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研究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参考选题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参考选题四川民族学院经济管理系1.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2.经济转型时期的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3.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4.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5.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6.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7.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研究8.人力资本投资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9.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10.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问题研究11.西部民族地区生态贫困问题研究12.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创新问题研究13.土地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14.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15.牧民定居后增收途径研究16.农地产权改革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问题研究17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18.四川藏区区域定位与经济发展策略研究19.四川藏区旅游规划与发展思路研究20.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研究21.企业社会责任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22.劳动关系社会文化环境(或社会经济环境或社会政治环境)的构成对劳动关系的影响23.民族地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建立的途径24.行政管理中的行政成本研究25.行政管理的经济学分析26. 我国基层行政文化建设问题研究27.现代网络对行政管理的影响28. 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对接问题研究29.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比较研究30. 城市管理中的行政处罚权问题研究31.民族地区乡镇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研究32.民族地区的寺庙管理问题研究33. 电子政务研究34. 社区行政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35. 社区建设的模式研究36. 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3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职能38.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39. 民族地区的宗教管理问题研究40. 制度分析与制度创新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4篇_调研报告_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4篇近年来,我旗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大力开展全年禁牧、春季休牧、划区轮牧工作,通过合理利用草牧场,加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力度。
经过不懈地努力,全旗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一、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XX年以来,我旗累计投入资金34961.7万元,治理面积1112.39万亩,其中飞播造林61万亩,封山育林70.56万亩,农田防护林0.5万亩,林木种苗1.01万亩,人工种草0.4万亩,人工造林31.03万亩,围栏封育656.53万亩,划区轮牧271.68万亩,基本草牧场1.31万亩,飞播牧草12.5万亩,暖棚16.67万平方米,饲料机械1700台,水源工程758处,节水灌溉489处,小流域治理5.87万亩,生态移民864户4130人;XX年开始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每年投入资金1亿元,在10个嘎查实施禁牧416万亩,在61个嘎查实施草畜平衡3709万亩,政策涉及全旗7个苏木镇、71个嘎查、5300个牧户1.8万余人;通过围栏封育、“三区四带五个基点”建设,全旗打草场面积达到732万亩,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18%,正常年景打贮草总量超过2亿公斤;加强草牧场制度化管理力度,全旗围栏化草场面积达到3848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95%,其中实施划区轮牧面积达到2802万亩,占全旗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9.1%,划区轮牧和季节性轮牧工作已成为我旗投入成本最低,保护成效最好的亮点工程。
坚持不懈地抓好牧区“两项基本制度”的落实,着力改变传统草牧场利用方式,不断降低利用强度,有效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全旗放养牲畜总数由XX年的168万头只压减到146.6万头只,牛和马分别增加58%和52%,山羊和绵羊分别减少54%和15%;通过治理和合理利用,全旗林草植被盖度增加了30%—50%,其中:森林覆盖率由0.74%提高到2.67%。
论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实现模式
3 . 发 展 生 态旅 游
2 . 生 态经 济 促 进 民族 地 区产 业 升 级
西北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十分悠 久。该 区域 内文化 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开发人文旅 游资源作为经 济增长 的着眼点 ,既可 以使经济得到发展 ,又可以使中华 文化得到传 承 ,是可 持续发展 的具体体现 ,也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在 发展人文 旅游 的同时,可 以对旅游周边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开发 ,如 以旅 游纪念 品 为主题 的手工艺 品,在旅游景 区周边的饭店 、酒店等的发展 ,都会为 当 地 经济发展带来 巨大 的利好 。通过西北地区 的人文旅游产业 以及旅游产 业 周边 经济进行合理 的开发 ,最终会使西北地区形成工 、商、旅相结合 的发展模 式 , 符合生态经济 的发展规划 。
论 民 族 地 区 生 态 经 济 实 现 模 式
王 彤
摘 要 :发 展 民 族 地 区生 态 经 济 是我 国 实行 可持 续发 展 战 略 中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民族 地 区 由 于 自然 条 件 和 历 史 原 因 , 经 济 发 展 速 度 较 慢 。但 民族地 区自然条件丰富 ,自然景观 多元,是 发展 生态经济的优 势。所 以认 清现 实,利 用资源 ,大 力发展 生态经 济是 民族地 区经济增 长 与 生 态保 护 平 衡 发 展 的 关 键 。 本 文 以我 国西 北 民 族 地 区为例 探 讨 了 生 态 经 济 的 实现 模 式 。 关 键 词 : 民族 地 区 ; 生 态经 济 ;发 展 ; 实现 模 式
4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生态经济是将经济与生态相结合 ,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 式。生 态经济在全 国范 围内要得到普遍的认 可 ,就必须要 以教育为 阵地 ,以宣 传为方法进行生态经济基础 知识 的普 及 ,并且在 教育和 宣传 的过程 中, 要针对其优势进行讲解和说明 。根据生态经济学的词义 ,生态经 济所要 解决 的是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过程 中出现的问题 ,而生态经济 发展理 念 ,将两者统一考虑 ,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辩证统 一的 ,发展 与保 护是一个 问题 的两个方面 ,在经济发展的 同时 ,推动环境保 护的发 展 ,以此促进经济发展 与技术革新 ,使经济 发展与生态 环境得 到双赢 。 在 政 府 的 政 策制 定 方 面 ,政 府 以及 有 关 部 门要 始 终 坚 持 经 济 发 展 与 保 护 环境统一的原则 ,这样做有利 于提高 当地 的综合竞争力 ,有 利于提高 当 地 的 生 态 文 明 建设 ,有 利 于改 善 当地 人 民 的生 活 水 平 。对 于 一 些 企 业 为 了保护生态环境 ,为了节能减排 而使 自身利益遭到损失 的情况 ,可 以通 过 经 济 补 偿 的 方 式 对企 业 进行 适 当补 贴 ,而 对 排 放 不 达 标 的 企 业 进 行 重 罚。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推动地区经济的科 学、健康发展 。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是我国在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是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关键。
这需要政府制定全面、系统、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明确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
规划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确保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加强执法监督,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确保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
其次,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是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一方面,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业,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如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
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加强科技创新,为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方式,推动生态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再者,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是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大对森林、湿地、河流、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限制开发活动。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等,恢复和提升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时,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基地,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
此外,培育生态文明意识也是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关于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阳宗海水质污染的案例分析摘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党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国要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的社会形态。
本文以对淡水湖阳宗海水质污染的案例分析来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案例分析科学发展引言: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1. 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
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
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2.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包括的三要素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
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
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生态意识、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等;生态制度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等;生态行为文明是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包括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亮点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亮点提起大西北地区,人们往往会想到广袤无垠的沙漠、荒凉的戈壁以及脆弱的生态环境。
然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中,这片土地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出众多令人瞩目的亮点。
首先,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成效显著。
过去,由于过度开垦、放牧等人类活动,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
但近年来,一系列大规模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得以实施,比如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工程等。
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推动下,曾经的耕地逐渐被绿树和草地所覆盖,不仅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还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而防沙治沙工程则通过种植防风固沙林、设置沙障等措施,成功遏制了沙漠的扩张,使得一些曾经被沙漠侵蚀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也是一大亮点。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干旱缺水的大西北地区来说尤为重要。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当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水资源管理等。
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通过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进行合理分配和调控,保障了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为大西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过去,该地区主要依赖煤炭等传统能源,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也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
如今,随着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大西北地区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成为了我国清洁能源的重要基地。
大规模的风力发电场和太阳能电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电力,还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了碳排放,改善了空气质量。
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亮点之一。
大西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了具有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
例如,在一些干旱地区推广的绿洲农业,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和科学的种植技术,实现了农业的高产高效。
同时,有机农业也逐渐兴起,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土壤和水资源。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东萌法学院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摘要:在十八大之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显得极为重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它的涵以及容被不断丰富。
而在全国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生态文明的情况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拥有特殊的生态区位、社会特性和可持续发展现状决定了它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并且西部地区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要求民众和政府从意识和行为上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与自然生态理念现实举措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涵及容(一)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在开放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致力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以有效地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容:在文化价值观上,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树立符合十八大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大众有正确的价值需求、价值规和价值目标,树立一种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生产方式上,国家逐渐转变以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实现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逐渐成为新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生活方式上,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追求一种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
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再威胁到自然,而是融入自然,在自然中享受新的生活。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研究报告4篇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研究报告4篇调研目地和实际意义:掌握故乡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是江河水源污染和街道社区的垃圾分类回收,实际意义取决于在这个基础上掌握住户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浓淡,好进一步进行环保教育主题活动,一同基本建设大家美丽的家乡。
实地调查:在假期的这段时间里,我参观考察过故乡的河堤,也来到村民委员会了解。
在与村民委员会领导干部的沟通交流中,我获知前两年,县上增加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村民委员会也勤奋的做招商引资工作工作中,村内经济收益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可是因为过度重视经济收益,促使在一定水平上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维护。
流过村内的一条江河遭受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加工厂向河中排出废水,生活垃圾处理往河中倒。
过去清澈的河水,而如今废弃物四处飘浮,边沿好像污浊的排水沟一样。
许多地区全是这般,因为前两年单方的追求完美经济收益,对环境污染难题沒有妥善处理。
进而造成自然环境并沒有获得非常大的改变,反过来还使一部分空气污染更为比较严重。
基本情况与剖析:1、平林开扩土地资源,绿态比较严重遭受毁坏,因为现阶段人口数量增加,土壤资源欠缺,为了更好地开扩大量土地资源室内空间,进而开展了平山伐林,造成了大量的当然生态环境保护遭受毁坏,大量花草树木被伐,绿化展现指数上升降低人口数量的增加另外也促使生活垃圾处理也随着增加,我国在很早以前以前就施行了保护生态环境条规,另外也执行了很多对策,严禁大家随处倒垃圾,废旧物品回收运用,大城市还设立专业的收垃圾场地,有专业的工作员清除垃圾,殊不知在农村,这一切的工资待遇仅仅空白支票,沒有专业的回收垃圾场地,大家为了更好地便捷,全是会随处找一个地区就倒,江河、山坡地、角落里变成大家扔垃圾最“照顾”的场地,积堆成山的废弃物招来了钟爱废弃物的小动物,释放出一阵阵异味,河流在大家的照料下,清亮身躯也像穿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裤子,此后望不上里,街道社区上散播着的是大家不自觉顺手扔的废弃物,没人扫,这种废弃物如同四处飘流的天涯浪子,沒有固定不动滞留的地区,飘到哪去便是哪里废料再次运用的不足全方位,在这种生活垃圾处理里,有很多包装袋,纸袋子,旧衣物,旧玩具,这种全是可回收再利用的物件,尤其是包装袋,包装袋归属于一级环境污染品,大家选购物品的产品袋使用过一次以后都是会顺手丢掉,而不是再次运用,伴随着大家经济发展的发展趋势,旧衣物、旧玩具已被大家远远地抛之而去,有一些以捡破烂谋生的便会捡这种回来运用,比较之下她们比大家更明白环境保护。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t tas o s me n e t c e o t u u l au a e o r e n h u vv l n io me to u n b i g .T e i i lo c n u d a d d sr td c ni o syn tr lrs u c sa d t e s r ia v r n n f ma en s h me u n e h
2 1/0 总第4 4 0 11 1期
文 章 编号 :10 0 1—1 8 ( 0 1 1 0 4 —0 4 X 2 1 ) 0— 1 1 5
商业研 究
墼 支 明 建设 研
郭 京 福 ,左 莉
160 ) 160
( 大连 民族学院 企 业管理研 究中心 ,大连
势 、完善 生态保 护的 法律 法规 ,培 养 “ 态公 民” 生 、提倡 “ 色消费” 以及发展循 环生 态产业和 绿
低 碳 产 业 为 主 导 的 特 色经 济 等 。 关 键 词 :生 态 文 明 ; 生 态伦 理 ;循 环 经 济 ;绿 色 消 费
中 图 分 类 号 :F 6 . 0 2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摘 要 :工业社会 以 “ 大量 生产 、大量 消费、 大量废 弃” 为基本 特征 的工 业 文明 时期 ,现 代 工业 体 系在创造 出空前的物质 财富和 社会 繁 荣的 同时,也 不断地 消耗 、破 坏 着 自然资 源和人 类 的 生
存 环 境 。我 国 少 数 民族 群 众 整 体 和 谐 的 自然 观 、敬 畏 生 命 的 平 等 观 以 及 循 环 再 生 的 生 产 观 等 生 态 伦 理 思 想 与 生 态 文 明 的 本 质 是 一 致 的 ,在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中可 发 挥 积 极 的 作 用 。 本 文 探 讨 了 少 数 民族 地 区 生 态 文 明建 设 对 策 , 包 括 传 承 少 数 民 族 生 态伦 理 文 化 ,发 挥 民 族 区 域 自治 的 政 治 优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青海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的省份,同时也是中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青海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探索和创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路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就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进行探讨。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青海省地处西北高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区。
然而,由于能源开发、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增长等因素的不断增加,青海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危机,尤其是草地、湖泊等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生态环境危机不仅威胁着当地的生态安全,也对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国家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青海开始探索和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一)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青海注重采取科学技术手段,开展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全面展开草地生态保护、湖泊保护、水土保持等工作。
针对青海特殊地形地貌,加强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加大对草原、湖泊等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重点抓好畜牧业生态安全,以草地、水源为主要生态修复对象,大力开展固沙造林、荒漠化土地治理等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并将生态修复和资源保护融为一体。
(二)绿色发展和生态旅游青海鼓励实施绿色发展,推进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体系建设,努力营造绿色经济增长环境,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绿色工业等新兴产业,逐步实现绿色能源、低碳出行等生态产品的全面推广。
同时,青海致力于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积极创建生态旅游景区和生态旅游品牌,将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起来,借助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环保意识等加强宣传和推广,实现可持续、智慧、绿色旅游发展目标。
(三)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青海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省发展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重点培育生态农业、绿色旅游、生态畜牧等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生态旅游等优质绿色产品,推广生态科技成果,同时大力推进保护草原、湖泊、车水马龙等生态环境,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新经验和新模式,全面创建绿色生态省份。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高级状态,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生态社会的需要,也是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的需要。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其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只要我们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就能够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推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新型的“以人为本”双向关系,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制度建设,在西部构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的行为规范体系。
标签: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对策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长期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升华。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实际,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达到新境界。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系统工程。
这个定义的涵盖面比较全面,既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包括了物质和精神及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的本质和中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大体来说,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在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所取得的一切积极、进步的总和。
由于生态文明概念的多义性和复杂性,使生态文明研究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多视角的思考,这是生态文明本质、过程和目标的统一。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生态文明调研策划书3篇
生态文明调研策划书3篇篇一《生态文明调研策划书》一、调研背景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特开展本次调研活动。
二、调研目的1. 全面了解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情况,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状况、生态保护措施等。
2. 深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
3. 探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政策建议,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4. 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参与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调研对象与范围1. 调研对象:本地区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
2. 调研范围:涵盖本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环境保护工作等方面。
四、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收集:查阅相关政策文件、研究报告、统计数据等,了解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现状。
2. 实地调查:深入到生态保护区、工业园区、农村地区等实地考察,观察生态环境状况,与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和交流。
3.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通过网络、现场发放等方式,广泛收集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需求和建议。
五、调研内容1. 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监测数据及变化趋势分析。
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情况,如森林、湿地、草原等的保护现状。
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进展和成效。
2. 资源利用情况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的开发利用现状和效率。
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措施及实施情况。
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关系。
3. 生态保护与发展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执行情况。
绿色发展理念在产业发展中的体现和成效。
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潜力。
4. 政策法规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建设和运行效果。
浅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环境建设
50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少数民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建设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擘画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彰显出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一、发展的现状在我国,多数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依旧山清水秀。
自然生态保护较为完好。
这在部分人看来是自然改造能力低幸而得以保留的缘故。
但是人们怎知道,这片青山绿水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这里是自己赖以生存的地方,青山没了,绿水也就没了,两者都没了自己的生存也就岌岌可危。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
地处祁连山东段、黄河流域中上游和石羊河流域源头位置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幅员面积为7149平方公里。
县境内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海拔在2040-4874米之间。
管割范围为下辖9镇10乡,共有176个行政村,18个社区。
现居住人口21.52万人,共有藏、汉、土、回、蒙古等28个民族。
属少数民族聚居区。
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出产白毛牛、高山细毛羊、青稞小麦、高原蔬菜、洋芋等。
森林在本地区生态环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完好关乎其它生态因子如土壤、气候的变化。
天祝县是甘肃的重点林区和重要林业基地,全县林地面积454.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863.5万立方米,森林资源遍及全县,生物环境多样,境内森林以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为主,占全县森林总面积的96.4%,占整个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40%,是武威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生态屏障。
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林业生态大县。
天祝县境内河流分为石羊河水系(内陆)和黄河水系(外流)两大水系。
黄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大通河、金强河、石门河等,石羊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毛藏河、哈溪河、南岔河、响水河、西大滩河等17条河流。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例
由于巴马县特殊的地理位置 ,生态环境相对脆 弱, 全县 6 8 %为石漠化山区。全县 尚有 1 4 1 个 自然 屯未通屯级路 , 2 8 个 自然屯未用上电 , 6 4 0 个屯未解 决饮水问题 , 7 1 . 8 %的耕地没有得到有效灌溉。可利 用资源少 、 自然灾害频繁、 社会抗风险能力不足 , 旅
西 巴 瑶
族
决定》 , 进一步明确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发展 思路 。实施 了总投资 6 3 3 7 万元 的县域绿化工程和 总投资 4 7 6 1 万元的盘阳河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 、 盘 阳河甲篆段河道整治工程和盘 阳河长寿养生休闲带
建 设 工程 。县 财政 每年投 入不 少 于 5 0 0万元 用 于植
地 的“ 一园六基地” 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格局 。 2 . 3 工业主导地位 凸显 , 绿色生态工业快速发展 巴马县在“ 十一五” 期间工业总产值达 1 7 . 9 5 亿 元。特色农业 、 特色工业 、 特色旅游业 的产业结构为 2 6 . 9: 4 2 . 9: 3 0 . 2 , 工 业 主导 地 位 凸显 , 形 成 了长 寿 食品、 矿产 品、 建材和水电业 四大特色支柱产业 , 以 特色长寿食品加工 、矿泉水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生 态工业发展迅速。在巴马出产的油茶、龙骨花和火 麻, 以及珍珠黄玉米 、 香猪等被 国际 自 然医学会推荐 为“ 绿色长寿食品” 。 3 广西 巴马瑶族 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3 . 1 贫困人 口多 , 农 民生态文明意识薄弱 7 0 %, 贫困面积覆盖率大。2 0 1 1 年, 人均纯收入不足
情景剧《 梦・ 巴马》 和华昱生态有机农业示 范园等项
目的落建 , 完善 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 丰富了巴马生
态农 业 旅游 的体 验 内容 。目前 , 巴马 已拥 有 4 A级 景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以云南省楚雄州紫溪彝寨为例
文 献标 识 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5 8 1 1 ( 2 0 1 3 ) 0 3 — 0 3 3 8 — 0 2
摘要 :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 然要求 对于我 国现今和未来 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 而少数 民族地区的生 态文明建设是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 内容。生 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与社会 人与 自 然的和谐相处, 以生态文明建设指导 少数 民族地
童 鲤
— —
黑
郑 伟 曹权 玺 ( 桂林 电子 科技 大 学信 息 科技 学 院 广 西 桂林
_
5 4 1 0 0 4)
_
1 . 1 2 i
关 于 少 数 民 族 地 区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的 思 考
以云 南 省 楚 雄 州紫 溪 彝 寨 为例
中图分 类 号 : G 6 4
区社 会 发 展 , 是 少数 民族 地 区 实现 经 济 社 会 发展 历 史 性跨 越 的 必 由之路 , 它符 合 科 学发 展 观 的要 求 , 也 是 各 族 人 民的 共 同愿 望
和心声。
关 键词 : 少数 民族 地 区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 =
建设 生态文 明是建设具 有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的必 然选 择 , 少数 民族地 区由于经济 发展相对滞后 , 思想观念相对 闭塞 , 是全 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正如十八大 报告 中写道 : “ 建 教育落后 , 人才严重匮乏 , 科 技投入严重不足 , 劳动力素质不 高 , 设 生态文明 , 是关 系人 民福 祉 、 关乎 民族未来 的长远大计 。面对 地理条件 相对 恶劣 , 生态环境也 相对 脆弱 , 传 统发展模式基本上 资源约束趋紧 、 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退化的严 峻形势 , 必须树 走 的是一条“ 先发展 、 后治理” 的路子 , 与此同时 , 其对新兴的农业 立尊重 自然 、 顺应 自然 、 保 护 自然 的生态文明理念 , 把生态文明建 科技 缺乏接纳和吸收的能力 , 仍 然依 赖于原有 的生产生 活方式 。 设 放在突出地位 , 融入经济建设 、 政治建设 、 文化建设 、 社会建 设 这些都制约着少数 民族地 区经济发展 。事实上, 少数 民族地 区要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文化思考
从 而 使 西 部 民族 地 区 的 开 发 显 得 政 策 牵 引 力 不
设 中, 要摒 弃 传 统 观 念 , 立 新 的生 态 文 明观 , 树 积
极 采取 文 化方 面 的建设 措施 , 就 是 需 要 文 明保 障 和文 化 支 也
西部 民族 地 区经 济 开 发 在 我 国经 济 发 展 和
1 生 态 环 境 问题
随着 西部 大 开 发 战 略 的实 施 , 部 民族 地 区 西 的生 态环 境 建 设 受 到 全 社 会 的 普 遍关 注 . 部 民 西
念 和价 值追 求 . 西部 民族 地 区 , 由于 长期 处 于封 闭
的 自然 经济 状态 下 , 人们 的思 想 观念 、 化水 平 都 文 处 于一 个 比较低 的层 面上 , 了生存 和发 展 , 生 为 在
族地 区由于经 济欠 发 达 、 口素质 低 、 产 单 一粗 人 生 放, 生态 环境 存 在 着 普 遍 脆 弱 、 部 改 善 、 局 总体 恶
化 的现实 状况 , 境污 染 和 生 态破 坏 尤 为 严重 . 环 具 体表 现在 : 土流 失 , 漠化 日益 严 重 , 原退 化 , 水 沙 草
立 新 的生 态 文 明 观 , 即人 类 社 会 与 自然 界 不 是 征
生物多样性减少 , 水资 源短缺 以及 日益肆虐 的 自 然灾 害 , 一 切 都 在 向 人 们 敲 响警 钟—— 西 部 民 这
族地 区的生态 环境 恶 化不 容忽 视 !
西部 民族 地 区是 我 国 民族 构 成 最 复 杂 、 数 少 民族 人 口最 集 中 的 区域 . 部 民族 地 区生 态 环 境 西 的建 设 、 经济 的发 展 、 民生 活水 平 的 提 高 , 系 人 关 到整 个 中华 民族 的凝 聚 力 , 社会 的稳 定 、 疆 的 对 边 安全 有着 重 大 的战 略意 义 ; 实 现 西 部 民族 地 区 对
西藏察隅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西藏察隅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西藏察隅县是一个人口稀少、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的地区。
生态环境建设对该县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察隅县的现状及对策。
一、现状分析1. 自然环境察隅县地势高峻,气候多变,景色优美,素有“天山脚下、大峡谷中、沟壑千沟、山峰万峰”之称。
但随着气候变化、人类开发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察隅县自然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近年来,该县出现了土地荒漠化、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森林砍伐等问题,涉及面广泛。
2. 经济察隅县的经济基础薄弱,主要依靠农牧业和旅游业发展。
这两种产业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由于察隅县地理环境独特,自然景观丰富,使其成为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
农牧业占据了该县经济的大部分,但这些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生态环境。
而且,由于当地发展经济的可持续性不足,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3. 文化察隅县是藏族和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在该县的文化中,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许多少数民族在传统文化中保留了一些与自然环境有关的特色,如人们对神山的崇拜、对动植物的保护等。
但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对这些传统文化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正面临严重的危机。
二、对策分析1. 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对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在生态保护方面,要加强政府与居民的共同参与与协作,促进公众更加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 拓展可持续发展模式要注重发展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尽可能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
提高当地农牧业和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加强对企业的环境保护控制,同时通过政策和资金的引导,提高公民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实践。
要积极保护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的融合。
建立与少数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相适应的社区环境,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
4. 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保障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常态性机制,加强对重点生物群落和野生动植物等保护的执法力度。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在哪里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在哪里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不可忽视其中存在的短板。
首先,公众环保意识的相对薄弱是一大短板。
虽然环保理念在不断宣传普及,但仍有部分人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日常生活中,乱丢垃圾、浪费资源等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人仅仅将环保视为政府和企业的责任,缺乏自身行动的主动性。
比如,在一些社区,垃圾分类推行困难,居民对分类规则不熟悉或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分类。
这反映出公众在环保意识上的欠缺,没有真正将生态文明融入到日常行为习惯中。
其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部分地区仍然依赖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
这些产业往往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排放大量的污染物。
例如,一些传统的化工企业、钢铁企业,虽然在短期内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长期来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
而且,产业转型面临诸多困难,包括技术瓶颈、资金短缺以及就业安置等问题,使得一些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进展缓慢。
再者,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之一。
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违法排污,而相关部门的监管和处罚有时未能形成足够的威慑力。
同时,法律法规在一些领域还存在空白和模糊地带,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此外,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短板。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环保技术研发等方面。
然而,在一些地区,由于财政紧张等原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有限,导致许多环保项目无法顺利开展。
比如,一些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
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虽然我国在环保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一些关键的环保技术和设备仍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
作者: 房文双
作者机构: 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
出版物刊名: 前沿
页码: 195-19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民族地区 生态文明 环境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民族地区的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现阶段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本文首先对生态文明进行了界定,然后分析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研究
目录
丛书序
序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背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点
第二节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背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手段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线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科学发展观和文明建设史的必然延伸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题中之意
第三节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环境背景:国家主体功能区划战略实施的目标第四节西部大开发彰显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章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制约障碍因素分析
第一节西部及民族地区总体情况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
二、经济发展现状
三、社会事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制约因素分析
一、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弱
二、产业结构失衡
三、生态文明意识薄弱
四、生态示范省区县建设成效不足
第三章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演进与内涵探讨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的演进
一、第一阶段(1978~1982年):奠基阶段
二、第二阶段(1982~1992年):起步阶段
三、第三阶段(1992~2007年):发展阶段
四、第四阶段(2007年至今):成熟阶段
第二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国内生态文明理论溯源
二、国内生态文明理论述评
三、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误区
五、生态文明科学内涵、外延与特征
第四章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与实践基础
第一节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一、主体功能区内涵研究述评
二、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述评
三、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节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一、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二、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国外研究述评
三、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国内研究述评
四、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的提出
五、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五章生态文明建设运行机制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生态文明建设运行机制的要素构成
第二节生态文明建设运行动力机制分析
第三节生态文明建设运行预警机制分析
第四节生态文明建设运行调控机制分析
第六章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思路与模式分析
第一节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原则
一、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
二、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原则
第二节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
第三节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步骤与阶段
一、全面启动阶段(2011~2013年)
二、重点推进阶段(2014~2015年)
三、全面建设阶段(2016~2020年)
四、全面巩固阶段(2021~2030年)
第四节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模式
一、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基本框架
二、生态意识文明建设框架
三、生态政治文明建设框架
四、生态社会文明建设框架
五、生态经济文明建设框架
六、生态环境文明建设模式
第七章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
一、生态意识文明建设重点
二、生态政治文明建设重点
三、生态社会文明建设重点
四、生态经济文明建设重点
五、生态环境文明建设重点
第二节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
一、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概述
二、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方法
第八章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引领思想导向,弘扬生态意识文明
一、加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二、营造生态文明舆论氛围
三、推行生态文明全民教育
四、成立专家委员会,制定规划,促进生态意识文明落实
第二节增强执政能力,培育生态政治文明
一、法规先行,健全各种制度,加强政策引导
二、加强领导,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环境管理体制
三、依法行政,健全监督机制,严格目标考核
四、理顺资金投入管理体制
五、完善国内外合作交流机制
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第三节建设和谐人居,实施生态社会文明
一、建设生态城乡,营造和谐美好人居
二、倡导生态消费模式,培养绿色生活、工作方式
第四节优化调整结构,提升生态经济文明
一、强调生态效益,积极构建绿色GDP绩效考核制度
二、全面推进主体功能分区,优化产业布局
三、积极探索生态产业标准,优化和升级传统产业
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五、响应时代要求,发展低碳产业
第五节保持生态平衡,建设生态环境文明
一、强化生态保护,提高环境健康水平
二、提高健康福利,防治环境污染
第九章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个案分析: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例第一节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分析
一、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
二、生态文明重点建设与运行过程分析
三、生态文明运行建设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柳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生态化探索
一、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柳江流域产业生态化建设历史与现状分析
二、产业生态化建设的困境
三、加快产业生态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附录一问卷调查设计表
附录二国家命名的生态省、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村
附录三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名单
附录四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附录五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部分指标解释
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文明村建设进程评价及运行机制研究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主要理论
2.2 文明生态村的涵义与特征
2.3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原则
3.河北省太行山区文明生态村建的背景
3.1 时代背景
3.2 区域背景
3.3 人文背景
3.4 国际背景
4.河北省太行山区文明生态村发展现状
4.1 经济发展状况
4.2 生态改善状况
4.3 村风文明状况
4.4 村容整洁状况
5.河北省太行山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特色与效应
5.1 河北省太行山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特色
5.2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效应
6.河北省太行山区文明生态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1 文明生态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6.2 文明生态村未来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
7.河北省太行山区文明生态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7.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和原则
7.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7.3 评价指标目标值的确定
8.河北省太行山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综合评价
8.1 数据搜集和标准化处理
8.2 达标进程的测算及整体评价
9.河北省太行山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影响因素
9.1 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9.2 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10.河北省太行山区文明生态材发展模式
10.1 西柏坡模式
10.2 顺平模式
10.3 岗底模式
10.4 柴厂模式
10.5 前南峪模式
11.国外生态村建设经验对太行山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启示11.1 建筑节能
11.2 生态循环模式
11.3 文化、体育与社区文化的构建
11.4 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民族旅游的结合
11.5 与生态农业的结合
12.河北省太行山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原则和运行机制12.1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原则
12.2 太行山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