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选文文本叙事特点的教学研究

合集下载

左传的叙事特征【《左传》写人叙事风格浅析】

左传的叙事特征【《左传》写人叙事风格浅析】

左传的叙事特征【《左传》写人叙事风格浅析】《左传》是《左氏春秋》的简称。

春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包括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科学、人生政治观念等等,都无一不在急遽而深刻地动荡、变化着。

社会经济在发展,文化科学在进步,传统观念在动摇,新的思想意识在兴起,奴隶制度在衰落,封建制度在孕育生成……“总之,一切都在变”。

在这巨大的变动中,对“人”的观念的变化,对“人”的发现,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

在奴隶制强盛的西周时期,“天、帝的一般神与氏族宗族的祖先神相配的宗教思想,指导着一切国家大事。

连国家的成立,最初也是由于先受命于天的。

”所以在那个时期对“人”的理解还处于蔑视、轻视的阶段。

但随着历史的慢慢推进,春秋时期的到来,铁器的普遍使用,生产条件得到提高,人在自然面前由被动逐渐转向主动。

加上封建制度的逐渐成熟发展,一场以人的问题为中心,以重视人、肯定人的价值的人道思想为理论武器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当时社会形成了。

在这样一种崇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时代,《左传》的出现就是作者认识到人是历史的主体的结果。

《左传》的作者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以他深刻的人道思想感情和自己对人的充分认识与观察力,有意识地再现了在当时社会中起着不同作用的各类历史人物形象,构成了春秋社会的形象画图。

从而使《左传》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写人为中心的历史文学巨著,并且成为我国叙事性文学突破旧的传统、走向所谓“人学”领域的主要标志。

《左传》是通过记载具体史事和描写历史人物言行来反映历史面貌的著作,它叙事详密完整,文章结构布局曲折有致,繁省合理,章法、句法富于变化。

被誉为叙事之最、文章之祖。

《左传》的叙事特点有很多,在当时那个时代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历史人物的叙述。

它高明的写人艺术才能,再现了许多历史人物各不相同的性格面貌。

全书记载了一千四百余,其中个性分明者不下数十人,如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楚灵王、卫献公、子产、晏婴、叔向等。

论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论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论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它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经典。

其叙事艺术是其文学价值的重要方面,下面就来详细论述一下。

1. 全景叙事法
《左传》采用的叙事方式多用全景叙事法,即把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写法既强调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和人物的社会地位,又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人物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例如《左传》中记述的齐国太公望和荀罗期借道乐成之计,不仅叙述了他们的计谋,同时也详细描写了这个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使读者对整个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勾连叙事法
《左传》常常采用勾连叙事法,即通过联系前后事件,让历史事件呈现出更加连贯的情节。

这种叙述方式既能让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历史事件的经过,也能制造出一种紧张的史事气氛。

例如《左传》中所记述的楚庄王纠结于襄王百无禁忌的错误决策,从而导致襄王的平定,就是通过勾连两个事件使得整个历史事件更加连贯和有序。

3. 对话叙事法
《左传》采用的还有对话叙事法,即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历史人物进行思想交流和意见碰撞。

这种写法既能直接展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又能扩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增强整个事件的说服力。

例如《左传》中所记述的齐桓公和管仲的对话,不
仅展示了管仲的智慧和胆略,也展现了他们之间的忠诚和友谊,引发了读者深思。

综上所述,《左传》的叙事艺术是多元化和集大成的,不仅使读者得以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而且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背景和发展。

同时,它的叙事方式也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不仅能够品味到历史的文化价值,也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启示。

《左传》叙事艺术简论

《左传》叙事艺术简论

《左传》叙事艺术简论《左传》主要记述了春秋时期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社会生活。

全书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富于艺术魅力。

其独到之处在于对事件经过和细节描写的真实记录,以及作者“求实”的叙事态度,即作品所反映的历史都是经过考证核实的,并非完全出于“虚构”。

这种叙事精神使得《左传》成为一部信史。

其叙事中也可见古代历史著作“叙事至详”的特点。

本文将对《左传》的叙事艺术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左传》的叙事艺术有鲜明的特色,其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叙事简洁。

它们所叙述的历史事件不是繁琐而冗长的,而是非常集中、短小精悍。

这与它采取章回体结构和简明扼要的文风有关。

《左传》通篇都以短句为主,很少长句。

全书中的句子几乎没有一个长句,长短搭配十分合理。

其次,它们在遣词造句方面,做到了简洁、典雅,既生动又传神。

比如说:楚子期遇晋灵公,后者乘高而视,未下车,闻其言而识之曰:“子,季氏之守也。

子何辱焉?”赵盾斥,曰:“孰谓孟庄?吾从而嫁之。

”公问陈于尹曰:“何谓患不若乱乎?”对曰:“礼,父不能制子。

”这里“季氏之守”四个字便用了三个“季氏”。

再比如说:秦伯任好帅车二百乘伐晋,次于戚,虞师败绩。

赵穿以中军奉乘,见赵朔于戚。

见秦伯曰:“公之视瞻不如妾。

”朔曰:“臣愿得请。

”赵朔曰:“君安得战,百姓何罪?”及晋师败绩,反走,至于宫,宫之奇以乘逆而从之。

公曰:“必如是,则吾为不德矣。

”乃使归。

《左传》通过简单的记事,就能把整个历史事件叙述得清晰完整。

其中许多经典故事都被后世的作家演绎出新的含义,甚至衍生出不少民间传说。

比如:郑子家大叔和康叔争田,晋人使郑伯逆大叔。

大叔与子家期日中。

及其期,子家不来。

郑伯怒,将伐之,三献辞焉。

大叔。

与子家盟于浊泽,曰:“我之及期,不失信,则子家助我。

”不然,将肆诸市朝。

”将发之夕,谓子家:“及日中不来,则必杀女。

”子家许诺。

日中,郑伯御而往,过日中不至,还,将杀女,女大叔救之,曰:“亡人无以为宝。

《左传》叙事角度研究

《左传》叙事角度研究
解笔者的浅陋之见, 在 此 有 必 要 首 先 界 定 区 分“人 子 ”的 概 念 。“在 旧 约 中 ,‘人 子 ’ 通 常 是‘人 ’的 同 义 词 。 在 新 约 福 音 书 中 , 耶 酥 以‘人 子 ’自 称, 表示自己是神所差来的拯救者并强调他所处的卑微地 位和将来要显现的荣耀。”在基督教义中, 木匠的儿子耶酥 道成肉身, 是上帝与人的中保, 具有神人二性。在新文化运 动期间, 一些志士仁人自我定位为中华民族的启蒙者, 内心 会 自 觉 不 自 觉 地 比 作 或 准 备 比 作 受 难 的“ 耶 酥 ”。 但 是 在 他 们那里“耶酥”已经遭遇了分离: 去除神性保留人性。这样, 在 上 个 世 纪 初 的 中 国 人 眼 里 , 耶 酥 具 有 启 蒙 、负 责 、救 国 救 民、为国捐躯的伟大人格, 这无疑迎合了当时一批先进的欲 救国救民的志士仁人的意愿, 尤其扣动了博采众长、敏感睿 智而 又忧 国忧 民且 有 “我 以我 血荐 轩辕 ”壮 志 的鲁 迅的 心 弦。他曾倡导说:“《马太福音》是好书, 很应该看, 犹太人钉 杀耶酥的事, 更应该细看。”
《 左 传 》的 客 观 叙 事 是“ 史 书 ”这 一 特 殊 文 体 对 于 作 者 的 基本要求, 也是史家的基本职责, 如果一部史书的出发点是 不顾史实的虚构, 这部史书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虽然在 《左 传 》中 , 我 们 也 会 看 到 作 者 以“君 子 曰 ”、“仲 尼 曰 ”、“书 曰 ”等 形 式 所 发 表 的 主 观 评 价 , 但 那 只 是 出 现 在 部 分 段 落 , 并且它在一个事件说完后才出现, 这并不影响事件的整述 性, 所以并不影响《左传》总体上的客观叙述效果。
三 、一 定 程 度 的 限 知 “所谓限制叙事是指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一样多, 人物 不知道的事, 叙述者无权叙说。”《左传》总体上的全知并不 排除局部的限知, 作者间或借故事中人物之口, 人物之眼来 观察事物, 表现动态, 推动情节进展, 这时作者的视野和故 事中人物的视野是完全重合的。

《左传》的叙事特点分析

《左传》的叙事特点分析

《左传》的叙事特点分析
《左传》的故事多是以人物间对话的方式展开,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展开事件,并不大量描写战争场面,而是着重记叙和分析策士的谋略规划。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通过烛之武与郑伯之间的对话展开事件,着重记叙了烛之武与秦伯的对话内容,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又比如《曹刿论战》中,全篇多是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通过对话表现出曹刿作为策士的谋略,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曹刿论战》中,第一段简单介绍了曹刿请谏的背景,并通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从侧面表现了士人的家国责任感,以及自身的优越感。

第二段是战前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对话,对话之间并未使用形容词汇,通过简练,缜密的语言来展开事件,对话中表现了民本思想,在提及神灵的同时也表现了百姓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体现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第三,四段中,是对战争的描写以及鲁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原因分析,于简洁中展示了曹刿的高超谋略和不凡见地。

这篇文章着重表现了策士的谋略智慧以及对于国家的责任感,而诸侯有些是作为陪衬而存在。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战前晋伯与烛之武的对话也表现了诸侯对于士人的重视,士人地位的提升。

而大篇幅对于烛之武会见秦伯时谈话的介绍,表现了策士的辩才和智慧。

《左传》中通过大量的人物间的对话推动事件的发展,有明确的事件原因,经过和结果,逻辑性强,重点介绍了策士的辩才和谋略,这些策士或是追求个人名利富贵,或是追求国家的富强壮大,但都在
客观上推动了战争的爆发或结束,体现了策士们卓越的口才和智慧。

《左传》在叙事方面的特点

《左传》在叙事方面的特点

《左传》在叙事方面的特点《左传》在叙事方面有以下特点:一、《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

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

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

另外,《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常用一个“初”字领起。

二、《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大都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三、《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四、《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首先,《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

其次,《左传》在叙述战斗的过程中,情节曲折细致、生动逼真,往往有大量描写细节。

五、《左传》的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

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从中可看到志怪小说及小说中虚构人物对话的萌芽。

如记载晋景公之死由三个梦构成情节。

六、《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任务写的个性鲜明。

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

《左传》叙事研究综述

《左传》叙事研究综述
是艺术手段问题, 还与作 者的史识和思想倾 向有密切的关 系。 除此之外 , 从其他 的角度进行论述的有杨经华的《 寻找逝去的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最简便 的方法是 ,将预订款限定 在定金一种 , 其他任何方式的金钱担保约定都认定为无效 。 在
认购书中, 没有必要约定订金作为担保 。 同时, 借鉴《 东省商 广

《 中国叙事学》 中讲到 : 中国叙事文可 以追溯到《 “ 尚书》 至少 ,
可以说大盛于《 左传》 在王靖宇先生的《 。” 中国早期叙事文论
前 后照应 , 能使读者相悦亦解。” 与上一段话有异 曲同工之
集》 中 , , 作者将西方 的叙事学理论与我 国传统( 下转第 4 6页)
4 理 导 1. 4 f 论 报f 1 2 1 0
有约束。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适用 ( 中华人民共和 国担保 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 l8 “ 第 1 条 当事人交付留置金 、 担保金 、
保证金 、 订约金 、 押金或者订金等 , 但没有约定定金性质的 , 当 事人主张定金权利的 ,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的规定来看 , 第一 、 第三种情况显然不具有定金性质 ; 而第二 、 第四种情 况 , 双方 虽 然约定的是定金 , 但未约定开发商的责任 , 买受人要想通过 定金罚则惩罚开发商也往往要通过诉讼 , 增加当事人的诉 累 ;
日团田
LUDOA I NABO L
《 左传 》 事研 究综述 叙
● 刘春 雪
( 尔滨 商业 大 学 。 哈 黑龙 江哈 尔滨 10 7 ) 5 06
【 要】 2 世纪 中 摘 自 o 后期 , 叙事学在我 国 了长足的发展 , 有 很多国外的关于叙事学理论书籍 大量被介 绍到 国内, 同时 国内学者也在不断地丰富着叙事 学的理论与 实践 《 左传 》 是我 国叙 事文 学的一大源头及 实验地 , 它的叙事文学的研究 对

《左传》叙事分析

《左传》叙事分析

《左传》叙事分析作者:张祚晗来源:《牡丹》2018年第11期《左传》是一部不朽的历史著作,也是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

本文试从故事因果、场面描写、人物描写、语言描写等角度对《左传》的叙事进行分析。

一、故事的情节化——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叙事文学的要素有三点,首先是情节,即讲什么。

叙事文学就是要通过事件的展开来讲故事,但是故事是否能够成为叙事文学的一个要素就要看故事所展开的事件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鲁昭公时期是鲁国五百多年历史中彻底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人们从这一事件各种情节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最终产生这一结果的因果关系。

首先是鲁昭公与三桓势力的权力斗争。

昭公十七年发生日食,祝史请求“用币”,昭子也提出“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才是正礼,却遭到季平子的拒绝。

昭子见其行断言:“夫子将有异志,不君君矣。

”季平子已经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开始无视国君。

从政治权力上说,春秋后期政治权力下移存在一些问题,权力下移由周天子到诸侯,由诸侯到大夫,卿大夫代国君处理国家大事的现象很普遍,诸侯们养尊处优,会盟等事宜就由大夫来进行,这在无形之中使大夫与各诸侯国之间形成了相对于君主更为亲近的关系。

从军事权力上说,季氏通过“作三军”和“去三军”增强了自身的军事实力,对昭公也起到了威慑的作用,同时打压了叔孙氏和孟孙氏,达到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昭公二十五年叔孙婼为季平子到宋国行聘,乐祁说:“政在季氏三世矣,鲁君丧政四公矣。

无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

国君是以镇抚其民。

《诗》曰:‘人之云亡,心之忧矣。

’”这里已经暗示了昭公的悲剧并指明了其悲剧的原因。

同年,在被人怂恿下,昭公开始了第二次对季氏的讨伐,昭公在内无民心、外无国助、不具备任何有利条件下对季氏进行讨伐。

结果叔孙氏、孟孙氏倒戈相助季氏,在这种情况下子家子为昭公出谋划策,但昭公不听劝谏最终出逃。

出逃以后,由于季氏与晋国君臣早有勾结,昭公只能求助齐国,而齐国早已对鲁国觊觎已久,不可能对昭公真心帮助,于是有了昭公二十六年齐鲁双方有如儿戏般的假意交战。

《左传》的叙事特征

《左传》的叙事特征

《左传》的叙事特征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叙事手法独特而且深受欢迎。

它的叙事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时间错位。

《左传》的叙事常常不按照时间顺序来呈现历史事件,而是采用跳跃式叙事,前后对比,交替呈现不同时期和不同事件的情况。

这种时间错位的叙事手法不仅丰富了叙事的层次和深度,而且更贴近实际历史中的复杂情况。

第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左传》中,人物形象是丰满和深刻的。

作者马融通过对人物的行为、语言、思想等方面的描写,生动地描绘了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尤其是对于各位国君、大臣的描写,作者往往寻找其性格特点、心理变化等方面的细节,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现人物形象的特点。

第三,虚实结合。

《左传》对史实的呈现,既注重事实的准确性,又注重对史实进行精细的装饰和演绎。

在对一些重要事件或人物的描写中,除了准确反映史实外,还运用富有想象力的言语和艺术表达形式,让史实更加生动形象,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综上所述,《左传》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丰富的人物形象和虚实结合的史实呈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浅谈《左传》的叙事视角问题

浅谈《左传》的叙事视角问题
卫, 齐 国观 、 陈瑾救卫 时 , 只写 了这 仅 仅 一 句 , 并 未 对
以 姜 氏不 喜 欢 庄 公 . 而较偏袒共叔段。 庄公继位后 . 共 叔段 仍 想 篡 夺 皇 位 . 但 庄 公 对 共 叔 段 不 仅没 有 加 以制 止. 反 而 是 纵 容 共 叔 段 的这 些 做 法 . 其 实 庄 公 是 认 为
让 读 者 在 解 读 这 一文 本 时 有 了更 深 一 层 次 的 理 解 例 是 可 以 看 出 . 叙 述 者 对 故 事 的起 因 、 发 展 甚 至 是 故 事 一 开 始 就 为 后 面 的 描写 埋 下 了伏 如《 左传》 中 对 战 争 的前 因后 果 内容 做 了详 尽 的 阐释 , 的 结局 都 早 已清 楚 . 而 对 于 战 争 的 具 体 场 面描 述 却 是 寥 寥 几 笔 作 者 左 丘
人 事 关 系 和兴 衰存 采 用 的 不 断 变换 的 叙 事视 角 的 问题 。本 文就 “ 《 左传》 现 重 大历 史 事 件 的复 杂 因 果关 系 、
的 全知 视 角” 、 “ 《 左传》 的 限知 视 角” 、 “ 视 角 的 流动 性 ” 以及 “ 聚焦与盲点” 这 四 个 方 面 对其 展 开论 述 关键 词 : 《 左传 》 全 知 视 角 限 知 视 角 聚 焦 盲 点 亡 的形 态 的 。
明可 谓 是 从 人 文 的 角 度来 阐发 自己所 想 . 注重 对 “ 礼”
笔 。郑 武公 娶 申 . 生下 两 个 儿 子 , 大 儿 子 叫庄 公 , -J I ,
子 叫 共 叔段 。 因为 生 庄 公 时 难产 . 姜 氏 吃 了很 多 苦 , 所
的 阐 述 。 如 作 者 在写 到 “ 哀公 十七 年 ” 时, 讲 到 赵 鞅 围

《左传》叙事特征的研究

《左传》叙事特征的研究

《左传》叙事特征的研究作者:宋宛骏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3期摘要:《左传》的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和叙述,在一定程度上使历史事件更加准确可靠。

研究《左传》的叙事特色不能忽略其战争场面的描写。

本文以《左传·成公》为例,分析《左传》的叙事特点。

关键词:《左传·成公》;叙事手法;战争刻画《左传》又名《左氏春秋》,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间各诸侯国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重大历史事件,是我国重要的编年体著作。

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其文学性受到文学界的广泛关注,清人皮锡瑞亦在《经学通论》中称赞说:“左氏叙事之工,文采之富,即以史论,亦当在司马迁、班固之上,不必依傍圣经,可以独有千古。

”(1)其叙事特征应从叙事手法和战争场景的描摹两方面入手。

一、灵活多变的叙事手法《左传》的叙事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春秋》的编年叙事,但对其又进行了创新,将倒叙、插叙等融入其中,使其成为“上古历史撰述中最具有叙事性质的著作”。

(2)《左传·成公》作者主要运用了三种叙事方法:(一)顺叙作者采用顺叙的叙事手法,以鲁国十二国君的顺序为框架,并按照“某公—某年—某月—某日”的进行叙事。

如“成公五年”: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来归。

仲孙蔑如宋。

夏,叔孙侨如会晋荀首于谷。

梁山崩。

秋,大水。

冬十有一月己酉,天王崩。

十有二月己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子、杞伯同盟于虫牢。

(3)文中以“成公五年春”为时间上起点,而后依次记叙“春”、“夏”、“秋”、“冬”四季,并按照“正月”、“己酉”等清晰的时间点,以此呈现出一条清晰的时间脉络。

(二)插叙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对历史事件进行编排,偶尔会穿插一些小事件、情节。

这不仅能够增强故事完整性还能凸显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同时作者还可以借此手法融入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倾向,以此寓褒贬。

如“成公十一年,郤犨来聘,求妇于声伯”中《左传》作者将“妇人遂行。

浅议《左传》的叙事艺术

浅议《左传》的叙事艺术
学 教育
浅议《 左传 》 的叙 事艺术
圃 庄 平
内容摘要 : 《 左传》 叙事 富有故事性、 戏剧 性, 有 紧张动人 的情节。例如写晋公子重耳 出亡及返 国的经过, 时 问既长 , 故事 情节又非 常复杂 , 而选材布局均极恰 当。其 中别隗 、 过卫、 醉遣 、 窥 浴等段, 无不富有戏剧意味。
因: 晋 文公 伐 怨报 德 , 整饬 军 纪 , 遵 守诺 言 , 倾 听臣下意 见 , 上 下 齐 心 协 力 。 而 楚 方 而 是 君 臣 意 见 分 歧 ,主 帅 子 玉 恃 兵 而 骄 ,一 意 孤 行, 盲 目进 逼晋 师 。城濮 之 战 的 结
果 也 写 得 很 全 面 ,不 仅 写 了晋 师 大胜 , 晋文公 确立 霸主地位 , 而 且 还 写 了 战 争 的余 波 :楚 子 玉 战败 羞 愧 自杀 , 晋 文公 闻之大喜 , 回 国 后赏 功罚罪 ,对 这次 战役进行 总 结, 然 后 以君 子 之 言 , 赞 扬 晋 文 公 的 霸 业 。至 此 , 叙 述 圆满 结 束 。 《 左传》 对 事件 因果 关系 的叙 述 ,还 常 有 道 德 化 与 神 秘 化 的 特 点 。如 , 作 者 在 总结 城濮 之 战 经 验 时云 : “ 谓 晋 于 是 役 也 , 能 以 德
数 的小 战役也 写 得各 具 特 色 , 精 彩 生动 。一 般说来 , 《 左 传》写 战 争, 不 局限于对交 战过 程的记 叙 , 而 是 深 入 揭 示 战 争 起 因 、酝 酿 过 程 及 其 后 果 。如 “ 僖公 二十八 年” 写 城 濮 之 战 ,对 大 战 爆 发 的 背 景 和直接起 因都有 交待 ,而在行 文 中 ,又 不 断 展 示 晋 胜 楚 败 的 原
关键 词 : 叙 事 人 物 战 争 因果 关 系 道 德 神 秘

浅析左传的叙事手法

浅析左传的叙事手法

浅析左传的叙事手法摘要《左传》擅长叙述错综纷繁的军事事件,使两百连年间庞杂的社会历史头绪清楚、层次清楚、浑然一体。

这与作者高超的叙事手法分不开,尤其是以简驱繁、揭露因果、穿插补缀等手法的运用,使内容纷繁的社会历史史料有机地融合在有限的篇幅里,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历史面貌。

关键词左传叙事写作手法《左传》是我国最先的一部记事完整详备的纪年体史书,详尽记录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254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史籍,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巨著。

其叙事工巧,手法精湛,“跌荡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达到了这个历史时期散文的最高成绩。

(一)抓住重点、以简驱繁,叙述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左传》描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事件,往往依照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以简明的文字交代时间、地址、人物和因果,抓住政权变更和政治关系中的重点为叙事主线,将纷杂骚乱的社会历史表述得层次清楚、头绪清楚、有简有繁、详略适宜。

如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的逃亡通过时,先以一句话“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交代出逃的原因,以后陆续写他“处狄”、“过卫”、“及齐”“及曹”、“及宋”、“及郑”、“及楚”、“送诸秦”。

重耳逃亡19年,涉及方方面面,但作者抓住重耳历经考验成绩霸主这一重点,有选择地记录典型事例,来表现重耳逐渐成熟的通过。

作者只写了“处狄别隗”、“过卫受块”、“齐姜醉遣”、“曹公窥浴”、“郑叔詹谏”、“楚子飨之”、“稽拜秦赢”这七件事,使重耳19年的千里行程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左传》不仅对历史事件大规模的叙述详略适宜,对谋杀、行刺、政变等急剧转变事件的小规模叙述也写得有声有色。

如: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期戍,公问不至。

请代,弗许。

故谋作乱。

僖公之母弟日夷仲年,生公孙无知,有宠于僖公,衣服礼秩如适。

襄公绌之。

二人因以作乱。

连称有妹在公宫,无宠,使间公。

浅谈《左传》的叙事视角问题.doc

浅谈《左传》的叙事视角问题.doc

浅谈《左传》的叙事视角问题摘要:《左传》是一部叙事性极强的历史性著作,它叙述了从隐公元年到哀公二十七年这段时间里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纵观《左传》整部书,其间既体现了叙事文本的结构性特征,同时更突出的是作者左丘明所采用的不断变换的叙事视角的问题。

本文就“《左传》的全知视角”、“《左传》的限知视角”、“视角的流动性”以及“聚焦与盲点”这四个方面对其展开论述。

关键词:《左传》全知视角限知视角聚焦盲点《左传》是一部叙事性极强的历史性著作,它叙述了从隐公元年到哀公二十七年这段时间里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纵观《左传》整部书,其间既体现了叙事文本的结构性特征,同时更突出的是作者左丘明所采用的不断变换的叙事视角的问题。

杨义先生认为:“在作者的‘先在的心智结构’和文本的完成结构之间存在着对应、错位的张力,先在结构赋予文本结构以对世界、世界的意义和形式的体验,文本结构则以其有限的形式让人们解读其难以限量的潜在意义。

”当然早在作者落笔的时候,作者早已在心中将自己将要写的内容做了着重和次要性处理。

而正是这样的处理,才让读者在解读这一文本时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

例如《左传》中对战争的前因后果内容做了详尽的阐释,而对于战争的具体场面描述却是寥寥几笔。

作者左丘明可谓是从人文的角度来阐发自己所想,注重对“礼”的阐述。

如作者在写到“哀公十七年”时,讲到赵鞅围卫,齐国观、陈?救卫时,只写了这仅仅一句,并未对其中具体的围卫、救卫的具体战争场面进行描述。

显然文章的结构体现了作者的观点态度,但是最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还是文章的叙事视角。

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提到“视角具有选择性和过滤性”,“作者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叙事规范和谋略,使用某种语言的透视镜、某种文字的过滤网,把动态的立体世界点化(或幻化)为以语言文字凝固化了的线性的人事行为序列。

这里所谓语言的透视镜或文字的过滤网,就是视角,它是作者和文本的心灵结合点,是作者把他所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的基本角度”。

最新 浅谈《左传》叙事的文学特色-精品

最新 浅谈《左传》叙事的文学特色-精品

浅谈《左传》叙事的文学特色《左传》在史上对于梦境的描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左传叙事文学特色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左传》不仅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也是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在叙事中所体现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戏剧性、战争描写的生动性、语言的性和梦境表现的玄妙性四个方面,尤其战争描写的故事性更体现了《左传》作为伟大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左传》叙事文学《左传》之所以深受历代学人推崇,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它的文学性。

正是它的文学笔法才使其生动传神,读来毫不觉得腻烦。

本文拟通过对《左传》重要篇章的分析,探究其叙事在某几方面体现的文学特点。

一、情节的戏剧性《左传》描写复杂的历史事件,能够清晰地交待事件的发生发展,契合中国人讲究来龙去脉的审美心理机制;同时善于制造文章波澜,注意刻画人物性格,赋予某些历史人物传奇色彩,使得叙事中富有戏剧性,充满故事性。

“《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刘熙载《艺概?文概》)。

如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亡,作者运用优美的文字把情节安排得跌宕起伏:首先过卫乞食,然后在齐谋桑,接着过曹、郑,“皆不礼焉”,而到了楚地是被殷勤优待。

一国接一国的不同礼遇错综起伏交叉出现,使得读者的期待视野一张一弛,时刻为作者精巧的叙事吸引。

《左传》在叙事的同时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楚灵王从其名字上就可得知他是一个被否定的昏君形象。

他野心勃勃,弑君称王,在位时残暴狂妄,穷奢极欲,“楚王好细腰,全国皆饿死”。

但从襄公二十六年到昭公十三年中点点滴滴的事例,又可窥见他的另一种性格特点,他胸怀宽广不计前嫌,乐于纳谏,幽默风趣,最后羞惭自缢,塑造出一个丰满立体的真实人物形象。

二、战争描写的生动性战争描写也是《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把战争分出一定篇幅来写,是为了强调作者在描写战争时浓郁的文学色彩。

论《左传》的长篇叙事文学特征

论《左传》的长篇叙事文学特征

就 的 史 传 名著 与它 的 全 书 结构 有 密 切 关 系
左 氏合 诸 国 记 载 成 一 家 之 言
、 、
,
’,

,
广泛
《 左 传》 具 有 长 篇 叙 事 文 学 特 征 是 我 国 古 代最
搜 集 当时 各 国 史 书 和 《语 》 《志 》 《训 》 《 及 典》 诗 书 礼
、 、 、

,

盖 左 氏之 文 叙 事 之最
, ,
,



,
《左 传 》 作 为 第一 部
博 采 百 家 叙 事 尤 备 能令 百 代之 下 颇 见本
’ ,
私 家 撰 述 的 史 书 继 承 了 《春 秋 》 记事 广 泛 的 特 点
,



《 左
叙 事写 人 的艺术 成就 学 者多 有 传》
,
,

原 始 要终 创 为传 体
, 。 、 、




宋陈 蔡卫


伐郑
,



`
郑伐宋
” 、



郑 败燕 师




郑 伐许
,


郑 交战

齐 卫 郑伐 鲁 等 篇 章 以 郑 国 为 主
,

线 反 映 春 秋 初 期 的 中 原 大 势 并 展 示 了郑 国 与 周 干 朝 和 齐 鲁 宋 卫 各 国 的 横 向 关系 在 较 长 时 间里 记 述 了 春秋初 年 郑庄袅 雄 为诸侯 之 冠 的称 霸 经 过 @ 楚 国的 扩 张 势 力 和 晋 国 的 发展 壮大 是春 秋前 期 的重要事 件 作者按 编

从《左传·桓公》看《左传》叙事特点

从《左传·桓公》看《左传》叙事特点

ANHUIWENXUE 安徽文学安徽文学2018年3期总第416期作者简介:高欣悦(1994-),女,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先秦汉魏六朝文学。

从《左传·桓公》看《左传》叙事特点高欣悦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左传》作为我国史学和文学的权威之作,其文学成就非常高。

《左传》的叙事艺术和叙事特点历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从《左传·桓公》着眼,对《左传》的叙事特点进行研究。

关键词院《左传》桓公叙事特点文学研究《左传》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体例,而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这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和叙事文学都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一、桓公元年宋国的华父督在路上看到孔父的妻子,他眼看她从对面走过来,又回过头从后面盯着她走过去,说:“不仅容貌美丽,又光彩动人。

”在《左传》原文中,这段故事只有一句话,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情节。

华父督在路上见到孔父的妻子,不仅没有遵从“非礼勿视”,更是眼见她走过来又回头盯着她走过去,这简单的一句话就刻画出华父督为人非常好色,心中无所顾忌。

华父督称赞孔父的妻子“美而艳”,这说明他对孔父的妻子非常满意甚至动心,为后文他夺走孔父的妻子埋下了伏笔。

二、桓公二年桓公二年春天,华父督攻打孔氏,杀死孔父并占有了他的妻子。

宋殇公发怒,华父督害怕,把殇公也杀死了。

这段描写同样十分简短,华父督杀死孔父霸占他的妻子,这与桓公元年时华父督盯着孔父的妻子并称赞其美貌动人相照应,更突出他性格中好色的一面。

华父督杀死孔父夺走他的妻子说明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后来又杀死殇公,说明他心中没有君主也没有忠君思想。

正是因为华父督的心中无国无君,没有仁义的思想,他才能做出这种杀害他人夺其妻子,又杀害国君的丑恶之事。

《左传》原文叙述中是华父督“杀孔父”,“弑殇公”,这说明孔父和殇公身份地位的不同,也体现出作者用字的精准。

这些都能体现出《左传》“微而显,志而晦”的叙事特点。

左传的写作特点

左传的写作特点

第九节《左传》的写作特点教学目标分析《左传》在叙事、人物描写和行‎人辞令方面的‎特点,使学生在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同时,进一步把握《左传》细密详赡、微婉蕴藉的总‎体特征。

重点难点分析‎1、关于《左传》叙事方面的成‎就和特征,要能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还要重点掌握‎它在战争描写‎上的特点。

2、关于《左传》行人辞令的特‎点,不仅要能说出‎其具体表现,还要联系时代‎特点说出其形‎成的原因,例如春秋时代‎对礼的重视,对贵族的文化‎修养的重视等‎等。

教学内容《左传》虽是采自旧史‎料,但经过精心的‎加工整理,全书具有统一‎的风格,其散文艺术比‎《尚书》、《春秋》乃至《国语》都有很大发展‎。

晋代范宁说它‎“艳而富”(《春秋谷梁传序‎》),唐代刘知几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史通·六家》),清代刘大櫆则‎称赞它“情韵并美,文采照耀”(《论文偶记》)。

概而言之,《左传》的文章细密详‎赡,富于文采,给人以具体生‎动之感;同时又微婉蕴‎藉,意味深长,使人寻绎不倦‎,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记言,都显明得体现‎出这一特点。

精彩细密的叙‎事《左传》向以叙事精彩‎见称。

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总要具体而微‎地展示其发展‎过程。

书中出现了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细‎节和场面,大大增强了故‎事性。

有时,作者通过铺垫‎、照应、追溯、插叙等手法,把有关事实巧‎妙地安排在一‎起,形成完整而严‎谨的篇章。

例如,鲁宣公二年,晋灵公被赵穿‎所杀。

《春秋》仅用“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话来叙述‎此事,不仅语焉不详‎,而且把弑君者‎说成赵盾。

《左传》则详细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讲述了一篇具‎体而完整的故‎事。

文中先叙述晋‎灵公“不君”的种种暴行,再述赵盾“骤谏”,晋灵公想除掉‎他,第一次派鉏踶‎去行刺,鉏踶被赵盾的‎恭敬所感动,不从君命,触槐而死;第二次想在酒‎宴上杀他,又被赵盾的卫‎士提弥明发觉‎,提弥明舍身卫‎主,格斗而死。

左传的叙事特点及影响

左传的叙事特点及影响

左传的叙事特点及影响如下是有关左传的叙事特点及影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被誉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1)《左传》的叙事特征①《左传》灵活运用倒叙插叙等叙事方法《左传》按时间顺序来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并灵活运用倒叙插叙等叙事方法。

倒叙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

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梦见天使与之兰,怀孕而生穆公,故名之兰。

《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

这些叙述,常用一个“初”字领起。

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

②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左传》写战争善于把握繁富的事件、线索及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矛盾。

明确地交待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结构完整,条理井然,情节精彩,描写有声有色,运笔灵活自如。

善于在战争的叙写中透入对战争胜败原因的交待和分析,具有历史家的卓越识见。

并且在战争事件的叙写的同时,也注意到各种人物的描写,虽然是速写式、,片断式的勾勒,但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却很出色,并时而穿插一些有趣的细节。

例如记载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不仅记载战前情况,还有战中情况以及战后情况,将战争发生的前因后果描写得淋漓尽致。

③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雄才大略的晋文公、明察善断的子产、迂腐可笑的宋襄公、能言善辩的烛之武等。

《左传》的人物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累积式和闪现式。

《左传》以事件为中心,人物描写是为事件服务的,所以大多人物的描写是片断式的,但作者却常能以精炼的语言、典型化的人物行为和性格化的人物语言,突出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

当然有些篇章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比较完整的,如《晋公子重耳之亡》等,描写手法也比较丰富有正面侧面、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选文文本叙事特点的教学研究
尽管近年来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占了一个非常大的比重,尽管高考试卷中文言文的分数有增无减,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对《史记》都有着的重大影响的《左传》,在我们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却经常被我们所忽视,所以我们有必要整合各类教材包括其余辅助材料中的《左传》选文资源,思考“为什么要教”、“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要这样教”等问题。

本论文重点在于用叙事学的理论来对《左传》的选文进行文学的解读和教学的解读,文学的解读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

绪论主要是三部分内容。

首先,说明本篇论文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左传》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影响深远,研究好《左传》选文的教学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总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本论文将重点采用文献查阅法和案例分析法,做好从文献研究到教学实践研究的过渡,并将重点放在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上。

最后,重点陈述本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力争在整合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本论文的研究起点。

正文包括三章。

第一章——“《左传》选文的叙事特点和及其教育价值”——注重基础研究。

叙事特色方面重点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叙事视角、叙事聚焦及叙事结构对《左传》选文的进行分析,重点体现编入教材的《左传》选文的叙事特色。

语文教育价值的探讨除了需以作品的叙事特色为参照,还需结合当代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困境以及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将零散于教材的课文整合找到共同的教育价值。

第二章——“《左传》选文的文学解读与教学案例分析”,尝试
以《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秦晋殽之战》为例,既对其进行文学解读,也开展相关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的案例分析。

在这一章中,对同课的异构进行比较分析,找寻教学研究上的迸发的思想火花,反思教学才能让教师的教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左传》选文的语文教育价值才能在不同的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

第三章——“基于叙事理论的《左传》选文的教学设计”,注重应用研究。

该章与第一、二章相承,把编入于各类高中教材和读本中的《左传》选文(《烛之武退秦师》、《曹刿论战》、《郑伯克段于鄢》、《秦晋殽之战》),在结合各选本相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各做一份教学详案。

结语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且再次阐释《左传》选文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