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大纲第一章:课程简介大学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
本课程将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汉字、词汇、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目标1. 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读音和书写规范;2. 积累丰富的词汇,并灵活运用于写作和口语表达中;3. 熟悉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方法,能正确解读古代文献;4. 提升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各类文章;5.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6.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
第三章:课程内容1. 汉字学习1.1 汉字的基本构造和书写规范1.2 常见汉字的读音和意义1.3 汉字的常见误用与纠正2. 词汇积累2.1 日常生活词汇的积累与运用2.2 学术词汇的学习与理解2.3 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3. 文言文阅读3.1 古代文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3.2 关键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应用3.3 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难点解析4. 现代文阅读4.1 不同体裁、不同主题的现代文阅读4.2 文章结构和逻辑的分析与理解4.3 文章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学习与应用5. 写作能力培养5.1 写作的基本要素和结构5.2 文章写作中的逻辑和连贯性5.3 提升写作技巧的训练与实践6. 文学鉴赏6.1 不同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的欣赏6.2 文学作品的符号、象征和意义解读6.3 优秀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第四章: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授基础知识和技巧,并结合实例进行解析。
2. 阅读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促进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流。
4. 写作法:通过指导学生写作,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写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1. 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词汇积累情况、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现代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核。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与要求1.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鉴赏,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如《红楼梦》、《诗经》等。
2. 现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鉴赏,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如《围城》、《家》等。
3. 文言文阅读与写作: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进行文言文的诵读和鉴赏,并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
4. 阅读与写作:进行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同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5. 修辞与韵律:学习修辞手法和韵律,了解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学欣赏技巧。
2.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3. 阅读实践: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写作训练: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参与语文社团和文学活动,积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课堂测试:进行定期的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40%。
3. 期末考试: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等,占总评成绩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大学语文教学要求的教材,包括文学作品选读和相关教学辅助材料。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配合图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导言:大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大学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使其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1. 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
2. 发展完善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准确的语言思考和语言表达。
3. 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能够理解和分析各类文本,并能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判断。
4. 丰富的美感体验和审美能力,能够欣赏和鉴赏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
5. 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文学修养和实践应用等方面:1.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包括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
2. 文学修养:包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对文学史、文学流派、文学批评理论的了解和研究。
3. 实践应用:包括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技能培养,包括写作、口语表达、阅读理解等。
三、教学方法大学语文教学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1. 授课教学: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学理论知识。
2. 互动式教学: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行讨论、演讲、小组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性教学:通过写作、口语演讲、阅读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4. 信息技术教学: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方式大学语文教学的评价应全面、多样、客观:1. 笔试评价:包括课堂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主要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理解能力。
2. 口试评价: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听力理解能力等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实践评价:通过作文、口语演讲等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课程以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语言文化基础:包括汉语拼音、汉字书写、词汇积累、语法分析、修辞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2、文学鉴赏:选取中国古代、现代、当代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3、文化学概论:介绍文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探讨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4、语言学概论:介绍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探讨汉语语言的构成、发展和变化。
5、批判性思维: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
教师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还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部分组成。
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将占总评成绩的30%,期中考试成绩将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将占总评成绩的50%。
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了现代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2000年制定,2006年修改)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大学语文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Chinese课程编号:313360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总学时:32学分:2适用专业:全校非中文专业二、大学语文的性质和地位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
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是非中文专业的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是实现我校“二十字”的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三、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必要性1、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人文素质教育是依托人文学科,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促进人文精神的体悟和内化的教育。
人文知识是人文学科知识的总称,包括历史、哲学等。
大学语文是人文知识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她涵盖了语言应用和表达,应用写作和文学作品的鉴赏。
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
既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基础。
2、我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大众化”应用型人才。
“大众化”应用人才,有两个层面:一是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动手的应用能力;二是既能掌握一定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又要掌握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
向通才教育发展。
蔡元培、梅贻琦等老一辈教育专家指出:大学语文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沟通文理两科”的“通才”,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人文方面的“通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十世纪前期的沈尹默、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他们是文学大师,同时他们的自然科学知识也极为深厚;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他们是理工大师,同时他们的语文修养都非常深厚。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是机械工程专家,人文底蕴非常丰厚。
大学语文课程大纲(2025级)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二、教学目标本门课程为全院本科各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课,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即提高“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文章及文学作品的鉴赏,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和健康,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通过对各类文章写作要领和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学生语文实际应用水平;三是通过语言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口头和文字的沟通能力。
具体的能力标准如下:(一)交际能力1.能独立思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2.具备团队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3.对热点文学文化现象能进行点评。
(二)写作能力1.在以后的职业环境中能够根据需要完成应用文的写作;2.书写表情和表意的文章。
(三)阅读能力1.养成阅读的习惯;2.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品读、鉴赏;3.能读懂专业类书籍、文书、文件。
(四)人文素养1.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积累。
要求学生每周摘抄相应的国学知识,教师定期检查。
此部分内容设置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经典,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2.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绪论教学内容:1.大学语文课程基本概况:(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2)课程教学内容;(3)课程教学方法;(4)课程考核方案。
2.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意义;3.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大学语文课程基本概况;2.理解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意义;3.掌握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意义。
教学难点: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方法。
(二)计划教学内容:1.计划含义;2.计划种类;3.计划的写作结构及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计划的含义及种类;2.理解计划与总结的关系;3.掌握计划的写作结构及写作技巧;4. 能撰写常见的计划。
教学重点:计划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不同计划的撰写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高教第二版)课程教学大纲
一、总学时数:
80课时(第一学期)
二、适用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高中起点大专课程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大学语文》是我院学前教育专业高中起点一年级的公共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
其教学目的和任务在于:一是通过优秀语文作品学习、鉴赏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二是通过对优秀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讲授规定的12篇必讲篇目,选讲一定数量的自选篇目。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和体悟能力。
3、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名段。
4、结合教学,播放2至3次著名影视文学作品。
五、课程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方法
1.课程安排(明细附后)
2.课程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的教学通过研讨教材、听取讲授、课堂讨论、写作训练、拓展阅读等学习环节,来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对优秀作品
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考核方式:全院统考
六、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教材:《大学语文》(第二版),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辅助教材:《大学语文》拓展读本,陈洪、李瑞山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七、必要的说明
本课程使修课学生,激活、强化、重组其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积累,在更高的级别上研习较复杂的语文材料,提高对优秀汉语文章的的鉴赏力,体认文章写作要领和语言表达技巧,改善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提高语文实际应用水平,同时使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和健康。
课程安排。
202X年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X年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202X年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程代码:XXX学时:64学时授课对象:本科生课程性质:必修课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语言规范、文学欣赏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 汉字学习与识字技巧- 语音语调与声调规律- 词语辨析与用词规范- 语法知识与常见错误纠正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语言规范与修辞技巧- 文字表达与修辞手法- 修辞与语言美感- 散文、小说与诗歌的语言表现艺术- 表达清晰、准确和具有说服力的写作技巧3. 文学与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与欣赏- 文学流派、文化背景与时代意义的分析- 当代文学与文化现象的探讨4. 写作与表达能力培养- 写作基本技巧与写作过程- 各类文体的写作规范与要求- 文章结构与逻辑思维- 写作风格培养与个性表达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呈现丰富多样的语文素材和文学作品。
2. 课堂讨论: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考能力。
3. 阅读实践:安排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 写作训练:安排各类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和表达能力,及时给予有效的批改和指导。
5.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跨学科活动,拓宽语文知识的应用领域和学科边界。
四、考核与评价: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讨论、活动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作业与报告:包括书面作业、课外阅读报告等。
3. 期中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相关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写作。
大学语文教案框架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课程涉及的基本文学理论知识。
- 掌握不同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 熟悉经典文学作品及其作者。
2. 能力目标:-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评论能力。
-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文学理论概述- 文学定义与性质- 文学体裁及其特征- 文学创作与欣赏2.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诗经、楚辞- 汉魏六朝文学:汉赋、建安文学、陶渊明诗 - 唐代文学:唐诗、散文、传奇小说- 宋元文学:宋词、元曲- 明清文学:小说、戏曲、散文3. 中国现代文学- 鲁迅及其作品- 茅盾及其作品- 郭沫若及其作品- 巴金及其作品- 老舍及其作品4. 外国文学- 古希腊文学:荷马史诗、索福克勒斯戏剧- 中世纪文学:但丁《神曲》、莎士比亚戏剧- 18世纪文学:歌德《浮士德》、雨果《悲惨世界》- 19世纪文学: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20世纪文学:海明威《老人与海》、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文学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文学创作和欣赏的基本规律。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学作品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4. 创作实践法: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文学理论知识:结合具体实例,讲解文学定义、性质、体裁、创作与欣赏等基本概念。
3. 分析文学作品:选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风格等。
4.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围绕文学作品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见解。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二)2024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二)是针对大学语文教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需求而制定的,旨在提供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展开,分别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写作能力的提升、口语表达的训练、文化素养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正文:1. 阅读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对文学、历史、哲学等不同领域的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 强调对不同文体和体裁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不同类型作品的能力。
-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意识,鼓励他们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
2. 写作能力的提升:- 强调写作过程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 组织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包括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以培养学生的多样化写作能力。
-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写作实践,提高他们的创作水平和思维能力。
3. 口语表达的训练:- 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 设计口语训练活动,包括辩论、演讲、小组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关注学生的语音语调、措辞准确性和表达效果,在训练中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口语表达的质量。
4. 文化素养的提高:-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 探索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 鼓励学生参与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戏曲表演等,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5. 综合能力的培养:- 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思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 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 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结合语文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总结: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二)的制定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水平。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一)2024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一)引言:大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
为了确保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制定了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本文将分析和阐述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一)的内容和要求。
正文:1. 语文课程目标- 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提升文学鉴赏和写作技巧- 培养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强调语言运用的实践性和创造性2. 课程框架- 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 创作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基于文本的批判性思维培养- 文化与传统的传承与发展3. 教学方法与策略-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利用- 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 提倡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 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4. 评估与考核方式- 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成长- 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笔试、口试、作业、项目等- 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关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5. 教师角色和要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指导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的思辨和探究精神- 设计与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总结: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
大纲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A Brief Summary to College Chinese)
一、课程目的、任务
《大学语文》主要是为普通高校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以及汉语言文学之外的文科等专业学生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表达能力,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综合文化素质,增强他们走向未来的信心。
本课程的设置,不是强行向学生灌输某一专业知识,背诵几篇佳作;也不以教会学生写作应用文为务。
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既获得理性智慧的启迪,又受到思想感情、审美体验、精神境界、人生价值多方面的感悟和熏染。
它是在愉悦情绪、提高情趣、丰富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
所用教材(参第四)全书分为12单元,每个单元所选作品数量有差,总篇目124题129篇。
授课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研究心得,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名篇进行教学。
第一单元以民为本中国传统文化本具人本精神,无论是孔子的“爱人”,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等等,都含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因素。
但长期以来因被专制政治利用而得不到发展。
奉行民本思想,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义务和终极目标。
第二单元心怀天下关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心系家国天下,为社稷、苍生、全人类谋利益,不只是少数志士仁人的事情,而应成为每个人的共同追求。
位卑不忘国,位高更要报国;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先天下忧,后天下乐。
第三单元和而不同关于为人胸襟和处世智慧。
多元并存,不偏执,不狭隘,明理容人,雅量海涵。
在我们民族智慧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衷相济,又各存其见,各有其原则、操守。
为人如此,为事、立国亦如此。
第四单元品格修养关于个人修养。
志存高远,尚德重义,人格独立,诚信宽容,遵纪守法等,皆为修养的目标。
第五单元社会人生关于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矛盾与融合。
社会万象,可以成败人生。
如何认识社会正视人生?如何面对社会造成的挫折而实现人生价值?如何建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六单元人情世态关于世道人心。
世情百态,其异如人面。
所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是良言至理,也是可望而难及的高标。
但正是这种复杂性,才使其多姿多彩,才需要深刻认识。
第七单元乡思亲情关于人的情感。
“人生而有情”,乡土之思,亲亲之情,人同人有。
所谓“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强调的都是乡情和亲情。
爱家乡与爱国家,爱亲与爱人,其实是相联系的。
第八单元爱情婚姻正确树立现代爱情观和现代婚姻理念。
爱情有幸福有痛苦,有美满有遗憾,如诗如歌。
婚姻有温暖有责任,是归宿也是开始,如水如茶。
爱情与婚姻相连,家庭是社会的缩影。
第九单元人物风神通过学习一些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风神,思考如何走出自己的人生,留下自己的风采。
第十单元咏史怀古不是妄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强调历史意识,文化传统。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没有历史,就会失去走向未来的座标。
第十一单元写景记游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只是今天的话题,古人早已进
行过探讨。
这里面有山水之美的享受,“天人合一”的哲理启迪,环境生态的现代意识。
第十二单元论学品艺终生学习,终生受用。
学问和艺术,不是学者专家的专利,而是天下公器;不是一种职业、手段,而是人人皆可参与其中的审美感悟和人生境界。
2.教学基本要求
《大学语文》魅力和生命的保障,在于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教学个性。
在此前提下,提几点参考意见:
知识智慧与情趣愉悦相结合:课堂教学离不开知识的传授,教师应致力于将中国文化史、文学史的相关知识皆融入教学中。
同时,还可结合教材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做进一步的引申、发挥。
而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深入思考,也是可行方法。
但一定要生动形象,切忌枯燥灌输,完全死记硬背。
情感体验与思想操守相结合:要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着意于亲情、爱情、友情的体验引导。
离开情感,人文素质、人文精神都成了空话。
爱国、爱家与爱人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家、国,即谈不上真正的人;人是活生生的人,有情感的人,也是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原则、操守的人。
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合格的人的过程。
审美鉴赏与艺术分析相结合: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名作,审美鉴赏是重要的一环。
美的体验、美的感受,是现代快节奏、高强度社会人类生活的补充和缓压剂。
鉴赏具有主观性和个体差异,允许教师、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看法。
但文学作品的鉴赏也必须遵循艺术的基本法则,教师对作品的艺术分析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为目的。
文化传统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学习中国现当代、外国的文学作品,我们可能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学习中国古近代的作品,更要回归传统。
传承文化,开创未来,是学习《大学语文》的要务之一。
但学习不是墨守,不是照搬,也要有现代意识,具批判眼光。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师可以根据作品内容和自身条件,采用课堂讨论、学生专题发言,以及放映图片、幻灯片、多媒体等多种方式。
参观展览,室外教学,不宜多。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本课程主要使用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大学语文》(第九版)(2007年7月第一版)。
此外,还参考以下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教出版社出版出版
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本课程一般采用闭卷考试。
若特殊需要,可由授课教师自定开卷考试。
考试内容,控制在2个小时之内完成。
考试题型,大致有填充、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阅读理解几种。
每份试卷不少于4种题型。
本课程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阅读、鉴赏、分析、批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故主观性试题的比重应大于客观性试题,其比例大致为60%:40%。
在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运用四个能力层次的分配上,识记约20%,理解30%,简单运用30%,综合运用20%。
在难易程度的分配上,易20%,较易30%,较难30%,难20%。
在平时与期末的分配上,平时作业、期中考试占40%,期末占60%。
六、讲授大纲
本课程可采用两条线索讲授,由教师自选;所列篇目或作家作品,仅供参考:
其文学史线索大纲如下:
第一单元:秦汉文学
散文《论语》、《孟子》、《庄子》、《左传》、《史记》等选篇
诗歌《诗经》、《楚辞》、汉乐府选篇
第二单元:魏晋南北朝文学
诗歌陶渊明诗选
赋江淹、庾信、王粲作品
文《世说新语》等
第三单元:唐宋文学
诗歌陈子昂、张若虚、李白、杜甫、杜牧、李商隐黄庭坚等诗选
词李煜、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人的作品
散文魏征、韩愈、欧阳修、柳宗元等人的作品
赋苏轼作品
第四单元:元明清文学
元曲张养浩、睢景臣、马致远等人作品
小说蒲松龄、冯梦龙等人作品
文宗臣、袁宏道、夏完淳、张岱、黄宗羲、袁枚等人作品
词纳兰性德等作品
诗歌吴伟业、龚自珍等人作品
第五单元:现当代文学
文鲁迅、胡适、曹禺、巴金等人作品
诗歌穆旦、徐志摩
小说老舍。
沈从文、吴组缃等人作品
第六单元:外国文学
文爱因斯坦、萧伯纳、斯蒂番·茨威格等人作品
小说托尔斯泰、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等人作品
其教材主题单元线索大纲如下:
第一单元仁者爱人
樊迟、仲弓问仁
齐桓晋文之事
第二单元和而不同
秋水
容忍与自由
第三单元胸怀天下
上枢密韩太尉书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第四单元浩然正气
报任安书
梅花岭记
第五单元冰雪肝胆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念奴娇·过洞庭
纪念傅雷
第六单元洞明世事
哨遍·高祖还乡
婴宁
第七单元以史为鉴
吊古战场文
咏史
第八单元故园情深
别赋
听听那冷雨
第九单元礼赞爱情
蒹葭
长恨歌
鹊桥仙
沈园
第十单元关爱生命
我与地坛
敬畏生命
七、教学时数分配
文学史线索大纲教学时数分配
教材主题大纲教学时数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