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 (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羊水异常:过多、过少、混浊、早破水; (10)异常分娩: 1)产钳、胎头吸引分娩、因故剖腹产; 2)臀位或足位产; 3)第二产程>4小时、全产程>30小时; 4)急产等;
(11)新生儿低血糖; (12)新生儿低血钙 。
9
3 .出生后因素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炎、脑膜炎等;
(2)中毒:1)铅;2)CO等; (3)新生儿惊厥; (4)脑血管栓塞; (5)新生儿硬膜下血肿、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6)颅脑外伤; (7)新生儿感染:1)肺炎;2)脐炎;3)皮肤感 染;4)中耳炎等; (8)核黄疸或迁延性黄疸; (9)生后1W内重度营养不良、贫血; (10)生理性体重减低恢复过慢。
加拿大2.6,爱尔兰2.0,芬兰2.5,挪威2.1,瑞典2.4
,英国为2.0,美国为2.1。
我国调查的结果:脑性瘫痪男性患病率为1.95,
女性为1.22,1岁以下组患病率为2.15,6岁组为1.04。
3
三、脑性瘫痪的分型
(一)临床分型
1.痉挛型(spastic):以锥体系受损为主。
7
2.围生期因素 (1)早产儿、未熟儿、低出生体重儿; (2)过期产、巨大儿; (3)多胎; (4)新生儿窒息; (5)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 (6)新生儿核黄疸、黄疸迁延; (7)胎盘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老化等;
8
(8)脐带异常:脱垂、绕颈等;
12
2.痉挛型双瘫的临床表现
因本型患儿头部控制能力和两手的正中位指向能力 可以得以发育,上肢与手的功能发育相对较好,所以很 少在9个月前被诊断。轻症患儿常在发育至抓物站起或 在18个月至2岁开始步行时因发现尖足始就诊而被诊断。
13
(1)卧位阶段
患儿婴儿期在仰卧位上常见ATNR姿势,逐渐出现髋关 节内旋和伸展、内收,踝关节从早期的背屈位而逐渐成为跖 屈位。当大腿后侧肌群(膕绳肌)出现痉挛时,患儿上举下 肢时因膝关节屈曲而不能平行的上举下肢。
程度相似。
5
四、脑性瘫痪的原因
已经知道脑的损伤和发育异常是脑性瘫痪的病因,
将引起脑损伤病因区分为出生前、围生期及出生后三
个不同时期的原因 。
1 .出生前因素
(1)基因病:遗传性神经疾病;
(2)胎芽病:1)接受X线照射;2)病毒感染;
3)药物影响(激素类、氨甲碟呤、他巴唑等)。
一、脑性瘫痪定义
定义: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
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
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癫 痫、行为异常、中枢性视听觉障碍、语言障碍等
脑瘫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一组由脑损伤而导致的临 床综合征。
1
脑瘫定义三要素
2.不随意运动型 (dyskineti):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
不随意运动增多。
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 、肌张力失调 、震颤等
3.强直型 (rigid):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呈齿轮、铅
管样持续性肌张力增高。
4.共济失调型 (ataxia):以小脑受损为主。
5.肌张力低下型 (hypotonic)
11
1.神经系统检查体征
表现为锥体束损害的体征。 (1)深部腱反射亢进 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 内收肌反射等明显亢进。 (2)折刀现象阳性。 (3)病理反射阳性:Babinsk征阳性,踝阵挛、髌阵挛 阳性。 (4)肌肉痉挛,表现在伸肌与屈肌均痉挛,主动肌与 拮抗肌间缺乏相反抑制。 (5)肌张力增高: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缩小, 腕关节掌屈角增大;摆动度降低,肌肉硬度增高。 (6)肌力减低。
10
五、脑性瘫痪各型的临床症状
(一)痉挛型 痉挛型(spastic type)为脑性瘫痪患儿中占比例最
多的一型,约占所有脑性瘫痪的60~70% 。 多数是因早产、未熟儿、低出生体重以及新生儿窒息
等原因所致,近年来随着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的上升, 痉挛型患儿逐渐增多。
可区分为痉挛型双瘫、偏瘫和四肢瘫。
6.混合型 (mixed types):同一患儿表现有两种或两
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4
(二)按瘫痪部位分型
1.单肢瘫(monoplegia):单个肢体受累; 2.双瘫(diplegia):四肢受累,上、下肢症状相比,
上肢轻, 下肢重; 3.三肢瘫(triplegia):三个肢体受累; 4.偏瘫(hemiplegia):半侧肢体受累; 5.四肢瘫(tetraplegia):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6
(3)胎儿期因素:1)感染:梅毒螺旋体、唾液 腺病毒、李斯特菌属、巨细胞包涵体、流感病毒、风 疹病毒等;2)低血糖;3)宫内缺氧;4)胎儿红细 胞症。 (4)孕母因素:1)妊娠中毒症;2)反复阴道流血 ;3)过量吸烟或饮酒;4)初产>34岁或<20岁;5) 妊 娠中手术;6)习惯性流产、早产、死产;7)子痫。
发育性: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 损害所致。
非进行性:脑瘫的病理改变是非进行性的。 永久性: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
的中枢性运动障碍。
2
二、脑性瘫痪患病率
脑性瘫痪患病率是指出生后存活的每1000名小
儿中患脑性瘫痪的人数(‰)。
最新报道的脑性瘫痪的患病率为,澳大利亚2.3,
14
俯卧位上可用两手和上肢负荷体重,因此可以获得 四点支持位的发育。患儿在俯卧位上可应用两上肢向后 方推自己的身体的方式转换为坐位,其时,两下肢常出 现硬直性伸展与内收。
15
(2)坐位阶段
由于此型患儿头部、颈部和躯干障碍相对较下肢轻, 所以此型患儿大都能发育至坐位水平。但是坐位姿势异常, 坐位的基底支持面积小,因为髋关节屈曲不充分,出现代 偿的脊柱前屈而呈现园背。当患儿仰头向上方看时,会出 现突然的髋关节伸展致使身体向后方倾倒。在伸腿坐位上, 由于髋关节内收肌群的屈曲和痉挛,同时腹部的肌肉和膕 绳肌的痉挛,致使骨盆后倾,坐位的支点不是在坐骨结节 上,而是在骶髂关节处。为了维持坐位的稳定,需要将躯 干向前方倾斜,使脊柱过度的后弯,这也是形成圆背的原 因之一,躯干在坐位上不能竖直。由于这类患儿的髋关节 明显内收、内旋,患儿喜欢取 “W”坐位。
(11)新生儿低血糖; (12)新生儿低血钙 。
9
3 .出生后因素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炎、脑膜炎等;
(2)中毒:1)铅;2)CO等; (3)新生儿惊厥; (4)脑血管栓塞; (5)新生儿硬膜下血肿、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6)颅脑外伤; (7)新生儿感染:1)肺炎;2)脐炎;3)皮肤感 染;4)中耳炎等; (8)核黄疸或迁延性黄疸; (9)生后1W内重度营养不良、贫血; (10)生理性体重减低恢复过慢。
加拿大2.6,爱尔兰2.0,芬兰2.5,挪威2.1,瑞典2.4
,英国为2.0,美国为2.1。
我国调查的结果:脑性瘫痪男性患病率为1.95,
女性为1.22,1岁以下组患病率为2.15,6岁组为1.04。
3
三、脑性瘫痪的分型
(一)临床分型
1.痉挛型(spastic):以锥体系受损为主。
7
2.围生期因素 (1)早产儿、未熟儿、低出生体重儿; (2)过期产、巨大儿; (3)多胎; (4)新生儿窒息; (5)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 (6)新生儿核黄疸、黄疸迁延; (7)胎盘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老化等;
8
(8)脐带异常:脱垂、绕颈等;
12
2.痉挛型双瘫的临床表现
因本型患儿头部控制能力和两手的正中位指向能力 可以得以发育,上肢与手的功能发育相对较好,所以很 少在9个月前被诊断。轻症患儿常在发育至抓物站起或 在18个月至2岁开始步行时因发现尖足始就诊而被诊断。
13
(1)卧位阶段
患儿婴儿期在仰卧位上常见ATNR姿势,逐渐出现髋关 节内旋和伸展、内收,踝关节从早期的背屈位而逐渐成为跖 屈位。当大腿后侧肌群(膕绳肌)出现痉挛时,患儿上举下 肢时因膝关节屈曲而不能平行的上举下肢。
程度相似。
5
四、脑性瘫痪的原因
已经知道脑的损伤和发育异常是脑性瘫痪的病因,
将引起脑损伤病因区分为出生前、围生期及出生后三
个不同时期的原因 。
1 .出生前因素
(1)基因病:遗传性神经疾病;
(2)胎芽病:1)接受X线照射;2)病毒感染;
3)药物影响(激素类、氨甲碟呤、他巴唑等)。
一、脑性瘫痪定义
定义: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
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
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癫 痫、行为异常、中枢性视听觉障碍、语言障碍等
脑瘫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一组由脑损伤而导致的临 床综合征。
1
脑瘫定义三要素
2.不随意运动型 (dyskineti):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
不随意运动增多。
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 、肌张力失调 、震颤等
3.强直型 (rigid):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呈齿轮、铅
管样持续性肌张力增高。
4.共济失调型 (ataxia):以小脑受损为主。
5.肌张力低下型 (hypotonic)
11
1.神经系统检查体征
表现为锥体束损害的体征。 (1)深部腱反射亢进 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 内收肌反射等明显亢进。 (2)折刀现象阳性。 (3)病理反射阳性:Babinsk征阳性,踝阵挛、髌阵挛 阳性。 (4)肌肉痉挛,表现在伸肌与屈肌均痉挛,主动肌与 拮抗肌间缺乏相反抑制。 (5)肌张力增高: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缩小, 腕关节掌屈角增大;摆动度降低,肌肉硬度增高。 (6)肌力减低。
10
五、脑性瘫痪各型的临床症状
(一)痉挛型 痉挛型(spastic type)为脑性瘫痪患儿中占比例最
多的一型,约占所有脑性瘫痪的60~70% 。 多数是因早产、未熟儿、低出生体重以及新生儿窒息
等原因所致,近年来随着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的上升, 痉挛型患儿逐渐增多。
可区分为痉挛型双瘫、偏瘫和四肢瘫。
6.混合型 (mixed types):同一患儿表现有两种或两
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4
(二)按瘫痪部位分型
1.单肢瘫(monoplegia):单个肢体受累; 2.双瘫(diplegia):四肢受累,上、下肢症状相比,
上肢轻, 下肢重; 3.三肢瘫(triplegia):三个肢体受累; 4.偏瘫(hemiplegia):半侧肢体受累; 5.四肢瘫(tetraplegia):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6
(3)胎儿期因素:1)感染:梅毒螺旋体、唾液 腺病毒、李斯特菌属、巨细胞包涵体、流感病毒、风 疹病毒等;2)低血糖;3)宫内缺氧;4)胎儿红细 胞症。 (4)孕母因素:1)妊娠中毒症;2)反复阴道流血 ;3)过量吸烟或饮酒;4)初产>34岁或<20岁;5) 妊 娠中手术;6)习惯性流产、早产、死产;7)子痫。
发育性: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 损害所致。
非进行性:脑瘫的病理改变是非进行性的。 永久性: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
的中枢性运动障碍。
2
二、脑性瘫痪患病率
脑性瘫痪患病率是指出生后存活的每1000名小
儿中患脑性瘫痪的人数(‰)。
最新报道的脑性瘫痪的患病率为,澳大利亚2.3,
14
俯卧位上可用两手和上肢负荷体重,因此可以获得 四点支持位的发育。患儿在俯卧位上可应用两上肢向后 方推自己的身体的方式转换为坐位,其时,两下肢常出 现硬直性伸展与内收。
15
(2)坐位阶段
由于此型患儿头部、颈部和躯干障碍相对较下肢轻, 所以此型患儿大都能发育至坐位水平。但是坐位姿势异常, 坐位的基底支持面积小,因为髋关节屈曲不充分,出现代 偿的脊柱前屈而呈现园背。当患儿仰头向上方看时,会出 现突然的髋关节伸展致使身体向后方倾倒。在伸腿坐位上, 由于髋关节内收肌群的屈曲和痉挛,同时腹部的肌肉和膕 绳肌的痉挛,致使骨盆后倾,坐位的支点不是在坐骨结节 上,而是在骶髂关节处。为了维持坐位的稳定,需要将躯 干向前方倾斜,使脊柱过度的后弯,这也是形成圆背的原 因之一,躯干在坐位上不能竖直。由于这类患儿的髋关节 明显内收、内旋,患儿喜欢取 “W”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