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到近古声调系统的发展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古到近古声调系统的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是研究中古到近古声调系统特点发展。音节有声调是汉藏语系语言的特点,在汉语以及与汉语同系的语言中。声调在区别词的意义方面的重要性和声母、韵母相等。达到进一步认识声调系统的特点的目的。

关键词:中古近古声调系统

声调中古语音近代语音现代语音声调是字音的要素之一。所谓声调,是指音节读音高低升降的变化。汉语从何时起就有了声调的存在,现在还无法断言。通常认为,上古汉语也应该有声调的区别,但究竟有多少个调类,它们可能的调值如何,至今尚无定论。而中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的声调区别已经得到了共识,并且,当时的音韵学者已开始对这种区别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研究。中古语音的声调概述汉代以前,人们还不知道有四声,直到齐梁间骈体文盛行,受佛教转读佛经声调的影响,逐渐觉察到自己的语言中也有声调存在,开始以“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字音进行归纳,随后定出“平、上、去、入”,通称为四声。《切韵》、《广韵》、《韵镜》及《七音略》等都是按照“四声”分韵的。

中古时期声调系统的特点

1、平分阴阳

中古平声分阴阳的原因,一般认为是未分开以前的平声字,在声调上因清浊不同而产生细微区别,清平的调值略高,浊平的调值稍低,后来全浊声母消失时,调值区别仍继续保持,于是就有了清母归阴平、浊母归阳平的声调布局。

《中原音韵》是较早记录这一音变的文献。其《自序》说:“字别阴阳者,阴阳字平声有之,上去俱无。上去各止一声,平声独有二声。有上平声,有下平声:上平声非指一东至二十八山而言,下平声非指一先至二十七咸而言。前辈为《广韵》平声多为上下卷,非分其音也。殊不知平声字字具有上平下平之分,但有音无字之别,非一东至山皆上平,一先至咸皆下平声也。如东红二字之类。东字下平声属阴,红字上平声属阳,阴者即下平声,阳者即上平声。”

据此,王力《汉语语音史》说:“元代的声调是汉语声调的大转变,有古代的平上去入变为阴阳上去四声。平声分为阴阳两类了。”

《中原音韵》是第一部把平声字分为阴阳两调的韵书。阴、阳的名称就是周德清创造的。他的这种做法使我们清楚地知道平分阴、阳在他那个时候的方言里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

2、浊上变去

中古的上声字,但是属于全浊声母的,在现代汉语里都变成了去声。人们普遍认为,这项演变,至迟在晚唐时期即已开始发生。所依据的材料,约有四种:一、李蓓《刊误》;二、韩愈《讳辨》;三、日本和尚安然《悉昙藏》;四、敦煌俗文学抄本中别字异文。

一般认为,全浊上声变去在宋代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宋邵雍《皇极经世书声音倡和图》、毋召裔《尔雅音图》等,均反映了这一现象,因此,“到了十二世纪的《韵镜子》,就把浊上变去定为规律。”

浊上变去开始的也很早,到了唐代末年,已经不止一个方言有这种现象。那时有个李涪在他所作的《刊误》一书里,批评《切韵》把一些去声字错误地归为上声字。他举了很多是去声而《切韵》归入上声的例子

浊上变去估计到南宋就已遍及全国大多数方言,因为南宋以下,各种反映当时语言情况的材料,都显示了浊上变去的事实。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3、入派三声

到了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把古入声字归入阳平、上声、去声。汉语音韵学称之为“入派三声”。“入派三声”的规律性很强,由于声调的变化常常受声母清浊的影响而变化,古入声字的变化也受声母清浊的影响而“入派三声”:清声母字变读上声,例字:笔、法、尺、塔;

全浊声母字变读阳平,例字:白、读、舌、绝;

次浊声母字变读去声,例字:纳、辣、灭、热。

近古时期声调系统的特点

以平声字来看,在汉语方言里,除极少数地区平声不分阴阳外(如银川地区),绝大多数地区古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即古清声母平声字今为阴平,古浊声母平声字今为阳平。如:全清古声母“当”,次清古声母“康”,今读阴平。全浊古声母“堂”,次浊古声母“郎”,今读阳平。

以上声字来看,在现代汉语中,只有少数地区上声分阴阳(古清声母上声字为阴上,古浊声母上声字为阳上)。如:全清古声母“古”、“走”,次清古声母“口”、

“丑”,在现代汉语广州话中读作阴上,全浊古声母“近”、“是”,次浊古声母“五”、“女”,在现代汉语温州话中读作阳上。

以去声字来看,古音浊上变去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去声不分阴阳,全浊声母上声字变读为去声。这种语音现象在北方方言区普遍存在。如:古声调中为全浊上声的“近”、“是”,在现代汉语中,北京、济南、兰州等地均读作去声。另一种情况为,去声分阴阳,全浊声母上声字变读为阳去。这种语音现象在南方的许多方言区普遍存在。如:古声调中的全浊上声字“近”、“是”,在现代汉语中,苏州、长沙、南昌等地都读作阳去。

以入声字来看,全浊声母入声字变阳平,次浊声母字入声变去声,《中原音韵》与现代普通话基本一致,但是《中原音韵》归到上声的清声母入声字到了现代普通话里,有的读阴平,有的读阳平,有的读上声,有的读去声。

声调在汉语语音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声调的地位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参考文献:《汉语语音史讲话》邵荣芬1979年08月第一版

《汉语音韵学通论》李无未高等出版社.2006.3

《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研究》袁宾2002年03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