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趣味故事44罗伯特

合集下载

物理史小故事

物理史小故事

爱因斯坦与泡利
着实太委屈爱因斯坦 了

排第二的 是丹麦物理 学家波尔, 波尔在当时 基本上是量 子物理方面 最权威的物 理学家了, 算是泡利的 前辈了,泡 利曾给波尔 做过助手。
• 大家猜他俩两个人可以 所是
量子物理发展的英雄人物,但功劳 都被波尔一人抢完了

在索末菲的学生当中, 有六 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几十人成为第 一流的教授, 他们的名字足可铺成 一条二十世纪物理学的星光大道。 索末菲本人虽从未得过诺贝尔奖, 却是一位无冕之王, 是物理史上最 伟大的教师之一,如果说泡利很牛
传奇物理学家
欢迎收听 ——熊杰
誉为“物理学界的朝拜圣地”和 “量子力学的诞生地”的哥本哈根学 派讨论会,经常是提完想法,Bohr点 头,然后Pauli算一遍,pauli说没问题, 于是大家就确定该理论正确,然后拍 手走人……
大家知道这其中的两位牛人 Bohr和Pauli是指的哪两个人吗?
泡利
Pauli则是今天 我要讲的主人 公泡利。
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讲 泡利传奇式的故事……
虽然泡利很高傲,其实他也有尊重的人, 在泡利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满大街都是科 学家的时代,那么他尊重的人有几个呢?
海森堡与泡利在交流
先说这半 个,半个指 的是他的师 弟海森堡, 海森堡与泡 利,都是物 理学顶尖的 高手和天才。
爱因斯坦算是很牛 的了,但估计在泡利 尊重的人当中只能排 第三了。
的话,那么索末菲就只能用一个词
来形容—more 牛 ,简直就是牛er
索末菲与泡利
20世纪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珍贵合影
好好找找你的偶像在哪里?和他们搞好关系, 对你有好处的……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阿瑟·康普顿_400字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阿瑟·康普顿_400字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阿瑟·康普顿_400字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瑟·康普顿出差去另一个城市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

他随身携带了4个相同的装满实验器材的大箱子,其中两个箱子里装的是实验仪器,很轻,另两个箱子里则装满了铅块,非常重。

在火车站,搬运工来帮阿瑟·康普顿搬运箱子时,首先提起的正是一个装着铅块的箱子,于是就要求提高搬运费用。

阿瑟·康普顿没有马上回答,只是拎起那两个装着实验仪器的箱子,轻松自如地摆动着双臂,大踏步地朝站台上的火车走去。

搬运工们见状,惭愧不已,急忙4个人抬着一只箱子,匆匆跟了上去。

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伍德有一天发现分光镜的镜筒里布满了蜘蛛网。

因为镜筒太长,用常规的清理办法无法清除掉里面的灰尘。

天才的罗伯特·伍德想出了一个奇招:他把一只小猫放进了镜筒。

那只小猫因为无法转身回头,只能从镜筒这一端一直爬到另一端,结果镜筒被小猫擦了个干干净净。

可怜的小猫从镜筒里爬出来后,无奈地给自己洗起了澡。

物理学史珍闻趣事

物理学史珍闻趣事

物理学史珍闻趣事第一章:伟大的科学家们1. 牛顿的苹果众所周知,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有一天,牛顿坐在树下,看到一颗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这颗苹果的掉落引发了他对重力的思考,从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物理学中的里程碑。

据传,年轻的爱因斯坦在等车的时候,看到了一列列火车经过,并突然想象自己坐在其中一个火车上,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两列火车以相对静止的速度相遇时,他们的钟表竟然不一致了!这个奇异的想法最终推动了他提出了相对论的理论。

第二章:重大发现1. 电的发现18世纪,贝克勒尔一家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现象:当他们将一些物质与金属接触时,物质会吸引或排斥金属。

这个现象被称为静电,为电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2. 辐射的发现伽马射线、X射线和阿尔法射线的发现是物理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玛丽·居里是第一个发现放射性元素的科学家,她的研究为核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实验的奇闻1. 平面镜实验伽利略在研究光学时,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实验。

他将两面平行的镜子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无限反射的通道。

当他把一个物体放在其中一个镜子前面时,他发现物体的映像在镜子之间来回跳动,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光影效果。

2. 壁虎爬墙实验数百年前,一位科学家观察到壁虎能够在垂直的墙壁上自由爬行。

为了揭开这个谜题,他进行了一项实验,将壁虎的脚趾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他惊讶地发现,壁虎的脚趾上有许多微小的细毛,这些细毛能够与墙壁的微小凹凸相互作用,从而使壁虎能够爬上墙壁。

第四章:物理学的趣事1. 空中飞行人类一直梦想着能够像鸟一样自由地在空中飞行。

但直到兄弟俩莱特兄弟的出现,这个梦想才成为现实。

他们通过对鸟类飞行的观察和自己的实验,最终发明了飞机,使人类的飞行梦想成为现实。

2. 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是量子物理学中的一个奇特现象。

两个粒子在某些条件下可以成为纠缠态,即使它们之间的距离很远,它们仍然能够以瞬间的速度相互影响。

趣味物理故事3

趣味物理故事3

汤姆生与电子的发现1884年,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瑞利因年老体衰而宣告辞职,他推荐年仅27岁的汤姆生做他的继承人.尽管人们对此行动感到惊奇和不安,但是事实很快证明了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和明智的.人们随即又赞杨起瑞利来了,说他具有识才的慧眼!约瑟夫。

约翰。

汤姆生1856年12月18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父亲是一个专印大学课本的著书商,由于职业的关系,他父亲结识了曼彻斯特大学的一些教授。

汤姆生从小就受到学者的影响,学习很认真,十四岁便函进入了曼彻斯特大学。

在大学学习期间,他受到了司徒华教授的精心指导,加上他自已的刻苦钻研,学业提高很快。

1876年,即二十一岁时,他被报送进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1880年他参加了剑桥大学的学位考试,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取得学位,随后被选为三一学院学员,两年后又被任命为大学讲师。

他在数物理学方面具有很高修养的第一批成果是《论涡旋环的运动》和《论动力学在物理学和化学中的应用》1884年,汤姆生在瑞利的推荐下,担任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物理学教授。

1897年汤姆生在研究稀薄气全放电的实验中,证明了电子的存在,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

我们在做稀薄气体放电的实验中,如果继续抽出利害内的空气。

在真空度较高的情况下接上高压电源后,阴极就会发出一种射击线来,它能使用权面对阴极的管壁发出录色的荧光,这种射击线被命名为“阴极射线”。

阴极射线是由什么组成的?十九世纪末时,有的科学家说它是光波;有的科学家说它是由带电的原子所验成;有的则说是由带阴电的微粒组成,众主纷纭,一时得不公认的结论。

英法的科学家和德国的科学家们对于阴极射击线本质的争论,竟延续了二十多年。

最后到1897年,汤姆生的出色实验结果面前,真相才得以大白。

汤姆生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他将一块涂有硫化锌的小玻璃片,放在阴极射线所经过的路途上,看到硫化锌会发闪光。

这说明硫化锌能显示出阴极射线的“径迹”。

他发现在一般情况下,阴极射线是直线行进的,但当在射击线管的外面加上电场,或用一块蹄形磁铁跨放在射线管的外面,结果发现阴极躬一都发生了偏折。

数学家罗伯特的故事简写100字

数学家罗伯特的故事简写100字

罗伯特·胡克,又译罗伯特·虎克(Robert Hooke,1635年7月28日,儒历7月18日-1703年3月3日),英国博物学家,发明家。

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他提出了描述材料弹性的基本定律-胡克定律,且提出了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关系。

在机械制造方面,他设计制造了真空泵,显微镜和望远镜,并将自己用显微镜观察所得写成《显微术》一书,细胞一词即由他命名。

在新技术发明方面,他发明的很多设备至今仍然在使用。

除去科学技术,胡克还在城市设计和建筑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但由于与艾萨克·牛顿的论争导致他去世后少为人知,近来对胡克的研究逐渐兴起。

胡克也因其兴趣广泛,贡献重要而被某些科学史家称为“伦敦的莱奥纳多(达芬奇)”。

演讲科学家牛顿的故事3分钟

演讲科学家牛顿的故事3分钟

演讲科学家牛顿的故事3分钟大家晚上好,今天由我给大家来讲一下牛顿的故事。

第一次接触牛顿是初中、高中的物理课本牛顿三大定律,这个是经典力学的基础,而且力的单位就是用牛顿的名字来命名的。

相信高中物理很多人都学的比较累吧,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所以我在高二分班的时候,选择了化学,放弃了物理。

因为我们那一年高考是第一次改革3+2,可以在物理和化学中间选一个。

而其实牛顿对于科学所做出的贡献远远不止力学三定律这一点。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牛顿的一生吧。

童年1643年,牛顿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乡下的一个小村落。

他的童年可以说是非常的悲惨,早产的牛顿瘦小到甚至可以装进一只大马克杯中。

牛顿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的爸爸就去世了,妈妈给他取了和爸爸一模一样的名字,叫艾萨克·牛顿。

3岁的时候,他的妈妈改嫁了,弃养了小牛顿,把他交给外婆抚养,而外婆也不在意他。

所以牛顿从小就感觉自己被全世界抛弃,变得很自闭,性格也相当内向,不喜欢说话交流,也不和别人接触。

当别的小孩子还在玩耍的时候,牛顿就对绘画和手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制作了许多有实用价值的工具模型,比如说可以用老鼠催动的风车、计时的日晷、照明用的灯笼等等。

8年以后,牛顿妈妈的第二任丈夫也去世了,于是带着3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妹妹,还有一大笔遗产回到了牛顿身边。

从小缺少亲情的牛顿这时候已经成为了一名问题少年,跟弟弟妹妹打架就成了家常便饭。

在11岁的时候,牛顿独自离开家去读中学,在那里小牛顿遇到了可爱的房东女儿,两个人经常一起看书学习。

传说牛顿和房东女儿曾经订过婚,但后来牛顿上大学后,这个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

原因不得而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牛顿太沉迷于学习而忽略了她。

中学时期中学时代的牛顿因为沉迷于各种小发明,成绩并不好,直到有一次被班里一个男生欺负了,这个男生成绩又好,长得又壮,牛顿受不了这个气,下课就找他单挑,打赢之后,牛顿还放下狠话,学习成绩也要碾压他。

然后牛顿一努力,果然成绩超过了这个男生,而且之后一直都保持在全班第一名。

十个有关物理学家的故事

十个有关物理学家的故事

十个相关物理学家的故事一、成功的秘诀: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诀。

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

我能够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很多人也一样有用。

”二、牛顿在生活中常常废寝忘食,曾因为对研究过于专注闹了笑话,后来被大家传为趣谈。

一次,他一边读着书,一边在火炉上去煮鸡蛋。

等他揭开锅想吃鸡蛋时,却发现锅里是一只怀表。

还有一次,他请朋友吃饭,当饭菜准备好时,牛顿突然脑子中灵感闪现,想到一个问题,便立即进了书房,朋友等了他好久还是不见他出来,于是朋友就自己动手把那份鸡全吃了,鸡骨头留在盘子,不告而别了。

等牛顿想起,出来后,见了盘子里的骨头,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了,便转身又进了内室,继续研究他的问题。

三、相传叙拉古赫农王让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假,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但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

后来,国王请阿基米德来检验。

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

一天,他在家洗澡,当他坐进澡盆里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

他突然悟到能够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

他兴奋地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跑了出去,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

(Eureka,意思是“我知道了”)。

他经过了进一步的实验以后来到王宫,他把王冠和同等重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两个盆里,比较两盆溢出来的水,发现放王冠的盆里溢出来的水比另一盆多。

这就说明王冠的体积比相同重量的纯金的体积大,所以证明了王冠里掺进了其他金属。

四、有一天,小瓦特在家里看见一壶水开了,蒸汽把壶盖冲得噗噗地跳。

这种常人司空见惯的现象却引起了他极浓厚的兴趣。

初中物理胡克定律

初中物理胡克定律

初中物理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曾译为虎克定律,是力学弹性理论中的一条基本定律,表述为:固体材料受力之后,材料中的应力与应变(单位变形量)之间成线性关系。

满足胡克定律的材料称为线弹性或胡克型(英文Hookean)材料。

从物理的角度看,胡克定律源于多数固体(或孤立分子)内部的原子在无外载作用下处于稳定平衡的状态。

许多实际材料,如一根长度为L、横截面积A的棱柱形棒,在力学上都可以用胡克定律来模拟——其单位伸长(或缩减)量(应变)在常系数E(称为弹性模量)下,与拉(或压)应力σ 成正比例,即:弹簧给予物体的力F与长度变化量x成线性关系(F=-kx或△F=-kΔx)
其中Δx为总伸长(或缩减)量。

胡克定律用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的名字命名。

胡克提出该定律的过程颇有趣味,他于1676年发表了一句拉丁语字谜,谜面是:ceiiinosssttuv。

两年后他公布了谜底是:ut tensio sic vis,意思是“力如伸长(那样变化)”,这正是胡克定律的中心内容。

物理学家的趣味故事

物理学家的趣味故事

物理学家的趣味故事想知道著名的物理学家都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吗?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物理学家的趣味故事以供大家学习。

物理学家的趣味故事(一)1727年3月20日,伟大的科学家牛顿逝世。

在他84岁离开人世时,为他抬棺材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以及大法官。

伏尔泰是这样描述的:“他是像一位深受自己的臣民爱戴的国王一样被安葬的,在他之前,是没有哪一位科学家享受如此殊荣的。

在他之后,受到如此厚葬的也屈指可数。

”就在牛顿去世后不久,18世纪伟大的诗人亚历山大·薄柏总结了世人对牛顿的评价:自然和自然规则在黑夜中躲藏,主说,让人类有牛顿!于是一切被光照亮。

这句诗仍铭刻于牛顿的墓碑上。

从18世纪起,牛顿开始被认为是现代科学家时代首屈一指的最伟大的人,一位理性主义者,一个教会我们在冷静的和纯粹的理性路线上思考的人,牛顿的名字一直是科学的代名词。

但是,牛顿的真实面貌其实并不完全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

一切都源于一个神秘的箱子———牛顿的“黑匣子”,这个大箱子里,保存着许多证据,这些证据能够告诉后人,曾经占据和完全吸引着牛顿那颗热情和智慧的心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牛顿是在剑桥大学工作时留下这些东西的,但他没有在离开剑桥的时候销毁它们,而是把它们保存在那个箱子里。

黑匣子里的东西深深震惊着任何一双18或19世纪,甚至是我们现代人的探索的眼睛,那里面保存着数以百万字的他未发表过的着作。

这些着作是牛顿在整个一生中艰难地隐藏着的秘密。

秘密随他逝去,在他死后,有人试图了解这个尘封的秘密。

毕肖普·霍斯利奉命检查过这个箱子,并希望出版箱子里的那浩如烟海的作品,可是他看了箱子中的内容后,惊慌失措地猛然把箱子盖盖上了。

100年后,戴维·布鲁斯特再次查看了那个箱子,但他通过小心地摘录和几个严肃的小谎言便把“黑匣子”里的真相完全掩盖了。

纸终究包不住火,“黑匣子”里的秘密最后终于还是被解开了。

人们被“黑匣子”里的东西惊得目瞪口呆,那些证据表明,牛顿当时潜心研究的是长生不老药和废金属向黄金转化的方法。

最美的十大物理实验只是课件

最美的十大物理实验只是课件
亚里士多德曾预言滚动球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铜球滚动两倍 的时间就走出两倍的路程。
伽利略却证明铜球滚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平方成比例:两倍的 时间里,铜球滚动4倍的距离,因为存在恒定的重力加速度。
伽利略的斜面加速实验示意图
卢瑟福发现核子实验
1911年卢瑟福还在曼彻斯特大学做放射能实验时,原子在人们的 印象中就好像是“葡萄干布丁”:大量正电荷聚集的糊状物质,中间 包含着电子微粒;但是他和他的助手发现:向金箔发射带正电的阿尔 法微粒时有少量被弹回,这使他们非常吃惊。卢瑟福计算出原子并不 是一团糊状物质,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中心小核上,现在称作原子 核,电子在它周围环绕。
360度,如果两座城市成7度角,
就是7/360的圆周,就是当时
5000个希腊运动场的场。今天,通过航迹测算,我们
知道埃拉托色尼的测量误差仅仅
在5%以内。
埃拉托色计算地球周长的原理示意图
伽利略的加速度实验
伽利略继续提炼他有关物体移动的观点,做了一个6米多长, 3米多宽的光滑直木板槽,再把这个木板槽倾斜固定,让铜球从木 槽顶端沿斜面滑下,并用水钟测量铜球每次下滑的时间,研究它 们之间的关系。
当时大家都认为白光是一种纯的 没有其它颜色的光(亚里士多德就是 这样认为的),而彩色光是一种不知 何故发生变化的光。
牛顿在做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实验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牛顿把一面三棱镜 放在阳光下,透过三棱镜,光在墙上被分解 成不同的颜色,后来我们称之为光谱。人们 知道彩虹的五颜六色,但是他们认为那是因 为不正常;牛顿的结论是:正是这些红、橙、 黄、绿、青、蓝、紫基础色有不同的色谱, 才形成了表面上颜色单一的白色光。如果你 深入地看看,会发现白光是非常美丽的。
直接射入深水井中。埃拉托色尼是公元前3世纪亚历

物理趣味故事

物理趣味故事

热岛效应的缓解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

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在缓解热岛效应方面,专家测算,一个中型城市环城绿化带树苗长成浓荫后,绿化带常年涵养水源相当于一座容积为1.14×10m的中型水库,由于水的比热容大,能使城区夏季高温下降1℃以上,有效缓解日益严重的“热岛效应”。

水库的建立,水的增加,而水的比热容大,在同样受冷受热时温度变化较小,从而使夏天的温度不会升得比过去高,冬天的温度不会下降的比过去低,使温度保持相对稳定,从而水库成为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

二冲程是指在两个行程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此期间曲轴旋转一圈。

首先,当活塞在下止点时,进、排气口都开启,新鲜充量由进气口充入气缸,并扫除气缸内的废气,使之从排气口排出;随后活塞上行,将进、排气口均关闭,气缸内充量开始受到压缩,直至活塞接近上止点时点火或喷油,使气缸内可燃混合气燃烧;然后气缸内燃气膨胀,推动活塞下行作功;当活塞下行使排气口开启时,废气即由此排出活塞继续下行至下止点,即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多级火箭由两级或两级以上的火箭组合成的火箭。

有串联、并联和串并混合三种组合方式。

采用多级火箭能增加射程,提高有效载荷(弹头、卫星、宇宙飞船等)的最终速度。

战略导弹和大型运载火箭通常采用多级火箭。

热值用途在食品化学中,表示食物能量的指标。

指1g食物在体内氧化时所放出的热量。

通常用热量计测定,用J/g表示。

例如糖类的热值为17.16kJ/g,脂肪的热值约为38.9kJ/g,蛋白质的热值约为17.16kJ/g。

在工业领域发热量主要指煤炭发热量(大卡、热值)煤炭用户企业根据发热量测定仪检验煤炭的发热量高低选择适合自己的煤炭发热量。

中学物理十大经典实验与初中力学实验

中学物理十大经典实验与初中力学实验

中学物理十大经典实验1、托马斯·杨的双缝演示应用于电子干涉实验在20世纪初的一段时间中,人们逐渐发现了微观客体(光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即所谓的“波粒二象性”。

“波动”和“粒子”都是经典物理学中从宏观世界里获得的概念,与我们的直观经验较为相符。

然而,微观客体的行为与人们的日常经验毕竟相差很远。

如何按照现代量子物理学的观点去准确认识、理解微观世界本身的规律,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为一典型实例。

杨氏的双缝干涉实验是经典的波动光学实验,玻尔和爱因斯坦试图以电子束代替光束来做双缝干涉实验,以此来讨论量子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

可是,由于技术的原因,当时它只是一个思想实验。

直到1961年,约恩·孙制作出长为50mm、宽为0.3mm、缝间距为1mm的双缝,并把一束电子加速到50keV,然后让它们通过双缝。

当电子撞击荧光屏时显示了可见的图样,并可用照相机记录图样结果。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图样与光的双缝干涉实验结果的类似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电子具有波动性的一个实证。

更有甚者,实验中即使电子是一个个地发射,仍有相同的干涉图样。

但是,当我们试图决定电子究竟是通过哪个缝的,不论用何手段,图样都立即消失,这实际告诉我们,在观察粒子波动性的过程中,任何试图研究粒子的努力都将破坏波动的特性,我们无法同时观察两个方面。

要设计出一种仪器,它既能判断电子通过哪个缝,又不干扰图样的出现是绝对做不到的。

这是微观世界的规律,并非实验手段的不足。

2、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伽利略(1564—1642)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是科学史上第一位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

他首先为自然科学创立了两个研究法则:观察实验和量化方法,创立了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真实实验和理想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创造了和以往不同的近代科学研究方法,使近代物理学从此走上了以实验精确观测为基础的道路。

爱因斯坦高度评价道:“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罗伯特兄弟发明飞艇的故事

罗伯特兄弟发明飞艇的故事

罗伯特兄弟发明飞艇的故事
1784年,法国罗伯特兄弟制造了一艘人力飞艇,长15.6米,最大直径9.6米,充氢气后可产生1000多千克的升力。

罗伯特兄弟认为飞艇在空中飞行和鱼在水中游动差不多,因此把它制成鱼形,艇上装上了桨,这桨是用绸子绷在直径2米的框子上制成的。

7月6日开始进行试飞,当气囊充满氢气后,飞艇冉冉上升,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压逐渐降低,囊内氢气膨胀,气囊越胀越大,眼看就要胀破,这可把罗伯特兄弟吓坏了,他们赶紧用小刀把气囊刺了一个小孔,才使飞艇安全降到了地面。

这次试验启示他们应当在气囊上留一个放气阀门。

(完整word版)趣味物理故事2

(完整word版)趣味物理故事2

伽利略与自由落体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在十六世纪仍然如日中天,人人都奉为经典,没有人提出任何的怀疑。

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的学说是:物体自高处自由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

也就是说,一个十磅重的物体,下坠的速度会比一磅重的物体快十倍。

这个学说在大小的外表上看来,似乎非常的合理,而且人人也都相信学说的真确性,教授们严肃的把这个学说教给他们的学生,学生们也都敬谨的接受这个学说,只有伽利略表示怀疑。

伽利略曾经亲眼目睹大小不同的冰雹,同时一起掉落到地。

根据常识判断,它们似乎是从同一高度一起下坠的,但是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较大的冰雹应该先落到地面上,小冰雹在接着掉来,伽利略观察到的并非如此。

他做了许多实验,发觉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错误的,他决心指出这项错误。

传说有一天,他邀请有关的教授到比塞塔前,拿出一个一百磅的重体,和一个一磅的重体。

伽利略问所有的教授们:「假如这两个重体同时自塔顶自由落下,结果如何?」教授们议论纷纷,谁也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没有人敢预料结果如何。

以往,他们按亚里斯多德的学说照本宣科,从来没有怀疑过。

现在,居然有一位二十五岁的青年,提出了要求证据的疑问。

结果呢?要是两个重体以非常悬殊的速度坠落地面,教授们可以松一口气,证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正确的,伽利略将被冠上「说谎者」、「搅局者」的罪名。

要是两个重体同时坠落地面?又将如何解释呢?是扬弃奉行多年的亚里士多德学说,接受伽利略实验所证明的事实,还是对伽利略的实验视若无睹?比萨塔的倾斜度可以使坠体不受阻碍,伽利略塔顶大喊:「看清楚了没有?下来了!」两个重体砰然而下,小的重体始终和大的重体并行,而且同时落地。

这两个重体的砰然一声,并不表示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已经崩溃。

因为这一群教授在不想相信一件真实事物的时候,根本不去看一看、摸一摸,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承认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错误的。

更荒谬的是他们反而怀疑伽利略为了证实速度相同,而在重体内隐藏了「魔术」。

挪威跳伞者高峰自由落体生还挪威一名跳伞爱好者4日说,他在一座海拔1600米山峰上练习跳伞时,未能在着陆前及时打开降落伞。

初中物理趣味故事44罗伯特

初中物理趣味故事44罗伯特

44 罗伯特·福尔顿的第一艘轮船故事发生在两百年前。

夏季的一天,美国东部的海岸边,有几个少年坐在一条小船上钓鱼。

他们玩儿得太高兴了,谁也没注意到一场大风暴突然向他们袭来。

狂风呼啸,巨浪汹涌,小船像一片枯叶在波峰浪谷之间挣扎。

他们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都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他们费尽了力气,才把小船划到岸边,少年们终于脱险了,其中一个就是后来发明轮船的罗伯特·福尔顿。

那天晚上,福尔顿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一闭上眼睛就想起白天在海上遇到的危险。

他想:用木桨划又慢又费力,能不能想个办法,叫船行驶得又快又省力呢?天刚蒙蒙亮,福尔顿又来到海边。

他爬上小船,坐在船头上苦思冥想起来。

他又把脚浸泡在暧和的海水里,来回踢打着浪花。

不知什么时候,小船竟悄悄地离开了海岸。

等到福尔顿发觉,小船已经漂出很远了。

“咦,我没有划桨,船怎么自己走了这么远?”福尔顿惊奇万分。

他试了又试,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脚起了桨的作用。

他高兴极了,心想:要是做几个脚底板那样的木片,装在小船的左舷和右舷,把它们摇起来是不是能使船走得快些,也省力些呢?福尔顿决心试一试,真给小船装上了一对桨轮。

他和朋友们一同登上小船,摇动桨轮,小船前进了,比过去快得多,而且很省力。

福尔顿和朋友们都乐得闭不上嘴。

后来,福尔顿去英国伦敦求学,认识了发明蒸汽机的瓦特。

两个人志趣相同,成了要好的朋友。

福尔顿看了瓦特的蒸汽机,他想:蒸汽机既然能开动机器,一定也能转动桨轮。

给小船的桨轮装上蒸汽机,小船不就成了机器船,不必再用人摇了吗?经过17年零6个月的反复试验,福尔顿设计制造的一艘轮船,终于在法国塞纳河畔下水了。

可惜,福尔顿的第一艘轮船没有来得及试航,就被一场无情的大风暴折断了船身。

福尔顿一点也不气馁,他请工人把船打捞上来,重新修建。

1803年,这艘轮船又出现在塞纳河畔,可是试验又失败了。

福尔顿反复检查设计图,总结失败的教训,决定回美国去继续进行试验。

1807年8月9日,福尔顿精心设计制造的轮船“克雷门特”号在纽约的哈德逊河上露面了。

王老师讲物理学史:“皇家学会的双眼和双手”——胡克

王老师讲物理学史:“皇家学会的双眼和双手”——胡克

王老师讲物理学史:“皇家学会的双眼和双手”——胡克胡克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英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17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他在力学、光学、天文学等诸多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他所设计和发明的科学仪器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

他本人被誉为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双眼和双手”。

胡克1635年7月18日出生于英格兰南部威特岛的弗雷施瓦特。

父亲是当地的教区牧师。

胡克从小体弱多病,性格怪僻,不能按时上学。

但他心灵手巧,喜欢动手做机械方面的玩具,如木制的钟表、能在水中开动的航模等。

10岁时,胡克对机械学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并为日后在实验物理学方面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648年,胡克的父亲逝世后,家道中落。

13岁的胡克被送到伦敦一个油画匠家里当学徒,后来作过教堂唱诗班的领唱,还当过富豪的侍从。

在威斯特敏斯特学校校长的热心帮助下,胡克修完了中学课程。

几乎在一个星期里,他贪婪地读完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六卷,并马上把数学知识应用到机械设计中去。

胡克做了十二种机械结构和三十种飞行方法的设计。

1653年,胡克进入牛津大学里奥尔学院学习。

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些颇有才华的科学界人士。

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骨干。

此时的胡克热心于参加医生和学者活动小组,并且显露出独特的实验才能。

1655年,胡克被推荐给波义耳当助手,在波义耳的实验室工作。

1663年,胡克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并且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1665年,胡克担任格列夏姆学院几何学、地质学教授,并从事天文观测工作。

1666年伦敦大火后,他担任测量员以及伦敦市政检查官,参加了伦敦重建工作。

1676年,胡克发表了著名的弹性定律。

1677年至1683年就任英国皇家学会秘书并负责出版会刊。

早在1663年,胡克就起草了皇家学会章程草案,规定学会的宗旨是“靠实验来改进有关自然界诸事物的知识,以及一切有关的艺术、制造、实用机械、发动机和新发明(不牵涉神学、形而上学、道德、政治、语法修辞或逻辑)”。

有趣的物理小故事

有趣的物理小故事

第一章声现象非常导航这是八年级物理课的第一章,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有趣的声现象.小溪里流水淙淙,树林里鸟鸣啾啾,剧院里琴声悠悠,工厂里机声隆隆,流水、小鸟、钢琴、机器为什么会发声为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有的十分悦耳,有的却刺耳难听古代打仗时列兵布阵,为什么人们把耳朵贴近地面就能知道敌军队伍的远近现在用MP3欣赏音乐,为什么人们能一下子听出自己熟悉的乐器和喜爱的歌手的声音蝙蝠昼伏夜出,能在黑夜里自由飞翔,为什么却从不“迷路”或者碰壁地震发生前,为什么有些动物会有预感,并出现行为异常这些问题都会在这一章的学习中得到解决.……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警觉的士兵你看过美国西部影片吗在一部反映古代战争场面的美国西部影片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印第安人跪在地上,把耳朵贴近地面,倾听看不见的远处有没有敌军的骑兵在赶路.我国北宋时期的着名学者沈括,在他的着作梦溪笔谈里也曾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间偷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样做有道理吗耳朵通过地下的泥土能听到马蹄声,通过空气不是也一样能听到声音吗是不是因为声音在地下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呢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会明白,声音在地下传播的速度确实比在空气中快,但这里利用的并不是这一点,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骑马的速度也要快得多.只要从空气中能听到远方敌军马队的声音,我军还是有足够时间作出反应的.这里最主要的理由是,因为声音在地下传播时,所碰到的使声音散射和衰减的障碍较少,所以能较清楚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这样耳朵贴近地面倾听时,敌兵相距很远时就能听到;加上牛皮箭筒对声音的放大作用共鸣,就像二胡等弦乐器的共鸣腔一样,听得会更清楚,而在空气中直接侧耳细听的话,等到能够听清时,敌军就已经快到跟前了.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鱼有听觉吗鱼有听觉吗人们谁也没有见到过鱼的耳朵,所以,鱼的听觉似乎无从谈起.但是,有一件事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德国一家大鱼场里饲养了许多鳟鱼,鱼场附近的一座教堂每天早上8时都要打钟,鱼场的饲养员则在打钟之后去喂鱼,天天如此.有一天饲养员在教堂钟声响过半小时后才去喂鱼,却见一大群鱼仍聚集在池塘边,不断把头伸出水面在等食.这件事把饲养员惊呆了,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仔细观察,发现鱼是有听觉的.它们在听到钟声后不久就能进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因此,那天饲养员虽然没有及时赶来喂食,鱼却因已经听到钟声仍然向岸边聚来.鱼不但能听,还会“说”叫.渔民们都知道黄花鱼会叫,而且叫得很响.黄花鱼发声靠的是体内一种密闭的充满气体的囊,称之为‘鳔”.鳔是黄花鱼的发声器官,还起着共鸣器的作用.在鳔的边上有一排鼓肌,它可以敲击鳔.每敲一次,鳔就发生一次振动,这振动的频率恰好等于鳔的固有频率,因而发生共振,把鳔因振动而发出的声音放大,形成了鱼叫.当然,鱼叫与人的叫声不同,它不是从鱼的喉咙里发出的,而是从鱼鳔里发出的.三、声音的特性谁帮了盟军的忙你知道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海军与盟国海军在大西洋上进行过一场激烈的海战.为了达到既能炸毁敌军舰只,又确保德军舰只安全的目的,德国海军在一些重要航道旁,布设了大量新发明的“音响水雷”.这种水雷比磁性水雷灵敏得多,它能在对方舰艇发动机音响的诱导下自动爆炸,从而使盟军舰只在接近德军舰艇之前就被消灭.正当德军自以为得计时,这些音响水雷却在盟军舰只尚未来到时,接二连三自动爆炸,连一条盟军舰艇也未炸着,这件事让德国人百思不得其解.若干年后,经水声学家和海洋生物学家的研究发现,在德国海军布设水雷的海域里,生活着一种小虾,它们能发出某些频率的音响.这些音响与舰艇发动机音响的频率一致,于是大量小虾发出的巨大音响,诱爆了德军的音响水雷,使他们想依靠这种新式武器打击盟军舰艇的希望成了泡影.事实上,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都能发声,只不过有些发出的是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或次声,上述这种小虾发出的则是与舰艇发动机响声相似的可闻声.因此,在设计、制造、使用海洋测量仪器时,必须周密地考虑海洋生物发出的种种声波,否则就会像德国海军那样功亏一篑.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新型反恐武器“反恐”,是当今世界一个国际性的热门话题.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付恐怖分子,保证人质的安全,用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好的反恐效果,已成为当今特警技术发展的重点目标.噪声炸弹,便是这方面的最新成就.噪声炸弹与普通的炸弹不同,它不是利用爆炸后的弹片杀伤人员,而是利用爆炸时产生的超高分贝强噪声波,使歹徒丧失抵抗能力.在生活中,人们有时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当人的听觉器官受到较大噪声刺激时,会感到周身不自在.随着噪声强度的不断增大,—些人会出现头昏、目眩,甚至昏迷的现象.噪声炸弹正是利用人的这种生理反应,把噪声增大到正常人无法忍受的程度,从而达到麻痹人的听觉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目的,使人在短时间内昏迷,又不伤害人体.比如,当劫机事件发生时,只要特警人员有机会接近被劫持的飞机,向机内发射噪声炸弹,飞机内的旅客与劫机者都会因此而暂时昏迷.然后,特警人员便可以从容不迫地进入机舱.当飞机上的乘客苏醒之后,一切归于平静,只是劫机歹徒已经束手就擒.五、声的利用高超的机械加工师金刚钻、人造宝石等属于超硬材料,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加工的吗过去人们用激光来进行加工,但激光发生装置很复杂,加工成本很高,所以现在人们常用超声波来加工它们.为什么用超声波呢因为超声波的波长短、频率高,具有较强的集束发射性能.这一特性使其具有了征服某些超硬材料的本领.当然,单纯的超声波是不能直接用于机械加工的,必须加上一些超声能量的承载物,才能进行加工.这种能量承载物就是磨粒.细小的磨粒在超声波能量的作用下,以极高的速度冲击加工表面,表面材料在磨粒冲击下,逐步被磨损,而达到加工的目的.这就是超声波加工的原理.那么怎样才能在宝石上加工出不同形状的小孔呢这是由固定在超声振动头下端的工具横截面形状决定的.因为振动头作超声振动时,只有工具横截面下面的磨料承载超声能量,对工件表面材料作高速冲击,所以在被加工表面上也必然打出与工具横截面形状相同的孔来,如三角形、椭圆形、星形等非圆形孔.同时,也可以用来加工金刚钻模上或硬质合金喷嘴上的细孔0.1~0.15毫米.这在一般机械加工方法中,是很难做到的.你看,超声波的“手段”够高吧第二章光现象非常导航这是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有趣的光现象.清晨旭日东升,大地万物从暗夜中醒来,一切都恢复了原有的色彩:远处的山,青了;近处的水,蓝了;草丛中,露珠晶莹剔透;树林里,鸟儿穿红戴绿跳跃枝头;农家小院走出了棕的牛,白的羊,灰的马,黑的毛驴,红的拖拉机和收割机,还有崭新的电动车和摩托车,奔向田间地头;傍晚夕阳西下,城市华灯初上,色彩各异的霓虹灯照着大小不一的牌匾,宣示着机关的名称和职能、商家经营的范围和品牌…….光与人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晨起梳妆照镜子,读书写字看黑板,观察实验现象,教室灯光亮度,……;太阳能,电视机,微波炉,还有验钞机,……;海市蜃楼,日食月食,光纤通信,激光制导,等等……,无不与本章的光学知识有关.……一、光的传播古希腊的雕像与古埃及的浮雕你知道人类历史上有哪些文明古国吗你知道这些文明古国有哪些珍贵的艺术宝藏吗你知道为什么古希腊人留下了很多的雕像,而古埃及人则留下了很多的浮雕吗为什么同是文明古国,而古代艺术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原来,这种差异与希腊和埃及两地的地理位置、太阳光成影的情况不同有关.地球上到处都有影子,不过不同的地方太阳的影子也不相同:北极圈里是影子的大人国,那里的太阳总是斜照的,于是物体的影子总是轻轻的、在白茫茫的雪原上伸展得很远很远;赤道地带则是影子的小人国,那儿的太阳总是高悬在头顶上,于是物体的影子总是变得很小很小,但是看起来又浓又重,在正午的阳光下,人们好像踩着自己的影子在走路.人们早就注意到,地球上不同地方的物体,在阳光下成影的情况不同,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不同的运用.例如,在非洲强烈的阳光下,埃及地面上的一切东西都投下了明显的影子.在这种照射情况下,浮雕就会显得跟木刻画一样清晰.可是,若将古希腊的阿波罗雕像放到埃及去的话,在烈日照射之下,阿波罗的眼窝会黑得让人可怕,鼻子下的黑影会使这位太阳神“长出”胡须来.但是在希腊,阳光透过地中海上空的薄云后会变得十分柔和,维纳斯女神的雕像在柔和日光的照射下,显得十分美丽动人.不过,你若是将古埃及的浮雕搬到希腊去的话,淡淡的影子却会使浮雕变得模糊不清,白色的浮雕挂在白色的墙壁上简直看不见了.二、光的反射阿基米德“光炮”是真的吗相传公元前3世纪,在古罗马与古希腊交战中,罗马人的舰队逼近了叙拉古.着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也参加了城市保卫战,他运用自己的知识提出了一种新奇的战术.即组织了许多妇女,让她们每人手持一面镜子,站在海岸边,用镜子把阳光聚焦到罗马战舰的篷帆上,最终在入侵的敌舰靠岸之前就把他们统统烧毁了.阿基米德的战术是真的吗这个传说发生的年代在2300年前,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在18世纪,法国科学家蒲丰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的可行性.他经过计算发现,至少要有1000面镜子,每面镜子的直径起码得有10米,才能把l千米外的船帆烧着.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制作这么大的玻璃反射镜是不可能的.因此蒲丰认为阿基米德的战术是不可能成功的.后来,在法国有人根据蒲丰的设计真的制做了一架“光炮”.它由168块玻璃反射镜组成,每块镜子长15厘米,宽20厘米.这168块镜子组成一个5平方米左右的反射面,它所聚集的太阳光能把47米远处的松木板在几分钟内点燃.但是,若要把1千米远的松木板点燃的话,整个反射面的面积要增大到1平方千米,这当然是难以办到的事.即使勉强凑到那么大,使用时还有困难,怎么使几百万块小镜子反射的阳光聚焦于一点呢要使这么许多小镜子同步转动,那得动员多少人呢由此更可以看出阿基米德的“光炮”在当时只是个美妙的幻想.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宇宙空间安装人造月亮或人造太阳已经成为现实.三、平面镜成像到底被遮住的是哪只眼睛当你面对着镜子,闭上你的右眼,然后用纸片将镜子里那只闭着的眼睛遮住.请你保持头部的位置不动,只是换一只眼睛左眼闭合,睁开你的右眼看看,这时镜子里被遮住的是哪只眼睛你能解释它的道理吗只要你实际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时镜子里被遮住的换成了闭合的左眼.为什么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并且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当你睁着左眼看镜中的右眼时,似乎是来自右眼虚像的射向左眼的光线与镜面相交于一点:而这点正好是在左右两眼的中垂线上,因此遮住右眼的小纸片应当贴在交点上.当你换成左眼闭合时,小纸片又会遮住似乎是来自左眼虚像的射向右眼的光线,闭合的左眼就看不见了,也就是左眼被遮住了.四、光的折射高速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暑假里,小明同学参加了团市委组织的青少年夏令营.一天上午,夏令营的专车从古都洛阳出发前往青岛.车子沿着连霍高速公路向东疾驰,坐在前排的小明同学发现,道路正前方不远处一片“水汪汪”,而且车走“水”也走,总是在前头.小明很纳闷:明明看到公路前方象水淋过一样,可是车子行到近前,路面上却一切正常,而且那“一汪水”一直在道路的前方.于是便向夏令营的领队老师请教,老师告诉他,这种现象同海市蜃楼的道理是一样的.小明是个勤奋好学的同学,他从“十万个为什么”里知道海市蜃楼是发生在大海边或沙漠里的一种自然现象.可现在汽车还未到郑州,离青岛海滨还有好远,前方更没有沙漠,这两种现象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学完本节课的知识,你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了.五、光的色散六、看不见的光为什么有些花会变颜色十几年前,生物学家在欧洲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有一种会变颜色的花.这种花早晨呈乳白色,中午转为粉红色,傍晚变为深红色,第二天清晨则变为紫罗兰色.这样变来变去,直至花朵凋谢为止.无独有偶,生物学家后来又发现了一种会变颜色的奇妙的花,这种花叫红菖蒲.它的花朵原来是红色的,但是随着传播花粉的动物的变化,花朵会从红色变成白色.科学家们经过观察发现,传播花粉的,起初主要是蜂鸟,后来主要是飞蛾.蜂鸟传播花粉时,红菖蒲的花是红色的;当蜂鸟飞走以后,很多花朵会从原来的红色变成白色,后来就有许多飞蛾在白色的红菖蒲花丛中飞来飞去,为红菖蒲传播花粉.红菖蒲的花朵为什么会变色呢原来,红菖蒲生长在美国西南部的山地,通常在7月中旬开花.当高地上的红菖蒲花大部分开放着鲜红色的花朵时,其时正好是喜欢红色花朵的蜂鸟从高地向低地迁移的时候.而飞蛾喜欢白色的花朵,所以红菖蒲花就改变颜色,以招来新的花粉传播者.据统计,那时的红菖蒲花大约有40%变成了白花.红菖蒲为了取得飞蛾的喜欢,主动改变花色来适应环境.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非常导航这是八年级物理的第三章,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透镜及其成像规律和用透镜制成的光学仪器.生活中,人们用照相机拍照,可以把发生在一瞬间的情景留作永恒的记忆;课堂上,老师用投影仪来放大投影片,可以使教室里所有的同学同时看到投影片上的图画;医院里,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家庭里,老爷爷、老奶奶带着老花镜、拿着放大镜读书看报;战场上,指挥官手拿望远镜观察远方的敌情,根据敌方的动向,适时发出作战命令.这些都离不开透镜.世界有多大宇宙是什么样的这些有史以来就困惑着人类,并一直为人类所探究不止的问题,也一定经常萦绕在你的心头.人类怎样才能解开这个疑团呢科学家们使用的方法是,利用透镜制成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了解得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了.……一、透镜冰透镜拯救了探险队有这样一件事:用冰块做透镜曾拯救了一支南极探险队.这支探险队由于丢失火种,面临寒冷、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一个聪明的队员用冰块琢磨成一块凸透镜,把阳光聚焦,点燃了引火物,重新得到了火种,挽救了这支探险队的生命.用冰制作透镜的最早记载,见于一千六百多年前,我国晋代学者张华所着的博物志.书中有这样的文字:“削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这里的冰就是冰透镜,艾是指引火物一一艾绒.因为冰在阳光下很容易融化,所以对用冰取火的真实性,你可能不大相信.其实清代时就有许多人怀疑,还有一些人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当时着名的科学家郑复光,郑复光开始也将信将疑,于是在1819年亲自动手用实验研究这个问题.他用一个壶底微微向里凹的锡茶壶底面直径16厘米以上装热水,放在冰块上旋转,把冰块熨成两个光滑凸面,做成一个大凸透镜,在灿烂的阳光下,把它放在一个小桌上,对准太阳并特别注意使它稳定不动,另外一个人把纸捻放在其焦点上,过了一会儿,纸捻果真燃烧起来了.冰透镜拯救了探险队绝非虚构的故事,学完本课之后,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二、生活中的透镜浪费了一路表情小明爸爸给小明讲了这样一件趣事,说是小明很小的时候,爸爸和单位一帮同事出差去广西南宁,公事办完之后,回来的路上,途经桂林.人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于是大家一商量,决定在桂林停留两天.那时候照相机还比较少,不像现在照相机已经普及,几乎家家都有.幸好有位同事事先带了照相机,只是这位同志也是借别人的,不懂照相机怎么玩儿.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出主意想办法,集体摆弄起这架相机.大家一起游览了七星岩、芦笛岩,然后从象鼻山码头登船沿着漓江顺流而下,直到阳朔.这一路上是你选场景,我对焦距,他调快门,一路欢笑一路歌,又是集体合影,又是单独拍照,七手八脚,开心热闹.两天时间转眼而过,游完了桂林风光,照满了一卷胶卷,大家是乘兴而归.回到单位,跟领导汇报完工作,然后上照相馆现在都改叫影楼了冲洗胶卷,都想尽快目睹自己的光辉形象.等照相馆老板打开相机,大家全傻了,也都乐了,你猜怎么着胶卷压根没套上这一路风景,一路表情,都成了美好的回忆了.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魔杯”是怎样显像的市场上销售一种有趣的酒杯—一“魔杯”.当你向杯中注入酒时,杯底会呈现出栩栩如生的龙凤画面,但当你饮完杯中酒后,龙凤也跟着无影无踪了.自然,龙凤不会随酒进入君腹,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不妨挑选一只底部内壁有明显突起的无色透明的小空瓶,让瓶底对准阳光,能证实它也有会聚作用放一枚硬币在桌上,把小空瓶移至硬币上方,通过瓶口观察瓶底外的硬币,你会发现硬币被放大了空瓶成了放大镜.逐渐加大瓶底与硬币间的距离,硬币的像不断增大,一会儿硬币的像不见了.保持瓶币间的距离,往瓶内注入少许清水.随着瓶底被水淹没,一个清晰的硬币像又复现了.从本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物距小于1倍焦距,像为放大的虚像,且与物位于透镜同侧;物距等于或大于1倍焦距,透镜不成像或成实像.但透镜焦距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可以改变透镜周围的介质,“拉长”或“缩短”透镜的焦距.在上述实验中,当硬币的像不见时,瓶底与硬币间的距离大致与透镜的1倍焦距相等,向瓶内注入水后,犹如在瓶底凸面上加了一个“水凹透镜”如图3-45中,这一“水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拉长”了瓶底凸透镜的焦距,从而使原来位于瓶底透镜焦点外的硬币一下进入“组合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所以清水就能显出硬币的像了.仔细观察能显像的酒杯——“魔杯”的构成,可以发现它的杯碗底部有圆弧形的凸起,相当于一个焦距很短的凸透镜.在这一凸起的下方不远处嵌有一张比透镜直径小得多的龙凤画片…….对照上述清水显硬币的实验原理,我们就不难知道“魔杯”显像的秘密了.四、眼睛与眼镜护眼灯怎样预防近视眼科专家经过长期研究后发现,近视和斜视除了先天性生理遗传因素外,绝大多数人是由于后天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如坐姿不当,眼睛与读物的距离太近,或者照明亮度不足,以致使眼球的晶状体和视网膜的距离过长,也可能由于晶状体折光力过强而形成近视.上世纪90年代初,科学家们研制成功了一种防近视电子台灯,也叫护眼灯.那么,电子护眼台灯为什么能预防近视呢试验表明,使用护眼灯读书写字,可使青少年的坐姿、视距、照明亮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一旦坐姿不正确或头离桌面的距离太近,护眼灯就会自动发出警报声,与此同时,灯光自动熄灭.坐姿一恢复正常,警报声立即停止,灯光也马上恢复正常.此外,由于传统灯具的眩光很容易造成眼睛疲劳,为此,科学家们对电子台灯的灯罩进行了特殊设计,从而避免了眩光的不良影响,使青少年在护眼灯下读书写字时不易发生视觉疲劳.电子护眼台灯的外壳像机器人,伸出的两只“手臂”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效应,感觉有一名机器人关怀地注视着、强制自己规范读书的姿势.五、显微镜和望远镜望远镜拯救了荷兰利珀希是荷兰的一个眼镜制造商.有一天,他外出办事,让孩子照料他的那些透镜半成品镜片.好奇的孩子趁他不在,偷偷地拿着他的那些宝贝透镜玩了起来.玩呀,玩呀,最后当孩子把两块透镜放在眼前,一块离眼近一块离眼远时,惊讶地发现:远处原来看不清的东西竟然变得又大又近了利珀希回到店铺时,孩子马上把自己的这一发现告诉了他.利珀希没有因为孩子的贪玩而责怪他,因为他明白孩子这一发现的重要性.。

2022适合初中生的励志故事

2022适合初中生的励志故事

2022适合初中生的励志故事励志故事1:在小事上做“水磨功夫”1920年,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刘半农获得了公费赴英留学的资格。

在出国前,他在文坛的名声已甚隆,多家报刊纷纷向他约稿,因此他就想选择文学专业,至少也要兼学文学。

但到了英国伦敦,在接触到所报的语言学专业之后,刘半农发现如果自己兼学文学,势必会影响到本专业的学习,因此他索性舍下了文学,把全部精力投放到了语言学上。

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刘半农发现西方语言学门类众多,完全学好至少要七八年。

于是就退后了一步,专攻语音学。

定下这个目标不久,他又发现语音学也是有好多分支,在结合国内的情况后,他瞄准了实验语音学。

学成回国,刘半农凭借自己多年所学的知识,迅速成长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语言学家,撰写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了“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这是我国第一部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著作。

成功需要专注,更需要“后退”。

正如刘半农自己所说:“把自己看得小些,在小事上做‘水磨功夫’。

”励志故事2:只有左脚照样写出生命精彩他生长在爱尔兰的都柏林,出生时就患了非常严重的脑性麻痹,发音不准,全身上下只有左脚能动。

7岁那年,他坐着轮椅,和家人到公园玩。

几个小朋友正在比赛画画,他羡慕地盯着他们看,“啊啊”地叫着,不肯离开。

一个小朋友似乎看懂了他的意思,大声笑道:“你连话都说不清楚,是画不出好东西来的!”他伤心地离开了,回到家,为了让姐姐了解自己的意思,他用左脚抓起一支粉笔,试着画画,可是他就是画不好。

姐姐陪在他身边,鼓励他说:“我相信你能画好,上帝只不过暂时解除了你的武装,让你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画画,但只要肯花工夫练习,你一定可以画出精彩的画来。

只要敢梦想,什么都做得到。

”他渐渐长大了,一直很勤奋地学习用左脚画画、写字。

他的家人坚信他的智力没有障碍,只是无法与人沟通。

家人下决心要让他尽可能过正常的生活,于是把他放在推车里,带着他到处走,让他多认识外面的世界。

他的左脚被他练得越来越灵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 罗伯特·福尔顿的第一艘轮船
故事发生在两百年前。

夏季的一天,美国东部的海岸边,有几个少年坐在一条小船上钓鱼。

他们玩儿得太高兴了,谁也没注意到一场大风暴突然向他们袭来。

狂风呼啸,巨浪汹涌,小船像一片枯叶在波峰浪谷之间挣扎。

他们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都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他们费尽了力气,才把小船划到岸边,少年们终于脱险了,其中一个就是后来发明轮船的罗伯特·福尔顿。

那天晚上,福尔顿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一闭上眼睛就想起白天在海上遇到的危险。

他想:用木桨划又慢又费力,能不能想个办法,叫船行驶得又快又省力呢?
天刚蒙蒙亮,福尔顿又来到海边。

他爬上小船,坐在船头上苦思冥想起来。

他又把脚浸泡在暧和的海水里,来回踢打着浪花。

不知什么时候,小船竟悄悄地离开了海岸。

等到福尔顿发觉,小船已经漂出很远了。

“咦,我没有划桨,船怎么自己走了这么远?”福尔顿惊奇万分。

他试了又试,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脚起了桨的作用。

他高兴极了,心想:要是做几个脚底板那样的木片,装在小船的左舷和右舷,把它们摇起来是不是能使船走得快些,也省力些呢?福尔顿决心试一试,真给小船装上了一对桨轮。

他和朋友们一同登上小船,摇动桨轮,小船前进了,比过去快得多,而且很省力。

福尔顿和朋友们都乐得闭不上嘴。

后来,福尔顿去英国伦敦求学,认识了发明蒸汽机的瓦特。

两个人志趣相同,成了要好的朋友。

福尔顿看了瓦特的蒸汽机,他想:蒸汽机既然能开动机器,一定也能转动桨轮。

给小船的桨轮装上蒸汽机,小船不就成了机器船,不必再用人摇了吗?经过17年零6个月的反复试验,福尔顿设计制造的一艘轮船,终于在法国塞纳河畔下水了。

可惜,福尔顿的第一艘轮船没有来得及试航,就被一场无情的大风暴折断了船身。

福尔顿一点也不气馁,他请工人把船打捞上来,重新修建。

1803年,这艘轮船又出现在塞纳河畔,可是试验又失败了。

福尔顿反复检查设计图,总结失败的教训,决定回美国去继续进行试验。

1807年8月9日,福尔顿精心设计制造的轮船“克雷门特”号在纽约的哈德逊河上露面了。

这艘轮船经过8天试航,获得了成功。

福尔顿在试航成功后,又从纽约出发以每小时8公里以上的航速,完成了长距离的航行。

当福尔顿与世界上第一艘轮船“克雷门特”号满载荣誉返回纽约的时候,受到了人们盛大隆重的欢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