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老师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口决定论: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 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
马 尔 萨 斯
反对“人口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人口决定论”将人口因素视作历史进 程中的决定力量。是一种夸大人口数量作用 的错误的历史观和人口观。它将人口过剩现 象视作现代社会一切灾祸的根源。
促进作用 质的方面 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 的反作用 程度深浅
量的方面
范围大小 时间久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
义
其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
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 的基础。
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
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
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 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 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 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由 生产力决定并反作用于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 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破天 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 社会发展的规律。
唯物史观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 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 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 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它作为劳动对象 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为人类 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 生产资料的资源。
生态资源
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为人类 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 生产资料的资源。
生物资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3)--第三章第3课电子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材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
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深入理解生产力范畴,需要把握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等重要方面。
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生产力状况是这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1二是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现实的劳动对象还包括生产深度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劳动对象不同,往往会影响劳动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将日益扩大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三是劳动者。
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说的一个重要区别。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下形成的。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反映和表现。
社会意识的变革必然要从社会存在的变革中得以实现。
只有当社会存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时,社会意识才会发生突破性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主张改变社会存在,创造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使社会意识得到彻底的改变。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们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的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实践被认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客观世界中获取真理,而不是凭空臆想或主观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本质的反映。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从而获取真理。
通过实践的不断实践和检验,人们可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对客观世界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实际操作。
实践不仅是理论的指导,也是理论的来源和基础。
只有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方法论。
它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以辩证法为中心的一种哲学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运动组成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推动事物前进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存在和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矛盾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而矛盾的统一使事物得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A、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生产力
真舒服!
生产关系
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真难受!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生产关系
(1)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
中结成的一定的物质利益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的 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 作用。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主 要表现在:
(1)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基本性质;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 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 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 为首的社会。”
B、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变 化
生产力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生
产 力
决定
反作用
生 产 关 系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 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 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 发展起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一个从 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 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发 展过程。
社会意识:
先进于
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地理环境: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2)人们地理环境依赖性的表现:①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②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2.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①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②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二)社会意识1.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
包括社会心理(情感、风俗)和思想体系(党的路线);2.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意识形态(政治)和非意识形态(语言学)两类;(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3.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对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低,与此相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高;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3)--第三章第3课电子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3)--第三章第3课电子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材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
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深入理解生产力范畴,需要把握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等重要方面。
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生产力状况是这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1二是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现实的劳动对象还包括生产深度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劳动对象不同,往往会影响劳动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将日益扩大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的意识现象
的总称,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的社会科学(经济学、政 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等)
•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总体意识,而非个体意识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
(如:私有观念与社会主义)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如:18世纪英国和法国的经济与唯物主义哲学;19世纪德国和英 法的经济与哲学)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即思想也有自身的演进逻辑)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如:社会主义思想)
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人是环境的产物‛ 与‚意见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
“必须有天才,才能用 好的法律代替坏的法律”
爱尔维修(1715~1771)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1、历史唯心主义及其主要缺陷 第二,以往的历史观只是看到了少数天才人物、英雄人 物、帝王将相的历史功勋并且把他们看成社会历史的创造 者,而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功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 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的 基本结构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 上层建筑 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 反
定力量
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
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
生产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过程中各自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产品分配关系(以何种原则、方式和比例关系分配产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生产
分配 动态 (广义)
消费
交换
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起决定和支配的作用 首先,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劳动得以 进行的前提。 其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生 产关系的基本性质。 再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 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最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 配关系。
5
2、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6
唯心史观的两种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意志论:认为人的意志决定社会 的发展; 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宿命论:认为超自然的某种神秘精 神决定社会的发展。
7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 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 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 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 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 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 众的活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 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 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 别方面。‛ —— 列宁
8
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主要原 因 认识根源: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它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 机,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个民族、 国家生产规模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社会进 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不愿面对 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
13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 包括: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 其中 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 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条件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论述题重点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2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3如何理解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试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普通点1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2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
4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简答题重点1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4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6简述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普通点1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3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4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基础的原因。
5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
7简要说明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8简要说明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
9简述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10简述社会革命的类型。
11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2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3简述人与社会的关系。
1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5简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多选重点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
四方面。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五点。
3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4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 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 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统一体。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生 产 力
生产方式的作用
物质生活的生 产方式制约着整个 社会生活、政治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程。 ——马克思
生产力
劳动 资料 劳动 对象 劳动 者 科学 技术 科学 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 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 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
劳动资料的内容 一是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操作系 统,以及与其相连的动力传动系统; 二是控制系统,以及与此相连的 信息传递系统; 三是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不 属于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 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 具。
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 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 的发展形式与规律。主要表现在: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首先,要人们认 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和迫切性,端正人们 对自然环境的态度。 其次,要提高人 们利用自然的科学性 ,把利用与保护、开 发与培育、排污与治 理合理地结合起来。 再次,要把当前 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结合起来。
环境问题
森林惨遭毁灭
空气污染严重
世界性水源危机
臭氧层变薄
最突出 表现
能动性
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 阻碍、延缓社会历史发展 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 程度和时间各不相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授课对象:一年级本科生教学时间:8学时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重点难点: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难点在于讲课过程中贯彻唯物史观的整体性原则和历史与逻辑一致的原则以及分析说明历史和现实中的重大事件,史论结合,把基本原理讲活。
课外阅读文献: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课外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自私是不是人的本质?”进行讨论,并做好课堂交流的发言准备。
分课时教学安排:第1-2课时:讲解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3-4课时:讲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5-6课时:讲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7-8课时:课堂讨论交流教学内容设计(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实施方案):本章的教学内容可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其依据和特点是什么?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什么?最后课堂讨论交流“自私是不是人的本质?”将上述问题作一个理论上的整体总结。
在讲授“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其依据和特点是什么?”时,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引导性问题,师生之间围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相互问答,教师再根据学生在问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人类历史的规律进行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 成、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密度、人口的迁徙 等状况。
“人口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 产资料只能以算术级率增加”; 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两种办法: 一种叫做“预防的抑制”,即 要求人们节欲和独身;另一种 叫做“积极的抑制”,即通过 失业、贫困、饥饿、瘟疫和战 争等办法来消灭过剩人口。而 且马尔萨斯认为“积极抑制” 措施是恢复人口增长与生活资 料增长平衡的最有效手段。
劳动者(生产力的首要因素)
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 识,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 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2)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3)它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4)它是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的体现。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economic base)
(1)含义: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
产力所决定占统治地位 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正确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的 经济制度。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2、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内容
(1)生产关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 的内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 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的外延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 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
( 2) 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 方向和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 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 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 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 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 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 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 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 这个原理否定了。” 这个原理否定了。”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论意义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力结构 生产力结构
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
劳动者 劳动者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管理
在现代, 在现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 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力 的要素
(1)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占主要地位)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占主要地位)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状况: 状况:是生产力的水平和生 生产力 产力的性质两者的统一, 产力的性质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 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发展要求:与生产力的水平、 发展要求:与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 况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 况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现实 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矛盾运动的规律
决定
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的 相互关系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反作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大机器 铁器
原始工具 青铜器
原始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03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人口因素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1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2 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3 人口的构成和质量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4 人口因素虽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 建筑
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 动的反作用
3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 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 产生
基本内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 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客观要求: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 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 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 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 发展形式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 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 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
(1) 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地理环境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 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 如:资本主义只有在机器大工业时代才是可能的,自由主义 只有在资本主义时代才是现实的,而在中世纪没有自由,至少 没有现实的自由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的意识现象的总称,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 教、哲学和大部分的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等)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
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的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体现一种道统) 政治上层建筑(体现一种政统)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性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总体意识,而非个体意识
社会意识结构
个体意识 主体 社 会 意 识 构 成 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结构:
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旧社会残留意识形态 未来社会萌芽意识形态
自觉反映特定经济基础 并直接为之服务,属于 思想上层建筑,有阶级性
内容 层次
与上层 建筑 关系
分配形式。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 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 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
生产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过程中各自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产品分配关系(以何种原则、方式和比例关系分配产品)
“必须有天才,才能用好 的法律代替坏的法律”
爱尔维修(1715~1771)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1)、历史唯心主义及其主要缺陷
第二,以往的历史观只是看到了少数天才人物、英 雄人物、帝王将相的历史功勋并且把他们看成社会历史 的创造者,而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功勋,否认人民群众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如何理解生产力范畴?
需要把握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 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 展的现实程度; 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它取决于生产 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 生产力状况是这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 态或发展态势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 联系在一起,是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 基本要求
(2)生产力的系统结构
生产力
劳动 资料 劳动 对象 劳动 者 科学 技术 科学 管理
实体性要素 (基本要素)
渗透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 志,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由所有制形 式决定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
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 神”,他“骑着马,驰 骋全世界,主宰全世 界”。世界历史是伟大 人物和王朝的历史, “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 史”,人民群众只是 “群盲” ——黑格尔《历史哲学》
(2)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的真正发源地不在天上,也不在思辨的云雾中,而 在粗糙的物质生产中。”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认为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劳动发展史。人类社会的历 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 展中的作用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 主体,人口状况、数量、素质、 结构等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 要作用,它可以加速或者延缓社 会的发展 。 但是人口因素对社会历史的发 展仍然并不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方式):人类为了获得物质生活资料 而从事的生产劳动。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们之间要进行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 在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生产劳 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
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 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马克思 毛泽东:1949年没有高兴,1956年才真正高兴起来
再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
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
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 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 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 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视频:希望的田野-农村改革纪实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 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 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如:石器— 原始公社;青铜器—奴隶制;铁器—封建制等)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如:资本主义的
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英法的经济与哲学)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即思想也有自身的演进逻辑)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如:社会主义思想)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 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类型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生产 归 资料 地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资 本 家 所 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二者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社 会发展的普遍的、基本的规律。 (2)基本内容:经济基础的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性 质、形式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的变化一定要适合经 济基础的性质和发展要求。 (3)方法论意义:观察和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 理论依据;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 策的客观依据。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 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 历史 社会存在 和社会意 识的关系 问题 社会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观的
基本 问题
唯心史观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唯心主义及其主要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观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 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 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人是环境 的产物”与“意见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
社会意识形态
非社会意识形态
不反映特定经济基础、 不为特定经济基础服务, 不具有阶级性
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精神的标志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
(如:私有观念与社会主义)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如:18世纪英国和法国的经济与唯物主义哲学;19世纪德国和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 的性质。 (政治上层建筑执行强制性控制,思想上层建筑执行 非强制性控制。比如意识形态控制:消费主义。资 本对社会的控制越来越趋于柔性化)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 其一,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其二,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 芽之间的矛盾; 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其三,适应经济基础要求建立起来的新的上层建筑在一段时期 内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 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层建筑就在总体上不再适应经济基 础发展的需要,其矛盾则边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1) 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地理环境通过对社会生产的不同影响,对社会的发展 起加速或者延缓的影响作用 一般说来,在其它条件大体相同而地理环境不同的情况下, 地理环境优越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就快一些,反之就 慢一些。例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1) 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地理环境能够影响生产部门的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 及其发展方向 例如:森林资源丰富的加拿大,木材工业就是国民经济的支 柱产业;草原辽阔的澳大利亚,畜牧业就特别发达;而国土狭 小、资源缺短缺的日本,则凭借自己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高 科技,从国外输入原材料进行精加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加工 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