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网络课程内部讲义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教师:隋子辉温馨提示:本讲义为A4大小,如需打印请注意用纸尺寸“在线名师”→ 资料室免费资料任你下载自主招生(三)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西六师、殷八师——西周在宗周镐京有六师,主要戍守西土,兵员来自周人,故称「西六师」。

后来周公在平叛过程中,认为有必要扩建国家直属武装力量,于是,又建立了一支八师的军事编制,兵员由周人、殷人组成,八师的戍守区在殷地,故称「殷八师」。

后又因其长期驻守成周,故又称「成周八师」。

畿服制——「畿」,是指王都周围的地方。

西周宗周的王畿以镐京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各四百里;东周王畿以洛邑为中心,西与宗周王畿相接。

王畿以内有封国、采邑,有畿内采邑的多为王朝的公卿大夫,他们也称诸侯。

畿内封国、采邑对维护周王的统治、保障王室的财政收入极为重要。

而王畿以外的诸侯,少数为王的亲戚和功臣,多数为殷商旧国或先王先臣之后。

畿外诸侯国是王朝管辖区域内的行政组织,其主要职责是拱卫王室,防止外敌入侵。

畿内畿外诸侯都要服事于周王,史称「畿服」。

九鼎——九鼎是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史记》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相传成汤迁九鼎于商邑;周武王灭商后,又把它迁到了洛邑;东周时,秦、楚觊觎周王权,曾先后兴师到周都询问九鼎大小(楚庄王问鼎)。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

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礼——周礼相传由周公制定,其实是周公对夏商以来的礼乐进行增删、修改。

周礼是等级社会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制度的总称。

包括种种规则、典礼仪式和表示身分的舆服旌旗、宫室器用的规定等等。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尊王攘夷:指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齐桓公执政以来,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遵从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

攘夷指对游牧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略进行抵御。

汉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过敷陈阐发﹐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尊王攘夷号。

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合纵连横:战国晚期诸侯征战的军事外交战略。

联合各国抗秦者即为合2 纵,“合众弱而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事一强以攻众弱”,强国迫使弱横,代表人物分别是苏秦和张国投降并帮助它进行兼并。

根本目的是为了六国或秦的利益辩仪。

护。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式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在一个较响。

秦齐两国并立,合纵连横一般是针对或围绕它们展开的。

合纵既可以是对秦,也长时间内,可以是对齐。

连横既可以是连秦,也可以是连齐。

直到长平之战后,才凝固成都是对秦)汤刑是商代刑事法律内容的名3 、汤刑:称,是商代,国家在调整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根据《左转》“商有乱政而作汤内容上主要是刑罚以及适用原则的汇成的法律规范:刑”。

集。

”故“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而但实际上后世商王也有对其有所损益,根据《竹书纪年》而不限于特定某代商王所制定的某一部成文一般认为,“汤刑”应是代为概称商代法律,法。

、葵丘之会:西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4兰考)会盟,相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还规定“无曲防,无遏籴,无好」有封而不告”周天子派宰孔参加,并赐给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时的祭肉。

史称“葵丘之会”。

从此,齐桓公成为了中原的霸挟天子以令诸侯。

标志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步系统化的成文法典,其内容体现出封建5纪念馆及关系,其体制相对传统的刑书有较大的变革,对后世封建法典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北京人1921年8月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旧石器早期的生活在70~20万年前的直立人。

北京人遗址是猿人阶段资料最丰富的遗址。

1927年起,经过多次发掘,发现5个头盖骨、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等化石,其中在1929年,裴文中教授发掘到第一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震动全球考古界。

可惜这些珍贵标本在1941年日本侵华战争中遗失。

1949年以后,经多次发掘又发现了一些头盖骨和其他人骨化石。

这样前后共发现六个头盖骨,和大量的人类骨骼化石,大体属于四十个个体。

北京人头部带有明显的原始性,但是北京人的体质形态较蓝田人略有进步。

北京人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征。

北京人的下肢在长期直立行走和辅助性劳动中日趋完善,上肢在长期的劳动中适应日益复杂的动作而变得十分灵巧,北京人的四肢尤其是手在劳动中首先得到改造,然后语言和劳动一起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促使猿人向现代人转化。

北京人的发现,为世人研究人类起源和中国远古人类的状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山顶洞人1930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一个山洞的生活在距今约18000年的旧石器晚期的晚期智人(新人),属于新人阶段偏晚的代表。

山顶洞人是我国境内最具代表性的新人。

经数次发掘发现人类化石共八个个体,体质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脑量也达到1300-1500毫升,与现代人相一致。

山顶洞人中的骨针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缝纫工具,说明当时已能缝制兽皮服饰,增强了防寒保暖能力,山顶洞人已有较好的骨器制作技术。

山顶洞人的生产技术还集中反映在装饰品的制作上,装饰品的发现,表明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人类已有爱美的观念和对美的追求,原始艺术的萌芽已出现。

此外,山顶洞人还出现了墓葬,在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周围,发现有散布的赤铁矿粉末,灵魂不灭观念说明原始宗教已产生。

3河姆渡文化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的新石器文化,年代距今约7000年。

被认为是江南地区迄今较早的、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遗存。

中国古代史全册的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全册的名词解释
19.两税法:两税法是一项与庄园经济相适应的赋税制度。唐中叶后,土地兼并势力发展,均田制被破坏,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无法实施。安史之乱后,为解决财政危机,德宗采纳杨炎建议于780年行此法。即按田亩征收地税,按每户资产多少征户税,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并以征钱为主。它改变了按人丁户口征计的办法。以土地财产多少征税,使赋税负担相对合理,而且适应唐代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佃农大量存在的客观经济形势;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危机。这种税制直到明代行一条鞭法后才被废除。
24、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称为“封建”,即封邦建国。具体做法是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各建邦国。被分封的的诸侯主要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功臣、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周天子保持着臣属的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如: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诸侯在封区之内,亦实行分封制,他们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又把所封采邑内的土地分封给士,士直接统治人民。
18.租庸调制是唐代前期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唐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内容有: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太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服徭役二十天,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年按照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作庸。
5.谶纬神学:在 汉 代 统 治 者 的 倡 导 之 下 , 谶 纬 神 学 非 常 盛 行 。 谶 是 一 种 宗 教 性 的 神 秘 预 言 , 又 称 谶 语 , 以 之 预 测 吉 凶 , 因 通 常 配 有 图 , 故 又 叫 图 谶 。 古 人 多 用 於 政 治 斗 争 中 。纬 是 相 对 於 经 而 言 , 指 用 图 谶 等 神 秘 含 意 解 释 儒 家 经 典 , 又 称 为 「纬 书 」。实 际 上 , 谶 纬 神 学 是 古 代 的 具 有 宗 教 神 学 色 彩 的 政 治 宣 传 心 理 学 , 以 此 为 谋 求 权 力 者 或 已 登 上 权 力 宝 座 的 统 治 者 大 造 舆 论 , 从 而 收 服 具 有 传 统 天 命 观 的 民 众 , 证 明 其 权 力 的 合 理 性 。谶 纬 神 学 在 西 汉 末 年 的 哀 、 平 之 际 大 兴 , 在 王 莽 与 刘 秀 的 推 波 助 澜 之 下 , 到 东 汉 更 成 为 占 统 治 地 位 的 思想。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北京人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

中国的直立人化石。

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生活在黄河流域。

2、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

属晚期智人。

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

年代为距今约3万年。

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3、原始群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群体,摩尔根称之为“人类的童年”,处于蒙昧时代低级阶段。

这个阶段远自约14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和后来的南方古猿,到早更新世人类出现时为止。

他们使用天然木棒和石头作为工具,靠採集、狩猎为生。

他们进行协作,聚处群居,开始形成并使用音节语言。

两性关係没有限制,无婚姻规范和家庭形式。

他们还不是真正的人类。

4、半坡类型属于母系氏族时期前期仰绍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

因以陝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因而得名。

主要分佈在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起太行山西侧及郑州附近,西至陇东,南到武当山北侧,北达河套平原及熊耳山一带。

5、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约相当于新石器代晚期的的一类文化遗存。

因为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得名。

后来研究表明,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是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

现已分别命名为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陝西龙山文化、6、炎帝又称赤帝,上古帝王之一,薑姓,传说为少典之子,其德火纪,以水名官,故称炎帝。

曾经于皇帝战于板泉被打败后炎帝部落融入到黄帝部落中,炎帝与黄帝被共尊为华夏祖先。

炎帝对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称神农氏。

7、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五帝之首。

姬姓,号轩辕氏或有熊氏。

黄帝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

黄帝时期,各部落互相侵扰黄帝用武力统一各部落。

于板泉之战战胜炎帝,涿鹿之战擒杀九黎族首领蚩尤。

所以黄帝成为了华夏各个部落的联盟领袖。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一、夏、商、周三代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存在。

夏朝是由夏启(相传为大禹的后代)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期。

夏朝是一个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封建王朝,政权建立在血缘制度的基础上。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存在。

商朝是由少康(相传为夏朝后裔)建立的,他将商都建在河南商丘地区。

商朝商代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器使用最广泛的时期,商代青铜器精美,成为其时期的代表。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存在。

周朝是由周文王及其子周武王建立的,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

周朝是中国古代最为长久和影响深远的朝代之一,周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实行分封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时期。

春秋时期始于鲁穆公襄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五年。

春秋时期是以鲁国的史书《春秋》为主要史料的,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重要事件。

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中国历史时期。

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半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战乱的时期之一。

战国时期的七大国家(秦、齐、楚、燕、赵、韩、魏)相互争霸,国与国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三、秦汉时期1.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嬴政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征服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推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和统一政策。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汉族政权,存在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

汉武帝是西汉最为杰出的皇帝之一,他推进了中央集权,推行士族统治政策,扩大了国土,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内外政策。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1.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大索貌阅:隋文帝开皇五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徭役。

查出不实,流配里长、党长,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

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以防包容隐庇。

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

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

2、输籍定样:隋文帝开皇五年采用高颖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

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根据标准定百姓户等,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

这样百姓不能逃税,官员不能任情舞弊。

由于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佃户的剥削,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3、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开始实施的中央官制。

三省是尚书、内史(唐中书)、门下,三省负责国家政务,互相牵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监、令;门下省是审议机关,长官纳言;尚书省是行政机构,长官令、左右仆射,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民部,唐户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是为六部。

三省长官同向皇帝负责,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帝集权。

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对于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4、开元之治: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姚崇、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针对时弊进行以下改革:①裁汰冗官,整顿吏治;②抑制食封贵族;③压制佛教势力;④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⑤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⑥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

因为以上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二王八司马事件:唐后期宦官专权严重,威胁皇权,也遭到朝臣反对。

永贞元年,顺宗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十人对弊政进行改革,剥夺宦官权力,但接掌军权的关键性措施因宦官集团反对未能成功。

同年八月,以权阉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与未皋等内外呼应,迫使顺宗让位与太子李纯。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

它是在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氏族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特征是按母亲血缘计算世系,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主导,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阶段。

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其代表是”仰韶文化后逐步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共和行政指周厉王之后、周宣王之前十四年间(前841~前828)的政权。

有两说:①厉王出奔后,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同行政,号为共和。

共十四年,周、召二公立太子静,是为周宣王,共和乃告结束。

②厉王出奔后,诸侯推共伯和代行天子事,故称共和。

厉王死,共伯和使诸侯奉太子静为王,自己回到卫国。

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意义重大,开创了中国历史准确纪年。

周礼是指西周时表示等级关系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其中包括种种行为规范、典礼仪式,以及表示身份的舆服旌旗、宫室、器用等制度。

用礼名目繁多,有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喜礼等。

通过这些礼的规定,体现君臣、父子、夫妇、朋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力图将每个人束缚在某个固定阶级上,以便稳定贵族统治。

道德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对中国古老的哲学、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共二十篇。

对中国历史及中国传统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商鞅变法商鞅即卫国公孙鞅公元前359年,卫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续修穆公之业,遂西入秦,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强国主张。

先后进行两次变法:㈠公元前356年,内容包括:①颁法律,制连坐法,轻罪重刑;②奖励军功;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④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第一部分远古社会与夏商周一、名词解释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中国古代文献,诸如《尚书》、《史记》所记载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王朝乃是夏朝,夏朝之前,便是我们常说的远古时代。

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漫长年代。

历史学者们将之化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而考古学上则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所谓旧石器时代,即是说打制石器的时代,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早期皆属于旧石器时代。

所谓新石器时代,即是说磨制石器的时代,这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始于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直延续到约距今4千年左右,持续了五六千年。

它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这也是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上所谓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2、原始群、血缘婚、血缘家庭:原始群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为了生存,十几人和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狩猎,以获取生存资料,这种松散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

原始群在考古学上大致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其早期为“猿人”,晚期为早期智人(即古人)。

猿人的婚姻制度尚比较杂乱,等到古人稍有进步,产生了血缘婚,即父母子女不得婚配,婚姻只在同辈中进行,而由此构成的社会组织,称之为血缘家庭。

人类社会也在此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

3、族外群婚和对偶婚:族外群婚即两个氏族间互为通婚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个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然。

这样就杜绝了同胞和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合了。

等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族外群婚发展到了对偶婚,即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结合,男方或女方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主妻”或“主夫”。

在对偶婚中,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归女方所在的氏族,这种对偶婚制度是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族外群婚和对偶婚都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制度。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 、尊王攘夷:指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齐桓公执政以来,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遵从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

攘夷指对游牧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略进行抵御。

汉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过敷陈阐发﹐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 尊王攘夷" 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号。

2 、合纵连横:战国晚期诸侯征战的军事外交战略。

联合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合众弱而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强国迫使弱国投降并帮助它进行兼并。

代表人物分别是苏秦和张仪。

根本目的是为了六国或秦的利益辩护。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式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秦齐两国并立,合纵连横一般是针对或围绕它们展开的。

合纵既可以是对秦,也可以是对齐。

连横既可以是连秦,也可以是连齐。

直到长平之战后,才凝固成都是对秦)3 、汤刑:汤刑是商代刑事法律内容的名称,是商代,国家在调整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法律规范:内容上主要是刑罚以及适用原则的汇集。

根据《左转》“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但实际上后世商王也有对其有所损益,根据《竹书纪年》“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故而一般认为,“汤刑”应是代为概称商代法律,而不限于特定某代商王所制定的某一部成文法。

4、葵丘之会:西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相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还规定“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周天子派宰孔参加,并赐给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时的祭肉。

史称“葵丘之会”。

从此,齐桓公成为了中原的霸挟天子以令诸侯。

标志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5 、《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步系统化的成文法典,其内容体现出封建纪念馆及关系,其体制相对传统的刑书有较大的变革,对后世封建法典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1.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存在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夏朝的政治制度采取了世袭制,经济以农业为主。

2. 商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商朝的政治制度为君主制,经济以农耕和商业为主,商代青铜器制作技术非常发达,商朝的统治地区辐射至华北、黄河中下游等地区。

3. 周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周朝采取了封建制度,由诸侯国承认周天子的统治,经济以农耕和手工业为主。

4.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时期,存在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的时期,国家力量分散,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5. 秦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朝代。

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如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的文字、度量衡等,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国古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6. 汉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朝代。

汉朝由刘邦建立,采用封建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建设,对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7. 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时期,存在于公元220年至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三国时期是东汉政权灭亡后,北方先后形成魏、蜀、吴三个政权的时期,三国之间相互争霸,最终被晋朝统一。

8. 唐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于公元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的时期。

唐朝实行封建制度,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艺术也达到了高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06隋朝大运河始建于西元605年,用工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

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北京南,构成上半段。

又过两年,疏通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

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08绍兴和议?不幸失败。

文宗大和八年(834)和九年,文宗深患宦官擅权,擢用李训、郑注,谋诛宦官,以大明宫左金吾厅后石榴夜有甘露,诱使中尉、枢密等观看,以图一举铲除宦官集团,事败,株连者千余人,史称“甘露之变”。

唐末农民大起义后,中央的宦官和朝臣各自拉拢一部分藩镇势力以相抗争。

南衙北司之争一直持续到唐王朝灭亡。

南衙北司中的北司是指的当时北伐禁军中司马承帧统领的禁军部队,当时由高力士派遣的宦官监视着并以羽林军大将军身份驻足此地。

大致上,南衙北司的战争是由武慧妃寝宫大太子瑛被持一事作为导火线引起的22 驱口:原意为“被俘获驱使之人”﹐即战争中被俘强逼为奴﹑供人驱使的人。

驱口一词始见于金代。

蒙古灭金过程中﹐掠民为奴的现象非常严重。

据记载﹐窝阔台灭金后﹐贵族﹑将校所得驱口﹐约当原金统治区残存人口的一半。

在蒙古灭南宋的战争中﹐掠民为驱尽管程度有所减轻﹐但仍相当普遍。

元朝统一全国后﹐以战俘为驱口的现象显著减少﹐在镇压人民起义过程中仍有掠民为驱的现象。

后来﹐驱口成了奴婢的通称。

直至明代初期还有个别驱口的记载﹐但此后不久便逐渐消失。

23会子,是南宋于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

会子是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起源于临安,也称作“便钱会子”(即汇票、支票),24元佑更化:王安石变法后,遭到守旧派的激烈反对。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死,子赵煦年幼即位,为宋哲宗,宣仁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等守旧派,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贬黜熙宁、元丰时用事诸臣,学校停止使用王安石的《三经新义》教材,篡改熙宁、元丰时的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 太古聖君: 是指中国古代神话时期的先祖帝王,如黄帝、炎帝、尧、舜等。

他们被尊奉为至高无上的君主,被视为神一般的存在。

2. 五帝: 是指中国古代神话时期的五位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分别为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他们被尊奉为先民的始祖和尊贵的神灵。

3. 三皇五帝: 是指中国古代神话时期的三位古代帝王和五位传说中的古代帝王的合称。

三皇指的是伏羲、神农和黄帝,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他们是古代中国的神话时期的历史人物,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4. 豪杰: 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多指有才能、有胆识、有抱负的人。

他们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和推崇。

例如,战国时期的孟子和墨子都是豪杰。

5. 贤良: 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有德行、有才能、有作为的人。

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表现出色,并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

贤良一词常与“君子”搭配使用,意指有品德、有学问、有能力的人。

6. 君主: 是指国家或地区的最高统治者,他拥有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权力,并负责领导和管理国家事务。

在中国古代史中,君主是指帝王、皇帝或诸侯等最高统治者,他们统治整个国家或某一地区。

7. 封建制度: 是指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统治方式。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君主和诸侯之间的封赏关系,君主授予诸侯封号和土地,而诸侯则效忠于君主,提供贡品和服从统治。

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存在,直至清朝才废除。

8. 丞相: 是指中国古代政府中的官职,位列宰相之下,负责辅助国君执掌政务。

丞相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职位,往往由具有政治才干和经验丰富的官员担任,他们有权参与决策和管辖国家的各项事务。

9. 子女王: 是指中国古代贵族社会中的一种特殊身份,她们是各国君主的女儿,并担任国家的继承人。

子女王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地位颇高,她们代表国家参与外交事务,也在国内管理国家事务。

10. 赋税: 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财政制度,规定人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的税金。

中国古代史_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_名词解释

2.盘庚迁殷商朝前期自然灾害频发,内部纷争不断,国都经常迁徙。

直到盘庚即位后,于公元前14世纪将国都迁到殷,此后二百多年再无迁都,所以商朝又称殷商。

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为商朝的中兴奠定了基础。

3.国人暴动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

西周后期,周厉王贪财好色,霸占田地山林,不准平民狩猎捕鱼,还派人监视平民的言行,杀死不满的人。

公元前481年,镐京的平民和奴隶攻入王宫,周厉王仓皇而逃,政权交由大臣周公和召公掌管,史称周召共和。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最终西周被灭。

4.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

由于商纣王昏庸无道,激化社会矛盾,周武王等人进行起义,并在牧野大破商军。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战例。

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牧野之战中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影响。

2.推恩令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各诸侯国除嫡长子继承外,其他弟子可在诸侯国内封侯。

汉代规定,侯国与县相等。

而诸侯国通过进一步分封后,与郡无异。

从而王国力量被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3.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曹丕为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

选择朝廷官员兼任籍贯中的正官,负责察访人才,加以品评,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

魏晋之际,中正官全由士族担任,该制度成为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使门阀制度形成。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存在长达四百年之久。

2.输籍定样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一、原始社会—西周(一)原始社会(约200万年前—BC2070年)1.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历史上采用打制办法制造石器的时代。

考古学把人类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300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1万年左右。

旧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

旧石器时代早期,大约距今300万年至10余万年;中期大约距今10余万年至4~5万年;晚期大约距今4~5万年至1万年。

2.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中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时代。

传统的观点是将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新时期时代开端的标志。

新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5000年至4000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年代距今约1万年至7000年,中期距今为7000年至5000年,晚期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

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主要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

3.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最初于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

其年代范围大约距今7000至5000年之间,其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为著名。

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二)夏商周(西周)(BC2070年—BC771年)1.二里头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

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于1959年,另外相同文化类型得遗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

二里头文化晚于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年代上大致处于夏朝纪年之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

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

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前2400年到前1600年之间。

2.甲骨文:商代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文字。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董仲舒 :西汉儒学代表,今文经学大师。

广州(今河北景县)人。

曾任博士,江都王相、中大夫。

专治《春秋公羊传》。

武帝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武帝采纳,从此开始确立儒家为官方正统思想。

将儒家学说与阴阳五行说结合,提倡“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识、有感情的人格神,皇帝是天在人间的代理人。

皇帝的行为可以与天感通,天通过“祥端” 与“灾异”表达对皇帝作为的赞许或警告。

主张维护封建大一统,限制豪强兼并。

提出“三统”“三正”的历史观,认为封建纲常永恒不变,历史发展仅仅是服色、历法等形式上的改变,并宣扬“凡物皆有和偶”等观点,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主从关系作论证。

著作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2、党锢之祸:东汉后期,清议盛行,对时政有很大影响。

由于宦官专权垄断了仕途,严重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路,大批太学生和儒生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对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以清流自命,视宦官人物为浊流,对宦官进行猛烈地抨击,其手段是上奏书,揭露宦官罪恶,或利用职权直接惩治贪桩枉法的宦官及其党羽.他们"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后汉书•党锢列传》),兴起"清议"之风.当时的太学成为京师"清议"的中心.太学生们推崇李膺,陈蕃,王畅等人为其领袖和楷模.桓帝时延熹九年(166),逮捕了李膺等200余人,后虽赦免回归田里,但却禁锢终身,此为第一次"党锢"事件.灵帝时,又起用了李膺等一些被禁锢的名士, 建宁二年(169)由于他们谋除宦官集团之事泄露,宦官集团再次以"部党"罪名逮捕了李膺等百余人,使这些人皆死于狱中,宦官集团又对他们五服以内的亲属免官禁锢,此为第二次"党锢"事件.3、郡县制由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政权组织,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初在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1.旧石器时代: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时间大体与地质上的更新世相当。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于大约250万年以前,在大约一万多年前结束。

其主要特徵是人类的生产工具主要为打制石器,更为先进的细石器和磨制石器尚未出现。

这一时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时代,从猿人进化为直立人,经过早期智人,再进化为晚期智人,最后成为现代人。

这一时期人类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捕猎野兽、鱼类和采集果实,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产生。

在婚姻形态方面还处于男女关系松散的杂婚状态。

中国普遍发现有这一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如著名的北京人化石和西侯度遗址文化。

现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有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证明中国是人类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2.中石器时代:介于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间,生产工具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细石器开始盛行。

这时人类生活仍然依赖于渔猎和采集,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出现。

其年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上的全新世时代,延续时间很长。

当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一些边远的地方如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还停留在中石器时代。

目前这个时代的遗址发现不多,陕西的沙苑文化、河南的灵井文化是其中的两个。

3.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徵是畜牧业和农业的产生。

也就是说,人类不再完全依赖自然的赐予,开始生产自己生存所需的食物。

另一重要特徵是,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出现一个大飞跃,开始磨制石器,形状规整,便于使用。

与此同时,陶器、纺织、玉器出现,手工业也逐渐专业化。

人类社会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婚姻形态方面,由杂婚转变为一夫一妻制;人类群体由小规模的人群发展为规模较大的氏族社会,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就是最好的见证。

一般来说,这一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延续时间也很长,像距今4500至2500年的美洲玛雅文明就仍属于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于一万四千年以前,到大约五千年前结束。

4.古猿:现代人类与大猩猩的共同祖先,现已发现的古猿有埃及古猿、森林古猿、腊玛古猿、保山古猿、南方古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6隋朝大运河始建于西元605年,用工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

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北京南,构成上半段。

又过两年,疏通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

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08绍兴和议?
不幸失败。

文宗大和八年(834)和九年,文宗深患宦官擅权,擢用李训、郑注,谋诛宦官,以大明宫左金吾厅后石榴夜有甘露,诱使中尉、枢密等观看,以图一举铲除宦官集团,事败,株连者千余人,史称“甘露之变”。

唐末农民大起义后,中央的宦官和朝臣各自拉拢一部分藩镇势力以相抗争。

南衙北司之争一直持续到唐王朝灭亡。

南衙北司中的北司是指的当时北伐禁军中司马承帧统领的禁军部队,当时由高力士派遣的宦官监视着并以羽林军大将军身份驻足此地。

大致上,南衙北司的战争是由武慧妃寝宫大太子瑛被持一事作为导火线引起的
22 驱口:原意为“被俘获驱使之人”﹐即战争中被俘强逼为奴﹑供人驱使的人。

驱口一词始见于金代。

蒙古灭金过程中﹐掠民为奴的现象非常严重。

据记载﹐窝阔台灭金后﹐贵族﹑将校所得驱口﹐约当原金统治区残存人口的一半。

在蒙古灭南宋的战争中﹐掠民为驱尽管程度有所减轻﹐但仍相当普遍。

元朝统一全国后﹐以战俘为驱口的现象显著减少﹐在镇压人民起义过程中仍有掠民为驱的现象。

后来﹐驱口成了奴婢的通称。

直至明代初期还有个别驱口的记载﹐但此后不久便逐渐消失。

23会子,是南宋于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

会子是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起源于临安,也称作“便钱会子”(即汇票、支票),24元佑更化:王安石变法后,遭到守旧派的激烈反对。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死,子赵煦年幼即位,为宋哲宗,宣仁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等守旧派,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贬黜熙宁、元丰时用事诸臣,学校停止使用王安石的《三经新义》教材,篡改熙宁、元丰时的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

此外,还将神宗时军兵用生命夺取的米脂、安疆、浮图、葭芦等四寨,无偿送还西夏。

几年的更化结果,将国家通过变法的钱财积蓄耗散殆尽,引起普遍不满。

因这一事件发生在元年间,故史称“元佑更化”。

27隋代科举制:为隋代通过考试选拔人材的制度。

魏晋以来,均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任用人材,由是导致门阀世族垄断朝政。

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故在开皇末年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铨举,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

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

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中。

后来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起到奖拔寒庶、抑制门阀的重要作用。

28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29永贞革新是中国唐代顺宗时期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为主要目的的改革。

因发生于永贞年间,故名。

最后因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

致使以失败而告终。

改革历时100余日
30文字狱是指封建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

皇帝和他周围的人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严重者会因此引来杀身之祸,甚至所有家人和亲戚都受到牵连,遭满门抄斩乃至株连九族的重罪。

文字狱历朝皆有,但以清朝最多,据记载,仅庄廷鑨《明史》一案,“所诛不下千余人”。

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就有10多起较大的文字狱,被杀人数之多可想而知
31《开皇律》是隋文帝命大臣总结魏晋南北朝的立法经验,修改制订的一部封建制法律。

《开皇律》律文500条,素有“刑纲简要,疏而不失”的美誉,是《唐律》的制定基础,具有很高的立法成就,实是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32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

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

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

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的请龟到冥间去诣问袓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

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