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读书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测绘工程系

遥感读书报告

专业:测绘工程

班级:213

学号:21311112

姓名:白金睿

老师:戚浩平

日期:2013年12月

首先纵观遥感这本书,我们可以先粗略的先把它分为35个小的标题,然后总结下来,之后再细分其中的重点,之后再详细说一说他们中的难点,就其中的一些我比较感兴趣的公式做一些推导解释,在上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时候我慢慢发现RS的强大与其特有的魅力,ERDAS,ARCGIS,ARCMAP,这些软件即强大又有趣,让我来带领大家,纵游遥感的海洋吧~ 1.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火枪、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2.遥感的类型

1)按遥感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2)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3)按探测波段分为:紫外遥感(0.3-0.4);可见光(0.4-0.7);红外(0.7-14mm);

微波(0.1-100cm)等。

3.遥感技术的特点

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4.电磁波的主要参数

1)波长(Wavelength):指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即沿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同相位点(如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

2)周期:波前进一个波长那样距离所需的时间。

3)频率(frequency):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或振荡的次数或周期(T),用V示。

注:一般可用波长或频率来描述或定义电磁波谱的范围。在可见光——红外遥感中多用波长,在微波遥感中多用频率。

4)振幅(Amplitude):表示电场振动的强度。它被定义为振动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即每个波峰的高度。

5)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5.常用电磁波波段特性

1)紫外线(UV):0.01-0.4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

2)可见光:0.4-0.76 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3)红外线(IR):0.76-1000 μm。近红外0.76-3.0 μm’中红外3.0-6.0 μm;

远红外6.0-15.0 μm;超远红外15-1000 μm;(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又称热红外。)

4)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有穿透能力;发展潜力大。6.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

地物的反射率(反射系数或亮度系数):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

反照率(Albedo):以太阳光作为入射光的反射率,即自然物体的反射率;

反射率曲线:物体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称为光谱反射率曲线,它的形状反映了地物的波谱特征。

7.影响地物反射率大小的因素

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地物表面颜色与粗糙度。

8.几种典型地物的光谱特性

1)植被:可见光波段有一个小反射峰,位于绿光处(0.55),两侧0.45(蓝)和0.6 7(红)则有两个吸收带。这一特征是由于叶绿素的影响(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很强,对绿光反射作用很强)在近红外(0.7-0.8)有一反射“陡坡”,至1.1有一峰值,形成植被独有的特征。在中红外(1.3-2.5)受到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大增,形成低谷。

2)土壤: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呈比较平滑的特征,一般土质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和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

3)水体:反射主要在蓝、绿光波段,其它波段吸收都很强,所以在近红外影像上,水体呈黑色,但当水浑浊时,反射率会增加,峰值出现在黄光区,水中含叶绿素时,近红外波段明显抬升。(在光谱的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水几乎吸收了其全部的能量,即纯净的自然水体在近红外波段更近似于一个“黑体”,因此,在1.1~2.5 波段,较纯净的自然水体的反射率很低,几乎趋近于零)

9.影响土壤光谱的主要因素

(1)土壤中的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2)土壤水分,当土壤的含水量增加时,土壤的反射率就会下降,在水的各个吸收带处(1.4,1.9 和2.7um),反射率的下降尤为明显。对于植物和土壤,造成这种现象显然是同一种原因,即入射辐射在水的特定吸收带被水强烈吸收所致;

(3)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那些生物来源(主要是植物和微生物)的物质,其中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有机质的影响主要是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而影响最大的是在0.6~0.8um 之间,不仅有机质的含量影响土壤光谱反射特性,而且其不同的组成也同样有显著的影响;

(4)铁:铁的影响主要也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由于土壤中有机质与氧化铁对土壤的光谱反射特性影响都很大,故定量区分有机质和氧化铁对光谱反射率的贡献难度较大,因此精确地估算土壤氧化铁含量难度很大;

(5)土壤质地:一是影响土壤持水能力,进而影响土壤光谱反射率;二是土壤颗粒大小本身也对土壤的反射率有很大影响。

注: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物体对可见光都不具备透射能力,而有些物体如水,对一定波长的电磁波透射能力较强,特别是对0.45 ~ 0.56μm的蓝绿光波段,一般水体的透射深度可达10~20 m,清澈水体可达100 m的深度。

对于一般不能透过可见光的地面物体,波长5 cm的电磁波却有透射能力,如超长波的透射能力就很强,可以透过地面岩石和土壤。

10.物体的发射光谱特性

地物发射电磁波的能力以发射率作为衡量标准;地物的发射率以黑体辐射作为参照标准。

11.玻耳兹曼定律

即黑体总辐射通量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它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因此,温度的微小变化,就会引起辐射通量密度很大的变化。是红外装置测定温度的理论基础。

1)发射率(Emissivity):地物的辐射出射度(单位面积上发出的辐射总通量)W与同温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W黑的比值。

2)影响地物发射率的因素:地物的性质、表面状况、温度(比热、热惯量)。比热大、热惯量大,以及具有保温作用的地物,一般发射率大,反之发射率就小。

12.大气的三种散射作用

1)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此时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散射率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因此,瑞利散射的强度随着波长变短而迅速增大。

2)米氏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时的大气散射。云、雾的粒子大小与红外线的波长接近,所以云雾对对红外线的米氏散射不可忽视。

3)无选择性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水滴、雾、尘埃、烟等气溶胶常常产生非选择性散射。云雾为什么通常呈现白色?

13.大气窗口

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14.卫星运行轨道的概念(六个参数)

1)升交点赤经:含地轴和春分点的子午面与含地轴和升交点的子午面之间的交角。

2)近地点角距:卫星轨道的近地点与升交点之间的角距,即地心与升交点连线和地心与近地点连线之间的夹角。

3)轨道倾角:卫星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两面角,即从升交点一侧的轨道量至赤道面。

4)过近地点时刻。

5)轨道长半轴:卫星轨道远地点到椭圆轨道中心的距离,标志卫星轨道的大小。

6)轨道偏心率:卫星椭圆轨道焦点与半长轴的比值,用以表示轨道的形状。轨道偏心率越小轨道接近圆形,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影像比例尺趋于一致。

前四个决定了卫星轨道面与赤道面的相对位置,后两个决定了卫星轨道面形状。15.遥感图像的特征

1)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2)光谱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传感器的波段选择必须考虑目标的光谱特征值。

3)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4)辐射分辨率:即探测器的灵敏度,传感器对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一般用灰度的分级数来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