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纲要.区域协调发展

合集下载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一、区域协调发展【背景简介】1、均衡发展阶段:时间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特点:“平均主义”同步发展战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平均主义”,然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平均主义抹杀劳动报酬上的任何差别,否认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把社会化大生产倒退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

2、非均衡发展战略及其带来巨大的经济成就。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经济发展指导方针开始大转移,在区域经济政策上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舍弃了牺牲效率的“平均主义”同步发展战略,采取了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这种非均衡的区域经济战略开始从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等多个方面考虑,改变过去认为强力布局工业产业的做法,首先在东部地区进行改革开放,意图通过东部经济的发展,带动和辐射全国其他地区。

非均衡的区域经济战略的实施,推动了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东部地区的发展,提高了资金的运用效益,吸纳了大批在西部农村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东部地区的发展尤其是特区,开放城市和开发区的发展,通过示范效应,扩散效应和技术经济合作等多种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繁荣;投资主体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市场体系的建立,使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活跃的态势和不同的特色。

3、协调发展相关政策: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率先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之一。

具体内容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等老工业基地,促进崛起,鼓励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事实证明,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积累能力,比分散投入,平衡增长要大得多,从而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在短短的20年里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成效、存在的问题、举措统筹区域经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包括“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等。

内涵区域协调发展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内涵):一是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差距应保持在适度范围。

人均生产总值是衡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重要指标,但也不能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缩小地区间生产总值差距。

现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遏制地区间人均生产总值差距扩大的趋势,使之保持在可以接受的限度内。

二是各地区群众能够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而且这种服务不应因地区和人群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三是各地区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只有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才能实现全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四是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处于和谐状态。

各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既要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努力缩小地区差距,也要做到开发有度、开发有序、开发可持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成效及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区域特色与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区域发展速度全面加快、效益明显提升;二是各地区基础设施状况、投融资环境、体制政策环境等明显改善,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逐步确立;三是重点地区和重要经济带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各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步伐加快,以区域合作与联动为基础的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四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加快,发展的活力和主动性显着增强,区域间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有所减缓。

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区域发展还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仍然过大,而且继续扩大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区域间低水平竞争严重,无序开发状况比较突出,全国生产力布局总体上还不尽合理;区域间基本利益关系尚未理顺,基于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补偿、生产要素流动与交易等方面的利益关系调整还缺乏科学规范的制度构架,市场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等等。

统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统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统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宋智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一直高度重视。

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均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问题,这两个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完整的战略格局。

我们要全面理解党中央关于这两大战略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意图,准确把握两大战略各自特点和具体要求,统筹安排实施两大战略的各种政策措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历史演进建国以后,在区域经济总体布局上,我国最初采取的是沿海、内地的“两分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国防备战的需要,又采取了“三线建设”的“三分法”格局,推动了生产力的均衡布局。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开始转向效率目标,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得到了发展,随后沿海经济带由南向北迅速崛起,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轴,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随之迅速扩大。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区域发展差距带来的突出矛盾,审时度势,在坚持贯彻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同时,又相继制定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振兴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确定了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基本框架。

金融危机前后,国家纵横捭阖,大手笔规划了20多个国家战略经济区,是对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主体功能区思想的提出,是我国区域发展理念的重大突破,其形成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200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成立了由14部委组成的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选取了8个省份作为试点先行编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

2007年,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为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要求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目录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湖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家经济大省之一、为了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湖南省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该纲要旨在指导湖南省在2024年至2025年期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首先,湖南省十一五规划将着力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湖南省将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同时,鼓励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湖南省还将加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湖南省十一五规划将注重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

湖南省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同时,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农村新经济主体,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产业链延伸。

湖南省还将加强乡村治理,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第三,湖南省十一五规划将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湖南省将积极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金融、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

湖南省将打造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高地,培育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和品牌,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同时,湖南省还将加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第四,湖南省十一五规划将致力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湖南省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支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有竞争力的城市群和产业集群。

湖南省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加快建设成为内陆经济开放高地。

同时,湖南省还将加强对外开放,争取更多的对外合作机遇,全力推动湖南经济的全方位发展。

最后,湖南省十一五规划将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

湖南省将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水平,促进全民健康和社会安全。

湖南省还将加强就业扶贫工作,努力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全面发展。

湖南省还将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总结起来,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旨在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由此,中国的区域战略基本上完成了由“沿海发展战略”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未来战略区域的范围已经基本明确。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战略将按照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四个大范围一级区域框架来安排。
只有东中西互动,突出自身发展重点,才能综合治疗多种“区域病”。
东部继续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各个经济特区,屡创佳绩,发挥了“领头羊”作用,珠三角、长三角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
经济新格局:从“省份经济”迈向“区域经济”
“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区域规划放在了突出位置,与此同时,长三角、泛珠三角区域、京津冀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开始步入有组织有制度保证的实质性“共谋一体化发展”阶段。“上下互动”意味着,中国开始从“省份经济”真正迈向“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直是推动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全国性的区域发展问题的同时,一些省、市、自治区纷纷提出或实施内部区域发展与合作新举措。
东北三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争取重振昔日雄风。今年6月1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并强调,3年多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西部地区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发展和区域合作,由传统资源时代向产业时代挺进。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环北部湾经济区等西部有实力的地区被确定为率先发展的重点。就在不久前,国家新批准了设立重庆市和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第一次在西部地区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试验区由原来的经济建设为主,发展到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公平的新高度,充分体现了对制度创新的强烈需要。

2021年《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2021年《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2021年《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工作汇报】《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___年1月_日同志们:“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构建金三角,再造新__”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因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

按照区委规划建议,区政府开始抓紧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

在各部门形成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了《纲要》初稿;区政府召开了常务会议,对《规划纲要》进行了研究、充实和完善。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省有关“十一五”规划精神和《市十一五年规划》。

下面我就《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作简要说明。

一、“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基础“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全面实施“构建金三角,再造新__”发展战略,超额完成了“十五”规划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8亿元,年均增长31.8;财政收入达到_38.3万元,年均增长_.8。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主要表现为:一是主导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我区形成了煤炭生产经销、粮食加工、食品酿造、木材加工、陶粒等建筑材料五大产业。

区属煤矿从___年的几户发展到现在25户,相继新上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煤炭深加工企业——中煤中煤牡丹江鹤岗分公司选煤厂、均源型煤厂,双鹤冶金铸造厂,长起机械制造厂,北京现代建筑材料厂,鑫鑫高效环保节能油厂等诸多项目。

特别是中煤牡丹江鹤岗分公司选煤厂,是我区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年洗煤60万吨,创产值3亿元,创税1_0万元,是我区立区企业。

它的建成将为__区经济迅速崛起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二是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区容区貌显著改善。

住宅建设开工30万平方米,新建维修公厕45座,标准化水洗公厕一座。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比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比

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3]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十三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二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发展理念第五章发展主线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六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第七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八章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第九章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第十章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第三篇构建发展新体制第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十二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第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第十四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十五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十六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十七章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第十八章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第十九章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第二十章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第二十一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第五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第二十二章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二十四章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第六篇拓展网络经济空间第二十五章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第二十六章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第二十七章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十八章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第七篇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第二十九章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三十章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第三十一章强化水安全保障第八篇推进新型城镇化第三十二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三十四章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第三十五章健全住房供应体系第三十六章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第九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三十八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第四十章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第四十一章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第十篇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第四十三章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四十四章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第四十五章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第四十六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四十七章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第四十八章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第十一篇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第四十九章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第五十章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第五十一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第五十二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第五十三章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第十二篇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第五十四章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第五十五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第十三篇全力实施脱贫攻坚第五十六章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第五十七章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第五十八章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第十四篇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第五十九章推进教育现代化第六十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第十五篇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第六十一章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第六十二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六十三章缩小收入差距第六十四章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六十五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第六十六章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第十六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六十七章提升国民文明素质第六十八章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第六十九章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第十七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七十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基本指向

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基本指向

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基本指向内容摘要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各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配合。

区域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协调、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协调、区域之间的收入水平协调、区域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区域之间的主体功能协调等方面。

在促进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其中,政府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各级政府应当在五大方面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便更好地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政府作用收入水平公共服务主体功能作者豆建民,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20XX33)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主要是以生产力平衡布局为指导思想,强调沿海和内地的平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始转向强调不平衡发展,实施了向优势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形成了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调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1999年以来,我国又先后提出了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更好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而“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是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进一步细化,是在区域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与新途径。

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各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相互配合。

具体地讲,区域协调发展体现在五大方面,从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内容来看,要协调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形成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要协调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要协调区域之间的收入水平,将差距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国家科技支撑(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

国家科技支撑(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精神,具体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确定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围绕《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集成全国优势科技资源进行统筹部署,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在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基础上,设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下简称“支撑计划”)。

支撑计划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将按照《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和重大任务,明确“十一五”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并进行相关任务部署。

一、形势与需求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以下简称攻关计划)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技计划,自1983年实施以来,集中攻克了一批对产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带动作用,对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特别是杂交水稻、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秦山核电站建设工程、大型乙烯工程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和民族自信心,显著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但是,多年来攻关计划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从定位上更多突出了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特别是投入增长缓慢,导致对关系社会发展的重大公益技术支持不够,而在支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研制等方面也更显薄弱。

攻关计划作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科技计划,其有效作用的发挥已经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制约。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和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尤其在缓解能源、资源、环境等经济发展重大瓶颈制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健康与全面发展;以及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提高公共安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显得更为迫切。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二)发展思路。
——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 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以中西部农村地区为重点,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以中等职 业教育为重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培养 和造就一批杰出人才。
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律地位,完善学校法人制度,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积极推进学校 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办法改革。依法规范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开拓创新,办出风格和特色。继续推 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2.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办学规范、管理有序、监督有效、保障安全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学校管理,推进科学民主办 学和依法办学。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与卫生管理制度、安全预警机制,健全师生意外保险和医疗卫生保险制度及 健康体检制度,努力建设平安、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
谢谢观看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 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政策方针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统筹城乡、区域教育, 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 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黑龙江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黑龙江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黑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今后五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指导方针和目标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五”时期,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全面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良好开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实现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五年。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畜牧业产值和收入在农业产值和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交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得到加强;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等支柱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展开,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稳步推进。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

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十五”计划预期2005年年均增长(%)全省生产总值9-10% 5510亿元10.6一、二、三次产业比例8:58:34 12:54:34人均生产总值(美元)1500 176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 318.2亿元11.4固定资产投资率(%)30 32.5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44 95.7 26.2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70 66.4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万人)30 5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 8273元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3221元8.4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21 21.2※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22 20.4※人口自然增长率(‰) 5 1.95五年累计增加城镇就业(万人)250 28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8 75.8森林覆盖率(%)45.4 43.6公路通车里程(万公里)52000 67077其中:高速和一级公路里程(万公里)1500 2046注:※为2004年数据第二节“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十一五”规划摘要

“十一五”规划摘要
维普资讯
十 l 圃
‘ ‘ 十一五” 规划摘要
口 卞 哲
十届 全 国人 大四次会议 3月 1 4日 表决通过 了《 中华人 民共和 国 国民经济 转 变增 长方式 的 中心环 节 ,大力 提高 原 始创 新能力 、集成 创新 能力 和引进 消 化吸 收再创 新 能力 。
会主 义新农 村 ;推进 T,结 构优 化 升 J k
级; 加快 发展 服务业 ; 促进 区域协 调发 展 ;建设 资源节 约型 、环 境 友好 型 社 会 ;实施 科 教兴 国战 略 和人 才强 国 战
高发展质量 , 落实“ 五个统筹 ”把经济 ,
社会 发展切 实转入 全面 协调 可 持续 发 展 的轨道 。要 坚持 以下 原则 :
内容摘 要 如下 :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格 形成机制 , 更大程 度地发挥 市场在 资
源配置 中的基 础性作用 , 高资源 配置 提 效 率 , 实转 变政 府 职能 , 全 国家 宏 切 健 观调控 体 系 。统筹 国 内发展 和 对外 开 放, 不断 提高 对外 开 放水 平 , 强在 扩 增 大开放条件 下促进发展 的能力 。 根据 上述 指 导思 想 和原 则 ,针对 发 展 中的突 出矛盾 和 问题 ,要 进 一步 调 整推 动发展 的思路 ,转 变 推动 发展
想 为指导 ,以科学 发展 观 统领 经 济社 会发展 全局 。 持发展 是硬 道理 , 坚 坚持
必 须提 高 自主创 新 能 力 。要
深入实 施科 教兴 国 战略 和人 才 强 国战
抓好发展 这个党执政 兴 国的第一要
务, 坚持 以经济 建设 为 中心 , 持 用发 坚
略 ,把 增强 自主创新 能 力作 为科 学 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一五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一五规划

第九篇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三十五章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第三十六章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三十七章 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第十篇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 设
第三十八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三十九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四十章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第四十二章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中央政府投资支持的重点领域

新农村建设 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公共卫生和基本医 疗服务体系,饮水安全,农村公路,沼气 等可再生能源,农村电网,农村公共文化,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 灌区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及种养业良种工 程等。
公共服务 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劳 动力技能培训,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基层 公共卫生、社会福利、公共文化和体育设 施,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就业服务,社区 服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设施,安全生产 监管、煤矿安全监察设施及支撑体系,防 洪、气象、地震等防灾减灾,采煤沉陷区 治理,贫困地区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生 态移民,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等。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和企 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国 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 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自主 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 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 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 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 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 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 利用率提高到60%。 ——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提高 到47%。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 成,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 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纲要

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纲要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及政策取向,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我市“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深刻分析重庆特殊市情,客观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潜力,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内外发展形势,着眼于依靠人民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人民不断分享发展和改革成果的基本点,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十五”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是我市发展快、人民得实惠多、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设立直辖市、三峡工程移民等历史机遇,围绕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全面深化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克服煤电油运紧张、重大疫情和灾害等不利因素,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局良好,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重要进展,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跨进基本小康门槛,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胜利实现重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目标。

五年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69.1亿元,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94.96亿元,比2000年接近翻两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060元,比2000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2006.3亿元和1215.8亿元,进出口总值接近43亿美元,非公有制经济比重51%,城镇化率45.2%,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84.9%,非农产业就业比重50.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超过138%。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为2006~2010年。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06年3月14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纲要全文约55000字,共分为14篇:1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4加快发展服务业;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8深化体制改革;9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10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1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2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3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14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面临矛盾社会环境经过“十五”规划头四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稳定地进入新一轮上升期,预计“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速将超过“九五”时期8.3%的水平,2005年人均GDP可能达到1400美元。

新的物质基础已经奠定。

经济结构变动空前活跃,发展空间急剧扩大。

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新的体制条件逐步完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新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新的发展理念正在树立,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科学指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有了良好开端。

未来5-15年,我们面临的挑战仍然相当严峻,能否妥善应对,将决定国内发展的基本走势。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

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经济总量显著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这些都带来发展空间扩大的新机遇,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强度。

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本质上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技术含量低和经济效率差的问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摘要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制约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结构不合理。

“十五”时期在快速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

指导原则: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策导向: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6000万人。

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保障水平提高。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约束性指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约束性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005年55.8%,2010年60%,年均增长4.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2005年18.2%,2010年20%,年均增长1.8%(约束性指标)。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凝聚人民意愿的国家战略意图,其中的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任务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任务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任务时间:2012年02月16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杜鹰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好区域问题,不仅关系到不同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关系到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区域发展问题。

“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大积极变化,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我国区域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以来,中央完整地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国家批准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区域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并日益呈现出细化、实化和差别化特征,推动形成了我国区域发展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

一是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战略,东部地区发展速度始终领先于中西部地区。

“十一五”以来,东部地区“一马当先”的增长格局逐渐被打破。

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首次超过东部地区。

2008—2011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连续4年超过东部地区,区域增长格局发生重大而可喜的变化。

二是区域经济增长极不断涌现。

全国经济增长重心区从南到北、由东至西不断拓展。

京津冀地区迅速崛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共同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完成新一轮产业布局,形成了一批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广西北部湾、成渝、关中—天水、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三是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中央出台了促进西藏、新疆、广西、云南、内蒙古、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各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序言进入新世纪,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十五”计划圆满完成。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我区将进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发展阶段。

“十五”期间,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和多种突发性灾害,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加大改革开放、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十五”主要发展目标全面超额完成。

全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是自治区历史上发展与稳定的最好时期。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呈现增长加快、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

预计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260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下同),五年平均增长9.6%,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28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4亿元(年初预算数),五年平均增长1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0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7.2%。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区域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迅速,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继续加强,优质商品粮、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基地建设成交显著;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列全国第3位和第2位,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和钾盐等优势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精—伊—霍铁路、西气东输等一大批水利、交通、能源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实效,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进展顺利。

地区经济布局实现了重大突破,乌昌经济一体化开始启动,天山北坡经济带快速发展,对全疆经济增长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核心区域之一。

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

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

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纲要全文约55000字,共分为14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体制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一节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出境、跨区铁路和西煤东运新通道,….建设电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工程。

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强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

…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

….建设和完善边境口岸设施,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边境贸易。

落实和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

第二节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

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技术产业。

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抓好阜新、大庆、伊春和辽源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

支持其他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第三节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第四节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精加工和高端产品。

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五节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

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发展教育..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民族特需商品、民族医药产业和其他有优势的产业。

优先解决特困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兴边富民行动。

继续实行支持西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政策。

第六节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

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

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第一节优化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要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第二节重点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要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第三节限制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部分限制开发区域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禁止非保护性采伐,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护野生动物。

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禁止林木采伐,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川滇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在已明确的保护区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多种珍稀动物基因库。

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适度开发水能,减少林木采伐,保护野生物种。

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青海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封育草地,减少载畜量,扩大湿地,涵养水源,防治草原退化,实行生态移民。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扩大保护范围,降低农业开发和城市建设强度,改善湿地环境。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控制开发强度,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建设淤地坝。

….桂黔滇等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区封山育林育草,种草养畜,实行生态移民,改变耕作方式,发展生态产业和优势非农产业。

第四节禁止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部分禁止开发区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243个,面积8944万公顷。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共31处。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共187个,面积927万公顷。

国家森林公园共565个,面积1100万公顷。

国家地质公园共138个,面积48万公顷第五节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财政政策,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投资政策,要重点支持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支持重点开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政策,要引导优化开发区域转移占地多、消耗高的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发展特色产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

土地政策,要对优化开发区域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前提下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域建设用地供给,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

人口管理政策,要鼓励在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

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对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对重点开发区域,要综合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等;对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对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第一节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对临时进城务工人员,继续实行亦工亦农、城乡双向流动的政策,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法定假日和安全保护等方面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对在城市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要创造条件使之逐步转为城市居民,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对因城市建设承包地被征用、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要转为城市居民,城市政府要负责提供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

鼓励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定居,特大城市要从调整产业结构的源头入手,形成用经济办法等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机制。

第二节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以沿海及京广京哈线为纵轴,长江及陇海线为横轴,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已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人口分散、资源条件较差、不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重点发展现有城市、县城及有条件的建制镇,成为本地区集聚经济、人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中心。

第三节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规划城市规模与布局,要符合当地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力,并与当地经济发展、就业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相适应。

加强城市水源地保护和供水设施建设。

缺水城市要适度控制城市规模,禁止发展高耗水产业和建设高耗水景观。

地下水超采城市要控制地下水开采,防止地面沉降。

城市道路以及供排水、能源、环保、电信、有线电视等的建设,要破除部门和地方分割,在统一规划基础上协同建设,减少盲目填挖和拆建。

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稳步推进城市危旧住房和“城中村”改造,保障拆迁户合法权益。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要延续历史,传承文化,突出特色,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资源。

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管,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第四节健全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

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和管理模式。

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