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史
煤矿业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
1973年,在辽宁省沈阳市北陵附近新石器时代的新乐遗址下层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精煤制品。
其中有:圆泡形饰25件,耳(王当)形饰6件,圆珠15件,和这些煤制品同时出土的还有碎煤精、精煤半成品和煤块97块。
这些煤制品,经过前辽宁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科研所鉴定,“呈弱油脂光泽,均一状结构,硬度、韧性均很大为其特点”,很容易用火柴点燃,燃烧时发出明亮而带黑烟的火焰,并发出一种烧橡皮的气味。
经过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证明,其原料就是烛煤。
这是世界上用煤最早的确凿证据,也是说明我国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已发现并开始利用煤炭的历史见证。
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陕西省4处西周墓中出土了煤雕制品,其中,宝鸡市茹家庄一处就出土了200余枚之多。
据此可以判断,早在西周时期,作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陕西地区,煤炭已经被开采利用。
战国时期,除继续利用煤炭雕刻生活用品外,还在当时的著作中出现了关于煤的记载。
先秦时期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就有3处有关石涅的记载:一处见于该书的《西山经》,“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另二处见于《中山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又东一百五十里,曰风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
据有关专家考证,女床之山,女几之山,风雨之山,分别位于今陕西凤翔、四川双流、什邡和通江、南江、巴中一带。
古今对照,以上各地均有煤炭产出,证明《山海经》的记载基本是对的,同时,说明当时这些地方的煤炭已被发现,而且已积累了一些找煤的初步地质知识。
西汉至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定规模的煤井和相应的采煤技术,煤的用途,不仅用作生产燃料,而且还用于冶铁;不仅能够利用原煤,而且还把粉煤进行成型加工成煤饼,从而提高了煤炭的使用价值。
煤的产地不仅在北方,而且在南方,甚至新疆也都有了产煤的记载。
同时,煤雕工艺在这时已初步普及。
隋、唐至元代,煤炭开发更为普遍,用途更加广泛,冶金、陶瓷等行业均以煤作燃料,煤炭成了市场上的主要商品,地位日益重要,人们对煤的认识更加深化。
煤炭行业的历史演变及政策影响
煤炭行业的历史演变及政策影响煤炭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能源产业之一。
它的历史演变和政策影响可以追溯到古代。
本文将从古代开始,概述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政策的影响,并分析自工业化时期以来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古代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煤炭。
最早的使用煤炭的记录来自中国,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
当时,煤炭主要被用作燃料和烹饪。
另一个重要的用途是用煤制造铁器。
煤炭的使用在古代中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其他国家的发展相对缓慢。
然而,到了中世纪,欧洲开始对煤炭的需求增加。
这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对金属的需求。
由于煤炭在金属冶炼过程中的作用,矿山业开始得到重视。
在英国,这个时期被称为煤炭的“黑色时代”。
煤炭成为了英国工业化的基础。
该国的煤炭业开始迅速发展,成为最大的出口商品之一,并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煤炭的提取技术也不断改进,从人工挖掘转向机械化的方式。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对煤炭的需求继续增长。
煤炭不仅用于燃料,还用于动力和化工原料。
这对煤炭行业带来了更大的机会和挑战。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煤炭业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煤炭的生产量大幅增加,新的矿井开采,煤炭运输网络建设,技术进步等都推动了煤炭产业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煤炭的使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燃烧煤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煤炭的燃烧还释放大量的污染物,例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这些污染物对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各国纷纷采取了政策措施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和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京都议定书》,该协定要求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这间接推动了对煤炭依赖的减少。
许多国家也开始逐步淘汰高排放的老旧火力发电厂,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支持,以减少对煤炭的需求。
然而,煤炭行业仍然面临挑战。
在中国、印度等快速发展的经济体中,煤炭需求仍然很大,导致煤炭市场的发展仍然非常活跃。
中国人对煤的使用历史
焦炭的出现和炼焦技术的发明
• 隋、唐至元代 • 冶金、陶瓷等行业均以煤作燃料 • 唐代用煤炼焦开始萌芽,到宋代,炼焦技 术已臻成熟。 • 出土地:
现代煤矿
• 十一届三中全会 • 四项基本要求
• 煤炭产量增长速度比较稳定,不是大起大落,要 长期稳定增产; • 发展比较健康,即布局要合理,比例要协调,手 段要先进,队伍素质要提高; • 生产建设比较完全,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付出巨大 的伤亡代价; • 经济效益比较好,即建设速度要快,投资效果要 好,煤炭质量要提高,品种要增加,煤炭加工综 合利用要发展,管理要加强,使企业的经济效益、 社会节能效益都大大提高。
找煤的初步地质知识
《山海经》
• 战国时期 • 《西山经》,“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 其阴多石涅” (陕西凤翔 ) • 《中山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 其上多石涅”,“又东一百五十里,曰风 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 (四 川双流、什邡和通江、南江、巴中 一带)
煤井和相应的采煤技术的出现
近代煤矿
• 从1895~1912年间,帝国主义攫取中国煤矿权的 条约、协定和合同共42项(包括其他矿藏), • 涉及19省区:辽、吉、黑、滇、桂、川、皖、闽、 黔、鲁、浙、晋、冀、热、豫、鄂、藏、新。 • 开办了开平、滦州、焦作、孟县、平定州(现平定 县)、潞安、泽州、平阳府属煤矿、本溪湖、临城 等规模较大的煤矿。 • 外资煤矿的产量占中国当时近代煤矿总产量的 83.2%,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煤炭工业。
近代煤矿
(完整版)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史
关于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我国煤炭能否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能否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煤炭实施怎样的产业政策。
所以,我国要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从现实情况出发,确定煤炭产业的方向和思路,制定相应的配套辅助政策。
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煤炭行业现在也迎来了“互联网+”,现行的“金银岛煤炭”仅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线下的传统交易方式整合到线上,减少了很多交易成本。
一、我国煤炭产业政策计划经济时期的煤炭产业政策。
49年至8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从建国后到80年代之前,我国煤炭行业也像所有其他行业一样,完全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运行,所有的煤炭生产任务都由国有企业承担。
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基本上依赖国家投资,企业的生产、销售、定价完全遵从政府计划。
改革开放初期的煤炭产业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煤炭工业实施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了国有煤矿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推动了煤矿现代化建设。
国家在支持全国乡镇煤矿发展的同时,为了调动煤炭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从1985年开始,又对原国有重点煤矿、国有地方煤矿实行了投入产出总承包,以后又多次延续财务承包。
这些产业政策,对调动地方、农民办矿的积极性和调动国有煤炭企业的积极性,增加煤炭企业的经营活力,促进煤炭生产和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的产业政策。
我国1993年以后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煤炭产业政策体系。
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1993年-1998年),国家在支持煤炭企业减人提效,鼓励兴办非煤产业的同时,一方面在煤炭总量开始失控时继续沿用鼓励小煤矿发展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急于求成,提出了三年放开煤价、三年抽回补贴、煤炭行业整体“扭亏为盈”的目标;1994年,在由产品税改为增值税的税制改革中,考虑煤炭行业特殊性不足,大大增加了煤炭企业的税收负担,“九五”成为煤炭产业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原属中央财政的煤炭企业有2/3的企业亏损。
中国露天煤矿的发展历程.
中国露天煤矿的发展历程及前景煤炭行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和民生所关注的能源产业,也是中国长久以来最主要的能源产业。
中国的煤炭生产一直处于发展过程,从最开始的强人力强劳动力的粗放生产到现在的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的高效生产,中国的煤炭生产能力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就现在而言,根据煤炭埋藏深浅和开采价值,全世界的煤炭开采方式分为井工和露天两种。
而中国一直是地采为主,露采为辅。
但是中国的露天采矿技术及露天煤矿的发展一直是煤炭行业的一个重大挑战。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且咨询我校有关专家,对中国露天煤矿的发展历程及前景有了初步了解和浅显的认识,并对此做了简单总结如下。
一.发展历程中国露天煤矿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期由于地理条件和开采工艺的限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露天矿的开采一直为极少数。
以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及稍后的抚顺西露天煤矿改扩建为显著标志, 开启了新中国露天煤矿建设的起步期, 这一时期划定在建国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 时间近二十年。
由于历史原因, 这一时期的技术体系全部为前苏联技术。
这一时期的开采工艺几乎全部为单斗- 铁道工艺。
除蒸汽机车和一部分电铲外, 露天开采设备大多为引进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设备。
管理模式为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计划管理。
露天开采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空气的污染、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对经济与社会产生各种不利影响的因素, 还没有为人们所顾及。
2.加速发展期五大露天煤矿(平朔安太堡露天矿,伊敏露天矿,准格尔露天矿,霍林河露天矿,元宝山露天矿)建设成为该时期的主要标志, 时间集中在1980~ 1995年的十五年间。
我国的露天煤矿建设事业也进入了加速发展期, 迎来了以五大露天建设为标志的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建设高潮。
随着大型露天开采设备的引进、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建设和运营、五大露天煤矿建设过程中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设计, 使得我们原有技术储备与西方技术与建设理念得到了有机融合, 并从此开启了我国露天煤矿建设和设计的现代技术之门。
大同煤炭概况及发展历程
大同煤炭概况及发展历程大同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
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56年的勘探开发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煤炭工业得到了崭新发展。
目前探明储量380.4亿吨,到2006年底大同市共有地方煤矿271个。
煤炭产品除用于本市外,大量调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国外。
煤炭工业不仅是大同市的支柱产业,且对全国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大同煤炭工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煤田大、储量多。
“双纪”煤田遍布四县二区,含煤面积1827平方公里,地质储量380.4亿吨,其中侏罗纪67.5亿吨,石炭二迭纪312.9亿吨。
二、煤层平缓、埋藏浅,地质构造简单,赋存稳定,易于开采。
在探明18—24个煤层中,埋深均在160—364米之内,便于立井、斜井开拓,工期短见效快。
三、煤种优良,适宜冶炼、发电、交通、石油工业。
侏罗纪弱粘结煤,以低硫、低灰、发热量高驰名中外。
四、交通条件较好,国营地方国营重点矿区均有铁路专线和公路,经口泉、云冈两大支线。
通往京包、同蒲、大秦铁(公)路干线至外省和港口。
五、大中小结合,土洋并举,自我发展的地方煤矿(含乡镇)约占90%,原煤产量约占五分之二,为搞活地方和农村经济,建设重化工能源基地出了力。
六、大同市地方煤矿拥有煤炭职工近5万人,掌握着越来越精良的技术装备,为建设现代化煤炭工业奠定了基础。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同煤炭企业认真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造、整顿、提高”方针,进入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制定调整采掘比例和进行环节改造为重点。
市地方煤矿对5处矿井进行补欠配套和环节改造,生产能力由135万吨增至213万吨/年。
军办、社队煤矿在不断整顿中提高抗灾能力,煤炭生产稳步提高。
1980年大同市原煤产量612.66万吨,实现总产值13172.26万元,比1976年提高34.6%和28.7%,1976—1980年5年原煤总产量和煤炭总产值平均递增率分别为7.7%和6.5%。
煤炭工业历史回顾和发展现状
第1章煤炭工业历史回忆和发展现状回忆新中国成立60年发展与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中国完成了从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发展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中期阶段发展的实质性跨越。
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增长大幅度拉动了能源需求,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由1957年的0.96亿tec跃升到2008年的28.5亿tec。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长期以来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占三分之二以上。
60年来,全国各类煤矿累计生产原煤469亿t,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较快发展,做出了巨大奉献。
第一节煤炭工业历史回忆一、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人类发展历史与实践证明,经济增长离不开能源的支撑。
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水平、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能源消费强度。
人类从农业化社会升级为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化社会,能源消费的种类、领域、数量、方式、强度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当人类处于农业社会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能源需求量增速缓慢。
人类步入工业化社会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能源消费快速增加。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人均GDP到达较高水平,由于科技进步,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人均能源消费将不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甚至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因此,人均能源消费变化趋势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了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
当经济水平较低时,如工业化前,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对能源依赖程度不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通常小于0.5。
进入工业化社会化后,大工业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对能源的依赖,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幅增高,通常介于0.8~1.2间,能源消费增速高于GDP增长速度。
当经济社会发展到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将出现下滑,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不超过0.6。
煤矿开采的历史与现状
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技术的局限性
实施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技术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管 力度。
03
世界各国煤矿开采现状
中国煤矿开采现状
煤炭储量丰富
中国是全球煤炭储量最丰 富的国家之一,主要集中 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 地区。
煤炭资源有限
全球煤炭资源储量有限,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可 采资源逐渐减少,导致资源枯竭问题日益突出。
资源开采成本增加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矿开采的难度和成本也 随之增加,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来维 持生产。
资源争夺与地区冲突
煤炭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存 在资源争夺和冲突,不利于全球煤炭市场的稳定 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 对全球煤炭市场面临的 挑战和问题。
05
案例分析
成功的煤矿企业案例
山西焦煤集团
作为中国最大的焦煤生产企业之一,山西焦煤集团通过持续 的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实现了高效、安全、环保的煤矿开 采,为我国焦煤市场提供了稳定供应。
兖矿集团
兖矿集团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注重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通过 引进和自主研发先进技术,提高了采煤效率,降低了生产成 本,成为国内煤炭行业的佼佼者。
煤矿开采的历史与现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31
目录
• 煤矿开采的起源 • 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 • 世界各国煤矿开采现状 • 煤矿开采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案例分析
01
煤矿开采的起源
早期的煤炭开采
煤炭作为能源的发现与利用
煤炭在早期被人们发现并作为能源使用,主要用于冶铁、制陶等手工业生产。
70 年能源行业的发展历程
历经70年的飞速发展,我国能源生产水平逐步由弱转强,能源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提升,形成了煤、油、气、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多元供应体系70年能源行业的发展历程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国计民生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至关重要。
新中国建立初期,能源基础薄弱,供需关系紧张,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历经70年的飞速发展,我国能源生产水平逐步由弱转强,能源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提升,形成了煤、油、气、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多元供应体系,从能源工业基础的“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的第一大国。
2018年,能源生产总量达37.7亿吨标准煤,相比1949年增长157.8倍,年均增长7.6%。
主要能源品种生产全面发展。
其中,原煤产量1949年仅为0.3亿吨,2018年达到36.8亿吨,相比1949年增长114倍,年均增长7.1%。
同时,消费结构也在持续优化改善。
受资源禀赋特点影响,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始终保持第一,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1953年的94.4%下降到2018年的59%。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
可是在建国初期,我国绝大多数煤矿是落后的小煤矿,生产设备陈旧,技术人员采矿还在打眼放炮、人工攉煤,井下支护采用的是木支护。
改革开放以后,采煤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1978年,国家动用7.3亿美元外汇,引进了100套综采设备,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煤炭工业的现代化。
自此,我国煤矿采掘开始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
如今,煤矿作业已经进入智能化阶段,生产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与此同时,煤炭的生产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全国煤矿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8万多处减少到2018年的5700处左右。
建成了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处左右,煤炭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
目前,煤炭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煤电、煤焦、煤化、煤钢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
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了新能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矿区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多元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01-01 煤炭板块特色之历史悠久
河南能源煤炭板块特色之历史悠久一、百年焦煤河南能源下属焦煤公司已经有100多年的煤炭开采历史,矿区主要位于豫北焦作太行山麓,是我国最早运用现代技术开采的四大煤矿之一,堪称中国煤炭工业史的缩影。
1898年6月21日,中英双方在北京签订了《豫丰公司与福公司议定河南开矿制铁以及转运各色矿产章程》,焦作煤矿应运而生,进入了大工业开采新时期。
焦作煤矿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无烟煤基地,还是中国工人阶级生长的摇篮,是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史的活化石。
焦作煤矿创造多项第一奠定了在中国煤炭工业史上的重要地位。
成立的福公司成为河南省第一家外资煤炭企业;建成河南省最早的发电厂;道清铁路是河南省的第一条铁路;创办的路矿学堂是中国最早的高等路矿学府;中福公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成立的煤矿工会是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会之一。
焦作煤矿是“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发源地之一,192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称赞焦作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焦作煤矿作为国家重点能源基地,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向其他矿区输送了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有力支持了新中国煤炭工业建设。
历史上,焦煤煤矿经历三次大转移,谱写了南征北战、开放合作、谋求发展的壮丽史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奠基人、煤油大王孙越崎担任焦作煤矿总经理,带领焦作煤矿向西南地区实施第一次大转移,建立了湖南谭家山、四川天府、嘉阳、威远、石燕等煤矿,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解放战争时期,焦作煤矿第二次大转移至山西晋东南地区,建立了石圪节煤矿、小河铺煤矿、西白兔发电厂、固县铁厂以及3个兵工厂,为解放战争做出了新的贡献;改革开放后,焦作煤矿开始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三次大转移,关闭重组了部分资源枯竭矿井,对外开放迈出了新步伐。
二、百年观音堂煤矿观音堂煤矿位于三门峡陕县境内,地处豫西山区,南临崤函古道(丝绸之路),北依滔滔黄河,距离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名篇《石壕吏》所在地石壕村仅3公里。
中国第四代煤矿
(本安、智能、生态化煤矿)
前
言
我国的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品种齐全,这些年又遇到难得的发展 机遇,使我国煤炭工业得以快速发展。2010 年我国产煤32.4亿吨,占 世界总产量近50%,是第一产煤大国。它又是我国工业的脊梁,能源 的主体,在全部能源结构中,一直占70%以上,煤炭发电占全部电力 的8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主力军。我国煤炭工业又有许多世界一流 技术和最好的矿井,其地位举足轻重。 在过去的三十年,煤矿的现代化建设是煤炭工业发展的一条主线, 沿着这条主线,有思路、有实践、又卓有成效,是煤炭工业由小到大, 由传统到先进的健康发展道路,是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和可持续的发 展道路。
(一)煤矿综合机械化建设阶段(第一代煤矿)
综合机械化采煤(简称综采)于1954 年在英国问世,之后在前西德、前苏 联和波兰相继使用,它是世界采煤史上一场重大的技术革命成为20 世纪先进的 采煤技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我国 煤炭行业也引进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采煤技术和综合机械化装备,这些新技术、 新装备使长期禁锢的中国煤矿业大开眼界,开始了引进、消化、吸收外来技术设 备的阶段。 1987年潞安矿务局率先在我国建成第一个现代化矿区和六个现代化矿井, 使现代化煤矿建设推向了高潮。到八十年代末的1989 年,全国采煤机械化程
一 中国煤矿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我国是世界上开采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时 期一直沿用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直到清末洋务运动兴起,于1878年创
建了开滦唐山矿。新中国成立后,煤炭工业走过了辉煌的60 多年。特别
是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得到快速发展,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产煤 大国。煤炭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一次能源,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
近代中国煤炭发展史
近代中国煤炭发展史
近代中国煤炭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19世纪末,中国开
始大规模开发煤炭资源,并逐渐建立起现代化的煤炭工业体系。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煤炭产量逐渐增加。
煤炭的开采主要
集中在山西、河南和辽宁等地区。
煤炭的需求主要来自于铁路、工
矿企业和城市的用能需求。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对煤炭的需求进一步增长。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煤炭产业成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政府通
过推动国有煤炭企业的发展和投资,加强煤炭资源的管理和开采。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煤炭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大规模的煤矿建设和煤炭生产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煤炭行业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环境污染、煤矿安全事故和资源消耗等问题成为了制约中国煤炭发
展的重要因素。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开始推动能源结构的调整,逐步减
少对煤炭的依赖,并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同时,推进煤
炭行业的并购重组,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环境保护能力。
近年来,中国的煤炭产能不断下降,同时增加了对进口煤炭的
需求。
这反映出中国煤炭产业正朝着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总体来说,近代中国煤炭发展史展现了中国在煤炭资源开采和
利用方面的重要进展。
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政府和煤炭企业
一直在努力推动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对煤炭的利用历史
中国对煤炭的利用历史作者:来源:《西部资源》2012年第01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
辽宁省新乐古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煤制工艺品,河南巩义市也发现有西汉时用煤饼炼铁的遗址。
《山海经》中称煤为石涅,魏、晋时称煤为石墨或石炭。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首次使用煤这一名称。
希腊和古罗马也是用煤较早的国家,希腊学者泰奥弗拉斯托斯在公元前约300年著有《石史》,其中记载有煤的性质和产地;古罗马大约在2000年前已开始用煤加热。
煤炭是一种可以用作燃料或工业原料的矿物。
它是古代植物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地质作用而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黑色固体矿物。
煤作为一种燃料,早在800年前就已经开始。
煤被广泛用作工业生产的燃料,是从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开始的。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煤被广泛地用作工业生产的燃料,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推动了工业的向前发展,随之发展起煤炭、钢铁、化工、采矿、冶金等工业。
煤炭热量高,标准煤的发热量为 7000大卡/千克。
而且煤炭在地球上的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一般也比较容易开采,因而被广泛用作各种工业生产中的燃料。
1973年,在辽宁省沈阳市北陵附近新石器时代的新乐遗址下层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精煤制品。
其中有:圆泡形饰25件,耳(王当)形饰6件,圆珠15件,和这些煤制品同时出土的还有碎煤精、精煤半成品和煤块97块。
这些煤制品,经过前辽宁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科研所鉴定,“呈弱油脂光泽,均一状结构,硬度、韧性均很大为其特点”,很容易用火柴点燃,燃烧时发出明亮而带黑烟的火焰,并发出一种烧橡皮的气味。
经过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证明,其原料就是烛煤。
这是世界上用煤最早的确凿证据,也是说明我国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已发现并开始利用煤炭的历史见证。
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陕西省4处西周墓中出土了煤雕制品,其中,宝鸡市茹家庄一处就出土了200余枚之多。
据此可以判断,早在西周时期,作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陕西地区,煤炭已经被开采利用。
乌海煤炭工业发展简史
乌海煤炭工业发展简史乌海市是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工业城市,是全国主要焦煤基地之一。
煤炭工业作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其基础地位和作用在其发展历程中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开发乌海的采煤史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在黄河西岸的乌达教子沟,梁家沟一带开有私人小煤窑。
到民国四年(1915年),黄河东岸的原海勃湾地区的老石旦、雀儿沟一带也已有了私人小煤窑。
但小煤窑数量很少,至新中国成立前,整个乌海地区(包括乌达煤田和桌子山煤田),总共也只有12家原始手工开采的私人小煤窑。
新中国的成立,乌海迎来了新时代发展的曙光。
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黄河西岸的乌达煤田和黄河东岸的桌子山煤田,在同一个时期分别聚集了上万名的工人、干部、农牧民,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夺煤大会战。
此后,乌海逐渐发展成为以煤炭为依托的新兴工矿型城市,煤炭的开发与利用对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乌海地区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资源开发问题,矿区植被、生态环境逐年恶化。
由于小煤矿数量多,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无序开采造成煤炭资源浪费严重,资源回收率不到30%。
并且,小煤矿安全基础设施投入和管理能力不足,造成地方煤矿安全事故频发。
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乌海市对煤炭开采秩序整顿给予了高度重视。
一是在1995年组建了乌海市煤炭局,专职煤炭行业的管理与规划发展;二是相继开展了清理整顿、关井压产、技术改造、资源整合等专项行动。
经过十多年努力,乌海市煤炭开采集约化程度大大提高,煤矿数量压减为目前的51处。
目前,乌海市正按照上级要求,对现有煤矿进一步实施兼并重组,计划到2013年底全部完成兼并重组任务,届时地方煤炭企业数量力争控制在7户以内。
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乌海市的煤炭工业发展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最初时,乌海原煤开采出来基本全部外运。
后来,煤炭就地转化为电力实现空中走,并用来发展高载能产业。
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程
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程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利用煤炭作为能源的时期,主要形成于工业革命时期。
以下为煤炭行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简要介绍:1. 古代开发利用: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燃料。
在中国,公元前6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开始使用煤炭烧制陶器,并将煤炭、铁矿石一同使用,形成了早期的煤铁冶炼工业。
2. 工业革命前期:工业革命时期,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开始大规模应用于工业生产,其中以英国为代表。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的煤炭开采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成为工业发展的基础。
同时,煤炭运输也得到了改善和发展,铁路、航运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煤炭能够迅速供给工业中心。
3. 工业革命后期:煤炭继续成为工业化国家的主要能源。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煤炭采掘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得煤炭产量大幅增加。
同时,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使煤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例如合成氨、甲醇、合成油等。
但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等新能源的兴起,煤炭开始逐渐面临着能源结构调整的挑战。
4. 现代发展: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煤炭行业经历了一系列国际市场波动和环保压力。
全球范围内关于能源结构转型的讨论和实施,导致许多国家减少了对煤炭的依赖,并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开发与投资。
然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依赖煤炭,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等国。
煤炭行业也面临来自环保组织和政府的压力,要求降低环境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
总的来说,煤炭行业从古代到现代一直是人类利用的重要能源之一。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动以及能源结构的变革,煤炭行业在全球层面上经历了发展、衰退、调整的过程。
如今,如何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环境污染,以及寻求煤炭替代能源等问题成为煤炭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新中国成立70年煤炭建设发展综述
2
7 亿t
97 亿 t
违背煤矿建设程序和超能力生产,煤炭产量大起大
落,中共中 央 提 出 了 “调 整、 巩 固、 充 实、 提 高”
的建设方针.
(
3) “大 三 线” 建 设 时 期, 煤 炭 基 本 建 设 在
“备战、备 荒、 为 人 民” 和 “立 足 战 争, 争 取 时 间
建设战略后方”的思想指导下,大批施工队伍从华
/a,社会主义煤炭工业的初步基础逐
能达 1
76 亿t
步建成.
(
2)“大跃进”时期,为满足 “全民大办钢铁”
的需要,提出了 “全 民 大 办 煤 矿”, 并 实 行 “边 勘
探、边设计、边施工”的方针,全国小煤矿数量快
速 增 加 到 10 万 多 个, 煤 炭 产 量 由 1958 年 的
/a快速增长到 1960 年的 3
中图分类号 TD-9 文献标识码 A
Re
v
i
ewo
fc
oa
lc
on
s
t
r
u
c
t
i
onandd
e
v
e
l
opmen
ti
nt
he70y
e
a
r
ss
i
nc
e
t
hef
ound
i
ngo
ft
hePe
op
l
e
'
sRepub
l
i
co
fCh
i
na
XuL
i
ang
(
Ch
i
naNa
t
i
ona
中国第四代煤矿
指标和企业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根据煤炭协会资料,2009 年底,全
国建成安全高效煤矿(含露天矿)359 处,共产煤10.17 亿吨,占当年 全国煤炭总产量的34.20%。安全高效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
上,综掘程度85%以上。
(四)煤矿智能化生态化建设阶段(第四代煤矿)
经过前三个阶段,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近十年的发 展与积累,为未来煤矿现代化建设质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
(二)煤矿集约化建设阶段(第二代煤矿)
集约化发展是经济建设的必由之路,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
要标志。长期以来,煤炭生产点多线长,广种薄收。一个九十万吨的煤
矿可能布置七、八个回采面,十几个掘进头,属于典型的粗放经营。随 着机械化的发展,减少工作面的个数,集中生产成为一种追求。“一井
一面”的提法,在八十年代末逐步浮出水面(后来演变成高产高效)。
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
11、智能化煤矿建设
第四代煤矿要建成智能化煤矿平台,实现煤矿生产系统综合自动化;生
产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煤矿安全管理的智能化。
12、幸福指数 第四代煤矿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职工文化培训和技能教育,提高 员工整体素质,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12 年以上,主要生产技术工种工人
一 中国煤矿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我国是世界上开采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之一,在长期 的封建社会时期一直沿用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直 到清末洋务运动兴起,于1878年创建了开滦唐山矿。 新中国成立后,煤炭工业走过了辉煌的60 多年。特 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得到快速发展,连续 多年成为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已成为我国最重 要的一次能源,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煤矿建设中,把安全生产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安全第一理念, 把原来“高产高效”的提法改变为“安全高效”,成为行业 的共识。2005 年前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煤 炭工业协会,正式采用“安全高效”的提法。这就是第三代
中国露天煤矿的发展历程
中国露天煤矿的发展历程及前景煤炭行业一直是国民经济与民生所关注的能源产业,也是中国长久以来最主要的能源产业。
中国的煤炭生产一直处于发展过程,从最开始的强人力强劳动力的粗放生产到现在的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的高效生产,中国的煤炭生产能力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就现在而言,根据煤炭埋藏深浅与开采价值,全世界的煤炭开采方式分为井工与露天两种。
而中国一直是地采为主,露采为辅。
但是中国的露天采矿技术及露天煤矿的发展一直是煤炭行业的一个重大挑战。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且咨询我校有关专家,对中国露天煤矿的发展历程及前景有了初步了解与浅显的认识,并对此做了简单总结如下。
一.发展历程中国露天煤矿的建设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期由于地理条件与开采工艺的限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露天矿的开采一直为极少数。
以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及稍后的抚顺西露天煤矿改扩建为显著标志, 开启了新中国露天煤矿建设的起步期, 这一时期划定在建国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 时间近二十年。
由于历史原因, 这一时期的技术体系全部为前苏联技术。
这一时期的开采工艺几乎全部为单斗- 铁道工艺。
除蒸汽机车与一部分电铲外,露天开采设备大多为引进前苏联与东欧一些国家的设备。
管理模式为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计划管理。
露天开采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空气的污染、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对经济与社会产生各种不利影响的因素, 还没有为人们所顾及。
2.加速发展期五大露天煤矿(平朔安太堡露天矿,伊敏露天矿,准格尔露天矿,霍林河露天矿,元宝山露天矿)建设成为该时期的主要标志, 时间集中在1980~ 1995年的十五年间。
我国的露天煤矿建设事业也进入了加速发展期, 迎来了以五大露天建设为标志的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建设高潮。
随着大型露天开采设备的引进、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建设与运营、五大露天煤矿建设过程中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设计, 使得我们原有技术储备与西方技术与建设理念得到了有机融合, 并从此开启了我国露天煤矿建设与设计的现代技术之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我国煤炭能否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能否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煤炭实施怎样的产业政策。
所以,我国要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从现实情况出发,确定煤炭产业的方向和思路,制定相应的配套辅助政策。
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煤炭行业现在也迎来了“互联网+”,现行的“金银岛煤炭”仅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线下的传统交易方式整合到线上,减少了很多交易成本。
一、我国煤炭产业政策
计划经济时期的煤炭产业政策。
49年至8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从建国后到80年代之前,我国煤炭行业也像所有其他行业一样,完全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运行,所有的煤炭生产任务都由国有企业承担。
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基本上依赖国家投资,企业的生产、销售、定价完全遵从政府计划。
改革开放初期的煤炭产业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煤炭工业实施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了国有煤矿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推动了煤矿现代化建设。
国家在支持全国乡镇煤矿发展的同时,为了调动煤炭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从1985年开始,又对原国有重点煤矿、国有地方煤矿实行了投入产出总承包,以后又多次延续财务承包。
这些产业政策,对调动地方、农民办矿的积极性和调动国有煤炭企业的积极性,增加煤炭企业的经营活力,促进煤炭生产和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的产业政策。
我国1993年以后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煤炭产业政策体系。
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1993年-1998年),国家在支持煤炭企业减人提效,鼓励兴办非煤产业的同时,一方面在煤炭总量开始失控时继续沿用鼓励小煤矿发展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急于求成,提出了三年放开煤价、三年抽回补贴、煤炭行业整体“扭亏为盈”的目标;1994年,在由产品税改为增值税的税制改革中,考虑煤炭行业特殊性不足,大大增加了煤炭企业的税收负担,“九五”成为煤炭产业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原属中央财政的煤炭企业有2/3的企业亏损。
现代的煤炭行业,1998年以后,在进一步放开煤价,让煤炭企业进入市场的同时,国家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采取了对煤炭总量进行宏观调控、减轻煤炭企业负担、改善煤炭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等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主要有:以关闭非法开采、布局不合理和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各类小煤矿为主要内容的总量调控政策;鼓励煤炭出口政策;整顿煤炭市场经营秩序,实行煤炭经营资格审批制度政策;企业下放后,所得税全额交给地方财政,用于困难煤炭企业的补贴政策;企业利润不再上缴和划转,由此产生的亏损补贴缺口,由中央财政增
加亏损补贴基数的政策;对资源枯竭的煤矿实施关闭破产的政策等,煤炭产业状况开始有所好转,并逐步实现扭亏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