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肥沃的土壤》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肥沃的土壤》](https://img.taocdn.com/s3/m/33c8c2f0915f804d2b16c1e6.png)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土壤和生命肥沃的土壤一、教情分析: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等动物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
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
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2.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带领学生体验探索土壤的整个过程;2.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3.能够用图画或文字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2.使学生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1.室外活动:带领学生采集土层。
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
2.室内活动。
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b24b82a32d7375a517804d.png)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重难点:1.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2.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每组一小桶水、报纸、抹布、玻璃棒。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四、教学反思:1.2了解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植物的生长过程教案
![植物的生长过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d589fd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05.png)
植物的生长过程教案篇一: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听听说说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二、想想画画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8257c0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a.png)
《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1. 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科学态度目标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自己在某些时刻的位置。
难点:观察图片,判断“运动和静止”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方向盘、软尺、活动记录表、透明方向盘及测量尺。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1. 谈话: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会发现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是静止的,我们怎样来判断呢?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直接引出聚焦部分的第二个问题“怎样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引发学生思考。
2. 呈现三组照片并提问:请大家观察并判断,照片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并利用以下句式说说自己判断的依据。
和相比,的位置(移动了/没有移动),所以我认为它是(运动的/静止的)。
设计意图: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表述范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表达,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有更直观的感受。
3. 交流判断结果和依据。
预设1:学生容易把一个具体的物体分成多个局部去认识,而对运动和静止作出错误判断。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把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判断。
预设2: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比较,教师给予鼓励,但不要求所有学生这样做。
4. 小结:和地面相比,该物体如果移动了,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运动的;相反,该物体没有移动,那我们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二、探索(一)导入1. 谈话:现在老师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你呢?预设:老师是运动的,“我”是静止的。
2020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教案
![2020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c3176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c.png)
2020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一课时:种子发芽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不同植物的种子形态。
2.掌握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种植方法。
3.认识种子发芽的条件,并能理解种子发芽实验的设计。
科学探究]1.能够用语言描述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外形特征。
2.能够正确播种西红柿和黄瓜。
3.能够设计栽种记录的内容,乐于长期观察记录。
4.设计“种子的发芽与什么有关”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并进行对比实验。
科学态度]1.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的乐趣。
2.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可以运用到生活中,提高种子发芽的效率,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教学重点】1.熟悉观察方法,明确记录单个观察内容。
2.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对比实验的探究思维,设计“种子的发芽与什么有关”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发芽的西红柿和黄瓜植株各一盆、西红柿、黄瓜、玉米、带壳葵花籽、枣、南瓜、蚕豆、苹果、松子等的种子。
学生材料]固体胶、彩笔、活动单、每组土壤、水若干、塑料瓶1个、花盆2只。
教学过程】一、认识新朋友1.教师介绍两个新的“朋友”参与课堂研究,并让学生猜测它们是谁。
2.学生根据线索猜测后,描述并介绍自己组的“朋友”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新的“朋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学生从多个方面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同时活跃课堂氛围。
二、种子发芽实验1.教师介绍种子发芽的条件,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2.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学生根据记录的结果,分析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播种实践1.教师介绍西红柿和黄瓜的种植方法。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让孩子爱上科学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让孩子爱上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43aa5a83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b.png)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让孩子爱上科学让孩子爱上科学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和好奇心。
在三年级下学期的第一个单元,我们将学习让孩子更好地认识科学,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意识,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科学的基本概念及科学家的工作。
2.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4.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记录。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科学的定义和科学家的工作。
(2)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4)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记录。
2.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以探究式学习为主,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理论讲授与实践结合。
(2)个别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3)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以及案例分析相结合。
(4)科学展览和科学实验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探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家的工作。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和发现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成就和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为学生打开科学探究的大门。
(2)探究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科学,科学的特点是什么等。
(3)总结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对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家的工作进行总结。
2.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1)导入通过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能用手机打电话等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2)探究通过设计一些实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实用性和日常的应用。
例如: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把纸片用火烧掉,用显微镜观察飞机模型等。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对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进行总结。
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deb02e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1.png)
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2、种植我们的植物3、我们先看到了根4、种子变成了幼苗5、茎越长越高6、开花了,结果了7、我们的大丰收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2、蚕的生长变化3、蚕变了新模样4、蛹变成了什么5、蚕的生命周期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7、我们的生命周期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1、温度和温度计2、测量水的温度3、水结冰了4、冰融化了5、水珠从哪里来6、水和水蒸气7、水的三种形态第四单位:磁铁1、我们知道的磁铁2、磁铁有磁性3、磁铁的两极4、磁铁的相互作用5、磁力大少会变化吗6、指南针7、做一个指南针1 / 14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讲授计划1、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研究活动.培养他们的猎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素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研究和生活打好根蒂根基。
二、全册教材分析:1、全册内容情况和各单元教学目标: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
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位.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身、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位.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干系。
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讨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匡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亲昵相关的。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12e63a8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8e.png)
【板块二】互学一、云量的划分1.下面几幅云的图片,你会像天气预报那样描述它们的云量吗?2.你是根据什么来描述云量的?小结:如果把天空看成一个圆,把这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我们就可以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面积来划分云量。
空白的部分表示天空,涂色的部分表示云。
这种方法叫作四分法。
气象学家将只占天空四分之一以内云量的天气称之为“晴天”;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的称之为“多云”,四分之三以上的称之为“阴天”。
如图所示:3.视频:如何判断云量(播放视频)4.实践应用:判断下面几张图片显示的是什么天气?5.云量是按照云遮蔽天空的程度来估算。
室外观测云量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小结:①一般选择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线的开阔地点或平台观测。
②当天空部分被障碍物(如山、房屋)遮挡时,云量应从未被遮挡的天空部分中估计。
二、云量和雨量的关系1.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云的多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请问天空中出现什么样的云会下雨呢?2.哪一张图片上的天气更容易下雨?小结:从云的颜色和云量两个因素来判断,左边天空出现的情况可能会下雨。
3.判断下列三张照片分别是在哪个时刻拍摄的。
(将照片和对应的时刻连线)我发现:下雨后与下雨前相比,天更亮了、云少了,能见度更好了。
4.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许多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播放视频)你还知道哪些呢?5.通过看云,可以大致判断天空是否会下雨。
生活中,下雨了,你是怎么知道的一场雨下得有多大?6.仅凭生活经验来判断是不够的,怎样才能准确知道雨下得有多大?阅读“天气预报中关于24小时的降水强度有界定标准”,你读出哪些对你有帮助的信息?小结:气象学家根据24小时内,降雨量的不同高度,列出这样一个雨量等级表。
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
最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最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878ce6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7.png)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控制溶解第一课:能加快溶解吗二、搜集资料与思考探究(一)活动设计设计你的专属“观测记录表”(以下记录表仅供参考)。
(二)理解与应用。
3.如果水温更高一些,同样多的食盐溶解速度能更快吗?为什么?4.如何让块状的冰糖尽快溶解?5.除了食盐,用搅拌、加热的方法还能加快哪些物质的溶解?试一试至少再找一种并验证。
【学习小结】本课从生活当中常常需要加快某些物质的溶解入手,让我们回忆并提取经验,猜想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相关。
通过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证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过程,我们知道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混合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精炼反馈】一、小法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1.两位同学放入嘴里的水果糖大小是不一样的,那就很难比较哪种方法溶解快。
()2.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放入同样多的水中,冷水中比热水中溶解更快。
()3.把糖咬碎比整块糖在水中溶解慢。
()4.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颗粒的大小、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
()二、取出珍宝(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下列方法中能使水果糖溶解更快的是()A.放入冷水中搅拌B.放入热水中不搅拌C.放入热水中搅拌2.小红在比较食盐溶解快慢的实验中,正确的做法是()A.在比较水温对溶解快慢的影响时,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B.烧杯里的水是一样多的C.不断的往烧杯里加食盐3.下列方法中,能使食盐最快溶解的是()A.加热B.既加热又搅拌C.搅拌4.小红口渴了要喝糖水,爸爸讲蔗糖放入开水中用筷子搅拌,这样做是()A.使开水凉得更快B.使糖水更甜C.使蔗糖溶解得更快第二课:能溶解多少【学习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2.科学探究制订严谨可操作的实验计划,并能根据计划展开实验。
3.科学态度、STSE在对实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意识到按规范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以及记录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行动和位置》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行动和位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8e785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5.png)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行动和位置》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体的位置可以通过行动改变。
2. 掌握常用的表示物体位置的词语。
教学重点
1. 描述物体的位置。
2. 了解行动和位置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
2. 实物和图片展示物体的不同位置。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你们周围的物体都可以通过行动来改变位置吗?
2. 讲解(15分钟)
教师使用实物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不同的物体位置,并帮助学生描绘物体位置的变化过程。
同时,教师介绍常用的表示物体位置的词语,如上、下、左、右等。
3. 操作(20分钟)
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操作,并用适当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教师在操作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4. 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行动和位置的关系,并概括出表示物体位置的常用词语。
5. 练(15分钟)
学生进行书面或口头练,描述不同场景下物体的位置变化。
6. 展示(5分钟)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位置的变化会影响到什么,如何利用物体的位置变化来解决实际问题等。
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在操作和练中的表现,评价他们是否理解了物体位置的变化和使用表示位置的词语。
参考资料
1.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课本。
2. 相关网络资源。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9e2cd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e3.png)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探秘植物世界课时1:认识植物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掌握植物的生长繁殖方式。
•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植物的基本特征–根、茎、叶的功能和结构–动植物的不同之处2.植物的分类–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水生植物等–用常见植物进行分类练习3.植物的生长繁殖–种子的结构和发芽–利用种子进行观察实验–植物的无性繁殖:分株、扦插、嫁接等方式4.植物的保护意识–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引导学生爱护周围的植物环境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植物生长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植物认识的兴趣。
2.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进行植物的分类练习,让学生根据结构特点将常见植物进行分类。
4.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结构,并进行发芽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
5.介绍植物的无性繁殖方式,通过图片和视频演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繁殖方式的特点。
6.培养学生对植物的保护意识,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7.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资源•视频:植物生长的过程•实物:常见植物、种子•图片:植物的不同部分、植物的分类等教学评估1.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学生的分类练习成果展示。
3.学生对植物保护意识的理解和表达。
课时2: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适应性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
•掌握植物的适应性特点和表现。
•培养对植物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光线、水分、温度和土壤等要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的差异2.植物的适应性特点和表现–显性和隐性适应性–植物生长的特殊环境适应能力3.植物的珍惜和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发表对植物的态度和看法–培养对植物的珍惜和保护意识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一些植物的适应性特点,引起学生对植物生长环境的思考。
2.介绍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通过图片和图表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3肥沃的土壤教案 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3肥沃的土壤教案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8a8a504ba0d4a7303763a3e.png)
教学意图
实
验
操
作
延
伸
与
拓
展
为蚯蚓安一个家。引导学生讨论蚯蚓的家需要什么。
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生活,记录土壤和蚯蚓发生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
评
价
反
思
对本教案的意见或建议
问:为什么我们所观察到的土壤的颜色各不相同.
二、带领学生观察土层剖面,引发学生讨论:为什么表层土和底层土颜色不同?
三、引导学生探究表层土的形成,引出腐殖质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到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四、探究土壤动物的生活会对土壤肥力产生那些影响,了解一些常见的土壤动物.
一、学生预测表层土壤与第层土壤颜色不同的原因
二、学生观察林间的落叶,然后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面看到了什么。
三、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
四、寻找土壤中的烂树叶,根据落叶的变化推测落叶在土壤里是怎样变化的。
五、讨论: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
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
实
验
操
作
指导学生制作肥料袋,讲解具体的步骤,给学生发塑料袋 。
课题
肥沃的土壤
重难点
1、死的动物如何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变的。
2、蚯蚓在改良土壤方面的作用。
3、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教材分析
1、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层,探究烂树叶和土壤颜色之间的关系。2、制作和观察肥料袋探究动物的生活会对土壤的肥力产生什么影响。
教学目标
1、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巡视、指导。
一、学生到资源角领取土壤。
二、学生将土壤和他们带来的一些植物装进塑料袋。
三、用小棒将土壤和其他物品混合在一起.
统编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统编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167e5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12.png)
统编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复第一单元所学的有关动物的知识,包括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2. 加深学生对不同种类动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复第一单元所学的有关动物的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四、教学过程1. 教师先向学生复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方式展示各类动物的图片和简要介绍。
-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堂中的小动物:- 教师可带来适合课堂观察的小动物,如蚯蚓、蜗牛等。
- 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外观特征和行为性。
五、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了解更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并进行观察和描述。
2.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动物及其特征,鼓励他们用多种方式展示。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观察和描述动物时的表现。
2. 评价学生对动物分类和特征的掌握程度。
3. 评估学生参与小组分享的积极程度和能力。
七、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短文,包括该动物的特征、性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2. 鼓励学生用图片、手工制作等方式做相关展示。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2. 相关动物图片3. 适合观察的小动物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动物的分类和特征,以及观察和描述小动物,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展了对动物的认知。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然而,课堂时间有限,后续可加强拓展学生对不同种类动物的了解。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地方》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地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d9729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c.png)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地方》教案主题:运动和地方目标:- 了解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 了解物体的位置和方向概念教学内容:1. 物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例如:人走、鸟飞、风吹树叶等。
- 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物体的运动规律,例如:人可以走、跑、跳,但不能像鸟一样飞。
2. 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研究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例如:走、跑、飞、转动等。
3. 位置和方向概念- 引导学生了解物体的位置和方向概念,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
教学步骤:1. 导入-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探究-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运动,引导他们总结出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3. 研究- 通过举例和图片展示,教授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并让学生模仿、记忆。
4. 操练-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运动动作,并请他们用正确的词汇来描述。
5. 巩固- 利用练题或小游戏巩固学生对物体位置和方向概念的理解。
6. 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扩展活动:1. 观察身边环境中更多的物体运动方式,并在课堂上分享。
2. 利用地图或模型让学生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注意事项:- 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图片或实物,以便展示给学生观察和讨论。
- 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正确使用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
- 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和讨论,并积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 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可提供更多的实例和练,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参考资料:- 无。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1-22)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1-22)](https://img.taocdn.com/s3/m/a23f2e8d2af90242a895e5d7.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1.运动和位置【教材简析】《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
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
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
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
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
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在本课中将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于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
学生通过活动能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6e2605a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18.png)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原理和运动形式。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原理。
但学生在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时,可能会有些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区分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3.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运动原理。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如小车、球等。
2.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用于教学呈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例如,将一个小车放在桌子上,推动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科书中的图片和例子,向学生介绍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物体和运动形式进行观察和记录。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判断一些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或者是进行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运动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观察春天的植物》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观察春天的植物》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328f21d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77.png)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单元第1课(观察春天的植物)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延续、细致地观察某种植物在春天的生长变化,尝试为自己的观察活动制定方案,并及时、精确地把观到的现象用文字、画图或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
2. 具有热爱自然,关注身边植物的感情以及持之以恒、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3. 了解一种或多种植物在春天的生长变化,更深刻地认识几种身边的植物:学习绘制植物分布图,具备肯定的空间感受能力。
内容设计: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区气候差异大,植物分布不同。
大局部地区的植物其生长变化在一年四季中呈现出鲜亮的特点,但是大多数人对此视而不见。
教材从关注身边的植物出发,引领学生延续、细致地观察植物在春天的生长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持之以恒、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当然还包含观察、记录等技能的训练。
教材首先呈现的是南北方大局部地区的一个生活场景,通过阿静一家在桃树林中的发觉与思考,引出对春天植物的观察及对其未来生长的预测。
接下来引导学生结合本地区实际,选择一株植物进行观察,并记录它的生长变化。
作为本主题的彳重点活动,特别强调观察的延续性和记录的精确性。
由此导入第二个活动——画植物分布图,将对植物的认识与绘制方位图的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教材在编排上“观察春天的植物〞的活动只出现了一次,但这绝不意味着该活动只是一、两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是一个延续的过程。
在后边的科学学习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观察活动,保证大多数学生全程参与并且较好地完成观察、记录等各项任务。
教学打算:活动〔1〕:全年日历表,含节气、伏天、三九天、农历;本地区自然历。
活动〔2〕:彩笔,考察校园及学校周边的植物种类、分布和生长情况。
天气与植物主题图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
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开始了,春天里,万物有哪些变化?春天里,我们又可以做哪些科学活动?小组活动:分成小组,交流。
汇报:学生致辞。
朗诵:读一读第2 页图上的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法 合作探究法
教具等准备:
搜集弹性器材;整理与弹力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弹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课下你们一定玩过许多有关弹簧的玩具,说一说你都玩过了那些与弹簧有关的玩具。学生交流自己所玩的弹簧玩具。
2、教师小结:同学们玩的弹簧玩具真有趣,(出示弹簧拉力器)老师这儿有一个弹簧拉力器,谁能把这个拉力器拉开
(1)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3)你们小组准备怎样进行实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的计划
2、小组汇报,教师综合意见,分配实验任务
3、开始实验、汇报结果、及时点评
4、小结结论:通过同学们的实验验证,我们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我们刚才提出的假设是成立的。我觉得同学们在实验中都非常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
2、 学生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进行总结,并给学生补充关于弹力的录像。
自由活动
1、设计弹力玩具。
(1)谈话:同学们认识了弹力,并且知道了弹力在社过重的一些应用,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弹力玩具比一比,那个小组同学的设计创意新颖。
(2)小组同设计活动。
(3)交流展示设计成果,教师给以相应的评价。
2、自我评价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的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于什么有关;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2) 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
(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2)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界的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有关现象或结论。
(3)能够正确使用物品进行实验,会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2)愿意与人合作,喜欢与人交流;
(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实际,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以学生玩滑梯等典型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摩擦力的科学规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过程与方法:
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变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1)各族代表交流本组玩弹簧玩具或游戏的名称、玩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
(2)各小组同学根据交流,统一认识,然后选择喜欢的问题,有目的的实验、探究验证。
4、小结:当压缩或拉长弹簧时,弹簧有一种要恢复原来形态的力,这就是弹力。
2 活动二:了解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1、教师谈话 钢材,同学们通过探究,知道了什么是弹力,,其实弹力有许多的应用,谁还能说出一些弹力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3、揭示课题:小车的运动
(二)引出问题,提出假设
1、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2、过渡:怎样是一辆小车跑得快些
3、引出问题: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会与什么有关呢
4、猜测与坡度会有怎样的关系
5、提出假设: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的距离越远。
(三)设计计划,实验验证
1、我们的假设究竟成立不成立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小组讨论:
小结:同学们玩的、说的,都与弹簧有关,关于弹簧,还有许多的游戏和问题等着我们探究呢!
探究过程:
2 活动一:玩弹簧游戏,认识弹力。
1、师生玩与弹力有关的游戏。
教师谈话:各小组同学利用老师准备的弹簧玩具,进行游戏活
动。我们要进行一次比赛,比一比那个小组在游戏中,发现、提出的问题多。
2、学生分组活动。
3、活动小结及交流。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的重要性;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法与学法:
实验法 讨论法 讲述法
教具等准备:
小车、用来大斜坡的硬纸板、软尺、木块。
教学过程:
(一)欣赏片断,谈话导入
1、欣赏一段运动中的汽车片断
2、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行驶在马路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时而快,时而慢,在他们身上好象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些它们的小秘密
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出示书中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讨论探究方案
(1) 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3.科学知识: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知道弹力、摩擦力等生活中常见的力;探究杠杆尺保持平衡的方法;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对各种力的现象有一个亲历的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体验成功的乐趣。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 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
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教法与学法:
合作探究法 实验法
教具等准备:
木块、直尺、棉布、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多媒体出示滑梯图片(一个滑梯为普通滑梯,而另一个表面很粗糙)。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有两组同学分别用这两个滑梯进行比赛,哪一组会赢引导学生谈出表面粗糙的滑梯会对向下滑的人产生一种比较大的阻力,从而引出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导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
授课人: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小学学校 主备人: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册科学教科书的第一单元,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科学》学习的基础上,转承到本册学习内容上,他们对科学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本单元在“制作能力”、“猜想与假设”、“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方面,延续了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的培养要素,并进行了有效的深入。在“利用证据、逻辑推理及想象建立假设”、“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等科学探究方面,本单元给学生搭建起一个适于操作的平台,在科学探究的构建逻辑上,提响了一个上升的趋势。因此,本单元的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趋势,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四)运用方法,自主实验
1、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的距离我们已经知道与坡度有关以外,还可以研究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条件讨论你们小组的实验计划。
2、汇报计划、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五)总结方法,提出希望
同学们,科学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研究小车运动过程中,我们是怎样来进行整个实验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研究科学要有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创造能力,让我们学会科学地想事情,科学地去做事情。同学们祖国的明天将属于你们!
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交流。
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物重
左右一样
距离
教学反思:
个性化设计
4 《 弹簧中的学问 》
一课时
学校 主备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产生弹性。
(2)全班交流,并选择出恰当的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4、回顾做过的两个实验,总结出比较系统的结论。
(三)设计实验:设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1、分组进行实验
2、展示使摩擦力增大或减小的方法。
(1)引导学生在各小组内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并做出恰当的选择。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并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