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2课时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ecd84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87.png)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曹刿论战》教案篇一一、训练目标:1、学会改写的要领2、忠于原作又不拘泥于原作,大胆想象要合乎情理。
3、恰当剪裁又要加以补充,自由发挥创造能力。
二、写作指导:(一)导入: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种文章改变为另一种文章的作文方法,是对原作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再创造。
改写主要有两个基本类型,一个是形式上的改写,另外一个是内容上的改写但在有些时候也兼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改写。
形式上的是指体裁、表现方法、语言、人称等方面的改变,而不涉及内容的重大改变;内容上的是指主题思想的转移和中心人物的改换。
另外,还有内容与形式兼有的改写。
无论内容或形式上的改变,仍然要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否则就不是另外创作了。
(二)指导:我们常见的改写形式有四种:一、改变人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二、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
三、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文改为现代文,诗歌改成记叙文等。
四、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把顺序改为倒叙或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等。
改写也是属于给材料作文,只不过所给的材料是一篇文章,比较特殊,它要求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重新构思,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和其他的写作方式一样,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下面按改写的类型分别阐述。
1、改人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二是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此时应注意改文中的主要情节应与原文中的情节相符,而且如有人物描写的话,改写后应合乎人物的实际。
2、改体裁,即将原文的体裁改变,以另一种方式将文章表现出来,如将诗歌改成一般文章,将小说改成剧本。
改体裁时应注意:既要紧扣原文内容,又要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文章既合乎原文内容,又合乎现代生活审美的要求。
3、改结构,就是在抓住原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或将倒叙改为顺叙等。
这种改写,一般只要变动文章的开关部分,或删或增,当然,必须注意上下之间的自然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曹刿论战》教案4篇
![《曹刿论战》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bdb7e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f9.png)
《曹刿论战》教案4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__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__大意。
导入新课: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
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又何间焉小信未孚下视其辙望其旗靡(四)读文欣赏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
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
《曹刿论战》语文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曹刿论战》语文优秀教案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c3c26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ad.png)
《曹刿论战》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曹刿的形象特点,感悟曹刿的智慧和胆识。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积累文言文词汇。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曹刿的形象特点。
2.难点:体会曹刿的智慧与胆识,感悟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曹刿在战争中的智慧与胆识。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曹刿的背景。
2.课文解读我们通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注意把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下面,我们分段解读课文。
a.第一段:介绍战争背景,揭示战争的性质。
b.第二段:曹刿请见,展示曹刿的胆识。
c.第三段:曹刿论战,展示曹刿的智慧。
3.分析曹刿形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解读,我们对曹刿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曹刿的形象特点。
请同学们用关键词概括曹刿的形象特点,如:胆识过人、智慧卓越、忠诚正直等。
4.课堂讨论下面,我们来进行课堂讨论。
请同学们谈谈对曹刿在战争中的表现的认识。
5.课后作业a.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b.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
c.以《曹刿论战》为题,写一篇短文,介绍曹刿的形象特点。
6.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分析了曹刿的形象特点,感悟了曹刿的智慧与胆识。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像曹刿一样,勇敢面对挑战,智慧解决问题。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解读课文,分析曹刿形象,使学生对曹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2.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曹刿的表现有了自己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曹刿的形象特点。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c722a3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2.png)
曹刿论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曹刿论战》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领会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曹刿论战》的基本内容。
2. 人物形象分析。
3. 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2.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曹刿论战》文本。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启发学生思考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结合课后练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8.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曹刿论战》与其他相关历史事件的异同,如春秋时期的其他战役等。
2. 联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课堂互动:1.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课文知识点。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cb0224e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8.png)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3、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对战争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的详略剪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读课文,回顾旧知,并引出下文。
教师提三个问题:1、曹刿和谁论战?2、曹刿论的是哪一次战争?3、课文的三个自然正好可以对应战争的哪三个阶段?(最后一个问题,引出新课)明确:鲁庄公;长勺之战;战前、战中、战后。
(板书:战前、战中、战后)二、研读课文:(一)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一)1、曹刿是在什么情势下请见鲁庄公的?(用原文回答)明确: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2、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探究性学习(二)1、在曹刿的眼里,“肉食者”都是些怎样的人?(原话回答)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请见鲁庄公时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鲁庄公又是怎样回答的?曹刿又是怎样批驳、回答他的?(原文回答)明确:曹刿:“何以战?”鲁庄公:“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鲁庄公::“牺牲玉帛,弗也加也,必以信”曹刿:“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探究性学习(三)战争前这三问三答中,曹刿肯定了鲁庄公的哪一答?这说明曹刿认为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得到谁的支持?明确:人民。
这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样的战略思想?明确:取信于民。
探究性学习(四)1、战争一开始鲁庄公做出了什么反应?(原文回答)明确:公将鼓之。
2、战争一胜利鲁庄公又做出了什么反应?(原文回答)明确:公将驰之。
3、曹刿又是如何指挥作战的?(原文回答)明确:未可,可矣;未可,可矣。
探究性学习(五)1、战争结束后,鲁庄公知道战争胜利的原因吗?那一句话可以体现出来。
(集体原句回答)明确:公问其故。
统编语文九下《曹刿论战》教案(第二课时).docx统编语文九下《曹刿论战》教案(第二课时)
![统编语文九下《曹刿论战》教案(第二课时).docx统编语文九下《曹刿论战》教案(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2773263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9.png)
第六单元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品味、探究第二、三段内容;深层探究课文内容;归纳文言知识、课文写法。
教学步骤: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续)。
(一)导读第2自然段。
1.疏通词句,翻译本段。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第2自然段。
公与之乘(26),战于长勺(27)。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28)。
公将驰(29)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30),登轼(31)(shì)而望之,曰:“可矣。
”遂(32)逐(33)齐师。
【注释】(26)公与之乘:与,和,另有说法为给予。
之,指曹刿。
乘,共乘一车,另有说法为战车。
(27)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28)败绩:军队溃败。
(29)驰:驱车追赶。
(30)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31)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32)遂:于是,就。
(33)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翻译】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2.提问: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3.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明确:(1)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2)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4.提问:文章第二段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曹刿怎样的才能?明确: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06069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8.png)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XXX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研究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研究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相识、欣赏和评判的本领。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相识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研究,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惯)4、归纳法(解说:进修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期间左XXX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储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诵读课文(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完整版)《曹刿论战》教案
![(完整版)《曹刿论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77e7b3be1e650e53ea996c.png)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4. 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二、了解文学常识。
1。
《左传》简介。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5faa9d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2.png)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篇一」曹刿论战的教案教学目的一、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7、曹刿论战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二、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分析讲解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二、检查预习作业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三、研习新课1.解题。
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
题目是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长勺之战,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
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
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案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85fc50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2.png)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体会先贤的担当和责任精神。
3.把握文章的精练笔法和以“论战”为中心安排材料详略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曹刿论战》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本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进一步认识曹刿、鲁庄公这两位人物形象。
(出示课件34)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一)探究合作,回答问题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塑造了曹刿和鲁庄公怎样的形象?(出示课件35-37)教师:同学们,我们先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曹刿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归纳回答。
)学生1:曹刿问战,提出“肉食者鄙”“取信于民”,表现他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远见。
学生2:曹刿参战,“齐人三鼓——反击”“下视眺望——遂逐”;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敌疲我打”“辙乱旗靡——敌退我追”,表现了他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教师总结:总之,曹刿是一个爱国,有政治远见,有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人。
教师追问:同学们,接下来,我们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鲁庄公是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分析归纳。
)学生:鲁庄公作为国君,战前,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神灵的保佑上,可见他政治见识短浅。
战中,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暴露了他在军事上轻率。
战后,取胜后仍不知原因,暴露了他军事上无知。
教师总结: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鲁庄公是一个政治见识短浅、无军事才能的君主。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鲁庄公是昏君吗?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的其他品质?(出示课件38)学生:鲁庄公有别于历史上的昏君。
在曹刿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中,他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表现出礼贤下士、广开言路;作战时听取曹刿意见,亲自参战,表现出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战后寻问曹刿取胜的原因,表现出他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曹刿论战》教案(第二课时)
![《曹刿论战》教案(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e40939d2453610661fd9f42d.png)
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
教学过程
备注
第二课时
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讨论本文写作的详略安排
1、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
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2、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明确: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
三、讨论曹刿的性格特征
可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问题设计如下:
1、学生迅速默读第一部分,思考:曹刿是一什么身份的人?
2、曹刿认为赢得战争的条件是什么?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
3、学生迅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5、迅速默读第三部分,思考:曹刿选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6、综合考虑: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归纳。
四、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中有关鲁庄公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两个问题评价:
1、根据课文回答:鲁庄公懂得军事吗?
2、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曹刿:忧国忧民智勇双全
教学后记
体现曹刿的忧国忧民:两个“请”
表现手法:
课文以叙述结合描写为主,有人物言谈的记叙和场面活动的描写,故事情节生动且叙述中注意了详略。
六、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左传》
衣食分人民弗从
一.战前(详写)求见献策牺牲玉帛神弗福断狱以情忠之属取信于民(略)
二.战时(略写)亲自指挥抓住战机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案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3fd92fccbff121dd3683a1.png)
课题曹刿论战主备高莹丽辅备高莹丽教学目标1、译讲课文第2-3段,理清文章的结构。
2、正确评析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译讲课文第2-3段,理清文章的结构。
2、正确评析人物的特点。
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具准备PPT第二课时调整修改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分钟)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继续来学习《曹刿论战》这一课。
2、板书课题:曹刿论战二、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师: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完成下列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1、译讲课文第2-3段,理清文章的结构。
2、正确评析人物的特点。
(指名让一个学生大声读出学习目标,使其他同学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熟记于心。
)如何来完成这些目标呢?下面咱们开始第一次自学。
三:一、译讲课文第2、3自然段1、出示自学要求。
自学指导:再读课文,正确译讲2-3段段学法: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句。
(预时5分钟)合作探究1、4人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探讨、翻译自学中的疑难语句;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2、请同学们不要放过一个疑难,有不会的一定要提出来。
(预时5分钟)展示方案:小小解说家1、抽到问题组口头译文,一人一句。
2、抽到评价签的小组进行质疑评价。
(预时5分钟)2、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面带微笑,用欣赏的眼光环视大家读课文,观注大家的学习状态和认真程度。
)3、师抽查学生解释重的的字并疏通课文大意,其他学生校正。
同学们都能理解课文意思了,下面咱们来疏通课文,进行第二次学习,完成第二个学习目标。
四、二、理清文章的结构(5分钟)1、出示自学要求:自学指导:在流畅朗读、正确译讲课文的基础上,比一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课文三段文字各加一个小标题,(预时2分钟)合作探究4人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探讨自学中的疑难;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预时2分钟)展示方案小组代表展示(预时3分钟)2、抽查学生,教师归纳:见课件。
五、三、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0分钟)1、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默读课文,先独立思考下面的问题1、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2、鲁庄公有什么特点?3、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有哪些?合作探究8人共同体:大组长主持,交流合作完成。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87643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d.png)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通用10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
2、掌握“伐、勺、靡、弗、帛、狱、轼”等7个字和“之、其”的用法。
3、熟读并背诵课文。
4、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现象,初步学会省略句的分析及翻译。
5、学习围绕中心剪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6、领悟取信于民,把握有利战机,就能以弱胜强的道理。
教学重点1、分析曹刿的战略思想——①战前政治准备——取信于民;②战略防御原则——详察敌情,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2、理解文句,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寓论于叙的写法。
2、古汉语句子成分的省略现象。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解题,了解《左传》。
2、疏通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和“之、其”的用法,以及理解句子成分的省略现象。
教学过程1、题解。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注释,使学生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和“长勺之战”的发生背景。
本文是以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贯穿全文的。
2、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然后正音辨字(1)正音(出示幻灯片)(2)辨字(出示幻灯片)3、讲读课文的第一、二段。
(1)第一段写备战,可分三层开头三句为第一层。
开门见山点出了战争的时间、性质、鲁庄公的态度和曹刿的反应。
接着三句为第二层。
这里插入乡人与曹刿的问答,表现了曹刿卓越的见识,果敢的行为。
下面是第三层。
第三层写了曹刿与鲁庄公三次对答。
曹刿对鲁庄公的三条迎战依据的态度是:“必以分人”、“必以信”与人民利益无关,“必以情”对人民有好处。
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接着,由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并概括段意:曹刿论述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2)第二段写作战,可分三层。
第一层(“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说明在鲁国方面,打的是防御战。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案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ccf0d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dc.png)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案课程主题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了解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及其相关文献;2.学习曹操和荀攸的算计手法;3.分析曹刿的辩论技巧。
教学内容1.讲解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及其相关文献–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曹操和袁绍的军事对峙–《曹刿论战》的出处及其内容2.学习曹操和荀攸的算计手法–曹操的“以夷代夷”、“趁虚而入”策略–荀攸的“论兵”、“备天下之变”思想3.分析曹刿的辩论技巧–曹刿的借物喻事和二八定则–曹刿的摆事例、挑毛病、观看大局的辩论技巧教学方法1.讲授2.分组讨论3.课堂演练教学过程1.讲解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及其相关文献–学生预习材料:了解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曹操和袁绍的军事对峙、《曹刿论战》的出处及其内容–讲解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和文献2.学习曹操和荀攸的算计手法–教师讲授曹操和荀攸的算计手法,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分析结果,并给出自己的看法3.分析曹刿的辩论技巧–教师讲授曹刿的辩论技巧,指导学生学习和分析–学生分组进行课堂演练,模仿曹刿的辩论技巧,进行辩论练习教学评估1.课前测试学生对曹刿论战的了解程度2.分组讨论学生对曹操和荀攸的算计手法的理解程度3.课堂演练评估学生辩论技巧的运用和发挥教学资源1.《曹刿论战》相关文献资料2.课堂PPT3.分组讨论题目和辩论题目参考文献1.《曹刿论战》2.纪晓岚. 《曹刿论战》研究[C].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2013.3.王廷陶. 《曹刿论战》中的辩证思维[J]. 文学评论, 2005(1): 62-64.。
《曹刿论战》优质课教案21
![《曹刿论战》优质课教案21](https://img.taocdn.com/s3/m/c0201e714431b90d6c85c79e.png)
《曹刿论战》优质课教案21曹刿论战》教案(2课时)庐丰民族中学曾传康【教学目标】①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能准确生动地讲解这个故事.②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③分析和评价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④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古人克敌制胜的智慧.【教学重点、难点】①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重点)②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重点)③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难点)【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及过程】课时1一、新课导入,教师讲述: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先秦诸子散文,如《墨子》“公输”、《孟子》“鱼我所欲也”、《庄子》“惠子相梁”等,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二、简介《左传》及长勺之战的背景:1、《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史记》.3、简介长勺之战背景:《曹刿论战》中所述战役为春秋时期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齐鲁长勺.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mp3,学生听读,把握字音.曹刿(guì)又何间(jiàn)焉肉食者鄙(bǐ)弗(fú)敢加也小惠未徧(biàn)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战于长勺(sháo)下视其辙(zhé)登轼(shì)而望彼竭(jié)我盈(yíng)望其旗靡(mǐ)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教师提示学生重点理解并识记下列词语:①十年春,齐师(军队)伐(攻打)我.②肉食者(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③又何间(参与)焉?望其旗靡(倒)④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⑤牺牲(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弗敢加(虚报)也,必以信(实情).⑥小信未孚,神弗福(赐福,保佑)也.⑦小大之狱(案件),虽(即使)不能察,必以情.⑧忠之属也.可以(可以凭借)一战.既克(战胜),公问其故.⑨夫大国,难测(估计)也,惧有伏(埋伏)焉.⑩一鼓作(振作)气,再(第二次)而衰,三而竭.※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战弗敢加(虚夸,即以少报多)也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公将鼓(动词,击鼓)公将驰(驱车追赶)之彼竭我盈(充满,指士气旺盛)※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词语的不同意思: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所以)逐之既克,公问其故(缘故,原因)从:民弗从(听从)也战则请从(跟随)其:既克,公问其(这样)故吾视其(他们的,指齐军)辙乱其(他的,指曹刿的)乡人曰※古今异义所在句子古义今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中间、空间或时间.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轻视、看不起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表可能或能够再而衰第二次又一次,更加5、把握课文结构.①提问:课文共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打,凭什么可以战胜敌人,这是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第三段写打败齐军后,曹刿给鲁庄公总结经验.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这一仗能不能打,以及战后的总结,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②请同学概述课文大意.a、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b、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庄公迎战→→备战→→胜战→→曹刿论战.课时2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一)齐读第一段,讨论下列问题:1、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明确: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是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这从“齐师伐我”一句可以体现出来.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目光短浅,准备迎战,却不知凭什么去迎战.由于鲁国充满着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要与鲁庄公“论战”.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①a、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b、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②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3、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明确: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4、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明确: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5、曹刿认为鲁庄公做的哪一件事能取信于民?(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明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对此是怎样认识的?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军事见解?明确:①齐军来犯,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衣食分人不独专,对神诚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②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认为“衣食分人”得到好处的不过是些近臣,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是不会跟你去作战的;对神诚实,也不过是小信用,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而对第三个条件,曹刿加以肯定,认为这是做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③曹刿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说明了他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对当权者来说,战争能不能打,能不能胜,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否取信于民.曹刿的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表明了他正确的战略思想.(二)齐读第二段,讨论下列问题:1、在这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明确:a、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b、选择了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c、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2、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明确:鲁庄公鲁莽无知,再一次表现了“肉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而曹刿却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三)齐读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是怎样由上段写战争经过过渡到本段总结战胜齐军的经验的?明确:齐国军队被赶跑了,战争胜利了,但鲁庄公并不知道战争是怎样打胜的,这一方面再次印证了“肉食者鄙”,另一方面“公问其故”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上段曹刿的两次“未可”,制止了鲁庄公的瞎指挥,两次“可矣”,打败了齐军,并把齐军赶出鲁国,就鲁庄公来说自然要问个明白.这一问就自然引出曹刿对战争的总结,进一步展开“论战”,也使课文由记叙战争经过自然过渡到总结作战胜利的经验上来.2、从曹刿总结战争胜利的经验内容看,为什么他仅就如何选择反击时机作了议论?你认为他总结得全面吗?明确: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他两次要下令抢先反击进攻和追击敌人,但都被曹刿阻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的对庄公做了解释,并以此总结打胜仗的经验,这样使课文内容做到了前后呼应,发展自然.当然,曹刿的总结是不够全面的,长勺之战中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还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等.五、合作探究:1、你认为鲁国能以弱胜强的原有哪些?明确:①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②抓住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③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军事上抓住时机、后发制人.)2、你是如何评价曹刿和鲁庄公呢?※关于曹刿论战前准备请见——肉食者鄙政治上深谋远虑何以战——取信于民从战指挥齐人三鼓——反击卓越的军事才能下视探望——遂逐论战胜原因彼竭我盈——敌疲我打卓越的军事才能辙乱旗靡——敌退我追归纳: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关于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综合分析,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拓展延伸:导言:《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人物鲁庄公,往往认为这个物是不值得一提的.如果说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今日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有五赞.是哪五赞呢?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在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形象难道不使人倍觉亲切和可爱吗?愿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有更多的“鲁庄公”!3、归纳文章中心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精品3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精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a8c275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64.png)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认识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方法】1、朗读法。
在朗读中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合理,尽可能表现出人物的情态,并使语句流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揣摩文章大意,进而要求熟读成诵。
2、点拔法。
本文突出了人物语言的描绘,而且写了战前准备,战时经过,战后总结三部分,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学生在朗读之后,借助于比较完备的课下注释,可以粗通大意。
【学法指导】知识归纳法: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知识,诸如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重点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哪位同学能举出实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役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著名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2、解题:学生阅读注释(1)教师补充:《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候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
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王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孙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孙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9c2f09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b6.png)
曹刿论战教案教案一:《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曹刿论战》,使学生了解古代智慧和谋略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运用智慧和谋略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理解《曹刿论战》中的智慧和谋略;2. 学生分析曹刿和其他人物的对话及言辞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曹刿论战》中的智慧和谋略;2. 学生分析曹刿和其他人物的对话及言辞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曹刿论战》的文本;2. 学生阅读材料的复印件。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曹刿论战》的背景,并与学生讨论智慧和谋略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Step 2: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阅读《曹刿论战》的文本,并回答以下问题:1. 故事中的曹刿是如何展示智慧和谋略的?2. 曹刿与其他人物的对话中有什么特点?3. 曹刿的智慧和谋略对战争的结果有何影响?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 如果你是曹刿,你会如何应对之前的失败?2. 你认为智慧和谋略在现代社会中还有什么应用?Step 4:小结(10分钟)学生向全班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并强调智慧和谋略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教案二:《曹刿论战》扩展活动设计活动一:智慧谋略游戏(2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设计一个智慧谋略游戏规则,在游戏中运用智慧和谋略解决问题。
每个小组依次进行游戏,其他小组进行观察和评价。
活动二:智慧谋略演绎(3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文学故事,在课堂上进行智慧谋略演绎,根据故事设定和角色扮演解决问题。
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小组进行观察和评价。
活动三:智慧谋略辩论(3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选取一个辩题,进行智慧谋略辩论。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正方辩论和反方辩论,其他小组进行观察和评价。
活动四:智慧谋略报告(25分钟)学生个人或小组选择一个与智慧和谋略相关的话题,在课堂上进行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理解课文的主旨。
5.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中对比手法对刻画人物的的作用,分析曹刿和鲁庄公形象。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你认识它们吗?(PPT展示)曹刿.(guì)又何间.焉(jià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小信未孚.(fú)三、播放课文录音片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再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后,教师注意及时指出学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注意指出学生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研习新课:1.解题。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鲁庄公、曹刿、乡人)从题目看,主要人物是谁?(曹刿)(2)文章主要内容是在记叙一次战争的经过吗?从题目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论”)文章记叙的是哪一次战争?(长勺之战)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
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
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
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学生讨论后,先找几位学生发言,然后归纳: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
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表现在两个方面:(1)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
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
(2)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学习课文第一段。
①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
②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③依次思考如下:a.“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b.“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c.曹刿的身分怎样?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e.“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
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f.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h.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i.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五、课文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六、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第二段:1.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学生翻译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翻译错误,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的重点字词,以加深印象。
2.学生思考讨论:(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剑协助。
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乘”有两义:①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ng;②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èng。
课文从“乘”①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3.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二、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1.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2.思考:①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②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
“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③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精采片断实录:师:这篇文言文已经基本在我们的脑海里成型了,主人公的个性也十分丰满,有人说庄公愚昧昏庸而曹刿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如果没有曹刿,庄公此战必以失败而告终,请问你同意与否?(学生有赞同的,有反对的)师:老规矩,来个小型辩论赛,比比谁更厉害。
谁反对这种说法(纷纷举手,十人左右)生:虽然我们这边人少,但正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我认为这样评价鲁庄公是不公正的。
如果他是一个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启用一介平民的曹刿,也不可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生:战争一开始,鲁庄公便急于进攻,见到敌军逃跑便急于追击,可见急躁冒进,鲁莽草率。
”生:鲁庄公作为一国之君,能接见平民,并与之同坐一辆战车,说明他礼贤下士,平易近人。
生:鲁庄公对曹刿指挥战斗言听计从,说明他善于纳谏,且用人不疑。
生:已经取得了胜利,他对胜利的原因却茫然不知,足见其愚昧无知生:在和曹刿论作战条件时,鲁庄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近臣的辅佐,神灵的保佑,就可取得胜利,这分明是目光短浅的表现。
生:他好学善问,虚心求教。
作为一国之君,能如此不耻下问,实在不易。
”……四、拓展探究:1.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你该怎样全面地评价鲁庄公?对你有什么启示?师点拨:①从他的鲁莽,缺乏军事指挥才能的角度评价②从作为一个国君能允许一介布衣来参与国事,并听从他的正确指挥的角度来评价。
启示:(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谈)(1)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2)不掩饰自己的缺点。
2.像曹刿这样忧国忧民,又具有超凡智慧,历史上不乏其人,你能列举几个并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吗或说出他们的名言?明确:如,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历史上像长勺之战这样以弱胜强的战例屈指可数,请列举几个。
明确:官渡之战,淝水之战,楚汉战争。
4.找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说出其意义。
再列举几个出自古代典籍的成语。
明确:一鼓作气,门庭若市,望洋兴叹。
五、总结课文: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布置作业:1.朗读背诵全文。
2.整理好课文翻译。
2.完成课后练习。
七、教学反思: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以提问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关注曹刿在整个论战过程中的智慧表现,感受先民寓于战争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