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音乐教案六年级

水调歌头音乐教案六年级

水调歌头音乐教案六年级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形式之一——水调歌头;2. 学习并演唱《水调歌头》这首经典的水调歌曲;3.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准备:1. 音乐教室或者多媒体教室;2. 音乐播放设备;3. 《水调歌头》音乐录音;4. 课件或者黑板、粉笔。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水调歌头的概念和特点,解释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学习歌曲(15分钟)1) 播放《水调歌头》音乐录音,让学生先感受整首歌曲的氛围和旋律;2) 分段学习歌曲,带领学生一起跟唱;3) 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中的重音、节奏和情感表达。

3. 分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选择一段歌词,进行分组合作演唱。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可以添加动作、舞蹈或者其他表演元素。

4. 小组展示(10分钟)每一个小组轮流进行演唱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评价。

教师可以赋予肯定和建议,匡助学生提高演唱和表演的水平。

5. 音乐欣赏(10分钟)播放其他优秀的水调歌头作品,让学生欣赏和感受不同风格和表现形式的水调歌曲。

引导学生发表对音乐的感受和评价。

6.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水调歌头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味。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水调歌头,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2. 鼓励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水调歌头的知识,拓宽音乐视野;3.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或者校内演出,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预度和表现,赋予及时的肯定和指导;2. 学生之间互相观摩和评价,促进彼此的学习和进步;3. 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水调歌头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水调歌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并演唱了一首经典的水调歌曲。

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

(2)理解《水调歌头》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苏轼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3)分析《水调歌头》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水调歌头》。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水调歌头》。

(2)理解《水调歌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分析《水调歌头》中的修辞手法。

(2)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水调歌头》,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水调歌头》中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欣赏感受。

5. 情感拓展(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对诗歌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水调歌头》。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能够理解《水调歌头》的诗意,并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3. 学生能够表达出对诗歌的欣赏感受,以及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水调歌头》原文及注释。

2. 课件:展示《水调歌头》的图片、音乐等相关资源。

3. 参考资料:关于苏轼的背景资料、其他相关诗词等。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和作者;
2.掌握《水调歌头》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能够欣赏《水调歌头》这首词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内容
1.《水调歌头》的背景介绍;
2.《水调歌头》的基本特点;
3.《水调歌头》的欣赏和解析。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背景介绍
1.教师简要介绍唐代文学,特别是宋之问的文学成就;
2.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讲述宋之问的生平和其创作背景。

步骤二:《水调歌头》的基本特点
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水调歌头》,注意语调和节奏感;
2.分析《水调歌头》的词牌、韵律和字数等基本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水调歌头》的意象、表达手法等艺术特点。

步骤三:《水调歌头》的欣赏和解析
1.学生分组,每组学生分别选择一段《水调歌头》进行朗读;
2.学生展示朗读成果,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析《水调歌头》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4.学生就自己对《水调歌头》的理解进行发言,进行文学交流。

四、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评价学生对于《水调歌头》背景和作者的了解情况;
3.评价学生对《水调歌头》基本内容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4.评价学生对《水调歌头》的欣赏和解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对于《水调歌头》的理解和欣赏是否到位;
3.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交流;
4.对于学生的表现是否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明月”:“古难全”——释然
对人生意义的反观与顿悟
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
己——人
“旷达”: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
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
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
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
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
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
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
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
———林语堂《苏东坡传》
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轼 苏辙 欧阳修 曾巩 王安石 韩愈 柳宗元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明月”(抓住上阙中的动词)
“问”、“欲”——神往
“恐” ——担忧
“何似” ——自得
出示写作背景:这年,苏轼在密州任职已两年有余,其弟苏辙身处齐州,兄弟俩已有七年未曾谋面。当年,苏轼自请调任密州,是为了躲避汴京政争漩涡。看似出于自愿,实则却是处于被冷遇流放的境地。他一方面反对王安石变法,另一方面却在渴望重返朝堂、再展宏图。
矛盾:为朝廷效力和政治抱负在朝廷无用武之地
“恨”:个体生命希望追求永恒的迷茫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意象背后的象征义和情感
2.感受苏轼的乐观旷达。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抓住意象品读诗文。
2.理解作者情感变迁的层次。
教学难点:
1.结合背景理解诗文中的意象。

2022年《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2022年《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第7页 共76页
诵方法和教学方法,体现了诗词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干脆 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驾驭运用语文的规律。 如: 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 朗读,使学生更深化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 达的剧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化 和美妙情操的陶冶。
读通读顺。 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
秋词中最闻名的一首,一直喜闻乐见。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 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 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育学生审美情趣提 高其品德修养”“培育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 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设计多种 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实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 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2022 年《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1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的背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
第4页 共76页
月下跳起舞来,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哪里像在人间啊! (四疑)
下片:月儿已经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 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
(描写月光) 月儿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要在人们分别时才 变圆呢? 人都有悲欢离合之事,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种事自 古以来难以圆满。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妙的月 光。 (1) 问:比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 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2)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透过词的本意,词人向我们示意了什么?——“天上” 乃朝廷也……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一)欣赏音乐,导入本课1.介绍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播放音乐《水调歌头》。

3.出示图片,面对中秋月圆,如果你是苏轼,会有怎样的情思?1.结合老师介绍的背景,用心体会歌声传达的信息。

2.进一步结合情景,思考教师给出的问题。

1.音乐导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带着背景去欣赏音乐,会更加容易理解。

2.结合特定环境,换位思考,容易接近人物。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自行朗读,并且自行解决字词问题。

3.在学生疏通文意完成以后,出示全文翻译。

1.边读边下注释,解决生字词。

2.记下不懂的、有问题的地方,并且小组讨论。

疏通文意是理解内容的首要前提,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在老师给出注释后将原先的疑问解答。

效果会比老师直接提出并解答要好很多。

(三)再读课文,分析内容提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学生小组讨论,并由组长总结,最后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这两个问题都比较学生,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决,让学生自主学习所谓情景交融,理解会更深刻。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提问:仔细研读,反复朗读,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2.让学生明白该句子当中蕴含着的作者的乐观豁达的情绪。

反复读,仔细体会,并且由组长组织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本文的重中之重,在朗读中体会词的美感,融入其中,学习作者的乐观情怀,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

(五)再听仙乐,小结全文再次播放王菲《水调歌结合对词的分析,带这是一个情感的头》,让学生闭上眼睛去聆听,去感受。

上苏轼的情感,带上自己的理解,再次感悟文章的意境。

升华,学习语文,就必须学会想象,就必须富有感情。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小作文:面对这样的中秋,面对这样的诗人,你有没有话想对他说呢?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并且对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词的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大意,感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能力,体会词的韵律之美。

4、启发学生品味词中的意境和哲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含义,把握词的主旨。

(2)体会作者在词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教学难点(1)感悟词中的意境和哲理。

(2)学习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文化的氛围。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月亮在古代诗词中的象征意义,引发学生的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文学成就、政治生涯等。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即苏轼在中秋佳节,因思念亲人、感慨人生而作。

3、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

4、解读词句(1)逐句讲解词的含义,重点解释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

(2)引导学生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3)分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表达的矛盾心理。

5、情感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千古名句所蕴含的情感。

(2)让学生思考作者在词中所表现出的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6、诵读体会(1)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全词,注意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2)请几位学生上台诵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拓展延伸(1)展示其他与中秋、月亮有关的诗词,让学生比较它们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精选1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诵读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能力;设置情境,引导想象,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课前讲话: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

为此,老师想给同学们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就在后面。

对啦,今天学校领导和语文组全体教师都来到了我们班,一起见证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美好时光,也为一睹我们185班同学的风采。

相信你们能用你们的妙语连珠,用你们的真知灼见,用你们热情似火让在座的老师叹为观止,有没有信心?(有!)会不会喜欢老师后面送的礼物?用掌声来给我答案,也让后面的老师感受一下你们的热情。

(掌声热烈)二、猜谜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得学学孙悟空,变变身,我从身上扯一毛,用口呵一气,变、变、变,嗯,同学们接招,听好喽,俺要出招了。

猜猜我是谁:有时我被悬挂在高空中,有时我可怜呀,被挂在树梢,有时呢,我很丰满,胖如圆盘,为了减肥,有时我饿得两眼昏花,枯瘦如镰刀,请猜我是谁?(月亮)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以月为诗,我们学过的也不少吧,谁能给大家背几首?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以月为题材的词中极品,可以说“中秋词自它一出,余词尽废”。

想不想一睹为快?打开书191页,板书:水调歌头三、解题:1、“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2、请一名学生说说他了解的苏轼。

师小结:是啊!苏轼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一个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

四、学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正音、句读。

2、自由朗读——指名吟诗(扮苏轼,表演读,气氛热烈)——齐读。

水调歌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水调歌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歌曲也在不断地更新,不同的歌曲风格吸引着不同的听众。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水调歌头更是被许多人所喜爱。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水调歌头的教学设计?本文将针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调歌头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2. 学习水调歌头的曲调、节奏、韵律等音乐要素,提高音乐素养。

3. 学会编写水调歌头的词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 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对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了解水调歌头的起源及发展历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介绍水调歌头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这一传统文化的来源,获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初步认识。

2. 学习水调歌头的曲调、节奏、韵律等音乐要素通过听取水调歌头的演唱版、乐器版等,让学生感受水调歌头优美的曲调、节奏和韵律,同时学习音乐要素,提高音乐素养。

3. 学会编写水调歌头的词曲通过给学生讲解水调歌头的特点,如七绝句九字句、各句前后呼应、每句又相对独立等,引导学生编写一首水调歌头,同时,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一些经典的水调歌头,让学生模仿。

4. 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通过对名家水调歌头的赏析,如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让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培养对艺术的热爱和艺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语言讲解和解说法简单介绍水调歌头的起源,特点等,引导学生了解其发展史与特点。

2. 听力学习法让学生听取并欣赏一些水调歌头的演唱版、器乐版等,培养学生对水调歌头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3. 协作学习法分组进行编写水调歌头的活动,让学生相互协作,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完成一首优美的水调歌头。

4. 群众演唱法在教学结束时,选择其中几个优秀的学生诵读、演唱自己编写的水调歌头,以此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参与活跃性。

四、教学评价1. 通过组织听写、填空和选择题等形式检测学生水调歌头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水调歌头》 教案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 教案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知识。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水调歌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学生能够解读并运用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诗词结构和修辞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学生通过创作和表演,发展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和理解诗词中的情感和哲理。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学生能够通过诗词学习,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及其时代背景。

教师讲解诗词创作的背景和流传的故事。

2.2 诗词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并感受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段落划分。

教师指导学生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音乐等引起学生对《水调歌头》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词的意义和价值。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学生合作讨论,探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4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或表演,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或表演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和表现。

4.2 评价内容:学生对《水调歌头》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教师使用《水调歌头》的教材或诗词选集进行教学。

5.2 辅助材料:教师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诗词解析和分析文章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5.3 教学工具: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音频和视频等,辅助教学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水调歌头》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理解《水调歌头》的情感和意义。

3.能够朗读《水调歌头》并理解其中的语言特点。

4.通过分析《水调歌头》的诗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水调歌头》的朗读和理解。

3.《水调歌头》的诗歌技巧。

教学准备:1.教材:《水调歌头》的原文及译文。

2.音频:《水调歌头》的朗读音频。

3.图片:与《水调歌头》相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描绘唐代长安城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唐代的思考。

教师可问学生这张图片是长什么样的、长安是中国古代哪个城市、唐代以什么文化而著名等问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苏轼的基本情况,包括其生平、作品和地位等。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包括苏轼创作此词的时间、地点、情感以及苏轼在写作时面临的困境等。

Step 3: 理解《水调歌头》的情感和意义(15分钟)教师播放《水调歌头》的音频,让学生边听边阅读原文。

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水调歌头》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词中所描绘的江南水乡给苏轼带来的怀乡之情、对逝去的岁月和亲人的思念、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慨等。

Step 4: 朗读《水调歌头》(15分钟)学生分组朗读《水调歌头》,让他们注意韵律、停顿、语调和情感表达等要点。

然后教师选几组学生进行集体朗读,让学生欣赏不同组的朗读方式,并进行评价。

Step 5: 理解《水调歌头》的语言特点(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水调歌头》中的语言特点,如韵律、押韵和修辞等。

然后,教师分析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让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和货色。

Step 6: 分析《水调歌头》的诗歌技巧(15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词牌的起源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水调歌头》中的什么诗歌技巧被应用。

例如,七绝(四句诗,每句七个字)作为词牌的形式、使用平仄韵律表达情感的方式,以及使用对仗、押韵等来实现韵律和节奏。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精选17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常识;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3探寻人生哲理学习超然豁达乐观向上的高尚情操;4熟读成诵。

学习重点:①学习目标4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难点:词的意境及思想感情学法引导:了解背景→想象意境→感悟思想→深情诵读→探寻哲理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收集信息:苏轼重要经受、写作背景。

二、自读课文两遍,留意读准下列词语及句子:宫阙(que)绮户(qi)朱阁(ge)______婵娟(chan)琼楼(qiong)不胜寒(sheng)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总结阅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品读文章(揣摩语句、想象意境体、会的心情)。

有感情诵读两遍,然后在组内展现比读,评出朗读最有韵味,最有感情的一位同学在全班展现。

四、心灵体验—转变角色、走进情境、感悟思想:以苏轼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叙述此情此景沟通读书心得:展现沟通一、播放《春江花月夜》曲,同学展现读:①同学单人配乐朗读,同学点评,老师点拨(语速,语调,重音)。

②男生配乐读上阙,女生配乐读下阙。

二、由背景介绍到文章解析:1、以苏轼自述的方式有感情地描述情景2、解释重点词义:达旦把酒不胜何似何事婵娟3、概括词主要内容,从词句中探寻思想感情。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5、背诵此篇三、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最富浪漫颜色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圆满的生活;月光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身上寄予了人类多少美妙的抱负和向往。

当你在一个舒适的夜晚,仰视明月,你会联想到什么呢?请你放飞思维、以“月亮”为话题进行作品展现:①借月抒怀的诗篇②借月抒怀的歌曲③画一幅画,体现一种意境④说一段美丽有哲理的话体现一种思想四、学习心得:《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篇2教学设想: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表达的意思;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索。

苏轼《水调歌头》的教学设计

苏轼《水调歌头》的教学设计

苏轼《水调歌头》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轼《水调歌头》的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

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步骤】(一)趣味导入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

[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吴刚砍桂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10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10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三、课型:新授四、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水调歌头》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和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水调歌头》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2.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和用字。

3.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与文化。

教学准备:1.课件或手写的《水调歌头》的全文。

2.提前准备一些中国古典诗歌的节选,用于比较和对比。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或介绍一下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和重要性。

2.提问:你们最喜欢的中国古典诗人是谁?为什么喜欢他(她)的作品?新知呈现(15分钟):1.呈现《水调歌头》的全文,并解释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

2.引导学生阅读诗歌的内容,并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和语言特点,如对比、排比、比喻等。

示范与实践(20分钟):1.选择一段《水调歌头》的诗句,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中的意象、修辞和用字。

2.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以PPT或画图的形式展示出来。

3.每个小组展示完成后,可以进行集体讨论和点评。

拓展与应用(30分钟):1.将《水调歌头》与其他中国古典诗歌进行比较和对比,探讨不同诗歌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2.分组进行诵读其他中国古典诗歌的练习,并邀请几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诵读作品。

3.结合诗歌的背景和意义,展开与学生的互动,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总结与反思(10分钟):1.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体会。

2.提问: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对你们有什么启发和影响?3.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和欣赏更多的中国古典诗歌,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2.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诗人作品集和文学批评书籍,加深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3.组织学生开展诗歌创作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诗歌天赋和表达能力。

苏轼《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苏轼《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苏轼《水调歌头》教案设计苏轼《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一」埔前第一中学执教者:陈运添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首词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首词。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教学目标:1、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请大家一起来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大家觉得这首歌曲优美吗?学生这首歌的歌词来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轼。

二、感知内容。

1、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这首词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

当时作者41岁,被贬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而他的弟弟苏辙(子由)也因与变法派意见不合,远在济南,此时兄弟二人已有六七年不曾相见,他心情抑郁不欢。

但作者没有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2、学生试读全词。

3、配乐朗读全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chón)4、学生自由朗读全词。

5、全班朗诵全词。

三、合作探究。

(一)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 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背诵全词。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难点:理解苏轼在词中表达的豁达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故事,引起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2. 新课呈现:
- 教师介绍词的基本知识和《水调歌头》的写作背景。

- 学生自读《水调歌头》,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 教师领学生跟读整篇文章,注意字音和断句节奏。

- 学生自行默读文章,思考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

- 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课堂练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水调歌头》,并尝试背诵。

4. 课堂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词的内容、意境、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等。

5. 课后作业:让学生背诵并默写《水调歌头》。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通过诵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精选16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学问力量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生平及相关的背景学问。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同学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

引导同学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同学的目的,利用多媒体帮助教学,提高同学学习爱好,并以次激发同学的想象进行制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育审美情趣,培育喜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悟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会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帮助手段、名句赏析、争论合作,关心同学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情景教学法3.争论点拨法4.古诗四步教学法学习方法:1.朗读理解2.小组合作3.发挥想象教学用具:《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词)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颜色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妙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予了许多向往、许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同学回答)那么苏轼仰视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二.初步感知:老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美丽画面三.指导同学朗读:(诵词)(1)老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同学听读,初步感知诗意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阙(que)琼(qing)绮(qi)胜(sheng)(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老师示范朗读、同学跟读)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3)抽生读,配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教学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

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可知道,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一年当中的哪一夜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中秋节)是的,月亮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他们
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现在请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举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
继《枫桥夜泊》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3、这些诗句,更多的是想通过月亮或月光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


4、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中秋咏月的词,——“水调歌头”,曾经有人这么评价这首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可见,这首词的文学地位。

二、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
“三苏”。

最高官至礼部尚书。

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

一生坎坷,飘零不定。

苏轼的学识广博,他开豪放词风,并且在散文、诗歌、词、书画等方面都很精工。

是北宋成就
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

三、整体感知
1、大家先把这首词朗读一遍。

(生齐读,师聆听)
2、下面我们听听范读,注意节奏停顿。

3、学生看着屏幕大声朗读,想想这首词写什么?
4、(分析小序)下面请大家把小序读一遍。

小序中的“兼”字是什么意思?(例如,他是我们班的班长兼团支书。

“兼”字指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


5、那我们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这首词至少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两个)。

6、是哪两个呢?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怀什么?可能大家一时还不能理解,那我们先把这问题留着,等词的意思都吃透了,再回过头来理解接却这个问题。

现在再读一次这首词。

四、补充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41岁,是密州的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当时王安石他们的政见不同,被贬
到密州,并且与他的弟弟子由已经有六七年没见面,心情抑郁不欢,写下这首词,但并没有因此幻
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现实生活的。

五、翻译词句意思。

请大家结合课文注解,把这首词的意思疏通一下。

(学生自读课文及注解)
六、分析词句
(一)分析上片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和下片都可用一个字概括(问),问什么?
上片问谁?(青天),向青天提了什么疑问?(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天上宫阙”指的是什么?(注释是月宫)
3、“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该怎么理解?(回去),他想回到天上去吗?应该回到那里去?
请大家结合苏轼的生平来理解。

(回到朝廷去,他关心的是朝廷)
5、那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的“琼楼玉宇”又指什么?(还
是指朝廷)。

6、你能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很想回朝廷,“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7、他怕什么?(“寒”。

)“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不是)。

那指什么?(应该是指心理上的恐惧,具体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讲述:苏轼被贬,就是因为在朝中受小人的诽谤和中伤。

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心生恐惧。

8、那最后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什么意思?“人间”指什么?(“人间”就是现在上任密州),那么在人间好还是在天上好?(人间好,就是说在密州当官好,)
讲述:因为被朝中的小人中伤,才被贬到密州,在密州,天高皇帝远,没有排挤、没有诽谤和中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