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6篇

合集下载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1易中天稍出名时,也即被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相中时,我也就知道此人了,当时千千万万人还不知呢,更没有人喊出“非易中天不嫁”的“豪情壮志”来。

刚看《易中天品三国》,尚觉有点趣,特别是易中天喜欢用现代的词汇表达古代一些概念的幽默,也看中了易中天这个人讲话从不重复或者有什么“这个”“那个”的口头禅。

等到易中天真正飞来飞去出名的时候,我就已经不再看易中天的东西了。

有人买了《易中天品三国》这样的厚厚的上下集书,献殷勤地要借给我看,我也不好意思拒绝,放在家里几个星期然后再还给人。

这么厚的书,比《三国志》还厚,我不愿浪费时间看它们,有时间多看几遍《三国志》,什么都清楚了,如果真要研究的话,再翻翻《史记》、《汉书》、《后汉书》,保证任何人也能讲个唾液横飞。

易中天这个人很聪明,他知道现代人的心理:一是不想自己看书,二是虚荣,三是假斯文。

于是他这个学中文的人,也是惯于讲各种动听故事的人,便借《三国演义》,来给《三国志》中的人物还魂来了。

《三国志》这道有营养但人们不喜吃的粗食经他一添油加醋,便活色生香起来。

尤其是裴松之的注,本来是被人家陈寿弃之不用的,充满了各种道听途说的故事,他拿来正好生趣。

经他这么大厨一炒,人们还以为谈三国非易中天莫属,就像歌星原唱了一首诗,别人都不能唱了。

于是,易中天在造神的时候,自己也被世人视为神了。

再后来,易中天真的被捧上天了,估计天天在飞机上度过的。

参加这个那个签名售书,参加这个那个讲座,仿佛他一夜之间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通灵宝玉”了。

从三国讲到东西方文化比较,从诸子百家讲到中国历史,只是自己的专业中文倒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似的。

《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品三国》读后感1每当拿起了《品三国》这一本书的时候。

我就仿佛回到了那硝烟四起的年代了。

三国争锋,三分天下。

蜀汉占人和,北魏占天时,东吴占地利,谁也不肯让谁。

我在这本书更是佩服诸葛亮的机智,关羽的万夫当之勇,刘备的仁义……这本书告诉了我做人不能太大意,骄傲。

这在三国中不止出现了一次。

官渡之战,袁绍七十万大军,而曹操仅有不足十万人马。

但这场却是曹操的不足十万人马胜利了。

还有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八十万大军却让东吴三万人马丢盔弃甲。

还有刘备的复仇之战,刘备不理解东吴的和好,最终还是一样的结果,刘备八十万大军又被陆逊烧得片甲不留,最终连刘备也气绝白帝城。

这场战斗最可惜了,刘备有诸葛亮,还有三员虎将:赵云、黄忠、马超。

可刘备太意气用事了,还不听诸葛亮的劝告,结果损兵折将还搭了自我的性命。

我喜欢读《三国演义》,我喜欢读《三国演义》中的人们斗智斗勇。

《三国演义》还告诉了我们处事要忍耐,不能太激动。

诸葛亮向魏军挑战,可是魏军闭门不应。

结果诸葛亮因为过度操劳,病死于五丈原。

而魏军保住了城池,最终收复了天下。

虽然最终让司马家族当了皇帝,可是这也是历史必然。

一个不太近如人意的结局,几分悲伤和惋惜。

深得民心的刘备没有赢,治国有方的.曹操和富有英雄气概孙权也没有赢。

谁也没有赢,如果说得利最多的,那就因该是处于水深火热的黎民吧。

也许这是的结局吧,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吧。

多少人在赞叹赤壁之战的壮阔,但又有多少人在惋惜这八十万魏军呢?恐怕没有多少吧,战争的代价就是生命。

我认为大家都因去读《品三国》,去a听听易中天先生的别样三国。

如果一个人能够读透《品三国》他办事必须会成熟得多,周详的多。

让我们回到当年,回到那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

《品三国》读后感2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豪杰。

在没落的东汉末年,三国九这样悄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

说它是一段历史,说它是一段演义,还是一幕精彩的话剧。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8篇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1“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史在分分合合的时间轨道中回旋,渐渐地拉开了三国的帷幕。

在这群雄逐鹿的过程中,隐藏着太多的谜团,而曹操却是其中最让人费解并且最富有争议的,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向我们介绍并分析了曹操其人。

三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但乱世才能成就英雄,如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瑜,坚忍不拔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诈小人,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可我读了《品三国》之后,才知道这是对他不公平的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发布屯田令,富民强国,同时曹操还很大气,主张“唯才是举”,只要有真才实学,不管有什么缺点,都可以不计前嫌,发挥自己的才能,形成了曹操手下猛将如虎、谋臣如狼的盛况,为他今后的问鼎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功绩,曹操战功累累,破黄巾,杀袁术,攻袁绍,灭吕布,溃马腾,收刘表,败张鲁。

虽然有赤壁惨败为曹操征战一生的最大的污点,但以现在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纵观三国,哪个人能及得上曹操这样的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华集于一身的呢?狂妄自大的袁术?有勇无谋的吕布?骄傲自满的袁绍?懦弱无能的刘表?当然不是。

论起三国群雄,诸葛亮没有曹操识人的眼光,孙权没有曹操身经百战的经验,刘备缺乏曹操的气魄,这样看来,曹操无愧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2“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一首《曹操》掀起了三国热;随之,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也登台亮相。

三国是乱世,但乱世出英雄。

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渝,坚韧不拨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而这一段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的背后,往往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贼。

在戏剧中,他也只有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让人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

品三国的读后感(精彩8篇)

品三国的读后感(精彩8篇)

品三国的读后感(精彩8篇)品三国读后感篇一暑假里我读了易中天先生所著的《品三国》,感想颇多。

这本书很吸引人,它的独到之处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我很欣赏这本书,它以《三国志》等正史为蓝本,而不是完全考虑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

它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许多三国历史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曹操,他在人们心中是个大奸臣,篡位夺权,可那是他的儿子曹丕干的。

曹操屠过城,也用五色棒打死了许多欺负老百姓的权贵。

易中天老师给他的评价是一个奸雄,我觉得易中天老师的评价很客观。

可易中天老师对诸葛亮的评价我就不完全同意了。

易中天老师说他是一位很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和发明家,并没有说他是军事家,我怀疑易中天老师是不是搞错了。

通过阅读《品三国》一书,我才知道原来《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都不真实,但我也很钦佩罗贯中,能写出那么好看的篇章。

易中天老师说火烧博望坡,空城计都是不真实的,但火烧新野是刘备的杰作。

诸葛亮最大的贡献是说服孙权,联吴抗曹。

诸葛亮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是杰出的发明家。

他潜心钻研,发明了连发的弩。

不过我最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看完这本书后,我更深地了解了这两位三国历史人物。

此外,我还更深入地了解了另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关羽。

关羽是一员虎将,可是他把荆州给丢了。

这个原因,通过易中天老师的分析,令我大吃一惊。

原来关羽也有缺点。

我以前一直认为关羽是位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

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为了争得功名,擅自做主,进攻樊城,虽然水淹七军,可过于轻敌,没想到,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巧夺荆州。

最后,关羽兵败麦城,走投无路,关羽连同他儿子一起被孙权所杀。

分析关羽这个悲剧人物失败的原因,易中天老师认为关羽这个人一是很骄傲,二是对部下太严,三是他太轻敌,做事疏忽大意。

他在离开荆州攻打樊城之前对自己的一个部下竟然这样说,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部下噤若寒蝉,敌人一来能不投降吗?关羽为什么能当荆州守将呢?因为整个蜀军就他一人会训练水军,而且他文武双全,工作能力强,加之刘备过于信任他。

品三国读后感(精选24篇)

品三国读后感(精选24篇)

品三国读后感(精选24篇)品三国读后感(精选24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三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品三国读后感篇1《品三国》就像一本跌宕起伏的小说,让我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领略三国风云人物的风采。

《品三国》是由厦门大学教授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编写出来的一本佳作。

2006年易中天做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

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品三国》里面又很有很有味道的句子。

“看历史,必须历史地看。

没有前因,就没有后果。

只看‘名’,不看‘实’,咬文嚼字,死抠字眼,那不叫‘严谨’,只能叫‘钻牛角尖’。

”我也觉得是这样,如果需要深究某件事或者某个人,就必须联系前后、仔细推敲,不能根据某一点就武断地得出结论。

再看一句,“当我们赞美和欣赏那些乱世英雄的时候,不要忘记那时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这句话小小地震撼了我一下,没错啊,很多时候,我经常被那些豪杰人物的出色风采所吸引,却经常忽略那些最低层人民他们所承受的苦难。

拿破仑是一名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我们应该佩服他,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为拿破仑出生入死的士兵们,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那些士兵促成了拿破仑的光辉。

最后再看一句,“袁术最蠢的地方,还是他在大家都想当皇帝,又都不敢挑头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当了出头鸟。

要知道,出头的椽子是要先烂的。

尤其是在群雄割据、势力相当的情况下,谁挑这个头,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袁绍他们懂这个道理,因此尽管心里痒痒的,也只好忍住。

曹操更是心里透亮。

孙权劝他称帝,他一眼看穿孙权的鬼心眼,说着娃娃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

袁术却不懂。

他以为只要他一抢先,便占了上风,别人就不敢怎么样了。

没想到皇帝的称号不是商标,抢先注册的结果只能是玩火自焚。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通用6篇)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通用6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通用6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1近些天来在家里休息,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名著《易中天品三国》。

我也很喜欢历史,看了很多关于三国的文章。

这里谈一点感受,也算是一个小的总结吧。

第一、对于江东政权的认识。

在三国的历史过程中,大家对于曹操、诸葛亮等任务耳熟能详。

但是对于孙权以及江东政权可能了解的不多,或者说关心的不多。

长江在下游地区是沿着从西南到东北的方向流淌的。

因此,人们把长江以南的地区成为江东,长江以北的地区成为江左。

江东政权的主要活动范围包括建业(现在的南京)、武昌(现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处。

北至长江,南至大海。

江东政权一共经历了孙坚、孙策、孙权、孙亮、孙休和孙皓六个阶段。

其中孙坚和孙策都是打基础的阶段。

到了孙权这一代,成为发扬光大的一代。

孙亮和孙休处于守成的阶段。

到了孙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灭亡的阶段了。

江东政权是三国中寿命最长的一个政权。

它的存在,对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开发和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孙权的用人方法。

那么孙权的成就在哪里呢?我觉得孙权的最大成就就是举贤任能。

孙策在临终对于孙权的评价是:“如果说在两军阵前冲锋陷阵,你(指孙权)不如我;如果是发现培养人才,并且让他们各安其职,保卫江东,我不如你。

”由此可见,在孙策的规划中,孙权的主要目标是保住江东,先求稳,后图发展。

事实上孙权也确实做到了。

从江东政权的历任军事统帅就可以看出,从周瑜、鲁肃、吕蒙到陆逊。

这些人可以说和孙权都是君臣一心,团结一致。

在刘备率领大军讨伐江东为关羽、张飞报仇的时候,孙权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筹莫展。

后来,有人向孙权建议任用吕蒙为统帅,抗击刘备。

但是由于吕蒙是一个白面书生,大家对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怀疑。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彩6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彩6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彩6篇《易中天品三国》观后感篇一观看了央视的《百家讲坛》,我认识了易中天先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我又拜读了他的《品三国》上下卷,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

虽然我没有真正细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只是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也没有看全,只能说对三国有一个肤浅的了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事件,具体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欢易老师在《品三国》这本书对三国的讲解风格和历史态度。

我不禁为易中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的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英雄,都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也对魏、蜀、吴三国兴衰的原因大概了解了一些。

《易中天品三国》中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

例如:讲到空城记时,司马懿不敢上城,因为诸葛亮在上面唱"卡拉OK,司马懿想:我上去卡拉,你还不把我"OK"了呢!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这样,才更真实。

读过《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啊神啊的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

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

易老师的讲解非常幽默,对历史的态度非常认真,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力求全面真实。

读完易老师的书后给我很大启发,而我们应该从他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中反思我们教学的态度:怎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抓好常规教学,创新教法,突出重点,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进步。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动力!是激发小学生各项能力的直接动力!我们应当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品三国》读后感 1“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一首《曹操》掀起了三国热;随之,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也登台亮相。

三国是乱世,但乱世出英雄。

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渝,坚韧不拨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而这一段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的背后,往往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贼。

在戏剧中,他也只有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让人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

可我读了《品三国》后明白了这不是对他公正的评价。

《品三国》说:“曹操是为奸雄!”其实做一个奸雄,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乱世,是逼出来的。

而曹操又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例如:经过战争洗礼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原野”的惨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曹操采用“屯田方针”,富民强国。

曹操还是一个大气的人,他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风有些小缺点什么的,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还明确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如庞统的死是刘备与诸葛亮合谋的,关羽的死也跟诸葛亮有莫大的关系等等,这让很多“亮迷”们十分气恼,说易中天有意抵毁诸葛亮,其实这只算学术之见,历史是客观的。

而易教授却有着一种敢于打破延续已久的观念,敢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我们既要向历史人物学习,也不仿学学在我们身边的像易中天这样的人!《品三国》读后感 2对百家讲坛上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品三国的系列讲座的不屑来源于师长师兄们的影响;历史当作玩艺,人物成了boss和ceo等,简直是在拿历史、历史人物开玩笑;可终究好奇还是占了绝对上风,《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我倒不会傻B兮兮每天爬在电视机前看那一叹三涌,就直接买来一本《易中天品三国(全集)》来看了。

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啊!还谈不上敬佩,但不屑全打消了,易中天绝对称得上一个学者,也让电视,准确地说,也就是这个百家讲坛更深刻了。

易中天品三国现代观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现代观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现代观后感易中天品三国现代观后感三国一直都是同学们非常好奇的一段历史,无论如何三国的人物和事迹都是大家最为熟悉的,自然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易中天品三国的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易中天品三国观后感篇一易中天品三国,之所以如此之受捧,关键在于他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表达三国时期任务的思想,使观看者产生近距离的亲切感。

比如“周瑜这个人,就是个大帅哥,小乔当然喜欢他”还有“曹操生来就好色”等让观众一下子觉得古代这些纵横杀场的英雄人物和自己身边的某某某很相似。

再有就是现在人缺乏生活的乐趣,被生活所压迫的感觉在严肃的科教频道居然找到解决的乐趣,很是惊奇和不解,再次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易中天品三国观后感篇二“白家讲坛”栏目近日推出“易中天品三国”,从小对“三国”不很了解也不喜欢的我居然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让我下定决心去一睹《三国演义》和《三国志》。

易中天先生的语言非常的幽默,他将一些现代词套用到古代人的身上,如“垃圾股”“绩优股”“帅哥”等,让我觉得“三国”并非是一大堆烦人的“文言文”,而是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

这是吸引我的其中之一。

还有易中天先生的语言是调侃的。

当他讲到刘备、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时,猜测“他们的太太在哪里”。

有学者说他不学术,但是易中天回应道:““他们的太太在哪里”是句学术上的评论,调侃也是做学问的方式,如果没有调侃,下面的人都走光了。

易中天先生还善用肢体语言,他在节目中曾侵亲身示范三国中的“坐姿”和“跪姿”以及每一个姿势的作用。

我想有哪一个老师或讲师会在课堂或讲堂上这样做呢?这是我非常佩服他的,也是我被他所吸引的最重要的原因。

易中天品三国观后感篇三★为将1、要听得进劝关羽失荆州、马谡失街亭,其实他们都是有机会不犯错误的。

但是面对别人的忠言逆耳,他们同样选择了视而不见。

回过头来读历史,不光是三国,其实很多历史关键时刻,谋士们给出的主意都是正确的,如果都被当时的领导采纳了,也许历史就得重写了。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5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5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5篇1对百家讲坛上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品三国的系列讲座的不屑来源于师长师兄们的影响;历史当作玩艺,人物成了boss和ceo等,简直是在拿历史、历史人物开玩笑;可终究好奇还是占了绝对上风,《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我倒不会傻B兮兮每天爬在电视机前看那一叹三涌,就直接买来一本《易中天品三国(全集)》来看了。

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啊!还谈不上敬佩,但不屑全打消了,易中天绝对称得上一个学者,也让电视,准确地说,也就是这个百家讲坛更深刻了。

易中天先生由人物牵出历史事件、牵出时势格局,而三国时代又岂是容你孑然独世的时代,于是从曹操谈起,揭起错综复杂的一张网,将三国众英雄一网打尽了。

这与刘心武先生由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似有同曲同功之妙。

再说,易中先生是否扭曲历史或者言过其实了,我看未必,最起码比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或者过于偏袒蜀汉的陈寿的《三国志》要更可信一些;不过说起来易中天先生可是偏袒曹操的,冠他以“可爱的奸雄”,新秩序的建立者加寒士加改革家等等,连诸葛亮也是下意识地继承了曹操的方向,曹操成了一个大大的代表历史一定方向的创新家了。

这一点,我倒觉得曹操只是出身(低贱),性格(暴而疑),经历(艰辛)决定的,而不是说他就承担了什么历史使命,即使承担了,那也是历史发展强加给他的,要不他早就当上魏帝了,还能等到曹丕。

读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脑中原先模糊的三国的复杂统将清晰了一起,一张人物事件谱让它越发清晰;朋友说,别用你易中天的理论和我谈三国,看,他还在不屑呢!我倒认为,品出来的三国,更吸引人兴趣啊!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5篇2三国,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后,我对三国中的英雄有了新的认识。

易中天的品三国的读后感

易中天的品三国的读后感

易中天的品三国的读后感易中天的品三国的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易中天的品三国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易中天的品三国的读后感1近日受周围的读书热潮的影响,也捧起了儿子的那本《易中天品三国》,使我重新认识了曹操,认识了一个真实的曹操,认识了一个了不起的曹操。

之一,曹操是个深谋远略的人。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袁绍、袁术三个乱石枭雄在对待皇帝的事情上做出三种决策:董卓废立、袁绍另立、袁术自立。

而曹操确是把现任皇帝迎接到自己的根据地,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打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号。

曹操在____之中,走此决策,真是高明之至!尽管他被对手冠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昏庸的朝政,流离失所的皇帝,曹操能站出来扶皇帝一把,充当皇帝的保护神,让他过点安生日子,这已经不容易了!而且,曹操至死也没有称帝,从形式上他一直还是汉丞相,没有违背当初许下的诺言。

我认为曹操能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

如果是我,恐怕早就做不到了……之二,曹操是个善于用人的好老板。

曹操所处的是一个乱世,人心浮动,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缺乏诚意和信任,但是曹操却能广聚人才,直到曹操去世为止,他的核心谋士以及各级掾属共有一百多人。

易中天先生用八句话概括了曹操的用人之术。

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杨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最佩服曹操的.便是“焚烧书信事件”。

曹操大败袁绍于官渡以后,袁绍的大量辎重、珍宝、图书都落入曹操手里,其中就包括己方一些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书信。

曹操二话不说,下令一把火把它们烧个干净。

那些暗中勾结袁绍的人,原本担心要追究的,现在都把提到嗓子眼的心又放回肚子里去了,对曹操更是佩服与感激。

品三国读后感(精选24篇)

品三国读后感(精选24篇)

品三国读后感(精选24篇)品三国读后感(精选24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三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品三国读后感篇1《品三国》就像一本跌宕起伏的小说,让我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领略三国风云人物的风采。

《品三国》是由厦门大学教授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编写出来的一本佳作。

2006年易中天做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

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品三国》里面又很有很有味道的句子。

“看历史,必须历史地看。

没有前因,就没有后果。

只看‘名’,不看‘实’,咬文嚼字,死抠字眼,那不叫‘严谨’,只能叫‘钻牛角尖’。

”我也觉得是这样,如果需要深究某件事或者某个人,就必须联系前后、仔细推敲,不能根据某一点就武断地得出结论。

再看一句,“当我们赞美和欣赏那些乱世英雄的时候,不要忘记那时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这句话小小地震撼了我一下,没错啊,很多时候,我经常被那些豪杰人物的出色风采所吸引,却经常忽略那些最低层人民他们所承受的苦难。

拿破仑是一名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我们应该佩服他,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为拿破仑出生入死的士兵们,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那些士兵促成了拿破仑的光辉。

最后再看一句,“袁术最蠢的地方,还是他在大家都想当皇帝,又都不敢挑头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当了出头鸟。

要知道,出头的椽子是要先烂的。

尤其是在群雄割据、势力相当的情况下,谁挑这个头,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袁绍他们懂这个道理,因此尽管心里痒痒的,也只好忍住。

曹操更是心里透亮。

孙权劝他称帝,他一眼看穿孙权的鬼心眼,说着娃娃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

袁术却不懂。

他以为只要他一抢先,便占了上风,别人就不敢怎么样了。

没想到皇帝的称号不是商标,抢先注册的结果只能是玩火自焚。

《品三国》读后感(通用6篇)

《品三国》读后感(通用6篇)

《品三国》读后感(通用6篇)《品三国》读后感(通用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三国》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品三国》读后感1空闲之余,久闻易中天之《品三国》一书。

阅之,作者用现代的眼光解读三国的历史,且让我对三国这段历史更加产生了兴趣。

易老师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

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三国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曹操。

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

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企业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企业,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企业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一个企业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是人才,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做到人才为我所用,不能够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的企业。

无论在什么时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业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到这几点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首先一点就是要让员工信服,靠什么让员工信服,不只是单靠的工资,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没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业文化,有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让员工信服,要让员工真正的看到企业的发展潜力,而不是意味的唱高调子,这样只能是一时的效果,但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为直接影响了企业在员工心目的形象,企业靠什么传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实力以及信誉,如果你在员工的心中把这两样都给毁了,还谈什么企业文化,还谈什么发展,一切都是空的。

《品三国》读后感8篇

《品三国》读后感8篇

《品三国》读后感8篇《品三国》读后感1早就听说过《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如何如何地好,于是把书借来,偶尔翻翻几页。

没料想书中曹孙刘三家的斗争深深地吸引了我,渐渐地,《品三国》成为我的床头读物,每天晚上仔细地翻上几页,仿佛三国战场历历在目。

一部三国史,记载了无数英雄驰骋沙场的睿智与骁勇。

没有三国演义的传奇色彩,品三国以朴实的语调为读者掀开真实三国的帷幕。

易中天教授对三国人物的独到见解是最让人着迷的。

曹操、刘备、孙权如何从无到有经营自己的政权,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事实上,很多企业家以及领导者喜欢读三国,正是其中有许多难得的领导的智慧。

而正是这种智谋的交锋,才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领导的先决要素当然是领导人的素质,离开领导人谈领导是无稽之谈。

三国的领导人主要是谁,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董卓,袁绍都是三国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董卓野蛮跋扈,结果被下属吕布杀了;袁绍刚愎自用,后来惨遭背叛,兵败官渡之战。

这两个人后来都没有好下场。

反观曹操,他攻打张绣时轻敌,结果损兵折将,于是自罚,没有推卸责任;曹操北征乌桓险胜,他并没有得意忘形,反而嘉奖阻止他征站乌桓的谋士,明明白白赏罚,结果成为中原北方的霸主;再看刘备,以义证天下,与关羽、张飞坐则同席,寝则同塌,名为君臣,实为兄弟,于是雄踞于荆州;少主孙权,谨慎隐忍,招贤纳士,用鲁肃、纳吕蒙、收陆逊,使吴国人才没有断流过,最后临江而治,与魏国、蜀国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从中不难发现,领导人的素质是吸引人才的关键,董卓和袁绍是祸起萧墙,相比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吸引了一大批人才,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有了领导人还不够,还必须有战略方针,才能建立企业的框架。

深谋远虑的曹操早已与他的谋士顾问制定了长远的路线:首先奉天子以令不臣,然后夺取北方政权,进而趁势沿江南下,统一全中国。

然而理想并不总是和现实完全一致,但这并不能否认曹操战略的正确性;与此同时,为了阻止曹操扩张的野心,刘备和孙权分别在诸葛亮和鲁肃的建议下几乎同时确立了三分天下,联合抗曹的路线,刘备甚至早已在隆中与诸葛亮草拟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首取荆、益,联吴抗曹,三分天下,待天下有变,三路分兵,一统中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很久没看闲书,一直都很忙。

其实再忙挤点时间来看书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

和其他商品同样,现代的书也是五花八门,几次随便挑了几本随手翻了几页都没能看完,花时间看一本没啥意义的书不如花时间多睡睡觉,好歹貌似可以养颜。

好书应该还是有的,只是没有好好去发现那极撮少数,想想从古至今,这么多年流传下来的佳作有几册,以现代的出版社发行图书数量来看可见垃圾众多是一点也不会错的事情,哈哈。

说书的原因是因为这几天看了一本闲书《易中天品三国》(鉴完后发现不应该用闲来定义)。

图书是百家讲堂的拷贝,因为自己几乎从来都不曾记得家里有个电视存在,只好用快捷便利的电子书来代替一下。

起源是前阵子有人跟我提到易中天,并转发给易讲十悟(如下):1.人都是逼出来的2.如果你简单,世界就对你简单3.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4.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会让人看出来5.过去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逢千杯之极少6.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7.人生的两大悲哀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8.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9.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10.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成功需要敌人。

还有点道理的吧。

看完后顺手baidu了一下,相关信息无数条,红火呀红火。

虽然向来不怎么关心时事,虽然也不怎么关心世人的流行和追随。

但上上周由于好奇和兴趣开启了阅读之旅.......孜孜不倦读至第四十七回……书本身,并没有太出众的文笔和辞藻。

另外易大先生的见解我也并不是那么的苟同,评价毕竟还是带有个人认识的东西。

最终我会去关心追究历史的真相,至于草船借箭是孔明也好孙权也罢。

我也没有兴趣八卦人家的性格分类,曹操到底是有气度还是小心眼,无论是可爱型还是可恨型都跟我不相干。

那么,为何昨晚看到2点呢,因为易中天的事例点评让我重新审视了过去这几年自己的所为,当局者迷离,看他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事情,收益匪浅。

俺也很不容易的从心底认识了自己不足。

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路经历的许多事许多人后读品三国才会有所感悟,为此因该感谢很多人很多事很多东西,哈哈。

《三国演艺》原本就是个人很喜欢的一本书,大概看过2,3遍吧,小学一遍,初高中大概两遍,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估计只能回想起一些零星的东西。

貌似每一次看都会有所收获,一直觉得它是一本很很生动且实例教材。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但很多人性的东西千古未变。

能借鉴一下前人经验少走些弯路,早领略些真谛,多么值得的事情呀。

孔明是我从来都很喜欢的一个人,俺很向往聪慧,这方面看他实在是我的偶像。

有人说《易中天品三国》扬曹贬孔,我倒没有什么感觉,反正看完后俺依旧觉得诸葛乃奇才神人,实在很难以挑出毛病/过错且很招人喜欢的大智者。

有时候,倒是很想发现一下他的毛病和私心,一个人太神圣了总觉得不太像人,哈哈。

易中天评价孔明过于严谨所以不够果断,两者本身矛盾,在这一点上我也认同孔明把持得不如曹操。

不过在我心中诸葛依旧是super拽的人。

小时候不怎么喜欢曹操,差不多在1,2年前,突然间就改变了对其的印象,原因没有细想大概是他是鲜活的性格。

魏公的水平则不用多说,要文则文要武能武,有谋有胆,会动脑筋会下决断,我也很欣赏他,活得比较洒脱的拽人一个。

总结,做人选曹操,择友如孔明,此话纯粹找打,哈哈。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历时2两个月,终于读完了品三国。

在易老师刚讲到一半的时候,网上批评的人很多,说易老师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讲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

我对那些自诩的狗头教授很反感。

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

刘备第一次出场是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那时候他怎么也是个中年人了。

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成人君的时候。

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

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

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

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我自幼喜欢历史,读过三遍《三国演义》。

很小的时候,读的是连环画的版本,初中的时候,读的是白话文版本,高中的时候,读的是文言文版本。

那时候在三家政权中我就最喜欢曹魏。

刘备整天哭哭啼啼,不像个男人,而且大多事情都是诸葛亮出谋划策的,所以比喜欢刘备。

东吴偏安一隅,而且孙吴在《三国演义》中的戏份是最少的,不是主导历史的人,所以不喜欢孙权。

从“谋董贼孟德献刀”“发矫诏诸镇应曹公”两回来看,曹操的才能已经初露锋芒,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不必赘述。

喜欢曹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文学造诣,“三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容质疑,“东临竭石,以观沧海”是何等气魄?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其实我现在也没把这段历史弄清楚,也无法弄清楚),昨晚读了品三国最后的附言之后,终于把魏蜀吴三家兴衰的原因弄清楚了。

原来士族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是历史的趋势,三家归晋是历史的必然。

以前以为三家最后的灭亡,是因为统治阶级一代不如一代,最后昏庸无能被司马氏篡位。

原来在士族阶级把持朝政之后(魏国后期),他们要找一个士族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司马氏父子正好符合他们的条件。

可是士族阶级也只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度产品。

从整个历史来看,夏商周施行的都是分封制,夏桀商纣都是被身为地方诸侯的商汤周文替代,周朝继续施行分封制,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之后,地方政权自立为王,出现战国七雄混战的局面。

秦朝统一之后,吸取教训,施行郡县制的中央集权统治,然而秦皇的暴政激起民愤,秦朝的探索以失败告终。

汉王朝建立之后,可能是对秦的郡县制不够信任,继续执行分封制,但是地方政权权利过大的问题突显出来了,八王之乱就是最好的解释。

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建立的隋朝和秦朝很相似,都是历时三代,最后都以暴政激起民愤倒台。

之后建立的唐朝施行节度使制度,但是节度使这个官职权利依然很大,及负责军事又负责行政,在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之后,地方节度使又成了一个个割据的政权,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在战乱之中震动了根基,在五代十国之后,又一个统一的王朝宋朝建立。

因为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后周的军事长官,然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所以他很注意限制地方军事长官的权利,施行军政分开,然后军事调动频繁,让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这样虽然能够防止地方长官培养亲信,但是也造成了大宋军事力量的薄弱,导致被辽,西夏,金的轮番欺辱。

之后的元明清政体很相似,也已经很成熟,再也没有发生过地方政权篡位的情况,都是被压迫的农民政权推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清明交替有些复杂,像宋元交替)。

总之,统治制度越来越完善。

从部落首长(皇帝)制-分封制-郡县制-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不论什么制度,都是中央集权的制度,皇帝是老大。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 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

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

”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易中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收到的评论大多是溢美之词,如五月槐花,香气飘飘。

在网上,竟然有网友放出话来:嫁人就嫁易中天!当然,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

比如他为了形容项羽是妇人之仁,对虞姬和自己的战马非常有情意,他就说:“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

”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

据一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

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品三国》延续了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以前我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读了品三国之后,终于把魏蜀吴三家兴衰的原因弄清楚了。

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发展由来,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

而后来魏国一支独大统一中原的其中有多少可以为后世所称诵。

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曹操为什么会在官度之战中大败当时第一大军阀袁绍,从此天下莫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