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对称

合集下载

关于科学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思考

关于科学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思考

关于科学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思考作者:陈跃文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第11期摘要:科学具有客观标准性,辅助以严密理性思维方法,使得科学备受尊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和“绝对真理性”成为一种既定认知,出现了科学至上的现象。

然而,科学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

文章从科学知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含义入手,明确二者的关系,讨论科学当中的确定性与不确性对科学研究及技术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确定性;不确定性;辨证;发展;风险一、科学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内涵系统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辩证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科学的本质之一,科学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统一体。

科学的确定性,简单的来说,可以理解为普遍必然性,是为传统知识论者所追求的,他们努力获取作为认识出发点的自明公理,并通过逻辑论证来为知识的确定性辩护。

科学的不确定性是指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科学认识对象日趋复杂,科学认识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科学通常建立在一些理想化模型、假说等的基础之上。

”政策分析专家沃克将这种不确定性定义为:任何对难以达到的完全决定论的偏离。

这种不确定性是在不知晓概率的情况下出现的状况,从而不能可靠地量化对于某种行为的某种后果可能会出现的概率,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

事实上,科学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逐渐发现,任何科学知识都是建立在现有的科学基础之上并加以推论,科学结论都有它的条件性和适用范围。

人的大脑也会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人的理性思维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科学知识总是处于不断的修正过程中。

科学中的不确定性,是主观与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追本溯源,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虽然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但是由于其无限性、发展性、复杂性,这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偶然和随机因素,加上当时科技条件的限制,这就导致对大多数事物不可能达到完全认识,因而科学认知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及一定的局限性,对科学的认识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这必然会造成科学知识具有阶段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的主要表现
(1)实践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即使有些认识不能为当前的实践所检验,但将来的实践终究能够检验出它是否具有真理性。

(2)凡是被实践证实为真理的认识,它与其反映的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就不会被将来的任何情况所改变。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的主要表现
(1)任何具体的实践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必然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而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的一切认识。

(2)当具体的实践证实某种认识是真理时,往往也只是从总体上证实了这种认识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相符合。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必须正确地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准确把握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

列宁说:“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

即使对于有些认识,当前的实践不能检验,但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终能验证它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由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所决定。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

一方面,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有限性,表现为具体的实践往往只是在总体上证实认识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而不可能绝对地、永恒地、一劳永逸地予以确证。

所以说,实践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一作为真理的标准”。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

实践不断发展,真理也不断发展,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

这就是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浅析人的存在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浅析人的存在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浅析人的存在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摘要:人的存在方式,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人的存在方式,就是指人的现实生活的表现样式,是人表现和实现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形式。

人的存在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具体说,人的存在的确定性主要是指人的存在方式的自然性、既成性和现实性;而人的存在的不确定性则表现在人的存在方式的社会性、创造性以及可能性。

通过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探讨在复杂或风险的社会中人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人的存在方式;既成性与创造性;社会性与自然性;风险社会;人的发展人的存在方式,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所谓存在方式,就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和现实化。

人的存在方式,就是指人的现实生活的表现样式,是人表现和实现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形式。

人的存在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具体说,人的存在的确定性主要是指人的存在方式的自然性、既成性和现实性;而人的存在的不确定性则表现在人的存在方式的社会性、创造性以及可能性。

通过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分析和研究,以探讨在复杂或风险的社会中人的发展问题。

一、人的存在的界定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方式,人也不例外,那么,人的存在到底是什么呢?对此问题,哲学史上不同派别有不同的界定和理解。

理性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理性的存在,它从概念、判断、推理出发从而把握人与客观事物的关系。

自然主义则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它强调客观规律对人的活动的决定作用,认为人来自于自然,要服从物质世界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规律,强调人性的自然属性或人的物质性存在,如拉美利特“人是机器”的观点。

存在主义将人的存在界定为自为的存在,强调人的意识的主体性。

哲学人类学认为人的存在是文化的存在,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产物,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的生存实践为起点,以人的自觉自由的生存为宗旨,从而提出了人的存在是实践生成论的存在,这既包括实体性存在也包括生存意义上的存在。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 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    性

1、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辨证法,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第二、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一切认识都能做出确定的检验。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它不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做出确定的检验;第二、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3、坚持实践标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既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的绝对主义,又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否认绝对性的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又称“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真理标准辩证性的一对重要范畴。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真理标准的绝对性,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只要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为真理性的认识,就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即使在一定条件下的实践不能证明某一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但随着实践的发展,最终一定能判明它是否是真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真理标准的相对性,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对认识的每一次检验都不具有最终完成的性质,即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存的一切真理性的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

由此可见,实践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列宁出:“当然,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列宁选集》第2卷第42页)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是由实践本身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决定的。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指的是实践的至上性和权威性,实践是主客观的“交错点”,它具有对“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现实”这一问题给予根本可靠回答的特性,人类实践的无限发展决定了实践能够最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现在检验不了的,将来也一定能检验。

投资中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投资中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投资中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投资中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本身是个伪命题,因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认知、不同的环境,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伟大的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知,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知到什么程度。

”伟大的马克思也曾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这里恩格斯说的就是确定性,马克思说的则是不确定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在一定阶段是相互转化、相互验证的一个过程,这与我们的投资是何其的相似。

以前说过,做投资相对于做实业好玩的地方就在于做投资可以见证很多企业的从兴到衰,也可以见证很多企业的从衰到兴,这些企业的兴衰及衰兴的相互转换,实际上就是我们投资中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相互验证。

投资本身就是一个概率游戏,而这个概率游戏就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互转化及相互验证的一个过程。

说到这举两个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互转化的经典例子,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伊利等乳制品企业的杀伤力及2012年塑化剂事件对贵州茅台、五粮液等白酒板块的杀伤力,三聚氰胺事件及塑化剂事件的发生都对相对应板块产生了确定性的杀伤力,都导致所对应企业股价暴跌,所对应行业也是一片萧条,这都是由于突发事件的确定性杀伤力引起的,但也正是这种确定性的极限杀伤力导致了不确定性的萌芽,行业的重新洗牌、规则的重新制定则导致了企业的优胜劣汰,确定性的杀伤力导致了不确定性的希望,不确定性的希望演变成了后来我们都知道的确定性头部企业的重新崛起。

王朔曾说过一句颇具哲理的话:我就趴在地上,看你还怎么贬低我。

这句话是否像极了当时被打在地上甚至被打到地下室的乳制品及白酒行业?市场对他们已经绝望透顶,但正是这种确定性的绝望透顶导致了确定性的最差预期,从而导致了非确定性的希望的萌芽,最终又演变成了确定性的成长与收益。

所以说投资是一门哲学,总是在失望与希望、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的进行着一种转换,像极了天道的轮回。

坚持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就要坚持真理的____和____相统一。

坚持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就要坚持真理的____和____相统一。

坚持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就要坚持真理的____和____相统一。

问:坚持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就要坚持真理的什么和什么相统一?答:坚持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就要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

解析:真理是客观世界发展变化所遵循的原理,是人类探索研究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所实现的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原理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

包括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中的物质构成体在思维时空中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定律两大类。

真理是绝对存在的,只是由于主观与客观的不完全一致性,才形成了相对于主观而言的相对真理。

人类在认知和掌握规律和定律这些真理的基础之上,就能建立起科学正确的哲学理论体系,即真理哲学。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然而,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这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既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的绝对主义,又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否认绝对性的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综上所述:坚持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就要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

论法律概念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论法律概念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论法律概念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从逻辑学角度看,概念是思维形式中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是其他两种思维形式--判断和推理的构成要素,可视之为思维的"细胞";从法律角度看,概念是法律规范的核心,是理解和说明法律规范的关键,为了研究在法律的确定性,首先必须弄清楚法律概念的确定性问题。

一、模糊概念的定义和概念的相对确定性(一)模糊概念模糊,是侧重表达的对象的不确定性,留给听众一个可供领悟、体会、选择的弹性空间的一种言语技巧。

①对模糊概念的界定是:从动态和静态结合出发,把抽象概念划分为专业性抽象概念和各专业共用的抽象概念,即模糊概念。

模糊概念是指在该门学科出现、在其他学科中也出现的一些概念和用语,其所指对象和涵义或部分相同,或者完全不同。

也就是说,其外延、内涵或者部分相同或者完全不同。

概念在边界上的模糊性体现了概念的不确定性。

(二)法律概念确定性的相对性。

英国学者哈特在他的巨著《法律的概念》中反复强调,法律的不确定性仅存在于涉及词汇边缘含义的疑难案件,而法律概念的核心意义都是明确的。

也就是说,概念的核心是确定的,边缘是不确定的。

这句话向我们指出,概念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最基本的逻辑特性,它们是衡量概念是否确定的尺度。

所谓概念的确定就是指一个概念的内涵是确定的,外延也是确定的,即它所反映的对象有哪些特性或本质,它所适用的对象有多大范围这两个方面都是清楚的。

概念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其内涵或外延具有不确定性。

根据法律概念在确定程度上存在的差异,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内涵和外延都很确定。

如概念"公民""法人"等,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有关法律条文都作了明确的界定,在理解中很少有歧义。

但是,这样的概念并不多,大部分法律概念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二是外延清晰但内涵不确定。

如"父母",我国继承法规定,"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但是并未给出这一概念的确切内涵。

数学理解——确定性与模糊性的辨证统一+

数学理解——确定性与模糊性的辨证统一+

数学理解——确定性与模糊性的辨证统一钟志华1(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江苏,南京,210007)色诺芬认为,我们的知识是猜测、意见——doxa, 而不是epistēmē,象他的诗句所表明的那样:神并没有从一开始就为我们把万物昭示;但是随着时间流逝,通过探索,人们发现了什么是较好的东西。

可是,至于确实的真理,没有人知道过它,将来也不会有人知道它,既不知道关于众神的也不知道关于我所说的一切真理。

即使他偶尔说出终极真理,他自己也并不知道它;因为一切只不过是猜测织成的网。

——摘自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长期以来,在数学的教学中形成了一种过分追求形式化的倾向。

“形式化本是数学科学的一个特征,但是中小学数学课程如果过分追求形式化,就会走向问题的另一面;注意了概念表述‘精确’(是否真正精确,也未可知!),却忽视了其实质和实际的背景;强调了定义、定理的字斟句酌的推敲,却忽视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反映的基本事实和现象;强调了演绎推理的严密,却忽视了合情推理以及其它非形式化的思维(如直觉、联想、顿悟等)所具有的数学创造性。

调查表明,过分的形式化和严谨性成了戴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它使学生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一些在这个年龄阶段所应该具有的生动活泼的思想被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之中。

”①这种现象是如何造成的呢?2002年暑假期间,我们在组织江苏省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时曾与许多学员进行过交流,他们普遍反映对新课程中所提出的四大学习领域感到比较困惑。

他们认为,在过去的教学中一直都是强调的双基和三大能力,感到尚能把握,而现在提出的四大学习领域,特别是在新课程中出现了“…感”、“…观念”等词语,对此感到很难理解,总让人有一种虚幻的感觉。

具体表现为,教师们擅长于把握以确定性为特征的数学知识,而不擅长于把握以模糊性为特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擅长于把握以确定性为特征的证明过程,而不擅长于运用以模糊性为特征的解释过程;擅长于运用以确定性为特征的逻辑思维方法,而不擅长于运用以模糊性为特征的非逻辑思维方法。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可量化与不可量化
虽然有些不确定性可以量化,例如概率和统计方 法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但还有 很多不确定性是无法量化的,例如人的心理和社 会因素等。
03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 系
相互依存
确定性是相对的,不确定性是绝对的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确定性是相对的,不确定性是绝对的。没有完全确定的未来,也 没有完全不确定的未来。
重复性
确定性意味着事物发展过 程和结果具有重复性,相 同的条件会导致相同的结 果。
02
不确定性的定义和特性
定义
不确定性是指对事物状态和未来发展 的认知和了解不足,无法准确预测或 判断的情况。
在科学、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中 ,不确定性普遍存在,它涉及到许多 复杂因素和变量,使得预测和决策变 得困难。
培养适应能力
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学会快速适应新环境和新 情境,减少对确定性的依赖。
保持积极心态
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应对任何挑战和 变化,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应对能力。
06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对个人和 组织的影响
个人层面
心理影响
01
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和焦虑,影响 个人情绪和心理健康。
03
02
风险管理
确定性的风险识别
在风险管理中,确定性的因素可以帮 助我们识别和评估风险。例如,了解 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行业趋势可以帮助 我们预测未来的经营风险。
不确定性的风险应对
对于不确定性的风险,我们需要采取 更加灵活和创新的应对策略。例如, 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需要制定应急 预案以快速应对不确定性的风险。
特性
普遍性
不确定性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 社会、自然世界中,我们总是面临着各种未知和 不可预测的因素。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然而,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这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第一,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第二,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今天的实践未能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会被以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倒。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第一,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因而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

第二,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许多认识的真理性往往不是经过实践的一次检验就能被证实或驳倒,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检验,才能被证实或驳倒。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表明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随着实践的扩展和深化,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也不断地深化。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任何夸大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列宁指出:“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

从课堂文化的民主角度评课

从课堂文化的民主角度评课

从课堂文化的民主角度评课一、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完整意义的课堂教学应呈现出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

1、课堂教学的确定性。

教学交流是具有确定性的,即教学要有一定的目的,有统一的知识信息内容,有确定的过程,有必要的教学时问和环境,也就是说教学要有法。

教学要遵循一定的规定性和规律性,这是教学过程生成、发展和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条件。

没有确定性的教学必然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教学,因而不能称其为教学。

以前的课堂教学大多数教师更崇尚、熟悉和习惯于确定性的运用,讲究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对称,喜欢教学过程四平八稳,追求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完美吻合,教学过程每一步都必须按教师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不许有节外生枝的现象产生。

一旦出现“节外生枝”现象,则毫不留情地予以剪枝,如粗暴地中断学生的思路和辩论,搪塞学生的质疑,且美其名“确保教学任务完成,于是目的明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等自然就成为一堂好课的标准。

教师都按照这些“好课”标准来精心准备自己的教学,制造出一个个标准件。

评课者也拿这些统一标准去衡量和要求教师的教学。

使正常的课堂教学确定性变得苍白无力,使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程式化、机械化和呆板化这种课堂教学确定性表现为灌输、死记硬背、机械刺激与被动反应又缺乏个性,阻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创新,使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2、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

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逐步推开的过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碰到的教学不确定性因素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而且更加复杂多样。

课堂教学再也难以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师所准备的教学内容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出现教师被学生驳倒或被问得哑口无言的现象,课堂教学显得不那么整齐划一而出现多样化、开放性。

因此,民主式教学完美课堂概念之一就是开放性。

(完整版)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完整版)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辨证法,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第二、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一切认识都能做出确定的检验。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它不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做出确定的检验;第二、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3、坚持实践标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既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的绝对主义,又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否认绝对性的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又称“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真理标准辩证性的一对重要范畴。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真理标准的绝对性,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只要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为真理性的认识,就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即使在一定条件下的实践不能证明某一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但随着实践的发展,最终一定能判明它是否是真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真理标准的相对性,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对认识的每一次检验都不具有最终完成的性质,即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存的一切真理性的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

由此可见,实践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列宁出:“当然,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列宁选集》第2卷第42页)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是由实践本身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决定的。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指的是实践的至上性和权威性,实践是主客观的“交错点”,它具有对“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现实”这一问题给予根本可靠回答的特性,人类实践的无限发展决定了实践能够最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现在检验不了的,将来也一定能检验。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逻辑关系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逻辑关系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逻辑关系在人类的思维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两个相互依存且相互制约的概念。

确定性意味着一种确定、可预测的状态或结果,而不确定性则表示事物或事件的结果无法被准确预测或预测的准确性较低。

这两个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确定性是人类思维的基石之一。

我们渴望稳定和可预测的结果,因为这使我们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和计划。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根据天气预报来决定是否带雨伞出门,根据交通状况来选择最佳的路线。

这些都是基于我们对确定性的信任和依赖。

确定性使我们感到安全和舒适,因为我们可以预测事物的发展和结果。

然而,现实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

无论是天气变化、经济波动还是人际关系,都存在着无法完全预测的因素。

不确定性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和风险,但也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和创新的空间。

正是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我们才能展现出自己的智慧和适应能力。

例如,在商业领域,成功的企业家往往是那些能够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商机并做出正确决策的人。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逻辑关系。

一方面,确定性可以减少不确定性的风险。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规律和趋势,从而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例如,在投资领域,投资者可以通过研究市场趋势和公司财务状况来降低投资风险。

同样,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假设,以获得更加确定的结论。

另一方面,不确定性也可以促进创新和发展。

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人们被迫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和途径。

不确定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在科技领域,不确定性促使科学家和工程师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推动科技的快速发展。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表现在决策过程中。

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人们常常会采取不同的决策策略。

一种常见的策略是“保守策略”,即选择最小化风险和损失的决策。

这种策略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可以提供一定的保障,但也可能限制了潜在的机会和发展。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界限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界限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界限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人们在面对事物时常常遇到的两个概念。

确定性意味着事物的结果或发展趋势可以被准确地预测,而不确定性则意味着事物的结果或发展趋势难以预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交织在一起,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行动。

一方面,确定性给我们带来了安全感和信心。

当我们面对一个熟悉的环境或问题时,我们可以依靠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来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比如,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来预测某项任务的完成时间,这种确定性可以让我们更加高效地工作,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错误。

在科学研究中,确定性是科学方法的核心之一,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科学家们追求一种客观的真理,通过事实和证据来推导和验证。

然而,我们也常常面临着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可能来自于各种因素,如外部环境的变化、信息的不完整或主观判断的局限。

当我们面对未知的情况时,我们常常处于一个纠结的状态: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不确定是否应该冒险尝试或保持现状。

不确定性常常带来焦虑和不安,因为我们无法预测结果,不知道选择哪个选项会更好。

然而,不确定性也可以激发创造力和创新。

在不确定性中,我们不被束缚于现有的框架和思维方式,我们有机会尝试新的方法和观点。

正如科学家们常说的,没有不确定性就没有科学的进步。

科学研究常常面临着未知的领域和问题,只有在不确定性中探索,才能取得新的突破和发现。

在商业领域,创业者们也常常面临着不确定性的市场和竞争,只有勇于冒险和创新,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相互影响和变化的过程。

在不确定性中,通过收集更多的信息和分析,我们可以逐渐增加对事物结果的确定性。

相反,在确定性中,事物的复杂性和变化可能导致我们对结果的不确定。

例如,在金融领域,投资者们通过分析市场的趋势和数据来预测股票价格的波动,然而市场的不确定性常常超出我们的预期,导致投资结果的不确定。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日益复杂和不确定的挑战,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对称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对称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对称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对称(一)不确定性就是多样性,确定性就是唯一性。

多个要素,有多样性,但当它高度凝聚起来,就变成了唯一的一个整体,这时就显示唯一性和确定性。

一个整体,有唯一性,但当它充分弥散开来,就变成了多样的多个要素,这时就显示多样性和不定性。

用波涵数表示的确定性是属于组成要素随机弥散分布这种不确定性系统中的确定性。

用联系素质表示的确定性是属于组成要素固定紧密联系这种确定性系统中的确定性。

用熵对数表示的确定性是属于各个标志个性的组成数量在讲个性区分的不确定性系统中,分布上的确定性。

用倒振幅表示的确定性是属于以平均共性为准的各个个性在讲共性统一的确定性系统中,收敛上的确定性。

说明:波函数的平方代表粒子随机弥散分布(处在某个位置上)的几率,几率越大,粒子在这个位置上存在的完整性越大。

波函数则表示粒子在某个位置上出现的确定性,确定性是完整性的外在形式。

熵对数是指-1/plog1/p,它代表标志个性的确定性,其中log1/p代表标志个性的确定性因子,1/p代表标志个性的在共性群体中的比例或者说完整性。

倒振幅是指个性与平均共性性质上的偏差的倒数。

联系素质是指一个元素在系统中与别的元素进行固定联系的素质。

(二)多样要素中的任何一个,是唯一的,因而是确定的。

多样分布本身,则是多样的,是不确定的。

多样性的本质共性和能代表这个共性的核心,又是唯一的,是确定的。

不确定性=多样随机分布的不确定性+多样弥散分布的不确定性多个有区分的要素,其组成数量越趋于相等,其多样随机分布的不确定性就越大。

多个有区分的要素,其标志性质越显得不同,其多样弥散分布的不确定性就越大。

可能性有多样随机分布性,因而是属于不确定性,现实性是可能随机性的核心所在,是唯一的,因而属于确定性。

模糊性有多样弥散分布性,因而是属于不确定性,准确性是模糊弥散性的核心所在,是唯一的,因而属于确定性。

偶然性有多样随机分布性,因而是属于不确定性,必然性是偶然随机性的核心所在,是唯一的,因而属于确定性。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分析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分析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分析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材料1言必有三表。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摘自墨翟《非命上》材料2所有概念、学说、系统,不管它们怎样精致,怎样坚实,必须视为假设……它们是工具,和一切工具同样,它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的功效。

……既然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此真假均不是判断的特性。

工具往往是有效或无效的,适当的或不适当的,经济的或浪费的。

摘自杜威《哲学的改造》及《逻辑:探索的理论》材料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材料4实践标准实质上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请回答:(1)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2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2和3,指出它们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

(3)分析材料3,结合实践的两大品格,阐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为什么“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4)分析材料4,解释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原因,并简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致性。

【参考答案】(1)在材料2中的观点看来,人类的认识就是一种工具,因此没有真假之分,只有无效和有效的区别,完全否认了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符合是判断真理的标准,这就完全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否认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必要性,也必然会导致把是否有效当作真理的标准的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2)材料1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材料3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及其辩证关系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及其辩证关系

作者: 荣开明;赖传祥
出版物刊名: 江汉论坛
页码: 42-46页
主题词: 实践标准;不确定性;辩证关系;实践检验;客观真理性;实践证明;认识论;辩证法;检验人;绝对真理
摘要: <正>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是我国哲学界一直存有争议的问题。

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的日益深入,越来越深刻地使我们认识到,准确地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对于坚持实践标准的辩证法,防止和克服实际应用上的僵硬化、简单化、庸俗化,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 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    性

1、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辨证法,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第二、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一切认识都能做出确定的检验。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它不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做出确定的检验;第二、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3、坚持实践标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既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的绝对主义,又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否认绝对性的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又称“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真理标准辩证性的一对重要范畴。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真理标准的绝对性,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只要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为真理性的认识,就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即使在一定条件下的实践不能证明某一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但随着实践的发展,最终一定能判明它是否是真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真理标准的相对性,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对认识的每一次检验都不具有最终完成的性质,即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存的一切真理性的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

由此可见,实践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列宁出:“当然,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列宁选集》第2卷第42页)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是由实践本身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决定的。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指的是实践的至上性和权威性,实践是主客观的“交错点”,它具有对“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现实”这一问题给予根本可靠回答的特性,人类实践的无限发展决定了实践能够最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现在检验不了的,将来也一定能检验。

作文指导:“确定”与“不确定”

作文指导:“确定”与“不确定”

作文指导:“确定”与“不确定”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确定高考选考科目,是你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这意味着,你将初步确定自己人生发展的方向。

而在现实世界里,各种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你的将来,世界的将来,都可能无法确定。

面向未来,你将如何去面对这“确定”和“不确定”的矛盾呢?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800字以上,标题自拟。

作文解析:这是一则辩证类关系作文。

“确定”和“不确定”是一组辩证关系。

纵观我们的人生,其实是由无数个“确定”和“不确定”组成的。

总的说来,“确定”的只有我们自己的心境,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处世,我们以怎样的姿态生活,我们朝怎样的目标奋进,都是我们自己可以确定或是已经确定的。

而“不确定”的东西太多,不管是个人的胜负、穷达、生死,还是集体的荣辱、社会的兴衰、时代的强弱,都是我们无法预料的。

在社会大潮涨落中,在前途迷雾朦胧中,在命运未卜不定中,我们可以确定的,只有自己。

李白、欧阳修、苏轼,坦然面对仕途变迁的“不确定”;史铁生、陶勇、邰丽华,勇敢面对个人命运的“不确定”,钟南山、陈薇、张定宇,积极应对社会国家的“不确定”……面对“确定”和“不确定”,我们既要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也要有逆境不气馁消极顺境不乖张自负平和心态,还要有平时能从容应对遇事能化险为夷的专业才干。

写好这篇作文,关键在于辩证地认识“确定”和“不确定”的关系,“确定”和“不确定”之间互相包含、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在思考“确定”和“不确定”的关系的基础上,谈“如何面对”,即具体的做法。

能结合个体和世界的关系,辩证分析,观点明确,说理清楚即可。

本次作文审题要点:写作主体——我写作情境——面对未来写作内容——确定与不确定的矛盾写作角度——如何面对写作文体——议论文考场中的优秀标题:面对未知也要勇敢向前把握“确定”,迎接“不定”多变的未来,不变的初心前路未定,把握当下以确定之“我”抵挡不确定之未来考场佳作在不确定中扬帆远航青春的我们,有着明确的理想,但现实的种种复杂的因素,常常让我们迷茫又不知所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对称
(一)不确定性就是多样性,确定性就是唯一性。

多个要素,有多样性,但当它高度凝聚起来,就变成了唯一的一个整体,这时就显示唯一性和确定性。

一个整体,有唯一性,但当它充分弥散开来,就变成了多样的多个要素,这时就显示多样性和不定性。

用波涵数表示的确定性是属于组成要素随机弥散分布这种不确定性系统中的确定性。

用联系素质表示的确定性是属于组成要素固定紧密联系这种确定性系统中的确定性。

用熵对数表示的确定性是属于各个标志个性的组成数量在讲个性区分的不确定性系统中,分布上的确定性。

用倒振幅表示的确定性是属于以平均共性为准的各个个性在讲共性统一的确定性系统中,收敛上的确定性。

说明:波函数的平方代表粒子随机弥散分布(处在某个位置上)的几率,几率越大,粒子在这个位置上存在的完整性越大。

波函数则表示粒子在某个位置上出现的确定性,确定性是完整性的外在形式。

熵对数是指-1/plog1/p,它代表标志个性的确定性,其中log1/p代表标志个性的确定性因子,1/p代表标志个性的在共性群体中的比例或者说完整性。

倒振幅是指个性与平均共性性质上的偏差的倒数。

联系素质是指一个元素在系统中与别的元素进行固定联系的素质。

(二)
多样要素中的任何一个,是唯一的,因而是确定的。

多样分布本身,则是多样的,是不确定的。

多样性的本质共性和能代表这个共性的核心,又是唯一的,是确定的。

不确定性=多样随机分布的不确定性+多样弥散分布的不确定性 多个有区分的要素,其组成数量越趋于相等,其多样随机分布的不确定性就越大。

多个有区分的要素,其标志性质越显得不同,其多样弥散分布的不确定性就越大。

可能性有多样随机分布性,因而是属于不确定性,现实性是可能随机性的核心所在,是唯一的,因而属于确定性。

模糊性有多样弥散分布性,因而是属于不确定性,准确性是模糊弥散性的核心所在,是唯一的,因而属于确定性。

偶然性有多样随机分布性,因而是属于不确定性,必然性是偶然随机性的核心所在,是唯一的,因而属于确定性。

现象性有多样弥散分布性,因而是属于不确定性,本质性是现象弥散性的核心所在,是唯一的,因而属于确定性。

偶然性与必然性,这对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矛盾是属于本体论范畴。

现象性与本质性,这对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矛盾是属于本体论范畴。

可能性与现实性,这对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矛盾是属于认识论范畴。

模糊性与准确性,这对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矛盾是属于认识论范畴。

(三)
事物不确定性=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客观上的不确定性,即事物的不确定性是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与客观上的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

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对客观事物的空洞模糊认识+对客观事物多种可能的猜测性认识。

它是人认识能力不成熟所导致的。

客观上的不确定性=客观事物本身的弥散分离性+客观事物本身的随机分布性。

人的认识能力成熟,就能够正确地反映这种不确定性。

客观事物本身的随机分布性+对客观事物多种可能的猜测性认识=量上的不确定性。

客观事物本身的弥散分离性+对客观事物的空洞模糊的认识=质上的不确定性。

确定性的存在,有实体本质。

确定性的过程,有具体规律。

不定性的存在,无实体本质。

不定性的过程,无具体规律。

量上的不确定性,有统计上的本质,量上的不确定性过程,有统计上的规律。

质上的不确定性,有抽象上的本质,量上的不确定性过程,有哲学上的规律。

概率性的数学方法可以认识量上的不确定性的统计本质与统计规律。

辩证性的哲学方法可以认识质上的不确定性的抽象本质与抽象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