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层序地层学重点考点
层序地层学重点班1..理论部分:(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层序;体系域;基准面;可容纳空间;最大海泛面;密集段等。
(背诵)(2)I型层序地层学的经典模式、构成及特点。
(要理解)(3)I型层序的判别方法及形成过程。
(要理解)(4)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准面旋回与A/S比值、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体积分配、相分异作用。
(背诵)2.地震部分(实习过程的主要内容,考试应该占的比重不大,但要会判别地震相,如冲积扇,扇三角洲,河道,水下扇等一些典型的地震相。
具体看ppt关于地震相的课件,打印出的效果不行看不清楚,假如看不懂问周围的同学)(1)地震层序界面的识别方法;(2)地震层序界面的闭合解释;(3)地震相的概念、地震相的解释;3.钻井部分(1)钻井层序界面的识别;(2)钻井层序旋回的划分;(前面的话:层序地层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在理解+背诵的模式下效率更高,效果会更好。
所以文中图件可能比较多,主要是辅助进行理解。
本次总结是在班级上一份重点的基础上完成的,着重是对I型层序结构体系域划分进行了补充,其中黑体部分是很作者认为很重要的内容。
楷体字是作者自己加上去的,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仅供参考。
——2011-1-12 gjw 祝愿大家考试顺利,新年愉快)层序地层学发展历史(三个阶段)1.概念萌芽阶段(1949-1977)―层序概念建立阶段2.孕育阶段(1977-1988)-地震地层学形成和发展P.R.Vail(1977)等人编著的《地震地层学》为标志3.层序地层学综合发展阶段(1988至今)以P.R.Vail(1988)等人编著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以及Sangree,Wagoner和Mitchum 等人的层序地层学文献的发表为标志。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对整个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总结,了解)1.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体系建立三大不同学派层序及层序边界的概念三大体系域概念的建立全球海平面和相对海平面变化可容纳空间概念2.三大理论体系(即三大学派,三个观点)Exxon公司以P.Vail为代表的经典层序地层学派(以陆上剥蚀面作为层序边界)Galloway的成因层序地层学(以最大洪泛面为层序边界)T.A.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水进水退旋回划分层序)3.五大方法体系地震层序地层学分析(课程中重点讲述了,老师提纲中地震部分)测井层序地层学分析(课程中重点讲述了,老师提纲中钻井测井部分)(以下三个方法老师未讲述)露头层序地层学分析、层序地层学模拟分析、地化层序地层学分析层序地层学原理的隐含两个重要条件 源源不断恒定大物源供给;构造控制下古地形对层序分布的影响;在整个层序地层学学习过程中,主要围绕海相盆地的层序地层学来讨论,陆相盆地的层序地层学不完全适用于我们所学的经典的层序学理论。
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和表面变化过程的学科。
它涵盖了地球的形成、演化、岩石的组成与性质、地球表面的地貌以及与地质相关的环境和资源等方面。
在地质学中,有一些基本概念和分类是我们了解和学习地质学的起点。
一、基本概念1. 地球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球核、地球幔和地球壳。
地球核包括外核和内核,是由熔融的金属构成;地球幔位于核和壳之间,主要由固体岩石构成;地球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2. 岩石岩石是地球壳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由矿物质的固体物质聚集而成的。
常见的岩石有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形成过程进行分类。
3. 矿物质矿物质是地球壳中的天然无机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矿物质是岩石的组成成分,地质学家通过研究矿物质可以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环境。
4. 地质时间地质时间是研究地质事件和地质过程发生时间的科学。
地质时间可以通过地层学、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等方法进行测定。
地质时间可以分为相对地质时间和绝对地质时间两种。
5. 地质力地质力是地壳内部和地壳与外部相互作用产生的力量。
地质力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壳运动等,这些力量会改变地球的地貌和地质结构。
二、分类1. 地质学的分类地质学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学科分支:物质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结构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经济地质学等。
每个学科分支都研究不同的内容和问题。
- 物质地质学研究地球内部岩石和矿石的形成过程和性质;- 历史地质学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层的形成过程;- 结构地质学研究地球的构造与运动,包括地震和地壳运动等;- 环境地质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质环境;- 经济地质学研究地球的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
2. 岩石分类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性质和形成过程进行分类。
主要的岩石类型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 火成岩是由地下岩浆或火山喷发产生的岩石,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 沉积岩是经过风化和侵蚀作用后,通过沉积、堆积和压实形成的岩石,包括砂岩、泥岩、石灰岩等;- 变质岩是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原有岩石经历了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结果,包括片麻岩、云母片岩等。
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地层分析
西南石油学院--代宗仰,2002年8月
西南石油学院--代宗仰,2002年8月
2. 穿时普遍性原理 “穿时”——指在持续地海侵或海退的情况下,地质时代 因地而异的一个岩石地质体及其界线与地质时间面或化石 带斜交的现象或关系。这种穿时的现象是由沉积环境随时 间的迁移和侧向堆积作用所造成的。
穿时普遍性原理可概括为:全部侧向上可以识别和追索的 非火山成因的陆表海沉积物的岩石地层单位都必然是穿时 的。
在分析和对比岩石地层单位时,不采用穿时普遍性原 理作指导,而只采用叠覆原理,必然歪曲事物的真相,颠
倒地层和古地理的解释,也无法搞清岩层的真正侧向关系
西南石油学院--代宗仰,2002年8月
表1-3-1 塔里木石炭系地层划分方案对比表
种生物共生在一起组成一个生物群体(组合)。生物 群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期的自 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和时代的变化。
化石组合法可以避免因个别标准化石在特殊沉积 环境中,由于穿时现象造成地层对比的错误。
西南石油学院--代宗仰,2002年8月
3、种系演化法
生物地层法的局限性:化石鉴定的分歧 地质环境地复杂多变:相变与古生物
δ ( ‰)=(R样品-R标准)/R标准 ×103
R样品为上述三个比值之一, R标准 为国际标准对比样品。 氧同位素,选SMOW和PDB;硫同位素,选CDT;碳同位素,
PDB
SMOW、CDT和PDB分别是标准平均洋水氧、亚利桑那某峡
谷某一陨石铁中的硫、南卡罗莱纳州晚白垩Peedee组中箭石
化石的碳和氧。
绝大部分的沉积层或厚的沉积物楔形体是由沉积 物通过侧向加积或进积型式在倾斜面上堆积而成的。 该原理认为:
地层单位符号
地层单位符号
地层单位是地层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指在地球的地壳中,具有一定厚度和空间特征的一层岩石或沉积物层。
地层单位的表示方法一般使用符号来表示,符号通常由拉丁字母、希腊字母、数字和符号组成。
在地质学中,地层单位的表示方式有许多种。
一般来说,地层单位的命名采用国际标准的形式,通常使用拉丁字母代表地层单位,如T 代表第三纪地层,K代表白垩纪地层等。
此外,地层单位也可以使用数字来表示,比如晚三叠世可以用数字“3”来表示。
另外,地层单位还可以使用符号来表示,常用的符号有三角形、圆形、矩形、菱形等,用这些符号表示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单位。
在实际工作中,地质学家们经常使用地层单位符号来表示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进行岩石记录和研究。
地层单位符号的使用可以减少误解和交流上的不便,对于构建地质框架图和地质模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地层单位符号是地质学工作者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研究和记录地质事件提供了方便和便利,对于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层学基础知识页PPT文档
层内构造 斜层理 叠层石 垂直分布的 虫孔等
层面构造
层面构造:
波痕
层面构造:干裂
层内构造
第二节
地层地划分和对比
一.地层的划分
地质时期中无机界和生物界的演化都有阶 段性和不可逆性的特征,根据这个特征将 地层分为若干自然组合的过程称为地层的 划分。
利用地层中所含的化石为依据划分出的 地层单位称为生物地层单位。 生物地层单位的名称为化石带。 依据定义化石带方式不同,化石带可有 各种类型,常见的化石带有: 延限带 极盛带 共生延限带 组合带等。
延限带
某一生物分类单位从出现到绝灭期所 形成的异端地层。
极盛带
某一生物分类单位最繁盛时期形成的一 段地层。
U235— Pb207+7He4
古地磁学方法
地球磁场在地质时期中其方向曾发生过多次反 转,这个现象称为磁极倒转。 根据地球磁场与现代磁场方向的异同将地质时 期分为正向期和反向期两种类型。 在正向期中较短的反向期称为反向事件。 在反向期中较短的正向期称为向事件。 根据地球磁场变化建立的地质年代表称为地磁 年代表。据此可确定地层形成的年代。
放射性同位素测年 古地磁学方法 古气候学方法 事件地层学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测年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速度稳定不变的 特征可以测定地层形成的年龄。 选择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则: 半衰期与地球年龄应属同一数量级,不 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在地层中含量较丰富。
常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
铀钍铅法 U238___ PB206+8He4 Th232— Pb208+6He4 铷锶法 Rb87— Sr87 钾氩法 K40— Ar40
地层的产状
地层产状的基本概念 地层产出的状态称为地层的产状。 地层产状要素 走向 倾向 倾角
中国海洋大学 基础地质学II(第05章-1)地层学基础: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岩石地层单位
(Lithostratigraphic Unit)
定义: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
石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即以岩性岩相为 主要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
分级:群、组、段、层
岩石地层单位-组
(Formation)
定义:是具有相对一致的岩性和具有一定结构类 型的地层体。组是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 建组条件:
包括组成地层岩石的颜色、成分、结 构和沉积构造等。
岩性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连续岩层可以 划分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岩性不同 的地层体应该划分为不同的岩石地层 单位。
古生物学特征
主要包括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类别、组合、 丰度、分异度、保存状态等。
生物化石在地层中的意义: 年代学的意义 环境学的意义
地层的构筑类型
岩性 “对比”:是论证岩石特征和岩石地层位置的 相当;
两个含化石层的“对比”:是证明化石内容和生物 地层位置相当;
年代“对比”:是论证年龄和年代地层位置的相当
二、地层划分依据和方法
1. 岩石学特征 2. 生物学特征 3. 地层的构筑特征 4. 地层的接触关系 5. 其他标志
岩石学特征
愈新的地层分布范围愈小,这称为退覆,较新的地层未覆盖的地区称为退覆 区。
海退序列:海水→浅,海水面积→小,沉积物→粗,沉积面积→小。
退覆区 粗
细 地层退覆序列
从沉积盆地某一点柱状图来看,其岩性自下而上逐 渐变粗,反映了海水向上变浅的过程。
3、沉积旋回
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岩性或岩石组合按一定的生成顺序在 剖面上规律叠覆的现象称为沉积旋回(Cycle of Sedimentation)。 剖面中岩石粒度由粗-细-粗-细的变化的现象称为沉积韵律。
《层序地层学》考题1(石大北京)
层序地层的相关要点: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层序、准层序等),每年基本都可能考;2、河流相沉积特点和模式(重点是曲流河和辩状河)3、三角洲相沉积特点(陆相、海相、扇三角洲)4、沙质海岸沉积特点;5、在实际地震剖面上识别层序界面(识别方法);6、储层方面研究的内容和方法7、生物礁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尽量多看一些书,扩大知识面考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 考试成绩________________一、名词解释(1×10=10)01、层序地层学:02、层序:03、体系域:04、准层序:05、首次海泛面:06、凝缩层:07、I型层序:08、陆棚坡折带:09、低位体系域:10、并进型沉积:二、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5×1=5)三、图示并说明三种准层序组序列特征。
(10×1=10)四、对比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I型层序与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I型层序之间的特征(含成因、边界特征、体系域构成及LST、TST、HST特征、主控因素)。
(15×1=15)五、图示并说明不能确定首次湖泛面的坳陷型湖盆层序地层样式。
(10×1=10)六、叙述利用钻测井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的步骤。
(10×1=10)七、你认为目前中国层序地层学研究需要解决的难题是什么?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10×1=10)八、露头资料层序地层分析。
(实验一,15×1=15)九、钻测井资料层序地层分析。
(实验二,10×1=10)十、地震资料层序地层分析。
(实验三,15×1=15)注:从五、六、七题中选作二题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联系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1)_地层学概念及基本原理
穿时的普遍性
一、地层学概念及基本原理
(四)地层学的几个基本原理
7、穿时普遍性原理(Principle of ubiguity of diachronism) 穿时的理论与瓦尔特相律的原理是一致的, 适合于侧向加积形成的地层 纵向堆积形成的地层不适合
一、地层学概念及基本原理
(四)地层学的几个基本原理
一、地层学概念及基本原理
(四)地层学的几个基本原理 3、叠覆原理(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又称层序律 也由斯丹诺(1669)提出 沉积地层的原始状态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
地层层序律(叠覆律)
一、地层学概念及基本原理
(四)地层学的几个基本原理
3、叠覆原理(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又称层序律 此原理可确定岩层的相对年龄,作为地质年代学的基 础原理。在现代地层学中仍是重要原理之一 但要注意:①地层序列未经挠动的本来顺序才能应用; ②局部或单个岩层的纵向序列可用,而大范围或一 个沉积盆地或与沉积盆地岸线相垂直的横剖面应用 则会发生错误;③侧向加积形成的地层,在不同的 观测尺度上,并非总是下老上新
第八章
地层学
地层学
一、地层学概念及基本原理 二、地层时间及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三、层型及地层区划 四、岩石地层学 五、生物地层学 六、年代地层学
七、岩石、生物、年代各种地层单位之间 的关系
一、地层学概念及基本原理
(一)地层学定义 1、地层(stratum)——指具有某种共同特 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明显的界面或经 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 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特征:岩石的客观物质,如岩性、生物、矿 物、磁的极性、电性、地震感应等方面的 物理、生物性质和变化 属性:指对某种或某几种特征的综合、分析 得出的推论、解释和认识。如沉积环境, 时间等┄┄。属于概念范畴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一门关于地球历史和地质结构的学科,也被称为地层学。
它研究地球表面各个层次的形成、演变、叠置、形态、性质性质和含矿条件等问题。
层序地层学是地质学中的一支重要学科,通过对地质历史进行层序分析,揭示出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和构造变化规律,对于理解地球演化史、指导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支持地质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层序地层学的详细介绍。
一、层序地层学的概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及其下部岩石的垂直柱状截面(地层柱)、水平展布面(地层露头)、空间分布(地层相)和时空演化过程。
它研究的目的是根据岩性、结构、古生物化石、古地理和特征地质事件等方面的特征,建立地层序列和地层层位,随着研究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区域层序分析、盆地地层学、海相地层学、非海相地层学、构造地层学等。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岩石与古生物学、构造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技术手段,通过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正确的地图解读和理解,建立真实的地质模型。
二、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1. 研究地球历史和地质构造演化层序地层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了解地球历史和地质构造演化。
地球历史是地层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层次系统对地球历史进行分段和分类,对过去地球环境的演化和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推断出古环境、古地理、古气候和地球演化史的重要信息。
2. 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层序地层学还可以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通过对地层中各种矿产赋存环境、古地理环境和矿床类型的研究,可以确定矿床的分布规律和含矿性质的特征,从而提高矿床的勘探效果和开采利用效率。
3. 支持地质工程和环境保护层序地层学还可以支持地质工程和环境保护。
地层信息可以为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建设和水文地质调查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工程师设计科学合理的工程方案,为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和人类生存提供保障。
三、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1. 地层地层是以一定标志为界限所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厚度和广泛垂直分布的自然地质单元。
地层学基础知识
共生延限带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生物分类单位共同存 在的一段地层称为共生延限带。
组合带
指含有一定特征化石组合的一段地层。
哑带
位于两个生物地层单位之间缺乏任何化 石的地层段称为哑带。
年代地层学方法
根据地层形成年代划分地层的方法称为 年代地层学方法。 年代地层单位的界面为等时面。
利用年代地层学的方法划分地层
地层的产状
地层产状的基本概念 地层产出的状态称为地层的产状。 地层产状要素 走向 倾向 倾角
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和直立岩层
根据岩层的产状可将岩层分为: 水平岩层 倾斜岩层 直立岩层
地层间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接触
角度不整合接触
地层和岩体间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关系
相序
在一定的条件下,地层的相在时间上有 一定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可形成某种 特有的相序列,这种序列称为相序。 相序的类型很多,常见的有: 海进序列 海退序列 火山喷发—沉积序列等
第四节
地槽和地台
造山运动迁移
外带冒地槽
内带优地槽
前陆 大陆
冒地向斜
优地向斜 优地背斜
硅铝基底 复理石 蛇绿岩套
深海
优地槽、冒地槽划分的模式图
沉积盖层
结晶基底
深大断裂
地盾
台向斜 台背斜
地
台
沉降带 区
地盾
地台区内部构造单位划分示意图
Ⅰ
1
2
3
4
5
6
Ⅱ Ⅶ
Ⅲ
Ⅳ Ⅴ Ⅷ
Ⅸ
世界大地构造分区图
1- 地 台 及 其 边 界 ;2- 早 古 生 代 ( 加 里 东 ) 褶 皱 带 ;3- 晚 古 生 代 ( 海 西 ) 褶 皱 带 ; 4- 晚 古 生 代 及 中 生 代 早 期 ( 海 西 - 印 支 ) 褶 皱 带 ;5- 中 生 代 晚 期 ( 燕 山 ) 褶 皱 带 ;6- 新 生 代 ( 喜 马 拉 雅 ) 褶 皱 带 Ⅰ-北美地台;Ⅱ-欧洲地台;Ⅲ-西伯利亚地台;Ⅳ-塔里木-华北地台;Ⅴ-扬子地台; Ⅵ-南美地台;Ⅶ-非洲-阿拉伯地台;Ⅷ-印度地台;Ⅸ-澳洲地台
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解析
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解析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造、岩石、地壳演化以及地质过程的科学。
它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术语,这些概念和术语是理解地质学的基石。
在本文中,我将解析地质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地质学的核心概念。
1. 地质学的定义和目的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演变过程以及地球表面形态的科学。
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地球上固体物质的组成、构造和演化过程,从而揭示地球的起源、发展以及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为资源勘探与利用、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2. 岩石的分类和成因岩石是地球表层的基本构成单位,主要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可根据岩石的结晶程度和矿物组成进一步细分为:深成岩、火山岩和侵入岩。
沉积岩是由岩屑、生物遗体等沉积物在地表沉积和堆积形成的。
变质岩是在高温和高压下,原有岩石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发生变化,形成的新岩石。
3. 地壳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地壳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固体壳层,由岩石和地质构造构成。
地壳的构造包括地壳的厚度和地壳的構造型態。
板块运动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岩石板块在地幔上漂浮,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移动和变形。
这种板块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4. 地质时间尺度和地层学地质时间尺度是研究地球历史的时间划分方式。
地质学家根据不同时期的岩石堆积和地质事件的变化来划分地质年代。
地层学是研究地层的科学,地层是地球的地质历史的记录,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历史的演变过程。
5. 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地热活动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核、地幔和地壳三层。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由外核和内核组成,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在地核和地壳之间的较厚的岩石层,包含了大部分地球的体积。
地幔的上部被称为软流圈,是地球板块运动发生的地方。
地壳是最外层的固体岩石薄板,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上一般为30-50千米,而海洋地壳的厚度一般只有5-7千米。
地层学
(三)沉积旋回
当海进-海退序列交替进行时,在剖面中自下
而上岩性按照一定的生成顺序作有规律的镜像对
称分布现象称为沉积旋回。剖面中岩石粒度由粗
-细-粗-细的变化的现象称为沉积韵律。
湖水进退 曲流河发展 鲍玛序列
沉积旋回 旋回性韵律
沉积旋回层序的产生主要受四种因素的影响:
海(湖)平面升降、古气候变化、沉积物源供应
地球磁场的这种变 化可以记录在地层中, 因此可以应用地球磁 场极性变化来对比地 层。
6、同位素年龄对比
测定矿物或岩石的年龄。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①放射性元素衰变常数必须准确地测定;② 在准确计算年龄之前,先要确定现存子体同 位素丰度;③进行测年的事件从其形成时起, 母体或子体同位素需不受外界影响而发生增 加或丢失,如有外界影响,应予以校正。在 满足上述的条件下,可用下述公式计算:
地层与地层
不整合
unconformity
整合
conformity
角度 /angular
平行 parallel/disco
n.
连续 /continuity
不连续 discontinuity
有地层缺失,上下地层产状不一致
有地层缺失,上下地层产状一致
Disconformity,假整合
上下地层之间没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有沉积间断 (hiatus/diastem),
地层学三定律是构造地质学和地层学的基础
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峡谷国家公园
倒转地层的识别方法(沉积学)
C B A
倒转地层的识别方法(沉积学)
●化石层序律—Principle of fossil succession
不同时代的地层 含有不同的化石, 含相同化石的地 层其时代相同。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地层学二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7. 堆积有原生堆积和再生堆积之分。因 此,在区分堆积及其内含物的早晚时, 一定要先判断堆积的性质,是原生堆积 还是再生堆积。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 直接发生叠压或打破关系的堆积,一定 是被叠压或被打破的堆积,在年代上早于 叠压它或打破它的堆积。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2. 任何遗迹堆积都是在某一时期的地层表 面上形成的,因此它们的开口或基底所 处的层面才是它们形成年代的标尺。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3. 现在我们发现的地层往往比实际形成过 的地层要少,现今分辨出的地层交界面 不一定是地层原有的表面,坑穴一类的 遗迹开口也不一定是原先的开口层面。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4. 处于两个地层之间的一个遗迹单位的年代。
可能(1)与它 打破的地层年代 相同, (2)与叠压它 的地层年代相同。 (3)与叠压它 或被它打破的地 层都不同,而是 介于二者之间。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同时开口在一个地层之下的两个遗迹单位,
其年代也有三种可能性: (1)A早于B(2)B早于A
(3)A、B同时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5. 遗迹的建造、使用和废弃是三个不同 的时间概念,因此同一个遗迹的内部堆 积有时可从早到晚地依次分出建造堆积、 使用堆积和废弃堆积。
魏家窝铺遗址(2010)
F26Biblioteka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6. 晚期堆积中可能出土早期遗物,早 期堆积不可能出土晚期遗物。要按照堆 积中最晚的遗物确定其年代。
第二章 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岩石学特点的组联合构成的,或由一大套厚度巨大,岩类复
杂的地层组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2010
第三节 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 组:是最重要的基本岩石地层单位。其含义 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组由
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岩石为主,夹有重复
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 ;还可能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合为一个组的特征, 而与其它比较单纯的组相区别。 组的厚度无固定的标准,可以由 1m 到几千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2010
平 行 不 整 合
K
P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2010
第一节 地层学的有关概念
下降沉积→上升、接受剥蚀,沉积间断→再下降, 再沉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2010
第一节 地层学的有关概念 ②角度不整合接触
定义: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分界面为
剥蚀面,并且剥蚀面产状与新地层一致,老地层以不
原理是什么?
3、有哪些地层单位,每种地层单位的含义及其
区别如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2010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2010
第二章 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地层学的有关概念 地层层序及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表 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2010
第三节 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表 一、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概念与多重地层单位
1、地层划分(Subdivision):根据地层各种属性和特性, 按照地层的原始顺序,系统地把一个地区的地层划分为各种 地层单位。 2、地层对比(Correlation):根据地层各种属性和特征, 对不同地区的地层单位进行比较,找出这些地层单位的相应 关系和分布规律。在地层学的意义上是表示地层特征和地层 位置的相当。 3、地层划分与对比:确定地层的相对新老关系及其分布 规律。
层序地层学-总结
层序地层学总结理论部分: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顶、底以不整合和可以与之对比的整合为界所限定的三维沉积组合体。
体系域;同一时期内具成因联系的沉积体系组合,为层序构成单元。
每个体系域都解释为与全球海水面变化曲线的某一特定间段。
基准面:分割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的理论均衡面。
“在该面之上,沉积物不能停留;在该面之下,可以发生沉积作用和埋藏作用”。
可容纳空间;指可供沉积物堆积的空间,是海平面升降变化和构造沉降二者的函数。
(=全球海面变化增量+盆地沉降增量+沉积压实增量)最大海泛面;一个层序中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是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的分界面,是海侵体系域的顶界面并被上覆的高位体系域下超。
密集段:指在极缓速度下沉积的地层段,一般很薄,缺乏陆源物质,发育于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岸线海侵最大时期,沉积于陆架、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
其代表大陆边缘饥饿性沉积时期内的缓慢沉积作用,并且能够与下超面相对应。
2其他概念及知识点层序地层学: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岩石间的关系。
准层序;由相对整合、成因上相关的层或层组所组成的序列,以海(湖)泛面和与之可以对比的面为界。
相当于四级或五级沉积旋回。
准层序组;由成因上相关的若干小层序所组成的序列,其垂向上构成一个特征的叠加型式。
准层序组内的各小层序的叠加型式有前积、退积和加积三种。
不整合:一个分开新老地层的界面,沿着这个面存在陆上侵蚀削截(在某些地区为可与之对比的海底侵蚀面)的证据,或者存在明确重要沉积间断的陆上暴露的证据,并具有的明确的沉积间断。
Ⅰ型不整合;发育于快速的海平面下降、更迅速的构造沉降期。
海岸线可能移至陆架边缘,伴随着陆架下切谷的发育和海底峡谷的深切作用,陆表遭受广泛的侵蚀作用。
碎屑岩块沿着峡谷体系被搬运至陆架斜坡的底部,形成了广泛的低水位体系域。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层序、体系域、与准层序概念之异同与比较一.层序层序指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底面以不整合面或者与这些不整合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V ail,1977)。
层序是在海平面升降周期曲线上相邻的两个下降速度转折点之间沉积的,它由一套体系域所组成。
依据层序单元底部界面(不整合类型),层序可分为两种:I型层序和II型层序。
我国陆相沉积盆地中,大多数地层发育的是I型层序,国外的海相层序也是如此。
1.1 I型层序I型层序底部以I型层序边界为界,顶部以I型或II型层序边界为界。
I型层序边界(图1-1)以与河流复壮作用、岩相的向盆地方向转移、海岸上超的向下转移以及上覆地层的上超伴生的陆上暴漏及同时发生的陆上侵蚀作用为特征。
作为岩相向盆地方向转移的结果,非海相或很浅的海相岩层,如层序边界之上的辫状河道或河口湾砂岩,可能直接盖在界面以下的较深水海相岩层。
如下临滨砂岩或者陆架泥岩之上,而没有穿插着在中间沉积环境中沉积的岩石。
I型层序界面经解释为全球海面下降速度超过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在该处产生海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即海面相对下降超过推覆坡折点后形成的层序。
图1-1 I型层序1.2 II型层序II型层序底部以II型层序边界为界,顶部以I型或II型层序边界为界。
II型层序边界(图1-2)的特征沉积滨岸线坡折带朝陆地方向的水上和暴露和海岸上超的向下转移;然而,它既没有与河道回春所用伴生的陆上侵蚀,也没有岩相的朝盆地方向转移。
沉积滨线坡折带朝陆地方向上覆地层的上超,也是II型层序边界的特征。
II型层序边界是全球海面下降速度小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形成的,因此在这个位置上没有发生海平面相对下降。
图1-2 II型不整合二、体系域体系域是指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systems tract)。
体系域是一个三维沉积单元,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成因联系的、同时代的沉积体系所组成的地层单元。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一、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地层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学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但需要说明的是,地质学中的地层学,是以各种自然堆积(自然层)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搞清地壳形成的历史;而考古学中地层学,则是以主要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文化层)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究明人类文化堆积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两种地层形成的原因不一样,内涵和存在的形式不同,因此观察和分析地层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此外,考古地层学中还包括了一些地质地层学中所没有的内容,即除了观察、分析各种文化层形成的原因外,还要拿这种理解来指导发掘工作,处理各层次的遗迹。
为了区别两种地层学,考古学中的地层学就叫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将这些性质、时间不同的文化堆积层次区别开来,确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即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二、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文化层的形成,就其最基本的原因来说,是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的结果。
人类的文化堆积,必然包含有人类活动而遗留的各种文化遗迹、遗物,由于各个时期堆积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反映在土质、土色与包含物等方面均有所区别。
考古层学主要任务就是区分各个时期文化堆积的层次,判定古文化遗址中各个时期堆积层次的先后顺序,进而确定各层次遗迹、遗物的地层关系。
一般说来,人类对居住地的选择有一定的共同要求,如近水、向阳、安全和生活资源丰富等。
因此,在一些符合上述条件的理想地点,往往被历代居民都选作居住地。
这样,在同一个遗址中,常常包含有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或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堆积层次,构成了这一遗址不同时期人类活动过程的记录。
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地层形成的顺序是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即老的在下、新的在上,这叫地层层序律。
文化层主要是由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文化层的形成过程,较之自然层要复杂的多,期间除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之外,也同时受到自然力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类型学的几个分类概念
文物考古类型学的原理:根据遗存本身的客观 属性,进行多层次的分类,揭示同类遗存的某些方 面属性的连续演进规律,从而判定遗存的时空框架。 类型学研究首先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在类 型学分类的体系中,“类”、“型”、“式”是近 年固定下来的 3 个基本概念。 一般的类型学研究是先把对象分成“类”, “类”下分“型”,“型”下分“式”。 可见类是第一级分类概念,型是第二级分类概 念,式是第三级分类概念。
叠压或打破
“叠压”——是 —个堆积积压于另一个堆积的现象。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打破”——沟穴类遗迹在形成时破坏原先的堆积的现象。 被打破者的形成年代早于打破者的形成年代。 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地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 的“倒装地层”。如在坡度较大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 多 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 处。原在上面的堆积物首先到达低处,而原在底部的堆积物最 后到达低处,这样在低处形成一种倒置的分层堆积。它从形成 先后关系看,仍是下层早,上层晚,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 下层晚上层早。
类型学排序的基本方法可以简要概括为:从序列中找环节, 从环节上看序列。只有序列划分对了,才能找准演变环节。而 序列是在对环节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得出的,并且序列的正确与 否要看按该序列划分的环节是否成功。因此,划分序列和划分 环节是反复交替进行的,只有达到序列清楚、环节清楚、演变 规律清楚才算排序成功。 层位关系、组合关系、纪年、测年参数等是类型学排序 的外在条件,排序往往从这些条件入手,能很快找到众多型 态近似者的演变脉络。这些条件的多少和好坏关系到排序的 难度和质量,大量的考古材料是无纪年的,测定的年代数据 往往是跨度大,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层位关系和组合关 系成为排序的主要条件。
第 八 章
地层学原理和类型学原理
——考古学的研究与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的。 3、后期破坏能毁掉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 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 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 5、遗迹形成和遗迹内堆积形成可能有很大的时间差距,同一遗 迹堆积也有早晚之分,所以也应当分析“内部的叠压、打破 关系”,分析形成过程。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
[ 参考文献 ]
1、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 1983 年第 5 期。
2、张忠培:《关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 方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3、俞伟超:《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考古学文化论集》,第 1 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4、俞伟超:《关于“考古类型学” 问题》,《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 践》,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5、高广仁、邵望平:《史前陶鬶初论》,《考古学报》,1981 年第 4 期
层位关系表述
地层学的局限性
A.地层学直接确定的是堆积形成的先后关系,据之确定的遗物早晚只是遗物被埋 藏的先后关系,并不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制造和使用时的先后关系。 B. 位关系相同的堆积单位,地层学就不能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 C .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聚的时间、堆聚速度和受破坏程度,不能根据地层厚 度推测地层跨越的时间长度。 D.个堆积单位内部也有形成过程,但在堆积成分不变的情况下,难以再区分层次 E.层学不能确定堆积单位之间有多大的时间间隔。认为地层的直接叠压就反映了 时间连续,甚至认为在文化上是相袭的观点是错误的。 F.层并不与历史发展的各时代一一对应。划分地层的根据是地层成分的变更,而 一个文化期内,由于生活内容改变导致垃圾成份不同或取土来源发生变化都可 以形成新的地层,而社会政治制度变革却不一定导致地层成份的变化。 G.于同期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地点形成的地层堆积成份不一致,因而不能像地质 学那样,把地层在较大地区范围内作统一对比,也就不能判定两个以上遗址之
左上:次生堆积原貌 左下:次生堆积剖面 右: 次生堆积层位
重庆市万州区 麻柳沱遗址全景
5 、遗迹形成和遗迹内堆积形成可能有很大的时 间差距,同一遗迹堆积也有早晚之分,所以也应 当分析“内部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形成过 程
墙台之类遗迹的形成也是其堆积的形成,有的则有后来修补 增建部分,尤其是城墙,多次修补而间隔时间又长。坑沟之类 遗迹形成时,内部本无堆积,在使用中或废弃后才形成堆积。 有的遗迹从建造到内部充满堆积,相隔时间不长,包含物没有 多大变化,可以根据包含物年代推定遗迹建造和使用年代。 有的遗迹建造、使用、废弃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应特别注意三 者的时间差距,不但要区分内部堆积的层次,而且不能把遗迹 和遗迹内堆积混为一谈。
一、物品之渐变
1 、某些人工物品是逐渐变化形态的 它认为一部分人类制品的形态是沿着 一定轨道渐变的。
2 、物品渐变的一些特点 对形态渐变的物品进行类型学研究, 是研究遗存相对年代和文化传承交流 的重要途径。
二、类型学分析的基本手段——分类排序
分 类——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共同点把 事物归为一大类;又根据事物的差异点把事物划分为 几小类,形成种或类的概念。 我们把渐变器物的演化规律称为演变规则,把类型 学分析的对象按照可能的演变规则进行排队称为排序, 排序所得每一列由早向晚变化的结果称为序列。 类型学分析就是通过反复分类排序来达到寻找器物 演变规律的目的。 排序时应注意,无论是层位关系,还是组合关系, 还是其它的参照依据资料,孤例是极易出错的,多例 重复才较为可靠。
遗迹内的堆积
6、晚期堆积中可以出早期遗物 早期堆积里不能出晚期遗物
在早期堆积形成时,晚期遗物还没有出现,因 而不存在埋入早期堆积的可能。 晚期堆积在形成时会扰动破坏早期堆积,会把 早期遗物翻到晚期堆积中,有些物品是早期制造的, 流传到晚期才埋入晚期堆积,所以晚期堆积可以出早 期遗物。
二、层位与层位关系
地层的形成
山西晋侯墓地的发掘
1、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 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
遗址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叫“生土”。 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它长期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 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落的物品, 叫“熟土”。 熟土层的形成是不断进行的过程,在堆积成分大体不变 的情况下,呈现基本一致的色和质。但当遗址中人的活动或 自然环境有所变化而使堆积成分也有显著改变时,新形成的 熟土层和旧的熟土层在色、质等方面会产生差别,这样就出 现了考古工作中可以辨别的不同熟土层。 有时,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 变 ( 如洪水、火山爆发 ) 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 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间歇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 熟土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
3 、后期破坏能毁掉地层和遗迹,现在的
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人类活动 ( 如修筑大型建筑地基、填平去 高平整土地 ) 和自然力作用 (如长期风蚀水 冲 ) 能大面积破坏地表,甚至毁灭已形成的地 层和遗迹堆积,在遗址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 都有这种破坏。 所以,现有地层往往比实际形成过的地层 少,现今分辨出的地层交界面也不一定是地层 原有表面,坑沟类遗迹的现今开口层面也不一 定是原先的开口层面。
间诸堆积的相对先后关系。
什么是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研究遗 存演化序列的学说。
基 本 原 理
时期代表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出现的产品具有特定的 可辨认的形态。 同一类产品形态变化为逐渐的、有规律的。 形态相同,则时代相同或相近,形态不同则时代不同。变化 越大,则时间相距越远。 只能推知相对年代,不能确定绝对年代和出土器物的联系。
层位的堆积
叠压或打破关系示意
地层堆积及其表述
2 、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 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
每个遗迹都是在当时地表面上形成的,因 此,弄清墙台之类遗迹的基底在哪—个层面, 坑沟之类遗迹开口于哪一个层面是关键问题。 不论坑沟之类遗迹有多深,打破多少地层 和遗迹堆积;也不论墙台之类遗迹有多高,甚 至上升到现代地表之上;它们的开口和基底所 处的层面才是它们形成年代的标尺。
通常的青铜器大类:兵器、生产工具、饪食器、 酒器、水器、乐器、杂器等
一.兵 器: 戈、戟、矛、钺、刀、剑、匕首、矢镞、弩机、胄 二.生产工具:1.农 具:耒.耜.铲.钁.锛.锸.锄.褥.镰 2.工 具:斧.斤.凿.锯 三.饪 食 器: 鼎.鬲.甗.簋.盨.簠.敦.盂.豆.盆.鍪.俎.匕. 四.酒 器: 爵.角.觚.觯.壶.杯.斝.彝.卣. 觥.罍.盉.尊.罐.勺.禁 五.盥、水器:盘.匜.鉴. 六.乐 器:铙.钲.钟.鎛.铎.铃.钩鑃.錞于.鼓 七.杂 器:1.生活用具: 镜.带钩.洗.耳杯.樽. 燎炉.炭箕.薰炉.熨斗.燋斗.灯 2.车 马 器: 軎.辖.毂饰.轴饰.辕首饰.衡饰.銮铃. 踵饰.舆饰.衔.镳.轭饰.当卢.马冠. 铜泡.节约 3.货 币: 布币.刀币.贝币.圜钱 4.度 量 衡:尺.量.衡.权 5.符及玺印:符.玺印
出土于93号墓的波曲纹鼎 西周晚期风格
前期
商代鼎的分类
晚期
号于出休 墓 64 土 簋
清代的鼎和香炉
商周时代的各种酒具
饮酒器
铜 兵 器
晋侯稣钟
甬钟
博钟
各种类型的铜器
陶炉的分类
陶 鬶 演 变 的 源 流
四、类型学的局限性
第一,只能确定出现早晚的逻辑序列,不能判定每式具体存 在的年代。器物新旧形态,总是存在着一定并存时间,甚至有的 旧形态比新形态存在的时间还长。发掘所得的层位关系和共存关 系是代表了遗物被埋藏的时间先后,因此,也会出现新旧形态共 存现象,甚至出现前后颠倒的现象,要判定具体存在年代,应采 用多方法、多视角、多参照系的综合研究。 第二,只能确定相对早晚,不能确定每式之间时间间隔长短。 第三,只能对一部分遗迹、遗物或遗存群进行排序,特异形态、 突变器物形态都不能用类型学方法研究。 第四,类型学分析属于不完全归纳法,排出的序列和总结出的 规律都有一定的假定成份,随着新资料的积累,需要作补充或修 改;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甚至会完全不反映实际情况,需要在 资料增加后重新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