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最新教研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时皇帝日常处理的纷繁的政务。
(轻重失当)
蹇叔老谋深算,弦高机智勇敢,先轸忠直刚烈,都只寥寥数笔,便 刻画得栩栩如生。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 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褒词贬用)提示:1.某些成语具有多义性,既含有褒义,也含有贬义,要根据语境去 判断其褒贬。2.某些词语(包括成语)由于特殊的表达需要(如幽默、讽刺), 被临时更换了褒贬色彩。
粉墨 登场
古义是用粉墨化妆,登台演戏。现比喻坏人经 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义)。
道貌 岸然
古义为神态严肃高傲。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因看见端甫道貌岸然,不敢造次”。现 在常用来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含有讽 刺意味)。
三、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知识就是力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新词语是指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词语。新创造的词语 共享单车
旧词赋新义 八卦、粉丝外来、方言词 可口可乐、忽悠衍生、缩略词一 高大上、微电影
头很好吃,全家都贪得无厌地自食其果。(作文片段《我和我的家人》)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本领也用完了(含贬义)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占着位置,或拿次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也用作 自谦的话。竽:古代管乐器。贪得无厌:对某种事物的欲望老不满足(含贬义)。
按照惯例,我们早餐喜欢吃地瓜粥。今天因为地瓜卖完了,妈妈只好黔驴技穷地削些芋头来滥竽充数。没想到那些种在阳台的芋

词义的转移(概念义的转移)
古 义 为 捕 捉 , 捉 住 。 如 《 左 传 · 哀 公 二 十 三 年 》中 “ 齐 师 败 绩 , 知 伯 亲 禽 颜 庚 ” 。 现 指 鸟 类 或 鸟 兽 的 总 称 。

人教版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优质教学课件(第3课时)

人教版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优质教学课件(第3课时)
汉语中不少词语带有感情色彩,即便是中性词,在具体的语境 中也常带有褒贬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现 文中人物的感情;二是表达作者的感情偏向。
在特定的语境下,词语的感情色彩也会产生转化,表达出更为 复杂的情感。
1 褒词贬用
褒词贬用,往往与反语联系在一起,含有强烈的讽刺意义,增强了表达 效果。
这个秀才为什么买不到柴?就是因为秀才说话的语体色彩不对。秀才去集 市上买柴,和买柴人交谈应该使用通俗易懂的口语语体,结果秀才满口的书面 语体,卖柴人听不懂秀才所言,只好担着柴走了,秀才也没买到柴。
任务四:布置作业
1.搜集一些典型的段落或语句,探索作者如何利用词语 的褒贬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2.阅读小说《蒲柳人家》和《溜索》,同样是表现地域 特色的小说,比较这两篇作品在词语的选用上各有什么特点, 体现出怎样的风格。
另外斑蝥放出的“烟雾”不可能立刻消失,肯定会在空气中充 满段时间。比起“一股”来,“一阵”含有一段时间的意思,因 此用“一阵”更准确。
2.除了辨析词义以外,正确使用词语还要注意词语与其他词语 的搭配。常见的几种搭配不当情况有以下几种:
(1)选词不准确,不恰当 如:集体学习的好处,我觉得有几点是可以讨论的。 作者原想列举几点集体学习的好处,但结果读者所得的印 象和作者原意刚好相反,因为“可以讨论”通常有“尚不确定, 有待讨论”的意思。
“美丽极了”本是形容美到了极点,是褒义词,但在这里是反 语,是“丑陋”的意思,用作贬义词,强烈地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留 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2 贬词褒用
贬词褒用,表达赞美、爱好等感情。
如:“大家忘了他的聪明,给他起了个雅号,叫傻二哥!说他 ‘傻灵傻灵’的。”
“傻”本是贬义词,指“头脑糊涂,不明事理”或“死板,不知 变通”。在文中指“为人老实,不自私,不取巧”用作褒义词,赞 扬了傻二哥老实聪明,热心助人,不自私自利的高贵品质。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案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案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2.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

3。

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汉语词语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词语;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差异;结合词义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语言表达中词语选择的艺术,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本篇内容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语法知识,本单元围绕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开展课前学习活动,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第一阶段活动必备知识一、语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低级的语言形式,再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

例如:“禾”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hé”,它的意义是“禾苗”;“坦克”也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tǎn kè",它的意义是“装有火炮、机枪和旋转炮塔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等等。

它们都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

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如“江、河、土、越、而”;也有双音节的,如“沙发、坦克、玻璃、芙蓉";还有三音节或三音节以上的,如“法西斯、乌鲁木齐、奥斯特洛夫斯基"。

双音节语素有一部分是从外语中借来的,三个或三个音节以上的语素大都是从外语中借来的。

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代法,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不是语素的语言单位.例如:“蜡烛”中的“蜡"和“烛”可以分别被别的已知语素替代,由此可以判断“蜡”和“烛”各是一个语素。

二、词和词汇1.词的概念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作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名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名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名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学会主动地运用工具书来探究语言知识。

二、在探究活动中积累、梳理古今语言现象。

三、了解学校文化的同时实现文化认同和传承。

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知识科普和词义辨析张元济先生主持商务印书馆时期,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大型语文工具书《辞源》出版。

设计意图:了解词典的重要性以及《辞源》、张元济、元济高级中学之间的渊源。

贴合学生当下的生活情境设计活动,引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活动探究1:《辞源》为什么不是《辞元》?“源”本意是源头,如追根溯源,源远流长。

“元”本意指头,首,引申为第一。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来辨析词义,梳理词义,并积累成语,启发学生关注常见常用的词汇,促成勤思考、爱探究的习惯。

二、活动一:探究“张元济自述”文段中的字词含义和语言现象臣张元济年二十岁浙江嘉兴府海盐县人由廪贡生中式光绪己丑恩科本省乡试第十名举人应壬辰科会试中式第四十七名贡生保和殿复试一等第十名殿试二甲第二十四名。

活动探究:请你和你的同学合作来读懂这份张元济先生的履历表。

学生自主、互助探究和师生共同探究来完成活动。

(首先让学生断句;然后让学生找到不认识的词语;接着让学生找到有哪些是自己会的,帮助同学解释一下。

)(1)由廪贡生:①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

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②廪:粮仓;由政府供给的粮食。

(A.大家查找现代汉语词典发现,现代汉语词典写成“粮食”,范围扩大,引出古今异义的概念。

B.让学生再次阅读刚才的文本,找到里面其他的古今异义词,也即现在不这样说的词。

如“嘉兴府”,现在是市。

C.指出“仓廪府库”这里的“廪”的含义,粮仓。

后面“府库”,是地点,“仓”也是地点,因此“廪”肯定也是地点,只能是粮仓。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语文《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语文《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词语的语法知识。

2.总结词语的种类,分门别类积累不同的词语。

3.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能够根据语境正确词语的含义。

4.在正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把握辨析词语的方法,能够在考场上准确作答。

【教学重难点】1.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

2.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

3.观察词语的活用、句子语序的变化等,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新课导入】从小学到中学,我们一直都在积累词语。

汉语中的词语数量巨大,我们不可能全部掌握,但每个人都应当有意识地扩充自己的词语库,努力提升阅读和表达的能力。

有些人说话写文章干巴巴的,拙于表达,词不达意,就是因为积累的词语太少。

在学习期间,我们也一直都在积累词语,但未必有方法上的理性认识。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项学习活动——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教学过程】一、怎样积累词语同学们要想使自己的词语丰富,必须善于积累。

那么,怎样积累词语呢?1.从课本中积累。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用词都非常准确、生动。

因此,要善于从课本中积累词语。

2.从课外读物中积累。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同学们积累词语的重要来源。

因此,我们不仅要搞好课外阅读活动,而且要从课外读物中摘抄词语。

特别是遇到不懂的词语,千万不要放过,要到真正弄明白为止。

3.在平时生活中积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语言各具特点,我们应该留心听并随时收集。

如此日积月累,自己就会感到词语越来越丰富。

4.在使用中积累。

积累词语不能只把它们记在本子上,要在平时回答问题、与别人谈话或写作文时,尽量运用已掌握的词语,这样才能达到巩固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积累词语,可以建立一个“词语摘抄本”(有兴趣还可取个好听的名字),把从各个途径积累的词语抄在上面。

抄写词语可以按词性归类,也可以按用途或自己的习惯归类。

经过日积月累,词汇一定会丰富起来。

二、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丰富多彩熟语是指在语言实践中长期使用,或在人民群众口头长期流传而约定俗成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练的形式的固定短语。

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学习活动:丰富词语积累》

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学习活动:丰富词语积累》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学习活动:丰富词语积累》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认识到词语积累的重要性,掌握有效的词语积累方法,并能初步运用新积累的词语进行简单的表达。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多样化的词语积累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归纳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积累词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对优秀语言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并尝试在表达中融入个人创意。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积累富含文化意蕴的词语,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文化自信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掌握有效的词语积累方法,如阅读积累、分类记忆、语境应用等。

•初步运用新积累的词语进行简单的表达。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积累的词语灵活运用到实际表达中,避免生搬硬套。

•如何在积累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多媒体课件(包含词语分类、例句展示等)•课外阅读材料(如成语故事、诗词歌赋等)•词典、同义词词典等工具书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词语积累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

•示范法:通过具体实例展示如何积累和应用词语。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词语积累实践活动,如阅读摘录、分类记忆等。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词语积累的心得体会,分享经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因词语贫乏而表达不清的趣事,引发学生思考词语积累的重要性。

•明确目标:简要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即掌握词语积累的方法和初步运用新词语进行表达。

2. 新课教学•方法介绍:•阅读积累:介绍通过阅读书籍、文章等方式积累词语的方法,强调注意摘录和分类。

•分类记忆:展示词语分类的示例(如成语、俗语、诗词等),引导学生理解分类记忆的优势,并尝试自己分类。

•语境应用:通过例句展示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强调理解词语含义和适用情境的重要性。

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学习活动: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学习活动: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学习活动: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掌握词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词义辨析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品味词语的精妙运用中,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其创造性表达的兴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掌握词义辨析的基本方法,如语境分析法、同义词对比法等。

•能够在具体语境中准确选用词语,表达清晰、恰当。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词语的细微差别,尤其是在相近词义间的辨析。

•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复杂语境中的词语选择问题。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多媒体课件(包含词义辨析的实例、图片、视频等)•词典、同义词词典等工具书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词义辨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示例法:通过具体实例展示词义辨析的过程。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词义辨析的心得体会。

•练习法: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一场误会因一个词语的使用不当而引发”,引导学生思考词语选择的重要性,进而引出词义辨析的话题。

2. 新课教学•理论讲解:简要介绍词义辨析的基本概念、意义及常用方法(如语境分析法、同义词对比法等),并举例说明。

•实例分析:•选取几组具有代表性的近义词(如“美丽”与“漂亮”、“热爱”与“酷爱”等),通过例句展示它们在语境中的不同用法和含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词语的细微差别,理解其适用的具体情境。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他近义词的辨析,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技巧传授:总结词义辨析的实用技巧,如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搭配习惯等,并强调在实际运用中的灵活性。

【语文】《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学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语文】《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学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⑴组6个单位都是由一个音节组成 的,有音有义,是最小的语音语义 结合体,是语素。
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⑵玻璃 蜘蛛 囫囵 宇宙 法西斯 阿斯匹林
第⑵组6个单位都是由双音节或多音节组成,若把这 两个或多个音节拆分开来单独看,它们都失去了意义, 不能算语素。只有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才有意义,才能 算一个语素。
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⑷来源于群众口语 不少成语来源于口头通俗而形象的俗语。如:狼子野心——《左 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似乃狼也,其可畜乎!”;“雪 中送炭”“锦上添花”为宋代口语。 成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包罗万象,内蕴丰富。 通过成语可以以小见大,可以洞察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感受传统 文化的点点滴滴。同学们可从不同角度做探究,不必面面俱到。”
1.了解“语素、字、词”的概念和关系 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构词单位。换言之 ,语素是最小的不能再拆分出更小的单位来的语言单 位。语素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同时语素可 以组成合成词,有的可单独成词(单纯词)。
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第一、单音节语素,必须是有意义的,否则就不是语 素。例如:“玻”它是一个完整的音节,但它不能独 立表义,因此只是一个字而非一个语素。而“英”, 从形式来看,它和“玻”一样,但它是一个语素,因 为“英”可以独立表义,是个不能拆分的音义结合体 (即定义里限定的“最小的”)。
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锦鲤】 2018年夏天,国内女生选秀节目《创造101》中,一个 女孩叫杨超越,因其清纯可爱不做作的形象被广大网友 喜爱,而其在最后出道竞争中以第三位出道,被称为“ 锦鲤姑娘”,“锦鲤”后指代那些与好运有关的事物, 如有好运的人或能够带来好运的事情。

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题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本单元共安排了三项学习活动:丰富词语积累,把握古今词语的联系和区别,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运用。

本单元以“语言家园”为人文主题,隶属“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

旨在通过学习,了解汉语词语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词语;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差异;结合词义特点,探究语言表达中词语选择的艺术,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教学目标1.从词语的“家族”和“系统”出发,丰富词语积累,关注新词语。

2.了解常见古今异义词词义的不同,结合典型例句理解词义演变的常见类型。

3.体会并把握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探究作家准确运用词语的表达艺术。

教学重点丰富词语积累,了解常见的古今异义词及词义演变的常见类型。

教学难点体会并把握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探究作家准确运用词语的表达艺术。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说话写文章离不开词语。

如同盖房子需要砖石一样,词和短语就是语言表达的“砖石”。

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读多记,充实自己的词语库,从而更好地发挥语言的表现力。

积累是为了运用,要让词语库中的词语“活”起来。

我们需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学习活动一:丰富词语积累1.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汉语中的词语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家族”、成系统的。

我们要学会触类旁通,有技巧地增加词汇量。

仔细观察下列词语,有何规律?①“理解”“理由”“整理”“办理”“梳理”“条理”等②“希望”“展望”“瞻望”“遥望”“盼望”“渴望”等规律:①包含语素“理”,②包含语素“望”。

这些词包含共同的语素,可以据此积累词语。

(共同语素积累法)①发挥—发扬;侵犯—侵占;坚决—坚定;履行—执行②熟悉—陌生;勤奋—懒惰;坚强—软弱;精致—粗糙③炒—烩—炖—炸—煎—烤—焖—涮④初试—复试;学士—硕士—博士;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规律:①同义关系。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一、教学目标1. 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难点词汇;2. 学会词语的解释方法和技巧;3. 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步骤1. 感觉启发学生们每日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积累着各种各样的词语。

因此,通过此活动来引发学生们注意并感悟积累词汇的重要性。

教师可列举如下情境引发学生思考:(1)你有没有遇到过读书时不懂某个词汇的意思,需要翻译查询;(2)你有没有在写作文的时候找不到恰当的表达方式;(3)在平时的交流中,我们有没有遇到过用词不当的情况。

引导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词汇积累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积极对待词汇积累学习的态度。

2. 词汇梳理与学生一起梳理本单元的重点、难点词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份词汇表,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梳理词汇的同时,针对其中“生疏”或“深奥”的词汇,教师可针对性进行“解释”。

3. 词汇解释方法引导在词汇解释方法引导的处理上,可采用引导学生用英文自组句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境记忆及判断、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以下句子:(1)The weather is warm and humid today.(2)The new teacher wore a white shirt and black trousers.要求学生根据句子内容确定有“warm and humid”和“whiteshirt and black trousers”两个词语,然后分别进行解释。

可以尝试着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比较:(1)正确性:所解释的词语是否符合语境;(2)清晰度:词语解释是否清晰、明了;(3)鲁棒性:词语解释是否可以用于多种不同的语境。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学会新的词语的同时,也能够根据语境将词语进行辨析,真正达到从语境出发理解词义的目的。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并列关系:如行尸走肉、防微杜渐等; • 偏正关系:如庞然大物、后起之秀等; • 动宾关系:如不见经传、好为人师等; • 补充关系:如无动于衷、遗臭万年等;
• 承接关系:如画龙点睛、落井下石等; • 转折关系:如虽死犹生、明知故犯等; • 递进关系:如得寸进尺、得陇望蜀等; • 选择关系:如宁死不屈、宁缺毋滥等; • 因果关系:如打草惊蛇、亡羊补牢等; • 条件关系:如唯利是图、逢人说项等; • 目的关系:如守株待免、借刀杀人等; • 假设关系:如有闻必录、风雨不改等; • 让步关系:如死不瞑目、插翅难逃等
二、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 熟语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和文化的缩 影,在意义表达上非常丰富、灵活。熟语主要包括 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 熟语具有结构上的稳定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两大 主要特征。
(一)成语的积累
• 成语的积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积累: • 1、按成语的来源积累 • 2、按成语结构特点积累 • 3、按成语含义积累
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单元导语
说话写文章离不开词语。如同盖房子需要砖 石一样,词和短语就是语言表达的“砖石” 。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多读多记, 积累尽可能丰富的词语,形成自己的词语库 。词语库充实了,才有选择的余地,才能更好 地发挥语言的表现力。积累是为了运用,要 让词语库中的词语“活”起来,就要准确理 解词语的含义,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 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2、小试牛刀:将下面20个词语分成四组,并说明分组依据。
沉静 破土 布衣 踌躇 平静 结籽 静谧 安静 犹豫 寂静 果断 拔节 黔首 迟疑 萌芽 爽快 百姓 抽穗 黎民 庶人
• 第一组:包含共同语素“静”:沉静、平静、静谧、安静、寂静 • 第二组:“百姓”的近义词:布衣、黔首、百姓、黎民、庶人 • 第三组: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迟疑、踌躇、犹豫、果断、爽快 • 第四组:体现时间顺序的词语:破土、萌芽、拔节、抽穗、结籽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大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大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大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必修(上)第八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单元要求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属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要求,本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究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第八单元设置为综合实践活动,由《单元导语》《学习活动》《学习资源》栏目构成。

单元导语,扼要解释和说明单元主题,阐述开展活动的重要意义,提示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提供活动的主要路径。

学习活动,设计了丰富词语积累、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三个学习活动,侧重强调词语的积累、理解与使用。

在学习资源上分别选入了吕叔湘、朱德熙、王力等语言学家的作品,从“语言的演变"“词义的辨析与使用”“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等角度对汉语言的特点、发展演变、使用方法等加以说明。

本单元强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核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文生活情境中,体验语文,应用语文,形成特定的语文素养。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归属人文主题是“语言家园”。

“语言家园"专题学习设计以第八单元教材内容为核心,纵横拓展。

纵的方面,可延伸到“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任务群;横的方面,可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第一、三、七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第二单元)、“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第四单元)、“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第五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第六单元)进行有效整合。

本专题以“编制一本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词语使用手册”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梳理每篇课文中的特殊语言现象,积累、梳理和探究语言的传承与演变。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视频:如果可能,可以使用相关视频资料来展示词语的实际使用场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或平台,让学生进行在线练习和互动,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经常遇到需要解释词语的情况?”比如,当你们读到一篇有趣的文章时,是否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词语,需要查阅词典来理解其含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词语的奥秘。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拼读、理解和运用本单元中的词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审美情趣:通过欣赏和分析词语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解新课:对单元中的词语进行讲解,包括词语的拼音、意思、用法等方面的内容。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词语。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心得。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组织学生进行词语接龙游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又可以巩固词语记忆。
-学生可以定期进行词语测试,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时发现和弥补不足。
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带领学生学习了《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这一章节。通过互动讲授、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拼音、意思和用法,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朗读下面的熟语,按不同的熟语类型进行归类。

放空炮、水仙不开花——装蒜、破釜沉舟、风凉话、炉火纯青、百川归海——大势所趋、一锤子买卖、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狡兔三窟、敲边鼓、叠床架屋、不管三七二十一属于歇后语类:水仙不开花——装蒜;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属于成语类:破釜沉舟、炉火纯青、狡兔三窟、叠床架屋属于惯用语类:放空炮、风凉话、一锤子买卖、敲边鼓、不管三七二十一四、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1.了解“一词多义”的具体内涵内涵: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本来的意义)、引申义、比喻义等。

①词的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②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如“引”:《说文》解释“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

成语“引而不发”的“引”,就用引的本义,其他意义如“延长、引申、引导、引退”等,都是从“开弓”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

③词的比喻义比喻义是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相沟通而产生的新义。

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险境地”。

例1 :绝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陶渊明《桃花源记》)③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吴均《与朱元思书》)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郦道元《三峡》)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张岱《湖心亭看雪》)例2 :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诸葛亮《出师表》)③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世说新语·雅量》)④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⑤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走进语言堂奥微探古今言殊——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教材分析:本单元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单元主题“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属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能够“增强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本单元中的第二个学习任务“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和区别”要求学生能够学生关注古今词义发展演变的现象,了解词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古今词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观念。

这是教材编写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重点。

要完成本单元学习目标不仅要关注词语本身,还应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语言信息,理解词语的含义,反对单项传递的讲授和机械训练。

同时,教材提供了一些“学习资源”,所选文章均出自语言学大家,讲解深入浅出,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研究某专题必要的知识,他们抽丝剥茧导译语言的思维方式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语理提升提供借鉴。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回顾已学文言文篇目,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词义的异同;将具体情境的言语活动经验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策略,避免用现代汉语意义理解古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够便是、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文言文中的语言现象,增强思维的灵敏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知古文、现代汉语、方言的不同之处,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祖国富有文化底蕴的文言文知识,了解方言中的语言文化,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学生学情:高一年段学生语言文字基础薄弱,缺少古代汉语语言规律训练。

但班级学生思维活跃,班级学习气氛积极向上,学生有很好的互助意识并且敢于面对知识自己的知识缺陷。

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在课堂上展开课堂活动。

同时,学生中有一部分来自乡镇中学,他们文静踏实,但语言经验不足,教师在授课时应关注这一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精品备课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精品备课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来源: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刻舟求剑 拔苗助长 历史故事 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四面楚歌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古代文献 狐假虎威 一鼓作气 瓜田李下 群众口语 狼子野心 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二.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②惯用语
惯用语是口头上常用的习惯用语。例如:“钻空子”“吹牛皮”“扣帽子”等。 惯用语同成语有相同之处:具有简明、生动、形象的特点。 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
③来自外语和汉语方言的新词语。如“作秀”,指表演、显示自己。“秀”译自英 语“show”。
④词语衍生和缩略形成的新词语。如先有“白领”“蓝领”,相应又衍生出“金 领”“粉领”“黑领”等;词语缩略更常见。如“央行”“高考”等。
三.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2.新词语积累
2018年网络新词
真香 肥宅快乐水 C位 锦鲤 有毒
(1)惯用语通俗易懂,具有口语色彩;成语显得文雅,含义深,具有书面语的特点。 (2)惯用语大多是三个音节的固定结构;成语大多是四个音节,结构类型较复杂。 (3)惯用语大都能拆开,在动宾之间能插进其他成分;而成语一般不能随意拆开插进别的成 分。例如:打棍子——打了你一棍子。 敲竹杠——敲了他的竹杠。
内涵: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 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我们在使用惯用语时,应该注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 的感情色彩。“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作时拖延时间,懒散拖沓;一个指 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
【情境设置】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一直都在积累词语,但未必有方法 上的理性认识。
汉语中的词语数量巨大,我们不可能全部掌握,但每个 人都应当有意识地扩充自己的词语库,努力提升阅读和表达 的能力。有些人说话写文章干巴巴的,拙于表达,词不达意, 就是因为积累的词语太少。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案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案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词语的语法知识。

2.总结词语的种类,分门别类积累不同的词语。

3.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能够根据语境正确词语的含义。

4.在正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把握辨析词语的方法,能够在考场上准确作答。

【教学重难点】1.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

2.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

3.观察词语的活用、句子语序的变化等,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新课导入】从小学到中学,我们一直都在积累词语。

汉语中的词语数量巨大,我们不可能全部掌握,但每个人都应当有意识地扩充自己的词语库,努力提升阅读和表达的能力。

有些人说话写文章干巴巴的,拙于表达,词不达意,就是因为积累的词语太少。

在学习期间,我们也一直都在积累词语,但未必有方法上的理性认识。

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项学习活动——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教学过程】一、怎样积累词语同学们要想使自己的词语丰富,必须善于积累。

那么,怎样积累词语呢?1.从课本中积累。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用词都非常准确、生动。

因此,要善于从课本中积累词语。

2.从课外读物中积累。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同学们积累词语的重要来源。

因此,我们不仅要搞好课外阅读活动,而且要从课外读物中摘抄词语。

特别是遇到不懂的词语,千万不要放过,要到真正弄明白为止。

3.在平时生活中积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语言各具特点,我们应该留心听并随时收集。

如此日积月累,自己就会感到词语越来越丰富。

4.在使用中积累。

积累词语不能只把它们记在本子上,要在平时回答问题、与别人谈话或写作文时,尽量运用已掌握的词语,这样才能达到巩固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积累词语,可以建立一个“词语摘抄本”(有兴趣还可取个好听的名字),把从各个途径积累的词语抄在上面。

抄写词语可以按词性归类,也可以按用途或自己的习惯归类。

经过日积月累,词汇一定会丰富起来。

二、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丰富多彩熟语是指在语言实践中长期使用,或在人民群众口头长期流传而约定俗成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练的形式的固定短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学设计《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是语文必修上第八单元的语言知识,说话写文章离不开词语。

如同盖房子需要砖石一样,词和短语就是语言表达的“砖石”。

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多读多记,积累尽可能丰富的词语,形成自己的词语库。

词语库充实了,才有选择的余地,才能更好地发挥语言的表现力。

积累是为了运用,要让词语库中的词语“活”起来,就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一、教学目标:1. 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2.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

3.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汉语词语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词语;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差异;结合词义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语言表达中词语选择的艺术,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本篇内容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语法知识,本单元围绕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开展课前学习活动,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第一阶段活动必备知识一、语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低级的语言形式,再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

例如:“禾”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hé”,它的意义是“禾苗”;“坦克”也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tǎn kè”,它的意义是“装有火炮、机枪和旋转炮塔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等等。

它们都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

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如“江、河、土、越、而”;也有双音节的,如“沙发、坦克、玻璃、芙蓉”;还有三音节或三音节以上的,如“法西斯、乌鲁木齐、奥斯特洛夫斯基”。

双音节语素有一部分是从外语中借来的,三个或三个音节以上的语素大都是从外语中借来的。

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代法,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不是语素的语言单位。

例如:“蜡烛”中的“蜡”和“烛”可以分别被别的已知语素替代,由此可以判断“蜡”和“烛”各是一个语素。

二、词和词汇1.词的概念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作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语素是构词的单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记录它们的书写符号则是字。

例如:他总是捣乱吗?“他”“乱”都能单说,可单独作句子成分,“总”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吗”能单独起语法作用,均是能单用的语素,都是词。

2.词的构成(1)(2)3.词汇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一种语言里所有(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词是词汇的构成成分,词与词汇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一种语言里可以有无数的词,但词汇只有一个,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等。

词汇还可以指一定范围内词的总称,如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词汇、上海话词汇、《红楼梦》词汇等。

固定短语是短语形式的词,当作词看待,所以词汇也可以叫语汇。

(1)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①双音节词占多数。

②构词法多种多样,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词。

③有独特的量词和语气词。

(2)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汇⎩⎪⎨⎪⎧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词、隐语熟语: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①词的分类依据不同的来源。

②隐语:不把要说的意思明说出来,而借用别的话来表示,古代称作隐语,类似后世的谜语。

另指黑话,暗语。

]三、词义 1.词义的性质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每个词都表示一定的意义,即词义。

词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色彩意义(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词义的性质:①词义的客观性。

词义是客观事物、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

②词义的概括性。

③词义的社会性。

词义为社会所承认和共同使用。

2.词义的分类词义的分类⎩⎪⎪⎪⎪⎨⎪⎪⎪⎪⎧据词义数量分⎩⎪⎨⎪⎧单义词:一般为科学术语、专有名词、 常见事物的名称多义词:一般分为⎩⎪⎨⎪⎧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据读音分⎩⎪⎨⎪⎧ 音同字同但意义不同音同字不同意义也不同据意义关系分⎩⎨⎧同义词⎩⎪⎨⎪⎧ 意义相同意义相近反义词⎩⎪⎨⎪⎧ 意义相反意义相对3.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1)词的本义是指文献记载的这个词最初的意义。

如“兵”的本义指“武器”。

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了;有些词本义虽还存在,但已不能独立使用。

(2)词的基本义就是词在现代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

一般在现代汉语的词典中列出的第一个义项就是该词的基本义。

基本义和本义可能一致,如“割”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用刀截断”;也可能不一致,如“兵”的本义是“兵器”,基本义是“战士,军队”。

(3)引申义是由词的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例如: ①他打.了人。

②打.掩护。

③打.理公词。

①句为基本义,②③句为引申义。

(4)比喻义是通过本词打比喻产生的固定词义。

例如:“尾巴”一词的本义指动物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但在下面这两个句子中却产生了比喻义。

①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做完,不能留下尾巴..。

②他甩掉了尾巴..。

在①句中“尾巴”指残留部分,在②句中“尾巴”指跟踪或尾随别人的人。

四、熟语熟语是定型了的词组或句子,相当于一个语言单位。

熟语源远流长,言简意赅,富有表现力。

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1.成语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词组)。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1)成语大致有六个来源①来源于神话传说。

例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②来源于寓言故事。

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

③来源于历史故事。

例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

④来源于文人作品。

例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

⑤来源于外来文化。

例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⑥来源于群众口语。

例如:咬文嚼字、不三不四、心直口快。

(2)成语有以下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

②意义的整体性。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

④形成的历史性。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3)成语的语法结构①并列关系例如:披坚执锐防微杜渐安身立命②承接关系例如:见异思迁先斩后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③目的关系例如:削足适履守株待兔杀一儆百④因果关系例如:水滴石穿水落石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⑤主谓关系例如:毛遂自荐杞人忧天夜郎自大叶公好龙⑥动宾关系例如:不见经传如丧考妣⑦动补(含形补)关系例如:轻如鸿毛退避三舍荒谬绝伦⑧动宾补关系例如:问道于盲拒人千里⑨连动关系例如: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⑩兼语关系例如:请君入瓮令人生畏引狼入室⑪偏正关系例如:衣冠禽兽扶摇直上一丘之貉2.惯用语惯用语是口头上常用的习惯用语。

例如:“钻空子”“吹牛皮”“扣帽子”等。

惯用语同成语有相同之处,也具有简明、生动、形象的特点。

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1)惯用语通俗易懂,具有口语色彩;成语显得文雅,含义深,具有书面语的特点。

(2)惯用语大多是三个音节的固定结构;成语大多是四个音节,结构类型较复杂。

(3)惯用语大都能拆开,在动宾之间能插进其他成分;而成语一般不能随意拆开插进别的成分。

例如:打棍子——打了你一棍子。

敲竹杠——敲了他的竹杠。

3.谚语谚语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谚语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结构整齐,音节匀称,音调和谐。

谚语与成语的区别:(1)从结构上看,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都是四个字的短语。

(2)从来源上看,谚语一般来自人民群众的口语,成语多来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等书面语言。

(3)从特点上看,谚语通俗易懂,成语文雅深刻。

4.格言格言是简练而含义深刻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例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谚语与格言的区别:(1)来源不同。

谚语来自人民群众;格言是名人语录,大都见于文献记载。

(2)意义色彩不同。

谚语通俗易懂,口语色彩鲜明;格言书面语色彩浓厚,有些必须加以解释才能使人理解其意义。

(3)格言比谚语的哲理性更强,教育意义更深刻,大都意味深长,使人警醒。

5.歇后语歇后语是一种由“前语”和“后语”组成,并且只要说出“前语”就能让人猜到“后语”意思的口头用语。

根据前后两部分的构成情况,歇后语可分为两类:(1)喻义的“前语”是一个比喻,“后语”是对“前语”的解释。

例如:水中捞月——一场空。

万年松树,十年芭蕉——粗枝大叶。

(2)谐音的“后语”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双关的意思。

例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

歇后语不能滥用,要注意场合。

第二阶段活动任务达成一、辨析近义词1.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一般来说,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它着人们的思维方法,着人们的行为习俗,着人们的情感抒发,着人们的审美趣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A.支配制约控制规定左右悬置B.制约支配控制左右规定悬置C.制约左右控制支配悬置规定D.支配制约左右控制悬置规定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近义实词辨析的能力。

支配:对人或事物起引导和控制的作用。

制约:限制约束,受环境制约。

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

左右:支配,控制。

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规定:对某一事物作出关于方式、方法或数量、质量的决定。

悬置:在宇宙空间里把一个概念或者事物不与任何其他事物概念思想等相联系,让它真正地独立存在,然后再来分析研究。

“悬置”与其他词意义差别较大,可以其为突破口。

由“悬置”的意义来看,最值得独立出来分析研究的,显然是“人们的终极关怀”,故排除C、D两项。

“支配”与“制约”,前者控制的意味较重,而“思维”是相对自由的,顶多被“制约”,很难被“支配”,排除A。

故选B。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反分裂国家法》。

(2)在灿烂的灯光中,由24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精妙绝伦,人心。

(3)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了4年。

A.制定振奋推迟B.制定震撼推迟C.制订振奋延迟D.制订震撼延迟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近义实词辨析的能力。

“制定”和“制订”:两个词语的搭配对象不尽相同。

“制定”,一般指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制订”,有“创制拟定”的意思,一般指定出具体的方案。

第(1)句中的《反分裂国家法》显然是一项重要的法律规范,应用“制定”。

“振奋”,使精神振作奋发;“震撼”,震动,摇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