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的诊治
肠息肉(结、直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肠息肉(结、直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息肉痔、大肠息肉,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
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肠息肉(结直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肠息肉(结直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直肠息肉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有效的肠息肉治疗方案
有效的肠息肉治疗方案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肠黏膜上突起的息肉。
虽然大部分息肉是良性的,但某些类型的息肉有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
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肠息肉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目前被广泛运用的有效肠息肉治疗方案。
一、内镜切除术内镜切除术是目前肠息肉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内镜引导下,在肠道内直接将息肉切除。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适用于大多数大小较小的息肉。
内镜切除术分为两种常用技术:典型的切除术和环形切除术。
在典型的切除术中,医生使用剪刀或电凝器直接将息肉切除。
这种方法适用于直径小于1厘米的肠息肉。
环形切除术则是通过在息肉周围打上一个环形剪线,将其切除。
这种方法适用于稍大一些的息肉。
内镜切除术的成功率较高,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非常小心,以免引起并发症。
二、经皮肠镜切除术对于无法进行内镜切除术的患者,经皮肠镜切除术可作为一种替代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腹部进行小切口并插入一个特殊的内窥镜,达到治疗肠息肉的目的。
经皮肠镜切除术是侵入性较小、创伤较小的方法,适用于那些无法承受开放手术的患者。
三、手术切除在某些情况下,肠息肉的大小或位置超出了内镜治疗的范围,或者患者同时存在其他疾病需要手术治疗。
此时,医生可能会选择手术切除来治疗肠息肉。
手术切除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种方式。
这些手术方法相对更侵入性较大,适用于较大、较难治疗的息肉。
手术切除后,患者需要较长的康复期。
四、药物治疗除了上述的治疗方法外,药物治疗也被用于肠息肉的治疗。
目前,一些抗炎药物和抗肿瘤药物被认为可以抑制肠息肉的生长。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控制和减少肠息肉的数量,减轻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的效果因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采用。
在选择适当的肠息肉治疗方案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因此,及早就诊、接受医生的专业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起来,有效的肠息肉治疗方案包括内镜切除术、经皮肠镜切除术、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及其治疗方法肠息肉的概述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上的良性肿瘤,常见于结肠和直肠。
它通常呈现为肠道黏膜上的突起病变,可以是单个或多个,大小和形状各异。
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前体病变,因此及早检测和治疗肠息肉对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肠息肉的病理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息肉形态:肠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乳头状息肉、绒毛状息肉和腺瘤息肉。
乳头状息肉呈乳头状生长,多数为单个,直径较小;绒毛状息肉形状似绒毛,通常较大;腺瘤息肉是最常见的类型,一般较大且呈圆形。
2.显微镜下的特征:肠息肉主要由亚型腺瘤组成,其特点是腺腔膨大且结构紊乱。
腺瘤细胞具有异型分化,细胞核特征突出。
3.肠黏膜损伤:肠息肉可导致黏膜破坏和溃疡形成。
溃疡对于判断肠息肉的恶变程度和深度有重要意义。
4.充血和出血:部分肠息肉在镜下可见局限性充血和出血。
这些病理表现常常与息肉的大小和形态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肠息肉的治疗方法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根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而定。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1.内镜下切除术:对于直径较小的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是最常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种手术方法通过内镜引导下,使用电切线圈或切除钳将肠息肉完整地切除。
2.手术切除:对于直径较大、形态不规则或恶性变异较高的肠息肉,手术切除是更合适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可以通过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
3.腔镜手术: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通过腹腔镜引导下,使用微创器械切除肠息肉。
这种手术方法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
4.冷冻治疗:冷冻治疗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将液态氮或二氧化碳直接喷洒在肠息肉上,使其冻结坏死。
这种治疗方法无需切除肠息肉,因此可以减少对肠道的损伤。
5.其他方法:除了上述常见的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可以用于肠息肉的治疗,如高能量射频治疗、放射治疗等。
这些方法通常用于治疗大型和难以切除的肠息肉。
结论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前体病变,及早检测和治疗肠息肉对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至关重要。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EMR ESD APC等)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肠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综合征。
其中,腺瘤性息肉、息肉病综合征与结肠癌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内镜检出、切除腺瘤可使结直癌的发生减少76%~90%,下面就介绍几种内镜下清除肠息肉的技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EMR常用于切除无蒂息肉,通过注射缓冲液到黏膜下层的空间,使上皮与底层组织分开,使病变分离。
EMR比单纯使用圈套器或电凝术切除病变更安全。
EMR通常用于<20mm 的息肉,这是因为用这种技术整块切除更大的息肉是有难度的。
然而用黏膜分片切除法(EPMR)对更大的息肉是可行的。
EPMR 先从病变周围注射液体使病变隆起,然后用圈套器分片将病变切除,先切除病变中央部,再切除残余病变。
EPMR对于结直肠大而无蒂的息肉是一种安全的方法,但是由于其高复发率应谨慎用于恶性息肉。
如果EPMR术后有残留的息肉组织,可用氩离子凝固术清除。
分片切除后3~6个月内应该复查病灶处有无残余息肉组织。
EMR的适应证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各国并不统一,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医院、医生掌握的适应证也不完全一样。
首先要获得组织标本用于常规活检未能明确诊断的黏膜下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其次切除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较浅、采用可以完全切除的消化道早癌均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
但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判断准确、可操作性强的绝对适应证标准还有争议。
日本食管协会制定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绝对适应证为:病灶局限于m1、m2层、范围<2/3食管周长、长度<30mm,病灶数目少于3-4个;相对适应证为:病灶浸润至m3、sm1,直径30 ~50mm,范围≥3/4食管周长或环周浸润、病灶数目5~8个。
根据日本胃癌学会编写的《胃癌治疗指南(2004年4月版)》规定,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为:(1)病理类型为分化型腺癌;(2)内镜下判断癌组织的深度限于黏膜层(m);(3)病灶直径<2c m;(4)病变局部不合并溃疡,以上4个条件需同时具备。
肠息肉治疗的最佳时机和持续时间
肠息肉治疗的最佳时机和持续时间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肠疾病,由于其潜在的恶性转变风险,及时的治疗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肠息肉治疗的最佳时机和持续时间,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这一疾病。
一、肠息肉的最佳治疗时机1. 年龄因素:肠息肉治疗时机的选择与患者的年龄密切相关。
对于年轻患者,尤其是家族遗传性息肉病患者,早期治疗十分重要,以防止潜在的癌变风险。
而对于老年患者,特别是存在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则需权衡手术风险和生活质量,确定最佳治疗时机。
2. 病变性质: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两种类型。
腺瘤性息肉是潜在恶性变的前期病变,因此建议尽早切除。
而对于非腺瘤性息肉,其恶性变的风险较低,治疗时机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
3. 异常症状:如肠道出血、肠梗阻、息肉破裂等症状,均需及时进行治疗。
这些不仅可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症状的严重程度也是决定治疗时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肠息肉的持续时间1. 手术切除:对于大多数肠息肉病变,手术切除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手术持续时间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对于单个较小的息肉,手术切除时间相对较短,通常在30分钟到1小时左右。
而对于较大且数量较多的息肉,手术时间会相应延长。
2. 内窥镜治疗:内窥镜治疗是一种无创的方法,对于一些早期和小型的息肉病变特别适用。
该治疗方法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在10分钟到30分钟左右。
内窥镜治疗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如电灼治疗或剪切结扎等,切除或摘除肠道息肉。
3.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禁止手术的高龄患者或身体状况差的患者,药物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
药物治疗的持续时间较长,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来观察治疗效果。
三、治疗后的注意事项1. 定期随访:不论选择何种治疗方式,治疗后的定期随访都非常重要。
随诊目的是及时评估治疗效果,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息肉的复发情况。
2. 饮食调理:患者在治疗后需要遵循医生建议的饮食方案,避免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的摄入,保持肠道的健康。
肠息肉治疗方案
肠息肉治疗方案引言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上的良性肿瘤,多数情况下是无症状的,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
因此,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对于肠息肉的患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肠息肉的治疗方案,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1. 内镜切除治疗内镜切除是肠息肉的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法之一。
主要包括两种技术:六组法和剥脱法。
•六组法:将肠息肉分成六组,分别进行电凝、切割和戳刺。
这个方法适用于小而平坦的息肉。
•剥脱法:通过在肠道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从而将肿瘤从肠道黏膜下部分剥离。
这个方法适用于较大的息肉。
内镜切除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对于早期肠息肉的治疗效果显著。
2.体积引流治疗肠息肉引起的症状主要是由于肠道梗阻导致,而体积引流治疗是通过为肠道提供通畅的引流通道来缓解肠道梗阻。
主要方法有:•肠道腔内引流:通过在肠道梗阻部位插入管道,引流肠道内的积液和气体。
这个方法多用于肠道部分梗阻的患者。
•肠外引流:通过在肠道梗阻部位进行手术切开,引流肠道内的积液和气体。
这个方法多用于肠道完全梗阻的患者。
体积引流治疗能够缓解肠道梗阻症状,但是对于息肉本身的治疗效果有限。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肠息肉的最后手段,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恶性变异的肠息肉;•高度复杂的息肉;•反复发作的息肉。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
开放手术通常用于复杂病例,而腹腔镜手术则可以减少术后的疼痛和恢复时间。
手术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病变的切除或回肠-结肠吻合。
结论总之,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
非手术治疗包括内镜切除和体积引流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手术治疗则是最后的手段,适用于复杂病例和恶性变异的肠息肉。
综上所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肠息肉治疗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肠息肉治疗的有效方法和技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它是指肠粘膜上的可见或隐蔽性肿瘤样病变。
如果不及时治疗,肠息肉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发展为恶性肿瘤。
因此,掌握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肠息肉治疗方法和技巧。
一、内窥镜切除术内窥镜切除术是目前最常用的肠息肉治疗方法之一。
内窥镜切除术通过直视下对肠息肉进行切除,可以达到肠息肉清除的目的。
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肠息肉的治疗。
在内窥镜切除术中,医生首先使用内窥镜将肠息肉清晰可见,然后通过电凝切除或者剪切术将其完全切除。
在术后的护理中,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确保肠息肉是否完全切除。
二、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肠息肉治疗方法。
它通过靶向药物的给药,直接作用于肠息肉的异常细胞,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从而遏制肠息肉的发展。
靶向治疗针对的是肠息肉中的特定分子靶点,如EGFR、VEGF等。
目前,一些靶向药物已经得到临床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靶向治疗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皮疹、腹泻等,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需要密切注意身体的反应。
三、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一种基于人体免疫学原理的肠息肉治疗方法。
它通过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力,增强对肠息肉的抵抗力,进而抑制肠息肉的生长和发展。
目前,免疫治疗在肠息肉的治疗中尚处于研究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通过干扰素、细胞因子等免疫调节剂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抑制肠息肉的发展。
然而,免疫治疗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除了治疗方法和技巧,肠息肉的预防和注意事项也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肠息肉患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避免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2.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肠息肉;3.注意生活方式的调节,保持适量运动,远离不良习惯,如抽烟、喝酒等;4.避免过度用药,特别是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
结肠息肉最佳治疗方法
结肠息肉最佳治疗方法1、单个息肉可行切除加病检同时进行。
2、多发息肉或息肉较大有恶变征可经肛门肛窥肠镜进行病理活检以除外恶变。
3、低位或长蒂脱出息肉可用肛窥,直乙镜,套扎或经肛门直接切除。
4、广基或多发息肉可经腹、会阴、骶尾部行肠壁肠段部分切除。
5、高位息肉可行纤维结肠镜高频电切。
6、息肉有癌变应按肿瘤行根治性切除术。
1、湿热下注【证候】大便粘浊带血,肛门灼热不适,下坠伴腹痛、腹泻、腹胀,息肉表面粘着脓性物,糜烂,可有肿物脱出肛外,指诊有时可触及肿物,舌质红,苔黄或黄白相兼而腻,脉弦滑细【治法】清热利湿,理气止血【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茯苓、地榆炭、大小蓟、枳壳。
若便秘加炒决明2、气滞血瘀【证候】病久息肉明显增大,硬而痛,纳少,面黯消瘦,脉弦滑,舌质暗,苔白【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散结【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全当归、赤芍、地龙六条,川芎、桃红、牛膝、穿山甲。
腹胀、肛门下坠加枳实、木香3、脾虚气滞【证候】自幼出现便血,时有肿物脱出肛外,腹泻史较长,腹部隐痛,便血时多时少,倦怠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治法】温中健脾,理气散瘀【方药】良附丸加味。
高良姜、制香附、制黄芪、炒枳实。
便时带血加赤石脂、血余炭4、寒凝结滞【证候】腹胀痛喜暖,四肢冷而无力,腰膝酸痛,大便清冷,伴面部或下肢浮肿,小便少或清长,舌淡暗苔白,脉沉无力【治法】温中散寒,理气利湿【方法】金匮肾气丸加减。
熟地、生地、山药、泽泻、茯苓、桂枝、制附片、山茱萸、木香。
腹痛者加白芍、甘草其他疗法1、灌肠法中药煎剂经肛门灌注于直肠内,保留2~4小时,可对局部直接发挥作用。
近些年来常用的灌肠方有复方青白散,药用青黛、白芷、白芍、白术、白头翁、黄柏、薏苡仁等煎汤或研细末用。
水煎浓汁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
2、结扎法中医治疗直肠息肉的常用方法,局部麻醉后在窥镜下钳夹息肉蒂部,用粗丝线进行结扎,使其缺血坏死脱落,达到治愈目的。
肠息肉治疗方案
肠息肉治疗方案肠息肉是常见的肠道良性疾病,通常发生于结肠和直肠,其特征是黏膜肿瘤性增生。
虽然多数息肉是良性的,但存在一定的恶性潜力。
因此,治疗肠息肉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案,以预防并避免可能的恶性转变。
本文将介绍肠息肉治疗的几种常见方案。
一、内镜切除术内镜切除术是治疗肠息肉的主要方法之一,其通过内窥镜引导下的手术,将肠道内的息肉切除。
内镜切除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1 腔内切除术腔内切除术适用于小型、浅表的结肠息肉。
医生使用内窥镜将刀具穿入肠道内,直接将息肉移除。
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且痛苦较少。
1.2 剥离切除术剥离切除术适用于较大的息肉,其特点是可将肿瘤联合黏膜一同切除,以确保切除面的干净。
这种方法需要更长时间的手术,但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3 内镜下微创手术内镜下微创手术结合了内镜技术和微创手术技术,可以在保证手术切除的同时减少对肠道的干扰。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型或位于肠道深部的息肉。
二、电切术电切术是一种利用高频电流切割刀片,将肠道内的息肉切除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迅速切除较大、较深的息肉,同时减少出血的风险。
电切术可以通过内窥镜直接进行,也可以在内镜引导下进行微创手术。
三、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是通过激光器产生的高能光束烧灼肿瘤组织,达到切除肿瘤的目的。
激光治疗具有出血少、创伤小等优点,适用于一些位置特殊、较大或复杂的息肉。
四、手术切除对于较大且有恶性潜力的息肉,手术切除是常规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可以完全清除肠道内的肿瘤组织,避免恶性转变的风险。
手术切除需要在全麻下进行,恢复期较长,适用于部分患者。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的肠息肉患者,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对于小型、浅表的息肉,内镜切除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电切术和激光治疗适用于较大或较深的息肉。
对于恶性潜力较大的深部肿瘤,手术切除是较为合适的选择。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患者应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共识,根据肿瘤的性质和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肠息肉的诊治
.
23
息肉具有家族性?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性疾病,全结肠与直肠均可有多发腺 瘤。息肉从100左右到数千个不等。本病 息肉并不完全限于大肠,常伴有胃息肉及 十二指肠息肉。常于青年及中年发病,有 高度癌变倾向。有报道提示在息肉发生的 头5年内癌变率为12%,在15-20年则大 于50%,癌变的平均年龄为40岁。
皮再生修复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增生的纤维组织与残存 的粘膜构成息肉。 此类息肉多无蒂,呈丘状隆起于粘膜表面。 息肉表面光滑,质软。部分息肉表面充血有糜烂面,质较脆。
3.错构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着息肉综合症(PeutzJegher息肉)。
息肉分布全胃肠道,以空肠最常见,其次是回肠和结肠。息 肉常是散在多发,大小差别明显,多为有蒂或亚蒂,息肉表 面不光滑,有许多小叶状突起,质地中等,一般无恶变。
.
19
息肉癌变的相关影响因素?
胃肠道息肉发生癌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息 肉的大小、类型、形态、数目、部位、上皮间变 程度、年龄以及地区和种族等: ①息肉的大小:呈正相关,即息肉越大,癌变率 越高。直径小于1.0厘米的有蒂息肉癌变率 小于 1%;直径在1-2厘米者癌变率通常为10%;直 径大于2厘米的癌变率通常为50%。
.
10
.
11
肠息肉形成原因?
肠息肉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仍 不清楚,根据对息肉的研究初步提示:腺 瘤的发生是多个基因改变的复杂过程,而 环境因素改变致基因(表达)异常或突变基 因在环境因素作用下表达形成腺瘤;而增 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则与感染和损伤相关, 是引起适应性反应。
肠息肉诊治进展
type 1:息肉样癌,常为广基。 type 2:边界清楚或边缘隆起的溃疡型癌。 type 3:没有明确范围的溃疡型、浸润型癌。 type 4:非溃疡性、弥漫浸润癌。 type 5:未分类的进展期癌。
胃癌的Borrmann分型
2. 患者因素:肠道准备不佳,配合不良等漏 诊率会更高。
3. 退镜时间:2002年ASGE要求6-10min。延 长退镜时间可明显增加病变检出率(1.8 倍)。有争议。
4. 其它:
① 医生经验、皱襞深大、息肉的形态和位置。
② 医师精力:快下班时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刚上班时, 同时插镜失败率也明显增加。半天工作的比全天工 作者息肉检出率高。每过1小时可能会使检出率下 降5.6%。
Type I and II :良性,非肿瘤性。 type III to V:肿瘤性,其准确率达90%。 Type III:III-S and III-L
Pit pattern classification (2)
Pit pattern type I II
III S III L IV
V
Characteristics roundish pits stellar or papillary pits small roundish or tubular pits (smaller than type I pits) large roundish or tubular pits (larger than type I pits) branch-like or gyrus-like pits non-structured pits
息肉的内镜疗诊进展
Endoscopic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management of polyps
结肠息肉的症状及治疗
结肠息肉的症状及治疗
【症状】
1. 便血:结肠息肉是直肠内壁出现的肿块,它会损伤肠黏膜并导致出血。
便血通常
是少量的,以鲜红色血液形式出现,通常伴随着大便的排出。
2. 腹泻或便秘:结肠息肉可导致肠腔狭窄,并影响粪便的正常通过。
当结肠息肉影
响便便正常运作时,便秘或腹泻会成为一个常见的症状。
3. 腹痛:由于结肠息肉刺激肠壁,它可能导致不适和腹痛。
这种疼痛通常是间歇性的,可能与粪便的运作和饮食有关。
4. 黏液分泌:结肠息肉可能导致黏液分泌增加,这可能会导致腹部肿胀或泻肚子现
象等。
【治疗】
1. 外科手术:如果息肉较大或数目较多或转归不好,就需要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在外科手术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包括传统切割、粘连等方式。
2. 内窥镜下摘除:结肠息肉的内窥镜摘除技术,在目前治疗结肠息肉的方法中被公
认为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仅仅有结肠息肉的患者而言,可以通过内窥镜
下摘除,切片及达到治疗效果。
3. 药物治疗:对于轻症结肠息肉患者,可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类药物,有助于消化
系统的调节和调节肠道。
缓解症状及减轻患者的疾病程度,此外,也有可通过抗菌及黏膜
保护剂等治疗药物。
4. 改善生活方式:建议在日常的饮食,运动等方面入手,比如保持饮食的规律性和
多吃粗粮、蔬菜、水果等,同时经常参加有氧练习运动,提高机体抵抗力、达到预防疾病
的效果。
总的来说,发现结肠息肉及时治疗至关重要,早期治疗不仅可以治愈疾病,更是预防癌
症的最好方法。
如果出现腹泻便秘、腹痛、便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肠息肉的手术治疗方法和风险评估及术后注意事项
肠息肉的手术治疗方法和风险评估及术后注意事项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它是指腺上皮生长在肠黏膜上的肿块。
肠息肉虽然本身并不致命,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并控制其发展,有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
因此,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以清除和预防这种疾病。
本文将介绍肠息肉的手术治疗方法和风险评估,并讨论术后的注意事项。
一、手术治疗方法1.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是目前最常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通过内镜的引导下,将切除器械插入肠道,直接切除息肉。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可以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不需要全身麻醉。
2.开腹手术如果肠息肉较大,位置较深,或合并其他结肠疾病,内镜下切除术可能无法彻底清除,这时需要进行开腹手术。
开腹手术是传统的治疗方法,通过切开腹部进行肠道切除。
这种方法适用于肠道息肉较大或有潜在恶性变迁的情况。
二、风险评估1.手术风险无论采用内镜下切除术还是开腹手术,都有一定的手术风险。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结肠穿孔等。
因此,在决定手术治疗前,医生会根据病情评估手术风险,并权衡手术风险与治疗效果。
2.术后并发症除了手术风险外,术后也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
例如,术后可能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不适症状。
此外,手术后的伤口也需要注意感染和愈合情况。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后的护理和注意事项密切相关。
三、术后注意事项1.饮食术后饮食是恢复和康复的重要因素。
术后患者应以流质饮食为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伤口和消化系统。
同时,患者需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脱水。
2.伤口护理术后患者的伤口需要密切观察和护理。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湿热环境,防止感染。
定期更换敷料,并按医生建议使用抗菌药物,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3.避免剧烈运动术后患者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物提拿,以免伤口张力过大或造成再出血。
根据医生的建议,逐渐增加日常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4.定期随访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诊和随访,以掌握术后恢复情况和评估疗效。
肠息肉的诊治PPT课件
精品课件
17
其它传统的检查方法还有X线钡餐、钡灌肠、气钡双重
造影等。窥镜下息肉多呈圆形或半球形,少数为分叶状, 表面黏膜光滑或有细颗粒感,多呈橘红色,较周围黏膜 色泽稍重;长蒂者顶端变化较明显,可有白苔、糜烂或 出血。若内镜下观察息肉表面有糜烂坏死、基底部有浸 润性病变、表面颗粒大小不等、息肉呈结节状等应考虑 有恶变的可能。内镜下所见到的息肉均应常规活检,明 确息肉性质。根据息肉性质决定下一步治疗。
有蒂息肉有一长颈状的蒂。息肉表面一般光滑或桑 椹样,分叶状少。表面可充血、糜烂、出血、直径 一般不超过2cm。息肉呈圆球形或类球形。
精品课件
6
一般分为腺瘤性、错构瘤性、炎性和其他(化生性 息肉及粘膜肥大赘生物)四大类。
1.腺瘤性息肉,是由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
➢ 腺上皮细胞更新平衡失调,出现异型性 ,即成腺瘤。
及腹泻等并发症;②部分息肉具有 恶变倾向,可癌变。
精品课件
16
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可因疼痛、大便 出血、粘液便等就诊而被检出,但很多患者并不一 定都出现症状,随着人们健康保健意识增强及肠道 窥镜技术发展,部分患者是在做诊断性检查或体检 时被发现的。目前内镜仍是首选和最常用的检查手 段,内窥镜有成像清晰,并能贮存图像资料或打印 对比,同时还可进行镜下息肉的治疗等优点。
2.炎症性息肉:继发于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 损伤粘膜组织,上
皮再生修复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增生的纤维组织与残存 的粘膜构成息肉。 此类息肉多无蒂,呈丘状隆起于粘膜表面。 息肉表面光滑,质软。部分息肉表面充血有糜烂面,质较脆。
3.错构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着息肉综合症(PeutzJegher息肉)。
异常或突变基因在环境因素作用下表达形成腺瘤; 而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则与感染和损伤相关,是 引起适应性反应。
肠息肉手术方案
肠息肉手术方案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
大多数肠息肉是良性的,但也有一部分存在恶变的可能。
对于有症状、较大或有恶变倾向的肠息肉,手术治疗通常是必要的。
下面为您介绍几种常见的肠息肉手术方案。
一、内镜下息肉切除术这是治疗肠息肉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高频电切术医生通过内镜将电切圈套器送达息肉部位,套住息肉蒂部或基底部,然后接通高频电流,产生的热量将息肉切除。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蒂或亚蒂的息肉。
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于较大、扁平的息肉,先在息肉底部注射生理盐水,使息肉隆起,然后用圈套器套住息肉并切除。
3、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主要用于直径大于 2 厘米的巨大平坦型息肉。
医生使用特殊的器械沿着息肉的黏膜下层逐步将其完整剥离。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但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如果息肉位置较低,距离肛门较近,可以通过经肛门局部切除术进行治疗。
1、肛门镜下切除术在肛门镜的辅助下,直接切除息肉。
2、经肛门直视下切除术对于较大的息肉,可在直视下进行切除。
这种手术方式相对简单,但适用范围较窄,只适合位置较低的息肉。
三、腹腔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当息肉较大、数量较多,或者内镜下切除困难时,可以考虑腹腔镜手术。
在腹部打几个小孔,插入腹腔镜器械,观察肠息肉的位置和情况,然后进行切除。
必要时,可能需要切除部分肠段。
腹腔镜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后恢复较快,但手术难度较大,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
四、开腹手术在某些复杂的情况下,如息肉恶变、广泛的肠道病变等,可能需要进行开腹手术。
开腹手术可以更直观地处理病变,但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术前准备在进行肠息肉手术前,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1、肠道清洁一般通过口服泻药来清洁肠道,以确保手术视野清晰,减少感染的风险。
2、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等,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确保能够耐受手术。
中医治疗肠息肉的方法
中医治疗肠息肉的方法
中医治疗肠息肉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和针灸等。
1. 中药内服: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调理肠胃等作用的中药进行内服。
常用的中药包括红霉素、石斛、生大黄、大黄、郁金、桃仁、莪术等。
2. 中药外用:选用一些具有化痰、散结、消肿等作用的中药进行外用。
常用的方法包括熏洗、湿敷、贴敷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柏叶、半夏、甘遂、穿山甲片等。
3. 针灸:通过针刺经络和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胃脘、大肠俞、脾俞等。
需要说明的是,肠息肉是一种病理性疾病,治疗方法需要以医生的指导为准。
同时,中医治疗需要辅助其他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对于患有肠息肉的患者,应该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息肉的危害?
①肠息肉可引起消化道梗阻、出
血及腹泻等并发症;②部分息肉 具有恶变倾向,可癌变。
如何发现肠息肉?
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可因疼 痛、大便出血、粘液便等就诊而被检出, 但很多患者并不一定都出现症状,随着人 们健康保健意识增强及肠道窥镜技术发展, 部分患者是在做诊断性检查或体检时被发 现的。目前内镜仍是首选和最常用的检查 手段,内窥镜有成像清晰,并能贮存图像 资料或打印对比,同时还可进行镜下息肉 的治疗等优点。
家族性息肉病的治疗方式
家族性息肉病迟早将发展为癌,必须接受根治性手 术治疗。 1.盲肠、升结肠及直肠息肉稀少者,可行次全结肠 切除+盲肠与直肠吻合术。术后定期肠镜复查, 发现息肉就立即摘除。 2.全结肠密集分布型息肉,如息肉无恶变,应行全 结肠切除,将回肠做成“J”形或“W”形贮袋与肛 管吻合。如息肉有恶变,可行全结肠切除+回肠 造口术,并且根据息肉恶变的不同部位做相应部 位的淋巴结清扫、根治术。
腺瘤性息肉又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 瘤3种。有恶变倾向。 管状腺瘤,腺瘤中最常见,约占80%,多有蒂,呈球形 或犁形,表面光滑,色发红或正常,质地软。直径多在 10-20mm 大小。 绒毛状腺瘤,也称为乳头状瘤。约占10%。体积多较大, 直径在20-30mm,大者可达100-200mm。多无蒂或 亚蒂。外观常呈球状,颜色发黄、质软、脆易出血。表 面常有糜烂。 混合性腺瘤:又称管状绒毛状腺瘤,是前二者的中间型。 体积一般为中等大小,可有蒂,表面呈绒毛或结节状, 质地软。
息肉具有家族性?
Gardner综合征:是一种伴有骨和软组织肿瘤的 肠息肉病。一般认为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引起, 其息肉性质和分布与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相似,但 息肉数目较少(一般<100),体积较大。也有 高度癌变的倾向,但癌变年龄稍晚一些。骨瘤主 要见于头颅、上下颌、蝶骨和四肢长骨。软组织 肿瘤可为皮脂囊肿、脂肪瘤、纤维肉瘤、平滑肌 瘤等。此外这些患者也有甲状腺、肾上腺、十二 指肠壶腹部癌变的倾向。本病的骨和软组织肿瘤 常先于肠息肉出现,因此有阳性家族史而体检发 现有骨或软组织肿瘤者,应作肠道检查。本病治 疗原则与家族性息肉病相同。
3.直肠息肉分布密集者应根据直肠息肉的分布区域决定是 否保留直肠,可行直肠切除或直肠粘膜剥除,经直肠鞘 行回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术等。
4.术中可加用纤维结肠镜摘除肠道息肉。
肠息肉如何行术后追踪?
鉴于患者肠息肉易于复发,息肉术后应密 切随访。一般认为,单个腺瘤切除,术后 第一年随访一次,如检查阴性者则每3年 随访一次。多个腺瘤切除或腺瘤大于 20mm伴有不典型增生,则3~6个月一 次,阴性则为1年一次,连续两次阴性者 则改为3年一次,随访时间不少于15年。
肠息肉临床表现?
多数息肉起病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 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为 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黏液 或黏液血便、便秘、腹痛及肿物自肛门脱 出和贫血等;偶尔还引起肠套叠、肠梗阻 等。
肠息肉临床表现?
家族性息肉病,早期可完全无症状,出现 症状的年龄平均约20岁左右;其临床表现 亦主要是大便带血、便次增多或解稀便, 常有较多粘液便;有的病人排便时可见大 小息肉脱至肛门。此外,患者还可有不同 程度的腹部不适,以及疲乏、无力、消瘦 等全身症状。
息肉具有家族性?
Turcot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较少 见。其特征是患者有家族性结肠腺瘤病伴 有其它脏器的肿瘤,通常是伴有中枢神经 系统的肿瘤,如脑或脊髓的胶质母细胞瘤 或髓母细胞瘤,因此也有胶质瘤息肉病综 合征之称。结肠腺瘤的癌变率高,有称常 在十几岁时已发生癌变而导致死亡者。
息肉具有家族性?
肠息肉好发部位?
肠息肉好发于乙状结肠及直肠。肠息肉大 多是单个的,约有20%是多发的。有些结 肠息肉数量很多,甚至同时有胃和小肠的 息肉,还有各种全身疾病的表现称为胃肠 道息肉综合症。
肠息肉形成原因?
肠息肉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仍 不清楚,根据对息肉的研究初步提示:腺 瘤的发生是多个基因改变的复杂过程,而 环境因素改变致基因(表达)异常或突变基 因在环境因素作用下表达形成腺瘤;而增 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则与感染和损伤相关, 是引起适应性反应。
息肉癌变的相关影响因素?
③息肉的形态:有蒂息肉癌变率较低而无蒂息肉 癌变率高。息肉表面光整者癌变率小于5%,呈 乳头状者约近35%,呈菜花状或分叶状者约为 50%。无蒂息肉如表面不光整且呈中凹花坛状易 癌变。 ④息肉的部位:结肠是息肉的多发区,尤以直肠 为多,其次为乙状结肠,两段合约达80%左右。 上述部位是结、直肠癌高发部位。
肠息肉与癌的关系?
目前肠息肉是一种行内公认的癌前期病变。许多 胃肠道癌是由息肉演变而来的,尤其是腺瘤性结 肠息肉,癌变率更高。据统计,约有10%以上的 肠镜受检者中可发现息肉,结肠息肉患者结肠癌 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3-5倍,多发者可高出10倍, 而半数以上的结肠癌变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
息肉癌变的相关影响因素?
2.炎症性息肉:继发于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 损伤粘膜组织,上
皮再生修复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增生的纤维组织与残存 的粘膜构成息肉。 此类息肉多无蒂,呈丘状隆起于粘膜表面。 息肉表面光滑,质软。部分息肉表面充血有糜烂面,质较脆。 3.错构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着息肉综合症(PeutzJegher息肉)。 息肉分布全胃肠道,以空肠最常见,其次是回肠和结肠。息 肉常是散在多发,大小差别明显,多为有蒂或亚蒂,息肉表 面不光滑,有许多小叶状突起,质地中等,一般无恶变。 4.其他(化生性息肉及粘膜肥大赘生物):又称增生性息肉, 常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直肠。 镜下特点:息肉多在2mm -5mm之间,常呈丘状隆起。质软、多单发。不易恶变。
结肠息肉的治疗方式
1.有蒂者内镜下可摘除或套圈蒂切除。 2.凡直径大于等于1cm而完整摘除困难或广蒂者, 先行内镜下咬取活检,排除癌变后经手术完整摘 除。 3.如内镜下病检提示息肉恶变,则根据癌变的范围, 选择局部肠壁、肠段切除手术、结肠癌根治术。
直肠息肉的治疗方式
1.经内镜下电灼切除:适用于结肠带蒂息肉,直肠 息肉位置较高、无法自肛门切除者。有蒂者内镜 下可摘除或套圈蒂切除,广基息肉电灼切除不安 全。凡直径大于等于1cm而完整摘除困难或广蒂 者,先行内镜下咬取活检,排除癌变后经手术完 整摘除。如内镜下病检提示息肉恶变,则根据癌 变的范围,选择局部肠壁、肠段切除或结肠癌根 治术。 2.经肛门切除:适用于直肠下段息肉。在半身麻醉 下进行,扩张肛门后,用组织钳将息肉拉出,对 带蒂的良性息肉,结扎蒂部,切除息肉;对广基 息肉,应切除包括息肉四周的部分粘膜,缝合创 面;若病检提示绒毛状腺瘤,切缘距离腺瘤不少 于1cm。
肠息肉的组织学分类
一般分为腺瘤性、错构瘤性、炎性和其他 (化生性息肉及粘膜肥大赘生物)四大类。 1.腺瘤性息肉,是由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 腺上皮细胞更新平衡失调,出现异型性 , 即成腺瘤。 腺瘤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高而上升,50岁以 上发病率明显升高。腺瘤直径很少超过 2cm,小于5mm的称为小腺瘤。
息肉癌变的相关影响因素?
此外,一般认为多发性息肉的癌变率高于 单发者;年龄越大息肉发生机会越多癌变 率越高;腺瘤存在的时间越长,癌变的危 险性越大。
息肉具有家族性?
息肉患者,尤其是多发息肉患者,其家族 成员也常患有息肉,因为息肉这种病具有 家族性,如家族性腺瘤病、黑斑息肉综合 症等。如若发现家人有息肉病,其他成员 应及早到医院检查,早诊断,早治疗,可 以有效防止癌变。
如何发现肠息肉?
其它传统的检查方法还有X线钡餐、钡灌肠、气 钡双重造影等。窥镜下息肉多呈圆形或半球形, 少数为分叶状,表面黏膜光滑或有细颗粒感,多 呈橘红色,较周围黏膜色泽稍重;长蒂者顶端变 化较明显,可有白苔、糜烂或出血。若内镜下观 察息肉表面有糜烂坏死、基底部有浸润性病变、 表面颗粒大小不等、息肉呈结节状等应考虑有恶 变的可能。内镜下所见到的息肉均应常规活检, 明确息肉性质。根据息肉性质决定下一步治疗。
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PJS): 本病系伴有粘膜、皮肤色素沉着的全胃肠 道多发性息肉病。其与染色体突变有关, 同一家族中罹患病者很多(其中子女中 50%发病),息肉最多见于小肠,也可发 生在胃及结直肠,引起出血和肠套叠等。 一般给予对症治疗,同时给予镜下息肉摘 除,定期复查胃肠镜。癌变率较低。
肠息肉的诊治
1.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是指隆起于肠道粘膜上皮,并
向肠腔突出的局限性病变,而不管它 的大小,形态及其组织学类型。
肠息肉的形态学分类
形态上分为无蒂、亚蒂和有蒂息肉。
无蒂息肉又称隆起性息肉,广基息肉,粘膜向上逐 渐隆起与周围粘膜界线不明。 亚蒂息肉基底部较顶部小,形成亚蒂与周围粘膜界 线分明。 有蒂息肉有一长颈状的蒂。息肉表面一般光滑或桑 椹样,分叶状少。表面可充血、糜烂、出血、直径 一般不超过2cm。息肉呈圆球形或类球形。
息肉具有家族性?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性疾病,全结肠与直肠均可有多发腺 瘤。息肉从100左右到数千个不等。本病 息肉并不完全限于大肠,常伴有胃息肉及 十二指肠息肉。常于青年及中年发病,有 高度癌变倾向。有报道提示在息肉发生的 头5年内癌变率为12%,在15-20年则大 于50%,癌变的平均年龄为40岁。
Hale Waihona Puke 胃肠道息肉发生癌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息 肉的大小、类型、形态、数目、部位、上皮间变 程度、年龄以及地区和种族等: ①息肉的大小:呈正相关,即息肉越大,癌变率 越高。直径小于1.0厘米的有蒂息肉癌变率 小于 1%;直径在1-2厘米者癌变率通常为10%;直 径大于2厘米的癌变率通常为50%。 ②息肉的组织学类型: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其 中管状腺瘤的癌变率为1-5%,绒毛状腺瘤的癌 变率最高约为10-60%,而混合性息肉癌变率则 介于两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