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典生物操纵控制蓝藻(中文)

合集下载

非经典生物操纵法

非经典生物操纵法
非经典生物操纵法
主讲内容
1 非经典生物操纵法的发展起源 2 非经典生物操纵法的原理与特点 3 非经典生物操纵法的案例分析 4 非经典生物操纵法的利与弊 5 非经典生物操纵法的前景展望
1.非经典生物操纵法的发展起源
• Shapiro等(1975)在水域生态学研究领域 最先提出了经典生物操纵理论,认为通过 人工清除水体中滤食鱼类或增加肉食鱼类 的数量,可以导致浮游动物数量的增加和 组成种类体型的大型化,从而提高浮游动 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效率,降低浮游植物 的数量。然而,经典生物操纵理论存在缺 陷。
(2)由于多数组成水华的蓝藻细胞具较 厚的公共或个体衣鞘,鲢、鳙对水华蓝藻 (微囊藻) 的消化利用率只有25 %~30 %, 浮性的鲢、鳙粪便中存在着大量未消化 的蓝藻,这些蓝藻细胞能很快回到系统直 接参与群体的增殖。
• 非经典生物操纵控制蓝藻是可以做到的, 但控制所有藻类和降低N,P治理湖泊富营 养化是很难做到的 。不同的鱼类密度会对 浮游植物产生相反的影响,并非放养 鲢、
• 因地制宜地采用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 是防治湖泊、水库等水体富营养化综 合治理的可行途径之一,但是在大型湖 泊(水库) 采用放养食藻鱼的生物控制 技术前必须通过科学试验以掌握水体
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物种关系及演 化过程,认为可行后才可实施。应该结 合其他修复技术,完善非经典生物操纵 技术进而使水体生态系统恢复多样化, 恢复自然生态的抗藻效应。
• 学者研究采用与经典生物操纵相反的途径, 即通过放养滤食性鱼类直接控制浮游植物 数量被称为非经典生物操纵的控制方法。源自2.非经典生物操纵法的原理
• 非经典生物操纵是通过控制凶猛鱼类及放 养食浮游生物的滤食性鱼类(鲢、鳙) 来直接 牧食蓝藻水华的生物操纵方法,利用有特 殊摄食特性、消化机制且群落结构稳定的 滤食性鱼类来直接控制水华。

蓝藻

蓝藻
蓝藻是什么
蓝藻(lanzao)即蓝藻门,又称蓝绿藻。是一门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其主要特征 是:植物体简单,单细胞,各式群体和丝状体;细胞中无真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 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没有核膜和核仁,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正因如 此,近代大多数学者主张将蓝藻从植物界中分出来,和具原核的细菌等一起,单立为 原核生物界。蓝藻不具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液泡等细胞器,含叶绿 素a,无叶绿素b,含数种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还含有藻胆素(是藻红素、藻蓝素和别 藻蓝素的总称)。一般说,凡含叶绿素a和藻蓝素量较大的,细胞大多呈蓝绿色。同样, 也有少数种类含有较多的藻红素,藻体多呈红色,如生于红海中的一种蓝藻,名叫红 海束毛藻,由于它含的藻红素量多,藻体呈红色,而且繁殖的也快,故使海水也呈红 色,红海便由此而得名。蓝藻虽无叶绿体,但在电镜下可见细胞质中有很多光合膜, 叫类囊体,各种光合色素均附于其上,光合作用过程在此进行。蓝藻的细胞壁和细菌 的细胞壁的化学组成类似,主要为粘肽;贮藏的光合产物主要为蓝藻淀粉和蓝藻颗粒 体等;生活史中均无具鞭毛的细胞;繁殖方式有两类,一为营养繁殖,包括细胞直接 分裂(即裂殖)、群体破裂和丝状体产生藻殖段等几种方法,另一种为某些蓝藻可产 生内生孢子或外生孢子等,以进行无性生殖。目前尚未发现蓝藻有真正的有性生殖。 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出现在距今35~33亿年前,现在已知约1500多种,分布十分广泛, 遍及世界各地,但主要为淡水产。有少数可生活在60~85℃的温泉中,有些种类和真 菌、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共生。有不少蓝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 肥力,使作物增产;还有的蓝藻为人们的食品,如著名的发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 等。但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 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甚至有些种类还会产生一些毒素,加剧了水 质恶化,对鱼类等水生动物,以及人、畜均有很大危害,严重时会造成鱼类的死亡。

蓝藻生物钟与代谢调控

蓝藻生物钟与代谢调控
蓝藻生物钟与代谢 The cyanobacterial clock and metabolism
主要内容
背景知识介绍 蓝藻生物钟的核心振荡机制 蓝藻生物钟的生物化学重建 蓝藻生物钟输入途径的调控
1 背景知识介绍
1.1 蓝藻生物钟(cyanobacterial clock)
蓝藻是已知的存在生理节律的最简单的模式生物。可 以用KaiA、KaiB、KaiC三种纯蛋白的混合物在体外重建周 期约为24h的振荡节律(in the presence of ATP)。
A gene product ultimately induces the repression of its own promoter.
1 背景知识介绍
1.6 大数定律( the law of large numbers )
随机变量序列的算术平均值向常数收敛。在蓝藻细胞 中,KaiA与1000多个KaiC分子相互作用,使几乎所有反应 在节律性振荡上呈现出整体行为,通过该定律抑制生物钟 时间调节的随机性。
4.1 基因水平调控
4 蓝藻生物钟输入途径的调控
4.2 代谢水平调控 (体外重组)
能量信号途径
4 蓝藻生物钟输入途径的调控
4.2 代谢水平调控(体外重组) 氧化还原信号途径
生物钟对黄昏时的细胞分裂的产生抑制影响,使细胞 分裂在在黄昏时停止。但是在实验室环境中,细胞分裂在 黑暗条件下完全停止,与主观时间无关。
2 蓝藻生物钟基本模型
3 蓝藻生物钟的生物化学重建
3 蓝藻生物钟的生物化学重建
Ser431 Thr432 Nhomakorabea3 蓝藻生物钟的生物化学重建
4 蓝藻生物钟输入途径的调控
A modular subunit of RNA polymerase that may assist in generating global rhythms. 所有依赖DNA的RNA聚合酶的辅 助因子。

浅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浅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2化学法
2.1氧化法 化学氧化剂可以有效地通过氧化作用破坏藻细
胞结构,干扰藻类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作用,最终导 致藻类细胞失去生理活性而死亡,达到抑制水体富营 养化的目的。常见的抑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氧化剂包括 氯气(Cl?)、过氧化氢(H202)和臭氧(。3)等。 2.2植物化感
植物化感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 质而对另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所产生的直接或间 接的伤害或促进作用铁诸多研究表明,浅水湖泊中 的沉水植物对浮游植物生长有明显影响,苦草、金鱼
4微生物修复技术
近年来,关于利用微生物来修复富营养化水体 的相关研究十分活跃。微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修复能 起到显著的效果,主要依靠微生物修复剂投加技术和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4.1微生物修复剂
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利用微生物的生物代谢作 用,使水体中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含量降低,水 质得到改善。微生物修复剂是以特异功能菌为主要成 分的微生物复合制剂。利用微生物“组团”作战,“消 灭”水体富营养物质。在特异性功能菌作用下,水体 中NH3, NH4\ NO3-、NO2-可通过微生物的氨化-硝
微滤膜可以截留溶液中的悬浮物、细菌、藻类, 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超滤膜膜具有更小的孔 径,可以有效滤除废水中的悬浮物、胶体、蛋白质和 微生物等大分子物质。微滤/超滤可大大减少化学药 剂的使用量,可设计成自动化系统,运行简易,占地 面积小。将藻类以悬浮或固定化方式附着在载体上, 形成藻类膜,其具有脱氮除磷的优异功效。藻类膜以 氨氮(NH3-N)为氮源,通过藻类光合作用和硝化脱 除NH3-N,进而加快脱氮进程,总氮和NH3-N的去 除率分别可达力.9%和85.59%O通过同化反应和化 学沉淀,藻类膜对TP的去除率可达80.79%叫 1.4环浚
水芹、风车草、纸莎草、莺尾、菖蒲、石菖蒲、芦苇、 芦竹、菱白和千屈菜。有研究报道,黄花莺尾和千屈 菜对总氮的去除效果好于其他植物,黄花莺尾和香蒲 的总磷去除效果好于其他植物,对磷酸盐的去除能力 大小排序为:芦苇〉水葱〉慈姑〉水花生〉香蒲怙 沉水植物主要有狐尾藻、轮叶黑藻、金鱼藻、马来眼 子菜、苦草、范草等。其中,金鱼藻具有较为突出的 TP去除能力和相对较好的生长状况,是一种较有前景 的水体修复植物。沉水植物的另一水体修复机制是通 过化感作用抑制藻类生长。与挺水植物相比,沉水植 物生长易受水深、底泥营养盐浓度、水体透明度等影响, 其使用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水体条件限制。此外,沉水 植物的种植和生长调控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如何防治水华灾害

如何防治水华灾害

如何防治水华灾害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昧,那么如何防治水华灾害?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水华作为水体的灾害已严重制约着沿海和水域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进行大力防治,加强水体环境的保护。

合理使用化肥,防止流失,开发生物肥料减轻污染。

生活污水可先进行污水灌溉或养殖水生植物以吸收N、P研制无磷洗衣粉,代替含磷洗衣粉。

在湖泊、海湾及饮用地下水源带进行监测、预报若不加以防治,水体的富营养化将致使大量水生植物尸体沉积水体底部,会使水深逐渐变浅,日积月累,这些湖泊、水库、浅海等的水体会演变成沼泽,最终演变为桑田。

温度在水华发生时起重要作用,所以防止全球变暖也是必须要做的步骤。

还可利用食物网调控来控制湖泊中的蓝藻水华,称之为非经典性生物操纵(non-traditional biomanipulation)技术:首先应控制水体中的捕食鲢、鳙鱼种的凶猛性鱼类,以确保鲢、鳙的放养成活率;其次,确保鲢、鳙所摄食消化利用的浮游植物生物量需高于浮游植物的增殖速率,因此,每个水体都需寻找一个合适的能有效控制藻类水华的鲢、鳙生物量的临界阀值,鲢、鳙对藻类的摄食利用率与藻类的种类组成和生理状况、其他可利用食物(如浮游动物)的相对丰度、水温等有密切关系,而藻类的增殖速率与光照、水温及水体的营养水平等有密切关系。

这一阈值在武汉东湖为50 g m-3,即“一吨水一两鱼”。

鲢、鳙能滤食10μm至数个毫米的浮游植物(或群体),因此,可摄食形成群体的水华蓝藻。

提醒您:想要预防水华灾害,就要了解水华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只有找到根源才能有效预防水华的出现。

最后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生物灾害知识与自然灾害知识可关注本站查询。

运用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治理水华

运用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治理水华

运用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治理水华浙江杭州千岛湖发展有限公司陈来生洪荣华 何光喜 任丽萍摘要针对水体“水华”的蓝藻过度繁殖及死亡腐败,运用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在清除凶猛鱼的基础上,对该区域实施网围养殖式围隔,每年投放大规格鲢鳙鱼种(鲢鳙比约1.5∶1)50万kg 以上,计1000万尾,使网围养殖区水域的存鱼量达到8.5g/m 3,同时对网围养殖实施禁渔。

经3年试验,至今水华已不再出现,初步实现了千岛湖水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关键词千岛湖水华网围养殖基金项目: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科研项目(04K001) 1998年和1999年,在千岛湖中心湖区和西北湖区的威坪水域2次发生了异常,饮用水发现有“六六六”的气味。

经鉴定,该区域5~7月份水质发生异常的主要原因是蓝绿藻(鱼腥藻、微囊藻和束丝藻为当时优势种)过度繁殖所形成的“水华”。

因此在1999年8月,把中心湖区和威坪水域划为常年鲢鳙网围养殖禁渔区,在大规模清除凶猛鱼类基础上,在规定的界限上设置8道拦网,拦截水面积在标高108m 高程时为21.7万亩,实行3年(2000~2002年)保水养殖,每年投放大规格鲢鳙(鲢鳙比约1.5∶1)鱼种50万kg 以上。

运用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遏制水华再现,已取得显著成效。

1试验区水质明显改善投放鲢鳙鱼后的2000~2002年连续3年无水华现象出现,表明在大型深水水库的特定区域,用拦网建成网围养殖区,大量放养鲢鳙鱼可有效遏制该区域水华发生。

浮游生物分析显示,2000年以前的优势种已为小环藻、直链藻、小球藻和蓝隐藻所取代。

这种方法对遏制大型水域局部区域水华发生经济有效,方便易行。

2水质平衡关系与平衡点水产养殖与旅游是两个要求不全一致的产业,而且对养殖或旅游环境(如透明度)各有要求。

就渔业而言,争取最大生产效益而又不破坏资源,寻找一种渔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动态平衡是渔业工作者追求的最终目标。

若养殖生产者缺乏生态意识,盲目追求“高产、高效”则会破坏脆弱的水域生态。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分析评价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分析评价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分析评价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提到富营养化,普遍想到的就是营养盐总磷、总氮超标。

诚然,总磷总氮等营养盐是发生富营养化的必要条件。

如果水体中总磷总氮浓度很低,不可能发生富营养化;但是,反之则不然,水体中总磷总氮浓度的升高,并不一定能发生富营养化问题。

富营养化发生发展是由于水体整个环境系统出现失衡,导致某种优势藻类大量繁殖生长的过程。

因此,了解富营养化的发生机理和发生条件,实质上需要了解的是藻类生长繁衍的过程。

尽管对于不同的水域,由于区域地理特性、自然气候条件、水生生态系统和污染特性等诸多差异,会出现不同的富营养化表现症状,也即出现不同的优势藻类种群,并连带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水生生物种类的失衡。

但是,富营养氧化发生所需的必要条件基本上是一样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总磷、总氮等营养盐相对比较充足;(2)缓慢的水流流态;(3)适宜的温度条件;只有在三方面条件都比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某种优势藻类"疯"长现象,爆发富营养化。

其中的水流流态主要指以流速、水深为要素的水流结构。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是营养物质的增加。

一般认为主要是磷,其次是氮,可能还有碳、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等。

受控生态系统装置和试验湖区的研究结果表明磷是主要“限制因子”。

Vollenweider等关于磷负荷和初级生产关系的研究也表明磷的重要性.在氮磷比低于10: 1时,或在某个季节,氮也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导致富营养化的营养物按其来源可分为点源和非点源(或面源)。

前者是排放集中、位置固定的污染源,也较容易测定:非点源污染是通过地表径流、降水、地下水等进入水体,较难以测定和控制。

非经典生物操纵法

非经典生物操纵法

• 学者研究采用与经典生物操纵相反的途径, 即通过放养滤食性鱼类直接控制浮游植物 数量被称为非经典生物操纵的控制方法。
2.非经典生物操纵法的原理
• 非经典生物操纵是通过控制凶猛鱼类及放 养食浮游生物的滤食性鱼类(鲢、鳙) 来直接 牧食蓝藻水华的生物操纵方法,利用有特 殊摄食特性、消化机制且群落结构稳定的 滤食性鱼类来直接控制水华。
• 谢谢观看!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7
• 因地制宜地采用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 是防治湖泊、水库等水体富营养化综 合治理的可行途径之一,但是在大型湖 泊(水库) 采用放养食藻鱼的生物控制 技术前必须通过科学试验以掌握水体
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物种关系及演 化过程,认为可行后才可实施。应该结 合其他修复技术,完善非经典生物操纵 技术进而使水体生态系统恢复多样化, 恢复自然生态的抗藻效应。
鳙鱼就可以控制蓝藻。如果达不到阂值, 密度可能会导致蓝藻增加。鱼类可以控制 蓝藻,却不能控制所有藻类,也不能削减 N,P治理富营养化,更不能形成稳定良性 的生态系统。
5.非经典生物操纵法的前景展望
• 关于鲢鳙的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研究 尚存在观点分歧。一方面,鲢、鳙通 过滤食作用消耗水体中浮游植物,抑 制蓝藻水华发生,同时将同化的氮、 磷等营养元素通过渔获物形式移出水 体,能够有效减少水域营养物质的积 累;另一方面,鲢、鳙的摄食活动会 将大量未吸收利用的有机物转化为排 泄物,加快水中有机物的周转速率, 造成一段时间内水质富营养化进程加 快。
4.非经典生物操纵法的利与弊
• (1)尽管非经典生物操纵措施控制蓝藻水 华,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是滤食性鱼类主要 滤取的是浮游动物、大型浮游植物和小型 浮游植物群体,其摄食活动减少了微型浮游 植物的采食压力和营养竞争对象,加之小型 种类的繁殖能力较强,往往使微型浮游植物 加速增长, 水体浮游植物的总生物量不但不 会下降, 有时还因此增加 。

生物操纵与非经典生物操纵的应用分析及对策探讨

生物操纵与非经典生物操纵的应用分析及对策探讨

生物操纵与非经典生物操纵的应用分析及对策探讨刘恩生【期刊名称】《湖泊科学》【年(卷),期】2010(022)003【摘要】分析了生物操纵(biomanipulation)和非经典生物操纵(non-traditional biomanipulation)理论的原理、应用条件及局限性.提出了在局部水体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的对策.分析认为:生物操纵的核心内容是利用浮游动物控制藻类:但浮游动物不能有效控制丝状藻类和形成群体的蓝藻水华;我国的大型浅水湖泊浮游动物数昔一般并不多,对浮游植物摄食压力不大;在浅水湖泊,浮游动物摄食藻类后很快分解、释放又进人物质循环,因此不能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浮游动物是浮游植物和鱼类等经济水生动物之间重要的营养通道.过分追求保护浮游动物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而非经典生物操纵的核心内容是利用鱼类直接控制蓝藻水华;当鲢,鳙鱼达到阈值密度可以控制蓝藻水华,但很难控制所有藻类和降低N、P治理湖泊富营养化.在局部水体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的对策是:把鱼类控藻、水生植被恢复和局部水域生态系统重建相结合,形成具有利用与控制蓝藻生产鱼类、吸收氮磷净化水质功能的"水质生物调控单元".【总页数】8页(P307-314)【作者】刘恩生【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非经典生物操纵修复富营养化的研究进展 [J], 闫玉华;钟成华;邓春光2.经典与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及其应用 [J], 此里能布;毛建忠;黄少峰3.经典生物操纵(Biomanipulation)理论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 [J], 吕论4.非经典生物操纵方法在滇中高原饮用水水源地保水渔业的应用 [J], 歹雁; 潘家有; 张云5.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J], 刘敏;徐敏娴;许迪亮;蒲红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藻类调控技术规程

藻类调控技术规程

藻类调控技术规程引言藻类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其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过度生长的藻类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质污染、氧气消耗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为了控制藻类的生长,保护水环境,藻类调控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藻类调控技术的规程,包括技术原理、操作流程和应用范围等。

技术原理藻类调控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调节水体中的环境因素,抑制藻类的生长和繁殖。

常用的技术包括物理调控、化学调控和生物调控三种。

1.物理调控:物理调控主要通过改变水体的流动性、温度和光照等因素来控制藻类的生长。

例如,利用水泵和水流调节装置来增加水体的流动性,降低藻类在水体中的浓度。

此外,调节水体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也可以影响藻类的生长。

通过改变水体的温度和提供适当的光照条件,可以抑制藻类的繁殖。

2.化学调控:化学调控是利用化学物质来控制藻类的生长。

常用的化学调控方法包括添加杀藻剂和调节水体的营养盐浓度。

杀藻剂可以选择性地杀灭藻类,从而控制其生长。

调节水体的营养盐浓度可以通过添加或减少营养盐来限制藻类的生长。

例如,减少氮磷等营养盐的浓度可以降低藻类的生长速率。

3.生物调控:生物调控是利用其他生物来控制藻类的生长。

常见的生物调控方法包括引入掠食性动物和利用微生物来控制藻类的生长。

掠食性动物如鱼类、甲壳类动物等可以食用藻类,从而减少其数量。

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等也可以通过竞争营养物质和产生抗藻物质来抑制藻类的生长。

操作流程藻类调控技术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问题诊断、目标设定、调控方案制定、实施和监测等步骤。

1.问题诊断:首先需要对水体中藻类生长的问题进行诊断,了解藻类种类、密度和分布等情况。

可以通过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等方法来获取相关数据。

2.目标设定:根据问题诊断的结果,制定明确的调控目标。

例如,降低藻类密度到安全水平,恢复水体的透明度等。

3.调控方案制定:根据目标设定,选择合适的调控技术和方法。

根据水体的特点和藻类的生长特性,制定相应的调控方案。

非经典生物操纵修复富营养化的研究进展

非经典生物操纵修复富营养化的研究进展

富 营养化 问题 的核 心是 浮 游植 物 的过 量 生长 。富 营养 化 防 治 走过 了从 控制 营养盐 、 除藻 , 直接 到生物 调控 、 工程及 生态
生 态恢 复等艰 难历程 。 基 于鱼类 的“ 行效 应 ” hpr 等 提 出 了生 物 操纵 理 下 ,Sai o 论 , 图通 过重建生物 群落 以得 到一 个有 利 的响应 , 此减 试 藉 少藻 类生物量 , 保持 水质清澈 并提 高生 物多样 性 …。其 主要 方 法是放 养 食 鱼性 鱼 类 或 直接 捕 ( )杀 浮 游 动物 食性 鱼 毒 类, 以此 壮大 浮游动 物 种群 , 浮游 动 物 抑制 藻类 。这 种观 借
维普资讯
安徽 农 业 科 学 ,ora o nu A .Si2O ,51 )35 Ju l f hi c. 73 (2 : 9—36 n A O 4 4O
责 任 编辑
罗芸
责任校对
李 菲 菲
非 经典 生物操纵 修 复富营 养化 的研 究进展
闫玉 钟成华 , 春光 1 南 学 学 工 院重 删 l .庆 环 科 研 院重 40) 华, 2 邓 2(西 大 化 化 学 ,庆 5 重 市 境 学 究 ,庆02 . ; 2 O o
摘 要 采用非 经典 生物操 纵技术 防治水体 富营养化 , 投 资少 , 不仅 并且有利 于建 立 良性生 态平衡 。与 经典的 生物操 纵相 比 , 经典 生物 非 操 纵所依 靠的放 养对 象, 是经典 生物操纵理 论要 求捕 除或毒 杀的对 象 , 正好 它主要是 通过利 用有特殊摄 食特性 、 消化机 制 且群 落结构 稳
定的滤食 性鱼 类来直接控制 水华 。 关键词 富营 养化 ; 非经典 生物操纵 ; 下行效应 中图分 类号 Q 7 6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微生物对水体蓝藻水华的调控与防治研究

微生物对水体蓝藻水华的调控与防治研究

微生物对水体蓝藻水华的调控与防治研究水体蓝藻水华是一种常见的水质问题,给水利、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防止蓝藻水华,科学家们研究了微生物在调控和防治蓝藻水华中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在水体蓝藻水华控制中的重要性,并着重介绍了调控和防治蓝藻水华的常见微生物方法。

一、微生物对蓝藻水华的调控1.1 厌氧菌的作用厌氧菌被广泛认为是水体中蓝藻水华的调控者之一。

厌氧菌能够分解有机物,从而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减少蓝藻的滋生。

此外,厌氧菌也能产生一些具有抑制蓝藻生长的物质,进一步控制蓝藻水华的扩散。

1.2 光合细菌的作用光合细菌是一类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减少水体中的养分,抑制蓝藻水华的生长。

此外,光合细菌还能产生一些能够抑制蓝藻生长的生物活性物质,对蓝藻水华的调控起到积极作用。

1.3 真菌的作用一些真菌在水体蓝藻水华的调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真菌具有分解藻类细胞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减少蓝藻水华的数量。

此外,一些真菌还能分泌抑制蓝藻生长的物质,进一步控制蓝藻水华的发展。

二、微生物防治蓝藻水华的方法2.1 投放菌剂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投放具有抑制蓝藻生长能力的微生物菌剂来防治蓝藻水华。

这些菌剂可以通过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产生抑制蓝藻生长的物质等方式,调控和抑制蓝藻水华的发展。

目前,已经有一些微生物菌剂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 增加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表明,水体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与蓝藻水华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为了增加水体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可以通过适量添加一些具有调控蓝藻水华能力的微生物,如厌氧菌、光合细菌等,来降低蓝藻水华的发生概率。

2.3 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来修复水体环境的方法。

通过引入一些具有降解有机物能力的微生物,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抑制蓝藻水华的滋生。

此外,一些具有抗蓝藻水华能力的微生物也可以被引入到水体中,进一步控制蓝藻水华的发展。

一种水产养殖中控制蓝藻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水产养殖中控制蓝藻的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水产养殖中控制蓝藻的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于鸽,潘姚,宋华文
申请号:CN201810689762.5
申请日:20180628
公开号:CN108840447A
公开日:
2018112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产养殖中控制蓝藻的方法,其包括有以下步骤:S1、向水产养殖池塘中投放粉状腐殖酸,腐殖酸的投放量为1kg/亩·米水体;S2、向水产养殖池塘中投放乳酸菌菌液和红糖,乳酸菌菌液的投放量为3L/亩·米水体,红糖的投放量为4kg/亩·米水体;S3、每隔一天重复上述S1步骤和S2步骤,直至第七天。

本发明能够有效的控制蓝藻生长,原料容易制得,是一种绿色、安全、高效的控制蓝藻的方法。

申请人:湛江恒兴养殖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524000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城区金康中路
国籍:CN
代理机构:深圳市兴科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杨小东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水库蓝藻生物控制技术

水库蓝藻生物控制技术

水库蓝藻生物控制技术发表时间:2016-10-09T16:02:04.260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第3期作者:黎丽[导读] 我国水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其中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水华持续大规模发生已经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

茂名市名湖水库管理所 525000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水库有害蓝藻生物的危害和蓝藻的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对缺陷及危害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控制技术【关键词】水库;蓝藻;控制技术1引言目前,我国水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其中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水华持续大规模发生已经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

蓝藻水华的危害起因于巨大的藻华生物量、代谢产生藻类毒素及产生异味物质三个方面。

严重的蓝藻会覆盖水面,阻止水体中的光合作用及其与大气的交换,使水中的溶解氧浓度迅速降低,造成水生生物死亡以及周边生态环境被破坏(景观和异味)。

这些影响又进一步对周边城市的政治经济产生严重破坏。

同时,蓝藻代谢产生的剧毒蓝藻毒素及难闻的异味物质,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饮用水安全。

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去除水体中的蓝藻,让人们享有安全的淡水资源和健康的生态环境,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对于蓝藻水华的控制,目前国际上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控藻和除藻。

一般情况下,前者主要适用于水库和大型淡水水体,后者多见于饮用水处理工艺中。

现就国内外已开展的控藻和除藻技术加以简单评述。

图1某水库取样点图。

图1某水库取样点图2 水库蓝藻的控制技术研究进展(控藻)目前国际上对于湖泊和水库水体中蓝藻水华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控制内源营养物质以间接控制蓝藻水华的发生及直接控制蓝藻的生物量。

2.1水柱中溶解态磷的含量是蓝藻水华发生的决定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水柱中溶解态磷的含量是蓝藻水华发生的决定因素之一,通过沉淀的方法将水柱中溶解态的磷沉淀到底泥中贮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蓝藻水华的发生。

常用于水体中磷的沉淀剂主要包括硫酸铝、铁盐(硫酸铁、氯化铁等)、粘土及石灰石(Ca(OH)2、CaCO3)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标题:Xie, P. and Liu, J. (2001) Practical success of biomanipulation using filter-feeding fish to control cyanobacteria bloom s – a synthesis of decades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a subtropical hypereutrophic lake. TheScientificWorld 1, 337-356.全文翻译如下:用滤食性鱼类控制蓝藻水华的生物操纵理论在实践上的成功——对一亚热带超富营养型湖泊中数十年研究和应用的综合谢平刘建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东湖湖泊生态系统试验站、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Email: xieping@; liujk@收到:2001. 6.11; 修改:2001.6.25; 接收:2001. 6.25; 出版:2001. 8.8东湖靠近中国长江,面积32平方公里,属于一个亚热带浅水湖泊,在过去五十年中东湖经历了若干巨大的变化,包括:(1)营养状况由中营养型转变为富营养型;(2)从上世纪70年代至1984年爆发了严重的蓝藻水华;(3)从1985年起蓝藻水华开始消失,而且不再发生;(4)鲢鳙鱼的产量比以前增加10倍多,随之而来蓝藻水华消失。

对于蓝藻水华消失有几种可能的解释,包括:营养盐的变化,浮游动物对藻类牧食压力的增加,鱼类对藻类牧食压力的增加。

长期变化的数据表明营养盐和浮游动物的变化是不重要的,而鱼类密度的显著增加可能起了关键作用。

为了验证这些假设,在东湖进行了3年原位实验,主要的结论如下:(1)东湖中增加鲢鳙鱼的放养在消除蓝藻水华中起了决定性作用;(2)鲢鱼和鳙鱼均能通过牧食直接消除蓝藻水华;(3)浮游动物不能抑制蓝藻水华;(4)如果鱼类牧食压力下降,东湖仍可能爆发蓝藻水华,消除水华所需的鱼类临界的生物量约为50克/立方米。

研究结果表明了在超富营养湖泊中应用一种新的食物链操纵理论(增加滤食性鱼类的放养)来控制蓝藻水华的可行性。

本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与欧洲及北美的经典生物操纵理论不同,经典的生物操纵理论是通过增加食鱼性鱼类来控制食浮游动物的鱼类,进而增加浮游动物来控制藻类。

用这种新的生物操纵理论来抑制蓝藻水华正被许多中国湖泊如云南滇池、安徽巢湖和江苏太湖等利用或验证。

该方法作为控制蓝藻水华爆发的综合方法之一特别是对于那些营养盐输入不能被有效减少或浮游动物不能有效控制藻类生产力的湖泊具有很大的潜力。

关键词:蓝藻水华、滤食性鱼类、生物操纵、亚热带湖泊、鲢鱼、鳙鱼、环境管理和政策领域:淡水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与群落、生态系统管理、环境管理和政策东湖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东湖(30 o 33’,1114 o 23’)(图1)位于湖北省省会武汉,面积32平方公里,海平面高度21米。

东湖距长江约5公里,通过青山港与长江相通。

湖泊平均水深与最大水深分别为2.2米和4.8米,湖水滞留时间为0.4年,流域面积97平方公里。

在上世纪60年代后半期,东湖被人工堤岸分割为几个部分,其中,郭郑湖、汤林湖、后湖和牛巢湖为几个主要的湖区。

由于仅有小水道相连,几个湖区保持了相对的独立。

郭郑湖(采样点I和II)是被人为营养盐输入影响最严重的湖区。

东湖具有多功能性,包括供水、娱乐和商业渔业。

湖泊被用来养鱼,食浮游动物的鲢鳙鱼产量在近几十年增加了十倍以上。

湖泊的东北沿岸是武汉市的公园和娱乐场所,同时还有博物馆、植物园、了望塔、旅馆、游泳池和观光船。

湖泊沿岸大约有100多家工厂(包括一个大型钢铁厂)。

湖水中的溶氧一般是很高的,在暖和的季节里溶氧过饱和现象经常发生,一般不致造成水生动物缺氧的无氧层发生。

月最低温度(通常为1月)变化范围2.6o C-4.6o C,最高温度(通常在7月)变化范围从28.8 o C –31.4 o C [1]。

水生维管束植物在湖泊中较少,它们对整个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2]。

另一方面,浮游植物生产力却是很高的。

湖泊中优势的鱼类为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

也有一些大型食鱼性鱼类,但它们的密度很低。

研究已表明鱼类的牧食压力对浮游生物的影响很大[3]。

图1. 东湖地图东湖蓝藻水华的盛衰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早期,浮游植物年平均毛产量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随后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图2)。

藻类群落的结构从50年代到70年代呈现出显著的变化。

就个体数量而言,在56到57年,甲藻第一,硅藻第二,这两个门组成了整个藻类密度的60-70%。

蓝藻和绿藻门只占少量。

60年代后,蓝藻和绿藻密度增加,占到整个藻类的50%以上[5]。

在1979年前,没有数据来估计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也就是细胞或群体被计数,但没有测生物量)。

然而,我们认为蓝藻的相对生物量也很快增加,因为优势种(包括鱼腥藻、束丝藻和微囊藻)以大群体的形式发生了[1]。

东湖人为富营养化最直观的信号为蓝藻水华的爆发,从70年代一直到1984年每年夏天湖泊表面分布着难看且难闻的水华(图3)。

在1985年水华第一次没有再发生,并在以后的16年中没有再出现。

通过比较东湖1979-1982年间和1989-1992年间两个采样站优势浮游植物年均生物量的比例可以表明这些变化(图4)。

在1979-1982年间,蓝藻水华在每年夏天大量发生,微囊藻群体、丝状束丝藻和颤藻在浮游植物中占优势。

在1989-1992年间,优势的浮游植物种类为小环藻(中心纲硅藻)和隐藻。

蓝藻主要由颤藻和平裂藻组成[3]。

蓝藻没有再形成有害的水华。

图2. 东湖I、II站初级生产力的年平均值(见谢等[4])图3. 东湖蓝藻水华(立川摄于1981年10月9日)图4. 1979-1982年和1989-1992年间东湖两采样站浮游植物优势种类的年平均生物量的比率(1979-1982年数据来自王[6])营养盐、浮游动物和鱼类的历史变化营养盐东湖的人为富营养化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发生了[5,7,8]。

从湖中央的II站采得的水样分析显示氨氮从1957年的0.043毫克/升上升到1998年的0.361毫克/升。

鱼类的大量放养是一个可能的原因。

然而,既没有用饲料或肥料来养鱼;如同野生种群一样,放养的鱼苗只是以天然存在的生物为食,放养的鱼每年从湖泊中被捕走[1]。

因此,鱼体所含的营养盐随之被移走了。

相比较之下,随着流域中人口的增加、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每年大量的氮磷以半处理废水的形式被排入湖中[5,7]。

在70年代90年代期间,总溶解氮(TDN)和总溶解磷(TDP)的变动较大,但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不足以解释在这期间浮游植物的变化情况(图5),同样,TDN 与TDP的比值也未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浮游动物图6反映了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包括无节幼体)和枝角类在1956-1996间的变化情况,尽管原生动物的年度变化较大,但并不呈现出规律性的升降。

轮虫、桡足类和枝角类在80年代早期达到高峰之后显著下降。

桡足类主要为肉食性的剑水蚤,植食性的哲水蚤数量相对较低。

在1987年以前,透明蚤和隆线蚤这两种大型种类为枝角类的优势种,随后被小型的微型裸腹蚤所取代,中等大小的秀体蚤则保持相对稳定。

由于大型枝角类的下降几乎与蓝藻水华的消失发生在同一时间阶段,这说明浮游动物的摄食并不是导致东湖蓝藻水华消失的原因,并由此可以设想蓝藻水华的消亡和浮游动物的变动可能是由某一共同的因子所造成的。

图5. 1973-1998年间东湖II站总溶解氮(TDN)和总溶解磷(TDP)的年平均值(改自唐和谢[7])鱼类商品鱼的养殖是东湖的主要渔业活动。

国营东湖养殖场建于1951年,自1971年起,东湖渔场每年向东湖投放以滤食性鲢鳙为主的鱼类。

值得注意的是,鱼种放湖后,不用投放肥料和食料,完全以湖中自然存在的饵料生物为食。

在50-60年代,东湖每年的渔产量在39-178kg/ha之间变动,平均年产量为92 kg/ha(图7)。

在1972-1978年间,东湖渔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东湖的渔产量,这包括增加投放量和加大投放鱼种的规格(>13cm)(图7)、重建拦鱼设备、控制食鱼性鱼类的数量[10]及采取大批量的捕捞方法(图8)。

在1973-1978年和1983-1997年投放的鱼种中,鲢占46.5%(在28.4%-73.4%之间变动),鳙占40.3%(在18.4-63.2%之间变动),其他鱼类所占的比率很小。

年产量从1971年的124 kg/ha稳步增长到1997年的1068 kg/ha(图7)。

自七十年代尤其是近年来,鲢鳙鱼的现存量占总现存量的90%以上[11],综合考虑鱼类的年产量、渔民的捕捞强度[12]以及鲢鳙鱼的日粮[13]可以估算出湖泊中鱼类的生物量比湖泊中所有浮游生物的生物量高出好多倍,东湖滤食性鱼类的牧食压力相当强烈[3,4,9]。

图6. 东湖I、II站的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包括无节幼体)和枝角类的年平均密度(见谢和杨[9])实验研究为了弄清鲢鳙鱼在1985年以来蓝藻水华消失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分别在1989、1990和1992年做了原位围隔(2.5x2.5x2m)实验。

有关结果的细节部分已在其它地方发表[14,15,16,17],这里只作一个总体概括。

第一次实验-1989这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1)鲢鳙鱼的放养是怎样影响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的;(2)高密度放养这些鱼类是否可以致使蓝藻水华消失。

1989年5月8个实验围隔设在东湖郭郑湖区图7.东湖年均渔产量和投放数量(A)、渔产量的组成(B)、不同规格鲢鱼种的投放(C)和不同规格鳙鱼鱼种的投放(改自谢等[4])。

70年代以前投放鱼苗,渔产量很低。

的水果湖湾。

由于大风吹坏了其中5个围隔,只剩下3个可以使用。

聚乙烯材料的围隔上面开口,下面直接与底泥接触。

每个围隔的容积大约为12.5m-3。

5月17日第一次采样后,3号围隔放入鲢鳙鱼各六条,5号围隔放入12条鳙鱼,7号围隔不放鱼。

放养的鲢每条重约75g,鳙重380g。

鱼类的放入不但引起了总的藻类生物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藻类优势种的巨大变化(Fig.9)。

就平均藻类生物量来说,放鱼的围隔里藻类优势种与湖中相似,如:第一优势种为隐藻(隐藻),第二优势种为硅藻(小环藻),第三优势种为绿藻。

但是在未放鱼的7号围隔情况很不一样,7月中旬出现微囊藻并持续了整个实验期间。

尽管没有重复,但处理间的巨大差异以及实验反应与历史上东湖所观察的变化相类似支持了鱼类控制浮游植物水华的假说。

图8. 鲢鳙鱼的收获(下左)、渔民的大水面捕捞(下右)、科学家们在鱼池边用声纳法估算湖泊中鱼类种群(上左)及横跨东湖的人工堤(上右) (立川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