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时,我是这么学方剂的

合集下载

大学方剂学心得感悟

大学方剂学心得感悟

大学方剂学心得感悟在大学方剂学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和经验,也有许多感悟和体会。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基础课程,对于掌握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和用药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感方剂学的复杂性和各个方剂之间的联系,也体会到了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将就我的学习感悟和体会进行总结和阐述。

首先,方剂学的学习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方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只是起到一个指导作用,真正的学习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我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加实验,亲自操作和制备中药方剂,通过亲手操作,才能真正体会到中药方剂的独特魅力和疗效。

同时,通过实践的过程,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中。

其次,方剂学的学习要注重团队合作。

方剂学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与同学们进行团队合作,共同探讨和研究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和用药规律。

通过与同学们分享经验、交流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的知识,互相学习和提高。

同时,方剂学涉及到大量的方剂配伍和用药案例,需要共同研究和讨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的知识。

再次,方剂学的学习要注重思考和创新。

方剂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其理论和实践已经积累了数千年的历史,但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方剂学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作为学习者,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探索和总结新的方剂,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同时,方剂学的学习也需要我们了解和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结合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提供更好地临床方剂,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最后,方剂学的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

方剂学是一门非常细致和繁琐的学科,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背诵和重复实验,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知识和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耐心和毅力,不断地进行反复实验和巩固复习。

同时,方剂学也需要我们细致入微,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有所注意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掌握好方剂学的知识和技能。

方剂学学习心得体会

方剂学学习心得体会

方剂学学习心得体会引言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研究临床应用和制备方法,对中医方剂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在我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方剂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分享一些方剂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对方剂学的认识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方剂的选择、组成和制备方法等内容。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方剂的药物组合和用药规律,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方剂的临床应用。

方剂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临床治疗和方剂调配的能力,还能够增加我们的中医药知识储备。

学习方法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首先,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方剂学涉及到大量的方剂组成和药物配伍原则等理论知识,而这些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因此,我利用实际案例和临床实习等机会,加强对方剂学的实践应用。

其次,我注重对比与总结。

方剂学涉及到大量的方剂和药物名词,容易产生混淆和记忆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经常进行对比和总结。

例如,对于不同功效相似的方剂,我会将它们的组成和应用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最后,我注重实际应用与反思。

方剂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因此,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实际应用和反思。

例如,在临床实习中,我会积极参与患者的治疗,尝试使用不同方剂进行治疗,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方剂应用能力。

学习收获通过学习方剂学,我不仅对中医药方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首先,我掌握了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原则是方剂学的基础,它包括药物配伍原则、剂量配伍原则等内容。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方剂的组成不仅仅是单纯的药物配伍,还需要考虑药物的性味归经等因素,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其次,我对方剂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方剂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是方剂学的核心内容。

中药方剂趣味记忆方法技巧

中药方剂趣味记忆方法技巧

中药方剂趣味记忆方法技巧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中药方剂需要记忆大量的药名、组成、功效等信息,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

下面介绍几种趣味记忆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更轻松地学习中药方剂。

1.制作记忆卡片:将需要记忆的方剂名称、组成、功效等信息写在卡片上,可以分成不同的颜色或形状,如红色代表方剂名称,绿色代表组成,蓝色代表功效等。

然后将卡片随意排列,挂在墙上或便签上。

每天看一遍,慢慢熟悉和记忆,同时可以进行复习和巩固。

2.制作草稿图:把需要记忆的方剂通过绘画或其他方式简化成图形,反复看图,可加深记忆。

比如,将桑白皮、红花、天麻三味草药分别用桑树、红花和脑袋的形状画出来,然后将它们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有趣的图形。

当你看到这个图形时,就能记起桑白皮、红花和天麻这三味草药的组成。

3.制作故事情节:将方剂中的草药和功效通过故事情节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比如,妖精玛嗤,因为得了头风而常常头痛。

妖精玛嗤找来了乌梅、川穹、牛蒡茶这几味草药帮忙,结果头痛消失了。

这个故事情节中,乌梅用来治疗头风,川穹用来治疗头痛,牛蒡茶用来调理身体。

4.制作关键词:将方剂中的关键草药、功效等信息提取出来,用直观的词语进行描述和记忆。

比如,加味建中汤的关键是黄连、白术和党参,可以将黄连和白术联想成“黄色的树根”,党参联想成“党家人常用的参加活动”。

这样记忆起来更加轻松。

5.制作口诀押韵:为方剂取一个好记的押韵名,用它来代替方剂的名称,通过押韵来记忆方剂的信息。

比如,将桂枝汤记忆为“郭静在厨房”,六味地黄丸记忆为“你喜地喜得黑丸”,这样就能很快记起桂枝汤和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和功效。

6.制作药物符号:将每一个草药用一个符号来代表,通过符号来记忆方剂的组成。

比如,将当归用“♀”符号代表,川穹用“∧”符号代表,那么当你看到♀∧的组合,就能想起当归和川穹这两味草药的组成。

7.制作方剂谜题:将方剂名称、组成、功效等信息隐藏在谜题中,通过猜谜的方式来记忆方剂信息。

方剂学的心得体会

方剂学的心得体会

方剂学的心得体会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和用药原则。

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方剂学的独特魅力和实践价值。

首先,方剂学让我了解到方剂的配伍规律。

在中医学中,方剂是一种药物组方的形式,具有多种作用的中药通过合理配伍形成一个整体,起到综合疗效。

但是,不同的中药之间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需要遵循一定的配伍规律才能发挥最大的疗效。

比如,有些中药有一定的相克作用,不能同时使用,而有些中药则具有协同作用,可以增强疗效。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了解到了这些配伍规律,从而能够更好地运用中药方剂治疗疾病。

其次,方剂学让我认识到方剂的用药原则。

在方剂学中,有许多用药原则可以指导中医师在开方时的选择。

比如,相似原则就是指在病症相似的情况下,选择具有相似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相反原则是指在病症相反的情况下,选择具有相反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这些用药原则可以帮助中医师更加科学地选择中药方剂,提高治疗效果。

另外,方剂学让我了解到方剂的临床应用。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掌握了许多常用的方剂,以及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

我了解到一些方剂对于特定的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比如《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汤对于感冒引起的发热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我还了解到一些方剂的疗效特点,比如有些方剂适用于治疗寒性疾病,有些方剂适用于治疗热性疾病。

这些临床应用的知识对于我今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方剂学还让我了解到了方剂的炮制技术。

在中药炮制过程中,合理的炮制技术可以改变方剂的药性,提高疗效。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了解到了一些常用的炮制方法,比如麸炒、炭炙等。

这些炮制技术可以根据方剂的需要进行选择,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方剂学是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之一。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深刻体会到方剂学的独特魅力和实践价值。

方剂学不仅让我了解到方剂的配伍规律和用药原则,还让我认识到方剂的临床应用和炮制技术。

这些知识对于我今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让我能够更好地运用中药方剂治疗疾病,提高疗效。

方剂学心得体会

方剂学心得体会

方剂学心得体会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中药的组方原则和方剂制备技术等内容。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深刻认识到方剂的重要性和中药的独特魅力。

方剂学首先教会了我如何正确理解方剂。

方剂不仅仅是简单的中药配方,更是由多种药物按照一定比例配伍而成的,具有独特药效和方剂特征的药物组合。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我学会了正确理解方剂的功能和作用,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其次,方剂学教会了我方剂制备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方剂的制备是确保药效最大化的重要环节,而其中的炮制工艺和煎煮技术对于药效的发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我了解到了方剂制备的基本原则,如药相配伍、适当选用辅料等,同时也掌握了方剂制备的基本技巧,如洗净、切割、炮制和煎煮等。

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我今后的中药制剂和煎煮工作提供了基础。

再次,方剂学让我深刻认识到方剂的个体化应用。

在方剂学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不同患者的病理特点和个体状况在方剂应用中的重要性。

中医药强调个体化治疗,通过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剂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因此,方剂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对方剂本身的学习,更是对患者病情的全面了解和分析,以及方剂与患者的匹配度的考虑。

此外,方剂学让我对中药药材的独特性和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药药材多为天然植物,具有温和的药性和独特的药效。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我了解到了许多有名的中药方剂,如四物汤、逍遥丸、六味地黄丸等,并了解到了这些方剂的主要组成药材以及其临床应用的范围。

这些知识的掌握为我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方剂学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中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之宝,积淀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智慧,拥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临床价值。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对中药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对中医药这一独特的医学体系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兴趣。

总之,方剂学的学习使我正确认识到了方剂的重要性和中药的独特魅力,并掌握了方剂的基本原则、制备技巧以及个体化应用的方法。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方剂学需要掌握大量的
方剂及其组成药材、功效、适应症等相关知识,背诵是学习方剂学的
重要方法之一。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方剂学的背诵口诀,希望对大家
学习方剂学有所帮助。

一、方剂基础知识
1.方剂分类四种记:煎汤、丸、散、片。

2.方名结构三部曲:组成品质、来源用量、病症目的。

3.剂量计算口诀记:孩提三、老人半、壮年一。

4.煎煮技巧三步走:文火煮沸、武火三沸、小火慢煮。

二、方剂药材组成
1.古方组成口诀记:桂芍二吴三四皮,加上茯苓当归饮。

2.六经用药口诀记:螳螂仁心肺风,杏仁肝肺止咳嗽,麻黄表里双通调,石苓会阴润肺肾,丹皮润肺利水道,川芎舒筋活血脉。

3.中成药分类口诀记:神州传忆记:保和丸、四物汤,当归片、逍遥丸,跌打伤肝片,肠炎宁、血必净。

三、方剂功效适应症
1.四气调神汤助记法:通阳降气眠安神,庄胃安胎解肌痉,消食化滞乌龙清热,泄火解毒小柴胡。

2.香砂养胃方适应症:胸闷嗳气真香砂,呃逆干呕非常宝,饮食无味指此方,苦寒贼喘轻轻忘。

3.留鸡丸适应症:络气和胃固底焦,燥湿消肿利小便,痔疮流涕皮肤管,五痔七疮当留鸡。

通过以上方剂学的背诵口诀,相信对大家学习方剂学有所帮助,也希
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方剂学学习体会(3篇)

方剂学学习体会(3篇)

方剂学学习体会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知识和体会。

下面是我学习方剂学的体会总结。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通过研究中药的组成、功效、配伍规律等方面的知识,来掌握中医方剂的处方和运用方法。

方剂学以中药方剂为研究对象,通过掌握方剂的组成要素、各组成的药性和功效、药物配伍和用量等方面的知识去了解和运用中药方剂。

学习方剂学使我对中药的分类、功效、配伍规律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对中药的分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药按照药物的来源可以分为动、植、矿三大类,按照性味、归经可以分为寒热、寒温、平、燥湿等不同的性味和归经。

了解中药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方剂的组成和用法用量。

其次,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药物的配伍规律很重要。

中药方剂中的各种药物组合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它们之间不仅存在药物相互促进或药物相互抑制的关系,还具有调和药性、治疗疾病的作用。

药物的配伍规律是中药方剂的基础,合理的药物配伍可以增强方剂的疗效,从而更好地治疗疾病。

因此,掌握药物的配伍规律对于方剂学的学习和运用至关重要。

再次,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方剂的运用要根据疾病的不同而定。

不同的疾病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选择合适的方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方剂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经典的方剂,通过对这些方剂的学习和理解,我逐渐掌握了方剂的运用规律和方法。

最后,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对中药方剂的煎煮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不同的药物需要采用不同的煎煮方法,以发挥药性和功效。

方剂学的实践课程中,我学习了如何正确地配制、煎煮和调剂中药方剂,掌握了中药方剂的煎煮技巧。

这对于我将来的临床实践和中药制剂的调剂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方剂学,我对中药方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方剂学不仅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我将来从事中医临床实践和中药制剂工作的基础。

方剂学记忆技巧歌诀

方剂学记忆技巧歌诀

方剂学记忆技巧歌诀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制剂及应用等方面。

学习方剂学需要记忆大量的方剂名称、组成和应用等内容,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项挑战。

为了帮助大家记忆方剂学的知识,以下是一个记忆技巧歌诀,希望对于你有所帮助。

歌曲名称:方方方方剂学第一段方方不得方,平平和胃方。

证里用得开,儿童胃咳方。

解析:这一段主要通过押韵的方式,引出了方剂学的基本特点,方剂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治疗各种病证。

其中提到了一个儿童胃咳方,这是提示学生儿童常见疾病中胃咳的治疗方剂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第二段方剂有六名,形状看得清。

散剂方名短,三个字就够精。

散剂方不用火,外用方正合适。

几种剂名虽短,疗效却颇佳。

解析:这一段主要介绍方剂的分类和特点。

方剂分为散剂和剂片两大类,散剂命名简短,通常只有三个字,适用于内服和外用;剂片则以扁平片状出现,形状与名字相对应,可以通过形状来判断方剂的用途。

此外,虽然散剂方名短,但是疗效却非常好。

第三段方剂还分汤,水煎药成汤。

煎煮多久久,越久效果好。

不少加减化舒恶,母方再制奇。

调味四项在,养分水煮里。

解析:这一段陈述了方剂的另一类形式,即汤剂。

汤剂是将草药煎煮后制成的,煎煮时间越久,疗效越好。

在使用汤剂时,可以根据病情进行加减化舒,即将原方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还提到了调味四项,这是指在煎煮草药时可以适当加入调味品,以增加方剂的口感。

第四段劲草方煎顺,直味煮药稳。

方面由老中经,名字就参考。

治吐要逆行,喘嗽炙热草。

出汤加入治,煮沸再低火。

解析:这一段讲述了煎煮方剂时需要注意的一些技巧。

首先,劲草方煎需要注意煮药的顺序,而直味则需要保持稳定的温度。

方剂命名通常是参考老中医的经验和知识,所以方剂的名称是非常重要的线索。

此外,在治疗吐泻时需要逆行,而治疗喘嗽则需要加入炙热的草药。

最后还提到煮药时要先加水再加药,以及煮沸后再转小火。

第五段方剂治儿科,药效注重剂。

方剂学学习体会

方剂学学习体会

方剂学学习体会方剂学学习体会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是研究中药配方的原则、方法和技巧的学科。

在我的学习中,我深深地意识到方剂学对于掌握中医药学知识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学习方剂学的体会。

第一,方剂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在学习方剂学时,我们需要理解中药功效,了解中药药性和药物组成,掌握中药配伍原则,然后在临床应用中将这些知识具体运用并融会贯通。

学习方剂学时,我们不仅要掌握方剂的组成和用途,还需要学会合理配伍,因为不同的中药之间可能会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

因此,方剂学对于中医药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方剂学学习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更新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学科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

在学习方剂学时,我们不仅去了解已有的中药方剂,还需要不断地关注新的方剂,探索中药的新技术和新方向。

因此,学生必须时刻保持敏锐的学习心态,不断地积累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够掌握方剂学的最新进展。

第三,方剂学需要我们注重细节。

在方剂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每一个细节。

因为方剂学的研究涉及到中药的药材性质、配伍原则、制法等方面,我们需要详细了解每个细节,以充分理解方剂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否则,在临床应用中可能会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而导致治疗效果的不理想。

因此,细节的关注和把握,是方剂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第四,方剂学有着较高的实用性。

中药方剂是中中医药学在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治疗什么疾病,中药方剂都是医生临床应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在学习方剂学时,我们不仅要了解中药的原理和作用,还需要学会合理组方,有效地应用在临床治疗中。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把握方剂学中的知识和技巧,提升方剂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之,方剂学的学习对于中医药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中药的相关内容,不断地更新知识,注重细节,提高应用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和治疗。

2024年方剂学学习体会(3篇)

2024年方剂学学习体会(3篇)

2024年方剂学学习体会2024年,我作为一名学习方剂学的学生,经历了许多宝贵的学习经验和体会。

方剂学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研究和学习方剂,我深入了解了方剂的应用原理和临床疗效。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学习方剂学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首先,学习方剂学让我对中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逐渐了解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我学会了识别和辨别各种中药材,并了解了它们的药性与应用。

这不仅丰富了我的中药知识,也为我将来临床实践中的方剂应用提供了基础。

其次,学习方剂学让我更加了解中医诊断治疗的方法。

方剂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学习方剂学就是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病症的特点,配伍合理的中药材,制成适应病情的方剂。

在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明白了在中医诊疗中,病因、病机、病变的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重要性。

这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为我将来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

另外,学习方剂学也让我关注到了方剂的临床应用。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它以其丰富的经验和疗效取得了许多临床实践中的成功。

通过学习各种方剂的配伍原则和临床应用经验,我能更好地理解其应用的原理和疗效。

例如,学习了《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我了解到不同疾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组合,这为我将来在临床中遇到各种疾病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同时,学习方剂学还加深了我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世界上独具特色。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了解到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中医学的其他学科和理论相互联系,构成了中医药学的完整体系。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方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以及方剂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这让我更加珍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为我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了动力。

最后,学习方剂学给我提供了机会和平台锻炼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方剂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探索的领域,每个方剂学者都有机会为中医药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方剂学学习体会模板(3篇)

方剂学学习体会模板(3篇)

方剂学学习体会模板1. 引言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方剂的经方学、处方学、方剂学和药物学等内容,对于理解和应用中药方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学习方剂学的过程,总结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2. 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内容方剂学是指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原则、用药规律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它包括经方学、处方学、方剂学和药物学四个方面的内容。

经方学研究古代医籍中的方剂,处方学研究中医药临床处方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方剂学研究方剂的组成和特点,药物学研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3. 学习方剂学的方法学习方剂学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首先是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系统地学习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其次是实践操作,通过参与实验和临床实践,掌握方剂的制备方法和药物的配伍原则。

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和临床病例的分析,加深对方剂学理论的理解。

4. 方剂学的重要性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方剂是中药的核心形式,通过合理配伍和炮制,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剂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同时也对方剂的创新和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5. 学习方剂学的收获通过学习方剂学,我对中药方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会了如何阅读方剂经书,理解方剂的命名规则和组成原则。

我也学会了如何进行方剂的制备和炮制,掌握了一些常用方剂的配伍原则和使用方法。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对方剂进行临床应用,了解了方剂的临床效应和注意事项。

6. 方剂学的研究进展与挑战方剂学是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学科,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方剂学需要与现代药理学、药物化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提高方剂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另外,方剂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临床病例支持,这也需要研究者的努力和合作。

7. 对方剂学的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方剂学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多的突破。

未来,方剂学将更加注重方剂的个体化,通过基因检测和个体差异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精准的方剂选择。

中医名家分享方剂记忆10大法,记忆方剂事半功倍

中医名家分享方剂记忆10大法,记忆方剂事半功倍

中医名家分享方剂记忆10大法,记忆方剂事半功倍一、基础记忆法基础法,指熟记基础方剂、小方及药组,为后面简编法打基础。

基础方剂如四物汤、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香砂六君汤、二陈汤、平胃散、五苓散、四逆散、逍遥散、八珍汤、生脉饮、二妙散、白虎汤、导赤散、六一散、凉膈散、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等;小方,如四乌贼骨一芦茹丸(乌贼骨、茜草)、水陆二仙丹(芡实、金樱子)、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失笑散(蒲黄、五灵脂)、交泰丸(黄连、肉桂)、良附丸(香附、高良姜)、越桃散(栀子、高良姜)、二姜丸(炮姜、高良姜)、金铃子散(川楝子、元胡)、木金散(木香、郁金)、百合地黄汤(百合、地黄)、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等;药组,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荆芥、防风,远志、菖蒲,远志、当归,当归、白芍,当归、牛膝,生地、黄连,川芎、神曲,枣仁、柏子仁,柴胡、黄芩,柴胡、白芍,花粉、牡蛎,半夏、麦冬,半夏、吴茱萸,半夏、五味子,半夏、款冬花,桃仁、红花,菟丝子、枸杞子,肉桂、附子,知母、黄柏,麦冬、五味子,黄芪、知母,桔梗、枳壳,山药、肉豆蔻,木香、砂仁,木香、槟榔,白蒺藜、制首乌(定风丹),杜仲、桑寄生,地黄、山药、山茱萸,二胡(柴胡、前胡),二活(羌活、独活),二地(生地、熟地),二仙(仙茅、仙灵脾),二冬(天冬、麦冬),三才(天冬、地黄、人参),三仁(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三子(养阴三子:女贞子、沙苑子、枸杞子,化痰三子: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仙(仙茅、仙灵脾、仙鹤草,国医大师干祖望方),(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四金(鸡内金、郁金、金钱草、海金沙),四土(土茯苓、土大黄、土贝母、土牛膝,国医大师梅国强方),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名中医李可方),四食(山药、扁豆、苡米、莲子,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德顺编),五参(丹参、玄参、人参、苦参、沙参),五仁(桃仁、杏仁、松子仁、柏子仁、郁李仁),五子(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车前子、五味子),五皮(桑白皮、大腹皮、陈皮、生姜片、茯苓皮)等。

方剂趣味记忆歌诀完整

方剂趣味记忆歌诀完整

方剂趣味记忆歌诀完整要说到中医方剂的记忆,嘿,这可真是一门有意思的学问,光是读那些方剂名称就让人觉得脑袋有点“懵”。

但是你要是学会了这些有趣的小歌诀,那可真是事半功倍,记得又快,记得又牢,关键是还能把那些古老的方剂搞得通透一点,不那么枯燥。

你想啊,那些方剂有的长得像绕口令,有的名字长得像口水歌,一不小心就把你给绕晕了。

但咱们就不一样啦,今天咱们来学一学,来个轻松又愉快的“方剂趣味记忆歌诀”,保证让你一听就会,听了就不忘。

先说个经典的“麻黄汤”,你要记住它的作用,那可真是不难。

“麻黄发汗解表寒,桂枝辛温透表寒”,哦哦,这歌一出来,你脑袋里就得有个画面:大冷天,麻黄和桂枝一出场,嗖一声就把寒气赶跑了。

这个麻黄汤,寒气一来,麻黄就给你发发汗,把那些凉气赶出身体,哦,这真是冬天必备的神器。

你记住了麻黄,它的作用清楚了,背歌诀的时候也能记得一点点“寒气退,麻黄来”!是不是很简单呢?再说了,还有个经典的“八珍汤”,哎呀,这个就厉害了。

很多人一听这名字,都不禁联想到珍珠、宝贝什么的,其实你知道吗,这“珍”不是说珍珠,而是珍贵的意思。

它的作用就像咱们说的“八珍汤”一样,真的是滋补强身、养气养血,一通百通。

这个方子就像给你加油站,缺气了给你加,缺血了给你补,补得又快又好。

“八珍汤,补气血,脸色好,精神足”,一句话你记住就行。

听到这歌,你立刻就知道了,哎,吃它,能让你看起来红润有气色,干啥都能充满能量。

再来个“逍遥散”,哇,逍遥啊!这个方剂名字就给人一种飘飘然的感觉,你是不是想到了自由自在的那种感觉?这个方子就是专门治疗那些烦躁、焦虑、不顺心的症状。

你看这名字,简直是告诉你,吃了它就能像鸟儿一样飞起来。

歌诀一出来:“逍遥散,解郁安神,烦恼丢,情绪顺”,哎呀,谁还不想有一天情绪像风一样顺得飞快,心情舒畅,完全不被外界的事情影响呢?记住了这个歌诀,逍遥散就是让你心情舒畅,烦恼一丢,所有压力都能抛开。

说到这,你肯定觉得这些方剂记起来还挺有趣的,对吧?中医的方剂原本就很有哲理,很多方剂的名字都有自己独特的寓意,吃起来不仅是身体得到治愈,心情也会愉悦。

方剂学的心得体会

方剂学的心得体会

方剂学的心得体会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学的重要分支。

我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深感其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对方剂学的心得体会。

首先,方剂学的学习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

方剂学涉及中药的性味归经、组方学原理、药性配伍、方剂的治疗作用等方面的内容,需要对这些基础知识有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我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学术讲座、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等途径,不断深化对中药和方剂的认识。

只有建立起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的要点。

其次,方剂学的学习要注重实践。

方剂的运用是中医学的核心,也是方剂学学习的重要目标。

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对方剂的理解,掌握方剂的配伍规律,提高方剂的运用能力。

在学习中,我积极参与各种临床实习和实践活动,通过亲自调剂方剂并观察其疗效,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应用水平。

实践是理论的检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方剂的应用和疗效。

此外,方剂学的学习需要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

方剂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从不同角度来考虑问题,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

在学习中,我积极参与各种讨论和研讨会,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互动,共同探讨方剂学的问题。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不仅能够扩大自己的视野,还能够从其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最后,方剂学的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和不断提高。

方剂学是一个庞大而深奥的学科,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在学习过程中,我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通过不断提高,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方剂学的知识,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支持。

总之,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的实践基础。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临床应用水平。

方剂学的学习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注重实践、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以及持之以恒和不断提高。

我相信,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会越来越好地掌握方剂学的要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总结一、学习方剂学的初体验刚接触方剂学的时候,那真的是一头雾水啊。

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满是奇怪名字和复杂配伍的迷宫。

我就想啊,这都是些啥呀,怎么这么多药名凑在一起呢?像麻黄汤,我就琢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这几味药,怎么就组合成了一个能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方子呢?那时候还不懂君臣佐使这些概念,就觉得特别神奇。

二、方剂学中的经典方剂1. 小柴胡汤这可是个大名鼎鼎的方子啊。

柴胡为君药,那在方子里的地位可是相当重要的。

黄芩呢,就像是柴胡的好搭档,跟它一起和解少阳。

半夏和生姜负责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甘草补脾和中。

这个方子在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状的时候,那效果杠杠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自己有点类似的症状,就想到了小柴胡汤,虽然没有真的去抓药来喝,但就是觉得古人的智慧真的太厉害了。

2. 四物汤四物汤是养血的经典方。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这四味药,就像是一个养血的小团队。

熟地滋阴补血,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养血柔肝,川芎活血行气。

对于女性朋友来说,要是有血虚的情况,这个方子就很合适。

我有个女性同学,老是脸色苍白,月经不调,我们就开玩笑说她可以试试四物汤呢。

三、方剂学中的配伍原则方剂学里的配伍原则可讲究了。

君臣佐使,君药是主导,就像一个团队的队长,引领整个方子的方向。

臣药呢,是辅助君药发挥作用的。

佐药就比较复杂啦,有佐助药,帮助君药和臣药更好地发挥药效;有佐制药,制约君药或者臣药的毒性或者烈性;还有反佐药,这个就更奇妙了,在病重邪甚的时候,用与君药药性相反的药物来引导药力直达病所。

使药就像是一个导航员,引经报使,把药力带到需要的地方。

比如说,在一些治疗头痛的方剂里,可能会用川芎作为引经药,因为川芎能上行头目。

四、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剂学可不能死记硬背啊。

我自己就摸索出了一些小方法。

比如说,把相似功效的方子放在一起对比着学。

像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是治疗外感病的,但是麻黄汤发汗力强,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

方剂学速记歌诀

方剂学速记歌诀

方剂学速记歌诀一、解表剂1、辛温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干妈贵姓。

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汤:“桂枝汤”三勺。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九味羌活汤: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香苏散:甘肃皮箱。

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小青龙汤:心肝将喂“小青龙",妈要下跪。

风邪犯肺证:止嗽散:前部挽紧陈草结。

2、辛凉解表温病初起:银翘散:银河牛巧吃草根梗叶穗。

风温初起:桑菊饮:桑干河人聚结芦桥。

外感风邪,邪热蕴肺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柴葛解肌汤:柴葛三更起,指说秦腔高.麻疹初起:升麻葛根汤:升麻哥炒芍药。

3、扶正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败毒散:江河两胡两活人兄只服草节.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参苏饮:申诉,陈根目前只办三更令。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麻黄细辛附子汤阴虚外感证:加减葳蕤汤:“葳蕤”为何劫持大葱草。

二、泻下剂1、寒下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热厥、痉病、发狂等里热实证:大承气汤:笑将军朴实。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大黄牡丹汤:牡丹东逃将军笑。

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大陷胸汤:谁笑将军.2、温下阳虚寒积里实证(无虚):大黄附子汤阳虚寒积证(脾虚):温脾汤:(缺)3、润下脾约(肠胃燥热,脾津不足证):麻子仁丸:麻姓‘小’说迷。

肾阳虚弱,精血不足证:济川煎:从容择马只当牛。

4、逐水悬饮;实水:十枣汤:“十枣”圆吉岁。

5、攻补兼施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黄龙汤:当接三‘大’人.三、和解剂1、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少阳病证:小柴胡汤:胡琴下三人。

少阳病兼阳明腑实:大柴胡汤:只要早将胡将军擒下。

少阳湿热证:蒿芩清胆汤:蒿芩如‘碧玉’,半夏只服皮。

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达原饮:秦郎后母要甘果.2、调和肝脾阳(热)郁厥逆,肝脾气郁证:四逆散:“四逆”只烧干柴。

肝郁血虚脾弱证:逍遥散:“逍遥”归江湖,临河要筑槽。

脾虚肝旺之腹痛泄泻(木克土):痛泻要方:陈药防蛀。

方剂学学习体会

方剂学学习体会

方剂学学习体会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中药的组方规律、方剂的设计原则以及方剂的应用和疗效评价等内容。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对中医药的治疗思想、方剂的制备方法和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里,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几点学习体会。

首先,方剂学的学习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医药的治疗思想。

中医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注重辨证施治。

方剂学通过研究方剂的组方规律,揭示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和运用主义,使我深入了解了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思想。

例如,草药一般分为药性,而中药方剂的配伍使用不仅仅是单纯的加减运用,还包括着草药之间的药性药味药性相辅相成,或药性互补、或药性相反、或药性温和、或药性激烈等特点,从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配伍理论和用药规律。

研究方剂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药性药味归经以及运用方法的不同之处,对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方剂学的学习让我了解了方剂的制备方法和工艺。

方剂的制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中药配伍研磨制成粉末,然后根据需要进行提取、破壁、煎煮等工艺,最终得到可以服用的中药液体或固体剂型。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了解了中药制剂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传统的煎煮、浸泡、研磨等手段,以及现代的提取、干燥、包衣、微胶囊等现代制剂方法。

这些制剂方法的不同影响了中药的药效和使用方法,也为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再次,方剂学的学习让我了解了方剂的临床应用。

中药方剂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和配伍规律设计的,具有针对性和综合疗效。

方剂学研究方剂的临床应用,包括方剂的功效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等内容。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了解了中药方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和疗效评价。

例如,温阳助阳的方剂如桂附地黄汤、肾气丸等常用于男性阳痿、阳痿早泄等病症,而清热解毒的方剂如银翘散、藿香正气水等常用于感冒发热、咽喉疼痛等病症。

通过了解方剂的临床应用,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最后,通过学习方剂学,我对中医药的研究方法和现代化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初时,我是这么学方剂的(转载)

初时,我是这么学方剂的(转载)

初时,我是这么学方剂的(转载)一,我是由岳美中入手的最开始的时候,我真心是盲目的,但好在有岳老在前面淌好了路。

两千年里面,岳老最推祟三家,汉时张仲景,金元李东垣,清初叶天士。

刚上学,古文基础实在是有够烂,所以呢?我先把这三个放一放嘛!学东西,最怕什么?最怕一开始受挫,打击学习热情。

所以,我学什么呢?学医话!医话看起来,一是没那么严肃,二是比古文好理解,三是有趣。

记住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你只要看到有趣,你就主动去学,就会学到很多东西。

不可否认,《岳美中医话集》里,有非常多有趣的东西,但是今天,我要讲的是学习方剂。

所以呢,我就看《岳美中医案集》了,整本书里,基本上都是一首方子,配上一个医案。

这种学习方法,比较容易理解方剂。

这时还不到记的时候,只是先理解。

毕竟还在上学,临床机会不多。

到后面,我就看岳老推荐的张锡纯了,张的药物解,每味药都讲得很详细,也配上药物的相关医案,对于帮助理解药物功效非常有用。

这种模式,后面章次公的论药物、朱良春的用药经验集,也差不多,属于很不错的入门方式。

这样有方有案,有药有案,学起来,比较容易理解方与药。

这也还是理解的一层,属初级阶段,我喜欢先理解了再去记。

在学校的两年,大多都是看医案医话为主。

我学什么东西,开头,都是先熟悉轮廓,有了轮廓,才会有目的性的去做细节上的研究。

所以这一阶段,基本上,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学对于四大经典,还是带有很严重的畏难情绪,这个阶段,就不给自己添堵了。

先易后难,柿子嘛,当然是要挑软的来捏。

打架嘛,专攻弱点。

二,学经方这个学经方的契机,是在实习时碰到的。

具体的原因,大概是2006年写了一篇《学中医的牢骚》里讲过。

有兴趣可以看看!学经方,初时,我参考的有几本比较易学的书。

一本是冯老的《张仲景用方解析》,这本书,囊括了仲景的全部方子,两百多首。

基本上,每首方的应用指征都说得很明确。

黄煌老师的三本书,我是看了很多遍。

《张仲景50味药证》《经方100首》《中医十大类方》。

自学中医后,我人生中给自己开的第一张方子就这么诞生了

自学中医后,我人生中给自己开的第一张方子就这么诞生了

自学中医后,我人生中给自己开的第一张方子就这么诞生了秋风起,皮肤痒,一抓红一片。

每到秋天,我就很容易出现这种湿疹。

这种会让你不断抓挠皮肤的湿疹,虽算不上什么太大的问题,但也确实困扰我。

特别是在有人的公共场合,自己痒得实在忍不住了,手伸进衣服里挠几下,感觉真的很尴尬。

这次,老苗不管我了,让我自己给自己开方子。

什么时候开始对我有这么大的信心了呢?既然老苗这么要求了,我也不能怂啊,那就按照我跟他学习来的中医知识,尝试给自己开个方子试试吧。

虽然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的课本全都学了一遍,但是真要给自己开方子的时候,还真有点蒙,不知道从何下手。

不过,我的学习能力还是不错的。

要开始给自己开方子了,首先肯定要弄清楚中医是怎么认识“痒”的。

于是,我查了资料,重点看了皮肤瘙痒症在临床上的辨证分型,有三种:1 风热血热证:以皮肤瘙痒,遇热或饮酒后加重,搔破后血痕累累为特点;伴心烦,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2 湿热内蕴证:以瘙痒不止,抓破后渗液结痂,或外阴肛周皮肤潮湿瘙痒为特点;伴口干口苦,胸胁胀满,纳差,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 血虚风燥证:以老年人多见,病程较长,皮肤干燥瘙痒,血痕累累,伴头晕眼花,两目干涩,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第3种证型我首先就排除了,我的症状和它相差太远,完全不是一个类型。

风热血热证和湿热内蕴证对于我现在的中医水平,我到底属于哪一型,就有一点难以区分了。

于是,我开始从病因上找线索。

我是一个胖子,曾经200多斤,虽然前几天发了一个学术会的照片,大家都惊叹“瘦了”,但按照BMI数据指标来说,身体还是属于超重的范围。

加上前一段时间用低碳水饮食减肥,三餐中吃的肉蛋都比较多,青菜米饭就很少吃了。

这种减肥法要多食中医说讲的“膏粱厚味”,长期如此,饮食超过了脾胃消化吸收的能力,继而滋生痰湿,阻滞气机,就会出现觉得腹胀、吃进去的东西消化不了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时,我是这么学方剂的一,我是由岳美中入手的最开始的时候,我真心是盲目的,但好在有岳老在前面淌好了路。

两千年里面,岳老最推祟三家,汉时张仲景,金元李东垣,清初叶天士。

刚上学,古文基础实在是有够烂,所以呢?我先把这三个放一放嘛!学东西,最怕什么?最怕一开始受挫,打击学习热情。

所以,我学什么呢?学医话!医话看起来,一是没那么严肃,二是比古文好理解,三是有趣。

记住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你只要看到有趣,你就主动去学,就会学到很多东西。

不可否认,《岳美中医话集》里,有非常多有趣的东西,但是今天,我要讲的是学习方剂。

所以呢,我就看《岳美中医案集》了,整本书里,基本上都是一首方子,配上一个医案。

这种学习方法,比较容易理解方剂。

这时还不到记的时候,只是先理解。

毕竟还在上学,临床机会不多。

到后面,我就看岳老推荐的张锡纯了,张的药物解,每味药都讲得很详细,也配上药物的相关医案,对于帮助理解药物功效非常有用。

这种模式,后面章次公的论药物、朱良春的用药经验集,也差不多,属于很不错的入门方式。

这样有方有案,有药有案,学起来,比较容易理解方与药。

这也还是理解的一层,属初级阶段,我喜欢先理解了再去记。

在学校的两年,大多都是看医案医话为主。

我学什么东西,开头,都是先熟悉轮廓,有了轮廓,才会有目的性的去做细节上的研究。

所以这一阶段,基本上,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学对于四大经典,还是带有很严重的畏难情绪,这个阶段,就不给自己添堵了。

先易后难,柿子嘛,当然是要挑软的来捏。

打架嘛,专攻弱点。

二,学经方这个学经方的契机,是在实习时碰到的。

具体的原因,大概是2006年写了一篇《学中医的牢骚》(回复数字165)里讲过。

有兴趣可以看看!学经方,初时,我参考的有几本比较易学的书。

一本是冯老的《张仲景用方解析》,这本书,囊括了仲景的全部方子,两百多首。

基本上,每首方的应用指征都说得很明确。

黄煌老师的三本书,我是看了很多遍。

《张仲景50味药证》《经方100首》《中医十大类方》。

其中《经方100首》把方证讲得非常细致,学起来也十分容易上手。

再细一点的,就是一些余国俊在杂志上连载的《名师垂教》。

经方再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因为它能开发思路。

经方,是要死记下来的,我说我不会背一首方歌。

但是我硬记经方。

你只要记死了经方,就会发现,很多后世方,都是跟经方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是经方演变过来的。

所以,记牢了经方,后世方两三下就记住了。

经方怎么记呢?黄煌老师把很多组合,叫成方根,就像是英语的词根一样,几味药,是经常搭在一起的。

或者,有些小方,光记方名,就能把药记住。

伤寒金匮里一大堆这样的方子,方根。

甘草汤,一味药,甘草。

桂枝甘草汤,两味药,桂枝、甘草。

芍药甘草汤,两味药,芍药、甘草。

甘草干姜汤,两味药,甘草、干姜。

甘草附子汤,两味药,甘草、附子。

栀子豉汤,两味药,栀子、淡豆豉甘麦大枣汤,三味药,甘草、小麦、大枣。

麻黄附子细辛汤,三味药,麻黄、附子、细辛。

大黄附子细辛汤,三味药,大黄、附子、细辛。

苓桂术甘汤,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苓桂姜甘汤,四味药,茯苓、桂枝、生姜、甘草。

苓桂枣甘汤,四味药,茯苓、桂枝、大枣、甘草。

麻杏石甘汤,四味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麻杏术甘汤,四味药,麻黄、杏仁、苍术、甘草。

麻杏薏甘汤,四味药,麻黄、杏仁、薏米、甘草。

朴姜夏草人参汤,五味药,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苓甘五味姜辛汤,五味药,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六味药,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半夏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七味药,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半夏、杏仁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八味药,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半夏、杏仁、大黄对于很多这种方名就是药物的方子,这种需要方歌吗?你告诉我,这个有难度吗?随随便便记了二十首方子了。

所以,但凡做事,要先挑简单的入手,治病也一样,这一个人身上,好多问题,你就挑一个你擅长的,简单的,先处理好,再解决下一个问题嘛!先易后难。

三,关于方歌有一些不是这种由药名组成方名的呢,怎么办?动动筋子,要学会用取巧。

取巧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记牢方子,方便以后的应用。

首先要明白,编方歌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方便记住方子以及应用。

只要能达到这种目的的方法,那就不在乎什么歌了,自己编就得了,怎么方便怎么来,用不着这么死板。

屡用达药,多诊识脉——这才是真正每日要做的功夫。

有些方子,你用多了,就自然明白方子的加减。

这些东西,不是方歌能教的。

大匠,只能示人以规矩,不能示人以巧。

也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巧劲是怎么来的?就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每天练,练久了,对决多了,自然而然的就掌握了。

比如我们刚学自行车,骑得七扭八歪的,慢慢的,就骑顺了,能骑车带人了,还能玩花式了,能玩极限了。

这些后面的东西,可不是光有人教就能学得好的啊。

这就是倒油过铜钱眼的劲儿。

编方歌是个脑力活,开始是,我是先借力的。

我就是先看的这本《实用趣味方剂手册》先把经方挑出来学。

麻黄汤———干妈贵姓—————甘草麻黄桂枝杏仁————————这就记下了。

桂枝汤———桂嫂炒姜枣————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又记下了。

小柴胡汤——生芹菜炒大虾仁——生姜黄芩柴胡甘草大枣半夏人参——记下了。

小陷胸汤——拌黄瓜——————半夏黄连瓜蒌——————————记下了。

以上是举例子。

虽说这种趣味口诀能帮助记忆,但感觉怪怪的,还是不太适合我。

无论谁,无论学什么,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行。

下面的这种方法,对于我自己来说,是十分轻松的,因为我用了十几年。

各位看官可能就不一定适合了。

我学习的方法,是先把方子归类,这个方法,最早徐灵胎做过,那就是《伤寒类方》,后来日本的吉益东洞做的《类聚方》。

其实,我最后还是看的冯世纶老师的《张仲景用方解析》,这本书把方子归类得很好,很方便记忆。

有些方,要是死记的。

桂枝汤,我把这个方,分两个组,桂枝白芍一组,甘草生姜大枣一组。

桂芍甘姜枣。

那么就记下来了。

只要把领头的记下来了,后面的一系列加减,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这样记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把加减法学进去。

很快就可以掌握十几个方了。

小柴胡汤,这个方,我分成三组,柴胡黄芩一组,人参半夏一组,甘草生姜大枣一组。

柴芩参夏甘姜枣,又记住了。

不但记住了小柴胡汤。

它后面的变化相近的方也可以记住。

比如,半夏泻心汤,我也分三组,黄连黄芩一组,人参半夏一组,甘草生姜大枣一组,连芩参夏甘姜枣,跟小柴胡汤,只差了一味药,记住了。

黄连汤,分三组,黄连桂枝一组,人参半夏一组,甘草生姜大枣一组,连桂参夏甘姜枣,又记下了。

旋覆花代赭石汤,分三组,旋覆花代赭石一组,人参半夏一组,甘草生姜大枣一组,旋赭参夏甘姜枣,又记下了。

这么一来,又记了这一系列的加减方了。

以上举例的一些方法,不可能全举,那样子,一天也说不完。

再一个,有些方子比较大,就要学会自己去编排成自己容易记忆的。

比如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

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看着好像很凌乱。

是不是?我们把它的药名挑出来看一下。

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看一下,一共10味药。

我给分了一下组。

乌梅一组,因为它是方名,给它单独一组。

黄连黄柏一组,因为两味苦寒药。

人参当归一组,因为这两味,是补益药。

附子桂枝干姜细辛川椒一组,因为这五味,都是温阳药。

这样一看,就一目了然了,是不是?怎么把它们记下来了?这时,就看你瞎编的能力了。

连柏深闺妹,富贵将心交——黄连黄柏人参当归乌梅,附子桂枝干姜细辛川椒——ok 了,哥就这样把这个方子记下来了。

重新编排组合,再瞎编记下,然后平时看病,用几次,这方子想不记熟都难。

我说了啊,这些都是举例子,用的都是记忆法,是手段,目的都是为了记住方子到最后用出去。

所以嘛,有心的人,就可以自己也试试。

反正我就是用这种方法记住一两百首方子的。

其实平时也用不上那么多方子,来来回回的十几个方子打转,就能治不少病了。

守住自己的阵地,再慢慢拓展范围就行了,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

方子记下来了,就要去熟悉药物。

我通常参考的几本物药的书,有《临证本草》(陶御风)、《<本草述钩元>释义》、《本经疏证》、《本草新编》、《虫类药的应用》、《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沈丕安),还有张锡纯的《药物》,章次公的《论药物》。

四,学了就要用学了经方后,再去看时方,就会很好记了。

有些经典的后世方,还是要硬记的。

比如四君子汤、二陈汤、平胃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归脾汤、一贯煎、龙胆泻肝汤、枳术丸、温胆汤、阳和汤、仙方活命饮等等。

记忆的方法,可以自己分拆重新排列组成自己方便记忆的组合就行了。

记熟了后,会发现很多后世方其实跟经方有割不断的联系,而且后世方与后世方之间,也有联系的。

所以,要靠自己去找方与方之间的交叉点。

学了方以后,要去用。

怎么用,还没有上临床,怎么用这些方?我给大家推荐一些入门的书,这些书,都是有大量医案附在方子后面的。

看医案有个好处,那就是相当于在跟师父抄方子(前提是这些医案没有掺什么水分。

当然有一些书是不可能不掺水分的,就看你自己怎么挤水分了)。

我初学时,最先看的就是《张仲景用方解析》《经方实验录》,后来又看了《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这些都是方子下面附了医案。

刘渡舟老先生的水证论、火证论、湿证论,也是很经典的方附案。

哦,对了,门纯德老先生的书《门纯德中医临证要录》,是真心不错的,我是要重点推荐的,我超喜欢他那种口语式的表达,完全是临床家的实录,没有一点耍嘴皮子的地方,全都是真刀实枪的干货,很多小方子,非常好用。

最近有一本书叫《皕一选方》几乎囊括了大部分常用方剂,每首方子下面,罗列了大量的医案,多的一百多个案子,少的也有十几个。

我就不信,这样大量的医案看下来,会没有一点感觉。

总会找出一些方子的使用规律的。

关于方子使用规律,做得很好的,国内真心不少,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经方100首》,更喜欢的,还是日本人矢数道明的《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下面我也举一个例子。

病是标,是果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可以叫得出病名的病,基本上都是标,是结果了。

所以我经常说我不会看病,不要盯着病看。

有个阿姨,因为湿疹来找我看病,湿疹啊,两边腹股沟痒啊,挠啊挠的,挠到小腹肚皮都红红的。

又要看口腔溃疡,满嘴都是,吃东西一点也不方便。

而且嘴巴发苦,苦得不得了,这算味觉神经官能症吗?这算三个病了吧?反正我看了后,觉得就是肝经湿热,用了龙胆泻肝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