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阅读理解答案

合集下载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石涛的《画语录》)【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石涛的《画语录》)【圣才出品】

第21章石涛的《画语录》一、简答题1.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理解。

答: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作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眼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体验的过程。

这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

(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胸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

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

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形成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

(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手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表现的过程。

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系。

然后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锤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形成于文本。

2.简述石涛的山水画特色。

答:石涛在绘画艺术上成就极为杰出,他是清初最富独创性的画家,山水、花鸟、人物均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其山水画特色具体表现为:(1)石涛画作苍郁恣肆石涛的山水不宗一家,看似无法而实际上变古法为己法,又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故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

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感。

在技巧上他运笔灵适。

或细笔勾勒,很少擦;粗线勾斤,皴点并用。

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

方圆结合,秀拙相生。

(2)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王国维的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王国维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24章王国维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古雅(北京大学2009年研)答:古雅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之一。

王国维在《古雅之力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专论艺术形式美,古雅即一种艺术形式美。

他认为,艺术的意象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古雅)才能表现出来,艺术的雅与俗的区分,就在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

判断古雅之力与判断优美、宏壮之力不同。

后者是先天的、普遍的、必然的判断,前者为后天的、经验的、特殊的、偶然的判断;正因为审美判断和古雅判断的性质有上面所说的这种不同,所以创造艺术的壮美和优美要靠天才,而创造艺术的古雅则可以靠人力;在一定的意义上,古雅又可以说是低度的壮美,或低度的优美;古雅在美育普及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2.《人间词话》(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它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3.无我之境(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无我之境是指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融于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意境及其特点?(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1)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

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庄子的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庄子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5章庄子的美学一、简答题1.庄子散文风格特点。

(复旦大学2010年研)答:庄子散文风格特点主要表现为:(1)以寓言为思想,寓哲理于形象《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许多篇目都是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而“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个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庄子》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

《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

如《逍遥游》末,庄子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

(2)意出尘外的想象和深远奇妙的意境和谐统一《庄子》中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如《逍遥游》中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

(3)多种修辞手法的妙用使文章具有文辞之美《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庄子的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如《齐物论》写大风,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

2.庄子“自由的境界”思想的意义。

答:(1)庄子的寓言故事接触到了创造引起美感的思想①自由是在实践中对于必然的认识和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而美则是自由的显现(形象)。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明清小说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明清小说美学)【圣才出品】

第16章明清小说美学一、名词解释1.明代四大奇书(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答:明代四大奇书是指明代四部著名的长篇章回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四大奇书”之称与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勃兴、传统儒家经典遭到怀疑、大众文化需要确立自身经典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与通俗小说成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对象、通俗文学对大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向的社会现实相关联。

“奇”,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

因此,“四大奇书”的命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2.童心说(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童心说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

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3.三言二拍(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

“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同时也标志着王阳明心学理论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二、论述题1.试述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的小说艺术思想。

(南开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论述金圣叹对小说理论批评的贡献。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金圣叹以一部《贯华堂本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奠定了他在中国《水浒》评论史,乃至中国整个小说批评史上最为杰出的地位。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绪论一、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是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迫切需要(一)现代美学体系的原则1.古典美学和当代美学的相互贯通;2.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的相互推进。

(二)中西美学的相互融合1.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

它们有共同性,但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文化系统各自都有极大的特殊性。

2.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

(1)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的一个分支,或一种点缀,更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某个流派的一个例证,或一种注释。

(2)西方美学应该尊重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独立的系统的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美学的积极成果和西方美学的积极成果融合起来,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在人类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缘由重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不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应该使我们的美学理论带有民族特色,而且因为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一)中国美学史对象和范围的看法及分析1.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1)认为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根据这种看法,一些人就把力量集中于到古代思想家著作中寻找那些谈到美的段落:孔子怎么论美,孟子怎么论美,墨子怎么论美,王充怎么论美等。

(2)这种看法过于狭窄①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还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②同时,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内容。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梁启超的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梁启超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23章梁启超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饮冰室诗话(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饮冰室诗话》是近代诗话著作,梁启超著。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饮冰室诗话》即连载于他创办的《新丛民报》,后编订成书。

《饮冰室诗话》论诗,首重“新意境”。

著者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非常厌恶“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最倾倒”黄遵宪“意境无一袭前贤”,热烈赞扬他“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并在书中采摘黄遵宪许多名篇名句。

《饮冰室诗话》既总结了“诗界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诗界革命”,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2.熏浸刺提(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

语出其《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

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

“熏”实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3.诗界革命(南开大学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

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语言。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诗风,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力求解决诗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

二、简答题1.简述“诗界革命”。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1)诗界革命的概念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刘熙载的《艺概》)【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刘熙载的《艺概》)【圣才出品】

第22章刘熙载的《艺概》一、名词解释1.诗为“活物”(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诗为“活物”是古代诗学概念。

出自明代钟惺的《诗论》:“诗,活物也,游、夏以后,自汉至宋,无不说诗者,不必皆有当于诗,而皆可以说诗。

其皆可以说诗者,即在不必皆有当于诗之中。

非说诗者之能如是,而诗之为物,不能不如是也。

”原是他对《诗经》的作品能被历代不同读者反复研求阅读,新意迭见现象的抽象概括,而其意义也普遍适用于诗歌的接受批评。

钟惺认为《诗》是一种流动不居的“活物”。

“活”是作品本身的一种客观属性,这不仅是因为诗歌作品意蕴丰富奥邃,还因为诗歌的艺术形式有被断章取义的灵活性。

诗之为“活物”,又是读者对作品意蕴的赋予和追加。

2.形式美(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

它的特点是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

形式美与美的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美的形式不能脱离美的内容,而形式美对美的具体内容带有相对独立性;形式美概括了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形式美和自然的物质属性、规律有着紧密联系。

3.内容和形式答:文艺作品的内容是指通过塑造形象反映在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及其显示的思想意义。

它是客观的现实生活与作家、文艺家的审美评价及审美理想的统一体,主要包括题材、主题、人物、事件等要素。

文艺作品的形式是指具体表现作品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表现手段,主要包括有语言、结构、体裁、表现手法等多种要素。

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辩证的。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内容与形式互相渗透与转化,并在审美高度上达到和谐的统一。

二、简答题1.简述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异同。

(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异同表现在:(1)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相同之处形式美的形成是由美的外在形式演变而来。

其中包含着具体的社会内容的,经过长期重复、仿制,使原有的具体社会内容逐渐泛化成为某种观念内容,而美的外在形式即由此长期的过程,演变为一种规范化的形式,成为独立审美的对象。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魏晋南北朝美学(上))【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魏晋南北朝美学(上))【圣才出品】

第9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上)一、名词解释1.陆机《文赋》(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

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

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

《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

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

2.诗缘情而绮靡(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诗缘情而绮靡是魏晋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

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3.直寻(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

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

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

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

“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视野、新思路,显示了新的理论追求。

二、简答题1.试释“澄怀味象”。

(北京大学2009年研)答:(1)出处“澄怀味象”是南朝画家宋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

在《画山水序》:“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

”“澄怀”是对体验者审美心胸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审美主体澄清胸怀,涤除俗念,陶冶出纯净无瑕的审美心胸,这受庄子“心斋”说的影响。

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无物无欲的情怀,在非功利、超理智的审美心态中,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生命精神。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管子》四篇与中国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管子》四篇与中国美学)【圣才出品】

第4章《管子》四篇与中国美学一、名词解释1.知人论世(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知人论世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著名概念。

出自《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意思是说,读一个人的文章必须了解作者的个人情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2.以意逆志(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

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以意逆志是指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3.四端(北京大学2009年研)答:四端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伦理学概念。

它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其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二、论述题1.简要分析评述《孟子》中的重要思想观念。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孟子》中的重要思想观念主要有:(1)《孟子》中的生命权意识①孟子仁义思想中的生命观儒家正统法律思想“贤人之治”的渊源之一是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作为对“舍生取义”的一个补充,孟子提出了“权”的范畴。

在具体事件中实践“义”的程度适宜与否,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遵照“权”的精神来确定,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舍生取义”,去作无谓的牺牲。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模拟试题及解析【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模拟试题及解析【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模拟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味答:“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

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

“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

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2.情象答: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

情象有别于意象、心象、言象等。

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

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

情是精魂,象为形质。

无情,象不生;无象,情不能附着。

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3.审美活动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

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二、简答题1.刘熙载:“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结合这句话谈谈中国古典美学中丑的审美意义。

答:刘熙载的“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这句话是指怪石之所以“以丑为美”,所以“陋劣之中有至好”,是在于它表现了宇宙元气运化的生命力。

这一审美观,发源于庄子的命题,即美与丑可以转化、神奇可以化为臭腐。

(1)中国古典美学对丑的认识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范畴,而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

在中国美学史上,人们对于“美”和“丑”的对立,并不看得那么严重,并不看得那么绝对。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老子的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老子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1章老子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味(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

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

“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

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2.情象(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

情象有别于意象、心象、言象等。

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

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

情是精魂,象为形质。

无情,象不生;无象,情不能附着。

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二、论述题1.中国美学中虚实相生的学说。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虚实相生”的提出“虚实相生”最早出自老子的哲学,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

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

老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影响也很大。

(2)“虚实相生”的内涵“虚实相生”,即“虚实结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一条重要的原则,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的美学特点。

这条原则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①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气韵生动”的命题。

“气韵生动”的“气”,不仅表现于具体的物象,而且表现于物象之外的虚空。

没有虚空,就谈不上“气韵生动”,艺术作品就失去了生命。

②唐代美学家在“象”的范畴之外提出了“境”这个范畴。

“境”和“象”的不同,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境”不仅包括“象”,而且包括“象”外的虚空。

此外,中国古代诗、画的意象结构中,虚空、空白有很重要的地位。

没有虚实相生,中国诗歌、绘画的意境就不能产生。

(3)“虚”与“实”的关系①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模拟试题二解析【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模拟试题二解析【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模拟试题二一、名词解释1.游于艺答:游于艺是孔子关于审美和艺术对人的人格修养之关系、作用的美学思想。

“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得来的。

在这里,“游”是游泳、遨游的意思,“艺”是指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教育以六艺为主,主张学习不仅要掌握各种具体的技艺,而且要从掌握技能中得到艺术创造的审美感受。

这表明了孔子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说明孔子对艺术在实现人的全面人格理想中的作用的肯定。

2.妙有答:妙有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

道家与佛家对于“妙有”有不同的解释。

道家指的是超乎“有”和“无”以上的原始存在。

无中之有,谓之妙有。

佛教指的是非有之有,与非空真空的“真空”相对。

这种思想起源于《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

“妙有”是建立在空的基础上的,空也不是完空。

关于“妙有”的解释一直处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前进中。

3.反思判断力答: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其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一个美学观点。

康德认为判断力有一种相反方向的运用,即在特殊的材料已经提供出来以后,为这种特殊去寻找适合的普遍原则,就直观而运用知识和理性,称之为反思判断力,它是为了在直观表象上引起诸种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的活动,以便获得某种愉快的情感。

4.艺术自律答:艺术自律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马尔库塞的美学核心范畴。

它与艺术的他律性(他性、外部性、社会性)相对,是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对其形成、发展和成熟起着某种影响与作用的内在的自身因素。

艺术活动永远是以人工性为主的创造活动,艺术家必须遵循艺术的内部规律。

但也要避免轻视科学技术、把技术手段放在艺术自律性之外的倾向。

现代科技是艺术创作的有力辅助,它可以成为艺术自律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由于现代技术手段的介入,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已在工具作用、嫁接综合、捕捉机遇、替代性体验等方面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二、简答题1.简述严羽《沧浪诗话》的第一义说。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鲁迅、蔡元培、李大钊的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鲁迅、蔡元培、李大钊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25章鲁迅、蔡元培、李大钊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摩罗诗力说(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文艺观点。

鲁迅在介绍摩罗诗人的同时,猛烈地批判了旧传统、旧文化,抨击了洋务派、维新派和复古派,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早年的文艺思想及美学观点,《摩罗诗力说》是“五四”运动前思想启蒙时期的重要巨作,是揭露批判封建意识形态的檄文,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2.新诗略谈答:新诗略谈是诗论篇名,宗白华作,载于1920年《少年中国》第1卷第8期。

认为新诗应具备形与质两个方面,从美学高度阐述两者内涵及辩证关系。

指出“形”的方面要有“音乐作用”和“绘画作用”,以形成诗在“空间中极复杂的繁富的美”;“质”的方面,即使人直接感受大自然,从中获得“一切高等艺术产生的源泉”,并“加入社会活动”,以“窥看人性纯真的表现”,也即新诗人对人格的修养。

3.诗的格律答:诗的格律是诗论篇名,闻一多作,载于1926年5月15日《晨报》副刊。

针对初期白话诗缺乏艺术美,倡言新诗“格律说”,提出“音尺”“三美”理论。

认为诗必须讲求“格式、音尺、平仄、韵脚”,必须具备“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和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并指出这种格律与旧诗格律的三点区别,强调了新诗格律的变化、与内容相关、自定等特征。

对于“新月派”诗歌创作,和提高新诗艺术水平,起过很大作用。

二、简答题1.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数次写到孔乙己脸色的变化,这在艺术上有什么作用?(复旦大学2012年研)答:《孔乙己》中,鲁迅数次写孔乙己脸色的变化及其在艺术上的作用主要是:(1)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为下文作铺垫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时,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孔子的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孔子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2章孔子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游于艺(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游于艺是孔子关于审美和艺术对人的人格修养之关系、作用的美学思想。

“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得来的。

在这里,“游”是游泳、遨游的意思,“艺”是指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教育以六艺为主,主张学习不仅要掌握各种具体的技艺,而且要从掌握技能中得到艺术创造的审美感受。

这表明了孔子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说明孔子对艺术在实现人的全面人格理想中的作用的肯定。

2.尽善尽美(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尽善尽美”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

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

他认为,美不同于善。

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

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尽善”并不等于“尽美”。

但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

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

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思无邪(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思无邪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

“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

思想上,“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

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4.《诗》可以兴(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诗》可以兴是对诗的美学作用的深刻认识。

它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题库pdf重点知识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题库pdf重点知识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题库pdf重点知识本资料选自于: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才聪学习网覆盖了全国500多所院校考研专业课、1100多种经典教材、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类型包括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

今天开通网站会员(点此开通,只需28元/月,68元/三个月),就能享受全网站资料任意下载。

(下面是试看部分精选内容:)1.简述现实丑与艺术丑的关系。

[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案】现实丑与艺术丑的关系表现为:(1)现实丑与艺术丑的联系1艺术丑是对现实丑的描写艺术丑是艺术美的重要类型,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

艺术丑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丑在艺术中的反映。

这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对现实丑的肯定,另一类是对现实丑的否定。

其中,对丑的肯定经历了由肯定其威力巨大到肯定其个性伟大的转变;对丑的否定则经历了由否定其外在形象的丑,到否定其内在的恶,再到否定其本质的假的转变。

2现实丑是艺术审美批判的基础由于发展变化是事物的基本特征,所以美与丑也可以互相转化。

自然丑、生活丑经艺术的再创造可以转化为艺术美,给人以愉悦之感。

当它转化为艺术之后它的背后就隐藏着艺术家对美的歌颂与揭示。

艺术丑包含着艺术家正确的审美批判。

抑恶扬善是艺术美的道德准则,揭示生活中的丑恶,最有力的方式就是塑造艺术丑。

(2)现实丑和艺术丑的区别1现实中的丑只有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赋予其一定的含义,才能称为艺术丑。

2艺术中的丑可以使美个性化,可以使善回归;现实丑虽然对人的感官刺激是负面的,但对人的意义却并不是仅限干负面影响。

自然界的丑更能刺激人类的感官系统,激发人类的求知欲、好奇心与陌生感,丰富人的内心精神世界。

社会生活中的丑则更具独特性、深刻性,也更富人文价值。

网当现实丑通讨艺术加工成为艺术丑的时候,它就典刑化了。

这种艺术典刑,并不是对丑的饭歌或器颂,而是对它的无情嗍弄与否定。

这种否定可以传人们追求美的原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产生美感。

叶朗《美学史大纲》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叶朗《美学史大纲》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叶朗《美学史大纲》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王国维写了一篇专论艺术形式美的美学论文,题为《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这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篇关于艺术形式美的专论,值得我们重视。

王国维在这篇论文中,系统地考察了古雅(艺术形式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以下一些论点:一、艺术的意象(壮美或优美)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古雅)才能表现出来。

用王国维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优美及宏壮必与古雅合,然后得显其固有之价值。

”“吾人之所以感如此之美且壮者,实以表出之之雅故,即以其美之第一形式更以雅之第二形式表出之故也。

”二、艺术的雅与俗的区分,就在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

换句话说,同一内容,同一意象,由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因而就有雅与俗的不同。

王国维说:“即同一形式也,其表之也各不同。

同一曲也,而奏之者各异;同一雕刻绘画也,而真本与摹本大殊。

诗歌亦然。

"夜阑更炳烛,相对如梦寐’(杜甫《羌村》诗)之于"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词),"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诗·卫风·伯兮》)之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修《蝶恋花》词),其第一形式同,而前者温厚后者刻露者,其第二形式异也。

一切艺术无不皆然,于是有所谓雅俗之区别起。

”三、但是艺术形式美不应该突出自己。

王国维说:“优美及宏壮之原质愈显,则古雅之原质愈蔽。

”这是一个十分深刻的论断。

意思是说,艺术形式美的使命在于整个艺术形象的完美,因此只有通过否定自己,才能实现自己。

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形式美的一个传统的思想。

这个传统思想反映了艺术形式美的一条规律,当艺术的感性形式诸因素把艺术内容恰当地、充分地、完善地表现出来,从而使欣赏者为整个艺术形象的美所吸引,而不再去注意形式美本身时,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形式美。

在这里,艺术形式美只有否定自己,才能实现自己,否定得愈彻底,实现得也就愈充分。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唐五代书画美)【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唐五代书画美)【圣才出品】

第11章唐五代书画美一、名词解释1.妙有(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妙有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

道家与佛家对于“妙有”有不同的解释。

道家指的是超乎“有”和“无”以上的原始存在。

无中之有,谓之妙有。

佛教指的是非有之有,与非空真空的“真空”相对。

这种思想起源于《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

“妙有”是建立在空的基础上的,空也不是完空。

关于“妙有”的解释一直处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前进中。

2.形与神(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即外在形象和内在的精神本质。

最早出自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以形写神”。

他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都不算成功。

对于人物的描绘,他十分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表情动态的一致性与复杂性。

后来将形与神应用到批评文学文本的形象和内涵,影响深远。

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外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

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4.移情(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移情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它是指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

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些诗句就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鸟、柳絮、桃李、蜡烛,这些本无感情色彩的“物”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阅读理解答案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阅读理解答案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阅读理解答案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阅读理解答案①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

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那么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

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效果。

②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符合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

甲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

乙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开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

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

丙③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抒发出来。

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表达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④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根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于是六义尽去矣。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

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那么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取材于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1.阅读第①段,用原文语句填空。

(3分)白居易评价诗歌的核心思想是。

2.根据第②段内容,“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这句话应插在文中甲、乙、丙哪一处。

(3分)答:应插在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阅读理解答案
①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习题。

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

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效果。

②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符合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

甲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

乙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开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

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


③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抒发出来。

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④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
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于是六义尽去矣。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

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取材于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1.阅读第①段,用原文语句填空。

(3分)
白居易评价诗歌的核心思想是。

2.根据第②段内容,“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这句话应插在文中甲、乙、丙哪一处。

(3分)
答:应插在处。

3.阅读第④段,请说出白居易“加以排斥”的诗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分)
答:
4.请以白居易的诗为例,简要说明该诗如何体现了他自己的艺术主张。

(7分)
答:
答案:
1.白居易评价诗歌的核心思想是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3分)
2.应插在丙处
3.白居易“加以排斥”的诗歌的主要特征是:“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于是六义尽去矣(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没有政教
美刺的寄托)。

(3分)
4.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讲述的是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提醒了社会上以强凌弱、为官者逼迫百姓的现实。

其目的在于希望当政者要对胡作非为、逼迫百姓的现象加以警惕。

答案解析:
1.试习题分析:本习题只要准确理解本段的构造,找出中心句即可随便答习题。

文段的第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也是高度概括白居易评价诗歌的核心思想的内容。

2.试习题分析:“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这句话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解答本习题的关键。

结合上文来看,“这”指的是“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

3.试习题分析:原文: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于是六义尽去矣。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

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他排斥的是没有政教美刺的诗歌,即“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的诗歌,也就是“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于是六义尽去矣”的诗歌。

4.试习题分析:首先要理解“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含义,即反映社会现实,反映民情。

然后能分析某首诗歌所反映的这些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