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节 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章 声现象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是常见的物理现象.本章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现代技术中声的利用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将成为一个新的热门话题.本章共有4节:1.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讲述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以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2.第2节“声音的特性”,介绍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探究了决定它们的因素,以及超声波、次声波.3.第3节“声的利用”,介绍了声与信息、声与能量.4.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介绍了噪声的来源、危害,以及控制噪声的途径.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章教学安排了若干个实验探究活动,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声音的传播”、“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等.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物理实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和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决定它们的因素;知道声能传递信息和能量;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传播的,体验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方法.通过观察、参观和播放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习人耳的结构和骨传导等相关知识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通过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探究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引导学生清楚地了解声在社会生活、科技中的利用.【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第2节声音的特性………………………1课时 第3节声的利用………………………….1课时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 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转换法:在认识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过程中将看不见的振动通过水花飞溅、纸屑跳动、乒乓球跳动等现象体现出来. 2.比较归纳法:通过比较物体发声和未发声的区别以及对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3.实验推理法: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时,应用了实验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备课笔记。

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学案(导学案(3 份)

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学案(导学案(3  份)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对比分析描述地球的大小。

3.利用经纬仪和地球仪,比较归纳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

4.利用地球仪和地图判读某地的经纬度,学会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学习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线特征,经纬网定位。

2.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定位。

【学习难点】掌握经线纬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活动探究、查阅资料等方法。

新课导入:同学们,《宫》和《步步惊心》电视剧的热播,使“穿越”成为最时尚和最流行的词语,也成为很多人的梦想,你想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吗?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认识地球》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地球的形状1.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环球航行。

2.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的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千米,赤道周长万千米。

【互动探究】活动提示:1.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基础知识,对疑难点展开讨论,再完成探究问题。

2.组长给每个小组成员按照实际能力,分配1-2道探究题,先自主探究,不能完成的问题通过小组互动解决,最后组长梳理存在的普遍疑难问题,组织讨论。

3.展示探究成果时先由各小组推选1名代表展示,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最后得出结论,并对各组的探究学习情况相互做出评价。

活动一:活动一: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自我突破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请你依次写出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顺时针方向)。

麦哲伦的航行能证明什么?(1)麦哲伦船队航海时所经过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

(2)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证明了。

2.小组探究(1)列举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的例子。

①海边看远方行来的航船,先看到,后看到。

②月食现象,看到地球的影子是。

③站得越高,看得越。

第二章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在图中找出我国的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
2、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
【知识链接】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可分为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五类。

【导读指南】在下列问题的引导下,通读课文第24页至27页。

1、在课本P24的图2.4,找出我国的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四大高原:
四大盆地:
2、读课本P24的图2.4,我国东部以什么地形为主?中西部又以什么地形为主?
3、我国四大高原景观各异,阅读P25图2.5,简要概括我国四大高原的特征。

高原名称
主要特征
4、根据P27图2.7,在P26的图2.6中找出我国下列走向的山脉。

(1)东西走向的山脉:
(2)南北走向的山脉:
(3)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5、结合P24的图2.4,填写P27活动3中的表格。

【问题训练】
一、选择题
1、我国四大高原中,地势最坦荡的是()
A.西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2、下列四幅地形区图中,相对位置不正确的是()
3、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很多地形区镶嵌在山脉之间,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的是()
二、读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地理事物的名称:
山脉:A ;B ;C ;D ,其中是我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的是(填字母)。

高原:E ,F 。

两高原中地面崎岖的是(填字母)。

盆地:G 。

平原:L 。

(2)写出下列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山脉B北侧是,南侧是。

第二章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导学案

第二章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导学案

B
0.6 mo1/(L·min)
C. 0.1 mol/(L·min)
D. 0.3 moI/(L·min)
4.已知反应:A + 3B = 2C + D,在某段时间内以 A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
速率为 1mol·(L·min)-1 , ,则此段时间内以 C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A
0.5 mol·(L·min)
(3)“三比较”:比较同一物质化学反应速率或除以化学计量数之后的数值。数值
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如反应:aA+bB
cC,比较
(A)
(B)



(A) (B)
,若

>

,则 A 表示的反应速率比 B 的大。
四、当堂检测
1.将固体 NH4 Br 置于密闭容器中,在某温度下,发生下列可逆反应: NH4 Br(s)


A
1.6mol
B
2.8mol
C
3.2mol
6.在相同温度下,下列化学反应速率最慢的是(
3.6mol

(A)10mL
0.1mol/L Na2 S2 O3 +10mL 0.1mol/L H2 SO4
(B) 5mL
0.1mol/L Na2 S2 O3 +5mL 0.1mol/L H2 SO4
(C) 5mL
或③
的物理量,可用单位时间内②
来表示。
(2)表达式与单位
数学表达式为 v=④
值),Δt 表示⑥
。Δc 表示其反应物或生成物⑤
。单位:⑦
(取其绝对
或⑧
等。
(3)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2、知道并能在图中标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3、能够说出我国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方面的影响。

【知识链接】地势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导读指南】在下列问题的引导下,通读课文第22页至23页及地理图册第12页。

1、根据课本P22的图2.1、图2.2以及地理图册P12上的图,概括我国的地势特点?2、根据地理图册P12的中国地形海拔示意图,填写下列表格。

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主要地形类型3、在课本P23的图2.3中,写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4、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及东西部的交通会产生哪些影响?(可小组讨论)(1)对气候的影响:(2)对河流的影响:(3)对东、西部交通的影响:【问题训练】1、我国地势分三级阶梯,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地形类型 B.平均海拔 C.河流流向 D.山脉走向2、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形类型主要是()A.山地和高原 B.山地和丘陵 C.丘陵和平原 D.高原和盆地3、下列地势变化,与我国地势变化相符的是()4、小刚参加《三星智力快车》比赛时,选择了一道400分的地理知识题,题目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什么?你认为小刚应选哪一项()A.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B.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D.长白山-武夷山5、下列关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优越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部交通,促进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B.呈阶梯状分布,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C.地势向海洋倾斜,利于形成降水D.西高东低,使高山、高原均分布在东部6、“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南高北低 B.地势北高南低C.地势西高东低 D.地势东高西低。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学习使用显微镜》导学案(含两课时)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学习使用显微镜》导学案(含两课时)

第一节学习使用显微镜(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生命观念:学习使用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构建“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生物科学理念。

科学思维:(1)形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重要概念。

(2)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探究实践:规范使用单、双目显微镜,并看到清渐的物像。

态度责任: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学习难点认识掌握显微镜的结构。

【课前预习】1.观察微小的物体,应当借助_________。

2.实验室常用的显微镜有_________和_________,这两种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_________的,都以________为光源,属于_________。

3.对照课本,在单目显微镜的相应结构上标注出对应的结构名称。

4.对照课本,在双目显微镜的相应结构上标注出对应的结构名称。

【课中研学】探究点一显微镜的发展历史1.观看图文资料,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史。

说一说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

探究点二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2. 结合教材,辨认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并比较单目显微镜和双目显微镜的异同。

思考:在显微镜中,相当于放大镜的结构是什么?3. 结合显微镜实物,从支持部分、光学部分、调节部分认识显微镜。

思考:放大倍数如何计算?低倍镜和高倍镜下视野里有什么区别?【课堂总结】【课堂练习】1.在显微镜对光过程中,能反射光线的结构是( )A. 目镜B. 反光镜C. 转换器D. 光圈2.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在光线适宜条件下为了让物像更清晰,应调节的结构是( )A .遮光器B .粗准焦螺旋C .反光镜D .细准焦螺旋3.显微镜是探索微观世界的重要工具。

下列关于单目显微镜及双目显微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中细胞数目减少B .转动粗准焦螺旋,它们升降的结构一样C .物镜和目镜起放大倍数的作用D .它们都可以通过转动转换器改变物镜的倍数【分层作业】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展历史光学显微镜:单目显微镜和双目显微镜 认识单目显微镜和双目显微镜的结构 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支持部分:镜座、镜柱、载物台、镜臂、镜筒 光学部分:目镜、物镜、反光镜 调节部分:转换器、遮光器、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1.显微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时,为使视野更加清晰但不改变物像大小,应调节的结构是()A.目镜 B.物镜 C.转换器D.细准焦螺旋2.下列实验使用的观察工具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A.观察根毛B.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C.观察葫芦藓D.观察叶片的结构3.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较暗,应该调节()A.粗准焦螺旋B.反光镜C.细准焦螺旋D.物镜4.小丽利用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永久装片时,看到如图甲所示的物像,若要观察到图乙的视野,他应如何操作()A.调节反光镜B.转动转换器C.转动粗准焦螺旋D.转动细准焦螺旋5.显微镜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工具之一。

第二章第一节共价键导学案

第二章第一节共价键导学案

第二章第一节共价键(第1课时)【学习目标】1.复习化学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的形成过程。

2.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δ键和π键。

3.说出δ键和π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

【学习重点】:理解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性质【学习难点】:σ键和π键的形成与特征【学习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化学键?化学键的类型有哪些?2、用电子式表示H2、HCl、Cl2分子的形成过程。

3、写出H、Cl、Ar的价电子排布图,并解释为什么H、Cl形成双原子分子,Ar为单原子分子。

[自主预习]一、共价键1.共价键的形成条件和本质(1)定义:间通过形成形成共价键。

(2)本质:成键原子相互接近时,发生重叠,自旋方向的未成对电子形成,两原子核间的电子云发生重叠,体系总能量,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3)形成条件:共价键一般由元素之间形成。

(特例如等)2.共价键的特征:(1):每个原子形成共价键的数目是确定的。

(2):根据电学原理,成键电子云越密集,共价键越。

要使成键的原子轨道最大程度地重叠,原子轨道必须沿一定方向重叠。

3.共价键的类型:①根据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可将共价键分为、、。

②根据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可将共价键分为和。

③根据原子轨道重叠的方向不同,可将共价键分为和。

σ键1、写出N原子的轨道排布图并分析形成共价键的原子轨道。

归纳:如何判断原子形成共价键的轨道?2、用准备好的轨道模型模拟氮氮三键的原子轨道重叠方式并判断分别属于σ键,还是π键。

规律总结:两原子间形成共价键时,优先形成较稳定的,且最多只能形成1个。

即:共价单键全是,共价双键中一个是,另一个是;共价三键中一个,另两个为。

【当堂检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B. 分子中只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C.单质分子中一定含有共价键D. 只有非金属原子间才能形成共价键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p轨道之间以“肩并肩”重叠可形成σ键B、p轨道之间以“头碰头”重叠可形成π键C、s和p轨道以“头碰头”重叠可形成σ键D、共价键是两个原子轨道以“头碰头”重叠形成的3.在氧气分子中,形成共价键的原子轨道是 ( )A、氧原子的2p轨道和氟原子的1s轨道B、氧原子的3p轨道和氟原子的1s轨道C、氧原子的2p轨道和氟原子的2p轨道D、氧原子的3p轨道和氟原子的3p轨道4.σ键的常见类型有(1)s-sσ键,(2)s-pσ键,(2)p-pσ键,请指出下列分子σ键所属类型:①HBr ②NH3③F2④H25、。

初二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学习目的:1、掌握声响发生与传达的条件2、了解声响以声波停止传达,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学习重点:声响发生与传达的条件学习难点:声响发生与传达的条件的运用课前预习:1.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一切生物都靠声带振动发声C.振动中止,发音中止 D.敲击课桌发声,是由于课桌振动发声2.以下现象能说明声响发生缘由的是〔〕A.用力敲鼓,鼓声变大 B.抽出罩内空气,铃声变小C.用嘴咬住发声的音叉,觉得发麻 D.远处听到蝈蝈的鸣叫声3.能说明〝液体可以传达声响〞的事例是〔〕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C.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D.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4.当我们听到飞机在头顶正上方轰鸣,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飞机还没有到达头顶的正上方 B.飞机正好在头顶的正上方C.飞机曾经飞过头顶的正上方 D.上述三种状况均有能够5.将一石子抛入水中,假定距击水处相反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区分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团体,那么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A.鱼 B.小鸟 C.人 D.无法确定6.甲同窗把一只耳朵贴在一根长直铁管一端,乙同窗在该管的另一端用力敲打一下,以下正确的说法是〔〕A.由于钢铁传声比空气传声快,甲一定能听到两次敲打声B.由于钢铁和空气传声相反,甲一定听不到两次敲打声C.由于空气传声比钢铁传声快,甲有能够听到两闪敲打声D.当钢管足够长时,甲才有能够听到两次敲打声7.关于声现象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声响在钢铁中的传达速度小于在水中的传达速度 B.声响在水中的传达速度小于在空气中的传达速度C.人唱歌时歌声是声带振动发作的 D.声响传达不需求介质,真空也能传达声响自学探求观察与思索在风较大的时分,观察校园旗杆上的国旗,当听到国旗在风中收回〝噼啪噼啪〞的声响的时分,可以看到国旗在不停地_____________;当风停了以后,国旗不再发声,这时国旗在旗杆上不再________。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第1课时)导学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第1课时)导学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

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第1课时1.能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2.认识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并说出其用途。

3.重点:能规X使用显微镜。

知识点一:认识显微镜观察右面的显微镜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标号所代表的结构名称:②镜柱,③镜臂,④镜筒,⑩载物台。

(2)对物像具有放大作用的是[⑤]目镜和[⑦]物镜。

(3)能大X围升降镜筒的是[⑧]粗准焦螺旋,能小X围升降镜筒的是[⑨]细准焦螺旋。

(4)能反射光线的是[]反光镜,能调节光线强弱的是[]遮光器。

(5)物像的放大倍数=目镜的倍数×物镜的倍数。

知识点二:显微镜的使用1.显微镜的取出与安放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轻轻放在实验台上。

镜臂靠近身体略偏左,镜座距实验台边缘一定距离,然后安装目镜和物镜。

2.对光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一白亮的圆形视野。

3.放置标本把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玻片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4.调焦观察(1)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2)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1.观察课本中图2-2“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讨论和思考下列问题。

(1)显微镜的光学部分主要是“三镜”,你能说出三镜是哪些结构吗?由下到上为反光镜、物镜和目镜。

(2)显微镜的机械部分有“两旋两器”,是指哪些结构?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转换器、遮光器。

2.小组讨论归纳显微镜的成像规律。

(1)从目镜中看,标本上的“d”字是什么字?从目镜中看到的像有何特点?标本上的“d”字是“p”。

从目镜中看到的像是倒像。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如何计算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3)在显微镜下能看清写在不透明纸上的“上”字吗?为什么?不能看清,因为光线不能透过纸片到达目镜。

初二物理第二章第一节.docx

初二物理第二章第一节.docx

初二物理第二章第一节《光的传播》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4)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 = 3X10m/s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岀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屮的传播特点。

—、新课预习:1、自学课本,请回答我们把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为_______ ,生活屮我们见到的光源有很多,有些是在自然界中本來就存在的,我们称之为 _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 、 ______ 而有些是人们根据需要自造的,称Z为__________ ,如: ________ 、_______ 、_____2、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的传播介质有哪些?3、光速自学课本P36,请回答①宇宙中的最快速度是________ ,在物理学中用—表示,约__________ m/s, 合___________ K m/s。

②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跟真空的略我们也大约収值为 _________________ 。

③光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小的多,约为真空光速的—,约______ m/s o④光的玻璃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小的更多,约为真空光速的_,约______ m/s 0预习反思:通过自主学习,你认为这部分知识的疑点、难点有哪些?未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请记录下来上课时小组内一起解决,比比看谁找出的问题最多。

二、课内採究<—>导入新课欣赏水立方的夜景图片,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使水立方如此的梦幻般的美丽?(可以用幻灯片)〈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1、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的传播介质有哪些?(2)实验探究实验探究①探究光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A、小组讨论如何探究B、交流探究过程C、进行探究结论:光在空气中 _____________ 传播实验探究②根据实验探究①,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光在水中的传播途径结论:光在水屮传播。

济南版第二章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导学案〉

济南版第二章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导学案〉

济南版初一生物第二章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导学案教学目标1.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2.了解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资料分析,掌握呼吸道的作用。

2.外界气体如何进出肺,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

3.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学习过程一.预习提纲1. 看书24页图3.2-1,思考: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还有哪些作用?(讨论捏鼻子,张嘴;不捏鼻子,闭嘴;捏鼻子,闭嘴的感受。

明确鼻、咽都与外界相通,是外界气体进入肺的门户。

根据不同的感觉来推测呼吸道的作用。

)2.肺泡有哪些是与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为什么氧和二氧化碳的扩散方向是怎样的?3.用双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再深深地呼气,你有什么感觉?根据课本26页实验分析吸气、呼气时肋间肌、膈肌、胸廓前后径及左右径大小变化、胸廓容积、肺容积、肺内压的变化。

4. :肺内气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气体交换的原理是什么?5.观察P28吸入环境中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成分对照表:你有哪些发现?6. 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7.人体的呼吸过程包括哪些环节?如果呼吸过程的某一环节发生障碍,会造成什么后果?三、 例题解析【例1】鼻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的作用是( )。

A.黏附细菌B.消除杂物C.分泌黏液D.温暖冷空气解析:鼻腔内的黏液是由鼻黏膜分泌的,毛细血管不会分泌黏液,毛细血管也不与黏液和鼻腔内的空气直接接触,不会黏附细菌,消除杂物。

但鼻黏膜中的毛细血管可散发出热量,起到温暖空气的作用。

答案:D【例2】下列叙述中,与肺的气体交换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

A.肺泡数目极多B.肺泡位于细支气管的末端C.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解析:首先,分析各项叙述与肺气体交换作用的关系,肺泡数目极多,增大了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外包绕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在肺泡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有利于物质进出,即有利于气体交换。

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含答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解释一些现象的成因。

【预备知识】(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读左图,其读图方法与“地震波传播速度图”相类似,大气自下而上可分为层、层、层、层等。

其中的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

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层,也就是我们生活所在的层是。

【知识梳理】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能量来源是。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大部分到达,吸收热量并产生辐射,该辐射的绝大部分又被吸收并增温。

最主干的过程为:太阳热量→热量→热量3.太阳辐射是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波辐射。

大气对于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

所以说,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中,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向下的部分因与地面辐射方向,称为,它的存在,对地面具有作用。

【课堂探究】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说明下列现象的成因。

(1)同一地点,多云白天比晴朗白天气温如何?为什么?(2)同一地点,多云夜晚比晴朗夜晚气温如何?为什么?(3)月球上没有大气,据此分析:与地球相比,它的表面白天温度高的原因是?晚上温度低的原因又是?2.填图分析大气受热过程(1)读右图,把A、B、C、D分别代表的过程填在图中。

(备选答案:大气的反射作用、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2)读右下图:a.图中左、中、右三个部分,所代表的辐射类型依次是太阳辐射、辐射、辐射。

b.将如下现象和其在图中的序号对应起来:大气逆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

【反馈练习】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A.大气热容量大,不易降温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C.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D.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2.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 )(日较差:指的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升华和凝华导学案

升华和凝华导学案

升华和凝华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升华和凝华”。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升华和凝华的定义、过程、特点以及生活中的实例。

教材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掌握它们的基本特点和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特点和过程。

难点:如何运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和夏天衣物的汗水蒸发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新课导入:介绍升华和凝华的定义,通过PPT展示升华和凝华的过程和特点。

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升华和凝华的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4. 例题讲解:分析几个与升华和凝华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几道关于升华和凝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板书设计:板书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特点和过程,以及生活中的实例。

六、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和夏天衣物的汗水蒸发现象。

答案:冬天窗户上的冰花是室内水蒸气遇到冷的窗户玻璃凝华形成的;夏天衣物的汗水蒸发是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的过程。

2. 请举出两个生活中与升华和凝华相关的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示例1: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冰冻的衣服中的冰在低温下直接变为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

示例2:夏天,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

冰箱中的饮料瓶在高温下,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饮料瓶表面凝华形成水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语言、具体的例子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升华和凝华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第一节导学案

第二章第一节导学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节众多的人口导学案备课人:王宗兴审核人:张晓军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利用大约8分钟时间认真预习教材P10—15页内容完成“自学导航”。

分组完成“合作探究”。

独立、闭卷完成“课堂检测”。

【学习目标】知道中国人口的特点,明确我国人口的现状。

知道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以及解决的对策。

【自学导航】1、中国人口的特点是()、()。

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0年,中国人口总数达到()亿。

3、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是()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4、()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5、为了使人口的增长与()和()相适应,与()和()相协调,我国政府把实行()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6、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

7、我国政府把()定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战略。

【合作探究】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可能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比较山东、河南、新疆、西藏四省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课堂检测】一、填空。

1、我国政府所确定的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战略是( ) A计划生育 B 科教兴国 C 可持续发展 D 建立节约型社会2、2005年1月6日被确定为中国的( )A11亿人口日B12亿人口日 C 13亿人口日 D 14亿人口日3、中国平均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 )A1∕4 B 2倍多 C 1∕2 D 3倍多4、下列四省区中,人口最多的是( )A广东 B 河南 C 四川 D 新疆5、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区是()A、青海省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C、内蒙古自治区D、西藏自治区二、填空: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其人口数量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人口的增长要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与()利用和()保护相协调。

3、我国的人口政策是(),基本内容是控制(),提高()。

4、我国共有()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主要分布在()和()地区。

鲁教五四制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鲁教五四制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二章、声现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声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学习重点1、声音的产生条件(发声体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条件(需要介质)。

学习难点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2、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自主学习一、声音的产生首先请同学们完成27页“想想做做”。

你得到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1、声音是产生的。

人说话靠的是声带的振动,鸟鸣声靠的是鸣膜的振动,笛子声靠的是空气柱的振动,蜜蜂是靠翅膀的振动来发声的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停止,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1)真空罩实验:(出示器具)并提醒学生注意:1.抽气前,你能不能听到铃声?2.抽气过程中,铃声有没有变化,怎么变?3.进气后,你听到的铃声有没有变化,怎么变?4.假如真的抽成真空,你还能听到吗?(2)声波:声音在空气中,以的形式传播。

(3)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

①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通常我们听到声音都是靠____________传播的.②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说话声就会被吓跑,这说明______能够传声.③一个同学轻敲桌子,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敲击声,这说明能够传声。

④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用无线电交谈,说明。

结论: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中传播.三、声速1、定义:声音传播的快慢用来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

2、声速的大小跟和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回声与原声区分开的时间是。

4、阅读声速表你能获得关于声速的哪些信息?①②③5、从声速表格中可知:固体声速液体声速气体声速(填大于或小于)。

第二章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三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三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三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学会绘制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

【知识链接】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

【导读指南】在下列问题的引导下,通读课文第27页至30页。

1、读课本P28的图2.8,按照面积比例从大到小排列我国的五种地形。

2、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相应的防治措施是什么?
3、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分别有哪些?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4、根据下列表格中的数据,绘制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并完善表格。

地形类型百分比对应的圆心角
山地33
高原26
盆地19
平原12
丘陵10 36°
【问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不属于山区的地形是()
A.比较崎岖的高原 B.平原
C.丘陵 D.山地
2、下列做法中,和开发与保护山区不相适应的是()
A.陡坡种植 B.植树造林
C.修建挡土坝 D.退耕还林
3、我国各类地形中,占陆地面积比例最大的是()
A.高原 B.盆地
C.平原 D.山地
二、读“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地形类型的名称。

①;
②;
③;
④;
⑤。

(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形的特征是、。

有机化学基础导学案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有机化学基础导学案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第一节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特点,认识消去反应。

2、能从加(去)氧,去(加)氢的角度来认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3、初步建立起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预测其能发生的有机反应类型的一般思路。

【重点、难点】1、能够判断给定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类型2、能书写给定反应物和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复习回顾】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类型。

1、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2、乙醛与氢氰酸的反应3、用CH2=CHCl制聚氯乙烯4、CH3CH2—Br与NaOH水溶液5、乙醇与浓的氢溴酸反应6、丙烯与氯气反应(加热)7、CH3CH2Cl+NH38、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9、乙醛氧化生成乙酸10、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新课预习】1、消去反应(1)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工业上,生产乙烯的主要方法是。

(2)在实验室中制取乙烯是将和的混合物迅速加热到左右而制的。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有机化合物脱去(如、等)生成分子中有的化合物。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②2—氯丙烷与NaOH的乙醇溶液共热;③2,3—二溴丁烷在锌粉的作用下反应 ;(4)在发生消去反应时,反应的产物与试剂的类型紧密相关。

例如,欲由醇脱水制取烯烃时常选用 等脱水剂;欲由卤代烷脱去氢卤酸时常选用 等试剂;欲由邻二卤代烷脱去卤素单质时常选用 等试剂。

2、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1)氧化反应:有机物分子加入 或减去 。

如:乙醛催化氧化的方程式为 ;乙醇的催化氧化的方程式为 ;(2)还原反应:有机物分子加入 或减去 。

如:乙醛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练习】1.下列各组物质间的反应与反应类型不相符的是:A 、乙烯与溴水(加成反应)B 、甲苯与浓硝酸(取代反应)C 、氯乙烷与氢氧化钠醇溶液并加热 (取代反应)D 、乙烯与高锰酸钾(氧化反应)2、“绿色化学”对化学反应提出了“原子经济性”(原子节约)的新概念及要求,理想原子经济性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全部转化成所需要的产物,不产生副产物,实现零排放。

《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含答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解释一些现象的成因。

【预备知识】(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读左图,其读图方法与“地震波传播速度图”相类似,大气自下而上可分为层、层、层、层等。

其中的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

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层,也就是我们生活所在的层是。

【知识梳理】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能量来源是。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大部分到达,吸收热量并产生辐射,该辐射的绝大部分又被吸收并增温。

最主干的过程为:太阳热量→热量→热量3.太阳辐射是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波辐射。

大气对于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

所以说,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中,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向下的部分因与地面辐射方向,称为,它的存在,对地面具有作用。

【课堂探究】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说明下列现象的成因。

(1)同一地点,多云白天比晴朗白天气温如何?为什么?(2)同一地点,多云夜晚比晴朗夜晚气温如何?为什么?(3)月球上没有大气,据此分析:与地球相比,它的表面白天温度高的原因是?晚上温度低的原因又是?2.填图分析大气受热过程(1)读右图,把A、B、C、D分别代表的过程填在图中。

(备选答案:大气的反射作用、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2)读右下图:a.图中左、中、右三个部分,所代表的辐射类型依次是太阳辐射、辐射、辐射。

b.将如下现象和其在图中的序号对应起来:大气逆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

【反馈练习】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

A.大气热容量大,不易降温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C.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D.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2.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 )(日较差:指的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学习目标】
1.会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纸带。

2.会用描点法作出 v-t 图象。

3.能从 v-t 图象分析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分析】
1.重点: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难点:①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②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①在课前,通过阅读课本31-32页,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②如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用红笔标注出来,以便在小组讨论时解决
【自主学习】
一.实验目的:探究小车速度随变化的规律。

二.实验原理:利用打出的纸带上记录的数据,以寻找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三.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低压电源、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线、复写纸片、。

四.实验步骤
1.如课本31页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使细线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

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后,放开,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4.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做计时起点。

为了测量方便和减少误差,通常不用每打一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而用每打五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就是T=0.02 s ×5=0.1 s 。

在选好的计时起点下面表明A,在第6点下面表明B,在第11点下面表明C……,点A、B、C……叫做计数点,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是x1、x2、x3……
5.利用第一章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下表:
6.以速度v为轴,时间t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表中的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7.通过观察思考,找出这些点的分布规律。

五.注意事项
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3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

4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要适当,以免加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的点太少,或者加速度太小而使各段位移无多大差别,从而使误差增大。

加速度的大小以能在60cm长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得六七个计数点为宜。

5.要区别计时器打出的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

一般在纸带上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间隔为0.1 s 。

【达标检测】
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按照实验进行的先后顺序,将下述步骤地代号填在横线上。

A.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在小车后面
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的没有滑轮的一端,并连好电路
C.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做两次
D.把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
E.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
F.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细线跨过定滑轮,下边吊着合适的钩码
G.断开电源,取出纸带
2.在下列给出的器材中,选出“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所需的器材并填在横线上(填序号)。

①打点计时器②天平③低压交流电源④低压直流电源⑤细线和纸带⑥钩码和小车⑦秒表⑧一端有滑轮的长木板⑨刻度尺
选出的器材是
3.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表格中所示:
请作出小车的v-t图象,并分析运动特点。

4.两做直线运动的质点A、B的 v- t图象如图所示,试分析它们的运动情况。

5.一个人沿平直的街道匀速步行到邮局去发信,又以原速率步行返回原处,设出发时的方向为正,在下列四个图中近似描述他的运动的是()
6.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的 v-t 图象如图,可知
()
A.在
t1时刻,甲和乙的速度相同
B.在t1时刻,甲和乙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在t2时刻,甲和乙的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方
向也相同
D.在t2时刻,甲和乙的速度相同,加速度也相同
第 5 题图
v1
v2
2
1
第 4 题图
第 6 题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