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学
公共财政学 第1章公共财政学概论
公共财政学
基本概念 完全竞争
帕累托最优 外部性 市场缺陷 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方法 政府合理性 公共财政模式 财政伦理 效率与公平
第一章 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模式
本章结构图
市场经济
政府
公共财政
市场效率
政府合理性
公共财政特征
市场缺陷与失灵
市场失灵方法
公共财政伦理
公共财政学
第一章 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模式
”实际上,目前航空公司采用的超额售票术同西蒙的方案非常接近,区别在于通常 干脆以免费机票现金补偿(有时提供相当数量的机票折扣)。人们远比估计的更加愿意 接受这种安排。航空公司从中受益,因为他们可以继续超额售票,有助于实现航班满员 飞行。事实上,免费机票本身可能属于根本卖不出去的部分,航空公司提供免费机票的 边际成本接近于零。这是一个发生的真实世界的帕累托改良。其中牵涉的各方均受益, 至少不会受到损失。
公共财政学
第二章 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模式
知识要点与学习要求
1、帕累托效率标准。要求理解这一效率标准所反映的资源充分 利用的含义,市场经济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基本条件。
2、市场缺陷与市场失灵,从市场失灵认识政府存在合理性的依据。 要求从“市场能”与“市场不能”两个层面理解市场缺陷与市场失灵, 能够通过抽象分析从理论逻辑上说明政府存在的合理性。
公共财政学
第一章 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模式
——交换最优:
产品Y
消费边际替代率是指个人无差异曲线点 上任意一点的斜率,表示任意消费者在 效用水平不变条件下(无差异),为了 获得额外1单位产品A而愿意放弃的另一 产品B的数量,其实就是消费者所愿接 受的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也就是 市场给定的两种商X 品的价格Px/ Py比率), 实现条件公式:
公共财政学知识点解析
公共财政学知识点解析公共财政学作为一门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学科,涵盖了众多重要的知识点。
接下来,让我们逐步深入地解析这些关键内容。
首先,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是必须要了解的。
资源配置职能旨在通过政府的干预,将社会资源合理分配到不同的领域和部门,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例如,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由于市场机制可能无法有效提供或配置不足,政府需要投入资金以保障供应。
收入分配职能则关注社会公平,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要求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如财政支出和税收的调整,来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控制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等。
在理解公共财政时,财政支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反映了政府的活动范围和重点。
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社会的生产和就业,包括用于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如国防、公共工程等。
转移性支出则主要通过社会保障、补贴等形式,对居民的收入进行再分配。
财政收入也是公共财政学的核心要点之一。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其种类繁多,包括所得税、流转税、财产税等。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税率的设定、税收的征管以及税收政策的制定,都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除了税收,公债也是政府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之一。
公债的发行可以为政府提供资金,同时也会对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产生一定的作用。
预算管理在公共财政中占据着关键地位。
政府预算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它反映了政府的政策意图和工作重点。
预算的编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确保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预算的执行和监督则是保障预算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
公共财政学还关注财政政策的运用。
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支出、增加税收,抑制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
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公共财政学是研究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公共机构在收入、支出和债务方面的活动及其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下面是对公共财政学中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1. 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指的是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公共机构在收入和支出方面的活动。
公共财政的收入来自于税收、政府收费和其他非税收收入,支出包括政府购买的货物和服务以及社会福利支出等。
2.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从税收、政府收费和其他非税收方式获取的资金收入。
税收是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等。
3.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指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支付社会福利和进行公共投资的支出。
财政支出的主要目标是满足公共需求、提供公共服务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4. 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指的是政府在一定期间内支出超过收入的情况。
财政赤字可以由政府借款、印钞票等方式进行弥补。
长期的财政赤字可能会导致债务累积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5. 财政平衡:财政平衡指的是政府在一定期间内收入和支出相等的情况。
财政平衡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控制支出等手段实现。
6. 财政可持续性:财政可持续性指的是政府在长期内保持财政健康并能够满足未来财政需求的能力。
财政可持续性包括债务水平、财政收入结构和支出规模等因素。
7.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和资源分配的政策。
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8. 财政约束:财政约束指的是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时受到的各种限制和约束。
财政约束可以来自于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限制、债务水平、财政可持续性以及政治和社会的因素等。
9. 间接税和直接税:间接税是指负担税款的人和终极承担税款的人不一致的税收,如消费税和进口税;直接税是指负担税款和终极承担税款的人一致的税收,如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10. 负外部性:负外部性指的是经济活动产生的负面外部影响,例如环境污染。
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
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Yesterday disappeared, January 6, 2020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1公共物品:是由政府部门提供的,用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大基本特征;非排他性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非竞争性是指在生产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或者说许多人可以同时消费同一物品;公共物品不能由市场提供而只能由政府提供,并且存在搭便车行为;2成本—效益分析:是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法的一种,也称为成本收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受益人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3最低费用选择法:是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法的一种,也成为最低成本法;此方法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步骤为:1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多种备选方案;2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诸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费用并予以加总;3按照费用高低排出顺序,以供决策者选择;4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一种;是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也就是说,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在转移性支出中,补助支出的份额最大,从经济影响看,也是补助支出最为重要;5财政补贴:也称价格补贴或财政价格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此外,政府还提供若干形式比较隐蔽的补贴,如财政贴息、税前还贷及税收支出等;6财政贴息:是财政补贴较为隐蔽的一种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便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7税前还贷:是财政补贴较为隐蔽的一种形式;政府在计算企业应税所得时,将企业应当归还的贷款从中扣去,相应减小企业纳税基数,其实质便是免去了企业的一部分税款,相当于政府为企业归还了一部分贷款;8税收支出:税收支出无非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可见,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税收支出包括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等形式;从税收支出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10税收抵免:是税收支出的一种形式;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对于这种从应纳税额中扣除的数额,税务当局可能允许也可能也可能不允许超过应纳税额,若在后一种情况下,它被称为“有剩余的抵免”,若是在前一种场合,即将没有抵尽的抵免额返还给纳税人,就称为“没有剩余的抵免”;在西方国家,税收抵免主要有投资抵免和国外税收抵免两种形式;预算外资金P185严格意义上的预算外资金指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的不纳入国家预算的、允许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预算外资金的性质,是指属于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政性资金;具有财政性、专用性和分散性特点;11费改税税费改革:所谓税费改革,就是将可以以税收形式取得收入的“收费”改为税收,对应当保留的收费加以规范,并加强管理,坚决取缔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因此,税费改革是治理整顿预算外资金、规范政府收入机制的一种有效措施,也是当前提高财政收入指预算内占GDP比重的重要途径;12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13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课税对象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主要包括所得、商品和财产三大类;14税率:是指国家征税的比率,即税额和课税对象之比;税率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三类;15税目:与课税对象相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税目规定了一个税种的征税范围,反映了征税的广度;税目的划分和调整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16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额,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其优点是征收便利,不受价格影响;缺点是税收负担不尽合理,适用的范围较小;17起征点与免征额: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免征额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相同点:当课税对象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不同点:当课税对象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采用起征点制度的要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采用免征额制度的仅对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起征点照顾低收入者,免征额是对所有纳税人的照顾;18直接税: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如所得税和财产税;19间接税: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如商品课税;20从量税: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或体积来计税的税种称为从量税;如资源税、车船使用税等;21从价税: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采用此种计税方法的税种称为从价税;大部分税种都采用这一计税方法;22税负转嫁: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税负转嫁与价格升降直接相关,是税收负担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重新分配,也是纳税人维护和增加自身利益的自主行为;税既负转嫁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即前转顺转和后转逆转,还有混转和散转;23税收归宿:是与税负转嫁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税负的转嫁可以随着交易多次进行,因而税收归宿并不是唯一的;但由于消费者是商品交易的终点,不能再转嫁税收负担,因而经常成为税收归宿;24税收的超额负担:税收是一种分配方式,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国家征税是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在这个转移过程中,除了会给纳税人造成相当于纳税税款的负担以外,还可能对纳税人或社会带来超额负担;所谓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在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9纳税扣除:是税收支出的一种形式;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换言之,纳税扣除是指在计算应课税所得时,从毛所得额中扣除一定数额或以一定比率扣除,以减少纳税人的应课税所得额;在累进税制下,纳税人的所得额越高,这种扣除的实际价值就越大;25税收中性:税收中性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26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名义税率:即为税率表所列的税率,是纳税人实际纳税时适用的税率;边际税率类似于名义税率;实际税率:是纳税人真实负担的有效税率,在没有税负转嫁的情况下,它等于税收负担率;27平均税率:是实纳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它往往低于边际税率,比较两者之间的差额,是分析税率设计是否合理,税制是否科学的主要方法;一般来说,平均税率接近于实际税率;28税收效应:即税收的经济效应,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各个税种对经济的影响都可以分解成这两种效应,或者说,税收对相关经济变量的影响都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拉弗曲线:美国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的关于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下图,该曲线反映了如下经济思想: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也不一定需要高税率;高税率往往会挫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引起生产下降,减少税基;2基于上述同样的理由,取得同样多的收入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税率,如图中D点和E点税收收入相等,而E点为高税率,D点为低税率;其中低税率从长远看可以促进生产发展;3税率和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优结合虽然在实践中是少见的,但曲线从理论上证明是可能的,即表现为图中的A点,它是税制设计的理想目标模式,也就是最佳税率;30增值税:是商品课税的一种,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它是我国商品课税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税种,有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三种;其最大特点是在就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重复征税;32营业税:是商品课税的一种,是以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其主要特点是计算征收较为简便;31消费税:是商品课税的一种,消费税的课税对象是消费品的销售收入,是在增值税的基础上再增加的一道税种,其目的在于调节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税收收入;凡从事生产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均为消费税的纳税人;33企业所得税:是所得课税的一种,课税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包括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我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是实行独立核算的所有企业和组织,税率33%;34个人所得税:所得课税的一种,课征对象是个人所得;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一般采取属地原则;按税法规定有纳税义务的中国公民和中国境内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均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35资源税:对自然资源的课税称为资源税;资源税有两种课征方式:一是以自然资源本身为计税依据,这种自然资源必须是私人拥有的;二是以自然资源的收益为计税依据,这种自然资源往往为国家所有;前一种资源税实质上就是财产税;36遗产税:是对死者留下的遗产征税,在国外有时也叫“死亡税”;其功能是对遗产和赠与财产加以调节,防止贫富过分悬殊;37拉姆斯法则:也称逆弹性命题;是指在最适商品课税体系中,当各种商品的需求相互独立时,对各种商品课征的各自的税率必须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呈反比例;这表明,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征税的潜在扭曲效应也就越大;因此,最适商品课税要求,对弹性相对小的商品课以相对高的税率;对弹性相对大的商品课以相对低的税率;如果对无弹性或低弹性商品如食品采用高税率征税,会使总体超额负担最小化,是一种最适税制;38国债: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它是一种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具有偿还性和认购上的自愿性;同时又是一种预期的财政支出;国债与私债具有本质的不同,私债的发行依据是财产和收益,而国债的担保物是政府信用;39国债回购:是指国债持有人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承诺在约定期限后以约定价格购回同笔国债的交易活动;如果交易程序相反,称为国债逆回购;国债回购是在国债交易形式下的一种融券兼融资活动,具有金融衍生工具的性质;40国债负担率:国债的应债来源,从国民经济总体看就是GDP,所以国债规模通常是用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称为国债负担率;从个别应债主体看,则以当年发行额占应债主体的收入水平的比重来表示;43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从形式上看,国家预算就是按一定标准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表格,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了解政府的财政活动,成为反映政府财政活动的一面镜子;但从实际经济内容来看,国家预算的编制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预算执行是财政收支的筹措和使用过程,决算则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所以,国家预算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国家政策;同时,由于国家预算要经过国家权力机构的审批方可生效,因而又是国家重要的立法文件,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与监督;国家预算包括多种预算形式和预算方法,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41债务依存度:是表示政府偿债能力的指标之一;是指当年国债发行数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用以表示中央支出对债务的依赖程度,称为债务依存度,也可间接表示偿还能力;42国债一级自营商:是指具备一定的条件并由财政部认定的银行、证券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们可以直接向财政部承销和投标竞销国债,并通过开展分销、零售业务,促进国债发行,维护国债发行市场顺畅运转44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划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单式预算: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复式预算: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45增量预算:以预算分项支出的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后确定的;世界各国的预算主要采取增量预算的方法;46零基预算:以预算分项支出的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47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只要政府有效地利用商业竞争机制,就能从市场上买到最佳性能和低廉价格的商品和服务,就能节省费用,使公民缴纳的税收和财政支出产生更大的效益;从各国的经验来看,政府采购制度的程序一般分为确定采购要求、签订采购合同和管理、执行采购合同三个阶段;48国家预算调整:是预算执行的一项重要程序;指经过批准的各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使原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改变;分级分税预算体制:分级分税预算体制是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预算体制,在西方财政学中称为财政联邦主义;它的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符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分级预算体制的要点: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2、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3、在明确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范围;4、预算调节制度,即转移支付制度,有纵向调节和横向调节两种;5、各国分税体制应符合本国政治体制和历史沿革;49转移支付制度:又称为预算调节制度;有纵向转移或纵向调节和横向转移或横向调节两种形式;纵向转移的典型做法是补助金制度,中央从各地征收国税,同时对每个地方给以补助;补助金分无条件补助、有条件补助和专项补助;横向转移是由“富州”向“穷州”转移支付,实行地区间的互助式调节,不再通过中央预算;50结构性财政赤字:是指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如失业率不超过4%~5%条件下的赤字,也称为充分就业赤字;结构性赤字一般用于分析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将赤字作为外生变量看待;这种赤字是假定经济已经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运行,在这种假定条件下,经济中便不存在未被动员的资源,赤字会直接引致总需求的增加,并通过对总需求的影响调节总供求关系;结构性赤字是一种人为性赤字;结构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是按照产生赤字的经济背景和原因划分的;周期性赤字由经济周期的波动自动产生和消除,是内生变量;结构性赤字是外生变量,是人为的赤字;结构性赤字是指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就业水平条件下的赤字;5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的一种政策;意味着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一般来说,这种政策是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采用不同的财政措施,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或通货紧缩缺口,是政府利用国家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52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的一种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干预行动;包括:税收自动的自动稳定效应、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效应失业救济、超额累进税率;53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划分的财政政策之一;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在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如果总需求与总供给原来就是平衡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就会使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载体主要有减税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在减税与增加支出并举的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会导致财政赤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扩张性财政政策等同于赤字财政政策;54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划分的财政政策之一;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小和抑制总需求;在国民经济已出现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如果总供求原来就是平衡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实现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增税提高税率和减少财政支出;如果在一定经济状态下,增税与减支同时并举,财政盈余就有可能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紧缩性财政政策等同于盈余财政政策;55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划分的财政政策之一;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政策要求财政收支要保持平衡;但是,使预算收支平衡的政策并不等于中性财政政策;56宏观税率: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财力集中与分散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宏观税率高意味着政府集中掌握的财力或动员资源的能力高,反之则低;57购买性支出乘数:经济决定财政,财政也反作用于经济;财政政策中购买性支出的变动对国民产出GNP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程度就是所谓的购买性支出乘数;依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方程式可以推导出,购买性支出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这表明,1,该乘数为正数,即国民收入与购买性支出的变动方向相同;2,政府增支时,国民收入也增加,增加量为支出增量的1/1-边际消费倾向倍;3、同税收乘数相比,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这说明:增加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减税政策;。
公共财政学
2、经济效率的实现条件
(1)生产效率:也称为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其条件是生
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MRTSLK = MRTSLK
(2)交换效率:也称为交换的帕累托最优,其条件是消
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MRS = MRS (3)产品组合效率:也称为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其条件是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和边 际替代率相等。 MRTXY= MRSXY
市场提供公共产品
•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1、 局部均衡分析
(1)私人产品的局部均衡
(2)公共产品的局部均衡分析
2、一般均衡分析 3、林达尔均衡
私人产品的局部均衡
公共产品的局部均衡
一 般 均 衡 分 析
林达尔均衡
●
混合产品的有效供给
1、排斥性的公共产品
பைடு நூலகம்
2、拥挤性的公共产品
3、利益外溢的产品(准公共产品)
XY XY
第二节 市场失效及其表现
• 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
1、人数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2、信息完全和对称 3、生产和消费不存在外部效应 4、边际成本递增 5、经济人完全理性 6、交易成本可忽略不计
市场失效及其表现
1、含义:市场失效,也称为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指那些为取得有效 的市场解决办法所需的条件不存在,或者以这样或那样的方 式相互抵触。 2、原因:(1)完全竞争市场所需条件不具备 (2)即便完全竞争的条件具备,但仍存在着诸如不提供公 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等一系列问题,使资源配置偏 离帕累托最优。 3、表现:(1)市场不提供公共产品 (2)外部效应 (3)经济周期 (4)收入分配不公 (5)自然垄断 (6)不完全市场 (7)信息不对称
• 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损失
公共财政学PublicFinance
CER
• (一)非排他性
• 所谓非排他性,指的是一旦产品被提供出 来,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它的同等消费。 • (二)非竞争性
• 所谓非竞争性指的是,一旦产品被提供, 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任何消费 者的收益;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其新增 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Public Finance
CER Public Finance
• 二、公共品的分类 • (一)纯公共品和混合公共品
排他性 特征 有 有 竞争性 无 俱乐部产品
高速公路,有线电视
无 公共资源
空气、渔业
私人产品
纯 公共品
国防、警察
CER
• 纯公共品指的是严格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两个条件的产品。
CER Public Finance
以下哪些是纯公共物品?
国防 公共安全 教育 科学技术 文化体育与传媒 社会保障和就业 外交 城乡社区事务 农林水事务 交通运输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 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 金融监管等事务 节能环保 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 住房保障 商业服务业等事务
CER
• 公共物品与混合物品以及私人物品之间的 转化。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教育、医疗, 住房等物品的供给模式。
• 非竞争:
非竞争-排他:边际收益为正,边际成本为零。消费不足,电 影的例子。
Public Finance
第二节 纯公共品供给的均衡分析
CER Public Finance
• 一、庇古模型 • 庇古模型假定:每个人都从公共品的消费中受 益(获得效用),但效用是递减的;同时,个 人为了享受公共品,必须缴纳税收;纳税会给 纳税人(即公共产品的消费者)带来负效用。 庇古把税收产生的负效用,定义为放弃私人产 品消费的机会成本。 • 他认为,公共品应该持续提供到最后一元钱所 得到的正边际社会效用(公共品的边际收益) 等于为最后一元公共品而纳税的负边际效用 (纳税的边际成本)相等时。
公共财政学概论
公共财政学概论公共财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的是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运用财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和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它涉及国家财政收入的形成、支出的安排及其效应、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多个方面,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公共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内,需要探讨的是财政收入的问题。
财政收入是政府通过征税、非税收入以及其他财政收入渠道获得的资金总和,它直接关系到政府的财政基础和运行能力。
不同的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有着深远影响,在研究财政收入时,需要考虑如何通过税收改革和优化税收结构,实现税收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公共财政学关注的焦点之一是财政支出的安排及其效应。
政府通过财政支出来实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
这些支出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涉及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如何合理配置财政支出,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公共财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公共财政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保障社会稳定等。
财政政策的工具包括财政收支预算、税收政策、财政补贴等,这些工具的选择和运用需要充分考虑到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
公共财政学的理论框架不仅仅限于宏观经济层面,还需要关注到微观经济个体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
在财政分配和资源配置中,如何平衡各种利益诉求,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公正,是公共财政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
这不仅涉及到经济效率的提升,也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公共财政学的研究中,财政管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议题。
财政管理涵盖了政府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运用财政资源,以及如何确保财政运作的透明度、效率和廉洁。
这不仅关系到政府的治理能力,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财政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
预算是政府财政活动的计划和控制工具,通过预算可以明确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财政支出项目和分配方案。
公共财政学第4章PPT课件
不良效应
公共财政政策可能导致通 货膨胀、债务风险和社会 不公等问题。
06
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构成要素
01
02
03
04
财政收入
负责筹集和管理国家财政收入 的机构和制度安排,包括税收
、国有资产收益等。
财政支出
负责安排和管理国家财政支出 的机构和制度安排,包括政府
投资、社会福利支出等。
预算管理
详细描述
公共财政通过提供财政资金支 持,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
收入分配职能
总结词
公共财政通过税收政策和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 ,缩小贫富差距。
总结词
公共财政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提供更多 的就业机会,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详细描述
公共财政通过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政策,对高 收入人群进行适当调节,同时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提高 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
税收政策传导
减税将增加企业和个人的 可支配收入,激发消费和 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公债政策传导
发行国债可以增加货币供 应量,降低市场利率,刺 激投资和消费。
公共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短期效应
公共财政政策在短期内可 以刺激经济增长,缓解经 济衰退。
中长期效应
公共财政政策在中长期内 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 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率 和竞争力。
总结词
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是指对政府资金投入所产生的 社会效益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 环境效益等方面。
详细描述
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是衡量政府资金使用效果的重 要手段,通过对政府资金的投入产出进行比较分析,可 以评估政府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需要 考虑政府资金投入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提高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益,需要加强预算管理和监 督,优化支出结构,推进绩效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公共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公共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公共财政学是研究政府财政决策和政府财政管理的学科。
研究公共财政学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实证研究:通过搜集和分析实际数据,利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公共财政政策、税收、财政支出等进行量化和定量分析。
实证研究可以揭示政府财政决策的效果和影响,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理论研究:通过推理和逻辑分析,建立公共财政理论模型,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平衡和财政稳定等角度,研究公共财政的机制和规律。
理论研究可以深入理解公共财政的本质和理论基础,为政策制定提供思路和原则。
3. 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财政制度、财政政策、财政部门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研究公共财政制度和政策的异同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财政制度的利弊和适应性,为财政制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4. 历史研究:通过研究历史上的财政政策、财政体制和财政事件,了解财政发展的历史脉络,探索公共财政学的演变和发展规律。
历史研究可以为当前的财政决策和财政改革提供经验和启示。
5. 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通过设计和分发问卷调查,或者实地观察政府部门、政策实施过程等,获取财政政策执行的实际情
况和相关影响因素。
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可以辅助其他研究方法,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数据和信息。
综上所述,公共财政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以及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对公共财政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公共财政学复习整理
公共财政第一章、公共财政理论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2、公共产品的特征:一是公共产品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一一就是可以由多人共同消费,而不影响其效用。
二是公共产品在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一一就是无法将任何人排除在受益的行列之外。
此外,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不可分割性。
它还具有外部性特征。
3、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就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或产品,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该职能具体表现在:一是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主要是调整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使之符合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
二是在政府部门内部配置资源,主要是根据不同时期政府职能的变化,通过财政对自身支出结构的调整,将财政资金分别用于满足各种社会公共需要,如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以及经济正常运行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对非政府部门资源配置的调控。
(2)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运用税收、财政补贴以及转移支付等手段来调节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差距,以达到分配公平的目标。
该职能的实现方式有四种:一是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
二是规范工资制度。
三是加强税收调节。
四是通过转移性支付,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职能:是通过财政分配实现经济稳定的目标,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合理的经济增长率。
要实现财政的稳定功能,必须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其中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第二章、公共财政支出1.公共财政支出:是国家将集中起来的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渠道,有计划地进行分配的过程。
2.公共财政支出的内容:提供公共秩序产品,主要包括行政司法和国防,外交等内容。
这一支出内容体现的是政府的传统政治职能提供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内容。
公共财政学基本原理
公共财政学基本原理公共财政学是一门研究公共财政活动的学科,主要研究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形成、分配和使用,以及运用财政手段实现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等目标的理论和实践。
公共财政学的基本原理是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平衡、效益和公平原则。
其次,公共财政学的基本原理之二是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效益原则。
财政收入和支出应当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进行考量。
在财政收入方面,要通过税收筹集足够的财政收入,同时避免对经济发展和市场活动的不良影响。
在财政支出方面,要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再次,公共财政学的基本原理之三是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公平原则。
公共财政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保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公正。
在财政收入方面,要通过税收制度的设计实现财富和收入的公平分配,避免财富和收入的不合理积累与集中。
在财政支出方面,要优先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推动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普惠化,减少社会阶层和区域间的差距。
此外,公共财政学还包括其他一些基本原理,如效率原则、稳定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
效率原则要求公共财政活动具有最佳经济效益,即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稳定性原则要求公共财政活动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期性,防止财政风险和财政危机对经济社会的不良影响。
可持续性原则要求公共财政活动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对未来世代财政资源的不合理侵占。
总之,公共财政学的基本原理是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平衡、效益和公平原则,这些原理在财政政策制定和执行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公共财政学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也有助于提升公共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公共财政学教学大纲
公共财政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公共财政学概论
1. 公共财政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公共财政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
3. 公共财政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第二部分:财政收入理论
1. 财政收入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税收理论与政策
3. 非税收入的概念和特点
4. 财政收入结构与调节
第三部分:财政支出理论
1. 财政支出的概念和分类
2. 财政支出的决策原则和方法
3. 财政支出的效益评价与控制
第四部分:财政预算理论
1. 财政预算的概念和作用
2. 预算编制与执行
3. 预算绩效分析与评价
第五部分:公共债务理论
1. 公共债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公共债务的风险与管理
3. 公共债务市场和政府债券发行
第六部分: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
1. 地方财政体制和财政关系
2.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协调与配合
3. 地方财政改革与发展趋势
结语
以上是公共财政学教学大纲的内容概要,通过对公共财政学的系统
学习,掌握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财政问题的能力。
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全面了解公共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和
实践运用,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做好准备。
祝愿大家学习愉快,取得优异成绩!。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财政学》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0406282课程学分:3课程总学时:48适用专业:2017级经济与金融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因此财政是政府为民理财的经济行为,财政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
《公共财政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科、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经济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掌握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特性,了解我国财政分配的内容及管理方法,了解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财政政策的基本工具及操作选择,为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财政学理论知识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思维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运用财政理论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公共财政学》课程的先行基础理论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宏、微观部分)、《政治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
3、本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财政理论知识以及现实财政现象的理解、分析与综合应用能力。
因此本课程除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如多用启发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灵活采用课堂(专题)讨论和课后作业(论文)的形式,鼓励学生在学懂弄通基本理论基础上,大胆钻研探索和创新。
教学中要突出重点,重点讲解难点问题。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科学借鉴西方财政理论,密切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特殊规律,并结合实际研究我国财政体制、财政管理、财政政策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公共财政学PublicFinance
• 二、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
• (一)原理
• 乘数效应:政府执行相应的财政政策手段会导致国民收入
出现数倍于政策手段数量的变化。 • 财政政策乘数是用来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具体包括税收乘数、财政支出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 乘数效应的原因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是是相互联系的
Public Finance
Public Finance
第一节 财政政策的基本概念
• 古典时期的财政政策理论
– 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调节资源的配置与促进资源的 合理利用,主张自由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 中的职能被限定为“守夜人”的角色。
•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理论
Public Finance
– 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以需求管理为主,通过扩大政府支出规模 、扩张政府需求的方法来弥补私人有效需求的不足,促使总需求与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传导与宏观经济
乘数效应的形成
过程 初始
Public Finance 13
私人消费的变化
总需求的变化 △AD0
国民收入的变化 △Y 0
第一轮
第二轮 … 第 n轮
△C1
△C2
△AD1
△AD2
△Y1
△Y 2
△Cn
△ADn
△Y n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传导与宏观经济 (二)财政政策乘数
• 政府购买乘数 • 政府税收乘数
Public Finance
KG Y 1 G 1 c (1 t )
KT
Y c T 1 c(1 t ) Y c T 1 c(1 t )
•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KT R
• 平衡预算乘数
公共财政学
州和地方的税收构成
120
•与1965年相比,财产税 有所下降 •个人所得税增加 •来自联邦政府的补助相 对增加 •其他收入相对增加
100 80 60 40 20 0 1965 1999 其他 联邦政府的补贴 公司税 个人所得税 销售税 财产税
小节
财政学以政府的收支活动及其对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 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财政经济学家既分析财政政策,又对政府活动提供指 导。在后一个角色中,经济学家受其对政府在社会中 作用看法的影响。 社会有机论认为个人只有在有助于社会目标实现时才 有价值。而人为创立的机体。政府如何协调有所是相 互冲突的个人目标,尚不清楚。 个人决策是许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与本教材采用 的社会机械论相一致。但这并没有消除对有关政府在 我们经济中的适当作用而展开的激烈争论。 宪法包含对联邦和州政府经济活动的限制。
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公共财政学 (Public Finance)
考核办法:平时作业 20%, 期中测验 30%, 期 末 测 验 ( 闭 卷 考 试 ) 5 0 % 联系方式:办公室:北京大学朗润园 208 房间 电话:62759485(O.)
计量经济研究:简单的劳动供给模型
是方程的参数,是随机误差。如果1=0,净工 e 资对工时没有影响。如果1大于零,净工资增 加诱使人们工作得更多,替代效应占优势。如 果1小于零,净工资增加使人们工作得更少, 收入效应占优势。 随机误差e 表示,研究者没有观察到的一些影响劳 动供给的因素。不管研究中包括了多少变量, 总有一些行为是模型没能解释的。
第一章 导论
人们对于政府应该如何从事其资金运作的看法, 深受其政治哲学的影响。有些人最关心个人自由, 而有些人则更强调整个社会福利的增长。哲学上 的差异能够并且的确导致了人们对政府经济活动 适当范围的不同看法。
公共财政学内涵
1、如何理解公共财政的内涵。
答: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公共部门的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经济活动。
本质上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模式也是中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
但是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的垄断、信息不充分、外部效应与公共产品等原因,会造成市场失灵和收入分配不公现象。
所以,必须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作用,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保障分配公平。
因此,公共财政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含义:一、公共财政的主体是政府;二、公共财政的对象是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三、公共财政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四、公共财政的核心是公平。
2、公共财政与传统财政相比有何区别。
答:传统财政学是国家理财之学,是政府收支管理学。
公共财政学是公共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或政府经济学,是研究政府资源配置的经济学。
区别:(1)传统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政府的收支及管理行为,其特有的主要矛盾是收与支的矛盾。
传统财政学从研究对象所涉及的范围来看有大小之分,大范围包括国家预算、预算外资金、国家信用等。
小范围包括国有企业财务等。
(改革开放后,银行从财政中独立出来,逐渐与财政平起平坐,财政不再包括银行。
)(2)现代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或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其研究的问题为公共部门资源配置是否有效。
现代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范围的仅包括国家预算控制下的政府活动领域。
广义的包括公共部门活动所涉及的所有领域。
与传统财政学相比,现代公共财政学的研究范围由政府收支及管理行为扩展到公共选择和公共管制等活动。
3、公共财政学、政府财政学、公共经济学间的关系。
答:①理论基础·财政学产生于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其理论基础是自由放任的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产生于现代经济学,其经济理论基础主要是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
研究内容财政学主要研究财政收支本身的问题,而公共经济学还研究财政收支问题对经济的影响。
②研究方法财政学研究方法是实证与规范分析方法的统一。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财政学作为研究财政分配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财政分配活动及其规律性。
《公共财政概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及其规律性。
政府的基本职能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
经济调节是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市场监管是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社会管理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公共服务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
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由政府财政掌握提供的社会产品和服务。
公共产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并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
如何理解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正确答案:定义: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就是要求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收入的结果可以较好地体现经济公平。
但社会公平难以通过市场机制予以完全实现。
因此,政府的介入是必然的。
介入前提:财政进行收入分配的逻辑前提之一是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原则界限。
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可以形成较为合理的企业职工工资、租金收入、利息收入、股息红利收入、企业利润等,使之符合经济公平,所以财政原则上不应直接介入这些要素价格的形成(稀缺资源的垄断性收入除外)。
介入的机制和手段:运用政府税收调节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使之符合社会公平;规范政府的资产性收入;规范工资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如何识别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请举例说明。
公共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公共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一、引言公共财政学是研究政府财政活动的学科,其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对于深入理解和解决公共财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公共财政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分析和比较研究等。
二、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是公共财政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来验证理论假设或检验政策效果。
实证研究可以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方式。
1. 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是通过数值分析来研究公共财政问题的方法。
它通常使用统计学方法,如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来分析和解释数据。
例如,可以利用回归分析来探究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 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是通过文字描述和解释来研究公共财政问题的方法。
它通常采用案例研究、深度访谈等方法来获取详细的情境信息,并通过分析和解释这些信息来得出结论。
例如,可以通过深度访谈来了解政府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和实施效果。
三、理论分析方法理论分析是公共财政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推导逻辑关系来分析和解释公共财政问题。
理论分析可以采用正式模型和非正式模型两种方式。
1. 正式模型正式模型是采用形式化的数学符号和公式来描述和分析公共财政问题的方法。
它通常使用微观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等工具来构建模型,并通过模型的推导和分析来得出结论。
例如,可以利用效用函数和成本函数构建最优税收模型,以探究最优税收水平。
2. 非正式模型非正式模型是采用文字描述和逻辑推理来分析和解释公共财政问题的方法。
它通常使用经济学理论和公共财政原理等知识来构建模型,并通过模型的解释和论证来得出结论。
例如,可以利用公共财政学的原理来解释政府财政赤字的原因和影响。
四、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是公共财政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或政府的财政制度和政策进行比较,来发现共性和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比较研究可以采用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两种方式。
1. 定性比较定性比较是通过文字描述和解释来比较公共财政问题的方法。
公共财政学1、公共财政学导论
1.3.4 公共选择中的主体及其行为
(1)投票者与投票行为 (2)政治家与选票极大化 (3)政府官僚与公共物品的供给 (4)利益集团与政治均衡
所谓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的时候存 在着浪费资源和滥用资源的现象,也就是社会公 共需要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导致财政支出规模 过大或者究方法)
(1)理性经济人假设 (2)个人主义方法论 (3)交易政治学
1.3.3 公共选择的规则
所谓公共选择的规则就是指投票者通过投票 对公共物品的供给做出抉择的规则。从一 定意义上讲,公共选择理论也是研究投票 规则的学说。
一致同意规则
投票规则
比例多数规则
多数规则
简单多数规则
1.2 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 象与研究方法
1.2.1 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财政基本理论 财政实践活动
市场失灵理论 公共物品理论
外部效应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财政职能理论 财政收支
财政管理 财政政策
1.2.2 公共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所谓实证研究,是描述研究对象的基本面貌,回答 “是什么”的问题。
所谓规范研究,则是根据经验或者总结出来的规律, 来判断研究对象目前的状态是否符合这些经验或 规律,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1.1.2 公共财政活动的基本特征
公共财政的主体是政府,这是财政收支区别于 其他收支活动的基本特征,这里包含三层含 义: 第一,财政活动以政府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第二,在财政活动中,政府处于主动的、 支配的地位。 第三,财政活动牵涉的范围十分广泛。
1.1.3 公共财政的定义
公共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社 会资源用于提供公共物品,以满 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活动。
1 公共财政学 导论
1.1 公共财政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①市场存在着垄断或不完全竞争,使其并不总是产生最有效的结果•②市场行为的外部性可能产生负面的外溢效果③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公共物品的供给•④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或不对称性所导致的经济中的不确定性⑤市场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后果在政治上或道义上无法接受财政产生的原因及条件:1社会公共需求是财政产生的基本原因2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必要条件3国家产生是财政产生的根本原因实证分析方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弄清楚对象的本来面目,即实然”状态,回答所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因此,客观性即真实完整的描述和揭示对象的状态和属性是其要达到的目标。
规范分析方法要解决的问题是依据某种价值判断和设定的目标,应该使对象成为什么,即应然”状态,回答所研究的对象应该”怎样或应该成为什么”的问题。
,正的外部性是指主体行为对其他主体带来不需付费的利益。
负的外部性是指主体行为对其他主体造成某种得不到补偿的损失。
简答:公共财政模式的特点(基本特征):1公共财政是纳税人的财政2公共财政以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3公共财政应向社会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4公共财政是民主财政5公共财政是法治财政应向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第二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主体是市场帕累托最优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准,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任何资源的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人受益而又不使其他人受到任何损失。
换言之,在未达到帕累托最优前,一定存在资源的闲置或非最佳效率的配置。
1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
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2生产最优: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
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3产品混合最优: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
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洛伦茨曲线:衡量公平分配的标准,表示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曲线,由奥地利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
图中横轴(0P)表示累计的人口百分比;纵轴(01)表示累计的收入百分比;对角线(0Q)是绝对平均线,表示占总人口某一百分比的人口恰好拥有相同比例的收入;折线0PQ是绝对不平均线,表示某一社会成员拥有全部的社会收入,而其他所有人的收入为零。
在现实生活中,收入分配的分布线0MQ即洛伦茨曲线结余绝对平均线和绝对不平均线之间,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其弯曲程度越大,表明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用统计方法表示,可用A的面积(OMQ )除以A+B的面积(OPQ),所得的比率成为“洛伦茨系数”或“基尼系数” 。
它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得出的统计指标。
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
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
联合国有关组织根据经验统计得出:基尼系数处于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处于0.3~0.4之间视为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分配相差悬殊。
第三章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完全或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或者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种属性中的一种属性的物品。
包括:集体物品、可收费物品、公用资源听证会制度是公共定价的核心制度安排经济学物品分类的基本维度是物品在消费过程中的使用属性或满足人们欲望的效用获得的属性。
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不同组合简答:教育作为公共产品属性的解释1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正的外部效应,教育不仅使自身受益,而且还可以使社会受益,从受益的排他性角度它属于准公共产品。
2义务教育是通过立法约束受教育者的家庭和政府的行为,受教育者家庭有义务让子女接受教育,而要强制就必须免费,完全由公共部门免费提供,所以就是公共产品。
因此,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的免费教育,那么强制性的免费的义务教育就是属于公共产品。
3准公共产品是指仅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属性中的一种,且不需要达到完全非排他或完全非竞争的程度。
非义务教育,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包括初中后教育和高等教育等,由于是非义务普及教育,在教育机会有限的条件下,一个人受教育就可能排除另一个人受教育的机会,这决定了其具有排他性,而接受高一级教育是有计划限定,那么它存在一定程度的消费的竞争性,因此,非义务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作图与计算1、私人产品需求的水平加总由于对私人产品的消费存在竞争性和排他性,市场上对某种私人产品的需求量表现为在不同价格水平上,单个消费者需求量的加总,在坐标图上,由于用横轴代表需求量,纵轴代表价格水平,所以,私人物品的需求加总就表现为水平加总。
2、公共产品需求的垂直加总公共产品的需求加总不是对公共产品数量的加总,而是每个人对既定公共产品愿意支付 价格的加总,若以同样的坐标图表示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对公共产品价格的加总恰好与私人3、林达尔均衡林达尔均衡实现有两个假设前提为条件:一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真实而准确地表露自 己能够从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收益,即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所得到的边际效益,不逃避自己应分担的成本份额; 二是每个社会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偏好、 收入状况和公共产品或服务可以给彼此带来的真实的边际效益十分清楚, 即客观上也不存在隐瞒个人边际效益的可能。
在林达尔均衡下,每个人共同面对的公共产品产出量和每个人付出的税额满足了以下两 个条件:一是每个人消费公共产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恰好等于其为该增量单位公共物品所花 的纳税额的边际评价。
二是每个人的出资额总和等于生产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这时单位公共 产品的均衡出资额被称为“林达尔价格” 。
h°O第四章 政治市场的四个主体的追求1政治家和政党:争取选票最大化,以获得执政地位和实现连选连任 2官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其目标函数包括薪水、职务津贴、社会声望、权力、人事Q.$ I _________ LB Gt C权、较大影响力,轻松的工作负担等”。
官僚以最大化预算为目标,来获得个人的地位与权力和收入,政府官僚必然想方设法追求机构预算的最大化和对政府权力的有效控制。
3选民:参与投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参与政治活动获得预期收益最大化4利益集团:利益最大化政府失灵的原因:1政府利己动机(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的组织目标或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的现象。
)2政府的有限理性(政府有限理性是指政府的智慧相对于处理公共事务的有限性)3激励与约束不足(缺乏竞争机制的激励,缺乏降低成本的约束)政府失灵表现:决策失误、政府扩张、滥用公共权力、缺少回应、政治周期。
简答:投票悖论:即在多数规则下,对三个或三个以上方案进行选择,且其中的任意两个方案进行两两投票,并按照传递性公理得出最后的结果时,如果对AB两个方案表决A胜出,对BC两个方案表决B胜出,对CA两个方案表决C胜出,即出现循环胜出,结果导致无一方案可获胜的困境。
只有备选方案超过两个以上时才会出现在只有一个或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可以获得一个均衡的结果,一旦投票人数较多或备选方案超过三个,出现投票悖论的几率就会增大。
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如果所有投资者的偏好都成单峰形,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就是唯一的,不会出现循环胜出现象;如果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出现了循环胜出现象,则意味着在所有投票者中至少有一个人的偏好是多峰的;反之,在所有投票者中,只要有一个人的偏好是多峰形的,那么多书规则下的投票结果便有可能出现循环胜出的现象。
单峰偏好定理的意义在于:揭示了投票悖论产生的原因和避免投票悖论途径。
在现实社会中,如果个人偏好绝大多数呈单峰,民主选择是可以实现的。
而当有可能出现投票悖论时,投票程序实际上可以决定哪一备选方案胜出。
这也说明在多数票规则则下,操纵投票程序就可以控制表决结果,确定议程的权力常常就是决定结果的权力。
阿罗不可能定理:阿罗以序数的偏好关系为前提,通过严密的数理推理论证,发现在任何一个社会体系中,不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对n种备选方案的偏好次序转换成社会的偏好次序,并且能够代表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规则,他得出:如果我们排除效用人家比较的可能性,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次序都有定义,那么把个人的偏好总和成为表达社会偏好的最理想的方法,要么是强加的,要么是独裁性的。
假设条件:1两个基本连贯性公理:连续性公理:即对于所有的选择项X和Y,—定有X 或Y冰传递性:即对于所有的选项X、Y和Z,如果X羽丫富,一定有X富2五个最低必要的伦理条件个人理性:对任何一组既定的社会偏好而言,社会选择规则都必须能够产生一种完整的和可传递性的社会秩序与选择方案无关的独立性假设:当人们在一组可供选择的方案之间进行社会选择,只取决于他们对这些选项偏好的排序,不受其他因素的任何影响帕累托效率状态:一种是如果社会所有成员都认为X比Y好,则社会选择顺序必须表明X优于Y;另一种是如果社会至少有一个成员认为X比Y更理想,而其他所有社会成员认为无差异,则社会顺序必然表明X优于Y④定义域的非约束性假设:社会选择赖以产生的定义域必须包括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顺序⑤非个人独裁假定:对于所有选项X和Y来说,不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个人I,如果I认为X比Y好,则社会严格的认为X比Y好。
阿罗不可能定理表明:现代民主制度下,公共部门无法把社会成员对于公共产品的个人偏好加总成为一个集体的偏好。
在现实中总是通过修正五条标准中的某一条以避免出现“投票悖论”从而实现公共产品的偏好加总意义:它打破了一向被人们认为是真理的观点,即我们一向推崇的“少数服从多数”的社会选择方式不能满足“阿罗五个条件”如同市场存在着失灵一样,公共选择规则也会导致民主失效,因此多数票原则的民主决策机制的合理性是有限度的,从而使我们对公共选择和民主制度有了新的认识:真正完美的民主选择是不存在的,绝对的民主选择也是不可能的,人类只能追求相对的民主选择中间投票者定理:唐斯指出:如果在一个多数决策的模型中,个人偏好都是单峰的,则反映中间投票人意愿的那种政策会最终获胜,因为选择该政策会使一个团体的福利损失最小。
中间投票者定理表明,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治家,要想获得极大量的选票,必须使自己的竞选方案与纲领符合中间投票人的意愿。
反过来,任何政党或政治家,如果要赢得选举的胜利,必须保持中庸。
此外,如果一个社会成员中产阶级居于多数地位,那么整个社会就越是不可能出现极端的选择,就越不可能出现革命或者反革命。
政治就越稳定,社会经济生活也就越有条件理性化,而不是走向极端。
因此,中产阶级与民主的稳定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第五章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理论: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提高,即财政支出呈现出相对增长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