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概论》第二章 森林及其分布
林学概论期末重点
![林学概论期末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c1fb9ea69dc5022abea003a.png)
第一章导论1.林学是研究森林及其与森林有关的自然资源,使之可持续经营的学科,是一门涉及生物学、物理学、经营学、社会学和政策学的综合而复杂的学科,包括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基本理论和科学体系。
2.林业就是培养和保护森林以及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
3.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
第二章森林及其分布1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具有一定面积(空间)和密度(结构),同时包括其他生物在内受环境的制约并影响环境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
2森林的特征: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林产品丰富体积庞大、寿命长久、对环境的影响力巨大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对较高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相对较高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3林分:指内部特征相同,与其周围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的森林地段。
4森林分布的地段性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合称植被分布的三相地带性。
5热带雨林的特征:热带雨林种类成分丰富、层次结构复杂。
林内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发达。
乔木具板状根,林木常有老茎生花现象。
一年四季都有树木开花结果,季相不明显。
6温室效应:把气体的浓度在大气层中的增高而使地球表面大气的年平均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第三章主要森林树种概述1 森林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①人口增长②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③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④外来种引入⑤环境污染⑥自然灾害2 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对策?①建立健全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②提高公众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意识③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工作④加大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投入⑤用森林生物多样性原理指导人类的行动3白花泡桐:埋条繁殖,根蘖繁殖第四章森林的功能1我国生态环境现状:①生态环境先天脆弱,各种灾害发生频繁;②水土流失严重、地力衰退明显;③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④森林资源量少质低;⑤生物多样性保护遭到严峻挑战;⑥水资源紧缺、水体污染严重;⑦大气污染严重、酸雨发生频繁。
林业第2章森林及其分布lzy 2
![林业第2章森林及其分布lzy 2](https://img.taocdn.com/s3/m/650b5e4c69eae009581bec16.png)
幻灯片2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据相当大的空间(或面积),具有一定的结构,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
森林: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
郁闭度:植物、动物、微生物、林地。
森林的组成: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
森林的特点:森林覆盖率:亦称森林覆被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郁闭度≥0.2)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林学是研究森林的形成、发展、管理以及资源再生和保护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林学:传统林学:营造、抚育和利用森林的科学。
以培育和经营管理森林为中心。
营林学科:以木材采运和加工工艺为中心。
森工学科:以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以及科研等多种功能和多种效益为目的,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的科学。
现代林学:幻灯片3林业就是培养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社会生产部门。
林业:开发利用森林,以取得木材、燃料和其他林产品。
传统林业:和谐地利用森林资源,重视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目标综合经营森林,高效深度利用森林,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
现代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林业的地位: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
社会对林业的需求: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
目的是加快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林业三定工作:我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六大林业工程: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退耕还林工程; 4)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5)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6)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第3章森林的功能幻灯片2根据起源:天然林、人工林根据人为干预程度:原始森林、天然次生林、人工林根据树叶形状:针叶林、阔叶林根据林木组成:混交林、纯林根据其用途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林学概论
![林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435dcca67cd184254b3535f7.png)
林学概论第一章、概论森林: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占据相当大的空间(或面积),具有一定的结构,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
郁闭度: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
森林的组成:植物、动物、微生物、林地。
森林的特点: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
林学:是研究森林的形成、发展、管理以及资源再生和保护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传统林学:营造、抚育和利用森林的科学。
广义的林学包括:森工学科:以木材采运和加工工艺为中心。
营林学科:以培育和经营管理森林为中心。
现代林业:和谐地利用森林资源,重视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目标综合经营森林,高效深度利用森林,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
辞海》对林业的定义:林业就是培养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社会生产部门。
传统林业:开发利用森林,以取得木材、燃料和其他林产品。
现代林业:和谐地利用森林资源,重视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目标综合经营森林,高效深度利用森林,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
森林覆盖率:亦称森林覆被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郁闭度≥ 0.2)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我国现行的主要林业政策:1、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2、提出了我国林业的历史性转变: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
3、要大力推动林业生态建设4、明确了新时期林业建设的基本方针和主要任务5、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林业三定工作: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
6、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开展全民义务植树7、以实施六大林业工程为重点,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6大林业工程: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3)退耕还林工程; 4)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5)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6)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森林资源学了解森林资源的种类和分布
![森林资源学了解森林资源的种类和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4e42e939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10.png)
森林资源学了解森林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森林资源学:了解森林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森林资源是指森林所具有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包括林木、野生动植物、土壤、水源、景观等。
森林资源的种类繁多,其分布也十分广泛。
本文将介绍森林资源的种类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
一、森林资源的种类1. 林木资源林木是森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获取木材、纤维、能源的重要来源。
不同种类的林木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
例如,针叶树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具有良好的木材质地,多用于建筑和家具制作;而阔叶树则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具有优质的木材和丰富的非木材产品,如药材、食用果实等。
2. 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中富含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野生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其中许多物种属于珍稀濒危物种,受到特殊保护。
野生植物包括各种树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其中一些植物具有药用、观赏或经济价值。
3. 土壤资源森林土壤是由有机物质、无机物质和微生物组成的复杂体系。
森林土壤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保护水质等功能,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支撑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地区的森林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如森林黄壤、森林褐土等。
4. 水源资源森林能够有效保护水源,并起到净化和调节水质的作用。
森林中的溪流、河流和湖泊是人们饮水、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来源。
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保持水源的稳定性,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5. 森林景观资源森林景观是森林资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包括山脉、峡谷、瀑布、湖泊等自然景观,以及庙宇、古树、纪念碑等人文景观。
森林景观资源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也是人们休闲娱乐和身心放松的场所。
二、森林资源的分布情况森林资源的分布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
1. 热带森林热带地区的森林资源种类繁多,包括热带雨林、热带季风林等。
这些森林以高温、高湿、高降水为特点,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森林的分类和分布
![森林的分类和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337573ab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27.png)
森林的分类和分布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生物多样性,还是碳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
合理了解和分类森林的类型以及它们的地理分布对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森林的分类系统以及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
一、森林的分类森林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物组成和植被类型等因素被广泛分类。
以下是常见的森林分类方法:1.经纬度分类- 热带森林:位于赤道附近,气候通常温暖湿润,年降水量较高,植被丰富多样。
- 温带森林:位于赤道以北或以南的地区,四季分明,降水量适中,植被常以针叶树为主。
- 寒带森林:位于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长期低温,植被矮小,以苔藓和地衣为主。
2.气候分类- 雨林:分布在年降雨量较高的地区,树木高大茂盛,植被层次分明。
- 季雨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气候季节性,植被适应干湿交替的特点。
- 针叶林:通常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受寒冷气候的影响,树木一般为针叶树种。
- 草原:降水量较少,相对植被矮小,以草为主。
3.植被分类- 阔叶林:植被以阔叶树种为主,常见于温暖而湿润的地区。
- 针叶林:植被以针叶树种为主,适应寒冷气候的特点,常见于北方地区。
- 混交林:植被组成多样,既有阔叶树种,又有针叶树种,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二、森林的分布1.南美洲南美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逊雨林是该地区最著名的森林之一。
亚马逊雨林位于巴西、秘鲁和哥伦比亚等国家,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北美洲北美洲的森林类型丰富多样,从阿拉斯加的冷杉林到加拿大的针叶林,再到美国的温带落叶林,各种类型在此地区均有分布。
3.欧洲欧洲的森林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地区。
北欧国家拥有广阔的针叶林,而东欧国家则以阔叶林和混交林为主。
4.亚洲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森林类型丰富多样。
西伯利亚的针叶林、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山针叶林等都是该地区的典型森林类型。
5.非洲非洲的森林分布主要集中在赤道附近的中非地区,刚果盆地是非洲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域。
林学概论-第2章
![林学概论-第2章](https://img.taocdn.com/s3/m/6dc7b0e22e3f5727a4e962a5.png)
本篇主要内容
第一一章 森林林概说
林林
第二二章 森林林植物
学
第三章 森林林结构与生生态系统
概 论
第四章 森林林与环境作用用
第五章 森林林计测与效益评价
第二二章 森林林植物
林林
学
概
论
本章主要内容
! 植物的结构、形态与功能 ! 植物的生生命活动与生生⻓长发育 ! 植物的分类与命名 ! 中国主要造林林绿化树种的分类特征
一一、植物的微观结构与功能
1、植物的细胞
(1)植物细胞的基本概念
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础,也是植物体进行行行生生 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构成植物体各种类型的细胞, 既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协调一一致,体现植物的整 体性,又又能相互独立立,各有其特点。
第二二章
森林林植物
第一一节
林林 学 概 论
一一、植物的微观结构与功能
第二二章
森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植物
第一一节
林林 学 概 论
二二、高高等植物的器器官形态与功能
3、茎
(5)木木材的构造
树皮皮(韧皮皮部) 形成层 木木质部 髓心心
第二二章
森林林植物
第一一节
林林 学 概 论
二二、高高等植物的器器官形态与功能
4、叶
(1)叶的功能
叶的主要功能是光合作用用、蒸腾作用用和气气体交换。
第二二章
1、植物的细胞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植物细胞超微结构
第二二章
森林林植物
第一一节
林林 学 概 论
一一、植物的微观结构与功能
1、植物的细胞
(3)植物细胞的繁殖方方式 细胞细胞的繁殖是以分裂方方式进行行行的。
林学概论考试资料
![林学概论考试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115f6a8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1e.png)
林学概论考试资料林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林学:就是研究森林得形成、发展、管理以及资源再生与保护利用得理论与技术得科学。
林学概论:就是对林学学科这个广阔知识领域得概括论述。
通只论述狭义林学所涉及得主要学科及基础学科。
森林:就是陆地生态系统得主体,就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得资源库,生物库,蓄水库,能源库。
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得“基本环境”,保障农牧业得高产稳产,保护与美化人类得生活环境、防治污染我国最新定义:森林:面积大于或等于0、667公顷得土地、高度可以达到2米或2米以上、郁闭度等于或大于0、2,以树木为主体得生物群落,包括达到以上标准得竹林、天然林或人工幼林(未成林幼林),两行以上,行距小于或等于4米或树冠幅度等于或大于10米得林带以及特定得灌木林。
主要相关学科森林生态学:就是研究森林生物之间及其与森林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关系得学科。
研究内容:森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与生物因子)、森林生物群落与森林生态系统。
目得:阐明森林得结构、功能及其调节、控制得原理,为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提高其生物产量,充分发挥森林得多种效能与维护自然界得生态平衡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树种特性、种群消长、种间关系、系统结构、物能流动、信息传递等运动规律。
林业气象学就是研究林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得关系得学科。
其任务就是为发展林业生产、改造自然、实现大地园林化服务。
主要内容就是:①研究各地区得气象条件与各种树木得生态关系,为提出合理得造林计划,采取适宜得技术措施,实现林木速生丰产提供依据;②研究不同树木受害得气象指标,作好灾害性天气预报,预防各种自然灾害;③研究森林得气象效应,揭示森林在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中得作用。
树木学:就是研究树木得形态特征、系统分类、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地理分布与经济价值得一门学科。
植物分类学:就是研究植物类群得分类、鉴定与亲缘关系,建立植物进化系统与鉴别植物得科学(最基本)。
林学概论——精选推荐
![林学概论——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870f182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67.png)
林学概论绪论学林:研究森林的⽣长发育规律和结构功能,对森林进⾏培育、管理、保护与利⽤的科学。
属于⾃然科学范畴。
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森林的学科,它是综合性的应⽤学科。
森林:⼀种植被类型。
以乔⽊树种为主体,包括灌⽊、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物在内,占据相当⼤的空间,具有⼀定结构,密集⽣长,并能显著影响周边环境的⽣物群落郁闭度:林冠层的垂直投影⾯积与林地⾯积之⽐。
也称林冠层盖度,是描述乔⽊层树冠连接程度的指标。
郁闭度=被树冠覆盖的样点数╱样点总数(总冠幅╱样⽅总⾯积)林地:⽤于⽣产森林资源的⼟地,是林业⽣产的基本⽣产要素。
森林的作⽤和效益:1、森林是陆地⽣态系统的主体和地球⽣命系统的⽀柱(陆地⽣态系统最⼤的碳储库、地球⽣态系统的基因库、地球⽣命系统的能量库)2森林是陆地⽣态系统的调节中枢(防治⽔⼟流失,改良⼟壤、涵养⽔源,净化⽔质、防风固沙作⽤、净化空⽓,减少噪声、维持碳平衡,调节全球⽓候、保护⽣物多样性)3、森林是国⼟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第⼀章双名法:每种植物名称由两个拉丁词组成,第⼀个词是属名,有名词,其第⼀个字母⼤写。
第⼆个词为种加词,常⽤形容词,第⼀个字母要⼩写。
双名法=属名+种加词(完整的学名=属名+种加词+命名⼈的姓⽒缩写)乔⽊:具有明显直⽴的主⼲,通常⾼在3⽶以上。
灌⽊:不具有主⼲,由地⾯分出多数枝条,或主⼲不越过3⽶。
沙棘、沙柳、⼩叶锦鸡⼉等枝条:着⽣叶、花、果等器官的轴。
枝条的构造可分为:节、节间、叶痕、维管束痕、⽪孔、髓。
裸⼦植物的特征;孢⼦体特别发达、具胚珠,形成种⼦、形成球花、配⼦体退化,完全寄⽣孢⼦体上、雄配⼦产⽣花粉管,受精作⽤不再受⽔的限制、具多胚现象被⼦植物的特征;具有真正的花、具雌蕊,形成果实、具有双受精现象、孢⼦体进⼀步发达和分化、配⼦体进⼀步退化例出松科、柏科、蝶形花科、杨柳科、桦⽊科、壳⽃科、蔷薇科、胡颓⼦科、⽆患⼦各3个树种第⼆章森林环境:指森林⽣活的空间(包括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及其周围空间⼀切因素的综合⽣境/⽴地: 指植物或群落⽣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的综合⽣态因⼦:指环境中对⽣物的⽣长、发育、⽣殖、⾏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林学概论考试重点
![林学概论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50f0d1310c22590103029de6.png)
一、导论:1、林学:林学是研究森林及其与森林有关的自然资源,使之可持续经营的学科。
涉及生物学、物理学、经营学、社会学和政策学的综合而复杂的科学。
研究对象:森林的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因子、森林生态群落。
2、林业:指培养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
3、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①全球气候变暖②臭氧层的损耗与破坏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酸雨蔓延⑤森林锐减⑥土地荒漠化⑦大气污染⑧水污染⑨海洋污染⑩危险性废弃物越境转移4、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砍伐林木、开垦林地、采集薪柴、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等。
5、我国林业的现状: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森林覆盖率为18.2%,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2005年公布〕。
二、森林及其分布:1、森林的概念: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的,具有一定面积〔空间〕和密度〔结构〕的木本植物群落,同是也包括其他生物在内受环境的制约同是又影响或改造环境形成的独特的〔有区别的〕生态系统整体。
2、森林的特征:①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林产品丰富②体积庞大,寿命长久,对环境的影响力巨大③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对较高④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相对较高⑤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3、林分的概念:林分指内部特征相同,与其周围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的森林地段。
单纯林多半是在生境较差的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林或人工林;混交林通常是在生境较好的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林或人工林。
4、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气候、土壤等因素是导致森林及其他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多样化的主要因子〕。
(1)水平地带性:①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条件在纬度上有规律的变化,森林类型呈现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有规律分布,主要由纬度的热量差异所致。
②经度地带性:在同一纬度不同经度由沿海到内陆降水量一般逐渐减少,因此在同一热量带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森林分布
![森林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39ba6a16de80d4d8d15a4ffa.png)
(3)主要分布区 ①几乎分布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大约在 北纬45°~70 ° ,它的北边是苔原,是森 林的最北界,主要分布于前苏联北方;北 欧、西欧北方;北美、加拿大。 ②我国大兴安岭和阿尔泰山等地有其分布。 ③世界木材产量的一半来源于此林。
2、落叶阔叶林
(1)自然条件 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一 年至少有四个多月日均温大于10℃,降水 量500~700mm,降水主要集中在生长季, 土壤为棕壤、褐色土、灰棕壤。 (2)一般特征 乔木具有阔的叶片,夏季生长,冬季落叶 季相明显。主要有山毛榉属、栎属、栗属、 椴属、槭属等,层次结构较针叶林复杂, 通常乔木有1~2层,草本1~2亚层。
⑥大乔木具板状根,有时具支柱根和气生根; ⑦常绿的、中型叶或大型羽叶,下层植物具滴 水叶尖及茎叶现象; ⑧常见有老茎生花的乔木,如木菠萝。一说是 热带雨林的原始性;二说是高大乔木适应昆 虫授粉的需要; ⑨林内附、寄生植物发达,有叶面附生植物; ⑩藤本植物发达,多木质大藤,常见偏茎,并 见有绞杀植物等。
②非洲雨林群系 主要分布于刚果河、尼日尔河下游和几内 亚湾等。种类较少,珍贵的用材树种有乌 木、紫檀。但特有种多,其中棕榈科尤其 引人注目,咖啡树种类很多(全世界35种, 这里20种)
刚果河热带雨林
③亚洲雨林群系 包括亚洲和大洋州所有热带雨林。主要分 布于菲律宾群岛、南洋群岛、马来半岛以 及中国的西双版纳、海南岛、台湾的一些 地区。 本群系乔木种类极其丰富,最上层由龙脑 香科的许多种组成。缺乏美丽的大型花的 植物和特别高大的棕榈科植物,但是具有 高大的八字沙椤属以及著名的白藤属和兰 科附生植物。
4、森林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的关系
(1)森林垂直带由下向上的变化规律,与森 林水平带由赤道向极地变化规律一致。 (2)森林垂直带谱愈近赤道愈完整;极地 带谱减少。如处在热带地区的台湾玉山, 垂直带谱6~7带,温带的长白山4~5带, 寒温带的大兴安岭仅有2~3带。
林学概论
![林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843959a2b0717fd5360cdcce.png)
第一章绪论1、林业的概念和内涵林业:培养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社会生产部门。
2、林学概念林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运用科学。
3、世界林业发展战略类型:(1)德国为代表森林之大效益:经、社、生一体化经营(2)法国、新西兰为代表:多效益主导利用(3)美国、日本、瑞典多效益综合经营(永续利用)在三大模型上派生而来eg:发展中国家多元化模型,过渡型多元化发展模式4、我国林业的现状:(1)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2)林业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林种结构)(3)造林绿化质量低、发展速度很缓慢(造林不护林)(4)产业滞后(5)补偿机制不健全(6)市场发育滞后(7)林业科技发展制度(8)基础设施薄弱5、世界林业的现状(1)资源的消涨(2)发展格局6、世界林业的发展趋势:(1)传统向现代:粗放向集约;获取材料为主为主要目的向多效益(2)城市林业的兴起:永续利用向持续发展;由单纯开发天然林到向人工林转变;林产品简单到复杂;经营观念转变;高科技利用;卫星图片第二章森林分布与资源特点一、森林与环境作用的一般规律:1、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繁殖的因子,任何一种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植物耐受范围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在低于或高于最受状态,生命活动均可永停止*2、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最小量状况的营养物质内容: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求量,它是决定该生物种生存或分布的决定因素注:该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1、2均为限制因子定律的两个定律*3、谢尔福德耐性定律(1913)内容:生物所能忍受的最小限度与最大限度之间的幅度,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发生作用,向两边减弱。
补充:1、生物对一个因子耐性广,对另一个因子则耐性窄2、对所有因子耐性广的生物分布也广的生物分布也广3、生物的耐受会随着生长发育不同时期发生变化4、当一种生物不是处于最适状态,对另一种因子的耐受性会下降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所有生态因子综合作用下构成的结果2、主导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至少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3、直接(间接)作用:水分、光照、湿度(有可能间接的作用)、地形、海拔、降水(间接作用)4、阶段作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需求不同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众多因子不可替代但相互之间可以适当补偿三、群落的分布规律概念:由于热量、水分分布不均,地球上分为:1、纬度地带性:植被沿纬度发生带状有规律的更替2、植被从沿海到内陆呈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性3、随海拔高度增加,气候、土壤、动植物群落,也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世界范围看p18 从我国来看p18四、世界森林资源特点p231、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2、人均森林资源差异大;3、森林资源大幅度减少中国森林资源特点p331、森林资源绝对量大,但森林覆盖率低,人均占有少2、森林类型多样,树种资源丰富,但地域分布不均衡3、森林质量有所提高,但总体上质量偏低4、林种结构有较大改善,但林龄结构低龄化,可利用资源不足5、人工林面积大,但经营水平不高,树种结构单一的现象十分普遍第三章森林与环境问题一、森林的作用: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维持碳平衡,调节全球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地表径流1、概念:以乔木树种为主,具有一定面积和密度的木本植物群落,受环境制约,又影响和改造坏境,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整体。
林学概论期末重点
![林学概论期末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3b6918d2af90242a995e55c.png)
第一章导论1.林学是研究森林及其与森林有关的自然资源,使之可持续经营的学科,是一门涉及生物学、物理学、经营学、社会学和政策学的综合而复杂的学科,包括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基本理论和科学体系。
2.林业就是培养和保护森林以及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
3.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
第二章森林及其分布1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具有一定面积(空间)和密度(结构),同时包括其他生物在内受环境的制约并影响环境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
2森林的特征: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林产品丰富体积庞大、寿命长久、对环境的影响力巨大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对较高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相对较高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3林分:指内部特征相同,与其周围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的森林地段。
4森林分布的地段性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合称植被分布的三相地带性。
5热带雨林的特征:热带雨林种类成分丰富、层次结构复杂。
林内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发达。
乔木具板状根,林木常有老茎生花现象。
一年四季都有树木开花结果,季相不明显。
6温室效应:把气体的浓度在大气层中的增高而使地球表面大气的年平均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第三章主要森林树种概述1 森林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①人口增长②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③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④外来种引入⑤环境污染⑥自然灾害2 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对策?①建立健全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②提高公众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意识③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工作④加大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投入⑤用森林生物多样性原理指导人类的行动3白花泡桐:埋条繁殖,根蘖繁殖第四章森林的功能1我国生态环境现状:①生态环境先天脆弱,各种灾害发生频繁;②水土流失严重、地力衰退明显;③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④森林资源量少质低;⑤生物多样性保护遭到严峻挑战;⑥水资源紧缺、水体污染严重;⑦大气污染严重、酸雨发生频繁。
林学概论第二章 森林的概念与特征
![林学概论第二章 森林的概念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3529cfb0029bd64783e2cdf.png)
(二)森林的特点
(二)森林的特点
(3)森林体积庞大,地理环境多种多样,类型复杂 (森林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复杂的空间结构) 森林在自然界常常占地广大,外 形变化万千,生态地理环境更是多种多样,因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森林类型。森 林的水平分布受光照、温度、降水量等差异的影响,从热带到寒带分布有热带 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以及寒带针叶林。
3、林相
我国确定划分林层的标准是: (1)次林层平均高与主林层平均高相差20%以上(主林层为100%),即一般 层间高差要大于20%。 (2)各林层林分蓄积量不少于30m3/hm2。每层林木要有一定的数量,经理调 查中规定每林层立木蓄积每公顷大于30立万米。 (3)各林层林木平均胸径在8cm以上 (4)主林层林木疏密度不少于0.3,次林层疏密度不小于0.2。 {疏密度是林分生产力的指标,可以用下式计算:疏密度P=∑g (测定林分的 胸高断面积)∕∑G(标准林分的胸高断面积)。 林层以罗马数字ⅠⅡⅢ……表示,最上层为Ⅰ层。 标准林分:指与测定林分同树种、同年龄、同地位级而生产力最高的林分。
1、林分起源
林分起源是指森林发生形成特点,一般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 天然林:由于自然媒介的作用,树木种子落在林地上发芽生根长成树木,发生 形成的森林; 人工林是用人工直播造林、植苗或插条造林方式形成的森林。
林分的起源也指森林的形成方式,一般指林分的繁殖方式。 实生林:凡是由种子起源的林分称为实生林。 特点:主干通直,生长高大,根系良好,寿命较高,不易感染病虫害。 萌生林:用根上萌生或由根孽萌芽形成的林分。 特点:发生快、衰老早、易感病虫害,不宜培育大径材。
(其中, A——林分平均年龄;n——查定年龄的林木株数; Ai——第i株林木的年龄;Gi——第 i株林木的胸高断面积)
森 林 经 理 学
![森 林 经 理 学](https://img.taocdn.com/s3/m/a5d6e80b6c85ec3a87c2c5eb.png)
森林资源
直接资源: (1)直接资源:林地资源、林木资源、 林中其他植物资源、林中其他原生动物 资源、林中非生物资源等。 间接资源: (2)间接资源:主要指由于森林的存在 而产生的环境、气候、观赏、旅游、森 林文化等资源。
在我国,1994年以后规定郁闭度达到 在我国,1994年以后规定郁闭度达到 ,1994 0.2,天然林面积达0.1 0.1hm 人工林、 0.2,天然林面积达0.1hm2,,人工林、经济 林等达1 以上的为森林。 林等达1亩(0.067 hm2)以上的为森林。
第2章 森林资源
本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 本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 什么是森林和森林资源 森林的数量、种类、 森林的数量、种类、分布 我国森林资源的结构和特点 自然保护区
第一节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概述
一、森林的概念 森林——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 的地表生物群落。 它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 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 和环境。 属于可再生性资源。是林业的 基础。
3% 16%
1 2 3 4 5
3%
64% 14%
各林种面积比重
四、 林龄结构 龄级——整化的年龄; 龄组——整化的龄级;
五 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
1 2 3 4 5 6
资源类型多 资源总量多、人均少 分布不均 森林结构不合理 林地生产力低 人工林多,质量不高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
一 二 三 四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自然保护区的区划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
二、我国森林资源的数量与分布 1 我国森林资源的数量 (1)森林覆被率变化表
森林覆被率变化图 森林覆被率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1 2 3 4 调查次序 5
森林覆被率
《林学概论》第二章 森林及其分布
![《林学概论》第二章 森林及其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7f04a1f549649b6648d747a3.png)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1.某一山体植被垂直带分布,与山体所处的纬度 开始到极地为止的水平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例如,黄山位于中亚热带地区,其山体植被垂直 带的变化,与山体所处纬度开始自南向北植被的 纬度地带性变化规律相对应。黄山植被垂直带谱 如下: (1)500~1100米 常绿阔叶林 (2)900~1250米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3)1200~1500米 落叶阔叶林 (4)1400~1750米 山地矮林和山地灌丛 (5)1600~1840米 山地草甸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气候、土壤等因素是导致森林及其他生 态系统类型及分布多样化的主要因子;
随着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差异, 植被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称之为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一)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1.森林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条件
在纬度上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呈现从
二、森林的植物组成
(二)下木:灌木和小乔木;H<1/2H; (三)幼苗幼树:<1年生(慢<2-3年 生)幼苗;H<乔木层/2幼树;
二、森林的植物组成
(四)活地被物:草本、苔藓、地衣、 真菌、半灌木、小灌木等;草本层及 苔藓层; (五)层外植物:层间植物;
三、森林的特征
(一)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林产品丰富; (8000种木本) (二)体积庞大、寿命长久、对环境的影响力 巨大; (三)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对较高; (四)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相对 较高; (五)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二、林分的内部特征
(七)林型 是同一林学条件和立地条件下林分的总体; 也是林业上根据林分的自然综合性状而划分 的森林分类单位。 双名法命名,突出特征因素(形容词)加上 优势种。
林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林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cbde94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03.png)
林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完整版林学是一门研究森林及其资源管理的学科,涉及植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林学概论是林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介绍林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林业资源的认识和管理能力。
以下是林学概论的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林业资源概述1.1 林业资源的定义和分类1.2 世界各国的森林资源情况1.3 中国的森林资源概况1.4 林业资源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作用第二章:森林生态学基础2.1 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2 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种群、群落、生态位、生态平衡等2.3 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和稳定性第三章:森林植物学基础3.1 森林植被的构成和类型3.2 主要的森林树种及其生长特性3.3 森林植物的繁殖和更新3.4 森林树种的分类和适应性第四章:森林资源的计量和调查4.1 森林资源的调查和测量方法4.2 森林资源的利用潜力分析4.3 森林资源的统计和信息管理第五章:森林经济学基础5.1 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5.2 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5.3 森林资源的经济评价和成本核算5.4 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经济利益协调第六章:森林保护与管理6.1 森林病虫害防治6.2 森林火灾的防治和管理6.3 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6.4 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第七章:林业社会学基础7.1 森林资源的社会属性7.2 森林资源对社会的影响7.3 森林资源的社会管理和参与第八章:森林政策与法规8.1 国家森林资源政策8.2 森林资源的保护法规8.3 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政策第九章:乡村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9.1 乡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9.2 乡村生态环境修复的原理和方法9.3 乡村土地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结语林学概论是林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并认识森林资源的基本概况及重要作用,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管理和保护森林资源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林学概论——精选推荐
![林学概论——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c33ea39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1.png)
第一章森林植物1.叶由芽的叶原基分化而形成,通常绿色。
2.花及花序花:是适合于繁殖的变态枝一朵完整的花是由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组成3.果实植物开花后,胚珠受精发育形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果皮加上里面的种子(1)单果:一朵花中只有一个雌蕊,由其子房形成的单个果实。
分为干果和肉质果。
(2)聚合果:一朵花中有多数单雌蕊,每个单雌蕊形成一个单果,集生在花托上,将这样集生在一朵花内的单果合称聚合果。
(3)聚花果:由整个花序形成的果实。
4.森林: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具有一定面积(空间)和密度(结构),同时包括其他生物在内受环境的制约并影响环境的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整体。
5.森林的特点(1)寿命长,生长周期长(2)成分复杂,产品丰富多彩(3)体积庞大,地理环境多种多样,类型复杂(4)可天然更新,可再生的生物资源(5)巨大生产能力,拥有最大的生物产量(6)对周围环境具有巨大的影响力6.森林的植物成分:根据植物所处地位,可分为林木、下木、幼苗幼树、活地被物、层间植物。
(1)林木(立木):指森林植物中的全部乔木。
由于乔木树体高大,一般是构成上层和中层林冠。
据经济价值、作用和特点不同可分为:优势树种:建群种,森林中材积最大和次大的乔木树种主要树种:目的树种,符合经营目的的树种,经济价值高次要树种:非目的树种,不符合经营要求,经济价值以木材价值为准伴生树种:辅佐树种,与主要树种伴生,耐荫先锋树种:优先适应环境生长的树种,喜光(2)下木:指林内的灌木和小乔木的总称,其高度一般终生不超过成熟林分平均高的1/2。
(3)幼苗幼树:林内1年生幼龄树木(慢生树种2~3年)总称为幼苗,超此年龄以上但其高度尚未达到乔木林冠层一半则称幼树。
(4)活地被物:是林内的草本植物和半灌木、小灌木、苔藓、地衣、真菌等组成的植物层次。
(5)层外植物(层间植物):在林内没有固定层次的植物。
藤本植物、附生、寄生植物。
7.林分——是指内部特征相同,与周围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的森林地段。
《森林生态学》(第02_10章)基础理论篇
![《森林生态学》(第02_10章)基础理论篇](https://img.taocdn.com/s3/m/e59b2b09af1ffc4fff47ac00.png)
第二章 森林环境和林木的生活史对策(2,3,4章)2020/11/21 21
第二节 林木生活史对策
(一) 开拓树种 开拓树种也叫先锋树种,它们是原始
林破坏以后,在次生裸地上最先出现的 能够适应裸地环境的树种。
这有两方面的机制:其一是具有很强 的种子散播能力或无性繁殖能力;其二 是幼苗对裸露的无林环境等具有较强的 抵抗能力。
➢以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划分出三种 生活史对策,即
竞争对策 (competition strategy)、 耐压对策 (stress-tolerance strategy) 和 杂草对策 (rural strategy)
第二章 森林环境和林木的生活史对策(2,3,4章)2020/11/21 19
这类的典型树种有山杨、白桦等。
第二章 森林环境和林木的生活史对策(2,3,4章)2020/11/21 22
第二节 林木生活史对策
(二) 耐性树种 这类树种通常是某一区域中极端立
地(如过度干旱、贫瘠或者过度湿润、 通气不良的立地)的占有者,它们主要 靠对恶劣环境的占有来维持它们在地区 生物多样性中的固有地位。
在林学文献中过去将此种特性习惯地称 之为耐阴性 (shade tolerance)。按此特性将 树种区分为两大类(阳性树种和耐阴树种)或 者三大类(上述两类再加一个中性树种)。
第二章 森林环境和林木的生活史对策(2,3,4章)林 环 境
阳性树种对于开阔裸地的占领能力很强,当由 于火灾、暴风或者其他干扰因素而形成干扰土 地时,这类树种能作为先锋树种迅速出现,因 为它们的种子散播能力强,并能够适应裸地的 强光及其他不利环境条件,幼年生长迅速等。 相反,耐阴树种适于生长在比较湿润的,受到 庇护的中生立地,它们能够在阳性树种的林冠 下生存,并逐渐代替后者,而一旦耐阴树种在 林冠层占据优势地位以后,林冠下的环境条件 变得对阳性树种的生存非常不利,而只适合于 耐阴树种本身的繁殖更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2.体现经度地带性的山体垂直带的组成情 况,还与该经度地带所处的纬度有一定的 相关性。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向上首 先变为同纬度的海洋性植被(即近海洋处 同高度的植被类型),而后,随着海拔的 升高,出现与纬度地带性相应的植被带。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如高山是处于热带的荒漠地区,则山麓平地的地带性的植 被类型为干荒漠,随着山地的上升,依次的理想分布为干草 原(或稀树草原)→疏林灌丛→常绿阔叶林→夏绿林→亚高 山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地→高山冻原→冰雪带。 如天山北坡山地的植被垂直分布大致如下: (1)500~1000米 荒漠带 (2)1000~1700米 山地荒漠草原和山地草原带 (3)1700~2700米 山地针叶林带 (4)2700~3000米 亚高山草甸带 (5)3000~3800米 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和终年冰雪带。
二、林分的内部特征
(一)树种组成 乔木树种所占比例,以十分法表示; 纯林、混交林; 树种组成系数;蓄积量(胸高断面积) 2%<X<5%“+”; X<2%“-”。
二、林分的内部特征
(二)林相: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 的树冠层次称为林相或林层; 单层林 复层林 连层林 主层林 次层林
二、林分的内部特征
一、概念
(二)生产力:是表示生产的速度,指单位面 积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量或固定 能量的速率。常用g/m2· a表示。
一、概念
(三)森林群落的生产力 森林约占地球表面的9.8%,占陆地面积的 35.5%,每年提供的净生产量8.4×109t,占 全球年总净生产量1.73×1010t的49%左右。 地球上森林群落的生物量与净生产力存在 很大差异,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地理位 置、树种的遗传特性及人为经营活动尤为密 切。
部、华北各省。由于冬季落叶,夏季绿叶,又叫 夏绿林。多以混交林形式存在,亦称温带混交林。
(二)落叶阔叶林
2.特征:①外貌随季节变化而更替明显,林下 早春开花短命植物是落叶阔叶林特殊的季相, 夏季枝叶繁茂,秋冬落叶;②结构简单,分层 清楚,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③树种组成比针叶林相对复杂;④树种叶子质 地较薄,无革质硬叶现象,叶片有大有小,有 明显的季相变化,树干和树皮有较厚的皮层保 护,冬芽有鳞片和树脂保护。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2.森林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在同一纬度,从沿海到内陆由于水分
条件的有规律变化导致森林类型呈现有规
律的分布的现象。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1)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北美的中部,东面是大西洋,西面是太平 洋,但被经向的落基山脉所阻隔,植被从 东向西依次更替为: (东)森林带→草原带→半荒漠带→荒漠带 →森林(西) 落基山脉
二、森林群落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一)皆伐实测法 (二)平均标准木法 (三)回归估测法
§2-4 森林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相关概念 二、群落演替的原因 三、群落演替的类型
一、群落演替的相关概念
群落演替:指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 有规律的变化。
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称为原生 演替。
起始于次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二、世界主要森林类型及其地理分区
因受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的
影响,地球上的植被群落是多种多样的。主
要的地带性森林类型:热带雨林、常绿阔叶
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等。
二、世界主要森林类型及其地理分区
(一)针叶林 1.针叶林是指北方针叶林,也叫泰加林,意为沼 泽林,原来专指西伯利亚地区的寒温带针叶林。现 在是指几乎全部分布于北纬45°~70°的宽广陆地, 包括欧亚寒温带针叶林、东亚寒温带针叶林和北美 寒温带针叶林。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和阿尔 泰山。大兴安岭山地丘陵地区,地形起伏小,坡度 缓,山顶浑圆,一般海拔1100米左右,南部高峰 1712米,北部高峰1520米。极端低温在-60℃, 年均降雨量350-500毫米。土壤为山地棕色泰加土, 山地暗棕壤,土壤厚度不均,有永冻层。冬季严寒, 夏季温暖湿润,年温差较大。
二、林分的内部特征
(七)林型 是同一林学条件和立地条件下林分的总体; 也是林业上根据林分的自然综合性状而划分 的森林分类单位。 双名法命名,突出特征因素(形容词)加上 优势种。
§2-3 森林群落的生产力
一、概念 二、森林群落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一、概念
(一)生产量:由森林群落中绿色植物光合作 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为第一性生 产量,又称为总初级生产量,简称为总生产 量。 在任何一段时间内,净第一性生产量的积累 量,叫做生物量。用干物质表示,单位为 Kg/hm2,g/m2。
二、林分的内部特征
(五)密度、郁闭度、疏密度 所占空间的利用程度; 1.株数密度 株/面积 2.疏密度 胸高断面积/标准胸高断面积 (标准 表),用0-1表示; 3.郁闭度 反映林冠的闭合程度;投影面积/林 地面积;用0-1表示;
二、林分的内部特征
(六)地位级和立地指数 衡量林分生产力和 立地条件(综合生态环境)的高低; 1.地位级:地位级表;用林分平均高和林龄2 个指标来确定。 2. 立地指数:立地指数表;用林分优势木平均 高和林龄2个指标来确定。
第二章 森林及其分布 §2-1森林的概念及其特征 §2-2 林分及其内部特征 §2-3 森林群落的生产力* §2-4 森林群落的演替* §2-5 森林分布 §2-6 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课前预习题
1.什么是森林?森林有哪些特点? 2.森林有哪些植物成分? 3.林分的概念及特征? 4.世界主要森林类型及分布? 5.森林分布的规律有哪些?
§2-1森林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森林的概念
二、森林的植物组成 三、森林的特征
Hale Waihona Puke 一、森林的概念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具有一定面积和密度
的木本植物群落,受环境的制约又影响(改造) 环境,形成独特的(有区别的)生态系统整体。
二、森林的植物组成
二、森林的植物组成
(一)林木:立木、乔木;根据数量特征、经济价 值、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可分为: 1.优势树种:建群树种;株数或材积最大;起决 定作用; 2.主要树种:目的树种;具有较大经济价值; 3.次要树种:非目的树种;经济价值低; 4.伴生树种:辅佐树种;耐阴;促进作用; 5.先锋树种:首先占据在生态环境恶劣的立地上、 迹地或原生裸地。
(一)针叶林 2.特征: ①由松科类植物组成; ②层次分明,结构简单,层外植被不发达; ③死地被物层厚,分解缓慢。
(二)落叶阔叶林
1.指分布于温带、暖温带湿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
典型的地带性森林群落类型。分布于北纬
30°~50°的温带地区,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廷和
新西兰也有分布。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南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气候、土壤等因素是导致森林及其他生 态系统类型及分布多样化的主要因子;
随着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差异, 植被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称之为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一)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1.森林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条件
在纬度上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呈现从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1.某一山体植被垂直带分布,与山体所处的纬度 开始到极地为止的水平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例如,黄山位于中亚热带地区,其山体植被垂直 带的变化,与山体所处纬度开始自南向北植被的 纬度地带性变化规律相对应。黄山植被垂直带谱 如下: (1)500~1100米 常绿阔叶林 (2)900~1250米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3)1200~1500米 落叶阔叶林 (4)1400~1750米 山地矮林和山地灌丛 (5)1600~1840米 山地草甸
(三)林龄及其结构 林分的平均年龄;一般情况下以优势树种的 平均年龄代表林分的年龄; 龄级(生长速度、寿命,20,10,5,2-3, 1-2); 同龄林 异龄林; 龄组(幼、中、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
二、林分的内部特征
(四)起源 指林分的形成方式和动力; 根据形成方式分为实生林、萌生林。 根据林分形成的动力分为天然林、人工林。
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有规律的分布的现象。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1)世界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寒带苔原→寒温 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 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 出现: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 →荒漠。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一、群落演替的相关概念
旱生演替:原生演替开始于裸露岩石、沙地 等干旱基质上的演替;一般从岩石风化开 始,最后形成森林。 水生演替:从积水(淡水湖泊、池塘中)发 生的原生演替。
二、群落演替的原因
(一)内因:主要是指群落内部的建群种对其原生 境条件下的作用和改变后而不适合其自己的繁衍 发展,从而导致群落的演替。
(2)我国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东部湿润森林区,自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 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 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 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部内陆腹地,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从北至南出现的一系列东 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原有的纬度地带性, 因此自北向南的变化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 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三)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
1.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具有相似性和对应性 森林类型在山地垂直方向上的成带分布和纬度上的 水平分布顺序具有对应性。
2.纬度地带性带谱与垂直地带性带谱上具有明显 的差异性。 引起纬度带形成的环境条件和引起垂直带形成的环 境条件在性质上和数量上及配合上明显不同的。
二、森林的植物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