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
《桃花源记》复习知识点梳理
1《桃花源记》复习知识点梳理一、文言字词:(一)实词虚词1.缘()溪行2.渔人甚异()之3.豁然()开朗4.屋舍俨然()5.阡陌()交通()6.怡然()自乐7.便要()还家8、咸来问讯()9、不足()为外人道也10、及()郡下,诣太守11、及郡下,诣()太守12、后遂无问津()者13、芳草鲜美()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1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8..遂与外人间隔()19.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0.此中人语()云21.处处志()之22.寻向所志()23. 欣然规()往24、欲穷()其林25具()答之(二)通假字具答之()通(),词义( ) 便要还家()通(),词义( ) (三)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3、此中人语云:名词作动词4、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5、欣然规往:名词作动词6、寻病终:名词作动词(四)古今异义词①芳草鲜美古义:今义:味道鲜美可口②阡陌交通古义: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③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男子的配偶。
④来此绝境古义:今义:走投无路的地步⑤遂与外人间隔古义:今义:时间、空间上的距离⑥无论魏、晋古义:今义:表条件连词。
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今义:延长,延伸⑧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不够(五)一词多义志:①处处志之:②寻向所志:寻: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遂:①遂迷不复得路:②遂与外人间隔:舍:①便舍船。
shě:②屋舍俨然。
shè:为:①捕鱼为业wéi: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六)文言虚词乃(1)见渔人,乃大惊: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4)得其船:自己的(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三、课文理解(一)文学常识陶渊明,又名,字,谥号、自号。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6《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学生版+解析)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作品1.本文选自,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一字名,世称,自号“”。
诗人,散文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等。
二、内容概括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安排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
(开端)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三、字音字形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 )陌()交通黄发垂髫()妻子邑()人间()隔语( )云诣()太守刘子骥()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1、缘溪行2、落英缤纷3、甚异之4、豁然开朗5、俨然6、阡陌交通7、黄发垂髫8、怡然自乐9、具答之10、咸来问讯11、率妻子邑人12、绝境13、不复出焉14、无论魏晋15、延至家16、处处志之17、欣然前往18、无问津者19、便扶向路。
扶:;向:20、便要还家。
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2、欣然规往23、寻病终(二)通假字“要”通“”,。
“具”通“”,。
(三)词类活用(1)林尽水源(2)渔人甚异之(3)复前行(4)欲穷林(5)不复出焉(6)处处志之(7)未果(四)古今异义(1)无论(古义:今义:)(2)妻子(古义:今义:)(3)绝境(古义:今义:)(5)鲜美(古义:今义:)(6)交通(古义:今义:)(7)不足(古义:今义:)(8)仿佛(古义:今义:)(五)一词多义。
中考桃花源记复习要点
人间神仙境,世外桃花源---------------《桃花源记》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文言实、虚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注释为主)【一般词语】[缘]沿着,顺着。
芳]香花。
[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样子。
[异]感到诧异。
[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垂髫]指老人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叹惋]感叹惊讶。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该篇小说以写田园生活为主题,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理想国。
以下是《桃花源记》的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一、基本情节1. 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齐梁两朝之间的晋代。
2. 主要情节:(1)故事开始,陶渊明在追捕一只兔子时,不慎迷路,最终发现了一个偏远的山谷,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2)陶渊明被当地居民热情接待,居民告诉他这里是他们远祖所创的桃花源,这里的人民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
(3)陶渊明决定留在桃花源,过上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并将这个美丽的地方创作了一篇文章。
二、思想主题1. 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的描述,暗示了他对当时腐败世态的不满情绪,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2. 对人类社会的批判: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社会的描写,暗示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自由、平等、和谐社会的向往。
三、语言特点1. 清新自然的描写:陶渊明用简洁清新的语言描绘了桃花源的自然景色和村民的田园生活,给人以美好、宁静的感觉。
2. 山水描写与人物刻画相结合:在描写桃花源的自然景色时,陶渊明巧妙地结合了对居民的刻画,使山水与人物相辅相成。
历年中考题:1. 桃花源中的村民是怎样生活的?(2019湖南中考)2. 陶渊明为什么留在了桃花源不愿再回去了?(2018广东中考)3.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2017北京中考)4. 《桃花源记》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2016陕西中考)5.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的写作意图是什么?(2015江苏中考)根据以上的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我们可以对《桃花源记》进行较为全面的复习。
《桃花源记》是一篇描写田园生活的作品,通过对桃花源的描写,传达了对现实社会和人类社会的不满情绪,展示了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该篇作品语言清新自然,结合山水描写与人物刻画,给人以美好、宁静的感觉。
关于《桃花源记》,中考通常会涉及到对故事情节、思想主题以及语言特点的问题。
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
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①基本定义:《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写的一篇散文。
讲的是一个渔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这个地方与世隔绝,居民生活美好宁静,渔人离开后再去找就找不到了。
②重要程度:在初中语文里挺重要的。
它是文言文的经典篇章,能让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像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啥的,也能锻炼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③前置知识:要先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像“之”“而”“其”这些词常见的意思得了解,还有文言文的句式。
④应用价值:能提升大家对文言文的理解,也能从中学到一些描写田园生活的表达,在写作文描绘美好地方的时候可以借鉴。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体系里,是经典的精读课文,和其他描写古代社会景象、表达思想情感的文言文相关。
②关联知识:和古代文化里的隐逸文化、农耕文化有关,还和其他文学作品里的理想乡概念有联系,像《格列佛游记》里的慧骃国也有点类似世外桃源那种感觉。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对文言文功底要求高一些,有些实词的生僻用法不好理解,像“阡陌交通”里的“交通”古今异义,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交通工具那些,而是交错相通的意思。
- 关键点:理解作者表达的那种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归隐田园的思想。
④考点分析:在中考中很重要,考查方式有字词解释,像解释“便扶向路”的“扶”(沿着、顺着);句子翻译,比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要准确翻译;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详细讲解- 【文学文化类】①背景介绍:-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乱世,那时候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他对这种现实不满,但又无力改变,就创作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是他理想中的田园生活世界。
就像我们现在压力大的时候也会幻想一个没有压力惬意的地方一样。
②内容赏析:- 文本解读:从开头渔人忘路之远近,到发现桃花源,进入后看到里面的田园风光、安居乐业的居民,再到离开后找不到路,整体故事充满奇幻色彩。
- 主题分析:主题就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桃花源记》是唐代诗人陶渊明的一篇诗文,全文共1400字,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里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是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
本文中考复习重点包括以下几点:一、文体和作者背景1.《桃花源记》是一篇散文,别称《桃花源诗》,写于唐代,作者是陶渊明。
2.陶渊明是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出生于今江苏涟水人,以其清新自然的反玄作品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以酒为诗、以诗为人"。
二、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1.篇章结构:《桃花源记》共有六段,分别是开篇、介绍桃花源、桃花源居民的起居、居民的名称情况、离开桃花源和终篇。
2.主要内容:文章讲述的是陶渊明偶然发现了一个偏僻的桃花坞,那里的人民与世隔绝、生活愉悦、四季如春,令他非常羡慕。
当地居民告诉他,他们的祖辈在东晋年间因为逃避兵乱而来此隐居,并一直世代繁衍生息,不再与外界联系。
陶渊明在这里与村民们相处,品尝美味食物,欣赏美景,过了几天快意的日子。
后来他告别了桃花源,回到世界上,但深深地怀念那个地方,许多年后写下了这篇《桃花源记》。
三、文学特点和独特价值1.《桃花源记》以它良好的人性、生命、自由、幸福等主题闻名于世。
2.全文透出一种恬静、唯美的豁达,追求唯美的人生境界,充其量只在生命短促的人身上发生。
3.作品中的桃花源生活和世外桃源理想的思想影响至今不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四、历年中考试题1.请用一个原因和两条具体表现描写陶渊明赞叹桃花源的原因和他对这个地方的情感。
(2021年浙江省绍兴市一模)答案:原因:与世隔绝;表现:四季如春、民风淳朴。
情感:爱不释手。
2.诗意《桃花源记》中,作者陶渊明在离开桃花源后,一回头望,始终看不到。
(2020年吉林省)A.桃花C.离愁D.居民答案: B3.《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下列关于这篇诗文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2021年云南省)A.桃花源是在唐朝时期发现的B.桃花源在江南地区C.桃花源的人们生活困难D.桃花源中的人们对自然有深厚的感情结语《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深入描述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揭示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与向往。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桃花源记》中考考点解析
【解析】“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中无杂树”,我们不难想 象桃花盛开的时候,漫天铺开,如火如霞,绚丽美艳的景象,令 人既陶醉又震撼。“芳草鲜美”,“鲜美”二字,造语奇特,描 摹生动。“鲜”重点写青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生俱来的蓬勃生 机,丛丛芳草,碧透晶莹,绿尽天涯,望之身心俱醉。在芳草的 映衬下,“落英缤纷”,飘若红雨,真是人间奇景,美不胜收。 作者也正是通过层层渲染铺垫,有意识地一步步“成就”桃花源 的意蕴。
以隐求仕者
两千年来,“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的最高追求。没有不想经世致用,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读书人。也许是受选官制度所限,汉代察举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诸葛亮隐居,却关心天下大势,熟读史传兵书,是为仕而隐,以隐求名。
曲避全道者
陶渊明归去来兮,倚着向阳的窗子寄托傲世情怀,审视容膝之地只觉心中安宁。他在云开月明时出发上山,夕阳下与飞鸟相伴回家。“草盛豆 苗稀”,他仍“带月荷锄归”。“世与我而相违”,他也“悦亲成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刘禹锡身居陋室,谈鸿儒、调素琴、阅金经。周敦颐笔 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更是成了君子的象征。这些人多崇尚高洁傲岸的品质,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也许正是仕途的不如意,使这些才子的视线转 向学问,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如此多的耀眼星辰,照亮我们来时的路。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 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 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 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解析】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 非仙界云霓气象。首先,桃花源映入眼前的图景真实可 信——土地、屋舍、良田、水池、桑竹、阡陌、鸡犬等皆 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其次,“设酒杀鸡作食”,也是丰 年待客之道。再次,来到这里的原因也真实可信——“先 世避秦时乱”。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一、字词释义1 基本词语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桑竹之属:类悉如外人:都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阡陌:田间小路邑人:同县的人相闻:可以互相听到鸡犬相闻:听到乃不知有汉:竟然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具答之(具言所闻)详细地咸来问讯:都桑竹之属:类叹惋:感叹,惋惜各复延至其家:邀请不足为外人道:值得既出:已经便扶向路:沿着;以前的及郡下:到了诣太守: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寻向所志:以前欣然规往:计划未果:没有实现问津:问路。
文中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缘溪行:沿着2 古今异义芳草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总称妻子邑人古: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等)味道很好仿佛若有光古: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配偶今:好像来此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走投无路的境地古:交错相通阡陌交通无论魏晋古:更不用说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今:表条件1 / 9关系的连词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34 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以(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很奇怪欲穷其林:原意是形容词,尽,完。
这里活用作动词,走完。
6 一字多义(不久)(2)寻病终(对,向)(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捕鱼为业(当做)寻向所志(寻找))寻向所志(标4遂迷,不复得路(终于)((3)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处处志之(做标记)记)翻译句子二花草遍地,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 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处处可以听到。
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桃花源记中考考点知识梳理
桃花源记中考考点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1. 作者- 陶渊明,东晋诗人。
名潜,字元亮。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2. 出处二、重点字词1.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如“便要还家”。
2. 古今异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例句:“芳草鲜美”。
- 今义:(味道)新鲜。
-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例句:“阡陌交通”。
-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 古义:妻子和儿女。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今义:男子的配偶。
-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例句:“无论魏晋”。
-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3. 一词多义- 舍- 舍弃。
“便舍船”。
- 房屋。
“屋舍俨然”。
- 寻- 寻找。
“寻向所志”。
- 不久。
“寻病终”。
- 做标记。
“处处志之”。
- 标记。
“寻向所志”。
- 为- 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 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句子翻译1.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渔人)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4.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5.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6.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桃花源记》是唐代大诗人陶渊明所著的一篇散文。
作品叙述了一个偏僻幽静的桃花源,以及陶渊明如何发现和探访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的故事。
该作品寓意深远,既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人类心灵中追逐“桃花源”的内在愿望。
因此,它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备考考试,以及历年中考的相关考点。
一、《桃花源记》的内容概述《桃花源记》共分为三段,分别是开头和结尾,以及叙述桃花源的中间部分。
开头部分,陶渊明描述了自己游历山水间的经历,并叙述了自己发现桃花源这个地方的过程。
中间部分,他详细地描写了桃花源的山水风光、人民生活、社会秩序等方面情况,以此展现出惬意宁静的生活状态。
结尾部分,他终究不忍离去,最终留在桃花源,成为当地人民,并以此寓意开创一片新天地。
二、应该重点关注的知识点1.作品基本情况:格律、体裁、内容简介等2.词语内涵:桃花源、安然无恙、方外之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白发三千丈、皆虚妄也等3.意象的详细描写:如水和山、民俗和风情、和谐和安宁、自然和环境4.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批判现实、追求境界、寻求理想、展现完美人生5.作品与时代:《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作品的流传和影响力三、历年中考相关试题1.2012年山东中考试题:( )处的小说名,现已成为“桃花源”的代称。
A.《红楼梦》B.《鲁滨孙漂流记》C.《西游记》D.《桃花源记》2.2015年浙江中考试题:下面对“桃花源”理解不正确的是:A. 安逸宁静B. 独立自由C. 满足于现状D. 不受外界干扰3.2016年上海中考试题:下面关于桃花源的说法,错误的是:A. “桃花源”到现在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好幻想。
B. 古人通过构思“桃花源”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C. “桃花源”所描绘的景象是人们追求过程中的终极目标。
D. “桃花源”向我们传递了珍爱和赞美自然的情感和哲学思想。
4.2019年湖南中考试题:下列哪句话中没有描述桃花源的山水?A. 溪水从花间流B. 山高自有客行舟C. 陶渊明别故乡D. 满地花飞红不落以上是几年中考历年考题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出,考察的重点与我们前面提到的相关知识点是相似的。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文章内容】这篇文章以武陵人进入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
【中心思想】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在客观上,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三、文言实、虚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注释为主)【一般词语】[缘][夹岸][落英][缤纷] [异] [复] [穷] [仿佛][若][便][才][豁然][旷][俨然][属][阡陌][交通][相闻][悉、咸][黄发垂髫][怡然][乃][具][问讯][云][妻子][邑人][绝境][遂][无论][皆] [叹惋] [延] [去][语(yù)][足][外人][扶][向][及][诣][如此][即][得][欣然][规][果][问津]【一词多义】 [志] ①寻向所志②处处志之[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寻] ①寻向所志②wèi不足为外人道也②寻病终[闻]①村中闻有此人②具言所闻)【通假字】 [要]【成语】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怡然自乐]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世外桃源]四、课文内容理解: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答: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答: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3、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原文全览(注意加点字的写法)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实词1.落英:落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惊异,诧异。
4.俨然:整齐的样子。
5.桑竹之属:类。
6.鲜美:新鲜美好。
7.缘:沿着,顺着。
8.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9.咸:全,都。
10.穷:尽。
11.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3.延:邀请。
14.不足:不必,不值得。
15.扶:沿着、顺着。
16.向:先前的。
17.处处志之:做记号。
18.规:打算,计划。
19.寻病终:随即,不久。
20.问津:询问渡口。
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21.未果:没有实现。
22.诣:拜访。
23.叹惋:感叹惋惜。
24.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25.妻子:妻子儿女。
26.具:详细。
27.才:仅仅,只。
2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2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30.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整理
《桃花源记》一、思想感情《桃花源记》: 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民风淳朴、景色优美、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表达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批判。
二、理解性默写1、《桃花源记》中表现机源人长期与世隔绝的句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桃花源记》中写人们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写桃林美景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写老人和孩子幸福生活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表明桃源人避世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一句,暗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
7、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课“后遂无问津者”。
三、常考注释1、鲜美:新鲜美好2、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3、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4、俨然:整齐的样子5、属:类6、悉:全,都7、具: 详细8、要:同“邀”,邀请9、咸:全,都10、妻子: 妻子儿女11、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2、遂:于是,就13、间隔:隔绝、不通音讯14、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15、延:邀请16、不足:不值得,不必17、扶: 沿着,顺着18、向:先前的19、规:计划、打算20、寻(病终):随即,不久四、重点翻译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一一的向(桃花源中人) 详细的说出自己听到的事,(他们) 都感叹惋惜。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 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及中考真题
《桃花源记》知识清单一、重点字词1.重点实词(1)缘溪行缘:沿着(2)落英缤纷缤纷:繁多的样子(3)欲穷其林穷:穷尽(4)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5)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7)咸来问讯咸:都(8)皆叹惋叹惋:感叹、惋惜(9)来此绝境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0)才通人才:刚好,仅仅(11)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12)悉如外人悉:全,都(13)并怡然自乐怡然:快乐的样子(14)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就(15)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17)此中人语云语:告诉2.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意思:邀请3.古今异义(1)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2)芳草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3)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指妻子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6)寻向所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4.一词多义(1)寻:①寻向所志寻找②寻病终不久(2)舍:①便舍船舍弃②屋舍俨然房屋(3)中:①中无杂树中间,其中②其中往来种作里面(4)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义(5)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6)遂:①遂迷,不复得路终于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5.词类活用(1)形容词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异,在文中意思为对……感到诧异(2)方位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前,在文中意思为向前(3)名词作动词①处处志之志,在文中意思为做标记②未果果,在文中意思为实现③欲穷其林穷,在文中意思为穷尽,走到尽头二、成语积累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世外桃源三、名句积累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中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课件
5.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纭飘落的美丽情景。 例句:公园里的梅花伴着夕阳,落英缤纷,景致非常 迷人。
6.鸡犬相闻: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 相闻,可以互相听见,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示一种 和睦的景象。
回顾作者:
陶渊明,又名 潜 ,
字元亮 ,谥号 靖节 、 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 著 名 山水田园 诗人、辞赋家、 散文家。著有《陶渊明集》 。
陶渊明爱好农村的田园躬耕生活,归 隐后,他经常参加农事,种豆采菊,吟诗 作文,描画田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 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所做诗文,大 多描写田园风光,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 素自然。以《归田园居》、《饮酒》、 《桃花源诗并序》等为代表作。今存《陶 渊明集》。
专题练习
• 9、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 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 样的理想?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 • 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
实现的;
• 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评,客观 上反应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 有一定的复古偏向。
7.黄发垂髫:借指老人和儿童。
句子翻译 1
• 1、初极狭才通人。 •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具:通“俱”,详尽。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要:通“邀”,邀请。 无论:不必说,更不必说。
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复习要点一、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二、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三、语音:豁然(huò)开朗俨然(yǎn)阡陌(qiānmò)此中人语(yù)云诣(yì)太守邑人(yì)黄发重髫(tiáo)间隔(jiàn)问津(jīn)便要还家(yāo)。
四、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详尽五、古今异义词1、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表示条件的连词。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及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芳草鲜美。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六、一词多义1、舍:便舍船,从口入(动词,舍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名词,房子)2、属:有良田美池桑田之属(名词、类)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3、寻: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寻向所志(动词,寻找)4、志: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名词,标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5、向:寻向所志(名词,先前)眈眈相向(动词,对着)6、之: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渔人所看到的景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何陋之有(倒装的标志,不翻译)7、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当做)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七、重点词语解释1、缘溪行:沿着。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桃花源记》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方丈意外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的故事。
这篇作品虽然短小,但是内容丰富,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等多方面的主题。
下面是《桃花源记》的考试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1. 主要人物介绍:- 方丈:主人公,意外发现桃花源的山谷。
- 桃花源人:山谷中的居民,与世隔绝,过着安逸自在的生活。
2. 故事情节梳理:- 方丈跟随猎人穿越山林,意外发现一片蔚蓝的湖泊,进而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
- 方丈进入山谷后,发现山谷中的居民与外界完全隔绝,生活安逸自在。
- 山谷中的居民对方丈表示热情,方丈也对山谷中的美景和人民的生活赞赏有加。
- 方丈决定返回告知外界,但是山谷中的居民表示不希望和外界有任何联系。
- 方丈最终选择在山谷中定居,告别外界的纷扰。
3. 主要主题:- 人与自然:《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谷生活,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 人与社会:山谷中居民与外界隔绝,过着简朴的生活,呈现了对社会的回避和拒绝。
- 人与心灵:方丈在山谷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表达了个体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
历年中考题:1. 选择题:下面哪一项是《桃花源记》的主题?A. 爱情悲剧B. 人与自然的和谐C. 革命斗争D. 动人的家庭故事2. 选择题:《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其中的居民过着安逸自在的生活。
这是在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还表达了哪一种情感?A. 对和谐生活的向往B. 对爱情的渴望C. 对物质财富的追求D. 对权力的追求3. 问答题:简述《桃花源记》中方丈的决定和原因。
答案:方丈最终选择在山谷中定居,告别外界的纷扰。
他对山谷中的美景和人民的生活赞赏有加,也被山谷中的居民的热情所打动。
山谷中的居民不希望和外界有任何联系,方丈也理解并尊重他们的选择,决定留在山谷中,过简朴自由的生活。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
一、背景知识:
1.故事背景:唐朝时期,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二、文学特点:
1.优美的语言:《桃花源记》运用了流畅自然的文字,美丽的景色词藻,揭示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政治现实的失望。
2.描写的对象:《桃花源记》描写了庄园、房屋、田亩、村落、村人及他们的生活,以及桃源的自然景色等。
三、主要内容:
1.世外桃源的寻找:主人公在狩猎时迷失了方向,偶然发现了一片美丽的山谷,决定留下来居住。
2.桃源的美景:在桃源中,有繁茂的山林、清澈的泉水、碧绿的草地和各种野果,还有村落和村民的房屋。
3.村人的生活:桃花源中人民和睦相处,习俗纯朴,不受朝廷征税和管辖,自由自在。
4.桃花源与现实的对比:主人公在桃源度过了很长时间,不再关心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但是最终还是要离开这个世外桃源。
四、思想内涵:
1.对现实的失望:作者通过描写唐朝的黑暗腐败和政治动荡,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1.反映现实问题:《桃花源记》通过对唐朝社会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动荡。
1.对现实的思考:《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之间的思考。
2.对退隐生活的思考:主人公选择留在桃源,放弃了现实社会的利益和名利,是对退隐生活和个人追求的思考和追求。
以上是《桃花源记》必考的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并能够运用到阅读理解和作文中。
中考复习之《桃花源记》知识点
《桃花源记》知识点一、重点字词解释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2.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惊异3.欲穷其林穷:尽4.初极狭极:很,非常5.才通人才:只,仅仅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7.悉如外人。
悉:都。
8.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11.便扶向路。
向:先前12.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
诣:拜见。
13欣然规往。
规:计划。
14.未果,寻病终。
寻:随即,不久。
三.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四.古今异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交错相通。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鲜艳美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不值得。
五.一词多义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不久)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名词,“所做的标记”)遂:①遂迷,不复得路(竟然)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乃:①见渔人,乃大惊(就)②乃不知有汉(竟然)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六.成语(1)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
老人和孩子,都安闲快乐.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2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
..古:鲜艳美丽今:(食物等味道很好
仿佛
..若有光古:隐隐约约,看不清楚今:好像
阡陌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邑人古: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来此绝境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走投无路的境地
无论
..魏晋古:更不用说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3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9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10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1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
1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3、郡太守遣人寻向所志,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说明他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各个阶层的人都非常向往。
(或说明他笔下的理想之境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
4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其中的“如此”指代哪些内容?渔人向太守报告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讲了发现的经过,讲了那里的自然界环境、社会风尚,讲了桃源人的生活状况,讲了自己与桃源人的交往,并说明归途中做了标记,要求太守派人去看个究竟
9、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
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的理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提示: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
14、请根据本文内容的理解,创作一幅不少于五言的对联。美好理想寄桃源,黄发垂髫享太平/穷源易访桃源境,入世难为世外人/世外桃园终难觅人间仙境不复临
15.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
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6.“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4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以(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很奇怪欲穷.其林:原意是形容词,尽,完。这里活用作动词,走完。
6一字多义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向捕鱼为.业(当做(2寻.病终(不久寻.向所志(寻找
(3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遂.迷,不复得路(终于(4寻向所志.(标记处处志.之(做标记
...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
不满。(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2、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而且害怕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远离战乱、徭役,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们生活安宁、和睦相处,他们想继续过这样和谐宁静的生活。
10、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表达作者怎样的理想?
渔人的行踪。即:发现桃花源——进入(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11.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5、课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他们(怡然自乐的心情。
6、从“不复出焉”“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可以看出桃花源人的生活理想是什么?
(希望永远生活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的社会里
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些话表现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淳朴厚道,热情好客的特点8、请写出本文成语至少4个:怡然自乐、阡陌交通、落英缤纷、鸡犬相闻
1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三、思考题
1、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寄托了作者及广大人民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
二翻译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花草遍地,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率妻子邑人来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17.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 ;(3。(3分
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
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不要简单地答:幸福。答三点即可
18.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答:(1活动(2穿戴(3心情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中人告诉他,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8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找到了船,就顺着之前的路划回去,每处都做了记号。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
一、字词释义
1基本词语
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桑竹之属.:类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犬相闻:听到乃.不知有汉:竟然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具.答之(具.言所闻详细地咸.来问讯:都桑竹之属:类叹惋:感叹,惋惜各复延.至其家:邀请不足.为外人道:值得既.出:已经便扶向..路:沿着;从前的及.郡下:到了诣.太守: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欣然规.往:计划未果:没有实现问津:问路。文中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缘.溪行:沿着
可回忆《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醉翁亭记》等文章内容。
示例1:我认为领导干部心系百姓、心怀天下,可以使百姓安乐。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滕子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就使得当地“政能人和、百废俱兴”。
1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世外桃源;与民同乐,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4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
评分标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8.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2、本文表达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