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11期(总第297期)湘潮(下半月) 2008年11月
14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罗 蕾 韩亚丹
(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9;2.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 上海 200241)摘 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他十分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相对关系的和谐,并指出依靠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和谐;共产主义社会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1–0014–02
一、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括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两部分内容。自在自然包括人类历史之前的自然,也包括存在于人类认识或者实践之外的自然。人化自然则是指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相连的自然,也就是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对象的自然。马克思强调人化自然,同时承认自在自然的先在性,他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1](p92)不是自然界依赖于人,而是人依赖于自然界,“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1](p59)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有着其独立发展的进程,具有不依赖于人的独立存在的性质,是一个纯客观的过程,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的物质过程。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强调自然的优先地位,这种自然既包括自在自然的历史优先性,也包括人化自然的物质基础性。他的自然概念凸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反对生态中心主义的鲜明特征,它清楚地回答了人类所要保护的自然是人化自然而不是自在自然。他的人化自然观既不支持对自然的征服也不赞同对自然的破坏,而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既强调人类的主体性,也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而正是人类的主体性和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性要求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环境。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
在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独立性的基础上,马克思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这种关系是通过人的劳动实践来完成的。他十分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相对关系的和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直接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p122)第一,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异化时,清楚地表达了上述观点:“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p95)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自然界的产物。“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产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又直观的、不可辩驳的证明。”[3](P131)自然界与人的形成都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作为社会产物的人,归根结底是自然界的产物。
第二,自然界是人和社会存在的物质条件。“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p95)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只有人化的自然界才有意义和价值。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被抽象地孤立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1](p178)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前提。“人靠无机自然界生活,……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的形式出现。”[1](p128)再次,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最后,自然界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存在的基础。”[1](p95)
通过对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关系的分析,马克思提出了“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要求。他通过比较动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不同来说明人的生产的特点:“诚然,动物也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
收稿日期:2008–10–23
作者简介:罗 蕾(1982–),女,河南项城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2006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青年教育。
韩亚丹(1982–),女,河南项城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
大学德育。
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在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p96–
97)
根据这种比较,可以看出,人的生产既要关注自身的需要,又要关注子孙后代的利益;既要重视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按照自然生态规律来进行生产。
三、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中得出了下面的结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不能依靠资本主义制度,而只能依靠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实现。
马克思从社会角度分析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便从统一走向了对立。自然界成了资本家剥削工人、追逐利润的工具。从而因人与人关系的破裂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成相敌对的异已世界的关系。“从人那里把自然界异化出去”,最终导致“违反自然的满目疮痍、日益败坏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4](p81)资本追求利润而进行的无限扩张,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它不可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理想只能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因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p120)所以,人类社会要想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必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四、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一方面,它为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指明了方向。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不仅从认识层面上探讨了自然概念问题,而且深入到社会形态层面上研究这个问题。在马克思的视野中,生态危机的产生和解决是“社会问题”,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纯“技术问题”和纯“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生产那方式,因此,要消除生态危机,必须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另一方面,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论,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同人与人和谐的内在统一的生态社会立场。这种立场是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秉承的理论传统,因此,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坚持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传统,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最后,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在认识我国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严峻性,认清它们对推进改革发展所形成的困难和风险,以及如何重建我国社会的和谐、公平正义等课题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对此,我们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构建,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化和时代化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李建君
南电视圈炙手可热的人物。而这两个栏目就是突破传统、打破常规、创新思维的结果。今年以来,岳阳广电依靠创新提高素质、依靠创新打造品牌、依靠创新建设队伍。四家媒体精彩纷呈、成效显著,岳阳人民广播电台首开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先河,向全球卫星广播奥运圣火岳阳传递盛况,岳阳电视台与市纪委合办栏目《巴陵行风聚焦》广受欢迎,电视台成功直播奥运圣火岳阳传递活动,《洞庭之声》报的“直通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端午龙舟文化节”等专版受到追捧,岳阳新闻网单列半年,日点击率就达到每天31万多次。
三、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加强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指媒体和它的从业人员,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严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自觉摒弃不正之风对媒体的侵蚀,抵制低俗、媚俗、庸俗、恶俗之风,以良好的社会公信力影响舆论、引导舆论。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要落实到媒体的每个版面、每个时段、每个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舆论导向,宣传各个时期各种条件下的英雄模范人物是舆论导向,报道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也有舆论导向,甚至奇闻轶事、绯闻丑闻、广告专题等等,也具有导向性,所以,如何消除媒体的导向死角和隐患,清除“四俗”带给媒体和受众的伤害,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思潮。”“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就是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各类新闻媒体的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中宣部在下发的《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全国新闻宣传战线,通过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要用《讲话》精神指导“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把《讲话》作为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按照《讲话》要求,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带头实践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做积极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更好的完成新闻宣传任务,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勿庸讳言,现实中的媒体在一些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自身的公信力受到质疑,甚至在新闻的社会责任与自身的商业利益的牵扯中纠缠不清,出现了种种操作层面的问题,产生了不好的甚至是恶劣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虚假新闻、肆意炒作、节目低俗化、娱乐泛滥化、商业利益膨胀化等失守媒体道德底线的问题上,已经引起了受众与社会舆论的抵制和反感。要塑造媒体的良好社会形象,树立媒体的崇高公器地位,提高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我们就必须加强媒体职业道德体系的构建,必须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让职业道德之光时时闪耀在每一幅画面、每一档栏目、每一个版面之上,真正做到“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大众满意”,无愧于新闻宣传这个崇高的职业,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责任编辑:李建君
(上接第13页)
湘潮2008年11月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