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宁乡一中高一备课组《登 高》导学案

合集下载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

【学习重点】1. 分析意象中寄寓的情感;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解读作品中“悲”情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围绕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析文字等方法突破。

【学习时数】一课时【知识链接】1.解题: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58岁时去世,写这首诗时是55岁。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此时诗人还壮志未酬,而好友李白、高适、严武也相继辞世。

【教学过程】一、导入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自主学习(一)抓题目从题目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二)抓作者,了解写作背景结合前两课所学回答:此诗写于什么时间此时的社会环境如何作者的境遇如何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杜甫《登高》导学案(教师版)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杜甫《登高》导学案(教师版)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杜甫《登高》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理解诗歌的大意,体味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意象分析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2、赏析对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艺术特点并学以致用。

主要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巧妙导入、明确目标1、音频导入请同学们欣赏《登高》的朗读。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1、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 2篇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 2篇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贪腐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登高导学单教师版

登高导学单教师版

登高导学活动单(教师)版【学习目标】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目标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

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

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三、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

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

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

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四、作品特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高中语文《登—高》15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登—高》15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登高杜甫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分析诗歌意象和意境特点2.诵读诗歌,把握诗人多层的苦痛和忧思3.结合诗歌意象特点和诗人情感,领会诗人情景交融的手法,感悟诗人的伟大.二、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了解作者今天我们走进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位诗人杜甫,他被称为诗圣,和李白是中国唐代诗歌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宋代秦观:曾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杜子美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者。

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唐代的元稹为他写了这样的墓志铭: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对于这个如此伟大的诗人,大家对他又怎样的认识呢?说说你对他的了解或者评价。

也可以结合所学的诗来说说。

同学们说完,我展示幻灯片,请同学们齐读:杜甫其人:出身北方大族,自幼聪颖过人“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是他。

早年安定富足,也曾顽劣异常,“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的,是他。

心怀政治报复,一心造福苍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是他。

仕途失意,漫游天下“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是他。

结交青莲,携手常侍,与谪仙“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是他。

家颓国衰,离乡背井,友散失孤,苦病饥寒,心系黎元,登台高吟的,还是他!他就是诗圣杜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登台高吟的诗《登高》(二)美读,整体感知。

1、先来听一遍朗读,同学们可闭眼聆听,静静感受2、诗歌是抒情的,同学感受到这首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一个同学带着悲伤的感情基调范读)(二)解读,知人论世1、诗人为什么如此悲伤呢?有人问:诵其诗书,不知其为人,可乎?显然是不可的。

我们要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写诗时的处境,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写作背景:(幻灯片展示,请一个学生诵读)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到58岁去世,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这首诗是作者流落夔州,在外漂泊的第8个年头写的,3年后客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

(完整word)《登高》的导学案.doc

(完整word)《登高》的导学案.doc

兴义一中教育集团崇文中学校区驾驭式自主高效课堂导学案编号: G1— Y1—1-3--2 年级 :班级:________学生姓名:科目:制作人:语文组:《登高》一、学目:1、懂,感受歌的情感,并能析歌写作技巧。

2、背此。

二、自学指与方法:一、歌之“三抓”“三么”:三抓:① 、抓目:、地点、人物、事情、情感⋯⋯② 抓作者:知人世③ 抓注。

三么:写了什么?(意象/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怎么写?(技巧)二、把握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1、通抓取、分析意象,透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找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句。

自学指自本1、朗关。

个人,小。

及《步步2、《登高》的写作事情高》 243、杜甫( 712—770)字自学及堂展示,地点,人物,,情感。

,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人,大的人。

唐宗,官左拾,后入蜀,友人武推荐他做南度府参,加校工部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杜工部。

杜甫一生写一千四百多首,其示了唐由盛衰的史程,被称“”。

以古体、律,格多,而以沉郁挫主。

通1、解括号前的。

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回()。

无落木()()下,不尽江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苦恨()繁霜(),潦倒 ()新停 ()酒()杯。

2、理解性填空。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此都有直接描述,些句子是:,。

2.杜甫在《登高》中出:“,”的感慨,抒了漂泊异.年老体衰的惆之情,也含着与生命的衰弱抗争的精神。

3.《登高》中由高到低,写人所所,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4《登高》中写望所,用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江气的句子是:,。

5.《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光易逝.壮志酬的感的句子研读,读“三么”是:, 。

6.《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7.《登高》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

8.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

9.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高一上册)(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登高》教案教学设计(高一上册)《登高》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上册)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准确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并能顺利朗读背诵。

学生能理清诗歌的情感线索,领会诗歌的内容。

学生能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诗的诵读与积累。

教学难点:对杜甫诗歌中沉郁风格的理解和领悟。

教学方法及辅助工具: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辅助工具: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春天,是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的季节,在春天的时候我们喜欢做什么呀?踏春,去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

而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人们则喜欢登高望远、饮酒作诗。

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说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抒发的是思乡思亲的情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诗人杜甫在登高时创作的,诗名就叫《登高》。

、背景材料: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普及一个知识),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4年,但各地的军阀又在不断混战,抢占地盘。

杜甫因战乱而流离到夔(kui)州,此时的他已经56岁,身染重病,为了排解忧愁,又值重阳节之际,因而登高望远,在登高后看到的是深秋的萧条景色,由此想到国家正值战乱,感时伤怀而作。

、解析字词,理顺文章:渚清沙白:渚,水中小洲;清,洲边的江水清澈;沙白,小洲上的白沙。

翻译: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品读课文: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首古诗,肯定就是要读的,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一定要注意有感情的朗读,把握好节奏。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髙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髙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髙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高》。

这是一篇出自唐代诗人杜甫之手的著名诗作,它不仅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唐诗单元,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盼。

教材通过这首诗,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文,理解诗中的基本意象和比喻,掌握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分析,学生能够探究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学会如何通过文学手法来表达个人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感受诗人的情感。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创作法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讲授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利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最后通过创作法让学生实践文学表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秋天景色的视频,引起学生对秋天的感性认识,为学习《登高》做铺垫。

2. 朗读诗文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诗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教师适时纠正发音。

3. 文本解读教师逐句解读诗文,解释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

4. 情感体验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5. 深层探讨分析诗中的深层含义,讨论诗人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6. 创作实践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秋天为背景的短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7.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总结本课的学习要点,强化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登高导学案

登高导学案

班级:姓名共同体:使用日期:2014年9月26日【自学】【定标自学】一、写作背景《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

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

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

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州,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

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

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写成了《登高》。

二、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风格特点,说的是杜甫的诗歌风格。

“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

指诗歌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极、压抑、忧愁。

“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徐急相间,音调上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沉郁顿挫连在一起就是说感情特别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后,这种感情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班级:姓名共同体:使用日期:2014年9月26日三、近体诗知识(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之《登高》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之《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教学目标:1、品鉴意象,体会意境。

2、有感情的诵读诗歌,体会杜甫的内心情怀。

3、背诵诗歌,当堂达标。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所以称作“重阳”。

因为“九九”谐音“久久”,祈求长久之意,所以人们通常在这一天要进行祭祀和敬老活动,我们都知道,每年的三月三,人们都要踏春,与之相对应,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也要踏秋,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天,在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年过半百的老人登上高处,百感交集,情不自禁的写下了一首传唱至今的优秀诗篇《登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登高》,走近这位名垂千古的老人。

弐、课前预习(一)、走近作者曾经的杜甫,真实的杜甫:杜甫是唐王朝由兴而衰的见证者:1、年轻时,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的10年忍辱和辛酸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4、曾经历过“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5、曾被叛军扣留9个月;曾因直谏而被贬6、晚年,杜曾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救济7、58岁时,客死舟中读书和漫游时期十四、五岁时便“出游翰墨场”,20岁开始漫游,24岁应举,不第。

却结识了李白和高适。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后再次应试又不第。

困居长安时期35岁入长安求官,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

【早上敲打富贵人家(曾经以朋友身份相交的王侯权贵)的大门,黄昏才见到肥壮骏马飞奔带起的尘土(权贵归来),谁知道,他却只拿出残羹冷炙来“招待”,原来寒士(亦或是落魄的读书人,或是遭贬谪的官员)的命运处处都是悲辛。

】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

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岁时幼子饿死。

陷贼和为官时期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登高教案合集5篇

登高教案合集5篇

登高教案合集5篇登高教案篇1知识目标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诵读感知觅得诗趣【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登高教案篇21、题解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自读全诗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7.2《登高》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7.2《登高》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7.2《登高》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诵读与分析中品味《登高》的语言魅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知人论世,深入思考杜甫选取特定景物的原因,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分析诗歌情感,掌握“意象分析”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找出诗中的典型意象并且理解其抒发的典型情感,从而把握杜甫诗歌的感情基调。

三、教学设想高一学生基本上对诗歌鉴赏中的意象、意境及一般的鉴赏方法等要素有所认知,但是很难在具体的阅读中加以应用。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诗歌鉴赏。

基于以上的情况,我将引导学生以诵读为主来感受杜甫律诗抑扬顿挫之美,以合作探究的方法来领悟诗中蕴含的抑郁孤独之感和忧国忧民之情,以联想想象的方式再现诗中的景色描写,让学生置身诗境去更深入地领会作者的情感。

(三)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上课!同学们好,在上课之前呢,老师想和大家玩一个“看图说话”的互动游戏,游戏的规则是我会出示一些图片,你们根据图片的内容说出相关的诗句:出示“梅花图片”(坚强不屈:“梅花香自苦寒来”)、“月圆月缺”图片(悲欢离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夕阳西下”图片(岁月流逝、漂泊,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们把这些赋予了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称之为“意象”。

所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分析诗歌情感,掌握“意象分析”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新教材】第三单元《登高》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2024年具体版)

【新教材】第三单元《登高》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2024年具体版)

统编教材高一上册第三单元《登高》教学设计(1课时)【教材分析】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

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目标与核心素养】1、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有效提问,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品读经典,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杜甫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旨,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忧国爱民之情,提高文学修养。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等习俗。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老眼混浊,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只能漂泊异乡。

他步履蹒跚的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诗圣:杜甫——本节课学习杜甫的代表诗作《登高》二、温故知新1、知人论世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并成为“李杜”,他也被后人成为“诗圣”。

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他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作品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

2、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流寓夔州。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登高》参赛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登高》参赛导学案设计

素养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意象与意境,体悟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2、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悲国之秋即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一、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辛酸经历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度日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二、背景介绍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为了排遣郁闷,56岁的他抱病,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写成了《登高》。

三、文体介绍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四、资料链接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备课组《登高》导学案教案2012-04-27 16:59湖南宁乡一中高一备课组《登高》导学案登高【学习目标】1.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提高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的能力。

【知识导学】1.背景补充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写成了《登高》。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风格特点,说的是杜甫的诗歌风格。

“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

指诗歌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极、压抑、忧愁。

“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徐急相间,音调上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沉郁顿挫连在一起就是说感情特别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后,这种感情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3.联系解题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渚清()霜鬓()潦倒()浊酒()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万里悲秋常作客()()③潦倒新停浊酒杯()④艰难苦恨繁霜鬓()()3.下面是以《登高》为例来谈诗歌朗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朗读时,读准语调语气很重要,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一句,朗读时,“风急”要读得很凄寒;读“天高”时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读出那种空旷渺远的感觉。

B.把握好重音也是朗读成功的必要环节,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中,“万”“里”“悲”“常”都要重读;“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多”、“独”都要重读。

以读出诗人愁苦不堪、孤苦伶仃的感情。

C.轻重也是朗读成功不成功的要素,如《登高》中,“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

D.朗读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语调、语气,还要配合表情、动作。

如读“天高”时最好仰视;“渚清”“沙白最好俯视。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登高》这朵诗苑奇葩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杰作。

千余年来,凡读此诗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②严武病逝,杜甫痛失挚友,孤苦无依,抱病弱之躯,漂泊江湖,异乡,心境凄苦异常。

③李白擅长夸张,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时间上的故意缩短,形象地表现出迟暮之年的到来,不知不觉,竟在早晚之间。

A.面世作客经过 B.问世作客通过C.面世做客通过 D.问世做客经过5.下面是对杜甫的《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合作探究】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最好用诗歌中的原词来回答)2.理解诗歌内容,探究诗人的情感(1)后两联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的感情?试作具体分析。

(2)前两联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与诗人的情感是否和谐统一?为什么?2.“片言可以明百意”“外形凝炼,而内蕴深永”都是说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4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具体分析。

3.作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的《登高》,可谓是他沉郁顿挫风格的典范之作,下面请以《登高》为例,来谈谈你对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

【巩固提升】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咏怀古迹》是组诗,共五首,文中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2.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3.“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下列诗句与例句感情不相同的一项()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阅读杜甫的《江村》,回答下列两题。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此诗作于760年,诗人暂住在西南富庶之乡——城都郊外浣花溪畔,当时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

4.这首诗的诗眼是。

5.有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失意诗人的诗意生活,洋溢着喜悦之情,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意诗人的悲苦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各抒己见。

《登高》参考答案【基础演练】1.参考答案:xiào zhǔbìn liáo zhuó2.参考答案:①暮年,晚年②远离故乡客居异乡③衰颓,失意④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极其遗憾3.答案:B4.答案:B。

5.答B 无拟人手法【合作探究】1.参考答案:悲。

(凄凉、孤独、悲伤)2(1)参考答案:万、常、多、独、恨、停万:写出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

多:写出了疾病缠身,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了。

独:感叹独自登台,无亲无友,孤苦伶仃。

恨:时世艰难,而自己命途多舛,两鬓苍苍,功业无成。

停:穷困潦倒,没酒可喝,郁积在胸中的愁闷无法得到宣泄。

(2)参考答案:登高所见的秋景: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是统一的。

①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

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②高天: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③哀猿:猿的啼叫是哀伤的。

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④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

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⑤回鸟: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⑥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⑦长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总结: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及哀猿的啼声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悲苦。

2.答案: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离乡万里之悲,身处暮年之悲,客居异乡之悲,体弱多病之悲,常年漂泊之悲,肃杀秋景之悲,孤苦无依之悲,高迥凄凉之悲。

3.参考答案:从内容上来看,首先是意境的苍凉壮阔:首联十四字中诗人以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六种苍凉的意象;颔联中两句诗从大处落笔,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营造出一幅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意境。

其次是感情的悲愁难抑;不仅包含有个人的苦难,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衰老多病,孤苦无依;还有对国运艰难的悲愁(结合“苦恨繁霜鬓”来分析),再加上诗人那种郁积难舒(结合“潦倒新停浊酒杯”来分析)的爱国情感,诗人由悲人生之秋进而转向悲国运之秋,忧时伤世的忧愤愁苦之情溢于言表!再次是情感上的起伏回旋。

《登高》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

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

“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

“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

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从形式上来看,首先是对仗工整,音调铿锵。

胡应麟曾说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

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三四两句。

其次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

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诸)。

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

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

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再次是词句上的精练警策,多用炼字。

【巩固提升】1.答案:C2.答案:C3.答C 表达的是畅快之情。

A、B、C和例句一样,表达的是愁思悲苦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