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教学 (统编新版)
【高中语文】《致大海》课件+高二语文教与学同步精品课件+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知 人 论 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也不要心急|忧 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 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的|就会成为亲切 的怀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日子就会到 来|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的|而逝去的将变为可 爱
“俄罗斯第一艺术的诗人”
——别林斯基
普希金
俄国文学始祖 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 俄罗斯文学语言创建者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 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 抒情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写作背景
《致大海》写于1824年。普希金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 庭。他的童年充满了诗歌和文学的氛围,15岁公开发表诗作。 卫国战争的爆发激发了普希金的爱国激情,他写下了一些热 爱人民,追求平等,歌颂自由,反对专制统治的诗歌。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 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 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 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 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 这首诗篇。
“大海是一个象征,普希金是一个象征,他高举着自由的火把照 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程。”——王立中
小结
普希金逝世的时候,当时的俄国新闻界写道:俄国诗歌的太阳陨 落了!普希金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力量的象征,在面对冷酷而阴险 的亚历山大一世的时候,普希金体现了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光芒四射 的高贵和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不可侵犯的尊严。
《致大海》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致大海》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致大海》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致大海》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随处可见的大海,是地球上最壮观的自然奇景之一。
广袤无边,湛蓝如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大海一直是人们探索的对象,它既是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地球生态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关大海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所以我们的选择性必修中也增加了有关大海的学习。
本节课的主题是《致大海》,通过诗人怀深切的感情讲述了他对海洋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文章突出了大海的美丽、广阔和神秘,内容引人深思。
发现早已存在的大海对于我们来说,是充满未知和神秘的存在。
只有在我们充分了解大海后,才能充分利用、保护它。
首先,我们应该针对本题的主题开展学生的思维培养。
进一步学习体味《致大海》的内涵,明确大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锻炼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为此,我们可以导入教学方法,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教会学生如何自觉爱护大海,让它自由繁衍发展。
其次,对于学生如何理解、感受与表现自己对大海的敬仰之情也需有所涉及。
这需要我们采用新的教学思路,从认识大海的基本概念、大海的特征与形态、大海的生命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探究。
通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如欣赏大海的自然风光画集,大海留言板等,来唤起学生对大海深处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通过实践活动、采风和游学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海生态和文化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实际性,针对性地对课堂内容进行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尝试使用大海水下摄影记录器等现代化工具,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大海的认知更加深入和全面。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实践,学生能够积极探究大海的神秘,感知大海的关爱,憧憬大海的未来。
同时,也能够鼓起学生的智慧之翼,以更好的状态投身到真正的实践中,满足社会需求,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综上所述,从认识大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教学对象的实际特点出发,采用新思路、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大海有更深入的认知和感知,并激发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致大海》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致大海》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致大海》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第 13 课四首外国诗歌之一。
本单元对应“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该任务群的教学提示指出:“要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与思想内涵……调动学生关于不同民族文化的知识,促进对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及心灵世界的理解。
”单元研习任务也指向从意象和体式入手去深化对外国诗歌审美、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与理解。
【学情分析】梳理意象,是理解意象的含义,进而把握情感基调与思想内涵,是诗歌的基本教学内容之一。
但对学生来说,阅读外国诗歌最常见的障碍在于:欠缺对诗歌、诗人相关文化背景的了解,缺少外国诗歌作品阅读的经验。
因此,《致大海》中“大海”意象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显然应该纳入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普希金诗歌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是其文学作品的基本特质所在,是带来强烈阅读感受的重要部分,所以应当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外国诗歌其特异的音韵、诗节、诗行等文体要素,让学生深入感受它的优美旋律、壮美意境和整体结构的美感等特质,正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课堂实录】一、关注学情,任务导入师:同学们平时读外国诗歌吗?生:不怎么读。
生:有文化隔阂,读不懂。
(生笑。
)师:确实,当我们从熟悉的唐诗宋词转向外国诗歌时,定能感受到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和迥异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正是阅读外国诗歌的艰难之处,也是我们需要去突破和拓展的。
今天,我们将从外国诗歌独特的意象和体式入手,共同研习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这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读意象,把握情感师:从诗歌标题“致大海”中能获得什么重要的信息呢?生:这首诗的抒情对象——大海。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核心。
“大海”这一抒情对象的选择首先是和普希金当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直接相关的(投影):1820 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歌颂自由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俄。
1824 年又被第二次流放,遣送回家乡。
《致大海》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致大海》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致大海》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致大海》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一、教学内容:本次公开课教学的篇目是《致大海》,为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的一篇。
作者是北岛,收录于他的诗集《泥土的味道》中。
该篇以人类对大海的热爱、景观和影响为主题,抒发了人与大海之间的缘和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表现手法和意象特征;了解北岛的诗歌风格和人生观念;熟悉大海的地理分布、风景和作用。
2.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人类命运的深思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探索。
3.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增强文学鉴赏眼光,拓展文化视野。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播放视频《大海的呼唤》,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好奇心,为学生营造鲜明的课堂氛围。
2.展示环节:呈现北岛的诗集《泥土的味道》,介绍北岛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认识北岛这位雷锋式的诗人,感受他的文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3.分析环节:课文解读。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朗读,进一步了解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分析意象特征,挖掘诗歌内在的思想和情感。
4.感悟环节:个人感悟。
让学生自由写一篇对大海的感悟文章,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他们体验到诗歌启迪同样可以来自自己的内心。
5.比较环节:文化拓展。
比较北岛与其他中国当代诗人的诗歌风格和思想观点,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当代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品味。
四、教学方法:1.导入式开放提问法。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更容易受到教育的启示。
2.课堂讲解法。
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结构和意义,帮助学生领略语言的美感和丰富性,启迪学生诗性之美。
3.学生朗读法。
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表达力,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增加学生语言组织的能力。
《致大海》 教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致大海》教学设计1.把握诗歌的结构,体会其内在情绪的跌宕起伏。
2.把握诗歌意象特征,理解大海的象征含义。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
2.把握诗歌的结构,体会其内在情绪的跌宕起伏。
导语: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地放声高歌。
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一、作者简介亚历ft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作家,是19世纪俄罗斯民族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罗斯民族诗人”,高尔基称之为“俄国为学之始祖”。
普希金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
1811 年进入皇村学校。
求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并形成了强烈的自由思想。
1814 年 7 月,诗歌《致诗友》发表在《欧洲通报》上。
1817 年 3 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亚历ft大·普希金诗集》;7月,完成诗歌《自由颂》,造成一定影响。
1819年7月,写出诗歌《乡村》。
1820年3月,完成第一部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引起文坛关注。
1820年因《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中的反抗倾向激怒沙皇亚历ft大一世,被以政府信使的名义流放到俄国南部。
1821年,完成长诗《高加索的俘虏》。
1824年又被禁闭在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
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沙皇尼古拉一世因普希金的文学声誉将他赦免并召回莫斯科,这一年,完成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828年,完成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1830年,参加《文学报》的编辑工作。
1833年10月,完成长诗《青铜骑士》;12月30日,被尼古拉一世任命为宫中低级侍从。
1836 年,创办俄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杂志《现代人》,同年10月,完成小说《上尉的女儿》。
1837 年普希金在与法国贵族丹特斯的决斗中被杀害。
普希金对俄国文学有着极重要的影响。
普希金的每一个创作时期,都成为俄国文学发展的新阶段的里程碑。
《致大海》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致大海》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确立以下目标。
1.析形象,明主旨2.品情感,养情操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歌情感。
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高二学子与教师,统编教材版必修中册,多媒体教室,校内图书馆和阅览室。
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新华书店,博物馆,网络资源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韵律之美,理解文本内涵。
2、提问点拨法。
设置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小组合作探究法。
先小组内部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然后再在全班展示。
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
利用工具书,参照注释,动手动脑,自读自悟,理解诗歌内涵。
2、合作探讨法。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在合作探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听说读写结合学习法。
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与文本注释,自主诵读诗歌,明确读音,和诗中词、句的含义,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以待课上交流。
并从各种渠道了解作者,如书本资源、网络资源等,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
许巍在《蓝莲花》中情意深沉地唱道: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地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许巍深沉的歌声中唱出了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唱出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的心声。
今天我们来学习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的一首名作《致大海》。
二、学习目标。
1.析形象,明主旨2.品情感,养情操三、作者介绍。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
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致大海》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3.2 《致大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梳理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内容,分析大海的象征意义。
2. 了解普希金及其创作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3.领悟诗人通过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所表达的情感。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优美的诗歌语言,学习丰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普希金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意境,会诗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领悟诗歌主旨。
难点:学习丰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提示《致大海》写于1824年。
当时,普希金遭遇放逐,从黑海之滨的敖德萨来到俄国外省一个偏僻的村庄,但沙皇的严厉惩罚并未动摇诗人心中对自由和正义的渴望。
诗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正是诗人反抗意志的象征。
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这首诗歌内在情绪的起伏跌宕,理解其中对现实和自我的思考,感受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一、导入新课大海是西方文学中的常见意象。
由于西方国家大多濒海,因此古往今来有许多作家与诗人有着挥之不去的海洋情结。
由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人们对它怀有不同的情感与态度,不同时期的大海呈现出不同的形象,显示出不同的人文精神。
王立中曾这样评价这首诗:“大海是一个象征,普希金是一个象征,他高举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感受普希金笔下的大海。
二、作者介绍“俄国文学之始祖”—— 普希金普希金于1799年6月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
他的父亲擅长诗歌朗诵,和当时文学界、戏剧界都有比较亲密的接触。
他的伯父也是一位诗人。
受家庭文学氛围熏陶,普希金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
由于诗作多以追求平等、歌颂自由、反对专制统治等为主题,普希金多次被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流放。
《致大海》(同步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课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6、诗人由大海联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诗人拜伦这反 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凸显“大海”象征意,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 另一方面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只能长眠在“一个峭岩”,普希金 最钦佩的英国大诗人拜伦,虽然天才卓绝,但终为其祖国所不容, 客死于希腊。普希金有抱负不得施展,拿破仑和拜伦的结局自然增 添了他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自身坎坷的经历。人们到处忍 受"都是一样"的命运,葬身于大海的英雄……怀古伤今,思绪起伏, 这正是诗人把人海说成是"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的原因。
大海这一意象的本质特点是自由奔放、反复无常、任性骄纵、 无法控制、不愿屈服;而且大海也是壮美的,如与蓝天一色的波涛, 震天撼地的轰响等;拿破仑与拜伦的经历增强了大海这一意象的历 史感。不仅如此,当诗人那颗渴望自由的心因不能投入大海的怀抱 而惆怅时,大海则被视为诗人的知己,听其倾诉心曲。可见诗人将 大海的形、影、声、光组成了自由的颂歌,挖其深意,使大海这一 意象获得了丰富的内涵。
普希金是一面镜子,他的作品描绘了俄国广阔的社会生 活,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 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是一个象征,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力量的象征。 亚历山大一世是世俗世界的帝王,他残暴的统治是暂时的; 普希金是精神世界的帝王,他打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 代人前行;
新课导入
哪些中国古诗以“大海”为意象?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乐府《长歌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第13.2课《致大海》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第13..2课《致大海》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普希金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
他一生创作了800 多首抒情诗和10 多首叙事诗。
别林斯基说:“普希金被公认为俄国第一艺术的诗人,他给俄国带来了作为艺术的诗,而不是抒写情感的美丽的语言。
”普希金一生向往并讴歌自由,青年时代就与“十二月党”人有密切的接触,并从“十二月党”的朋友和法国启蒙主义者的著作中接受了进步的自由思想。
1817 年他的歌颂自由、抨击农奴制、揭露沙皇暴政的《自由颂》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由此他成为俄罗斯解放运动的代言人,也因此触怒了亚历山大一世。
后者曾决定把他流放西伯利亚,后来以调动职务为名,将之流放南俄。
1823 年普希金从基什尼奥夫调往敖德萨,受敖德萨总督沃朗佐夫的监视和诬陷。
隔年7 月底又被押解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交地方当局和教会监视。
1820 年至1823 年是普希金被流放南俄的时期,也是他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全盛期,他说,这个时期他深受拜伦的影响:“因为拜伦而发了狂”。
他的许多歌颂个性自由的重要作品,产生于这一时期,如《茨冈》、《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致大海》等。
《致大海》作于1824 年。
这一年,普希金从敖德萨被流放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
在此之前,在敖德萨的时候,诗人曾打算偷渡出海,逃避流放,但没有成功。
写这首诗,正体现着身处困境的诗人对自由的极度向往。
教学目标1.了解普希金及他的作品。
2.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
3.正确把握本诗的感情特征。
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普希金生平、主要作品及创作背景,学习诗歌优美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诗歌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感受中外诗歌的不同风格。
《致大海》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致大海》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创作特点,把握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清诗歌结构,分析诗中大海的特征,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
3、领悟诗歌主旨,深入领悟诗人通过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情境赏析法课时:1教学过程:一、导入:前几天,我们乘着艺术的小船漫游中国古典诗歌,了解到中国古诗的含蓄婉约之美。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另外一个世界——外国诗歌的艺术殿堂,感受异国他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知人论世1、观看“普希金的一生”视频资料,记以下重点: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诗人、作家。
19世纪俄罗斯民族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并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民族诗人”,高尔基称之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其代表作品如下:诗歌:《致大海》《致恰达耶夫》《自由颂》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重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诗歌赏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国诗人普希金于1825年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创作的一首诗歌。
诗歌全文表述了一种积极乐观而坚强的人生态度,并且因它亲切和蔼的口气让许多人把它记于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了激励自己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座右铭。
3、写作背景:《致大海》写于1824年。
13.2《致大海》(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致大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抓住意象,分析意象特点,掌握大海这一象征的意义,揣摩诗歌的意境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复杂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重点、难点】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复杂的感情【教具】PPT【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音频《海浪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大海的气息,聊聊与大海之间的故事。
二、作者专栏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是俄国文学语言的创立者。
出生在一个贵族世家。
十二岁进入彼得堡的皇村学校学习,深受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
1812年的卫国战争,更激起了他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诗人在青少年时代,为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并受十二月党人的思想影响,写了不少反对专制暴政、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
三、听读全文,感悟诗情1.认真感受全诗的情感,并进行标注。
2.思考整首诗歌构造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明确:(一)向大海(”自由的元素“)告别海之恋(二)与大海有关的一些回忆和联想海之思(三)发誓在“寂静的荒原”(诗人的流放地),绝不忘记大海海之誓3.两次告别情感是否一致?明确:不一致,第一次告别是恋恋不舍,对大海的依恋、眷恋,第二次告别是一种坚定,对大海热爱的坚定,对自由的坚定,对理想追求的坚定四、分组研讨,研习诗意任务一:六人为一组,自由讨论三分钟。
分析“大海”“石岸”的象征意义,由大海联想到“拿破仑”“天才”两位人物又蕴藏了诗人怎么样的情。
(可以从事物的特点或背景入手)明确:(1)大海——宁静时,是友人的絮语;汹涌时,是对命运的不屈——自由的象征、力量的象征(2)背景拓展:《致大海》是普希金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
在写作这首诗之前四年,普希金因为在一系列政治讽刺诗中抨击沙皇统治,被流放到俄国南部,辗转于基希讷乌和敖德萨等地。
他在流放期间继续创作了大量富于斗争精神的诗歌,并与当地许多密谋推翻沙皇统治的革命者密切来往。
致大海-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新教材同步课件)
阅读落实
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大海!
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 己想逃往海外,追求 自由的愿望,也表达
…………
了诗人对失去自由的
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 懊丧,为逃往海外的
我的心陡然想要挣脱开,
夙愿难以实现而愁苦
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
大海既然是自由的象征,那么,“自由”“翻滚起伏”“闪 烁壮观”“幽静”“深沉”“有力”是大海性格中的一面,“沉 郁”“喑哑”“任性”“喜怒无常”“阴郁”“倔强”是大海性 格中的另一面,大海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性格中的任何一面,这 正体现了大海的自由精神。
阅读落实
教学内容四 体会诗歌中诗人情绪的起伏变化
阅读落实
教学内容二: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阅读落实
01
再见吧,自由的元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开篇两节写诗 人向大海告别。诗 人笔下的大海大气 磅礴,充满了动感。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素养提升
感受诗人的斗争激情
素养提升
01
开篇:诗人直接同大海对话,把大海当作朋友, 说大海在吐诉、呼唤,诗人也从大海的喧声中倾听到 了悲哀与召唤。当然,这实际上是借海写己——大海 的悲哀实是自己怨愤忧郁之情的写照,大海的召唤其 实是自己对自由的向往。
素养提升
01
主体:从三个方面回应大海的呼唤。一是接受暗示。 这一暗示不妨理解为诗人接受大海的召唤:集聚力量, 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二是连接愿望。诗人想奔 向远方,但他被“更强烈的感情”迷住,仍然留在海边 接受大海的召唤。三是追念“歌者”。
【特】《致大海》(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新版)
《致大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创作特点,把握本诗的写作背景。
2. 理清诗歌结构,分析诗中大海的特征,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
3.领悟诗歌主旨,深入领悟诗人通过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读识作者1.导入新课齐读(背)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
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二、诵读理结构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找出:作者与大海告别的部分;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2.本诗是一首抒情诗,写作者来到大海边和大海告别。
请找出作者与大海告别的部分。
第1、2两节和第14、15节。
3.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海之恋);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海之思);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海之念)。
4.这样我们可以把本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 诗人与大海告别。
第二部分:3-13 诗人面对大海引发的联想。
第三部分:14-15 诗人誓言绝不忘记大海,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5.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6.集体朗诵诗歌。
三、研读明情感1.本诗是一首写大海的抒情诗。
诗人对大海的感情是什么?怀念、礼赞。
2.结合诗歌内容,给“大海”加上恰当的修饰成分。
13-2《致大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时骋怀抒志颂大海,借“象”显情慕自由——《致大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回顾旧知,了解象征手法。
2.分析《致大海》的诗歌内容,理解“大海”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3.了解时代背景和诗歌创作动机,体会象征手法在传达情感主旨方面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1.理解《致大海》的诗歌内容,理解“大海”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2.把握诗歌象征手法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点拨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学习过程【课前准备】1.熟读《致大海》,梳理诗歌结构。
2.查阅普希金的生平经历和《致大海》的创作背景:(1)了解普希金两次被流放的经历。
(2)了解诗歌中普希金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的原因。
【课堂导入】复习导入:回顾诗歌意象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意象的选择体现出不同国家的诗人不一样的文化心理。
引入本节课内容:诗歌表达情感的另一种方式——象征手法。
【新知学习】活动一:识象征。
1.联系以往所学诗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什么是象征手法。
提示:《红烛》中的“红烛”,《树和天空》中的“树”“天空”“雪花”。
2.根据以上示例的共性,谈谈对象征手法的认识。
教师总结:象征是借助某人某物等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本体)的表现手法。
活动二:析象征。
1.结合预习收获,谈谈对《致大海》诗歌题目、诗歌情感基调的理解。
提示:联系以往所学类似的诗歌题目,如《致云雀》。
2.比较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致大海》,思考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不同。
点拨:诗歌表达情感有直抒胸臆式的,也有隐晦委婉式的。
要想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需要通过诗句中的典型物象。
分析物象要把握物象的特点。
3.小组讨论:诗人笔下的“大海”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他对大海什么样的情感?预设:自由、忧郁、沉郁、任性、喜怒无常……点拨:诗人在展现“大海”特点时,有些词句会给大家的阅读理解带来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大海》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普希金生平、主要作品及创作背景,学习诗歌优美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诗歌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感受中外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教学难点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研究法、阅读评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读识作者1.导入新课齐读(背)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
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二、诵读理结构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找出:作者与大海告别的部分;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2.本诗是一首抒情诗,写作者来到大海边和大海告别。
请找出作者与大海告别的部分。
第1、2两节和第14、15节。
3.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海之恋);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海之思);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海之念)。
4.这样我们可以把本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 诗人与大海告别。
第二部分:3-13 诗人面对大海引发的联想。
第三部分:14-15 诗人誓言绝不忘记大海,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5.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6.集体朗诵诗歌。
三、研读明情感1.本诗是一首写大海的抒情诗。
诗人对大海的感情是什么?怀念、礼赞。
2.结合诗歌内容,给“大海”加上恰当的修饰成分。
自由奔放的大海,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的大海,闪耀着娇美的容光的大海,黄昏时寂静的大海,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的大海……3.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作者借大海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
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4.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结合诗句“再见吧,自由的原素”与作者写作背景来分析。
《致大海》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
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4.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也就是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5.诗人由大海而想起拿破仑和拜伦,这反映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
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
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正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世界空虚了……大海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6.这首诗将大海人格化,在诗中标画出这些动人的句子并讨论:这样写好在哪里?诗人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如将“波光”写成“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大海对话,使大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作者对大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7.总结:《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
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也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诗歌以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纵情抒写大海。
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诗情奔放,读之好像我们也成了站在山崖上向大海呼唤或在风中久久徘徊于大海边的诗人。
诗人把自己最真实的心路历程借大海这一形象,用第一人称“我”对第二人称“你”的倾吐方式切入,使“我”与大海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四、赏读品精彩1.小组合作探究:选择1—2节处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可以从表现手法、意象选择、意境营造、语言运用、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2.展示示例:例一: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
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
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例二: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
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例三: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这里的“歌者”指拜伦。
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棗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例四: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棗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带到“荒漠之乡”棗第二次流放的地方。
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五、演读达神韵1.演读视频欣赏(因翻译版本不同,与课文有出入)。
2.学生演读展示。
六、拓读辨异同阅读舒婷《致大海》,比较两首诗歌的不同之处,并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致大海舒婷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还由海风日夜日夜地呢喃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都被海涛秘密秘密地埋葬有过咒骂,有过悲伤有过赞美,有过荣光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呵,大海就算你的波涛能把记忆涤平还有些贝壳撒在山坡上如夏夜的星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呵,生活固然你已断送无数纯洁的梦也还有些勇敢的人如暴风雨中疾飞的海燕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从海岸的山岩多么寂寞我的影从黄昏到夜阑多么骄傲我的心“自由的元素”呵任你是佯装的咆哮任你是虚伪的平静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一切的过去——这个世界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展开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2.第二节诗中“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揭示了大海与生活什么样的联系?3.作者在诗中把什么比作夏夜的星?又把什么比作疾飞的海燕?4.结尾“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是什么意思?回顾自己的生活,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5.在汹涌的大海面前,在坎坷的人生路上,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提示: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
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
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
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
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
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
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
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1)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阐述主旨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
人要象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表达人面对生活要心胸豁达,极积向上的人生真缔。
(2)指大海跟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则暗喻了生活就像大海一样变幻莫测,波涛汹涌。
(3)作者在诗中把贝壳比作是夏夜的星,把勇敢的人比作疾飞的海燕。
11(4)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把黑暗放下,就是光明把损失放下,就是收获面对现实生活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 自己要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5)有勇气直面痛苦,有信念解决困难,有梦想塑造未来,有头脑有智慧,有思想有品格,面对坎坷,首先要有大海一样博大的胸怀去承担它随之带来的痛苦,其次要有决心毅力和智慧去化解困难,最后,要有一颗自由的心来储藏回忆,感恩这一切磨难给自己带来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灵魂,以及经历坎坷后的从容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