,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分析。
二、白格堰塞体的溃决特征2.1 溃决形式白格堰塞体的溃决形式包括溃决坝体、溃决湖水和溃决坡面。
堰塞体的溃决一般是由于坝体破坏或坡面滑动等引起的,溃决形式对于灾害的范围和影响有着重要的影响。
2.2 溃决过程白格堰塞体的溃决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需要对其演进规律进行详细的研究。
溃决过程包括坝体破坏、湖水溃决和坡面滑动等环节,需要进行动态监测和模拟分析。
2.3 溃决影响白格堰塞体的溃决对于周边地区的影响是巨大的,主要包括洪水灾害、泥石流灾害和土地破坏等。
需要进行灾害评估和影响预测,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三、研究展望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的结构形态与溃决特征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和水文灾害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结构形态与溃决特征研究
金沙江白格堰塞体结构形态与溃决特征研究2018年10月10日、11月3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界河金沙江右岸白格岸坡两次发生岸坡失稳,金沙江两次被堵塞形成堰塞湖,给上下游影响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威胁和损失。
本文详细介绍了白格堰塞体的结构形态与溃决特征,以供今后处置分析类似堰塞湖参考[1-2]。
1 堰塞湖形成发展经过1.1 “10·10”第一次堰塞湖失稳岸坡位于东经98°42′17.98″,北纬31°4′56.41″。
2018年10月10日22:06,金沙江右岸白格岸坡失稳,入江岩土堵塞金沙江干流河道,形成堰塞湖。
岩土冲击河床,引发相当于2.4级地震的强烈振动。
10月12日17:15,湖水自然漫顶溢流,13日00:45,堰塞体上游来水量与溃口出流量达到平衡,上游水位达到最高值2 932.69 m,库容约2.9亿m3。
13日06:00左右,溃口流量达到峰值10 000 m3/s;14:00,溃口流量衰减至上游来水量1 700 m3/s。
1.2 “11·3”第二次堰塞湖2018年11月3日17:21,白格岸坡原滑坡点发生第二次滑坡,入江岩土堵塞“10·10”堰塞体过流后形成的新河道,金沙江再次断流。
第二次堰塞湖形成时,堰塞体上游水位2 892.84 m,来水量约700 m3/s。
11月6日15:00,坝前水位累计上涨33.88 m,蓄水量约2.12亿m3。
11月8日,抢险简易道路打通,堰塞体引流槽开始施工;11日上午11:00,引流槽平均开挖深度约11.5 m,最大开挖深15 m,底宽3 m,抢险施工人员开始撤离。
12日04:45,湖水涨至泄流槽进口底坎,10:50引流槽全线过流。
13日13:40,波罗站水位2 957.65 m达到最高值,坝前水位达到最高2 956.40 m,累计涨幅64.04 m,水位超过泄流底坎(高程2 952.52 m)3.88 m,蓄水量5.78亿m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3, 3, 8-17doi:10.12677/ag.2013.31002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3 (/journal/ag.html)Research Progress of Landslide Dam Events of Jinsha River and Its Geomorpholog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Lizeng Duan1,2,3, Qingzhong Ming1,2,3, Hucai Zhang1,2,3, Huayong Li1,2,3, Ziqiang Zhang1,2,31School of Tourism Geography Scienc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2Laboratory of Plateau lake Ecology & Global Change, Kunming3Yun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Plateau Geographic Process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KunmingEmail: duanlizeng00@Received: Dec. 7th, 2012; revised: Dec. 16th, 2012; accepted: Dec. 25th, 2012Abstract: Strong neotectonic movements and regional landscape conditions results in landslide damming events are widely exist in Jinsha River valley.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study results by other researchers and the our field invest- tigation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the landslide damming of Jinsha River and its effects on the evolution of land- scape can be described as following sequences: strong neotectonic activities and climatic anomaly events → the occur- rence of landslide blocking river → landslide dam (dammed lakes) formation → landslide dam (dammed lakes) bro- ken/collapse → river re-shaping the valley geomorphology and environments → Modern Jinsha River valley landscape formation. It is clear that most of the damming occurred in the places with developed fault structures, rich in broken matters, with step and narrow valleys, high frequency earthquakes and climate abnormal. Even most of the landslides damming events occur suddenly and without any sign and are unpredictable, but after the damming and broken of the dams, the local, even the regional landscapes, environments, climate, ecology and the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es, geological stabilities changed completely. The mechanisms and frequencies of landslide damming are unpredictable till now, together with the damage of the existed damming relics, it is difficult to get a complete and clear picture of the landslide damming history of the river system and makes more complex and difficult to conduct a study. Therefore, a comprehensive study planning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as there are a lot of aspects on how, when and why the landslide damming events happen in the area need to be investigated.Keywords: Landslide Damming Events; Evolution of Rivers Valley; Geomorph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Advance; Jinsha River金沙江堵江堰塞事件及其地貌环境效应研究进展*段立曾1,2,3,明庆忠1,2,3,张虎才1,2,3,李华勇1,2,3,张自强1,2,3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2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实验室,昆明3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昆明Email: duanlizeng00@收稿日期:2012年12月7日;修回日期:2012年12月16日;录用日期:2012年12月25日摘要: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和区域地质地貌条件使得堵江堰塞事件在金沙江河谷广泛发育,通过总结前人研究与笔者野外考察和分析研究后认为,堵江堰塞事件发育对金沙江河谷演化的作用与影响大致为以下次序:构造活动及气候异常事件→发生滑坡堵江事件→形成堰塞坝(湖)→堰塞坝(湖)解体消亡→河谷地貌及环境变化→现代金沙江河谷地貌的形成。
同时,堵江堰塞现象有在地质构造破碎带、河谷纵比降变化、构造运动活跃和异常气候事件高发期高频发育之规律和具有突发性、短暂性等显著特点;堵江堰塞造成区域沉积过程和河流下切动力过程的快速改变以及水文、局域气候、地质稳定性、河谷地貌和生态环境的快速变化。
堵江堰塞事件在各河*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U0933604, 40872118)和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基金、云南省科技发展计划2009年重点发展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07102)资助。
段的发生形式、发育年代和机制、期次及次生地貌环境效应表现各异,加上后期侵蚀及堵江过程对于前期遗迹的破坏作用使得其研究变得十分复杂而困难。
因此,在其系统研究、年代的确定、堰塞坝(湖)的识别、堰塞湖钻探采样及其沉积物信息提取研究等方面还有更大的深入探讨和提升空间。
关键词:堵江堰塞事件;河谷演化;地貌环境效应;进展;金沙江1. 引言河谷发育过程中,随着河流不断下切,边坡失稳,在地震和强暴雨事件的诱发下,造成滑坡或崩塌堵江,在堰塞坝长期稳定条件下,堰塞湖发育;随着堰塞湖水位的不断增高和堰塞坝稳定性的破坏,会出现溃坝并形成破坏性洪水事件。
这一过程,会极大地影响河谷地貌环境演化的强度和方向。
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导致高原边缘地带河流及其支流呈不对称分布状态[1],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江大河底蚀作用强烈,河谷深切,区域构造运动强烈,使得该区域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发育具备了优势动力及地貌条件。
金沙江流经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处于古特提斯北域的次级断裂、三江并流断裂及金沙江断裂等多个构造断裂带范围内,活跃的断块相互挤压、差异性升降和断裂走滑等活动导致堵江堰塞事件频发,对其河谷地貌演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与影响,使得金沙江河谷地貌演化研究更加复杂化。
众多学者通过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对堵江堰塞残留进行堰塞坝及堵江规模识别、堰塞湖沉积物的判别、沉积物进行测年以及其他指标的测定,并结合区域构造活动重构地质时期的堵江堰塞事件,探讨其对金沙江河谷地貌演化的作用与影响,成果颇多。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分析,以期推动金沙江堵江事件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
2. 堵江事件及堰塞坝(湖)研究概况河谷斜坡或边坡岩土体因崩塌、滑坡及其直接转化成的泥石流造成的江河堵塞与回水现象,统称为滑坡堵江事件[2]。
在过去的100多年中,世界范围内的众多山区包括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中亚山地,中国青藏高原边缘区和北美的安第斯山等,都发生了许多由滑坡崩塌坝导致的堵江事件。
目前国外对滑坡堵江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滑坡堵江的识别、天然堆石坝的形成特征、溃坝最大洪水量估算、滑坡堵江的危害及治理等方面。
Kirschdaum[3]等通过对全球滑坡目录中记录的热带降雨记录卫星数据和滑坡堵江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喜马拉雅、中美洲及中国中西部省份的降雨季节性变化和空间分布于滑坡堵江事件的发育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Lashermes et al. (2007), Galewsky et al. (2006), Singhroy et al. (2002), Petley et al. (2002)运用遥感方法对崩滑堵江规模、发育数量及趋势、倾斜地形的发育规律和潜在的危害进行了研究。
Yilmaz et al. (2010)研究发现,可利用降雨多重采样分析法对诸如洪水等灾害事件进行预测,并进行水文动力模型模拟,进而对崩滑堵江事件进行科学预测。
G. Evans et al. (2011)对100多年来全球范山区尤其是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中亚山地、中国青藏高原边缘区和北美安第斯山等地区及周边的崩滑和堵江事件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着重对其诱发的自然或人为机制、工程性防治措施、发育特征和规律、滑坡坝稳定性等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各地典型崩滑及堵江事件进行分类和剖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